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doc_第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doc_第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doc_第3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doc_第4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齐晓骥三年级承上启下,是从一二年级的认字识字教学为重点,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今天我就第六册第三组教材作的一点思考,向大家汇报一下。单元主题本组教材有反映鱼水情深的军民故事,有描述李广这一“飞将军”的传奇故事,有显示主人公文思敏捷的奇才故事,有“以小见大”塑造大作家谦逊形象的外国故事。如果让我来给第六册的第三单元定主题,我想定 “小故事大人物”这样一个题目。下面我就每篇课的内容做简单的分析:菩萨兵一课菩萨和兵是怎么联系到一块的?菩萨兵是指什么样的兵?为什么叫菩萨兵?这个题目确定有些古怪,但它讲述的一个故事却很感人。课文讲述了在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与感激。课文语言朴实,却字字包含真情,是训练学生朗读,激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好教材。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藏胞一听说军队过来,就躲进深山,不敢露面。藏胞见军队就怕得要命,原因是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红军官兵具有“菩萨“心肠。想办法动员藏胞回来。这里主要写了朱德与翻译的两次对话,从朱德的话语中字字句句皆见他一心为藏胞着想。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朱德总司令动员并带领红军主动替藏胞完成春耕工作。“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朱德的话,既指红军认真负责搞好春耕,又指他们要把军爱民的真诚爱心播在藏胞的心里。第四段(第8-9自然段)写藏民们耳闻目睹红军的行动后激动不已。“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这是藏胞由衷发出的赞叹。这既点题,又揭示了文章的中心。长征:/view/6412.htm朱德:/view/1769.htm藏族:/page/zl/mz/zangzu.htm少年王勃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藤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虽然第二段话没有直接去写王勃多么有才气,但是作者通过写都督的表现却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王勃的才华横溢。这样的写法就叫做侧面描写。这儿可以进行简单的写法的指导,让学生初步学会叙事性文章开头的写作特点以及侧面描写的写法,为升入高年级后分段习作和谋篇布局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五自然段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课文插图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得益彰,有助于学生领悟佳句,另一张照片是今天滕王阁的美丽夜景,可借此激发学生对滕王阁的向往之情。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引导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滕王阁:/view/21276.htm滕王阁序:/view/25328.htm#2王勃:/view/9836.htm曹植:/index.php?oldid=101916骆宾王:/view/9950.htm大作家和小老师这篇文章,苏教版教材第一次选用。讲了英国著名作家萧伯那和苏联小姑娘的故事,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谦逊的形象。故事以写人物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能力,训练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人物形象并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萧伯纳、莫斯科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遥远的事情,课文中出现的道理三年级的孩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通过人物对话的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萧伯纳:/view/52368.htm莫斯科:/view/25155.htm叶老曾在文章例话中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由此可见,习作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两者相得益彰。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始阶段,因此教材在安排每次习作练习时,都有一篇学生优秀习作,是通过范文引路,让学生学会模仿,学到方法,学会习作。习作3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第3篇习作。借刘常宁同学的小草中的发现这篇习作例文进行示范引路,这次习作,就是写生活中的发现,因此,在习作教学前,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寻找“发现”;习作指导时,紧扣生活,叙述“发现”;习作评讲时,还原生活,修改“发现”。单元教学目标1.学习菩萨兵、李光射虎、少年王勃和大作家的小老师这四篇课文。2.从名人的平凡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从中受到启迪。3.学习生字,其中39个生字做到“四会”,15个生字知识不写,认识4个多音字。4.能够联系课文内容说出句子的意思。5.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出自己新的发现,激发发现和探究的兴趣。6.通过练习3的学习,读、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读背8个感受少年王勃才华横溢的成语和诗歌时间,写好带有“三框儿”的字,重点指导口语交际学会商量。