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最多吟兴是潇湘——唐宋诗学中的潇湘意象.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t h em a s t e rt h e s i so f2 010u n i v e r s i t yc o d e :1 0 2 6 9 s t u d e n tn u m b e r :510 7 2 9 010 5 9 ea s tc h i nan o r ma lu n i v e r s i x i a o x i ;g g。t a n ga n dso n gp o e t r y l a o a l a n gl m a g e si n1a n a n d0 no e t d e p a r t m e n t :h i 堕星墨曼l 鱼堕g 旦垒g 星垒卫dl i ! 曼墅迦! :星l ! 星p 鱼煎堑曼旦! s p e c i a l t y :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r e s e a r c hf i e l d : l i ! 曼垒地盟q 迎曼i 鱼曼i 旦旦y 堕垦墨垃 s u p e r v i s o r :q 型【坠k i 垫望! i 堕g m a y 2 0 1 0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y 1 742709iiii i ii ii i iii ii ii ii i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最多吟兴是潇湘唐宋j | | 诗学中的潇 湘意象,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硬专厢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 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矽i d 年r 月z 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最多吟兴是潇湘唐宋是诗学中的潇湘意象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 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孟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 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 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 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 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 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 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一,一 :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 学位论文 母,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u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导 本人签名盟遗 劢】7 u 年j 一月乙乙日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 过的学位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 为有效) ,未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 盟鎏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彭国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主席 李舜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查正贤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程华平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王冉冉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论文摘要 “潇湘 作为经典的中国文化意象之一,它具有中国文化意象的三个特点: 第一,富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蕴。“潇湘的文化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楚辞, 它有着楚辞文化传统。第二,在艺术史上不断的被重复,再生。从古到今,他 一直被诗人所喜爱,一直被用于诗歌的创作之中并且意义不断的升华。第三, 古今相承。直到今天潇湘仍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存在着。 “潇湘 在楚文化的孕育下诞生,与二妃、舜、渔夫和屈原有着密切的联 系。在从先秦萌芽到宋代成熟的漫长时间里,潇湘吸收了这些意象中所包含的 意义并经过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宏观上可以把潇湘意象的感情分为两大 部分:一部分是与二妃与舜的爱情悲剧、屈贾仕途失意等典故有着密切的关系 表达人生的失意悲伤的感情,另一部分从渔父意象中所吸收的追求平淡、美好、 自由的情感。这两个看似矛盾冲突的感情却在潇湘意象里相互融合相互补充, 形成艺术张力,也透射出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潇湘意象的内涵丰富,唐代文人利用“潇湘”主要来表现自己贬谪他乡的孤 独悲伤之情和怀才不遇的失意之痛。这也是潇湘意象的主流情感。这份情感在 中国文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它形成了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抒情传统。而宋代文人 利用“潇湘”主要用来表现自己对平淡、安宁生活的向往。