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职高专汽车保险专业建设项目建设方案_第1页
吉林高职高专汽车保险专业建设项目建设方案_第2页
吉林高职高专汽车保险专业建设项目建设方案_第3页
吉林高职高专汽车保险专业建设项目建设方案_第4页
吉林高职高专汽车保险专业建设项目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白城卫生学校,2004年通过教育部评估晋升为高等专科学校,学校自1958年建校以来,一直以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短缺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重视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加强专业建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我校的骨干专业之一,学校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办学基础条件和实训设施的配套,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收到了较好效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依据自身条件,比照相关标准,我们申请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发展项目。一、基本办学情况: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白城卫校始建于1958年,1962年调整为全日制中等卫生学校。1985年以来,先后与原吉林医学院、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开展联合办学,1988年成立“白求恩医科大学白城分校”,1998年晋升省部级重点示范校。2000年晋升国家级重点示范校,2001年共建成立“吉林大学白城医学院”。2004年通过教育部评估成立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占地57万平方米(其中校园占地31.6平方米,另外25.4万平方米为药材基地,计划在“十一五”期间转换市区),建筑面积13.334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2530万元,图书馆藏书28万册。设医学影像技术、护理、临床医学、药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眼视光技术、医学基础 、公共教学等多个实验中心,共60个实验室。有一所二级甲等附属医院,对外开放床位 350张。在省内外有68个实习基地。现开设医学影像技术、护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医疗美容技术、检验技术、眼视光技术等专业,其中影像技术专业在校生419人(09级118人、10级147人、11级154人)。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历史沿革: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前身白城卫生学校X线诊断专业,做为省办专业为全省各级医院输送了大批X线诊断的专业人才,进入90年代,由于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传统X线诊断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1994年经学校与原白求恩医科大学有关部门多次研讨论证,决定联合办学,提高办学层次,由原来的中专改为专科,名称定为“医学影像诊断”专业,同时增设“电子学”、“超声诊断学”及“CT及MRI诊断学”课程,并选派教师到临床医院学习。很快就独立承担本专业的全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1997年学校获得华夏基金会无偿捐赠的日本产岛津500MA智能遥控胃肠机,和阿洛卡B型超声仪,同时又购进进口幻灯机和投影仪,使实验条件大为改善,1998年,学校根据办学及发展的需要,设立影像中心,进一步改善实验室设施,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率,2000年首届不包分配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毕业生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关系到学校的存亡与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像中心在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对全省各个级别的90家医院及其他用人单位做了多次调研,掌握了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业务能力的要求,然后进行多次研究讨论,把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作为办学宗旨。转变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大力度的创造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5年,学校升格为专科,设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几年来,在原医学影像诊断基础上,我们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的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究,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现有条件1、场所与设施我校实验楼建筑面积43131平方米,为三幢五层建筑,其中有基础医学实验楼、临床实验楼、专业实验楼,共60个实验室,其中影像实验中心建筑面积1785.66平方米,学生操作用实训室面积1200平方米。近年来,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办学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仍加大了实验室投入力度。逐渐完善了教学和实验设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现有专业实验室10个,包括超声实验室、影像诊断阅片实验室2个、X线射影实验室、口腔摄影实验室、胃肠检查室、机械设备及维修实验室2个,物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具有的大型设备有日本产岛津500MA智能遥控胃肠机,XG-200MA教学用X线机和阿洛卡630B型超声仪,教学用GE-8800 CT机,XG-500MA双床三管X线机,仲尼牌视频展台3台,实物投影仪一台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全身各系统正常及常见病的X线平片、CR片、CT片、MRI片等约3000张。可以基本满足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践学习。2、师资状况影像技术专业现有专职教师和实验师共13人,全部为大学本科学历,其中5人获得硕士学位,3名教师曾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进修学习,并且本专业还聘请5名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医院临床医生任课。四、专业建设总体规划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体功能区定位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大力为社会培养高端技术型专门人才,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现代化发展和建设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2、专业结构布局我校2005年开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立足白城、松原、辐射内蒙、黑龙江等周边地区,积极推行多渠道联合办学方式,为广大农牧业地区和城市社区培养急需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截至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约400名合格的影像专业人才,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基层部门的业务骨干。通过参加人才交流会、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建立就业网络,与用人单位直接联系,以及通过往届学生推荐应届学生等办法,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拓宽了毕业生就业市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均在85以上。就业去向60以上去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民营医院、社会医疗机构等基层单位从事影像技术工作,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到县、市、省级医院工作。部分国营医院(如吉林大学附属医院、长春市二院、四平市人民医院二院、通化市医院、解放军461医院等)与学校建立了定点实习基地,经常有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影像技术毕业生,但因为毕业生供不应求导致失望而归。因此我们感到,在白城周边及辐射区域内,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还很短缺,市场上特别是广大偏远农牧业地区,对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所以加强影像技术专业建设任务非常艰巨、刻不容缓。3、建设目标根据吉林省十二五产业布局规划,要围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特色,大力推进物流管理、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建设,形成服务于现代服务业的专业集群。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因此,大力发展建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有利于为地方服务。