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节l 天 留 彳兰 名 、一 摊 尘者2 作 堡黼丑 论 : 位 期 学 日 论文摘要 唐代李吉甫所编撰的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地理 总志,它体例完备,征引广泛,以1 0 道4 7 镇为纲,各府、州、县为目,记载沿 革通常上溯三代,下讫唐代元和年间。 元和郡县图志标志着我国地理总志的 纂修水平已臻成熟。四库总目:“旧有四十七图冠诸镇之首,至宋已佚。此本 又佚七卷有半,今以宋人重编水经注例各注所阙,仍厘为四十卷,古舆记之 存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该书原有四十卷,至迟在南宋,该书的图和目录亡佚, 现存三十四卷。 凭借在中国地理文献中的突出地位,该书在清代得到了比较全面的考订、辑 佚、补缀。这也是与清代学术风气相符的,谭其骧先生认为清代地理学有以下几 个方面的成就:在传统沿革地理方面,对政区的沿革、水道的变迁等考证取得了 巨大的成果;对古代地理名著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理和研究,从禹贡、山海 经、水经注到宋元方志差不多都作了校勘、辑佚、辨伪、注释、考证 由于该志有多种不同的辑补成果,篇幅、所用资料不一,本文以其中几种辑 补成果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清人辑补的方法和形式,整理他们所涉猎的史料: 同时提出辑补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与唐代区划、人口地理有关的争议。总之,元 和郡县图志清人辑补研究既有文献学的价值,又有历史地理学的价值,还能管 窥清代学术的风气。 关键词:元和郡县图志,唐代地理文献,清代地理学 y u a n h ej u n x i a nt u z h i w h i c hw a sw r i t t e nb vl ij i f ui nt a n gd y n a s t y , i st h e e a r l i e s tm a g n u m o p u so fc h i n e s eg e o g r a p h yr e c o r d so ft h ew h o l ec o u n t r yn o w a d a y s i t ss t y l ei sc o m p l e t ea n di t sq u o t a t i o ni sf u l la n da c c u r a t e t h er e c o r d sd a t e df r o m a n c i e n tt i m e st oy u a n h ey e a r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 s os i k uq u a n s h us a i dt h a tt h eb o o k p e r h a p sw a st h ee a r l i e s to n e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g e o g r a p h yt e x t sw h i c he x i s t e di n c u r r e n tt i m e s t h eb o o kh a d4 0v o l u m e si n i t i a i l y ,a ti a t e s ti ns o u t h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 m a p sa n dc o l u n mw e r ea l lm i s s i n g , s oi to n l yh a s3 4v o l u m e sw ec a ns e et o d a y f o ri t so u t s t a n d i n gp l a c eo fc h i n e s eg e o g r a p h yr e c o r d st h eb o o kw a se x a m i n e d , c o r r e c t e d c o m p i l e da n dp a t c h e d t h e s ew o r k sa c c o r d c dw i t ht h ed e m a n d so f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a c a d e m ya t m o s p h e r ei n q i n gd y n a s t y m r t a nq i x i a n g s a i dt h e g e o g r a p h ys c i e n c e i nq i n gd y n a s t ya c h i e v e di ns o m ei m p o r t a n tf i e l d s ,s u c ha s d e v e l o p i n g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g e o g r a p h ys c i e n c ea n ds o r t i n go u th u n d r e d so ff a m o u s w o r k si ng e o g r a p h y , e t e t h ew o k sa r ev a r i o u sf r o ml e n g t h st om a t e r i a l s ,t h e r e f o r e 。