通过唐宋文人利用 潇湘抒发的情感的不同,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唐宋文人的整体心态、 审美态度、个体意识的变化。 “潇湘 作为中国文化意象不仅局限于诗歌领域,在其他文学和艺术领域 也有它的“身影”。如小说中有潇湘录、戏曲有临江驿潇湘夜雨、绘画中 有潇湘八景图、音乐中有潇湘水云等等。本文通过分析这些艺术领域的 “潇湘”与诗歌中“潇湘”的关系,全面的展示“潇湘”的文化源头与接受史。 关键词:潇湘;文化意象;唐诗;宋诗 f r o ma n c i e n tt i m e st om o d e mt i m e s f r o mp r e q i nd a y st oq i n gd y n a s t y , e v e nt o d a y , i ti se x i s t e n ta sac u l t u r es i g n b o r nb yc h uc ic u l t u r e ,“x i a ox i a n g ”h a s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l ls e c o n d i m p e r i a lc o n c u b i n e ,s h u n ,f i s h e r m a na n dq u ny u a n i nt h el o n gt i m ef r o mi n f a n c y p e r i o dt op r e q i nd y n a s t yt om a t u r ep e r i o do fs o n gd y n a s t y , x i a ox i a n gh a v e f o r m e di t so w nf e a t u r e sb ya b s o r b i n gm e a n i n g sc o n t a i n e db ya l lt h e s ei m a g e s f r o m m a c r o s c o p i cv i e wx i a ox i a n gi m a g e sc a nb ec l a s s i f i e di n t ot w op a r t s :i n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t os u c hl i t e r a r yq u o t a t i o n sa st h el o v et r a g e d yo fs e c o n di m p e r i a l c o n c u b i n ea n ds h u n ,a n dq u ny u a n ,o n e p a r ti st oe x p r e s sf e e l i n g so fs a da n dd e s p a i r ; a n o t h e rp a r ti st h ef e e l i n g so fp l a i n n e s s ,b e a u t i f u l n e s sa n df r e e d o ma b s o r b e df r o m t h ei m a g eo ff i s h e r m a n t h e s et w os e e m i n g l y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f e e l i n g sc o m p l e m e n t a n dr e i n f o r c ee a c ho t h e r , w h i c hf o r m sa r tt e n s i o na n dr e f l e c t s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s f e a t u r eo fc o m p l i c a t e d n e s sa n dd i v e r s i t y t h ei m a g eo fx i a ox i a n gi sr i c hi nc o n n o t a t i o n ,b yw h i c hs c h o l a r so ft a n g d y n a s t ye x p r e s st h e i rs a d n e s so fb e i n gr e l e g a t e dt oo t h e rl a n d sa n df r u s t r a t i o na b o u t u n r e c o g n i z e dt a l e n t i ti sa l s ot h em a i n s t r e a mf e e l i n go fx i a ox i a n gi m a g e t h i sk i n d o ff e e l i n g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h e l p sf o r mi m p o r t a n t l y r i c a lt r a d i t i o no fi t h o w e v e rs c h o l a r si ns o n gd y n a s t ye m p l o y “x i a ox i a n g t o e x p r e s st h e i rl o n g i n gf o rl i g h ta n dq u i e tl i f e u s i n gx i a ox i a n gt oe x p r e s sd i f f e r e n t f e e l i n g sb ys c h o l a r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c a nr e f l e c tt h ec h a n g e so fo v e r a l la t t i t u d e , a e s t h e t i ca t t i t u d ea n di n d i v i d u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s c h o l a r so fs o n gd y n a s t yi n d i f f e r e n th i s t o r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a sa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i m a g e ,x i a ox i a n g i sn o tj u s tl i m i t e dt ot h ef i e l do fp o e t r y , b u ta l s