具体建设内容:我校争取在两年内,把影像技术专业建设成(1)具有优质的教学条件、持续的人才培养和良好的社会声誉,生源充足、报到率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发展空间大。(2)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利用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提供的专业建设资金,装备必要的医学影像设备,达到二级医院的水平,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需要。对于影像高端设备(如MRI、DSA、PET等),主要采取在三甲级医院实习的方式,合理的利用社会资源。(3)建立一支数量充足和梯队结构合理“双师型”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4)专业建设方案科学、合理、前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5)建立与职业相对接的课程体系及适合专业需要的教材体系。(6)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7)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索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4、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 在影像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依据市场需求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研究探讨课程的增减及学时的变动,以适应影像大设备上岗证得考取,使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逐步与市场和其他办学优秀的学校接轨。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医学科技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医学影像检查、放射治疗及管理工作的基层实用性高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我校按照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技能为目标,准确定位,构建影像专业课程体系,变注重知识传授为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考核项目,增设岗前培训,把实际操作和培训成绩纳入到学业成绩中,对学生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影像技术专业很多课程采用独特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模拟医院影像科工作场景,扮演患者和医生进行操作,使学生边学边做,从而记忆知识深刻、扎实。教材建设上,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高专影像技术专业教材为基本教材,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区域特点,自行编制教学大纲、校本教材和实训教材,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效果较好。5、实验实训条件改善:逐步地、有计划地更新设备和器材,预计总投入300万。(1)物理电工实验室:需购进多功能试验台13套,双踪示波器13台、交流毫伏表7台,功率表7台。预计投入20万。(2)X线摄影实验室:配备较先进的DR数字摄片系统、CT机、X线摄影体模装置。预计投入220万。(3)影像设备实验室:为了保证实验课的开出,需要以下器材:X线机示教箱、X线机整流电路实验箱、旋转阳极保护实验箱、X线机灯丝电路变频(逆变)实验箱、限时器电路实验板(F78III)、高低压测试仪、固定阳极X线管(XD4)3只、稳压电源、容量保护电路板、铁磁谐振式磁饱和稳压器、三相全波整流电路板、三相变压器、三相自耦变压器、变压器 (输入220V输出15V 70V)、变压器(输入220V输出150V)、变压器(输入220V输出6V)、双踪示波器1台、交流电流表2块、直流电流表2块(30MA)、直流电压表2块(100V)交流电压表2块(250V)、交流交流电压表2块(1ZIZHU50V)、自主变压器、自耦变压器(输入220V输出0-250V)、有机玻璃油箱、高压试验台。预计投入20万。(4)超声实验室:再配备一台彩超和2台B超。预计投入40万。6、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影像实验室引进PASS系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影像教研室与各实验室之间进行图像采集、调阅、会诊和后处理,对影像专业的教学管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提供技术支持。预计投入50万。7、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对一些大型医疗器械厂家进行考察,使之成为学生就业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教学管理方面,我们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制度,实行教学工作考评、教学骨干、教学新秀、名师评选、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学督导制度等,使管理更加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预计总投入40万。8、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由于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实验实习比重日益增大,现有的师资队伍逐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所以我们拟通过选派进修或到基层单位实践,鼓励青年教师接受研究生学历教育、引进急需的第一学历本科、硕士学位及以上人才、增加外聘教师数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推广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办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使教师素质更加精良,结构更加合理。预计投入40万。9、实训基地建设:增加本省实训基地,同时发展外省实训基地,使得两年后大部分省份都有我校影像技术专业的实习点。预计投入30万。10、实训实习耗材补贴:预计投入30万。11、 就业平台建设及毕业生跟踪:预计投入50万。12、课程与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预计投入60万。五、保障措施:1、白城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我校专业建设,对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给予极大的支持,同时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如资金等给予极大的支持,并对学校的发展,特别是对影像专业发展中的人才引进、设备采购、增资等方面也给予政策的倾斜。2、专业建设:为确保影像专业建设的实施,学校在保证专业建设经费专款专用的基础上,还出台在重点专业建设经费上给予倾斜政策。增加投入,加强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3、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配合。4、与企业一起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5、建立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师德水平。6、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7、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课程带头人培养.8、建立多渠道的就业网络。9、在影像专业教师学历进修、专业培训、实践锻炼、学术交流、校外引进等方面优先考虑总之,由于各级领导重视、组织措施到位、政策资金支持和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结合本专业历年不断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一定会发展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生源充足、报到率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发展空间大。持续的人才培养和良好的社会声誉的专业。附件工程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工程职业学院二一一年五月目 录第一部分 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1 一、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 . 1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 1三、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 2四、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 3第二部分 院级特色专业建设 .5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 .5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 年). 13 三、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 年). . 