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docx_第1页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docx_第2页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docx_第3页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docx_第4页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下列关于三国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蜀国与魏国加强了联合B.势力最强大的是北方的魏国C.吴国一直被蜀汉政权控制D.曹操建立魏政权不合正统答案B解析在三国当中魏国势力相对更强大一些,故B项正确。蜀国与吴国加强了联合,而不是魏国,A项错误;蜀国没有控制吴国,C项错误;曹魏政权是曹丕建立的,故D项错误。2.西晋本身承接了东汉晚期至曹魏期间的割据局面,地方上士族影响力远超帝王。最终代魏称帝的是()A.司马昭B.司马炎C.司马懿D.司马睿答案B解析司马昭发兵灭蜀,代魏称帝的是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故选B项。3.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其中两晋时期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A.由内地流向边疆B.由边疆流向内地C.由北方流向南方D.由南方流向北方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尤其是两晋时期大多是中原人口大批南迁,故反映出的人口流动趋势是由北方流向南方。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不重视B.人民的负担太重C.战乱的破坏和影响D.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答案C解析注意材料时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战乱频繁,因此严重影响到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5.十六国时期,其中有15国位居北方,只有成汉位居西南地区。建立成汉政权的是()A.汉族B.氐族C.族D.鲜卑族答案C解析由教材“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可知,成汉是由族建立,故选C项。6.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战役。这场战役()A.奠定了南北方对峙的局面B.前秦政权在之后迅速崩溃C.东晋迅速强大并统一北方D.鲜卑族自此之后由盛转衰答案B解析淝水之战之后,由于内部各族尚未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战败之后迅速崩溃,故选B项。7.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疆域大体上局限于淮河、长江流域以南。其势力范围最广时,在北方到达()A.淮河B.淮河以南C.黄河南岸D.长江北岸答案C解析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故选C项。8.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这说明()A.迁都为移风易俗准备条件B.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迁都C.孝文帝改革之心非常迫切D.孝文帝改革进程比较顺利答案A解析从材料“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来看,迁都以后大大有利于移风易俗的改革,故选A项。9.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答案B解析四个选项虽然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但只有B项体现出对北方内迁民族最重要的影响。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诸葛亮传(1)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三国之间的政治态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结束的。参考答案(1)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为魏;刘备定都成都,国号依然是汉,简称蜀;孙权定都建业,国号为吴。三国之中魏国国力较强,蜀、吴加强了联合。(2)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要根据所学史实,答出三国最后的结局和西晋的建立与统一。等级考专练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答案D解析根据政权的地理位置,曹丕定都洛阳,刘备定都成都,孙权定都在南京,由此可以判断D项正确。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深远影响。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魏蜀吴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是吴国B.十六国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C.“六朝”政权都被少数民族所左右D.西晋政权在灭亡吴国以后实现统一答案D解析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是蜀国,A项错误;十六国中也有政权是汉族建立的,故B项错误;C项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故D项正确。3.古代中国居民大规模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这两种大迁移的相同影响是()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C.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D.引发了民族矛盾和斗争答案C解析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都会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故C项正确。4.据晋书苻坚载记下载,前秦统治者苻坚曾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当时统治“东南一隅”的政权是()A.孙吴B.西晋C.东晋D.刘宋答案C解析前秦是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其对峙的是东晋。5.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之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C解析从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是北人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故C项正确。6.宋书志序载:“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这主要是说()A.少数民族内迁B.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C.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北迁D.江南开发,经济逐步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反映的是北方人民南迁的史实,故选B项。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A.东周平王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D.北魏孝文帝答案D解析下诏迁都洛阳,民众死后葬于河南,不再迁回故地,都成为了河南洛阳人,促进了民族交融。符合这些信息的只有北魏孝文帝改革。8.北魏孝文帝时,对新都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一是邺城。下表中是两地各地拥有的优势,由此可见,孝文帝最后定都洛阳主要是为了()地点优势洛阳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汉、魏、西晋都曾建都于此,是所谓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邺城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集中了北方财富,是河北主要的粮食仓库和丝绢产地A.大力发展社会经济B.安定社会秩序C.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D.打击鲜卑贵族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单纯地从经济意义上说,邺城要胜过洛阳一筹;但从吸收汉族文化的角度看,洛阳要比邺城更优越,故选C项。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