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品德教案改.doc_第1页
五年级下册品德教案改.doc_第2页
五年级下册品德教案改.doc_第3页
五年级下册品德教案改.doc_第4页
五年级下册品德教案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机动第一单元第一课、祖国有多大 3第二课、首都北京21第三课、港和澳门1第四课、宝岛台湾1第二单元第五课、我们的“母亲河”21第六课、祖国名山知多少3第三单元第七课、走上黄土高坡1第八课、登上世界屋脊2第九课、走进东北黑土地2第十课、享受热带风光2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大家庭里的成员2第十二课、多彩的民族风情2第十三课、各族人民大团结3第五单元第十四课、自然灾害的威力21第十五课、灾难之中的救护2第六单元第十六课、生命只有一次1第十七课、拒绝不良习惯1第十八课、远离毒品2第十九课、快乐地生活1教学计划第一课 祖国有多大一、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活动和途径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2.通过地图和生活实例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二、教学准备:课前通过多种途径调查了解祖国有多大。三、教学过程:1.音乐欣赏,导入学习听儿童歌曲祖国有多大。看祖国的地图,它像什么?这节课,我们来感受一下,祖国到底有多大。2.计算比较,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活动一、调查比较,体会面积之广(1) 结合浙江地图,比较本地与浙江的面积。(2) 结合中国地图,比较浙江与中国的面积。(3)结合世界地图,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面积。比较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想说点什么?3.了解行政区划,进一步感受祖国的辽阔。(1)读读书中的小资料,了解行政区划。(2)结合地图,了解首都、省级行政中心、一般城市等图例。四、模拟旅游,充分感受祖国幅员辽阔。(1)说说自己小组准备去哪旅游。(2)小组交流旅游前了解的情况。3.汇报交流:(1)路程。(尝试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通过路途遥远感受祖国的辽阔。)(2)温差。(通过南北温差感受祖国的辽阔。)(3)时差。(通过东西时差感受祖国的辽阔。)四、板书设计:第二课 首都北京一、教学目标1.知道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2.了解北京悠久的历史和现代都市风貌。3.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知道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三、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通过看报、听新闻和看电视等方式,收看近期有哪些重要会议正在召开,北京还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最近,首都北京有哪些国际友人来访,有哪些国际性重大活动等。2.广泛搜集反映北京古城与新貌的照片、图片和文字资料。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北京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向往的地方。2.提问:北京作为祖国的首都和我国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首都是祖国的心脏?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师生补充总结:首都是国家政治中心;首都是国家文化中心;首都是国际交往中心。3.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分别阅读教材第10页至12页,选择与本小组探究问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和讨论。4.引导学生汇报交流。为什么说首都是国家政治中心?从哪些方面能看出首都是国家政治中心?党中央、国务院所在地,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办公。党和国家许多重要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都在北京举行。为什么说首都是国家文化中心?高校,中央电视台和春节联欢晚会,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京图书馆,北京军事博物馆。为什么说首都的国际交往中心?各国驻中国大使馆,中国外交部,国家元首来访,国际间友好合作。5.引导学生探究北京古城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提问:北京有哪些著名的历史文物古迹,反映了哪些丰富的历史?北京有哪些具有现代大都市的时代特色?让学生互相交流。板书;第三课 香港和澳门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其他历史演变;知道香港和澳门是我国两个特别行政区;简单了解什么是“一国两制”。2.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心。教学重难点: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其他历史演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心。教学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港澳的历史。教学过程:一、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特别行政区1.提问: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有两个被称为特别行政区。它们是哪两个呢?它们在哪里呢?为什么是特别行政区?特别在哪里?2.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地图,找到香港和澳门。3.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资料卡”,了解“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之处。4.学生探究:“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以及“高度自治”具体指什么?“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怎么回事?是谁提出的理论?二、指导学生追寻历史1.为什么根据在香港和澳门建立特别行政区?2.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资料卡”内容后,指名说一说。3.教师补充讲解历史变革。 自古以来,香港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年,在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清政府再与英国签下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又强行租用新界地区,租期99年。