oi 1 1o 也e r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f i e l d s ,s u c ha st h en o v e l ,d r a m a , p a i n t i n g ,a n d m u s i c 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x i a ox i a n g i nt h e s ea r tf i e l d sa n d t x i a ox i a n g i np o e t r y , t h i sp a p e ri st op r e s e n tc u l t u r a l s o u r c ea n dh i s t o r yo f r e c e p t i o n k e yw o r d s :x i a ox i a n g ;c u l t u r ei m a g e ;t a n gp o e t r y ;s o n gp o e t r y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潇湘”意象的发展概况6 第一节“潇湘”地域的演化6 第二节潇湘意象内涵7 ( 一) 舜文人心中理想君主7 ( 二) 二妃香草美人的传统一1o ( 三) 渔父退隐之士14 ( 四) 屈原中国优秀文人的代表16 第二章唐代潇湘的新发展2 0 第一节唐代潇湘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2 0 第二节唐代潇湘意象的特点2 2 ( 一) 仕与隐的艰难选择2 2 ( 二) 愁苦与闲适的交织2 8 第三章宋代潇湘意象的成熟3 2 第一节潇湘文化意象的形成3 2 ( 一) 虚实相问的神秘浪漫之美3 3 ( 二) 晶莹剔透的玲珑之美3 4 ( 三) 婉约之中贞坚之美3 5 第二节潇湘意象的特点3 5 ( 一) 色彩的变化3 6 ( 二) 悲伤的冲淡3 8 ( 三) “深折”的抒情方式4 0 ( 四) 对唐代风格的继承4 2 第三节宋代诗僧笔下的“潇湘”一4 3 第四章潇湘在其他领域内的发展4 9 ( 一) 其他文学领域4 9 ( 二) 绘画领域5 0 ( 三) 音乐领域一5 2 结语5 3 参考文献5 5 后 记5 8 绪论 意象是一个重要的诗学术语。关于它的含义现在的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 的定义。袁行霈在他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书中说到:“物象一旦进入 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 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与美学趣味;另一方 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情感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 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李元洛在诗美学中也提到:“意象, 如同诗歌创作在批评中的兴象、气象、情景、意境等词一样,在汉语构词法中, 都是先抽象后具体的复合名词,他包括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 两个方面,是意( 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感情) 与象作为审美客 体的现实生活的景物,事物与场景在文学第一要素语言中的和谐交融和辨 证统一。 其实,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从魏晋南北朝时开始“意象”就已经成为诗 学术语。魏晋六朝是我国诗学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大量的诗学著作的问 世都为“意象”的提出做了准备,挚虞文章流别论中不仅讨论了意与象的 关系,还提到了“假象 即意象虚构的问题。在这些理论的积累上,南朝的刘 勰在他的著作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提到: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 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玄解之 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直匠,窥意象而运斤。 郭绍虞先生解释“意象”为“作者想象中的境界”。文心雕龙神思 中意象的提出标志着在中国诗学史上“意象 这个诗学术语的诞生。 到了唐宋时期伴随着诗歌艺术和诗学理论的发展。“意象”这个诗学术语 也开始被用于诗歌的批评之中。唐朝的司空图就在他的二十四诗品缜密 中写道:“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 宋代陆佃也在他的 袁行霈撰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李元洛撰诗美学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 9 8 7 年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第2 3 3 页 锄郭绍虞丰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第2 3 5 贞 【唐】- 1 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学f l 版社,1 9 9 8 ,第2 6 页 1 著作埤雅中提到“萧可以祭,故其字从肃,亦秋风之过。萧意象肃然,故 萧佚名荻其字从肃也。 明清时期,“意象”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明代章世纯在四书留书中 提到“诗者,意象以为言。是故常机务而论之。得其意不取其辞。斯能以影响 相收矣。故诗之有比也,如易之象也。 在这句话中明确的提到了意象与诗 歌创作的关系。 其实意象的最大特点就是他的多义性。一个词语刚开始被诗人用作意象进 入诗歌时根据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的不同可能有不同的含义。而后诗人在创作 的过程中,意象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含义因为最能引起世人的情感的共鸣,在被 众多诗人反复使用后渐渐固定下来。