中医美容学皮肤结构与美容_第1页
中医美容学皮肤结构与美容_第2页
中医美容学皮肤结构与美容_第3页
中医美容学皮肤结构与美容_第4页
中医美容学皮肤结构与美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皮肤结构与美容 基础医学院关键技术中心 冯丽莉 皮肤的结构 表皮的结构表皮 角蛋白形成细胞:在分化中合成大量角蛋白 ,细胞角化并脱落,是表皮的主要成分 非角蛋白形成细胞:树枝状细胞,数量少, 分散存在于角蛋白形成细胞之间,它们各 有特别的功能,与表皮角化无直接关系 表皮的结构 表皮的结构基底层 由一层排列成栅栏状的圆柱形细胞组成 胞核相对较大,呈椭圆形,位置偏下方,胞 质内含丰富的游离核糖体,HE染色呈强嗜碱 性,有分散和成束的角蛋白丝 与真皮层以基底膜带相连,营养物质及代谢 产物等通过基底膜带进行交换 又称生发层,有活跃的分裂能力,不断产生 新细胞并向浅层推移 表皮的结构棘细胞层 一般由410层多边细胞组成 ;胞核较大,圆形 胞质丰富,含许多游离核糖 体,嗜碱性 胞质内含许多角蛋白丝,常 成束分布 有分裂能力,参与创伤愈合 能分泌各种毛发、指甲生长 所需要的营养要素,与毛 发、指甲的质地和润泽程度 有关 表皮的结构颗粒层 约由24层较扁的梭形细胞组成,细胞核和细 胞器已退化,胞质内含有许多形状不规则、大 小不等、强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可以折射 紫外线 包含脂肪细胞,保护身体不受外来物质的侵入 上层细胞所含透明角质颗粒与细胞膜贴连,可 释放出酸性黏多糖和疏水糖脂,在细胞外面形 成多层膜状结构,充满细胞间隙,在颗粒层与 角质层角质细胞之间形成一个防水屏障 表皮的结构透明层 透明层开始衰老、萎缩 由23层扁平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呈透明均 质状,细胞界限不清,被伊红染成红色, 胞核和细胞器已消失,细胞的超微结构与 角质层细胞相似 细胞质中疏水的蛋白结合磷脂与张力细丝 融合在一起形成防止水及电解质通过的屏 障 表皮的结构角质层 由510层扁平的角化细胞组成,是已完全角化的 死细胞,已无胞核和细胞器 细胞呈均质状,轮廓不清,也易被伊红着色 细胞之间交错排列呈平板状,形成一个完整的半 通透膜 细胞中充满了角质蛋白和无定型基质,其中角蛋 白是一层坚固的蛋白质,含有脂肪成分,能抵抗 摩擦,阻止水分、电解质和微生物的通过,起到 屏障作用;同时对一些理化因素,如酸碱、紫外 线有一定的耐受力,起到保护作用 换肤术 换肤术 化学 果酸 5%15% 角质层 加 速脱落 50%70% 表皮完全 松解,加 速表皮死 亡细胞和 受损细 胞 的脱换率 ,促进新 生细胞生 长 其他 物理 激光气化 机械磨除 表皮的结构 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 位于基底层,分散于基底细胞之间,约占基底细胞10% 黑色素细胞借助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基底细胞和棘细 胞,输送黑色素颗粒,黑色素颗粒进入角质形成细胞后 象伞样聚集于细胞核顶上方,起到遮挡和反射光线的作 用,保护细胞核免受辐射损伤 黑色素细胞感光性很强,也称感光细胞,日光照射可促 进黑色素颗粒的生成,它的多少决定了皮肤颜色的深浅 黑色素细胞 破坏 白癜风、白 化病等 亢进黄褐斑 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来源于骨髓的免疫活性细胞,是免疫反应中重要的抗原 呈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散在分布于基底层和棘层细 胞间,占表皮细胞的4%左右 功能类似于巨噬细胞,可吞噬外源物质(包括化妆品成 分),识别、处理入侵的抗原,并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 