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发表联合声明。1990年4月,我国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自古以来,澳门就是中国的领土。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骗取明朝政府的许可,在澳门租界地搭棚,存储货物。1573年,明朝政府筑墙为界,澳门被葡萄牙殖民者长期占用。1849年,葡萄牙擅自宣告澳门为自由港。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就澳门问题发表联合声明。1993年3月,我国八届全国人民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三、在地图上认识香港和澳门,认识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1.学生阅读教材地15页地图和教材第16页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2.让学生画一画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3.展示有关香港和澳门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香港和澳门。板书设计:第四课 宝岛台湾教学目标:1.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和特殊历史。2.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初步形成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和信念。教学重难点: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和特殊历史,使学生初步形成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和信念。教学准备:1.搜集台湾风光图片或旅游照片。2.查阅资料了解台湾的历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终于圆了萦绕一个世纪的团圆梦。现在我们还有一个夙愿:就是实现台湾和大陆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二、指导了解台湾1.提问:台湾在哪里?2.台湾什么样?3.台湾和大陆分离多久了?为什么会分离?4.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图,找一找台湾的位置,师生小结: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位于我国东南部的海面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省,包括台湾岛及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岛等80多个岛屿,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北回归线从台湾中部穿过,南部是炎热的热带地区,北部是温带。台湾的地形特点:西部是平原,东部和中部是山地。5.阅读教材20页,师生总结:美丽 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自然环境:山高、林密、瀑多、饶、市和海港6.引导学生探究海峡两岸关系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提问:台湾的风土人情和大陆有什么关系?台湾和大陆分离多久了?为什么会分离?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已经做了工作?有什么意义?是否要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相关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台湾与大陆分离的原因;海峡两岸关系血浓于水;大陆对台政策是努力实现两岸直接“三通”。7.课外拓展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两岸统一的渴盼心情。板书: 第五课 我们的“母亲河”教学目标:1.了解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懂得择水而居,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2.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山河。教学重难点: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教学准备:中国地形图,中国水系图,长江、黄河流域图。教学过程: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中国河流分布图找到黄河和长江,在图上找到自己知道名字的主要河流,并把它们的名字填写在表格里。二、指导学生了解黄河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黄河流域图。找一找,黄河流经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区?说一说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按照黄河流经的顺序)。阅读教材第26页至27页,讲一讲黄河流经的地方什么样?“母亲河”给予了我们什么?为什么说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 母亲河”呢?黄河从青藏高原流出,流经内蒙古大草原,流经黄土高原,流经华北大平原,最后注入渤海。黄河流域横贯中国北部,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其中黄河下游还是我国的粮、棉基地。黄河流域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等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分组探究黄河泛滥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探究后指名说一说,师生评议总结:现存问题:“地上悬河”现象及危险;黄河断流现象及危险。解决办法:南水北调工程。三、用同样的办法了解长江。四、总结复习,完成练习。1.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 ”)。2.( )和( )是我国两条主要的河流。3.黄河发源于我国( )省中部,流经( )个省级行政区,从山东注入( ),全长约( )千米,是我国第( )长河。4.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发出(“ ”)的号召,在黄河中上游( ),防止( );在下游加高加固( ),防止( )。5.黄河下游形成的“ ”是黄河汛期的一大隐患。使黄河再现生机和活力的工程是(“ ”)。6.长江发源于( )西部,最后注入( )。长江流经( )个省级行政区,全长约( )千米,是我国第( )大河。7.长江沿岸著名的大城市有( )、( )、( )和上海市。