o nt h eb a s i so f s o m ec o m p i l a t i o na n dp a t c hw o r k s ,t h i st h e s i sc o m p a r e st h ea u t h o r s m e t h o d sa n d f o r m s ,s o r t so u tt h e i rm a t e r i a l ,t h e np o s e ss o m ep r o b l e m sc o n t a i n i n gt h eg e o g r a p h y d c b a t c so f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a r e aa n dp o p u l a t i o n i na 1 1 t h es t u d yo fc o m p i l a t i o na n d p a t c ho fy u a n h ej u n x i a nt u z h ii nq i n gd y n a s t yi so fg r e a tv a l u e st o u si nb o t h d o c u m e n t sa n dh i s t o r i c a lg e o g r a p h y w ee v e nc a nh a v ear e s t r i c t e dv i e wo fa c a d e m y a t m o s p h e r ei nq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y u a n h ej u n x i a nt u z h i ,c h i n e s eg e o g r a p h yr e c o r d si n t a n g d y n a s t y , g e o g r a p h yi nq i n gd y n a s t y 6 前言 元和郡县图志( 本文以下简称“元和志”) ,唐李吉甫撰,是我国现存 最早而又较为完整的一部全国性地方总志,原为四十卷,现存三十四卷。它体例 完备,征引广泛,以十道四十七镇为纲,府州县为目。元和志记载沿革通常 上溯三代,下讫唐代元和八年( 8 1 3 年) 以前的唐全国十道所属的府、州、县的 沿革、户籍、四至、八到、山川、贡赋以至名胜古迹等方面的内容,元和志 标志着我国地理总志的纂修水平己臻成熟。 中国的历史研究有重视地理的悠久传统,早在二千多年前就产生了禹贡、 山海经这样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绘制了精确的地图并留下了“放马滩地图”、 “马王堆地图”等实物。成书于西汉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西 汉一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著作。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 到唐宋之前的传世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世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 记载和研究。但是,唐以前的地理文献,大都是短篇零卷,易于散失。南齐陆澄 曾经把 l h 海经以下一百六十家的地理著作,按照地区编成地理书一百四 十九卷,梁任叻又增2 h a 十四家,编成地记二百五十二卷。隋书经籍志 著录了陆、任两家的书,注云:“陆澄本之外,其旧事并多零失,见存别部自行 者唯四十二家。”( 按实际只存三十九家) 又云:“任叻所增旧书亦多零失,见 存别部行者唯十二家。”由此可见齐、梁时代所看到的地理书,到唐初仅存十分 之二了。自元和志之后,地理文献尤其是全国性总志的实用性一面被重视, 其标志性的就是全面登载了户口、州境和交通里距等资料,这种涉及与今天人口 面积方位交通的地图文字资料如出一辙。 因此,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元和志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 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清初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舆地图经, 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 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更有甚者称元和志为“地理鼻祖匕1 正因为其在中国地理文献中的突出地位,清人对其多有关注和研究,这既反 映在清代元和志刊本和抄本的数量上,也体现在清代元和志的考订、辑 佚和补缀,如孙星衍、严观、周梦棠、缪荃孙、张驹贤等都作出了这方面的贡献。 程晋芳勉行举文集卷五 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曾说过:“就清代学者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而言,地理是 最突出的领域之一。我国传统的地理学研究到清朝发展到了最后阶段,其成就也 达到了空前程度”2 元和志辑佚和补缀工作的进行是与清代学术风气分不开的,这些工作正 是清代学术成就的体现和学术特色的体现,其研究方法为后人所重视。由于该志 清人有多种不同的辑补成果,详略不一、所用资料不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 宋时期史书、类书中直接或者间接保存着的元和志亡佚史料,甚至也有直接 先唐时期的相关史料在辑补工作中的运用。