下面我对李广射虎一课做详细的分析,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介绍了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文包诗”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针对古诗教学难点,创生出一种新型的教材形式,此类文章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要借文学诗,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这种题材的文章以前的教学中也曾经遇到,像是英英学古诗、咏华山、每逢佳节倍思亲,古诗虽是“文包诗”的重点,但它毕竟不是课文的全部,教学不能重诗轻文,而是既要读文,又要诵诗,“文”“诗”应水乳般交融地阅读,教学中力避割裂,诗与文的对应要自然适度。要诗文兼顾,那就对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本课内容我想初步感知课文对于学生来讲,并不困难。难的是:字词的理解,如神勇无比、影影绰绰等;二是对“飞将军”的理解,什么样的人被称为“飞将军”?李广为什么能将箭射入石头中?对于这一点,我想孩子们能够体会到的是李广力大无穷,对“神勇无比”的体会则需要通过李广的心理活动“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李广的动作“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来感悟。而第四自然段“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则进一步说明了李广的力大无穷和神勇无比。因此,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是重点。其中第三自然段描述了塞下曲前两行诗的内容,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后两行诗的情境。对古诗的内容应避免一字一词的理解,要倡导融会贯通的整体把握,但对理解诗意及体会意境的关键字词,要让学生弄明白。如:白羽:诗中采用借代的方法,以部分代整体,指的就是白羽箭。平明:早晨,天刚亮的时候石棱:石块面与面相交处朦胧:月光不明 塞:边界上的险要地方。教学目标:1、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比,射箭本领之高强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2、3、4年级这一学段,课标中规定学生能够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所以我又把背诵塞下曲作为本课的目标。3、会读10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4、理解古诗塞下曲,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课前准备:学生查阅资料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本课预习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回去搜集有关李广的资料。这样不仅可以在阅读文本时进行比较,更是培养了学生在搜集信息之后处理信息和同学交流信息的能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在上个学期的语文课上,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他就是被誉为“军神”的刘伯承。刘伯承不仅有着钢铁般的遗志,更具有非凡的智慧。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要再来认识一位以武艺高超而闻名的古代大将军李广。(板书:李广)二、指导审题,交流信息1、你对李广将军又有多少了解呢?(学生结合资料交流)2、教师小结:李广戎马一生,作战70余次,他沉着冷静、机智勇猛、箭法精湛,来无影、去无踪,被称为“飞将军”。为国家下了赫赫战功,让匈奴闻风丧胆,令人钦佩!想听听他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李广射虎。(板书课题)3、出示课题 李广射虎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这篇课文的重点了吗?(记得于老师在讲庐山的云雾时也是用了这种聚焦课题式的方法)你希望这篇课文告诉你哪些内容?(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李广为什么射虎?李广射死了老虎没有?李广怎样射老虎的)质疑探究法质疑问难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可以使我们读书更有目的,读后的收获会更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的问题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看一看课后的生字表,多读几遍,难识记的给大家提个醒儿。指导“棱”“绰”的读音(落实目标3 认字)2.要解决问题,仅读准字音是不够的,课文中还有一些难理解的词成为我们阅读的障碍,画出来并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来掌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醒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查词典等方法解释生词,教师巡视相机板书共性词语 3. 重点交流下列词语意思:(落实目标3 理解词语)朦胧、巡逻、警惕4. 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都明白,你是想让老师告诉你呢,还是想通过自己读书弄明白呢?(卖个关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读完后展开交流。(鼓励刚才提问的同学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5.发现问题后主动解决问题,你们不愧是“学习的小主人”。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情?(落实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填空:课文主要说了 (谁)在 (什么地方)把 射入 的故事。