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诗词鉴赏的教学方法初探.rtf_第1页
初中语文论文:诗词鉴赏的教学方法初探.rtf_第2页
初中语文论文:诗词鉴赏的教学方法初探.rt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熟的理性成熟的理性 诗词鉴赏的教学方法初探诗词鉴赏的教学方法初探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能使中学生摇情移性,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具有其它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学生普遍对鉴赏诗词缺乏兴趣,并由此产生畏难 情绪。笔者提出,可用以下几种方法来鉴赏中国古典诗词:首先要反复朗读;其二,了 解作者和相关的背景;其三,把握作品的整体意境;其四,解读诗词要通解文字;最后, 融情入理,情理结合。 关键词:关键词:鉴赏 朗读 背景 意境 通解 情理鉴赏 朗读 背景 意境 通解 情理 随着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语文教学的变革也逐日而新,其中诗词鉴赏的改革尤为 引人注目。中国古典诗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 的一朵奇葩。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 泛的审美情趣。中学生适当鉴赏一些古典诗词,能产生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道德熏陶,培 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在潜移默化中使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具有 其它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读不懂诗词,找不 到读懂诗词的路径,造成学生对鉴赏诗词没有兴趣,并逐渐对其产生畏难情绪,直接影 响了诗词鉴赏应有的作用和效果。那我们应该怎样鉴赏中国古典诗词呢?笔者认为可从 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反复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吟诵来把握诗歌的音乐美和语言美,从根本 上体味诗歌的意蕴和思想感情,引发情感共鸣,为进一步的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俗话 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虽是诗歌教学中的“老生常谈”,但 “读”也要掌握一定的窍门。可采用以下三步法:一、范读。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准 备,在朗读过程中将自己投入其中,读出自己的感悟,通过声调、节奏、平仄、轻重等 的变化来感染学生(也可使用多媒体等替代朗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二、齐读, 使学生读准字音,感知诗词内容,初步把握情感脉络,进一步自己体会诗味;三、选读。 在问题的导引下,学生分别朗读重点诗句,并进行记忆背诵。如教学赤壁时,由于 诗歌较短,教师先以沉郁厚重之感念出全篇,再指导学生齐读,由男女生分别朗读一二 两联,然后要求学生找出表达作者历史观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 乔。”这样,学生基本能背诵这首绝句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熟读与背诵的 基础上再进行鉴赏就会事半功倍。 其二,了解作者和相关的背景。了解作者就是了解诗歌的艺术风格,无论是题材的 选择、主题的提炼、形象的塑造,还是结构的安排、语言的选用,作者的个性在作品中 都有着鲜明的体现,了解作者有助于从整体上感受作品。如李白和杜甫,一为浪漫主义 1 诗人,一为现实主义诗人,他们的诗歌风格就大相径庭。“背景”是大语境,是理解诗 词意义的重要依据,通过背景去读诗解义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教学李白的春夜洛城闻 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 求学生分析“折柳”的含义。要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充 分认识“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内涵。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 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 关合,其原因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首先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 形体仿佛亲人间的依依惜别;其次“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 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此夜曲 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 念故乡的感情呢?“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 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约定俗成性。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 有许多,都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 中国文化赋予“松”“坚韧挺拔”的性格,赋予“竹”“刚正有节”的节操,赋予 “梅”“傲霜斗雪”的风骨。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因为诗 词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用典可以省去一大段文字。如果不懂得这些典故, 自然无法理解作品,更谈不上去鉴赏作品。 其三,鉴赏古典诗词,必须把握作品的整体意境。不能在鉴赏过程中把诗词分割得 支离破碎,只有把它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才 能真正获得美的妙悟。陆机有“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之叹,但有意境的作品往往能使 读者于微尘中见大千,有限中见无限,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作品中驰骋自己的 想像。联想想象再创造使诗词的深层含义日益丰富,异彩焕发,大大延伸了诗词的活力。 1、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有的题目点明了题旨,有的标明了写作范围,有的则暗示了 写作的内容因此应首先从题目中获取诗词内容的第一信息,加上联想,并结合诗词 的个别词句的提示,就可以从总体上把握诗词的大体内容。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一 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诗。又如天净沙秋思,题目“秋思”自然让人想到与“秋”有 关的事物,即点明了诗词的内容范围,再结合诗文中的“枯藤”、“西风”等信息,自 然使人联想到“断肠人”的形象。这首诗写的就是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把握语言美、图画美。还如上词“天净沙秋思”,诗文“夕阳西下”中的“西 下”,“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等词态度鲜明的表达出作者的哀婉之情,“小桥流 水人家”的温馨则反衬出了游子踽踽独行的孤独身影。显而易见,表现天涯游子对故乡 的思念之情即为该词的主题。 3、中心词句是作者思想感情流露的关键所在。例如:出塞(王昌龄)“秦时明 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但”是“只 要”之意,品味言外之意,我们不难感到作者对当时无能人镇守边关,以致使胡人可以 肆意横行残害百姓的悲愤和无奈。“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体现整首诗意境的一个关键句, 作者将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的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这一主题,放到“秦时明月汉时 关”这一历史发展的层面去关注,让人感到“战争”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世事 沧桑,物是人非,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却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与张养浩山坡羊中 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抓住“诗眼”,一方面可以体味 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对整首作品的理解与鉴赏。 其四,解读诗词要通解文字。诗词的语言是凝练而生动的,炼句、炼字的目的是炼 意,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更深广的思想感情。如齐已咏早梅:“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郑谷则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支”与“早”意丝丝入扣。另 外,词类的活用也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形容词 “绿”用作动词,通过两岸植物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一年 又逝的惋惜。再如香菱学诗记香菱学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 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 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生动地道出了王维 用词的确切和形象。此联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 “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 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他字确实难以代替。 最后,融情入理,情理结合。首先体察情状,获得情感的体验;其次对诗词进行理 性的思考分析,在技巧、语言或意旨方面进行鉴赏。鉴赏语言要力求既能意会,又能言 传。有人说某作品之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虽是一种境界,但如果停留在这一 地步,也就容易陷入浑沌,中学生鉴赏诗词一定要具体化,要把好处说出来。这既是审 美的深入,也是语言训练的需要。“红杏枝头春意闹”到底妙在哪里?王国维在人间词 话中只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而如果对“闹”字做如下鉴赏:“春意以 闹字形容之,粗看似乎不合理而“闹”字,恰恰足以表现由多种感觉获得的意 象所构成的复合的境界和气氛。绿杨、轻烟、红杏都是诉诸视觉的春天景物,呈现 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画面,这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