但是,辑补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包括 辑佚材料的恰当选用、补缀文字的合理程度、辑补工作的积极意义等等。其中还 涉及唐代区划地理、人口地理等方面的争议,有待于利用更多史料和工具书去分 辨。 因此研究元和志清人辑补工作及其成果既有文献学的意义,又可进一步 发现其历史地理学的价值,还能管窥清代学术的风气。 第一章元和志辑补的前期研究 第一节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图志 研究辑补工作,从原书作者入手,了解作者的经历,更深入地探寻作者的写 作目的,这样的研究,才能深入、神合。 作者李吉甫,字弘宪,赵州赞皇( 今河北赞皇) 人。生于唐肃宗乾元元年( 7 5 8 年) ,卒于宪宗元和九年( 8 1 4 年) ,终年五十七岁。李吉甫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 的中唐时期,当时“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 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3 。李吉甫是个忠实的中央集权维护者, 极力推行大一统政策,实行削蕃,在任期间,“吉甫谋居多”。因此,李吉甫编 写元和志,也是出于他对维护唐朝统治的用心。德宗贞元初,他任太常博士、 州刺史等职。宪宗即位后,李吉甫由考功郎中升为中书舍人,元和元年( 8 0 6 年) 便策划平定剑南节度副史刘辟叛乱。元和二年( 8 0 7 年) ,任中书侍郎、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策划讨平镇海节度史李琦叛乱,并在一年多时间内改换了三十六个 2 谭】e 骧上编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前苦 3 新唐_ 5 卷五o兵忠第v q o 4 新店* 卷一列六列传第七一 9 藩镇,削弱了藩镇势力。元和三年( 8 0 8 年) ,辞宰相职,任淮南节度使,在高 邮县( 今江苏高邮一带) 筑富人塘、固本塘,灌溉农田近万亩。六年( 8 1 1 年) 再任宰相时,裁减冗官八百员,吏一千四百员。九年( 8 1 4 年) 淮西节度使吴少 阳卒,其子吴元济袭位,李吉甫劝宪宗乘机夺取其藩镇地位,“颇叶上旨,始为 经度淮西之谋”。5 但是没有成功,便暴病去世。史书称他为举足轻重的“经纬之 臣”。 李吉甫“少好学,能属文”6 ,孙星衍评价李吉甫:“唐宰相之善读书者, 吉甫为第一人矣。”7 李吉甫不光好学问、善读书,还“该洽多闻,尤精国朝故 实,沿革折衷。他还重新整理唐六典的相关材料编着百司举要一卷。 李吉甫另有其它几种著作,均已亡佚。他十分推崇萧何的远见,认为正是“萧何 收秦图书”,才使得“高祖所以知山川陋塞、户口虚实”。他寻找一条仿效萧何的 道路, “缀录东汉、魏、晋、周、隋故事,讫其成败损益大端”9 ,编成六代 略三十卷;又与史官等收录当时户赋兵籍,编成国计簿十卷( 后称为元 和国计簿,中兴书目作元和国计略) 。最后“久而伏思,方得所效, 以为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则莫若版图地理之为切”。”于是才有了元和 志的诞生,也是李吉甫唯一留存至今的著作。 正如上文所述,李吉甫编写元和志,是在他的“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 势”的思想指导下并经过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他在元和志自序中言明 “前上元和国计簿,审户口之丰耗;续撰元和郡县图志,辨州域之疆理。” 诚然,六代略、国计簿、百司举要为他的元和志奠定了基础,不妨 可以这样认为,虽然李吉甫的这几部著作均已亡佚,但是元和志或多或少地 给我们留存下来这些著作的框架和资料。除此之外,李吉甫在地理学上的学养也 促使他有这个热情去完成元和志。 虽然李吉甫没有完全依照某一前人的著作为蓝本来写元和志,但引用现 成资料是撰修元和志必不可少的内容。李吉甫身为宰相,不仅有机会接触汉 唐之际不少比较可靠的史料,也能直接查阅唐代官方的一些统计数据和典章资 唐书卷一四八列传第九八 i 唐书卷一旧八列传第九八 孙星 7 兀和_ f | ;县图忐) 序 l 鹰书卷l 州八列传第几八 店* 卷一州八列传第几八 拿占瞒元和郡县l 墨| ,占序 0 料,正如清人王昶所言:“( 李吉甫) 当国日久,熟于户口疆境、方面险要,常图 河北、淮西地形以献,俾宪宗得坐揽要害,而收经略诸镇之效。则志与图之成, 必实稽当时图籍为之,最为可据”1 1 元和志既是李吉甫的多年研究成果, 也是他主政期间的心得,他在( 元和郡县图志) 序中很清楚地自述:“所以前 上元和国计簿,审户口之丰耗;续撰元和郡县图志,辨州域之疆理,时或 省阅或裨聪明。” 第二节元和志的卷数 元和志的卷数,诸家记载不一。 李吉甫进表言:“谨上元和郡县图志,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凡四十七镇, 成四十卷,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并目录两卷,总四十二卷。”1 2 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八年的二月辛卯,“宰相李吉甫进所撰元和 郡国图三十卷,又进 六代略三十卷,又为十道州郡图五十四卷” 1 3 旧唐书李吉甫传载:“吉甫尝讨论易象异义,附于一行集注之下; 及缀录东汉、魏、晋、周、隋故事,讫其成败损益大端,目为六代略,凡三 十卷;分天下诸镇,纪其山川险易故事,各写其图于篇首,为五十四卷,号为元 和郡国图;又与史官等录当时户赋兵籍,号为国计簿,凡十卷;纂六典 诸职为百司举要一卷。” 