后代的诗人一方面在诗歌地创作过程中不 断的反复使用前人所固定下来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努力的开拓新的含义。如“红 豆”意象在唐代之前只是用来表示男女相思,但安史之乱之后有诗人开始借红 豆的男女相思表达自己的家国之痛。就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创作实践, 意义深深的刻在了意象上,即使不是在诗歌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意象背后所蕴含 的人文意义。到最后,它甚至超越了文学的界限在其他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音 乐领域也有了自身的发展。这样的意象就发展成了中国文化意象。“潇湘 就 是经典的中国文化意象之一。 胡晓明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意象能被称之为中国文化意象必须具备三个条 件,而作为南方楚文化经典的“潇湘正好符合了这三个特点: 首先,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一提到“潇湘”总让人想起它背后被湘 水所滋润的南楚大地以及楚国人民所创造的楚文化。楚文化不管是在音乐、宗 教、风俗还是文学上都与中原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在文学领域楚人独 特的诗歌楚辞与中原诗经并列成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而“潇湘” 意象就是在楚文化的孕育下诞生的,楚文化中的名物、语言风格、神话传说、 历史人物都为潇湘自身内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继承了楚文化的精髓带着鲜 明的楚文化的烙印。不仅如此,潇湘还吸收了中原的道家文化思想这集中表现 在“潇湘”所蕴含的追求出世的隐逸思想上。最早出现在楚辞中的渔父形 象就是中国古代隐者的代表。渔父一章通过渔父与屈原对话所表现出渔父 避世隐身、不问世事的处世原则不可否认的带上了老庄的道家思想。由此可见 国【宋】陆佃著王敏乡i :校点埤雅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0 8 第1 5 0 页 曾【明】章世纯著四书留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 0 7 册经部二二0 一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4 第7 3 2 页 2 “潇湘”意象中有楚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传统并且体现出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特 点。 其次,在艺术史上不断的重复再生。“潇湘”意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它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先秦六朝是潇湘意象的酝酿期,这个阶段潇湘在诗中 出现的频率很低,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少数几首。但是从唐代开始潇湘的使用 频率开始增加,李白、杜甫、刘长卿、柳宗元著名诗人都曾经用潇湘意象抒发 自己的情感。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时的潇湘意象还没有完全成熟,它的使用者 都是湘籍文人或因为各种原因流寓潇湘的文人。潇湘意象真正的成熟还要到南 宋时期,那时的潇湘意象本身的内在情感已经超越了地域性,它已经成为一种 抒情的方式,即使没有去过潇湘的文人也用它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除此之外, 宋代潇湘意象还超越了文学领域向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发展。其实从唐代开 始“潇湘图 就已经成为绘画中的一个题材,唐代诗人李中在他的诗吉水春 暮访蔡文庆处士留题中就写道“好古未尝疏典册,悬图时要看潇湘”。到宋 代以潇湘为题的绘画作品数量更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宋迪“潇湘八景 图,此后 “潇湘图”作为绘画的题材还传播到了国外,朝鲜史略中记载:“十五年, 命文臣制潇湘八景诗,仿其诗意摹写为图”哪。由此可见“潇湘”意象的强大 魅力。在音乐上有著名古曲潇湘水云。 再次,古今相承。从山海经中的第一次出现( 山海经成书据专家 考证最晚在西汉初) 距现在至少2 0 0 0 年了。在漫长的时间里“潇湘”并没有 被历史长河所湮没,它在继承楚文化的同时,不断的吸收新的意义充实自身的 内涵。直到今天,潇湘仍然作为一个中国文化意象出现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 域。 关于“潇湘 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首先,潇湘的地域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专著方面有伍新福湖南 通史此书分为古代卷、近代卷和现代卷。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 民族宗教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对几千年湖南的发展做出了系统的描绘,资料丰 富。专门针对文学领域的著作有陈书良的湖南文学史这是一部完整的描绘 地方文学的史书,书中论述了从上古到近代湖南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从文 化的视角也有研究论著出版在聂荣华、万里所著湖湘文化史一书中介绍了 湖湘地区的风俗、社会生活等与文化发展相关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湖湘文化 o 【清】纪昀等总纂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 6 6 册史部二二四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4 ,第4 6 1 页 3 纵横谈中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发展都做了仔细的阐述,同时还讨论了佛道、书 院等对湖湘文化发展的关系。