23 四、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 年).32 五、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 年).45工程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第一部分 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优势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骨干专业,推动学院整体专业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升,特制定本规划。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计算机职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学院教学改革实施意见,制定了“自 2011年起,逐步确立特色专业,至 2015 年建立 8个左右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目标。一、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按照“教高200616 号文件”的要求,从“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出发, 立足河北经济发展需要,发挥学院“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财务及艺术设计”等专业的资源优势,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走“质量立校”之路,强化特色意识,带动我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一)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把特色专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学院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特色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特色专业建设,教学资源投入优先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学院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二)社会需求原则专业发展要根据河北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及专业的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三)校企合作原则鼓励并支持特色专业与企业对接及合作,形成以校企密切合作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相沟通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不断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推动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四)创新发展原则要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坚持走“内涵式、精品化”的发展道路。三、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用五年的时间,加强5个特色专业建设,突出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和室内设计技术等5个特色专业。到 2015 年底,完成下列具体目标:结合河北省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建成 68个院级特色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 80%以上。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每个专业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12人,培养骨干教师 34人,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 46人,打造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610个。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出融“教、学、做”为一体、适合实践教学的环境。建设中的特色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成为与企业共同开发的课程。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20门左右。每个特色专业建立适合本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每个特色专业建成 12 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并配备功能完善、先进的实训设备及软件。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每个特色专业必须有 35部与企业共同开发建设的教材,有专业图书资料12万册,专业教学资源丰富,能充分满足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要。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一批社会需求高、优势突出、条件优越、服务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评价好的特色专业,并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促进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四、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一)加强对特色专业的指导和领导保障院长、分管教学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全院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学院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特色专业的业务指导,为专业带头人、系主任提供充分的学习、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各教学系要把特色专业建设列为本系的“一把手”工程。(二)加大特色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根据各特色专业建设的规划,加快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添置、更新教学设备,保证教学设备经费投入。逐年扩大实习专项经费,设立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经费,提高教学资料的经费投入,逐年扩大图书购置费,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三)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结合课程建设、实践实训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一、团结合作、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四)建立特色专业建设评估制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完善特色专业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实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管理,确保特色专业建设总目标的实现。第二部分 院级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根据河北经济发展形势及学院的专业建设规划精神,在充分研究,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一)专业建设的背景近年来,随着微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相关技术向传统机械行业的不断渗透,给机电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制及技术改造正向纵深推进,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和加工中心,制造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制造业信息化”和“机床数控化”作为现代加工业制造业的高科技标志和发展趋势,为高等工程教育创造了广阔的人才市场空间。 河北省在机械制造、机电设备研发、汽车工业等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企业以“制造业信息化”和“机床数控化”为核心加快了现代化制造业改造的步伐,制造业将成为我省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掌握数控技术、电器控制、CAD/CAM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本着“立足地方经济,依托行业发展,主动为企业服务”的办学思路,坚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为龙头,以数控技术为主线,强化实践”的改革思路,建立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成为本地区一流专业,为河北省的装备制造业输送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目标(一)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高校的传统专业,我们必须努力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主动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打特色牌,走特色路,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特色。1加强与其他高职示范性院校的学术交流,掌握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情况,了解其办学特点和人才特色。