8.长江流域出现了很多问题,源头的( )正在退缩,上游的( )遭到破坏,人们把长江当成天然的( ),导致长江严重的垃圾污染。第六课 祖国名山知多少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名山的自然风光和其他承载的历史文化。2.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了解祖国名山的自然风光和其他承载的历史文化,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1.搜集祖国名山大川的图片,文字或其他相关信息。2.准备主题汇报。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新课我国不仅有世界著名的长江和黄河,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名山。在这些名山中,有的山势挺拔,气势雄伟;有的重岩叠翠,悬峭俊秀,有的流泉飞瀑,云雾缭绕。你知道这些名山吗?二、说一说祖国名山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图文。2.教师以泰山为例,结合自然与人文进行讲解。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它以“擎天捧日”之姿、“拔地通天”之势,被尊为“五岳之首”。泰山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历代帝王在登基之初,大多来泰山祭拜天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泰山览胜之余,也留下许多佳作。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语;唐代诗人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佳句。3.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国名山进行学习,结合搜集整理的文字、图片信息,进行汇报。4.出示练习:(1)“五岳”指的是我国的五座名山,它们是东岳( ),位于( )省,西岳( ),位于( )省,南岳( )山,位于( )省,北岳( )位于( )省,中岳( ),位于( )省。(2)东岳泰山被尊为“ ”,孔子有“ ”之语,唐代诗人杜甫有“ ”的佳句。(3)华山有“ ”的说法。黄山有“ ”。( )山瀑布有“疑似银河落九天”的佳句。三 、发表会“我爱祖国山河水”提问: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祖国山水的热爱?确定表达方式;分组;小组自主探究;各小组依次发表小组的研究成果。四、课外拓展汇编名山之最;访谈家乡名山日月山。第七课 走上黄土高坡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2.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3.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学生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准备: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性的图片。2.中国政区图。教学过程:一、走上黄土高坡 1.有一首歌叫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2.提出问题:你知道这首歌中所说的“黄土高坡”在哪里吗?“黄土高坡”是什么样子?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呢?我们能从歌词中找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板书歌词中反映西部地区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词语:黄土高坡、大风、四季风、西北风、东南风、窑洞、牛、黄河。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上黄土高原,看个究竟。3.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地图。说明:图中区就是黄土高原,人们又称黄土高坡。看看黄土高原在我国什么地方?黄土高原上有哪些地名是你曾经听说过或去过的?(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4.小结:“黄土高坡”位于我国黄河中上游的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境内,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人们把这里叫做黄土高原。5.质疑: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探讨交流。阅读“资料卡”。教师图示讲解:高原西部为贺兰山、东部位太行山、南部为秦岭,只有北部与内蒙古高原相连,且高原北部为沙漠和戈壁,这里常年盛行西北风,沙子和黄土就随风而至。经过上百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黄土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6.黄土高原什么样?联系生活经验:谁去过或在电视中、图片中见过黄土高原?说一说黄土高原什么样?师生语言描述。播放黄土高原图片。提问:黄土高原为什么是这样?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讲解。二、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1.提出问题: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人们是怎么生产和生活的呢?2.阅读教材第38页至40页图文。3.说一说,人是怎样适应环境的?(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梯田、挖窑洞、打井、穿老羊皮袄、戴羊肚毛巾,与环境有什么关系?)(1)生产方面:修建梯田;植树种草;放牧。(2)生活方面:开凿窑洞;打井取水;扎白毛巾。三、课外拓展学生收集人类与环境密切关系的相关资料,在班上相互交流。第八课 登上世界屋脊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2.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教学准备:1.青藏高原环境和藏民生活短片。2.中国地图。教学过程:一、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1.指导学生识图出示:中国地形图。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青藏高原。观察比较: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观察:教材第41页地图。观察青藏高原范围:青藏高原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2.小结:在我国的西南部优这样一块神奇的土地-青藏高原,主要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境内。