唐会要卷三六修撰称“( 元和) 八年二月,宰臣李吉甫撰元和州 县郡国图三十卷、百司举要一卷,成,上之。吉甫又常缀录东汉、魏、晋、 元魏、周、隋故事,记其成败损益,因为六代略,凡三十卷。分天下诸镇绝 域山川险易故事,各写其图于篇首,为五十四卷,号为元和郡国图。”1 4 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云:“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五十四卷,又 十道图十卷,古今地名三卷,删水经十卷”。 宋人洪迈言:“元和郡县志四十卷,目录二卷,唐元和八年丞相李赵公吉 甫所上也。后三百六十有三年,今京西牧待制张公几仲始刻版于襄赐幕府。按新 编汇类 哩地 嶷文人清 自 转 三 下 卜 宗四序宪 卷原六五卜集占一三 堂酗卷卷 融县,俘雌安0和聃会昶儿唐i ;4 唐书艺文志著录是书为五十四卷,会要析而两,之一日州县郡国图 三十卷,日郡国图其卷与新志同,皆冠以元和。三者了不相似,以今所刻 证之,皆非也。”1 5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元和郡县志四十卷,李吉甫撰,自京兆 至陇右凡四十七镇,篇首有图,今不存。( 案新唐书艺文志:李吉甫元 和郡县图志五十四卷) 。” 这里可以看出现存的李吉甫原序中的进表以及各种正史记载之间都有不少 出入,从书名的细微差别到卷数的不统一。唐代史料大致有3 0 卷、5 4 卷两种说法, 而在宋代出现4 0 卷的说法( 包括目前看到的李吉甫进表也是出现在宋人的抄本 中) 。翁俊雄先生大胆假设:“元和八年二月李吉甫所进元和郡国图3 0 卷和 元和二年所进元和国计簿i 0 卷,两书合成为元和郡县图志4 0 卷,另有目 录2 卷,共4 2 卷。这就是说,元和八年二月进上的元和郡国图并非元和郡 县图志,而 元和郡县图志撰成当在元和九年或稍后。元和郡县图志费 时短,是因为它只是将两书合成而已。否则,就无法解释元和八年所进何以 名日元和郡国图,尤其是何以只有3 0 卷。” 笔者不同意翁先生通过数目上的简单累加的方法,就可以推出4 0 的元和 志乃3 0 卷的元和郡国图和l o 卷的元和国计簿之总和,但这样的可能性 或许是存在的,因为元和志成书的年代确实有一些疑点,翁先生也有一些有 力的考证,下文将述及,此处不再赘述。由于李吉甫的原序即进表也仅见于宋之 后的本子,因此上面的四十卷也可能已经是宋人重编过的卷数,未必不存在从新 唐书记载的五十四卷缩并为四十卷的可能。 第三节元和志的成书和流传 就元和志的具体资料时限上来看,元和志成书的具体情况确实值得 斟酌。 南宋程大昌元和郡县志后序言:“吉甫再相,盖元和六年,此志自载其 所尝建白者二事改复天德旧城则在八年,更置宥州于经略军则在九年,其年十月 吉甫遂薨于位,则是书又其当国日久,乃始纂述此于唐家郡县疆境方面险要,必 1 儿和郴县图忠班迈跋语 2 皆熟按当时图籍言之。” 翁俊雄先生曾对元和志系年作了非常详尽的考证,来证明元和志是 元和二年的国计簿资料和元和八年的郡国图之和。通过与新唐书地 理志比照,翁先生发现:元和志的所据行政区划资料主要根据的是元和二 年进呈的国计簿,也就是说资料截止到元和二年,但元和三年的行政区划变 动元和志也悉数录入;元和三年之后涪州改隶、元和四年新置宿州等州郡级 行政区划变动事件元和志尽皆补入;元和三年以后县级行政区划变动事件基 本可断定为后人补正;元和九年设立宥州与李吉甫关系紧密,建议恢复设置宥州 是李吉甫的重大贡献,因此宥州一条篇幅极大,光李吉甫的“上言”就花去两百 余字。而且巧合的是,李吉甫就在宥州设立五个月后的当年去世了。综上,翁先 生作出了另一个有创见的结论:元和志是在李吉甫去世之后其子在国计簿 和郡国图基础上修补完成的。1 6 这里翁先生对新唐书中的一段叙述可能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吉甫图淮 西地,未及上,帝敕其子献之。”1 7 这里一个“图”字,翁先生理解成元和志 的“图”部分。而对照1 日唐书:“李吉甫颇叶上旨,始为经度淮西之谋。元和 九年冬,暴病卒,年五十七”,很显然,上面的“图”当为淮西一地之图。四 库全书总目的分析比较有理:“然书中更置宥州一条,乃在元和九年,盖其事 为吉甫所经画,故书成之后,又自续入之也。”因此,元和志成书的年代, 应当就是元和八年,洪迈的判断应当是比较可靠的。 ,元和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卷首的地图,是根据当时四十七镇的划分,每 镇绘制一幅地图,合起来列于各卷卷首。根据李吉甫进表,地图篇幅未知,清人 严观在元和郡县补志例中猜测可能有十四卷,与文字部分合起来对应新唐 书的记载,可惜图至迟在南宋己散佚”。程大昌在元和郡县图志后序中说: “志凡四十七镇,镇皆有图,冠其篇首,故以图志名之。图今亡矣,独志存焉耳。” 张几仲首次刊刻此书时,图已亡佚,因其只有志而无图,故开始省称元和郡县 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也把元和志沿称为元和郡县志。 协翁俊雄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范大学h j 版社1 9 9 9 年 1 7 新膺书卷- - v q 六列传第七一 博i i 腭书卷- v q 八列传第几八 一f - 史楚、邹逸麟认为,l 鳘i 征北永时已亡佚。见十一人合并我田现存最早一部地理总忐 元和郡县 志) 1 3 元和志的文字部分大都尚存。