2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积极与用人单位共同探讨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取得企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定位在什么技术层次上,从事什么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是什么,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3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形成我院的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掌握机械加工(含数控加工)技术、电工技术、液(气)压一体化技术及电气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和维修等实践能力的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优化的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体现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培养,注重学科交叉,以机械为主,机电综合。教学内容要注重基础,着眼未来,跟随学科最新发展,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并逐步修订专业教材,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渗透工程问题,对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多方位的改革及实践,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坚持5个不断线的原则,即外语学习与应用不断线,计算机应用不断线;工程设计意识训练不断线;实践训练不断线;技能培养不断线。其中,以工程设计意识训练为主线。(1)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夯实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整合、改造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明确主干学科,要组织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重视工程创新设计为中心的专业实践教学,努力建设“大工程”观念下的课程体系。(2)大力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立体构架课程体系,更新内容,突出整合,推动整体优化。突出课内、课外结合,将课外教育环节全面纳入培养计划。打破传统的课程之间条块分割,进行内容整合,推行课程的模块化、结构优化。(3)采取减少、限制课内学时,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机会,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兴趣和特长创造条件。(4)加强与突出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所有的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强调工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协调性、创新性等工程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教育。加强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集体性自主实践教育活动,如自主实验、自主设计、自主实习等,多组织贴近工程实践的实验、制作、设计、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合理,突出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工程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通过三段式工程训练模式(第一阶段:基础理论与训练,规范解构实践,侧重学生认知感悟能力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基本技能与强化,反思重构实践,侧重学生主观表现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技能应用与扩展,探索创新实践,侧重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数控技术、机电控制技术、CAD/CAM技术的知识和能力。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开发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各专业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间的交叉、渗透,建立系列课程或课群起点上的具有一定柔性、实验实习一体性的独立的实训环节,建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以满足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需要。(1)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层次化实验教学平台各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进行组织,一是基本技能模块(3个):分别为工程制图模块、计算机应用模块、外语应用模块;二是专业工作能力模块(3个):分别为机械设计模块、电气基本技能模块、机电设备控制模块;三是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模块(7个):分别为数控技术模块、CAD/CAM模块、先进制造技术模块、计算机控制技术模块、自动控制技术模块、测试技术模块、机电产品创新模块。(2)实验教学方法上采用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将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及部分基础性实验采用全开放方式教学,以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3实训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高职专业人才,建设具有良好条件、能够再现工程环境的工程训练中心显得尤为重要。在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上以先进性、实效性和前瞻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旨,实现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逐步建成在机电产品设计、数控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CAD/CAM等方面具有行业科技先进水平,管理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机电类学生工程实训环境,满足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的实际需要,形成在制造技术领域和工业控制领域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1)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上,一方面在原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并鼓励教师进行科研立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改造和自主开发实验仪器设备,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深入调查论证,新建具有技术先进性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初步建成能够再现工程环境的工程训练基地,使学生通过在工程环境中的实践训练,把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的观察和判断、建模和设计、仿真和制造的整个过程中。(2)探索工程实训的新模式,逐步由单一实训型向生产实训型过渡,建设成为既面向学生又面向社会的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开放型训练中心,力争实现从校内实训基地到对外承揽业务的转变,从而实现和市场接轨,以产业带动专业。同时根据技术教育的特点和社会要求,争取成为我省的数控技术培训中心和技术等级证书考核中心。(3)在建设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寻求企业支持,挖掘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深入生产第一线,参观和参与生产过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拟定进程如下:基地年份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实训室调研确定建设规划与建设方案完成5个实训室及其配套的软件建设完成3个实验室及其配套的软件建设进一步开发试验项目校内基地调研改善基础实习设施,增加实习内容建成数控加工中心和机加工实习基地实现机加工中心的产学结合拓展业务范围,产学结合进一步深化校外基地调研完成12个基地建设完成23个基地建设,实现订单培养完成3-5个基地建设,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完成3-5个基地建设,扩大订单培养规模(三)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要以“德才兼备、培养骨干、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积极作好专业学术带头人及专业学术骨干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在满足专业教学的基础上,使教师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由知识传授型向技术开发型转变,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改善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大力增强科研立项数量和水平,立足纵向课题,加强横向联系,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及参与意识;使教师既注重学历水平提高,又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既立足于课堂教学需要,又着眼于科技开发需求,同时在数控技术、自动控制等领域培养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以下措施:1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继续引进人才,特别是生产一线中具有高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较高学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2加强学术梯队建设,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培养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课程带头人。