这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总面积约250平方米,相当于我国领土总面积1/4,这里不仅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地方,也是世界最高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所以被称为“世界屋脊”。二、登上“世界屋脊”-欣赏青藏高原自然风光1.提出问题:这么高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登上“世界屋脊”,看个究竟。2.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至第42页的山水风光图。3.阅读教材第41页地图。在地图上找到青藏高原上著名的山脉和河流。4.小结:这里有神秘的雪山,圣洁的水,碧蓝的天,灿烂的阳光和未受污染的耕地、大气和草原,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上人类生活的最后一块“净土”。三、登上“世界屋脊”-领略青藏高原气候1.提出问题:青藏高原海拔这么高,高原的气候和平原地区相比有什么不同?2.阅读教材第43页,教师讲解。气温低。说明:地势越高的地方,气候就寒冷,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就降低6摄氏度,所以地高天寒是青藏高原典型的气候特征。牦牛和青稞是适应这种高寒气候的特有物种。空气稀薄、日照强。说明: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阳光辐射强,日照时数多,所以这里又是全国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地方。看教材第43页“布达拉宫”图,讲解“日光城”。1.提出问题:在青藏高原这样特殊的环境下,你知道藏民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吗?了解一些有关藏民生活的情况吗?2.阅读教材第44页至第45页图文。3.说一说:藏族人民是怎样适应环境的?生产方面:牧业为主;种植耐寒农作物-青稞。生活方面:藏袍服饰特点;住毡房;吃糌粑;礼节(哈达)。五、课外拓展自主探究藏民的独特风俗。第九课 走进东北黑土地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特点及资源状况。2.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教学准备: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图片。2.中国地下图3.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物产。教学过程:一、我国最北的地方 1.出示:中国政区图教学挂图。 找一找:中国的东北部是指哪里?东北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2.观察教材插图东北地区图。找一找:东北平原、大小安岭和长白山。小结: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东北地区三面环山,西部是大兴安岭,北部是小兴安岭,东部是长白山。在大山的环抱中,有一块广阔的平原,叫东北平原,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国最北的地方是什么样?和我国其他的地方有什么不同?有谁去过东北?东北有什么特别之处?和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描述东北。(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地描述一下对东北的印象。)二、这里的土地真肥沃1.阅读教材第47页图文。(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说明黑土地的肥沃。)2.提出问题:这里为什么有如此肥沃的黑土地呢?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阅读教材,教师讲解:黑土地形成的原因。小结:东北平原在开发以前,到处都生长着茂密的野草。千百年来,野草不断地生长、枯死、腐烂,变成天然肥料,使这里的泥土变成了非常肥沃的黑土。三、这里的森林真茂密引言:大小安岭和长白山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古松参天,幼林茁壮。有些地方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人们把这里的森林叫做“东北林海”。1.阅读教材第48页图文。2.提出问题:为什么东北原始森林中的树种多是针叶和小阔叶林,与我国其他地方的森林树种有什么不同?联系生活经验或自然常识,比较认识东北林海的树种和热带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差别。大兴安岭以兴安岭落叶、阔叶树较多。说明:树种与气候的关系。这里冬季漫长而寒冷,9月中、下旬就有霜,第二年4、5月霜期才结束,冬季长达七八个月,7、8月份平原地区才进入夏天。所以林区生长耐寒的树木,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都广为分布。这里树木生长慢,木材坚固耐用。3.森林宝库。引言:东北林海是一座大宝库,看看宝库里还有什么宝贝?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插图。介绍自己了解的东北物产。四、这里的冬天真寒冷。1.提出问题:你去过东北吗?那里有多冷?在寒冷的冬天,人们是怎样适应这种气候生活的?2.阅读教材第50页至51页内容,教师讲解。(通过衣、食、住、行和娱乐等文化活动方面说明东北人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衣:厚厚的棉衣、羽绒服、雪地靴、棉帽、棉手套,“全副武装”,捂得严严实实。食:吃易于储存的萝卜、大白菜、马铃薯等蔬菜,还可以腌渍酸菜;现在通过建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还可以通过火车从南方运送新鲜的时令蔬菜;吃冰糖葫芦。住:住火炕;城市有暖气。行:除了乘车,还有狗(马)拉雪橇。玩:冰雕、雪雕、滑雪、滑冰、打冰猴、堆雪人等游戏。3.如果你不是东北人,冬季要去东北,应该做哪些准备?(多穿衣,注意保暖。)4.如果你是东北人,你有朋友要在冬季来你家做客,向他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吧!第十课 享受热带风光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热带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及其资源状况。2.了解热带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国热带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及其资源状况,热带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教学准备:1.海南或西双版纳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的短片。2.中国地区图。教学过程:一、享受热带风光1.阅读教材第53页至第54页图文。2.联系实际:有同学去过海南或西双版纳吗?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内容海南之旅:去过的季节;对气温的感受;对阳光的感受;对四季常青的椰林的感受;有哪些热带水果?