今存元和郡县图志三十四卷,缺十九、 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共六卷,据冻国栋先生考证,缺佚州具 体见下表2 0 : 卷数缺佚州名小计 1 9 河北道四 3 瀛州、莫州、平州 2 0 山南道一 9 荆州、峡州、夔州、归州、万州、忠州、金州、商州、渠州 2 3 山南道四 8 巴州、蓬州、集州,壁州、开州,通州、果州、阆州 2 4淮南道7 扬州、和州、楚州、舒州、庐州、滁州、寿州 3 5 岭南道二 1 5 春州、新州、雷州、罗州、高州、恩州、潘州、辩州、泷州、勤 州、崖州、琼州、振州、儋州、万安州 3 6岭南道三7 藤州、南仪州、容州、化州、白州、郁林州、窦州 此外,其他卷帙也并非十分完满,有不同程度的缺损:如卷十八“阙其半”; 卷二十五“缺两叶”;严观则认为“五卷、十八卷、二十五卷各缺其半”。2 1 有的 则缺个别县,如卷一京兆府缺昭应县,卷九蔡州缺汝南县,卷三十三绵州缺罗江 县等。所缺文字,南宋刊刻时程大昌、张几仲、洪迈等序跋中都未提到缺佚,称 有四十卷,目录两卷。可见,缺卷是在宋之后的事情。2 2 第四节李吉甫体例述要 欲先辑补元和志,必先熟悉元和志的写作目的、材料时限、体例内 容、版本变化,甚至原作者的文风等。 元和志在体例上追溯了汉书地理志以来正史地理志和六朝以后地 如中周人u 史第一卷冻周椽著葛剑雄主编复q 人学j j ;版社2 0 0 2 2 严脱冗和翎;县补忠例 2 2 清人孙星行j 也持此观点,见十其元和郡县幽忠序 1 4 理总志的影响,属于疆域志范畴,即以一朝某一时期的疆域为范围,分别记述其 建罱沿革,附以户口、山川、古迹、贡赋等。元和志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同时 还扩展了自己的范围,以道为门,方镇为类,州郡为纲,以县为目,记录了各府、 州到其东、西、南、北四界和到长安、洛阳的距离,这为后世地理志开创了新的 体例,元明清一统志“四至八到”。 同时元和志也大胆地使用了汉魏以来图记、图经的形式,按当时四十七 镇的划分给每镇配了地图,置于篇首,故定名为“图志”,可借图已经全部亡佚。 李吉甫作元和志,全书基本在此框架下,组织材料来叙述的。以卷二十 五江南道部分内容示例: 一、卷首是地图,按照当时四十七镇顺序排列,每镇一图。元和志十分 尊重唐后期地方行政区划已经由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改变为镇一州一县三级制 的现实情况,虽以唐初十道来分纲,但正文部分还是以四十七镇来作为目。李吉 甫还根据当时的政治状况,在节度使控制的府、州下面还注明该地归何节度使管 辖,以及该节度使管辖的范围。如: 管州六:润州常州、苏州,杭州、湖州、睦州管县三十七都管户三十 一万三千七百七十二垦田五万七千九百三十二顷” 这里首先记录的是浙西观察使辖境,反映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政治形 势。 二、记述该方镇的治所所在州( 府) 、和等级,如: 润州,丹阳,上开元户九万一千六百三十五,乡一百元和户五万五千四 百,乡八十垦田六千七百二十七顷今为浙西观察使理所。2 “润州”条下,“丹阳”就是丹阳郡,因为唐代曾将“州”、“郡”两套行政 区名大面积改动,几经反复,因此出此附注用来对照地名。“上”,是润州的等 级。唐开元时曾规定天下除京都及都督、都护府以外,各州均有等级,其等级按 各州的位置、辖境、人口、经济发展状况而划分。近畿的蒲、岐、华、同等四州 称四辅,如卷二关内道“华州,华阴四辅。”“同州,冯翊四辅。”处于冲要 地区的州,分别为雄、望、紧。此处还有上、中、下诸等。在唐代,超过四万户 的州为上州,二万五千户为中州,不满两万户的为下州。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与 元和郴县l 笙i 忠卷一五 2 4 m 上 1 5 资治通鉴的资料相对照,元和志这里的州的等级应该是开元时最初的等 级排定,并没有跟随区划变动一起更改,尤其是安史之乱后,江南不少州人口大 增,等级也作了抬升,按照这段文字中户口资料,润州在元和年问已有九万户, 远非上州的等级了。户口数据可谓是元和志最重要的资料,为其他文献不可 替代,它不仅反映了唐代户口的分布,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人口分布的变迁。 本文以下部分中另有专题研究,此处不赘述。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垦田数据,前一个“垦田五万七千九百三十二顷”,这 里又有“垦田六干七百二十七顷”,按行文,前者当是浙西观察使管辖的六个州 的垦田总数,后者当是润州一州之垦田数。据王文楚、邹逸麟统计,元和志 今传本所记2 6 6 府州中,仅有泾、原、宁、庆、郎、坊、丹、延、陕、魏、润、 梧十二州与太原一府有“垦田”项,这十三个州府中也只有润州有“垦田六千七 百二十七顷”的具体数字记录元和志四库本认为此项材料残缺不全,与传 写缺佚有关。 三、对于各府、州的沿革,元和志往往上溯到三代,下迄本朝。有的还 注明具体年代,使我们对各政区的历代建置沿革,有一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如; 本春秋吴之朱方邑,始皇改为丹徒,汉初为荆国,刘贾所封后汉献帝建安 十四年孙权自吴理丹徒,号日“京城”,今州是也十六年迁都建业,以此为京 口镇,按州理或古名京城,说者以为荆王刘贾尝郝之,或日孙权居之,故名京城 今按“荆”字既不同,又孙权未称尊号,已名为“京”,则两说皆非也按京者, 人力所为,绝高丘也亦有非人力所为者,人力所为者若公孙瓒所筑易京是也, 非人力所为者荥阳京索是也今地名徐陵,即此京非人力所为也京上郡城,城 前浦口即是京口吴志日:“汉献帝兴平二年,长沙桓王孙策创业江东,使 将军孙何领兵屯京地是也”吴志又云:“魏将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 徐陵,攻烧城堑,即吴时或称京城或称徐陵或称丹徒,其实一也晋永嘉乱后, 幽、冀、青、并、兖五州流人过江者,多侨居此处吴晋以后,皆为重镇晋成 和中,郗鉴自广陵镇于此,为侨徐州所理。