此书特别深入的探讨了屈原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论文方面有周建军、伍玖清的对古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思考以荆楚地区 的唐诗研究为重点来考察从地域角度对处在边缘地区的荆楚唐诗创作的情况 作了概括性描绘。以上的专著和论文都是利用史学的研究方法,对潇湘之地文 化的发展作了系统的描绘,其中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风俗、宗教方面的知 识,是写“潇湘 文章绕不开的工具书。 其次,以人与“潇湘”为切入点,杨金砖元结对潇湘文学的开掘全文 从“生民之道的儒子风骨传承舜帝的仁政大义,简洁高尚的文学思想铸就潇湘 的人文精神,对潇湘山水的游历与吟咏开掘潇湘文学的暂新意蕴 三个方面 总结了元结对潇湘文学的影响。樊维刚南客潇湘外,江湖独行难杜甫在 湖南的行踪、境遇文中通过杜甫在湖南的纪行诗仔细梳理了杜甫从初入湖南 开始到去世的行踪以及思想的变化。,郁贤皓李白的潇湘之情探微考证出李 白三次到潇湘的时间与缘由,通过这三个时期的具体诗作考察李白的思想变化 和李白对潇湘复杂而微妙的感情。衣若芬潇湘文学与图绘中的柳宗元对“潇 湘文学”做出了定义。康和声著王船山先生南岳诗文事略将王夫之在南岳 所作的诗文按年月编排,各篇诗文之后都有康和声与本篇诗文相关的按语。这 些文章都是以潇湘之地为范围,研究诗人在此地的创作以及对潇湘文学的积极 影响。 再次,唐代开始潇湘开始向绘画、音乐领域发展,其中绘画的成就最高研 究成果也很多。论文有赵启斌中国绘画史上的潇湘图文章采用历史的方法 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阐述了现存从五代到明清以“潇湘 为题材的绘画的 特点以及从中所反映的审美情趣的变化。衣若芬漂流回归宋代题“潇湘 山水画诗之抒情底蕴以宋代潇湘山水画为切入口分析了潇湘山水画诗的内容 及其抒情特点,特别总结出“客旅之愁”、“望归之情”、“渔隐之乐”三中 情感类型。她的宋代题“潇湘”山水画诗的地理概念、空间表述与心理意识 以“潇湘八景图 中的“潇湘夜雨 为例,通过“观览图像的视觉心理层面、 从时空特质、空间构成与透视原理等方向,模拟古人的观看模式,继而理解题 画诗作者诗思与愁绪的由来 。除了论文外,美国姜斐德的专著宋代诗画的 d 杨金砖著元结对潇湘文学的开掘求索,2 0 0 7 年1 月 4 政治隐情中以“潇湘八景图 为研究对象说明“绘画的含蓄的表现能力使士 大夫表达不满而又免于责罚”他们借助绘画来表达自己对政治的不满之情。 最后,从意象方面研究“潇湘的有台湾学者衣若芬的潇湘山水画之文学 意象情境探微。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梳理“潇湘 一词的语义变化的脉络;其次从文学意象的角度总结出潇湘虬恨别思归”和“和 美自得 的两种典型的意象情境,并且对这两种情境的源头进行了探讨,作者 认为“前者源于潇湘神灵神话、屈原作品以及左迁流寓文学;后者则因潇湘 的意象与桃花源传说合流,染上渔隐色彩 。最后,作者重点讨论了潇 湘文学被绘画所吸收,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一喜一悲两种看似矛盾 的意象情境共同存在于潇湘的山水画中显示了潇湘主题的包容性。衣若芬的这 篇文章不仅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潇湘”进行了研究,而且沟通了文学与绘画两 种不同的学科,有着跨学科意义。但是偏重于总体论述,对具体时代的论述因 篇幅的限制不够深入与完善。从意象角度研究“潇湘”的文章除了衣若芬的潇 湘山水画之文学意象情境探微外还有陈清彬的唐诗“潇湘”语汇及其意义 之研究。首先,这篇文章与衣若芬的文章相比更加细致的从自然、人文两个 方面整理了“潇湘”的转变。其次,作者以特定的潇湘地域为范围研究其中的 带有潇湘色彩的意象。作者将潇湘意象分为了自然和人文意象,自然意象中又 包括了天文意象、植物意象以及水意象,人文意象又分为了神话意象、历史人 物意象和地名意象。这些意象因为各种关系与潇湘产生了联系,形成了潇湘意 象群。最后,在论文中作者还讨论了唐代南北文化的融合对潇湘意象的影响。 但是他的论文中潇湘意象的内容由于过于广泛反而没有突出潇湘意象的特点。 同时他文章的重心是在唐代对潇湘意象各个时代的变化阐述较少。 本论文在借鉴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长补短避免在以往研究中过多的 强调潇湘地域性的研究方法,从意象的角度切入,试图从具体的文本中梳理出 潇湘意象从形成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并月通过唐宋诗比较的方法阐述潇湘意象 在唐宋的发展与变化,通过这种对潇湘意象阐述从具体河水之名到抽象的情感 发展历史过程以及唐宋平行比较的方式描述两种不同审美风气下“潇湘”的异 同再现一种南方的抒情传统下中国文化意象形成的过程及其文化意义。 o 衣若芬潇湘山水画之文学意象情境探微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 0 期,2 0 0 2 5 第一章“潇湘 意象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潇湘弦地域的演化 “潇湘”第一次出现是在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南一百里,日洞庭之 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 交潇湘之渊。 但是书中并没有对“潇湘”具体指的是什么做出解释。东汉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潇,水情深貌”;“湘,湘水, 出零陵县阳海山,北入江,从水,相声” 。按说文中的解释“潇湘 的 意思应该是清且深的湘水。湘中记中还特别对湘水对有潇湘这个别称的缘 由做了解释,日: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矢,五色鲜明。白沙 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故民立祠于水侧焉。 回所以在一 开始“潇湘”其实只是湘水的别称。潇水在地理书中正式出现要到北宋太平 寰宇记:“潇水在( 永) 州西三十步,源出营道县九嶷山,亦日营水,至麻 滩与永水合流,一百四十里,入湘水,谓之潇湘,今二水合流之处东岸有潇湘 馆。 清一统志:“潇湘虽自古并称,然汉志、水经俱无潇水 之名。