细胞使之活化增殖,产生淋巴因子 在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如接触性皮炎等)、同种异体 皮肤移植免疫和免疫监视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 梅克尔细胞(merkels cell) 来源于外胚叶的神经嵴细胞,散在于毛囊 附近的基底层细胞间,数目很少 推测该细胞的功能与感觉有关,能感受到 触觉 真皮的结构 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细胞和基质 由大量的结缔组织形成真皮乳头, 突向表皮基底层,形成波浪状的接 触面;乳头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网和感觉神经末梢,供给表皮所需要 的营养物质,同时运走代谢产物; 感受外界刺激 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 ,内含丰富的血管、 淋巴管、神经、毛 囊、皮脂腺和汗腺等 ,并有许多弹性纤维 皮下组织的结构 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 皮下组织的厚度因个体、年龄、性别、部位和营 养状态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 分布到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由皮下组织中 通过,毛囊和汗腺也常延伸到此层组织中 主要功能是防止热量的散发、储藏脂肪、抵御外 来机械的冲击和挤压,对人体的内脏、组织、器 官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还有保持皮肤张力 、丰满身体形态的作用 皮肤的附属器官 皮肤的附属器官毛发 毛干:露出皮面以上的部分 毛根:在皮肤毛囊内的部分 毛乳头:毛球下端向内 凹入部分 毛球:毛根下端略膨大 皮肤的附属器官皮脂腺 u除掌跖和指(趾)屈侧外,全身皮肤均有皮脂腺 分布,头面部及胸背上部等处皮脂腺较为丰富 u大多位于毛囊和立毛肌之间,为泡状腺,由一个 或几个囊状的腺泡与一个共同的短导管构成 u导管为复层扁平上皮,大多开口于毛囊上段,也 有些直接开口在皮肤表面 皮脂腺 皮肤的附属器官外泌汗腺 u也称为局泌汗腺、小汗腺,遍布于全身的皮肤中 u分泌部位于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导管直接开口于皮 肤表面 u腺细胞分泌的汗液除含大量水分外,还含钠、钾、 氯、乳酸盐和尿素 u汗液分泌(出汗)受交感神经系统支配,是身体散热 的主要方式,对调节体温起重要作用 皮肤的附属器官顶泌汗腺 u也称为大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和阴部等处 u分泌部为粗管,管腔大,也盘曲成团,其分泌部位 于皮下脂肪层中,通常导管开口于毛囊皮脂腺入口 和上方,少数直接开口于乳晕、腋窝等皮肤表面 u分泌物为较粘稠的乳状液,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 和脂类等,分泌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特别的气味 皮肤的附属器官指(趾)甲 甲体:长在指(趾)末节背面的 外露部分,为坚硬透明的长方形 角质板,由多层连接牢固的角化 细胞构成,细胞内充满角蛋白丝 甲床:甲体下面的组织,由非角 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和真皮组成 甲根:甲体的近端埋在皮肤所成的深凹内 甲母质:甲根周围的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分裂活跃,甲母质新生的细胞发生角化, 