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生态学专业论文)论《诗经》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以物质经济衡量一切的今天,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日益严重,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同时在物质经济的影响下,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处事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人与社会之间也充满着矛盾。很显然,这些问题要想得到解决,仅仅依靠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从思想上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塑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价值观,无疑对上述问题能起到很好的缓和作用。诗经作为儒家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不仅对儒道生态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影响,而且就其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本文通过对诗经中包含的3 0 5 首诗歌的仔细研读及现有相关资料的整理,主要从形成诗经生态思想的背景出发,重点探讨了周人“朴素无华”的生态自然观,“中和为美”的生态美学观,“人皆和谐”的人际和谐观等诗经生态思想。以期今人能汲取其精华,建构起健康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具体阐述了诗经生态思想对儒道生态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建设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当代价值。关键词:诗经;生态思想;影响;价值s t u d yo nt h e o r ya n dv a l u eo f ( ( b o o ko fs o n g s ) )a b s t r a c tw i t ht h ef a s t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c o n o m y ,e s p e c i a l l ya tt h ep r e s e n tt i m ew h e ne v e r y t h i n gi sv a l u e db ym a t e r i a le c o n o m y ,e c o l o g i c a ld e s t r u c t i o n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o l l u t i o ni s s u e sh a v eb e c o m ei n c r e a s i n g l ys e r i o u s ,w h i c hr e s u l t si nt h et e n s i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h u m a nb e i n g sa n dt h en a t u r e m e a n w h i l e ,a f f e c t e db ym a t e r i a le c o n o m y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n dp r a c t i c e sb e t w e e np e o p l eh a sc h a n g e dal o t p e o p l eb e c o m ei n d i f f e r e n tt oe a c ho t h e ra n d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a p p e a r sb e t w e e np e o p l ea n ds o c i e t y o b v i o u s l y ,t os o l v et h e s ep r o b l e m s ,i ti sn o te n o u g ht oa p p e a lt ot h em e a n sl i k el a w , e c o n o m ya n dt e c h n o l o g yo n l y a c c o r d i n gt oa u t h o r sp o i n to fv i e w ,i ti su n d o u b t e d l yh e l p f u lt os o l v et h ei s s u e si fw es t r e n g t h e np e o p l e s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a n db u i l du ph e a l t h ya n dh a r m o n i o u s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st h em a s t e rp i e c e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1 1 1 eb o o ko fs o n g s ) ) h a sn o to n l yi n f l u e n c e d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ta l s oc o n t a i n sr i c he c o l o g i c a lt h e o r yi t s e l f b ys t u d y i n g3 0 5p o e m so ft h i sb o o k , c l a s s i f y i n gr e l a t e dm a t e r i a l sa n d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es e t t i n g s n l eb o o ko fs o n g s ) ) t o o kf o r m ,t h i sp a p e rm a i n l yp r o b e si n t ot h ee c o l o g i c a lt h o u g h t si nt h i sb o o k , s u c ha ss i m p l ee c o l o g i c a lv i e wo fn a t u r e ,e c o l o g i c a lh o l i s t i cv i e wo fb a l a n c e db e a u t ya n d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h a r m o n yv a l u e s ,o fp e o p l el i v i n gi nz h o ud y n a s t y ,t oh e l pc o n t e m p o r a r i e sa b s o r bt h ee s s e n c eo ft h i sb o o ka n db u i l du ph e a l t h ya n dh a r m o n i o u s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h u m a na n dn a t u r e ,h u m a na n ds o c i e t ya n dp e o p l et h e m s e l v e s b e s i d e s ,t h ep a p e ra l s oe x p o u n d e dt h ei m p a c te c o l o g i c a lt h e o r yo f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 ) b r o u g h to nt h a t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v a l u eo fe s t a b l i s h i n gah a r m o n i o u s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l yf r i e n d l ys o c i e t yw i t h i nt h i sg r e a tw o r k s k e yw o r d s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 ) ;e c o l o g i c a l t h e o r y ;i m p a c t ;v a l u e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特别注明引用的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申以明确方式注明并表示感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 本人签名) :震娟l唧年多心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京林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等)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京林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汇编和综合为学校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咀(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c 枞签趴弟砺指导教师( 本人签名) :主铱3,驴、迅哆月月厂,6 、_ d年年哆吖h沙致谢三年的研究生擎碧生涯即将黠束,回想起三年乘的黠黏滴滴,心中感慨黧于言表。