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课件_第1页
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课件_第2页
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课件_第3页
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课件_第4页
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人:文飞球 2011.07.20 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 诊断处理指南 背景 *1周的发热为急性发热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急诊与住院 原因 对5岁以下儿童急性发热*的病因判断与治疗有利于降低儿 童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国内,尚缺乏完整的与儿童发热相关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 和诊治规范 制定指南的目的 2008年11月,在中国循证儿科杂志上发表了中国0-5岁 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 本指南拟通过制定以临床研究证据为基础的儿童急性发热 诊断治疗指南: 有助于早期有效判断发热儿童是否有潜在的、患严重 发热性疾病的可能 并就发热的病因诊断、诊断性检查选择和发热处理提 出建议 指南的目标人群和应用人群 目标人群:5岁以下急性发热儿童(发热1周)的发热诊 断与疾病鉴别诊断路径 应用人群:为各级儿科医师、急诊科医师和护理人员的发 热诊断及常规处理提供循证依据 制定单位和人员组成 受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儿科学分会委托 由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实施 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和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监制 制定人员: 主要制定人员: 王 艺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万朝敏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部分儿科专家、医生、儿科护理和药剂等相关人员参 与制定 指南制定方法 文献检索引用的证据均来自于英文和中文有关儿童发热 及退热治疗方面的研究文献 检索: OVID 数据库;MEDLINE(1966,1 -2008,8) Embase(1980,1-2008,8) Cochrane 数据库(2004,1-2008,8) 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 SunSearchTRIP 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1997年1月到2008年8月 ) 未包括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制剂的研究文献 指南制定方法(续) 文献评阅: 由2位评价者对纳入的2412文献的阅读标题和摘要, 确定入选652文献(篇)阅读全文,并按证据分级原 则对文献进行分级(表1),确定最终入选134篇 当2位评价者意见不同时,征询第3位评价者,讨论后 确定 本文最后部分列出参考文献149篇 指南制定方法(续) 分级证据分级定义 Ia高质量的Meta分析、多个RCT研究的系统回顾或存在低风险偏倚的RCT 研究 Ib设计良好的Meta分析、多个RCT研究的系统回顾或存在低风险偏倚的 RCT研究 IcMeta分析、多个RCT研究的系统回顾或存在高风险偏倚的RCT研究 IIa高质量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的系统回顾;高质量的病例对照或队列 研究,混杂、偏倚或样本量小,随机性高 IIb设计良好的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混杂、偏倚或样本量小,随机性中等 IIc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混杂、偏倚或样本量小,非随机 III无分析性研究(例如病例报道、系列病例 ) IV专家意见,多数人的意见 证据评价等级 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 处理指南 本指南分为4个部分: 发热及体温测量 临床评估 发热患儿的常规临床评估 严重疾病的预警分级 对于2cm、面色苍白、前囟饱满(IIa) 15分时,严重疾病发生率分别为 2.7%,26和92.3 病人情况应不断评估,根据单一结论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严重疾病 的可能性 与儿童发热相关的严重疾病和危险因素评估 耶鲁婴儿观察评分(YIOS) 观察指标正常(1分)中等症状(3分)严重症状(5分) 哭声正常哭声或不哭抽泣或哭泣虚弱或呻吟或哭声尖 刺激反应哭声停止或不哭哭声时断时续持续哭吵或无反应 状态清醒或刺激后立即 清醒 持续刺激后睁眼刺激无反应 皮肤颜色颜色正常苍白或肢端发绀苍白或发绀、皮肤发 灰或有瘀斑 脱水正常皮肤,眼镜和 黏膜湿润 皮肤和眼镜正常,嘴唇稍 干 皮肤干燥,黏膜干燥 ,眼睛凹陷 反应(说、笑)微笑或警觉刺激后微笑或变得警觉无笑容、淡漠、躁动 