并向甲体方向移动,成为构成甲体的细胞 ,使甲体生长 皮肤的生理功能 保护作用 感觉作用 体温调节作用 分泌与排泄作用 吸收作用 新陈代谢作用 免疫作用 皮肤的保护作用 机械性 表皮的角质层既柔韧又致密,对于机械性刺激 有防护作用 真皮层中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交织 成网,使皮肤有一定的抗拉性和较好的弹性 皮下脂肪作为软垫具有缓冲作用,可减轻外界 的冲击 物理性 防止皮肤水分过度蒸发、又能阻止外界水分渗 入皮肤 电阻值较大,对低压电流有一定的阻抗能力 皮肤对光线有吸收和反射作用,使机体免受光 线的损伤 皮肤的保护作用 化学性 抵抗弱酸弱碱的作用 角质层的厚薄与皮肤对化学物质的屏障作用成 正比,掌跖部皮肤角质层较厚,故屏障作用较 强 微生物 致密的角质层和角质细胞直接借助于桥粒等结构相互 联系,可以机械的阻挡一些微生物的入侵 角质细胞不断脱落,可以排除一些微生物 干燥的皮肤表面和弱酸性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 正常皮肤表面可以寄生的常驻菌可能产生抗生素,抑 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生长 青春期皮肤分泌的某些不饱和脂肪酸可抑制一些真菌 繁殖 真皮层的分子筛结构能将侵入真皮的细菌限制在局部 ,以利于白细胞的吞噬 皮肤的感觉作用 皮肤中含有极其丰富的功能不同的感觉神经末梢 ,能感受各种不同的刺激,并将其转换为神经动 作电位,传至大脑皮层后中央回而产生触觉、压 觉、冷热觉等不同的感觉 皮肤中不同类型的感觉神经末梢共同感受的信号 传入中枢后,由大脑皮质整理综合而形成的感觉 ,如干湿、光滑、粗糙、坚硬、柔软等感觉 单一 感觉 皮肤、粘膜的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特殊感觉 机械性刺激、电刺激、酸、碱、植物的细刺、动物的 纤毛和毒刺、皮肤的微细裂隙、变态反应及炎症反应 等以及机体的代谢异常(如黄疸、糖尿病等) 复合 感觉 瘙痒 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 皮肤及内脏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的神经冲动和血 液温度的变化作用于视丘的体温调节中枢,然后 通过交感神经调节皮肤血管的收缩和扩张,从而 改变皮肤中的血流量及热量的扩散,以调节体温 ,使体温经常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小汗腺分泌大量汗液至皮肤表面,也是散热的重 要途径 皮下的脂肪组织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防止体内 热量的散失,又可以防止体外热量的传入 皮肤的分泌与排泄作用 不显性出汗:在正常室温下,只有少数小汗腺处于分泌活动状态, 无出汗的感觉 显性出汗:环境温度高于30时,活动性小汗腺增多,排汗明显而 有出汗感觉 精神性发汗:大脑皮质活动,如恐惧、兴奋等也可以使小汗腺分泌 活跃 味觉性发汗:食用辛辣食物可使口周、鼻、面部、颈背部等处出汗 晨间稍高,而夜间较低 分泌物除水分外,还有脂肪酸、中性脂肪、胆固醇等 感情冲动时有所增加,肾上腺素能类药物能刺激分泌 小 汗 腺 雄激素、长期大量应用皮质激素均使皮脂腺增生肥大,分泌活动增加 其分泌活动还受人种、年龄、营养、气候等的影响 分泌物称为皮脂,是多种脂类的混合物,具有润泽毛发、防止皮肤干 裂的作用,还可以抑制皮肤表面某些细菌的繁殖 顶 泌 汗 腺 皮 脂 腺 皮肤的吸收作用 皮肤的吸收途径: 使角质层软化,渗透经过角质层细胞膜,进入角 质层细胞,然后通过表皮的其他各层 大分子及不易渗透的水溶性物质少量可以通过毛 囊、皮脂腺和汗腺的导管而被吸收 少量通过角质层细胞间隙渗透进入 皮肤的吸收作用 影响 皮肤 吸收 因素 皮肤的 结构 角质层厚薄不同 角质层损伤的皮肤病 