3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组织教师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为重点的科技工作。4通过各种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给新分配来校教师制定专业发展方向和五年的培养目标,指定导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科研活动、编写专业教材,承担科研工作,并安排到实验室、企业等单位和技术短期培训班进行实践锻炼,拟定进程如下:年份项目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高职比例1%3%510研究生比例20%30%60%7080研究生引进数量1人4人3人2人3人技术培训2人次3人次3人次3人次(四)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按照“紧跟现代工程科技,加快教材内容更新,重点编写特色教材,反映工程特点,形成系列应用型教材”的原则,严把教材选用关,确保教材建设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全部采用选择21世纪规划教材和行业推荐教材,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组织教师编写一套能够反映应用型特色和课程整合的特色教材,把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及时纳入教材内容,拟定进程如下:教材类型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公开出版教材1222校内自编教材3555(五)精品课建设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标准,结合任务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制定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突破口,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五年内完成开发4-6个包含课程核心内容的实践学习项目,与企业经理、专业核心课程骨干教师合作开发配套教学课件和助学软件。院级精品课达到3-5门,力争完成2-3门省级精品课建设任务,并逐渐辐射到其他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一)社会和行业背景随着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普及应用,社会各行业对网络技术人员的需求持续增加,如网络规划、网络实施及维护、网站建设、网站管理与运营、网络编程、网络硬件维修及软件维护、网站后台数据库设计与维护等人才,成为社会招聘的热点。几乎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均离不开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兴信息产业“物联网”、“三网合一”等将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网络人才将供不应求。据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对高技能水平的网络工程师、网站管理工程师、网络设备工程师及网络安全系统工程师的需求量平均每年增长高达71.2%。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全国党政机关、企业集团、金融机构等局域网整体应用系统建设将进入高增长期,年均增长将超过34%,而目前我国90%的企业网络工程师不具备系统的专业技能,存在信息安全隐患。传统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由于技能单一、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滞后,已经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据国家信息产业部预测,今后5年,我国从事网络建设、网站应用及网络服务的新型网络人才需求将达到60-100万人,而现有符合新型网络人才要求的人还不足20万,新型网络人才需求量正在逐年增长。(二)专业建设基础1师资力量本专业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教授、副教授为主要学科带头人,以青年硕士、讲师为新生力量的结构合理、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团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名,兼职教师3名,专职教师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5名。高级职称的比例为33%,双师型教师共10人,占专职教师的67%,具有硕士学位的7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7%。2教学条件本专业拥有多媒体教室4个,用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课堂教学,2 个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弱电工程实训室和网络互连实训室。其中弱电工程实训室主要功能包括:双绞线的认识,做水晶头、打模块、绑定配线架及网络测试;综合布线的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干线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布线标准及管线搭配;光纤的认识及光缆的测试;光纤的敷设、融接及对光纤连通性和衰减/损耗等的测试。网络互连实训室内有交换机、路由器,锐捷网络设备交换机柜和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设备,能模拟企业建立园区网,可以进行系统集成、网络安全实验,能够满足目前的专业班级规模(50人),分组进行实验;各组内能独立并行开展实验,以使所有上课学生能够充分地动手操作,各组可以协同实验组设备进行实验,每台设备支持多人访问,实现“一人操作,多人观摩”的功能。此外,本专业已与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河北网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IT企业签订协议,实行了人才、技术及校外实训基地等多方面的合作。在学院领导重视和系部努力下,成立了青为网络公司,该公司负责校内各部门办公电脑的维护,各IT实训室电脑故障的处理、网络维护、网络安全处理等业务。校外实训基地和经济实体的建立为本专业的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些实践教学条件为专业开展教学和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拥有本专业相关图书 2万余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提供学习和训练平台。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一)人才培养目标1.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售前与售后技术支持、网络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网络及安全管理与维护、网络应用开发等技能,在企事业单位IT领域中从事网络组建、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服务应用开发等方面工作,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网络构建工程师、网络管理工程师、网站设计管理工程师和网络技术支持工程师岗位。2.人才培养素质要求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可分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素质结构三方面内容。(1)知识结构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常见服务器的配置方法;熟练掌握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网络数据库的操作及网络编程语言的应用;掌握网页设计、美化及布局的技术;系统了解网络工程设计及实施的基本规范;掌握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相关知识。(2)能力结构要求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的能力;企业网站的设计、开发及制作能力;网络工程的设计及实施能力;网络系统集成的能力;计算机网络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能力。