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磷脂综合症课件_第1页
抗磷脂综合症课件_第2页
抗磷脂综合症课件_第3页
抗磷脂综合症课件_第4页
抗磷脂综合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磷脂综合症(APS) 主要内容 oAPS的概念 oAPL的基本特征 oAPS的分类 oAPS的发病机制 oAPS的流行病学 oAPS的临床表现 oAPS的诊断标准 oAPS的治疗 一、抗磷脂综合征的概念 o抗磷脂综合症(Antiphosphlipid Syndrome,APS) 是一种抗磷脂抗体(APL)阳性并可导致全身大小血管血 栓形成的临床综合征。 o当累及大血管如大动脉和静脉时,表现为血栓形成或栓塞; o当累及小血管如毛细血管、小动静脉时,则可表现为血栓性 微血管病。 o全身多个脏器包括肾脏均可受累。 二、抗磷脂抗体的基本特征 o抗磷脂抗体(APL)是一组识别并与磷脂或磷脂结合蛋 白结合的自身抗体,具有多种不同类型靶抗原。 o根据检测方法不同,抗磷脂抗体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功能性检测:狼疮样抗凝物质(LA) 2、免疫学检测: 抗心磷脂抗体(ACL) 抗b2糖蛋白I抗体(Anti-b2GPI) 抗磷脂抗体既能影响促凝途径也能影响抗凝途径,详见下表 二、抗磷脂抗体的基本特征 三、抗磷脂综合症的分类 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 临床上原因不明的血栓与习惯性 流产伴抗磷脂抗体(APL)持续阳性者。 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 APS可继发于多种疾病,但以风 湿病为主,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病毒感染; 其他感染原如支原体、螺旋体、原虫等感染;肿瘤如淋 巴瘤、白血病及各种实体瘤;药物如氯普吗嗦、干扰素 等。 四、抗磷脂综合症的发病机制 目前,抗磷脂综合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假说: 免疫反应机制。 前列腺环素降低引起血栓形成。 内皮细胞在致病中的作用。 血小板在致病中的作用。 补体在致病中的作用。 凝血系统异常在致病中的作用。 b2糖蛋白I在致病中的作用。 (1)免疫反应机制 oAPS免疫反应的第一步为血循环中的磷脂结合蛋白与细 胞膜表面带负电荷的磷脂结合形成复合物。 o活化的血小板、受损的内皮细胞、镰状红细胞、凋亡细 胞及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等表面外侧缘带负电荷的 磷脂暴露,成为aPLs的天然结合靶点。 o一旦针对磷脂-磷脂结合蛋白复合物的自身免疫反应被 触发,免疫反应可扩展至具有抗原特异性的其他未结合 的磷脂或磷脂结合蛋白。 (2)前列腺环素降低引起血栓形成 o有研究表明狼疮样抗凝物质(LA)可抑制前列腺 环素释放。前列腺环素的减少可增加血小板的粘附 作用,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但并不是所有有血栓 史的患者都有前列腺环素水平的变化,从而表明该 假说有不足之处。 (3)内皮细胞在致病中的作用 oaPL抗体能影响内皮细胞功能,从而影响血栓形成 的调节蛋白-蛋白C-蛋白S抗凝通路。有研究表明, aPL抗体阳性患者的Ig片断在体外可抑制血栓形成 调节蛋白介导的蛋白C活化,对已形成的具有抗凝 活性的aPL也有抑制作用。 (4)血小板在致病中的作用 o血小板在致病中也有一定作用,aPL抗 体可与血小板结合,它们可以使血小板 聚集功能异常或体内活化障碍,并引起 血栓。 (5)补体在致病中的作用 o抗原-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系统产生的C5b-9膜攻击复合 物(MAC)或C5a等同样可产生类似的级联效应。aPL通过 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Fc-及C4依赖),产生的C3a、 C5a作用于多种效应细胞表面受体,释放的效应因子, 包括组织因子(TF)、肿瘤坏死因子(TNF-a)等,引起炎 症细胞募集,进一步诱发局部的补体旁路活化途径,促 进C3活化、沉积,从而产生更多的C3a、C5a,如此循环 ,不断吸引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组 织血管损伤。 (6)凝血系统异常在致病中的作用 o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因子(vWF)抗原在凝血过程中起一定 作用,能促进血栓形成。有研究发现, 在aPL抗体阳性患者血清中vWF水平增高 ,血清补体C1q结合活性也增高。 (7)b2糖蛋白I在致病中的作用 ob2糖蛋白I是aPL结合蛋白,为aPL抗体与磷脂结合 所必需,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磷脂成分移至血小 板、内皮细胞、滋养层细胞胞膜外层,循环中的b2 糖蛋白I与这些磷脂成分结合,aPL抗体与b2糖蛋白 I结合,并产生粘附分子,促使产生血栓。aPL抗体 可以诱导细胞凋亡,b2糖蛋白I可以促进凋亡。 五、抗磷脂综合症的流行病学 o健康人群aPLs检出率很低,aCLs与LAs均不超过5 。 oAPS是SLE病人中常见的临床表现,SLE患者中aCLs 检出率约12-30,LAs约15-34。大多数情 况下aCL与LA同时阳性,但受检测方法敏感性及抗 体的靶抗原特异性影响,约25仅aCL阳性;10- 16仅LA阳性。 五、抗磷脂综合症的流行病学 o与其他自身抗体不同,aPLs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 增加,约12正常老年人可以出现IgG或IgM类aCL 抗体,合并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检出率更高。 o多数aPLs阳性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有研究认为 aPLs阳性的SLE患者在20年长期随访过程中发展成 APS的比率高达50-70,但其中仍有30左右患 者在最初7年的随访过程中无任何APS相关血栓事件 发生。 