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1页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2页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3页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4页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陈怀亮会宁县北关小学 730799【摘要】 为保证农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健康、顺利地开展,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以重新的认知。文章重点分析了现阶段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进而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待能够助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顺利开展。【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教育合力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受家长文化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农村教育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村普通中小学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素质教育理念在农村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提高升学率仍旧是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追求的目标。从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对孩子成长的期望来看,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家长没有读过大学,甚至有的家长是纯粹的文盲,他们对孩子的学业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通过上重点高中、考名牌大学,以跳出“农门”过上现代的城市生活。可是,他们却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采用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评教育、惩罚教育为主要教育方法,在客观上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并且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老师兼任,他们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品行问题,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再者,部分教师不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本身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三)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农村中小学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成就动机与耐挫力、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他们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习、认知方面,也来自社交、情感等方面,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和社会,对这些压力,许多学生深感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习心理的障碍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只是每个学生的程度轻重不同而已。有些成绩稍差一些的学生总是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总是恨自己“笨”,“不成器”,“不成钢”, 他们不是没有拼搏过、奋斗过,却一次一次尝到失败的“苦果”,于是他们动摇了,退却了,丧失了“自信”。 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使其对学习、考试产生焦虑、心情烦躁抑郁。有的同学,他们认为,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学习方面的“差”,甚或“双差”,如今已是积重难返,长期以来,老师已经形成了“某某是差生”的概念,即使想努力,也未见有什么用。他们看自己前途,一片黑暗,于是自暴自弃,缺乏前进的动力,缺乏前进的目标。2、自我意识的障碍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但自己的愿望与实际能力有着很大的距离,他们总认为自己不是孩子了,总想摆脱老师和家长的束缚,有事不愿与父母及老师交流,情感脆弱,做事莽撞,不记后果,冲动和好奇是他们的最大特征。对待自己要么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自我否定,自我压抑,悲观失望,有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要么自我意识膨胀,过高估计自己的现状,甚至认为自己比谁都强,常做“白日梦”,把幻想当现实,而一旦遭遇挫折,便极易滑到自我萎缩的境地而一蹶不振。3、性知识方面的缺失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从小学高年级起。学生已进入性发育期,生理、心理会有急剧的变化。来自性本能的驱使,再加上来自外界的电视、电影、网络、小说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刺激和影响,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逐渐产生性意识,出现了接近异性的兴趣和愿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性教育,他们对迅速成熟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对于自己朦胧的对异性的眷恋和向往觉得不该这样,但又不易自制,于是产生恐惧、悔恨等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更为严重的是个别学生由于缺乏性知识,听任性冲动的支配而作出了越轨的行为,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家庭教育 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识水平,无论是低文化水平的家长还是高文化水平的家长,他们在孩子未出现严重问题之前都固守自己的教育方式,认为自己的教育没问题,而有问题的是孩子,在他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孩子其实只是他们的一部分或者延续。并且有些家长不能客观的估计孩子的成绩,一次考试成功会使他们觉得自己不得了,飘飘然溢于言表,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比别人的强,而一次考试失败又能把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狱,一味的给他们泼冷水,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的情绪。(二) 师资力量过于薄弱,观念过于肤浅 许多农村中学的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相比城市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承受的升学压力更大,许多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作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维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下,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但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另外,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据调查,当前农村中小学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班主任、政治课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规律和要求,常对教育对象产生副作用,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三、构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在农村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农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应造就班级和谐的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情感或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和反映,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存在着客观的原因。因此一个和谐的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小程度。(二)家长要与老师坦诚相待,保持一致,并形成教育合力学生心理问题往往是家庭问题的折射。家庭生活环境、家长教育方式直接与学生心理健康有关。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还需家庭的配合。家长应经常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取得联系,通过及时的沟通与联系,使教师也能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其心理原因,同时帮助家长熟悉青少年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了解这段时期的教育内容及方法,提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但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且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真正实现同步,形成合力,从而实施有效的家庭心理辅导。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若只掌握在学生在校的情况是远远不够的,应经常家访,特别对差生,应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随时了解他们的情况,才有利于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教师必须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兴趣爱好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有爱心,有耐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把差生转化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三)加大资金投入客观地说,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改革和尝试,都是以一定的资金投入为基础的,如果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任何有意义的改革尝试都有可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能更充分认识到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全面开展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既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未来国民的精神面貌和农村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要求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那么,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如果仍把这些现象单纯地当作“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问题来解决,或热情教育,或严肃批评,从德育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恐怕是难以奏效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单纯而孤立地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思想教育、品德培养和知识传授,还应关注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其心理发展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并予以主动积极的辅导,帮助学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顺利完成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复杂多变、奇妙无穷的心灵,而教育者才能真正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参考文献: 1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562季成钧主编家庭教育学M南方出版社,1998年版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33-239 4杨宏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4)5李春香揭开你的面纱来J班主任,2003,(3)作者简介(5号黑体):简介内容和顺序:姓名、性别、出身年月日、毕业日期和毕业院校、最后学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荣誉称号、主要科技成果、主要研究方向、通讯地址、邮编、电话、E-mail等。(小5号楷体,不超过150字)个人简介陈怀亮,女,1980年9月出生,自2002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工作。1999年在北京怀柔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获中专文凭;2006年在定西教育学院小学教育教学专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