唐柳宗元愚溪诗序始称谪潇水上,然不详其源流。送祝穆始称潇水 出九疑山,今细考之,唯道州北出潇山者为潇水,其下流皆营水故道也。至祝 穆所谓出九疑山者,乃水经注之泠水,北合都溪以入营者也。 由此可 见,在官方的地理书中,潇湘一直都是作为河流之名出现。但是在文学中潇湘 的含义则要丰富和饱满的多。 在文学中“潇湘”是很多情况下是作为洞庭湖以南地域的代称出现的。聂 荣华、万里所著湖湘文化通论中总结道:“唐宋之际文人多习惯称湘江为 潇湘,或者泛指洞庭湖以南广大湘江流域这一时期湖湘经济和文化的 最发达地区后潇湘又与湖湘、三湘、三湘四水、三湘五阳、三湘七泽、芙 m 关于潇湘词义的演化台湾陈清彬在他的硕士论文唐诗潇湘语汇及其意义研究中,引用了大量的文 献资料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因此在此文中为了避免重复本文进行精简只列举了最能体现潇湘词义变化 的材料埘潇湘的变化概括进行梳理。 。农轲校译山海经校译卜海:卜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第1 4 5 页 固【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十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9 第5 5 1 页 锄【明】魏晋百家短篇小说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 9 9 8 第3 2 5 页 粤【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6 5 第8 2 页 憎【清】和坤等奉赦撰大清一统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 义渊阁四库全书本卷2 8 ) 第2 4 页 6 表地域或河流,它有着 化积累,一直可以追溯 美”的特点:从微观上 :- - 7 种是潇湘被屈原、 二妃与舜这些经典的楚文化意象所渲染的凄怨悲愤的感情;另一种则是从渔父、 桃花源这些意象中所吸收的清新悠远、淡泊超脱的情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 情碰撞在一起,经过后世文人的不断发展丰富,使得潇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情 感层次丰富、内涵深厚的中国文化意象。 “潇湘”意象在先秦就开始萌芽了,虽然除山海经外先秦的古籍中并 没有直接出现“潇湘”一词,但是“潇湘”意象的文化内蕴已经开始积累。 ( 一) 舜帝南巡道死,客死在江南( 也就是潇湘之地) 。帝舜到底长眠于何处虽 然众说纷纭,但是葬于潇湘这种说法被很多人所接受,而且在很多先秦书籍中 都有记载。山海经中有三处记载:山海经海内南经:“苍梧之山, 帝舜葬于阳,帝丹葬于阴 圆;山海经的大荒南经和海内经中也 有类似的记载“赤水之东,有苍梧之也野,舜与舒均所葬也 固“南方苍梧之 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舜帝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很崇高,他是人们心中明君的化身。在他的统治下 人们安居乐业,四方蛮夷不敢加兵侵犯。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对舜 的生平有详细的记载: 虞舜者,名目重华。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 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 d 聂荣华、万罩所著湖湘文化通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 0 0 5 ,第4 5 7 4 5 8 页 。袁珂译注山海经全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1 第2 3 5 页 国袁珂译注山海经伞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1 第2 8 3 页 曲袁列译注山海经全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1 第3 3 5 页 7 舜顺通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舜年 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成荐虞舜,日可。於是尧乃以 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 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 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 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 龙、任、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谋 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 则蛮夷率服。 舜帝不管是在内政还是在对外交往上,都十分的出色。对外主要是除“四 罪”。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方鹱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 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 这在尚书尧典中也有相 同的记载。其实,公工、三苗、罐兜、鲧都是部落的名称,应该是位于舜所统 领的部落的四面。在尧舜的时代部落间为了争夺生存资源经常进行战争。这四 个部落就是常常危险舜的部落,所以舜带领人民将它们打败,之后“天下咸服”。 在大戴礼记五帝德明确的写道:“流共工于幽州,以变北狄;放鹱兜于 崇山,以变南蛮;杀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其实,在文人心中舜之所以是他们理想中的君王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选贤 任能。这是每一代的中国文人的梦想,却也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得的。