六、抗磷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血栓形成 抗磷脂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发性血栓症 以中小血管为好发 动静脉均可形成血栓,尤以静脉血栓居多,静脉血栓发 生率70%,动脉血栓30%,动静脉血栓5% 静脉血栓以深静脉血栓为多见,尤以下肢静脉血栓高发 其他还有多种脏器、组织内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的种类、部位和大 小,可以表现为单一或多个血管累及 血栓形成及受累器官 o四肢: 动脉闭塞,下肢溃疡、指端坏死;深静脉血 栓形成,回流受阻。 o心脏: 二尖瓣损害,心绞痛、心肌梗塞。 o肺:30%的患者并发肺栓塞,肺动脉高压与肺血管 的微小血栓形成有关。 o脑: 脑动脉缺血性损害,短暂性脑缺血(TIA),偏 头痛,癫痫,舞蹈病及痴呆;脑梗塞。 o腹部血管:肠系膜血栓形成,Budd-Chiari综合征 六、抗磷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血栓形成及受累器官 o肾脏是APS的主要靶器官之一,有肾动脉闭塞、肾 静脉血栓形成、肾梗死和肾血栓性微血管病,表现 为 恶性高血压,肾小球肾炎及肾功能衰竭。 六、抗磷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表2 抗磷脂综合症肾脏损害相关的临床综合症 六、抗磷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表3 抗磷脂综合症肾脏组织病理学表现 六、抗磷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血栓形成及受累器官 o皮肤:网状青斑,皮肤溃疡 o眼:视网膜动、静脉血栓形成,可出现一过性黑蒙 ,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o灾难性抗磷脂综合征,也叫恶性APS,表现为在短 期内(不超过1周)同时发生的至少累及3个不同脏器 或系统的APS,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一个或一个以 上脏器或系统存在小血管闭塞样改变。 六、抗磷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自发性流产和死胎 习惯性自然流产与胎儿宫内死亡是APS的主要特征之 一。 有人报告,APL阳性的患者未经治疗时,约70%可发 生自然流产或胎儿宫内死亡。 因此,将ACL作为预测自然流产及胎儿宫内死亡危险 性的指标 习惯性流产的产生,目前认为是APL导致胎盘血栓形 成、胎盘梗塞或APL引起胎盘磷脂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以致 胎盘发育不全所致。 六、抗磷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o20-40%APS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通常呈轻至中度减少 ,且与其他临床表现伴随出现。 oAPS的血小板减少不是原发于骨髓的造血系统障碍,而 主要是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 oAPL与血小板膜磷脂结合,激活和促进血小板凝集,通 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时被破坏增多,从而造成血小板 减少。 六、抗磷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其它表现 o自身免疫性溶贫与APL的相关性很强,在继发 于SLE的APS更常见。 o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六、抗磷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七、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o2006年关于APS分类修订标准的国际意见声明(ICS)提出:诊断APS至少需具 备2条临床诊断标准中的1条,并至少具备3条实验室诊断标准中的1条,实验 室指标需重复两次或两次以上,间隔至少12周,见下表。 八、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 oAPS的治疗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方案。 o对于继发性APS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病。 o由于原发性APS的发病机制未明确,目前治疗APS的 目的主要是防止血栓形成,阻止习惯性流产和胎儿 宫内死亡的发生。 o在血栓形成的急性期进行抗栓、抗凝治疗已成共识 ,然而在预防血栓形成及再栓塞的治疗方面仍有许 多不同观点。 1 治疗原发病 2 预防血栓形成 3 血栓形成的治疗 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 预防再栓塞 4 妊娠期治疗 5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6 恶性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 八、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 o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继发于许多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 风湿性关节炎、病毒感染、肿瘤等,应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 o根据原发病的性质及患者具体临床情况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 细胞毒药物、血浆置换、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治疗手段 。 