口感和家乡的水果有什么不同?西双版纳之旅:描述热带雨林景观特点;热带动植物与东北(或自己家乡)的区别。二、识图1.出示:中国政区图。找一找海南和云南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找到北回归线,看看北回归线以南还有哪些地区?2.讲解:热带的范围及形成原因。三、探究环境与人生活的关系提出问题:你在热带地区发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会是这样?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什么有关系?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闻,并分析上述问题。(如,一年种植三季水稻;人们戴斗笠劳动等。)四、小组学习探究祖国不同环境下的人们的生活引言:我国领土辽阔,地区差异很大,除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四个地区外。你还想知道我国其他哪些地方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呢?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区,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进一步学习和探究吧!1.交流讨论。2.分学习小组,选出要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渠道。3.分配任务,落实责任。4.小组成员分头搜集信息。5.小组内交流分享,加工整理信息、整理学习汇报材料。7.交流发表会。8.小组活动评价(自评、组员互评和其他小组评价结合)。第十一课 大家庭里的成员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2.根据服饰初步认知部分民族特征。3.了解自己家乡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情况。4.渗透各族人民应该互相尊重的思想。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了解自己家乡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情况。教学过程:一、找一找、查一查1.在学习本课之前,准备中国民族分布图。2.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读图,分别了解和学习我国民族分布情况。二、比一比1.根据活动一的积累,师生通过比一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分布情况的认识和了解。2.师生互动:教师说出民族,看哪个小组能够又快又准地找到其在地图上的主要分布区,并试着说出这个地区的名称、主要省份。三、扩展学习1.依据教材第59页的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表格,结合教材第58页的学习,学生通过自行查资料等方式进行补充。2.将全班学生的补充材料汇集在一起,了解56个民族的情况。3.重新列一个表格,根据人口多少,给收集到的各民族情况做个汇总。四、少数民族知多少1.让学生展示在课前搜集的有关民族服饰的图片。2.结合教材第60页的几个范例,辨析所属民族及主要聚居地。3.将课前搜集到的民族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将交流情况汇总,再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五、认一认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1.学生将收集到的56个民族服饰的图片在小组内进行展示。2.进行辨认服饰卡片的游戏: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手中有若干张服饰卡片。游戏时,按顺时针方向顺序出示卡片。先由第一人出示一张卡片,由第二人说出这张卡片上所出示服饰为哪个民族的服饰。如果说对了,则赢得该卡片。六、我是家乡小导游1.在小组内将自己了解到的家乡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的情况介绍给组员。2.小组派代表把本组介绍详细的民族再介绍给全班同学。七、调查、访问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少数民族,看他们都是哪个民族,再请他们讲一讲自己民族的有趣的事情。第十二课 多彩的民族风情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特点及丰富多彩节日的学习,初步了解其多彩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2.了解各民族习俗、禁忌,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3.知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增进民族团结。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国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特点,初步了解其多彩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教学准备:1.搜集关于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相关资料,包括:形成原因、主要特点、实物图片。2.搜集感兴趣的食物、食品。3.搜集有关民族节日的传说和小故事。(关于民族图腾的来历、民族英雄的传说和历史故事、民族聚居地的美丽传说、民族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的故事、民族节日的来历和美丽传说等。)教学过程:一、关于衣食住行的探究性学习1.展示学生搜集的不同民族衣食住行的资料。2.小组交流搜集道德资料。3.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搜集到的民族资料。探究内容:衣:1.各民族服饰中与生活习惯关联大的有哪些?2.各民族服饰中与图腾文化关联大的有哪些?3.各民族服饰中与传统习俗关联大的有哪些?食:1.各民族饮食口味的探究:他们喜欢吃甜的、辣的、酸的还是咸的? 2.各民族的饮食口味和什么有关?住:1.各民族习惯住在什么环境中?山区、水边、森林、平原、草原还是戈壁? 2.他们的居住和什么有关?行:1.调查哪些民族喜欢骑马?哪些民族善于弄舟?哪些民族的交通工具最有特色? 2.这些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和什么有关?二、故事会1.把搜集到的关于民族节日的传说、故事向同学们讲一讲。2.根据故事内容和演讲表现,评选出本班级的“故事大王”。三、图片展1.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关注内容,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组。2.每个小组将学习的成果、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3.将全班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到一起,根据不同的版块设计一期“民族风情”图片展。