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二战史教学的历史感和时代感_第1页
关于加强二战史教学的历史感和时代感_第2页
关于加强二战史教学的历史感和时代感_第3页
关于加强二战史教学的历史感和时代感_第4页
关于加强二战史教学的历史感和时代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关于加强二战史教学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烟云在地球上空散去已整整 50 年了。这场战争既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场空前浩劫,同时它的胜利又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场战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仍对今天的世界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站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从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出发,引导当代的青少年学生深入学习这段历史,将关系到他们认识了解今天的世界,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和探索 21 世纪人类发展的大趋势,这是摆在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极其严肃而又重大的问题。我以为,要做到 这一点,就需要在这段历史的教学中加强历史感和时代感。如何才能做到在二战史教学中加强历史感和时代感呢? 一、要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讲述大战的基本史实及过程 这是加强历史感和时代感的重要内容和前提,它包括两方面含义: 第一,要如实地讲清楚大战的基本过程,注意史实及引用材料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这也是教学的基本目的要求之一。在讲述大战进程时,必然要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的史实,如大战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战役、主要外交行动及相关历史人物等等。而关于这些 事件、战役、行动和人物的各种史料、数据记载有2 / 10 许多,由于其来源、记录的角度、观点不同,往往同一内容却说法各异,甚至相互抵触;同时,由于史学的发展,许多陈旧错误的东西不断被新的成果所取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选用有关史料时,一定要慎重地加以考订和鉴别。又如,在二战中的中国战场上, 1937 年 12 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关于在这次大屠杀中殉难的中国同胞人数,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和记载,特别是日本方面,有人否认或故意压低在大屠杀中的死亡人数。中国政府经过长期周密、详细的调查工作,确认为 30 万人 以上,这是一个科学、准确,极有说服力的数据。又如,关于中国、(原)苏联及欧、亚其它一些国家在二战中的伤亡人数、损失情况,至今也都有最新统计数据。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而充分地运用这些材料。再如,在目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尽量创造条件,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录片和以二战为题材的故事片,以配合讲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感。然而,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这些影片有相当部分出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其目的,观点及材料来源不同,其所反映的史事在科学性上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在选择或使用这类材料时,必须加以鉴别并在使用 中予以说明。 第二,在讲述和评价二战中的重大事件时,不应脱离当时的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一文中说: “ 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3 / 10 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于半个世界之前,它是当时历史的产物。因此,在讲述大战中各个重大事件及行动时,一定要将其放到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否则,就不能引导学生得出正确认识。 如,对 “ 慕尼黑会议 ” 不能简单地说成只是英、法等国政府出于帝国主义本性而把 “ 祸水东引 ” 。而应看到,慕尼黑会议的召 开及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是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根源的背景的;在本世纪 30 年代,欧洲各国许多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祸记忆犹新,在其思想上遗留着较强烈的对战争的恐惧心理,不少人希望避免战争; 1929至 1933 年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给欧洲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破产和社会紊乱;一些西方国家由于忙于应付日益严重的内政问题,而在国际经济和政治交往中处于越来越软弱的地位;本世纪 20 年代形成的 “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 内部矛盾重重,使西方各国的对德政策和在裁军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而各行其事。正是由于这 些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导致了慕尼黑会议的结果。 再如,关于 “ 雅尔塔会议 ” 。这次嵋槭窃 ?945 年 2 月举行的,这时,德国法西斯已行将溃灭。会上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经过激烈的争论,就战争及战后将面临的种种4 / 10 问题达成了协议。这次会议无疑对结束战争,特别是规划战后世界格局问题,起了带有决定性的积极作用,但它毕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而不可能预见到战后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同时,从会议内容中又明显反映出在大战结束前后,美、苏两国在战略格局上又处于大致均衡的状况,因此,在处理双方利益关系 时,带有牺牲别国利益(包括损害中国人民的利益)的大国外交色彩,蕴藏着美、苏之间还未表面化的深刻而复杂的矛盾斗争,这是战后导致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因而,它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由上述可见,这两次会议分别是在二战爆发前夕和战争即将结束这样两个不同时期召开的。讲好这两次会议的内容,对学生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二战及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会很有帮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地重复教材内容,对其简单肯定或否定,而应该在自己深刻理解和领会的基础上,联系当时具体历史环境和条件,依据教材予以深入浅 出的讲述和评价。 二、处理二战中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加强教学的整体感,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空前规模的世界性战争,参战国家和地区众多,战场分布极其广阔,军事行动以及与军事行动密切配合的政治、外交等各方面活动非常频繁。但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能对二战史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因此,5 / 10 教师应该从全局出发,通过对二战中重要局部,即一些主要事件及活动的讲述,引导学生对二战进行全面思考,以增强他们对这段历史认识的整体感。 如,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问题。随着战争进程 ,在全世界形成了欧洲 大西洋、北非 地中海和亚洲 太平洋等几大局部战场。在各大战场上,由于交战双方的各种情况及变化,又分为若干更小一些的局部战场。如欧洲战场,开始有西北欧战场、东欧战场,后来又有苏德战场, 1994 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又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在亚洲 太平洋战场,开始只有中国战场,后来又增加了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等。