、对刺激反应弱 微笑或50/min, 12个月呼吸频率为40/min,氧饱和度 95,闻及湿罗音 呻吟 气促:呼吸频率为60/min, 中至重度吸气性凹陷 脱水正常皮肤,眼睛和 黏膜湿润 黏膜干燥、喂养困难、毛细血管充盈时 间3s和尿量减少 皮肤弹性减弱 其他发热5d、肢体或关节肿胀、不能负重 、肢体瘫痪和肿块2cm 皮疹压之不褪、前囟饱满、颈 项强直、惊厥状态、神经系统 阳性体征、胆汁样呕吐 建议选择实 验室检查 尿常规评估临床症 状和体征 尿液检查、血常规、CRP、血培养、腰 椎穿刺(特别1岁以内)、X线胸片(体 温39+血WBC 20109L-1) 全血检查、血培养、CRP、尿 液检查、腰椎穿刺和X线胸片 、水电解质和血气分析 重复评估时 间 4h3h1h 常见重症疾病的相关症状和体征 疾病伴随发热的症状和体征及相应证据强度与危险度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IIa皮疹压之不褪色(OR5.1)并伴病态面容(OR16.7),紫癜样皮损2mm (OR=7,OR37.2),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s(OR29.4),颈项强直(OR 6.9) 脑膜炎II颈项强直,60 min-1,12个月:呼吸频率 50 /min,12个月:呼吸频率40 /min,吸气性凹陷(RR8.38)、湿罗音 (RR4.38)、鼻翼扇动(3个月婴幼儿发热伴至少1项以上(呕吐 、喂养困难、嗜睡、易激惹、腹痛、肌紧张、尿频、排尿困难和血尿) 肠炎IIb,III腹泻、腹痛、呕吐和肠鸣音亢进 化脓性关节炎IIa,III肢体或关节肿胀、肢体运动受限及肢体负重受限 川畸病发热超过5d并伴有以下至少4项:双眼球结膜充血、黏膜改变、指(趾)端改变 、多形性皮疹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一般直径1.5cm)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WBC): 细菌性感染时WBC的临界阈值为15 -17.1109/L) 敏感度(SEN):20-76%,特异度(SPE):58%-100% ,RR=1.55.56(III)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在甄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其临界阈值分别为9.6109/L 10.6109/L 敏感度:50-71%,特异度:76-83%,RR=1.56.4(II) 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和尿培养 血培养:建议不同部位采血,避免假阳性 实验室检查(续) CRP: 对于1岁的婴儿而言,CRP值为40 mg/L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95%和86%,RR=31.5 (II) 在1岁的儿童中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0%-59%,RR=4.0 CRP提示严重细菌感染的验后概率为 CRP 100 mg/L时为 86% 降钙素原(PCT) 3个月患儿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和脑膜炎,PCT优于CRP和血WBC计数 在发热起病12h内预测细菌感染优于CRP(Ia) PCT也是鉴别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理想指标,临界值为2 g/L(Ia) 儿童发热期间CRP、PCT重复检测时间为专家意见,认识不一致,差别很大,但 间隔3d为相对多数(IV) 腰椎穿刺检查 尽量争取在抗生素使用之前行腰椎穿刺检查 腰椎穿刺检查适用于: 新生儿 13个月婴幼儿一般情况不佳者 13个月婴幼儿WBC15 109/L 对于3个月的发热患儿的临床评估建议(Ia) 进行血常规、血培养和CRP检查 尿常规用于除外泌尿道感染 对有呼吸道症状和体征者进行X线胸片检查 腹泻患儿行常规及粪培养 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 本指南分为4个部分: 发热及体温测量 临床评估 发热患儿的常规临床评估 严重疾病的预警分级 对于3个月的发热患儿的临床评估建议 急性发热的退热处理 3个月以上儿童常用退热剂及其剂量 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为患儿常用退热剂,体温38.5和(或)出 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退热剂退热治疗(IV) 3个月以上儿童常用退热剂剂量: 对乙酰氨基酚:10-15 mg/kg (每次600mg),口服,间隔时间4h,每 天最多4次(最大剂量为2.4g/d)(IIa)。用药不超过3天(Ib) 布洛芬: 5-10 mg/kg(400mg/d),口服,每6h1次,每天最多4次(Ia ) 单次口服常用退热剂的退热速度和维持时间 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后体温下降的速度在服药后0.5h比布洛芬更明显 常规剂量的布洛芬,其退热作用比对乙酰氨基酚强且维持时间久,特别是 用药后4、6h 对乙酰氨基酚退热速度快 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滴剂后1: 30分钟内迅速见效,平均体温下降0.8 服药后4小时退热总有效率达95.7% 2-4小时可达最佳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可维持4小时 服药前后体温变化 资料来源:泰诺林混悬滴剂退热疗效观察 体温 1 方纪根, 丁利琴. 