左传文 公十八年:“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 举八元,使布五毂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在 选贤任能这方面,舜帝的确做的十分好,即使连与他并称的尧帝显然也没有他 的看人的眼光。也许这和舜年轻时的遭遇有关。儒家的经典论语中孔子和 他的弟子对舜的这优点也是大加赞颂。泰伯:“舜有五人而天下治。 国【汉】司马迁著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第3 页 曾【汉】司马迁著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第4 页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0 8 第2 1 2 页 蝴【清】王聘珍著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第1 2 1 页 土守谦金秀珍土风春译注左传全译贵州:贵州人民 i 版社,1 9 9 0 第4 7 2 页 8 孔子日: 才难,不其然乎?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颜渊:“子夏 日: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一回 舜在楚国地位也十分崇高,国语吴语中记载道: “昔楚灵王不君, 其臣箴谏以不入,乃筑台与章华智商,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刀韦昭注 曰:“舜葬九疑其山体水旋其丘,故壅汉水使郭,以象之也。 原来历史上著 名的章华台是仿造舜陵的样子建造的。不仅如此,当中原地区的人们还是把舜 当作历史人物来看的时候,在楚国舜已经被划归神灵的行列中了。“百神翳其 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此诗的 一舜帝已经显然是九嶷山的神灵,统领着众多的神灵并且出行时有着显赫的排场。 因为这样,舜的结局也让人们对潇湘的感情复杂了起来。在宋代之前楚地 在中原人的眼中就是蛮荒之地,而洞庭湖以南的潇湘地区更是未开化的地方。 一代明君竟然长眠于此,这让人不禁有了对世事无常的无奈与感慨。唐代诗人 李涉在题武关中写道:“来往悲欢万里心,多从此路计浮沉。皆缘不得空 门要,舜葬苍梧直到今。 最早被贬谪此处的楚国大夫屈原也“就重华而陈 辞”。虽然这次的陈情并没有成功,但是可见舜帝在屈原心中的地位,千古明君 “重华”给在现实中处处受到打击的他一点心灵的安慰,让他在“举世皆浊” 的世界里还有一个可以抒发心中悲愤情感的对象。这个传统一直被文人所继承 着特别是唐宋之际漫游的风气盛行,很多文人都来到这里凭吊舜帝,希望可以 仕途顺利。大诗人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位。李白离开四川开始漫游之后第一件大 事就是南下苍梧,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提到“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 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唐宋更多的诗人在自己政治失意之后都写下了很多 关于舜帝的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失意之情。如唐朝诗人韩愈在被贬谪之后在从 潮州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也写道“明时远逐事何如,遇赦 移官罪未除。北望讵令随塞雁,南迁才免葬江鱼。将经贵郡烦留客,先惠高文 谢起予。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传说舜帝曾在“韶石这里 奏乐为天下百姓祈祷。诗人认为可以上宾虞舜成为这次远行的心理安慰,诗中 借舜的传说缓解了诗人遇赦却未免罪的痛苦心情。后代的很多文人因为各种原 杨们峻著论爵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第8 3 页 。杨f i 峻著论语译注北京:巾华书局,1 9 8 0 第1 3 l 页 四转引罕宋公文等著楚国风俗志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5 第1 4 4 页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第3 7 页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节局,1 9 6 0 卷4 7 7 第1 4 册第5 4 3 0 页 却【清】土琦注李太白伞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第1 2 4 3 页 口【清】彭定求等编全席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卷3 4 4 第1 0 册第3 8 6 1 页 9 因来到这个远离政治中心的地方,他们把自己的一腔愤怒与忧伤向明帝重华倾 述,在发泄心中悲愤情感的同时找到了些心灵的平静。 ( 二) 唐人胡曾在咏史诗湘川中写道:“虞舜南捐万乘君,灵妃挥涕竹成 纹。不知精魄何处游,落日潇湘空白云。 这首诗中就点出了与舜生死相随 的二妃,对潇湘来说具有比二妃有着特殊的意义。据列女传记载:传说 中二妃,名为娥皇、女英。她们是尧之二女,舜之二妃。二妃与舜夫妻感情甚 笃,在舜还是平民的时候,二妃就用她们的智慧帮助舜多次的逃脱了亲人的陷 害,后来舜帝南巡在途中驾崩,二女追至湘水,泪洒相思竹,竹尽斑。后二妃 渡江去九疑见舜,不幸溺死江中,化为湘水女神。二妃的传说在尧典、史 记中都记载。二妃对爱情的坚贞与执着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人,而悲剧结尾 更加深了人们对二妃的同情,使得二妃故事代代相传。这凄美的爱情让后代的 文人在诗文中提到她们时总是带着一种哀伤。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的琴曲 歌辞中共收四种以湘妃为题的曲子,其中之一就直接以“湘妃怨 为题。而 这个题目一直到唐代鼓吹大横曲中叶一直存在。南朝沈约的湘夫人:“潇 湘风已息,沅沣复安流。扬蛾一含睇,便娟好且修。捐块置沣浦,解佩寄中洲。 圆在这首诗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一种微微的哀伤。到了唐代吟诵湘妃的诗歌大量 的出现,感情也比较强烈。诗人郎士元在湘夫人就写道: “蛾眉对湘水, 遥哭苍梧间。万乘即已殁,孤舟谁忍还。