角质层 含水量 水合程度高,则吸收作用增强 物质理 化性质 能吸收少量水分和微量气体,水溶性物 质、电解质不易被吸收 溶于类脂类物质、油脂类的物质有较好 的吸收、汞、铅、砷等的化合可被吸收 固体不能渗入皮肤,水溶液、悬浮剂 不易吸收 有机溶液可增加皮肤的吸收 皮肤的新陈代谢作用 皮肤与其他的组织器官一起参与整个机体 的代谢活动,有着共同的生化代谢过程, 参与水、盐类、糖、蛋白、脂肪及维生素 的代谢 由于皮肤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殊性, 又具有许多自身的特征 皮肤的免疫作用 皮肤的表皮与真皮中都具有参与免疫反应的 细胞,如角质形成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淋 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许多免疫反应首先产 生于皮肤 人体皮肤的美学意义 人体健康的标志:健美的皮肤是机体组织结构 、生理功能、心理状况、社会适应能力处于健 康状态的标志 传递美感信息的物质基础:健美的皮肤是激发 审美主体产生愉悦感的物质基础 反映人体皮肤美的基本表征 肤色 光泽 滋润 细腻 弹性 体味 生理性人体健康状态的信息反映 病理性人体疾病状态的信息反映 情感性 人的体味因某种特殊情感 的变化而变化 干性皮肤 油性皮肤 混合型皮肤 中性皮肤 敏感性皮肤 皮肤 类型 干性皮肤 缺水型干性皮肤:皮脂分泌正常,但干燥脱皮, 一般表皮较薄,毛细血管明显,皮肤看起来细腻 ,但手感粗糙 缺油型干性皮肤:皮肤外观无光泽、松弛、易出 现皱纹,其主要原因在于皮脂分泌过少,皮脂膜 所能提供的防止水分散失的功能不足 干性皮肤 优点:感觉细嫩,也很少会有粉刺之类的困扰 缺点:角质层含水量一般在10%以下,经常受干 燥的困扰,经不起风吹雨打和日晒,受环境变化 和情绪波动的影响较大,如果不注意保护的话容 易出现早衰 油性皮肤 外观:毛孔粗大,皮肤纹理明显,皮脂腺分泌旺盛 ,皮肤油腻感颇重,较难保持清洁等 出现原因:青春期皮脂分泌旺盛;遗传因素;饮食 过于偏重浓重厚味;过多食用辛辣、刺激性食品及 油腻食品、肉类等 优点:抵御干燥等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强,不易出现 衰老迹象 缺点:肤色较常人深,为淡褐色或褐色,甚至如红 铜色,非常容易受粉刺的困扰 混合性皮肤 外观:不均匀,一些部位偏油性,一些部位偏干 性 特征:额头、鼻翼等部位皮脂分泌比较旺盛,外 观油腻光亮,而面颊部位比较干燥,容易出现色 斑等,眼部干燥,容易出现细小皱纹 中性皮肤 外观:介于油性皮肤和干性皮肤之间,是最理想 的皮肤类型 特征:皮肤光泽、透明感强、光滑、细腻、富有 弹性 缺点:皮肤状况容易受季节变化影响,夏天趋于 油性,冬春季趋于干性 敏感性皮肤 特征:皮肤神经非常敏感,毛细血管比较脆弱, 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对外界某些物质的刺激容 易激发自身的保护性反应,出现红肿、疼痛等病 理变化 皮肤的理化成分分析 皮肤的pH值:约为4.55.5 皮肤角质层中的水分:1020% 皮肤的颜色:白色、黄色和黑色 影响皮肤健康因素 内源性因素 遗遗 传传因 素 病理 因素 心理 因素 内分 泌障 碍 营营养 代谢谢 年龄龄 因素 外源性因素 物理 因素 化学 因素 生物 学因 素 皮肤的日常保养 良好的生活方式 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不同年龄的皮肤保养 皮肤光洁,含水量大,皮脂 腺分泌适中,毛孔细密,红 润而富有弹性 保养主要以清洁为主,选用 对皮肤无刺激的润肤露,清 洁用品选多脂性 不同年龄的皮肤保养 皮肤油腻,毛孔粗大,易生暗 疮、粉刺,易患脂溢性皮炎 应特别注意面部皮肤清洁防护 ,出现皮肤病应及时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