4.每个小组派小导游对图片展的有关内容讲解。四、课外拓展:我们这里有哪些民族特色食品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我们这里藏族和回族的特色食品糌粑、手抓羊肉、馓子、蜜馓等。有学生吃过这些食品的,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第十三课 各族人民大团结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2.感受我国各民族团结一心的深厚情意。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教学准备:1.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分布图。2.搜集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3.搜集民族团结的小故事。教学过程:一、交流发布会1.展示搜集的关于民族政策的资料。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了解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2.学生摘录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条文。二、故事会1.在小组内整理体现民族团结的故事。一方面是汉族帮助少数民族的故事,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对汉族伸出援助之手的故事,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团结互助的故事。2.开展“故事会”活动。三、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谈话: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主权。按其行政地位,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提问: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多少个?其中自治区多少个?自治州多少个?自治县(旗)多少个?小组内交流后回答。提问:我省有哪些少数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呢?四、调查 1.分小组调查自己家乡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2.调查自己家乡的少数民族政策实施的情况。第十四课 自然灾害的威力教学目标: 1.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及周边国家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尊重自然,对自然现象有所敬畏。2.简单了解一些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通过探究,懂得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教学重难点: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及周边国家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尊重自然,对自然现象有所敬畏。教学准备:1.师生分别搜集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的相关资料、图片。2.搜集相关其他自然灾害的资料,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地理背景、气候背景、生态背景等,包括灾害产生的后果,人们如何预防或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的。教学过程:一、新闻发布1.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收集的有关玉树地震的消息。2.选派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有关玉树地震的消息。3.交流有关四川汶川地震的一些资料。二、查一查、访一访、填一填1.谈话:同学们对一些重大自然灾害有所了解,而对一些个别地区由于特点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自然灾害知之甚少,而这些灾害页破坏了人们的生活,作为小学生也应该掌握。通过上网、资料的查找,了解书上没有提到的其他灾害,丰富你们的阅历,增长见识。2.小组讨论交流:自然灾害有很多种。据统计,地球上分布范围较广、发生频率较高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十大自然灾害有哪些?3.小组代表回答,师生评议总结。水灾、旱灾、风灾、地震、泥石流、虫灾、火山爆发、滑坡、雪灾和森林火灾。4.学生在小组内展示搜集的有关四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西南旱灾的情况。参考资料:自2009年秋季以来,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遭遇特大旱灾,农作物绝收、饮用水奇缺,牵动了社会各方的心弦。严重龟裂的土地,温总理紧锁的双眉、沉重的语气,让我们无不为这一罕见的旱情所震撼。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 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10年4月20日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5.填一填教材第78页的表格,根据实际情况扩充表格。 第十五课 灾难之中的救护教学目标:1.懂得虽然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的,但采取合适的自救自护措施,会减少或避免一些伤害的道理。同时通过演习训练,掌握和提高一些自救自护的能力。2.在灾害面前,了解国家援助、国际援助、以及公益援助,让学生感受爱心及互助的情感。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及在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懂得虽然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的,但采取合适的自救自护措施,会减少或避免一些伤害的道理。同时通过演习训练,掌握和提高一些自救自护的能力。教学准备:1.教师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自然灾害中自救自护等方面的资料,了解一些自救自护的方法,如遇火灾、泥石流、雷电等如何安全逃生的知识。2.师生共同在课前调查了解世界救护救济组织;了解其性质、意义,并做详细记录。对一些救护救济组织救助了解哪些灾害中的人们做以记录,以备课堂上交流。教学过程:一、听故事1.引言:在有些自然灾害面前,人力是无法抗拒的,但只要提高自信心,掌握一些科学自救自护的方法就会幸免遇难。2.演讲唐山地震逃生及江珊的两个小故事。听完故事后,引导学生总结自然灾害中自救需要的诸多因素;求生的信念、顽强的毅力、科学的避灾方法、镇定的心态、理智地分析当时情况,利用平时丰富的自救自护知识和训练带科学的避灾方法、镇定的心态、理智地分析当时情况,利用平时丰富的自救自护知识和训练带来的希望。