至今楚竹上,犹有泪痕斑。 读着 这首诗让人仿佛真的回到潇湘,看见了二妃的身影,听到她们呜咽的哭声,感 受到了他们心中的悲痛。这样久而久之哀伤成为二妃的特征,萦绕在她们的身 边挥之不去。 中国正统文学中很少提到男女之情,虽然二妃感人之处在于她们对爱情的 执着和与舜的离别但是在古代文人的诗文中她们的感情也升华为离别之恨和 君臣之情。而完成这个过程的关键人物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屈原。 屈原空有满腹的报国之才却因群小的谗言而被楚王疏远,甚至流放,于是 屈原以美人、香草自比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与哀伤。这样他开创了我国 “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正如王逸在离骚经序指出:“故善鸟香草以配 国【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卷6 4 7 第1 9 册第7 4 2 0 页 【朱】郭茂倩 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卷5 7 第8 2 7 页 固【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卷2 4 8 第8 册第2 7 8 7 页 1 0 忠贞;恶禽臭物以比馋佞;灵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风 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 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闵其志焉 。屈原的遭遇在古代士大大的 身上时有出现,与其说他们是同情屈原的遭遇,不如说是他们的感情与屈原产 生了共鸣。而“香草美人 所包含的隐喻正好符合了历代失意士大夫对君臣知 遇人生的渴望,对明君求之不得的感伤。就像荣格说过“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 的人,是在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吸引、压倒并且与此同时提升了他正在 寻找表现的观念,使这些观念超出偶然的暂时意义,进入永恒的王国。 香 草美人的传统也就被一代代的继承下来。 一 湘君、湘夫人是屈原所作九歌中的两篇,二妃就因为这两篇 与楚辞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屈原创作九歌的目的王逸在书中写道“九 歌者,屈原之所作业。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神而好祠。其祠 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窳伏其域,怀忱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 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 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 由此 可见,屈原创作九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陈鬼神之事,另一个就是借神灵 之事抒发自己的感情。屈原笔下的湘君、湘夫人的原型到底是什么现 在学术界有很多疑问,还没有达到共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秦汉到唐的文献大 多都认为湘君、湘夫人指的就是二妃,只是具体的对应不同,有的认 为二妃统称“湘君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二十八年始皇:“浮江, 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日:湘君何神? 博士对日:闻之, 尧之女,舜之妻,而葬此。 回;有的认为二妃统称为湘夫人,如王逸楚 辞章句中指出:“言尧之二女娥皇、女英,随舜不反,没于湘水之渚,因为 湘夫人 。而唐代韩愈在黄陵庙碑对两者加以总结:“以余考之,璞之 王逸俱失也。尧之长女娥皇为舜正妃,故日君。其二女女英自宜降日夫人也。 故九歌辞谓娥皇威君,女英为帝子,各以其盛者推言之也。 韩愈的解 释符合当时的传统,又很好的解决了君与夫人的问题,所以影响最大。刘城淮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第3 页 【瑞士】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7 第1 2 2 页 罾【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第5 5 页 鲫【汉】司马迁著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第4 5 页 囝【宋】洪兴祖 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2 0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矿物生物成矿-洞察及研究
- 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创新中的应用报告2025
- LL康复治疗器械企业简称2023发展报告:NGO倡导与企业ESG战略的协同
- 2023华仁药业ESG综合报告:学术机构与NGO联合分析的中药企业ESG表现
- 通化东宝2021-2022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发展报告
- 公开招标合同的补充协议
- 租赁合同延续补充协议书
- 死亡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
- 美容院与顾客合同协议书
- 投资香港公司的合同范本
- 钢结构简支梁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习题集
- 课堂因“融错·容错·溶措”而精彩
- 《简爱》课本剧剧本
- 阳光晾衣房钢结构专项施工方案
- 安宁疗护服务流程
- 肿瘤科实习生入科培训课件
- 国际商务谈判英文版课件PPT
- 热分析DSC培训new
- 注塑机安全操作规程
- 运动处方(课堂PPT)
- 第2章曲柄压力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