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 理 学 教师资格认定培训教程 *1 第一章 绪论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的流派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及研究方法 *2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 一、心理现象的基本体系 心理过程 v认识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 维 v情绪情感过程 v意志过程 个性 v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 v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v自我意识 行为 Date3 傅亚强 二、心理学的概念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不仅要研究的人的心理,还要研究人的行为。 心理:内隐的 行为:外显的 支配 观察 了解 心理规律 调整与控制 达到塑造人、使用人、成就人的目的 并非一一对应 Date4 傅亚强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 三、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1、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思辨性哲 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心理学的科学性 (1)心理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本质及规律。 (2)心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可 检验性。 (3)人的心理既服从生理规律,又受社会的影响, 因而心理学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Date5 傅亚强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哲学中关于心灵的思辨 : v 性本善 v 性本恶 v 迪卡尔:天赋观念 v 洛克:白板说 Date6 傅亚强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心理学的诞生和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 和铁钦纳(19世纪后期) v研究心理、意识的基本 构成元素及其关系及规律 。 v采用内省法。 v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 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 律,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 Date7 傅亚强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1890至20世纪30年代 )v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 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v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感情等 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 体; v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 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 v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 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 、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 Date8 傅亚强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1913年至20世纪50年代) v只研究行为,忽略心理 v刺激与行为反应联结理论 v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v行为治疗 Date9 傅亚强 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斯金纳 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 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 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果的 行为,而不去重复那些 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 环境决定论。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Date10 傅亚强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四、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1912年至20世纪40 年代) 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体 验,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 的或完形的(格式塔)。“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反对 把心理活动分割成独立的元 素。 Date11 傅亚强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始于19世纪后期) v无意识理论 v动机与性本能理论 v人格理论 v精神分析方法 Date12 傅亚强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始于20世纪中期) 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 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不同,人们都有一 种指向个人成长的需要。 Date13 傅亚强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七、认知心理学 1、创始人:奈塞尔(始于20世纪60年代) 2、认知:信息加工观点 3、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内部规律 4、与计算机科学与神经科学紧密结合 Date14 傅亚强 学派及活动期 限 主要人物研究对象基本论点 构造主义 18791900 冯特、铁钦 纳 意识的结构意识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 要素 机能主义 18901930 詹姆斯、霍 尔、 卡特尔 意识的功能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 的要比结构更重要 格式塔学派 19121940 韦特海默、 考夫卡、苛 勒 意识的组织意识体验和知觉大于部分 之和 行为主义 1913至今 华生、巴甫 洛夫、斯金 纳 环境对人和动 物、外显行为 的影响 只有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依SR关系产生)可以作 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精神分析 1900至今 弗洛伊德、 荣格、阿德 勒 决定行为的无 意识因素 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是 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 源 人本主义 1950至今 罗杰斯、马 斯洛 人类所独有的 特殊经验 人是自主的理性的动物, 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与 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认知心理学 1950至今 奈瑟、皮亚 杰、司马贺 、乔姆斯基 思维等复杂的 心理过程 不了解人如何获取、储存 和对信息的加工,就不可 能对人的行为有真正充分 的理解 小结 Date15 傅亚强 (一)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分支 v实验心理学 v发展心理学 v社会心理学 v生理心理学 v认知心理学 v人格心理学 v心理测量学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Date16 傅亚强 (二)实际应用领域 v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 v教育和学校心理学 v工业和组织心理学 v消费心理学 v犯罪心理学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Date17 傅亚强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 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优点: v通过观察获得的资料具有直接性。 v通过观察获得的资料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缺点: v观察过程的被动性和消极性。 v观察的结果难以重复。 v观察结果的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Date18 傅亚强 (二)测验法 测验法是使用特定的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 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 探讨心理特征和外界因素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对象进行相同测验比较彼此的心理差 异。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Date19 傅亚强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 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实验法必须考虑的三个变量: v自变量 v因变量 v控制变量 Date20 傅亚强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自然实验: 优点: 被试始终处于自然的状态,不会产生紧张心理, 获得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 缺点: 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需要实验室实验加以补充 和验证。 实验室实验: 优点: 可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获得比较精确的研究结果 。 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可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 。 缺点: 实验情境具有人为性,被试意识到自己在接受实验,可能干 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实验结果的应用。 Date21 傅亚强 (四)调查法 调查法是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 法或做法,以此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 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Date22 傅亚强 一、认识自己 二、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认识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心理学的社会意义 v军品民品的设计标准 v选拔性测验 v心理辅导 v教学方法 第五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Date23 傅亚强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24 第一节 意识的概念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指个人运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 对自己内在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 化的觉知。它包括: v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v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v对自身的觉知,即自我意识,把自己当成客体来认 识 Date25 傅亚强 第一节 意识的概念 二、意识状态 v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v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v白日梦状态 v睡眠状态 Date26 傅亚强 第二节 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特点 (1)指向性: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 余对象。 (2)集中性:选择了某个对象后,心理活动 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Date27 傅亚强 第二节 注意 二、注意的功能 三、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四、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无自觉目的,也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 (二)随意注意:有自觉目的,并与意志努力相联系的注意 。 (三)随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无须注意努力的注意。 Date28 傅亚强 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一、生物节律 1、定义: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是结 果。 2、种类:年周期、月周期、日周期(飞行 时差)、90分钟周期 3、飞行时差 Date29 傅亚强 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二、睡眠与失眠 (一)睡眠 1、意识活动并非完全停止,本身也有周期性变 化 2、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过渡期,10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轻睡期:10-25分钟左右 第三、四阶段:沉睡期:30分钟 第五阶段:快速眼动睡眠期:做梦 Date30 傅亚强 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二)失眠 1、睡眠失常的一种,表现为入睡困难,时睡 时醒,无法沉睡,易惊醒。 2、种类 情境性失眠 假性失眠 失律性失眠 药物性失眠 Date31 傅亚强 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三、梦 1、梦是人在睡眠过程中,尤其是在快速眼 动睡眠阶段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是一种 心理活动。 2、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 动和过程。 Date32 傅亚强 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一、催眠 催眠是类似睡眠而又实非睡眠的意识状态。 (一)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 1、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实暗示性的 高低。 2、暗示性可以测量 (二)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的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