升平二年,徐州刺史北镇下邳,京口 常有留局,后徐州寄理建业,又为南兖州,后又为南徐州隋开皇九年,贺若弼 自广陵来袭,陷之,遂灭陈,废南徐州改为延陵镇。十五年,罢镇,置润州,城 东有润浦口,因以名。隋氏丧乱,杜伏威窃据其地,武德三年,伏威归化六年, 1 6 辅公柘叛复据其地,七年平公柘,依前置州其城吴初筑也晋王恭为刺史,改 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2 5 从上文可见,元和志对有关三国两晋晋南北朝的政区沿革的记载尤为详 细,为史书少见,弥足珍贵。正是借助这些记载,后世研究唐朝及唐以前各代政 区建置沿革时才有了依据的权威资料,清代成书的东晋疆域志、补梁疆域志、 补陈疆域志等,也都采用了该书的记载。 四、记述府州境界和八到。府境、州境记述该府、州的东西距离,南北长度。 反映了府州的规模。八到是记该府州与上都长安、东都洛阳以及相邻府州的距离, 其方位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以及微偏。 ( 润) 州境:东西三百八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六百七十里,西北至东都一千八百一十里,东南至常 州一百七十里,北渡江至扬州七十里,正北微西至宣州四百里2 我们可以发现,元和志不仅标明距离而且记述交通路线,如“北渡江至 扬州七十里”。“八到”一项使地理空间得以准确的量化,是李吉甫的首创,为以 后地方志所效法。 五、分别开列开元与元和年问的贡赋。在唐代贡品多为各地的土特产、矿藏 和手工业产品。如北方的雕翎、麝香,岭南的孔雀尾,以及龙须席、白瓷等。赋 则多为绵、绢、麻、布等。从征收贡赋的物品中,可以了解唐代各地的生产状况。 从开元、元和两个时期贡赋物品的变化中,也可反映唐代生产的品种与部门的变 化。如: 贡赋:开元贡:杂药纹绫赋:丝,芝、布 管县六:丹徒,丹阳,金坛,延陵、上元、句容2 7 六、县级行政区名的记录较州级略简,也以沿革为主,如: 丹徒县:望,郛下本朱方地,后名谷阳春秋鲁襄二十八年,齐庆封奔吴 吴与之朱方聚族而居之,富于其旧后楚灵王使屈中围庆封于朱方,克之,尽灭 其族,即此地初秦以其地有王气,始皇遣赭衣徒三千人,凿破长陇故名丹徒 t 彗同卜 2 6 刚卜 2 7 刷卜 掉i 川上 1 7 唐代的县也分等级,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元和志在叙 述各县时,也分别将其等级注于各县之下。“郭下”表示是州( 府) 的附郭县。 七、在县份下记述山川古迹。凡各州县的高山平原、河流湖泊一一备载。元 和志共记河流五百五十余条、湖泊一百三十多个,尤其重视形势险要、兵家必 争之地的记述。李吉甫对以往的地理文献颇有微词,他称:“古今言地理者,凡 数十家尚古远者或搜古而略今,采谣俗者多传疑而失实,饰州邦而叙人物,因邱 墓而征鬼神,流于异端,莫切根要”,而“至于邱壤山川、攻守利害,本于地 理者皆略而不书”,那些“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 示形束壤制之端”的地理资料更是少见。”如: 北固山,在县北一里下临长江,其势险固,因以为名蔡谟、谢安作镇, 并于山上作府库,储军实宋高祖云:“作镇作固,诚有其绪然北望海i :,实 为壮观。”江今阔一十八里春秋朔望有奔涛,魏文帝东征孙氏,临江叹日:“固 天所以限南北也。” 蒜山,在县西九里山临江绝壁晋安帝时,海贼孙恩至丹徒,战卒十万, 率众登山,鼓噪动地,引阵南出,欲向京城时宋武帝众无一旅,率所领横击大 破之山多泽蒜,因以为名 氐父山,在县西北十里晋破苻坚获氐贼,置此山下,因以为名今土俗亦 谓之金山 兽窟山,一名招隐山,在县西南九里,即隐士戴颗之所居也 3 0 第二章元和志清人辑补研究 第一节元和志清代版本概述 元和志自问世以来,命运多舛。现存元和志,基本都源于南宋程大 昌的私家抄本。南宋淳熙二年,张几仲去襄阳赴任镇守,临行时向程大昌讨要“异 书”、“秘藏”,为的是空闲的时候能够“刻木而布传之,庶其费寡,而人可得是 亦一为政也。” 程大昌经过思考,认为元和志“其所记地理,多唐家制度, 毋牵古甫,c 和 i i 县幽忠序 j c 和惴县| 苎i 忠卷五 引程人h 儿和# & 县,占后序 1 8 本朝疆理天下率多本唐,则是书之备稽究,特与今宜”,于是重新抄录后寄给张 几仲。淳熙三年,张几仲首次刊刻此书,除了李吉甫的原序外,还有程大昌的后 序和洪迈、张几仲的跋。当时,图已亡佚,因其只有志而无图,故又称元和郡 县志。当时的文字部分应该是相对完整的,或者至少说各道基本都不缺,是否 与唐代李吉甫原书一样,就很难定论了,北宋新唐书尚认为元和志有五 十四卷。正是因为有张几仲的刊刻,才使宋以后基本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元和志 版本,并且能够使元和志流传至今,而不是像唐代及其以前很多全国性总志 那样几乎完全失传。 极为可惜的是,在之后的流传过程中宋代元和志的刻本、抄本也失传了。 目前最早的是明代的本子。明代各本大多为抄本,且卷数不尽相同,有3 4 卷本、 1 7 卷本、8 卷本。清代版本则较多,除了清初的抄本外,还出现了上至皇家、下 至私人刊印的各种印本。