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2《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习题(含解析)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2《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习题(含解析)语文版必修2.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2《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习题(含解析)语文版必修2.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2《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习题(含解析)语文版必修2.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刍议/胡诌谬论/纰缪挑衅/殒身不恤B.旌表/旗帜诨名/光辉不惮/殚精竭虑C.慰藉/狼藉客栈/栈桥锦囊/橐橐行走D.龛子/垄断作坊/作践删削/削足适履解析A项,ch/zhu,mi,xn/x;B项,jn/q,hn/hu,dn/dn;C项,ji/j,zhn,nn/tu;D项,kn/ln,zu/zu,xu。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诗歌解读就是专家也未必在行,特别是将汉以前的古体诗拿给讲授古代文学的老师解读,也不见得句句都是十分到位的真知灼见。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了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宁夏旅游业已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面对灾害他奋不顾身,用行动阐释着大爱无疆,可灾害过后回到家,老父亲已经去世半月。他悲痛至极,真有百身何赎之感。中国文坛对莫言作品中所展现的高密东北乡的特点曾经多有批判之声,可自从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纷至沓来。一些美国高中追求博雅教育,固然是为了提升学生进入常春藤高校的竞争力,更是为了让学生触类旁通到其他领域。A.B.C.D.解析真知灼见:本指正确而透彻的见解,再用“十分到位”来修饰,语义重复。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使用正确。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使用错误。百身何赎:指即使自己死一百次,也无法换回死者的生命。表示对死者的沉痛悼念。后也形容人的罪恶深重,让他死一百次也无法抵偿自己的罪孽。比喻对死者极其愧疚的感情。使用正确。移樽就教:指端着酒杯到别人跟前一起饮酒,以便求教。泛指主动前去向人请教。使用正确。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一般直接做谓语,不接宾语或补语。答案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本书文风幽默风趣,个性十足,书中的插图简练明朗,蕴含着作者对不同人生阶段和社会环境变化的独到思考与发现。B.春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但对于入住养老院的老人看来,春节往往是情绪波动的敏感期,一些老人会因无法与家人团聚而闹情绪。C.我国成功发射的脉冲星实验卫星属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开展在轨技术试验,主要验证星载脉冲星探测器性能指标等。D.翁偶虹先生是一代戏曲名家,倾尽一生心血创作了桃花村,是在京剧老戏花田错的基础上翻新而成的艺术精品。解析A项,搭配不当,“蕴含”与“发现”不搭配。B项,句式杂糅,“对于看来”是“对于来说”或“在看来”两种结构的杂糅。D项,中途易辙,首句主语是“翁偶虹”,末句的主语变成了桃花村。答案C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字。文化交流的前提,;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为便利,。但有一点始终不会改变:。有了本土文化这一基石,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才会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人类文明这座百花园也才会异彩纷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解析第处从后面的语句看,应从“本土文化”的存在角度补写;第处结合前面的内容,应填写“文化交流的频繁”;第处填入的是后面文字的领起句,应为“本土文化依然是民族文明的基石”。参考答案是本土文化的存在(或:是本土文化不能失落)文化交流也更为频繁本土文化依然是民族文明的基石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还是一个破落户”王晓明鲁迅毕竟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性情又和郭沫若那一类人很不相同,不习惯在精神上迅速地脱胎换骨,因此,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上半叶,他只要谈到民众,多半都还是重复以前的看法。他屡次打比喻,说现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几个人轮番变戏法,老百姓呆头呆脑地围着看。回忆往事,他记起家乡旧时的“堕民”,不禁感慨他们“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愈到晚年,他对民众的揭发愈发深刻。既然给社会诊病的时候,他常常还是照着老思路,他接着提治疗意见,就难免还是要抄旧方。事实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地重复这种中国人必得向外国学习的“五四”式的启蒙主张。他说中国人的“哑”,是因为精神上的“聋”,倘再不输入精神的粮食,中国人便要成为尼采所说的“未人”。于是他提倡“拿来主义”,再三强调,说这是当务之急:“启蒙工作在现在是最需要的。”也就从30年代初开始,他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一面又读起了中国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他会在这个时候去读这些书,本身就说明了他对现实的绝望,正像他自己说的:“一个人处在沉闷的时代,是容易喜欢看古书的。”他向来有一种从今天看出昨天的锐利的眼光,30年代的中国又恰似大厦将倾,一派末世景象,他越是细读宋、明野史,就越觉得自己也正活在那样的时代。心里这样想,笔下就不免也要这样写,于是他30年代的私人通信和公开文章中,不断出现了以古比今的文字。直到1936年,他还不断以明末的事情,来比附现实中文学家的“逸民气”和老百姓的怯懦性,那种以为自己正是活在宋季和明末的强烈感觉,始终没有消散。心中存着这样一面古代的镜子,脑中又时时闪过历史循环的念头,鲁迅对现实中的人事,看法就自然会和周围的人很不一样。1934年,周作人在上海的人间世杂志上发表一首打油诗,编者又加上五十自寿的标题,引来蔡元培、钱玄同等人的一连串和诗,一时间颇为热闹。这引起上海等地的左翼青年作家的不满,纷纷撰文批评,有的措辞还相当激烈,闹得沸沸扬扬。