o如伴有SLE或LN者应用激素及环磷酞胺,伴严重血小板减少者可 应用激素,必要时应用丹那唑、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及血浆置 换;伴溶血性贫血也需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1)治疗原发病 (2)预防血栓形成 o对于无临床症状的APL阳性患者是否需要治疗有争议。 o只有接近10%的APL阳性者会最终发生血栓,因此,一般 认为对APL持续阳性,但无任何症状者不需要进行预防 性抗凝治疗。 o但有学者主张,对于具有高滴度APL(尤其是IgG和IgM型 者)或经筛选实验和确诊实验证实狼疮抗凝物者,以及 有手术、妊娠等诱发血栓因素存在者,应进行抗凝治疗 ,以预防血栓发生。 o多推荐应用小剂量抗血小板聚集剂如阿司匹林。 o目前推荐剂量国外为150-350mg/d,国内为80mg/d。 (2)预防血栓形成 o有学者发现羟氯喹可减少APL的生成,有抗血小板 聚集作用,所以羟氯喹对预防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 。 o因此主张对于有高滴度APL的无症状系统性红斑狼 疮患者,可以长期应用羟氯喹。 o羟氯喹最大剂量为400mg/d,维持量200mg/d。 o对于原发性APL阳性者,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证明应 用免疫抑制剂可以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血栓形成的治疗可分为: 急性期治疗 预防再栓塞治疗 急性期治疗一般采用常规抗栓治疗,包括: 促进纤溶 抗凝 必要时外科取栓 (3)血栓形成的治疗 常用纤维蛋白溶解剂包括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参考剂量为tPA10-100mg 尿激酶(uK),参考剂量为uK 60万-345万u 链激酶(SK),参考剂量为SK 15万-150万u 其给药方法有静脉内滴注法和选择性血管内给药两种 维持 纤维蛋白原(Fg)在1.2-1.5g/L, 凝血酶时间(TT)在正常对照的1.5-2.5倍,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在300-400mg/dl (3)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 (3)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 o常用的抗凝治疗为肝素加口服抗凝剂(华法令) o多用在溶栓治疗之后 o常用的有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MWH) o肝素是未分层的混合物,相对分子量为3000-57000 o低分子肝素是指用化学和酶学方法将肝素裂解并提 纯的一组相对分子量在4000-6000的葡糖胺 (3)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 oLMWH与肝素相比有以下特点: 半衰期长,肝素为0.4-2.5h,而LMWH是它的2倍 抗血栓的作用强,而抗凝的作用弱 对血小板作用小 不易引起骨质疏松 oLMWH皮下注射,每日1-2次,0.3-0.4ml o肝素用量在10,000-30,000u/24h,间歇静脉注射或持续 静脉滴注 o同时进行实验室监测,使A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5-2.5 倍或TT保持在正常值的1.5-2.0倍为标准 (3)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 o口服抗凝剂多选用华法令 o其为维生素K拮抗剂,可使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 合成受阻,因其发挥活性较慢,因此在急性血栓栓 塞性疾病早期均以肝素为先导,使达到肝素化,继 而或同时服用华法令 o首剂5-20mg,次日1/2-2/3量,继之按PT维持在正 常的1.5-2.0倍(25-30s),国际正常化率(INR)在 2.0-3.0之间进行调整,肝素与华法令交接时需两 者重叠3-5天。 (3)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 o抗凝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发生,一旦发 生 应即终止治疗。 o由肝素引起者,用等量鱼精蛋白静脉滴注。 o华法令引起者,给予维生素K, 20mg静脉注射。 APL阳性患者血栓复发的危险性较高 长期口服抗凝剂为首选治疗方法 主要药物为华法令或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监测INR,对动脉血栓应控制在2.5-3.0 静脉血栓则宜在2.0-3.0 (3)预防再栓塞 (4)妊娠期治疗 APS孕妇应按以下情况处理: 既往无流产史,或妊娠前10周发生的流产,通常小剂量阿斯匹林 治疗。 既往有妊娠10周后流产史,在确认妊娠后,皮下注射肝素5000U, 每日2次,直至分婉前停用。 既往有血栓史,在妊娠前就开始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产后治疗,由于产后前3个月发生血栓的风险极大,故产后应该继 续抗凝治疗6-12周;在产后2-3周内可把肝素改用为华法令。 (4)妊娠期治疗 o由于华法令能够通过胎盘并引起胎儿畸形(胎儿华法 令综合征)、自发性流产、胎儿出血等严重问题。 o因此对接受华法令治疗的APL阳性女性患者必须在受 孕之前停用华法令。 o而用肝素与小剂量阿司匹林(250-300mg/d)合用,分 娩存活率至少83%。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