仅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中国丛书综录即有以 下各本: 清初抄本3 4 卷 清初抄本3 4 卷吴焯丁丙跋 清赵氏小山堂抄本3 4 卷 清乾隆三十四年钱氏通经楼抄本孔继泰跋3 4 卷 清李文藻校并跋,清周嘉猷跋3 4 卷 清陈树华抄本黄丕烈跋清陈鳢校跋并录清孙星衍跋3 4 卷 清顾广圻跋戈襄校并跋3 4 卷 清抄本3 4 卷 清抄本3 4 卷 清抄本3 4 卷 清抄本3 2 卷 含阙卷逸文二卷嘉庆二年孙星衍刻岱南阁从书本 沈钦韩校3 5 卷 ( 以上据( (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元和郡县志4 0 卷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武英殿聚珍版( 武英殿木活字本、 福建本,广雅书局本) 史部 阙卷逸文选文孙星衍辑”岱南阁丛书本嘉庆景乾嘉本 阙卷逸丈一卷附考证三十四卷逸文孙星衍辑”张驹贤考证畿辅丛书,丛书集 成初编史地类 阙卷逸文三卷缪荃孙辑,云自在龛丛书第一集 以上据中国丛书综录 清代对 元和志除了印行以外,还做了不少工作,如进行了校正、考订、 辑佚、补缀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现在得以阅读到元和志比较好的本子。 清代几个影响比较大的本子有: 1 武英聚珍版丛书本。用的是四库全书本排印,这个本子据四库全书 总目说是因为“篇目断续颇难寻检”,所以借鉴水经注的例子“本四 十卷,至宋代佚其五卷,故水名阙二十有一,南宋刊版仍均配为四十卷,使相联 属”,将元和志残本三十四卷“重编为四十卷,以便循览,仍注其所阙于 卷中,以存旧第”。 2 嘉庆元年孙星衍岱南阁从书本。源出于聚珍本。孙星衍“假得于曲阜孔氏, 卷末有淳熙程大昌、洪迈及张子颜两跋,盖即大昌寄子颜版传之本也。孔农部继 涵书尝以江南进本及翁学士方纲藏本合校,补正讹脱,周梦棠又刺取传记,附阙 卷逸文及补目录一卷于后,今并刊行之”。孙星衍对文献整理有其独到的眼光 和要求,他“刻此书,不移其卷,以存史阙文之义,图虽亡,仍题元和郡县图 志,以从其朔”。孙星衍的本子影响很大,后有多个本子影印或重刻,或者以 此为基础重新补正。借着这个本子,周梦棠的辑佚部分也为人所接受。 3 光绪五年畿辅丛书本。是在岱南阁从书本基础上由张驹贤考证、王灏 刻印的。畿辅丛书后被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重印,因此,元和志在丛 书集成中也可以找到。 4 光绪七年缪荃孙云自在龛丛书本。缪荃孙在周梦棠、严观等人基础上重 新辑出阙卷逸文三卷。 5 光绪八年金陵书局本。也是在岱南阁从书本基础上重刻的,前有孙星衍、 李吉甫序二篇、四库提要、目录、周梦棠补目录及跋;其后是正文元和志四 十卷( 实三十四卷) :书后有宋人跋四篇,程大昌两篇,洪迈、张子颜各一,清 3 2 此处逸丈应为埘梦棠辑。 孙i 川 人孔继涵跋,周梦棠阙卷逸文一卷,严观元和郡县补志六卷。中华书局贺次 君点校本主要参照的就是此本。严观元和郡县补志乾隆年间曾有蒲庐学舍的 单行本,今不得见。 元和志以上五种版本基本涵盖了清代辑补元和志的最重要的文本, 本论文主要研究对象也就是清代严观、周梦棠、缪荃孙三种辑补成果。 第二节清人辑补概说 清人辑补成果以严观、孙星衍、缪荃孙为著。严观、周梦棠、缪荃孙辑补元 和志的年代如下表: 作者辑补年代载体版本 严观乾隆四十年十一月蒲庐学舍刊本 周梦棠乾隆四十一年七月抄本 缪荃孙光绪七年九月云自在龛丛书本 从年代来看,辑补元和志是符合当时学术潮流的。清代,考据学派而逐 渐形成,至乾、嘉年间达到鼎盛并占据了学术思想的主导地位,考据学派不仅局 限于乾、嘉时期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群,甚至可以囊括整个清代乃至民国初年的 众多学者。从乾隆中后期的严观、周梦棠到光绪年间的缪荃孙,都可以被囊括进 这个学派中,他们对古代地理名著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并且作了大量 校勘、辑佚、辨伪、注释、考证工作。而他们每个人的出发点却不尽相同,这对 他们的辑补方法、要求、成果可谓起到决定性作用。 严观所补元和志篇幅最大,内容最丰,与周梦棠、缪荃孙简单的辑佚相 比,还挖掘其他文献补缀了大量内容,他在其元和郡县补志例中说: 岁乙未春仲,侍家君归求草堂,偶语舆地图经,隋唐以来,史志所录率多, 散佚总志存者,惟元和郡县图志最古,体例亦最善宋志如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尚为该洽,后此中原不入职方,舆地纪胜,方 舆胜览仅载东南半壁,其余所志皆都会郡县、山水古迹之属李忠懿原书四十 卷,目录两卷,元明以来传本缺六卷有奇( 第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 十五、三十六凡六卷,五卷,十八卷、二十五卷各缺其半) 至寰宇记阙“河 南道”第四卷,“江南西道”第十一至十七卷,九域志阙“四京”第一卷,次 卷亦多缺文,舆地广记阙首二卷,好事者或购宋椠或详考他书,次第补苴以 成完本,刊在艺林成嘉话也观谨识之 不难看出严观是个受父亲影响很大的学者。严观,字子进,号述斋。江宁( 今 南京) 人。其父亲是当时著名学者严长明,严长明白幼聪慧,著有毛诗地理疏 证、文选声类等。严观是其长子,从小受父亲影响,留意金石文字以补志乘 之阙,用力甚勤。他遍拓金陵1 府7 县的碑刻,自汉迄元,依时代为次,录其全 文,附以考证,又将取求而未得者编为江宁金石待访目2 卷,作为附录。章 学诚称其“于古录之存者,必证以今之所见;又于今之所见,补古录之所无”。 严观于金石文字还撰有江宁石刻记一卷、湖北金石诗一卷,校辑孙星衍、 邢澍所撰寰宇访碑录十二卷。辑补元和志,也是在其父亲的先导下开始 注意起来的。 相比严观辑补元和志的主动性,周梦棠则相对显得“被动”:“乙未闰十 月,荭谷农部假得四库馆江南采进本,因出旧藏竹岩校本,属予竞其役”周 梦棠一直在做着一些古籍整理工作,九国志经辑佚大家邵晋涵辑出后由周梦 棠重新编定。元和志辑补工作是他接受了孔继涵( 荭谷) 的任务之后开始想 到去做的。“( 乙未) 阅一月,闻翁覃溪学士有钞藏本复假得之,三本互校,得补 阙行脱句及户口、贡赋二十余条,补正脱、讹字千余处,而江南本钞胥之误甚于 旧藏本,有连脱数叶者。翁本更甚鱼鲁,因仍尚多沿误也。