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这些战场不能一一讲到,只重点叙述了欧洲战场中的苏德战场及西北欧战场、第二战场;北非战场;亚洲 太平洋战场中的太平洋战场及东南亚战场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介 绍各个战场的发展情况,使学生了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在各个战场上的英勇斗争,又要使他们认识这些斗争不仅沉重打击和削弱了本地区法西斯的军事力量,而且对其它战场上的反法西斯斗争给予了有力的支援和配合,因此,它们都为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又如, 在二战中,各国之间的政治、外交等方面活动很多,这些活动往往与军事行动密切配合的。如慕尼黑会议直接加速了大战的爆发;德黑兰会议确定了盟军在欧洲开辟第6 / 10 二战场的作战方针;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确定了对日作战和战后欧、亚及全世界格局问题等等。教师在讲述这些内容时,不能就事论事,而应从全局出发,讲清楚这些具体事件在二战整体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与军事行动和其它事件的内在联系。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处理二战中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时,有一个问题笔者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研讨,即在教学中如何处理中国抗日 战争在整个二战中的地位以及中国战场与其它战场的关系问题。现行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和各套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将中国抗日战争放到中国历史中,而在世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主要涉及欧洲战场及其它战场。从适合教学的角度看,应该说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从二战整体上看,目前这种分开叙述的方法,不能充分体现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战场的抗日战争对其它战场抗击以至最后歼灭法西斯侵略势力所起到的重要支援和配合作用,也反映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二战史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缺憾。如, 1941 年 冬,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希特勒曾狂妄地要求日军从中国东北地区迅速采取配合行动,以期两军在西伯利亚铁路线上会师,从而实现其东西两面夹击苏联的目标。而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暂时得时手,日本大本营则制订了一个攻占澳大利亚,夺取锡兰,与德军会7 / 10 师印度洋的计划。但是,不论是在日军的 “ 北进 ” 还是 “ 南进 ” 计划中,中国都正处于枢钮位置。随着战局的发展,日军 “ 北进 ” 或 “ 南进 ” 的战略意图,或是根本没有能够实现,或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遏制,这都是与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并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使其无力他顾分不开的。然而,目前教材中的这种处理 方法,对这样一些重要内容及史实无法反映出来,这就使学生对二战史的整体认识和在学习中树立全局观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局限,因而有待解决。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在目前,一方面需要教科书编者及有关人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找出更好的处理教材方法,另一方面更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适当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进行讲述和讲解,来弥补这一不足。 三、要从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高度,总结和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整整半个世纪了。我们给今天的一代青少年学生讲述这段历史,并不是为 了让他们为学习历史而学习历史,也不是为了让他们发忧史思情,而是应该着眼于这样一个高度:即今天这一代青少年进入 21 世纪后,不仅要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而且必将会对全人类的进步与和平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学习、了解历史,总结、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枪炮余声还在地球上空回荡时,就8 / 10 有人开始思考战争的得失以及这场战争会给人类留下些了什么。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不同角度,对人类历史上的这场空前大战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总结,可以说成绩 斐然。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尽量吸取史学界的这些优秀研究成果,以帮助青少年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深刻认识这段历史的重要经验教训,使他们受到历史的启迪。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当帮助学生至少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 1.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团结在一起,是维护人类和平的可靠保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法西斯,凭借暂时的军事优势,采用突然袭击的手段,逞凶一时,曾给世界笼罩了一层恐怖阴云。但,这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现象,当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各种反侵略 力量团结起来,在凶残的法西斯面前奋起战斗的时候,法西斯侵略者虚弱的一面就开始暴露出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告诉我们,当世界的和平和人类自身的安全受到战争和侵略的严重威胁时,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进步的国家和力量,应该并且可以超越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上的差异,结成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以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当代和未来人类的一份宝贵遗产。 9 / 10 在当代世界中,冷战的格局已经基本结束。但在新的格局形成过程中,由于世界性霸权主义、地区性霸权主义的存在以及其它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局部战争发 生频繁,如果处理不好,便有可能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战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世界各国人民警惕的问题。在目前这种形势下,世界各国人民及各种政治力量,加强相互间的对话与合作,在处理各种世界性事务时求同存异,这对清除和预防战争,维护世界及地区和平,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2.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各国必须重视发展自己的力量,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使之繁荣、强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清楚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要挨打,落后就要成为被人宰割的对象。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法西斯 对弱小国家肆意施暴,并屡屡得逞,这当然有许多原因,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又如,像法国这样的西方大国,在德国法西斯的进攻中也迅速败降,其原因之一就是战前法国工业发展速度缓慢,经常性的、周而复始的经济困境所导致的经济衰退,使其国力不振,从而影响了军事预算。再如,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什么是一场持久战?毛泽东在分析其原因时,也指出:日本 “ 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而10 / 10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依然是 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