“左联”的许多年轻人都在那里愤愤地声讨周作人,鲁迅却回过身来看透了他们的心肠,而这是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能看清的,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是太大了。1930年秋天,上海文化界的共产党组织通过美国记者斯沫特莱,租了一家荷兰人开设的西餐馆,给鲁迅庆祝五十岁的寿辰。到了那一天,上海的几乎所有“左翼”文化团体都派代表来参加,把那家餐馆挤得满满的,气氛相当热烈,鲁迅也很高兴。可是,当他站起来致辞时,却说出这样一番扫兴的话:我现在被人请求出来领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我的几位年轻的朋友还坚持要我做一个无产阶级作家。我要是真装作一个无产阶级作家,那就幼稚可笑了,我的根子是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我也不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青年,没有对工人与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就能创作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这整篇讲话,简直好像是故意在强调他和那些给他祝寿的人的精神差别,后面那几句,更是明显夹着刺了。他对那些明明和他一样或者还不如他,却摇身一变,以无产阶级自居,大骂他落伍的人,一直耿耿于怀,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指责他们的善变。他这样去指责别人,自己就更会警惕,即使真是非常欣赏那激进的左翼浪潮,他理智上也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站稳双脚,不要使自己整个陷进那潮水中去。所以,连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他往往也很注意分寸,只是说“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并不自居为中军。直到1935年,他还对一位亲近的朋友这样描述自己:“使我自己说,大概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依旧是沿用十年前那个“中间物”的说法。看起来,一直到最后,他都还保持着这份清醒的自觉,他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节选自王晓明鲁迅传)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20世纪30年代,经过“五四”启蒙思想的洗礼,鲁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留有深深的旧时代印痕。B.30年代初,鲁迅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一面又读起中国的史书,是一种逃避现实、对现实生活绝望的表现。C.经过“五四”启蒙思想的洗礼,鲁迅在揭发社会弊端方面,虽然还是按老思路,但是会提出新的治疗意见,开出药方。D.鲁迅说自己“大概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是一种自我贬低的说法。解析B项,“他会在这个时候去读这些书,本身就说明了他对现实的绝望”,“逃避现实”这一说法于文无据;C项,“提出新的治疗意见”错,文中只说“他接着提治疗意见”;D项,鲁迅之所以说自己“大概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是因为他一直“保持着这份清醒的自觉,他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答案A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鲁迅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较新的破落户,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在思想上迅速地脱胎换骨。B.鲁迅认为,中国人的不敢发声在于精神上的失聪,故他提倡“拿来主义”,主张立即进行启蒙工作。C.鲁迅对于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奴性与怯懦、对现实是绝望的,于是他在晚年,对民众的揭发更加深刻。D.1934年,周作人发表了一首五十自寿的打油诗,一批名人争相和诗。对此,鲁迅进行了严厉批判。E.鲁迅始终保持着清醒,即使在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时,也是很注意分寸的,采取中间立场。解析A项,“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脱胎换骨”是本文作者的观点;C项,鲁迅对现实感到绝望,对民众没有绝望,否则他就不会提出启蒙主张;D项,对名人和诗进行严厉批判的是“左翼”作家,而非鲁迅。答案BE7.文中说“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是太大了”,这个“精神距离”在哪里?解析答题时,注意找到关键词语分条作答,答题区域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主要的语句有:“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青年,没有对工人与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看起来,一直到最后,他都还保持着这份清醒的自觉,他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参考答案“左翼”作家激进但缺乏清醒,少有对工人与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而鲁迅始终能够根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保持对现状以及前景的清醒认识。8.国人对鲁迅大都充满了崇拜之情。本文对待鲁迅的态度如何?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首先概括出作者对鲁迅的态度,然后阐明自己的看法。答案示例鲁迅一度被神化,高高地耸立在云端。在本文中,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没有用膜拜神灵的眼光来仰视鲁迅,而是站在鲁迅的角度,直视鲁迅的痛苦、矛盾、悲凉,把鲁迅还原成一个“人”。同时,在字里行间,又能分明地感受到作者对鲁迅炽热而深沉的感情,对鲁迅的深刻理解。支一招探究题的解题方法指津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4.答案的论述性。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结合文本进行合理分析,结合现实陈述理由,总结自己的观点。三、语言运用9.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祝福改编的电影祝福里有这样一幅画面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时,见人就说“我真傻,真的”,大家围拢着聆听。请你为这幅画面配上一段画外音,不超过150字。参考答案这个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