是时岁将改矣, 戴东原太史携旧钞藏本来校,戴本自“河南道”以后皆节录不全本也,而彼此相 参不无是正,于丙申正月望后始卒。事虽未能尽还旧观,而统计荭谷、竹岩所校 补及予所参考,亦可云集诸本之长而足所未备矣。” 缪荃孙辑补元和志的动机则更加简单,他完全是为了弥补前两者的不足, 他在云自在龛丛书之元和郡县志阙卷逸文跋中说:“今刊本流传于世者 有武英殿本、岱南阁本,山左周梦棠辑逸文一卷,上元严观补六卷,均附孙本刊 行,而严补自出己意补缀,周辑颇多漏落,今刺取各书所引,厘为三卷:虽未能 复吉甫之旧观,而守残抱缺不无小补云尔。” 除此,卢文昭在给补( 元和郡县志) 序曾提到汪士铉辑补本:“余曩见 吴中汪退谷先生士铉集中,自言曾补其阙,每思借钞,以成完书,往来吴中,访 求数十年而卒未一遇也。”笔者也曾按照此线索进行查找,可惜也无所获。汪士 铉,i e t 字文升,别字若谷,又日退谷,晚年自号秋泉居士,有秋泉居士集十 七卷,其中卷四有他的一段跋文云: 右元和郡县图志,自宋淳熙间已亡,书四十卷,今又缺六卷,外弟李秉成所 写以寄者也,其书无总目不知缺何州县,今以旧唐书地理志考之,始知所 缺第十九卷乃幽州节度使所治幽、涿莫,檀,蓟、平营,妫、顺十州,第二 十卷淮南节度使所治扬、楚、滁、和、舒、寿、庐七州,第二十三卷荆南节度使 所治归夔、峡,忠,万、澧、朗七州,第二十四卷山南节度使所治兴元府下集, 壁,巴,蓬、通,开、阆果八州,第三十五卷岭南节度使所治春,新,雷、罗, 高,恩,潘,辩,泷、勤、崖、琼、振,儋、万安十三州,第三十六卷容管节度 使所治容,白、牢、钦,严、禺、汤让,古十州夏,考之新唐书,其并省分 属与元和间或不合,如澧、朗二州移入湖南道是也 而对其自己的成果,汪士铉表示:“不敢谓援引确当,聊举大凡以备遗逸。 庶几览者正其俣,而略其妄也。” 第三节清人辑补元和志的形式和方法 由于出发点不同,导致清人在具体辑补时产生差异。我们从几位作者的成果 的命名上就可知其性质和篇幅的不同。 周梦棠、缪荃孙辑补成果都名为阙卷逸文,显然,是以辑佚为主用缪荃 孙的话来讲,就是“虽未能复吉甫之旧观,而守残抱缺不无小补云尔。”他们大 致的工作流程是:通过对照其他唐代州县文献,确定元和志传本的缺佚部分, 列出缺失条目,在相关文献中辑出佚文,佚文后附上引文的出处。周梦棠和缪荃 孙的成果基本上是以元和志卷次为序展开,分道记述,每道下再分州( 府) 、 县、山川古迹等地理事物。在辑补内容方面,周、缪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相关信息 的采集:一是沿革,记述到元和年之前;另一是山川古迹。 严观与他们不同,他要求是尽可能地复原历史原貌,将一都宏著完整地再现, 所以他辑佚和补缀并重( 从篇幅来说,更大量的是补缀) 。他严格秉持元和志 的体例、篇幅、语言特点,以元和志体例的几大要素如沿革、户口、“八到” 里距等来编写提纲,逐个寻找资料来配以文字,辑佚部分穿插在补缀之中。相同 的是严观的辑补范围也是不限于六整卷缺文,而是把自己认为元和志应载录 而未载录的州县一应补入。据清人李慈铭统计,严观 元和郡县补志共补关内 道一州,河北道十州,山南道府十七州,淮南道七州,剑南道二州,岭南道三 十七州,河北道1 0 州3 9 县、山南道1 8 州9 2 县,淮南道7 州3 2 县,剑南道2 州6 县、岭南道3 6 州1 4 6 县。 清人辑补元和志,还是存有一定的共通性。首先他们都不光对 元和志 传世本所缺的六个整卷进行辑佚,其余各卷中所缺州县也一概补入。其次辑佚的 工作对象并非一定是那些明确标出是元和志内容的引文。周梦棠与缪荃孙的 辑补也是如此,他们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辑佚,所辑资料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相 近资料的补入,即使明白标为引自元和志的文字,也不完全照搬,这与历代 著书者的引用习惯有关。再者清人尤其钟爱采撷宋代传世类书、地书的资料,因 为清人相信,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伙合同协议书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1)教学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 第2课 事半功倍有技巧-特殊输入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辽师大版(2015)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 中医考试题库及答案软件
- 河南省青桐鸣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大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 商场电商平台合作及数据共享合同
- 绿色建筑项目结算付款与环保协议
- 媒体机构新员工入职内容创作与版权归属合同
- 股权激励计划实施与员工股权转让全面合作协议
- 担保公司业务合规管理合同
- apecib培训myp from principles into practice chinese中学项目从原则到实践
- 招标代理项目考核评分标准表
- 各国国旗(中英文对照版)
- 汽车漆色差课件
- 涂漆检验报告(面漆)
- 制药工程专业导论03.中药制药课件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对》课件
- 廉政审查报告
- 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深度报告
-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