3.谈话: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涌现出一大批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坚强勇敢、勇于救人的英雄少年。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非凡勇气、顽强意志和可贵的爱心,充分体现了当代少年儿童的优秀品质,感动了全国人民。4.阅读教材85页小故事并思考问题。思考:林浩、何翠青他们好不容易才从废墟中逃出,为什么又冒险返回去救同学?许中正为什么要带领小伙伴们唱国歌呢?李剑波在地震发生时,奋勇救出同学的行为令人敬佩。地震之后,他还做了哪些事情?如果你是被他们帮助的一员,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5.在小组内交流后指名说一说。二、讨论1.提出问题:面对不同的自然灾害,应该怎样自救和互救呢?比如,遇上地震,遇上洪水,遇上大雾,遇到大风,遇到泥石流,遇到雷电,遇到大雪,被困在废墟中等。2.在小组内进行讨论。3.指派小组代表发言,大家了解一些自救互救的方法。三、献爱心1.导言:可根据汶川地震、西南干旱和玉树地震后全校师生捐款的情况导入。2.引导学生今后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开展捐款活动:捐物、捐款、写慰问信、看望灾区小朋友、加入志愿者行列。 第十六课 生命只有一次教学目标:1.通过探寻自己的生命历程,体会生命的可爱,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载着许多亲人的爱和期望。2.知道生命是有限的,更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对生命要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3.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珍爱自己的生命。教学重难点:知道生命是有限的,更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对生命要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教学准备:1.学生调查、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2.学生收集一些成长过程中的照片及有关材料。3.学生收集父母写的宝宝成长日记。教学过程:一、我眼中的生命1.教师提供学生在学校里活动的照片(上课、游戏、参加活动)。2.学生从照片中谈谈自己感受到的生命的意义。3.提出问题:“生命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吗?”4.让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妈妈怀孕时的照片或录像,看看那时妈妈的样子和现在又什么不同?5.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妈妈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感受和期盼?6.让阅读了妈妈日记的同学,说一说阅读后的感受,谈谈自己成长的快乐和艰辛。并说一说与爸爸妈妈交流后的感受。二、寻找生命的价值1.导言:事情做错了,可以改正重新开始,生命一旦失去了,还能再来吗?2.阅读有生命就有希望一块石头的价值两个小故事。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从这两则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3.同学们讨论交流,发表自己对生命认识的看法。4.填写“我对生命的认识”的卡片。三、我的成长照片1.小组内展示学生收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照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2.小组内交流自己访问家长自己是怎样成长的过程。再指名几个同学说一说。3.动员学生“我给自己记成长日记”,让学生准备一个日记本,记录下父母讲述的自己的成长经历。四、我要怎样珍爱生命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生命新的认识。2.小组内进行讨论:生命只有一次,课外要怎样珍爱生命?3.学生将讨论结果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五、课外拓展1.以小组为单位,访问身边自强不息、珍爱生命的人,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2.小组将访问结果进行整理,总结出被访问者自强不息的动力所在。3.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精神。 第十七课 拒绝不良习惯教学目标:1.明白身体是生命的载体,爱惜生命就要保证身心健康发展。2.知道不良生活习惯对生命的危害性。3.懂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重难点:爱惜生命就要保证身心健康发展。知道不良生活习惯对生命的危害性。教学准备:1.教师搜集关于不良习惯及危害的相关资料。2.学生通过报纸、电视、书籍、网络等媒体搜集有关不良习惯及危害的资料。3.准备不良习惯小故事。教学过程:一、小小座谈会-“不良习惯危害大”1.教师导入:珍爱自己的生命不仅要有正确的态度,还要拒绝生活中的一切不良习惯。拒绝不良习惯是珍爱生命的一种体现。2.阅读教材100页,了解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及危害。3.小组内交流不良习惯的危害。联系实际讲自己身边的悲剧。4.让学生认识的人中搞调查,把调查到的信息填写在教材第102页的表格里。5.教师谈话:在这些惊人的数字和案例背后,还有多少血泪的诉说呀?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诉说吧!6.指派学生朗读教材101页的两份信。7.请学生说说听完这两份信后的感受。8.教师总结:不良习惯像一颗毒瘤,在危害着人们身心健康的同时,也危害着家庭的幸福和睦,危害着社会的安定繁荣。二、向不良习惯说“不”1.教师谈话提问:无论我们有意,不良习惯有可能会进入或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怎么办呢?2.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后发言。3.师生总结:拒绝不良习惯,应该从正确认识不良习惯的危害开始。面对诱惑,我们应该坚决杜绝“第一次”,让不良习惯没有机会腐蚀我们的生活。除了自己做到抵制诱惑、杜绝第一次外,我们也应该积极宣传,让更多的人远离不良习惯。三、课外拓展1.调查你周围的人,看看他们有哪些不良的习惯,这些不良习惯给他们造成了哪些危害?完成表格:接受调查者 姓名或称呼 这些不良习惯给他们造成的危害 吸烟者 酗酒者 迷恋赌博者 迷恋网络游戏2.设计一个拒绝不良习惯的标语或者宣传画。3.我们的生活中,无论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还有很多人深受不良习惯的危害,写一封劝说信吧,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阳光,更加美好! 第十八课 远离毒品教学目标: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