(3)素质结构要求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符合规范要求;具有良好的创新与竞争素质,善于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组织、团队协作素质;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对各专业建设的要求,对本专业学生做出具体分析,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制订培养目标。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等方面采取措施,体现先进性、科学性,与第二课堂、导师制、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管理制度等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三、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目标(一)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本专业建设主要核心内容,就必须在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过去五年的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已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基本素质好、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一定教研能力的双师队伍和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热爱教育事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比例为67%,今后,在学院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保障下,进一步建立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岗位人员定期交流制度,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并建立健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兼职教师引进机制。在规划期内,努力实现中高级职称比例67%,双师型教师比例为100%,打造成一支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三)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推进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按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改革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施平台,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完善课程实施保障条件。教材建设将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一套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立体化教材,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创造条件使更多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建立产学研在教学上的合作机制,探讨如何推进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提高实训室开放率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制定提高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水平的措施。(五)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1教学督导检查考核制度加大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的教学检查工作,开展教学工作评价检查。同时对人才培养要加强分类指导,重点加强对特殊专业人才的切实指导,规范管理,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提高人才质量。2设立专业设置论证制度组织校外实训基地的专家进行现场考察,细致考核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教学计划及专业办学条件等方面是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是否开设相关专业。3建立校际对照评测制度建立校际之间的成果对照测评,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使校际对照成为一种制度,建立起系统完善、体系完整、运行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视并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评估工作。(六)加强教学教改研究1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把“工”和“学”实际的联系起来。 2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培养目标。 3以基本素质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 群)所需知识能力结构,确定教学内容,规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4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5实践教学强调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严格训练。6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室建设、教材开发、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真实职场环境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毕业生岗位适应期缩短。 7联系社会资源,以承接工程或工程外包的形式把实际项目带入教学课堂,把课堂教学搬到实际项目中去。8成立实体服务单位,由专业组长牵头,带领学生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计算机网络技术报务。四、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具体目标与措施(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计划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每年引进 2-3名高水平(高级工程师或高级知名企业认证资格)人才,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与培训青年教师,每年送出不少于30%的教师参加企业实际岗位培训;邀请校外专业专家和兄弟院校专家共同探讨,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发教学资源,召开教学研讨会等。(二)课程建设与改革组成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建立与高水平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至少申请包括网络设备在内的两门院级精品课;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建立与社会需求统一的技能考核体系;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建立健全题库建设和多媒体资源库建设,包含图片、PPT、视频等。(三)教材建设与改革选择国家级重点教材及优秀获奖教材;编写并出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网络设备、服务器架设与管理、建站实务四门专业核心教材。每门专业课程配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包括整理的网络资源、视频资源、图片资源、技能库、试题库、优秀教材与参考书等。(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设移动通信实训室、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室和电子商务实务实训室。与大唐电信、中兴、华为等通信设备制造商达成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实训项目与企业实际结合,让实训条件更贴近社会需求。与河北网讯等企业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更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做到每个班级学生百分之百参加校外实训。(五)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与改革学生必须满足所有课程合格、英语达标、计算机等级达标并获得一个以上专业要求的IT职业资格证书等4项硬指标,才能按期毕业。(六)教学管理的建设与改革专业教师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文件齐备,期末将教学文件按时归档。课堂教学严格按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执行,课前认真备课,把握重点、难点、课堂概念讲授准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课后加强辅导和作业批改。进一步加强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对任课教师进行跟踪听课与督导,并结合院系、教务处提供的评价结果,对每位教师每学年的教学工作做出评价。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以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依托,加强系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的支持,制定专业建设方案,研究专业建设中的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