泰诺林滴剂退热95例疗效观察. 临床荟萃, 2000;15(1):552-553 布洛芬退热作用强,且持续时间久 布洛芬混悬液快速退热,且药效可持续8小时1, 2 平均体温 美林布洛芬混悬液与安乃近注射液退热疗效比较 1 朱建幸等. 美林混悬液与安乃近注射液临床疗效的对照观察.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9;14(9):557-558 2 彭康遇等. 美林混悬液与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临床疗效的对照观察.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2;18(1):73-74 3个月内的婴幼儿如何使用退热剂 3个月内的婴幼儿是否应用退热剂,没有RCT研究,建议 采用物理降温方法(IV) 对乙酰氨基酚用于新生儿止痛的RCT研究表明,75例新生 儿研究期间(3d)未发现不良反应 布洛芬用于早产儿和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RCT研究和系 统评价,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严重持续高热如何使用退热剂 对严重持续性高热建议采用退热剂交替使用方法 : l先用布洛芬10mg/kg,4h后对乙酰氨基酚15mg/kg(Ia) l对乙酰氨基酚12.5mg/kg,4h后布洛芬5mg/kg,每4h交 替使用,疗程不超过3d(Ib)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安全性 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安全,与阿司匹林相比无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1 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首选退热药之一2 布洛芬是美国FDA唯一推荐用于儿童退热的非甾体解热镇痛类药2, 3 对84000名儿童进行临床观察表明,布洛芬混悬液用于治疗儿童发热效果 肯定,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4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退热剂不会增加儿童喘息发作(Ib) 5 哮喘患儿用退热剂不会增加哮喘发作(IIa) 5 1 Med Tovicol Adverse Drug Exp, 1987;2(5):338-66 2 小儿发热及解热要的合理应用.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4;7(4):61-63 3小儿常用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研讨. 临床儿科杂志, 1999;17(3):187-188 4 JAMA. 1995;273(12):929-933 5 王艺,万朝敏。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8;3(6):449-457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注意事项 2岁以下(最小为1个月婴儿)患儿短期用药(3天),对乙酰氨基酚 剂量为2 mg/kg,布洛芬为5 mg/kg或10 mg/kg,消化道出血的危险 约为17/10万(95% CI 3.549/100000) 在患儿低血容量情况下,使用布洛芬退热,增加肾损害的机会 在水痘时使用布洛芬后,发现A组链状球菌的感染有所增加(Ib) 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与超剂量有关 超剂量是指6岁以下儿童单次剂量超过200mg/kg(IIa),或150mg/kg超过2 天;100mg/kg超过3天(IIIa) 其他退热剂安乃近 安乃近可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儿童不推荐应用(III) 70年代本品所致严重不良反应引起临床广泛关注,陆续报 道指出安乃近临床应用有引发致命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 ,据此美国1977年停止该产品多种剂型的临床应用。目前 27个国家禁止或限制使用安乃近 其他退热剂阿司匹林 与其他退热剂(扑热息痛、布洛芬)退热效果相当,但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较大,如增加胃溃疡和胃出血的危险 ,同时阿司匹林可以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增加了出血的几 率 研究显示小儿在病毒感染性疾病时使用阿司匹林,增加 发生小儿患Reye综合征的危险 因此不推荐阿司匹林作为退热剂在小儿中应用(III) 其他退热剂尼美舒利 尼美舒利的退热疗效仅限于个别地域的研究文献 剂量:每次1.5-2.5mg/kg,1日三次,用5天(III) 研究表明,尼美舒利与单用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 联用的退热疗效相当,但研究样本量较小(IIb) 22-140个月患儿,是用尼美舒利后短期内(10天)不良反应有低体 温、胃肠出血和无症状肝酶升高(Ic) 国外文献发现尼美舒利可引起肝脏不良反应,包括严重不良反应, 如肝炎、肝衰竭等。基于以上原因,芬兰、西班牙、葡萄牙、爱尔 兰、土耳其等国家已相继暂停了该药的使用 其他退热剂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