(借助板书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是要让学生掌握通过归并主要段意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在概括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语言重复、罗嗦的情况,因此给出填空,使学生的语言更加简洁、规范 。) 文章用几个自然段来介绍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从冒号体会6.指名分自然段来读,思考: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随着学习的深入,读书的要求逐步提高,如果长期加以训练,读书的能力可渐渐养成。)(落实目标1 体会李广)7.唐代诗人卢纶就以塞下曲为题赞美了这位将军。塞下曲就是诗人在边塞的时候,把看到的、听到的,写的一组诗,文中只是其中的一首。.指名读古诗:读准、读出节奏9. 课文中有两段是对这首诗的最好解释,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文中那一段是解释前两行诗句的,哪一个自然段是解释后两行诗句的?(落实目标4)(牵牛鼻子法 借助文本理解古诗,从而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10. 课文在生动的故事中介绍了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同时让我们认识了这位神勇无比的李广将军。这种写作体裁就叫做文包诗。四、说写结合,描红仿影(落实目标3 写字)课堂指导书写“搭”“猎”怎样识记?写的时候要注意点什么?书写时提醒孩子握笔的姿势,做到“身正、肩平、臂开、足安”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书写较好的学生作品第二课时 一、回忆旧知,复习巩固 1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了哪些内容,交流一下。 2 师:唐代诗人卢纶专门写诗介绍李广,李广月下射虎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美谈。 板书古诗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4 师:谁来读这首诗?(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回忆)5 师: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形容诗中的这位李广将军吗?问题畅谈法神勇无比、力大无穷、箭术精湛、武艺高超老师在此过程中,充当一名耐心的听众,倾听学生各抒己见,在老师的指导下,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用一个“神勇”拎出文中最重要的几段话,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他们品词析句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二、 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 师:让我们的思绪穿越千年的时空,再回到那个不寻常的夜晚,跟随一代名将亲历一次月下射虎。 请大家默读3、4这两段话,从哪儿看出李广是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的,画下来。(进一步落实目标1 体会李广) 2.师生交流:学生读后引导充分与文本对话,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谈体会,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体现朗读的层次性。 内容吸引法1“一阵疾风吹来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明知这一带有猛虎出没,还“四处搜寻”, 体会“勇”。读从“一阵疾风吹来,树木“沙沙”作响”中相机理解“疾风”:“疾风”是什么样的风?你怎么知道“疾风”就是大风,猛烈的风?-课文后文提示,生活体验,平时积累。迁移“疾风知劲草” ,体会“神”。读2“猛然间射了出去。”相机理解“影影绰绰”,与哪些词意思相近?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画出表示李广射虎的动词,比划比划,表演给大家看看。(同桌表演,互相指点)专家指出:学习方式的变革不仅仅关注某种形式,而该考察教师是否创造了条件,所以我用情境表演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开展学习活动。指名表演,紧扣文本,评议表演,体现“连忙”。虽然动作连贯,但并不慌乱,用个成语形容就是镇定自若、沉着冷静、处变不惊、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批注在书上,朗读体会神勇。(教给学生用批注的方法学习语文)学生通过演与评,解读了文本,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悟,锻炼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揣摩、鉴赏、品析。在意趣盎然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材料补充:一次,匈奴进攻上郡,景帝派了一名亲随到李广军中,这名亲随带了几十骑卫士出游,路上遭遇三名匈奴骑士。结果,卫士们全被射杀,亲随本人也中箭逃回。李广闻讯即率百名骑兵追击,亲自射杀其中两人,生擒一人。刚把俘虏缚上马,匈奴数千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等人,以为是汉军诱敌之兵,连忙抢占了一座高地。李广所带的百骑兵士慌忙欲逃。李广大喝:“我们远离大军数十里,逃必死!不逃,匈奴以为是诱敌之计,必不敢攻击我们。”遂带领兵士向匈奴骑兵迎去,离匈奴阵前二里之遥,他令士兵下马解鞍,匈奴搞不清他们的意图,果然不敢攻击,只派一名将官出阵试探,李广飞马抢到阵前,将他射落马下,然后从容归队。到夜半时,匈奴认为一定有汉军埋伏夜袭,遂引兵而去。 师:一代名将果然名不虚传,从他一气呵成的射虎动作,不难看出他的神勇。他的胆识、箭术确实不同凡响,难怪他多少次令敌人闻风丧胆,又能一次次救自己和战士们于生死边缘。让我们再来朗读,领略“飞将军”的风采。 指名朗读、齐读。(进一步落实目标1 体会李广) 4师:这就是古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所描绘的内容。谁来读诗句?对照课文,你都理解了这句诗中的哪些词语?(落实目标4 )体会“林暗”“夜引弓”指导朗读诗句。老师说文中的话,让学生用诗句回答。(落实目标2 背诵古诗)5一只白羽箭射了出去后还从哪里体会到李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