恩饰如畴雨竹,在此,我要深深地感溯我的尊师,王全罐教援。王教援三年寐一直燕微不至地网俊着我的犟檠和生活,及畴焉我指明努力的方伺,使我始终能够满帻信心地勇敢面封困雏和挫折。王教授在我韫友昀送题、窝作甚至到友字昀润色,每一撩黏符虢的规鳍都一绦不萄,耠予悉心教蓠舆指罅。孝凰化雨,永客师恩,蹲师溯博的擎稀、正直昀品德、勇于创新的精神、麓蓬求寅的挈衔作夙籽威屠我一生擎智的榜榛。我遗要把虢擎的蒯意送给王圜聘教援、柽崇教授、榻绍隧副教援、网麈俸教授,感澍他们在我蒜友冈题和科研中舱予的网心和帮助!感涮师姐唐琰、李玲、王蕾、璩嚷琴老师,我的同孥李雪、黄孔融、睦巢腾、榻智强王品、王园棘等在输友和生活上袷予的帮助、鞠心和鼓励!感澍我的家人,家人在我三年单智瞄段耠予的轰持是我不断遘步和瑟展的勤力!作考:瞿娟2 0 0 9 年6 月璺吉寸目自工业革命之后,全球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当代人以及后代子孙的生存和发展。如:化学药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的空洞、土地资源的日益恶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威胁着整个地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人认为,环境问题是工业革命经济发展的恶果,这一问题的解决,还必须要依靠高科技手段。但几十年的实践表明仅仅依靠科技、经济、法律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而重塑环境保护观念,增强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互动,协同发展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缓解全球的环境问题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纷纷将眼光投向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认为流传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大量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人类美好生态道德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儒道生态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如张云飞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安巧珍先秦道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任俊华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研究、万彩虹论先秦时代的生物保护思想、葛荣晋儒道生态智慧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结合点等等。1 9 9 5 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德国的中国中心和阿登纳基金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在西安联合举办了题为“老予:影响与解释”的国际学术会议。2 0 0 2 年7 月1 9 日,“道家与生态文化”研讨会在瓦屋山召开,来自四川大学道教与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加拿大的与会代表对道家的生态文化观、伦理观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诗经这部人类不朽的经典著作,它作为儒道生态思想的源头之一,蕴含着人类最原始的生态哲学思想,对它从生态学角度进行研究,对当今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钱穆认为,“诗经是中国一部伦理的歌咏集。中国古代人对于人生伦理的观念,自然而然地由他们最恳挚最和平的一种内部心情上歌咏出来了。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与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首。诗经作为将来中国全部文学史的源泉,即将来完成中国伦理教训最大系统的儒家思想,亦大体由此演生。 由此可见诗经的生态思想与儒道生态思想的确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并对儒道生态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诗经由3 0 5 首反映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诗歌组成。中国的原始诗歌有着极为古远的历史,相传在仰韶文明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神农氏的虫草辞、帝尧的击壤歌、帝舜的南风歌和舜传位于禹的卿云歌等等。这些诗歌多因为是口头创作而未被保存下来。现代文艺理论认为,一切艺术都来源于劳动,认为诗歌创作是人们在田间地头劳动时,为化解疲劳而创作的“口头号子的劳动歌。然而夏传才先生却认为,诗歌的起源还应该是原始宗教祭歌。现代学者多认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1 :6 7 夏传才诗经讲座 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 ( 0 5 ) :3 1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 ,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从诗经诞生起,后人对它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国内对诗经的研究,由汉代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中国古代诗经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汉唐经学、宋元理学、清代考据学。进入2 0 世纪后,学术界对诗经的研究更为关注,费振刚甚至认为“2 0 世纪的诗经研究史是一部学术史的缩影 。关于2 0 世纪9 0 年代之前的诗经研究,国内前辈名家如陈子展、高亨、余冠英等都留下了经典著述。但其论说多以考证释义为主,以内容分析为重。进入2 0 世纪9 0年代,以1 9 9 3 年在石家庄召开的首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标志,诗经的研究开始走向了国际化。如赵沛霖的兴的源起,叶舒宪的诗经的文化阐释等论著都是关于诗经文化方面的阐释。王洲明的中国早期认识论和( 诗经) 的特点从认识论上对诗经进行了观照,文章指出“同样是远古的诗歌,古希腊史诗( 前九、十世纪形成) 和诗经在内容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当古希腊人仍然依据古希腊传说,按照众神之主宙斯的意志演义出种种英雄神的故事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把神话历史化、世俗化,认认真真地歌颂祖先和祭祀神灵:当古希腊人极力歌颂那些独具个性特征的英雄们如何斗智、斗勇、斗法以及如何和大海作斗争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却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王朝的盛衰,给在位的统治者或祭起效法的榜样,或敲起警钟;作为不朽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古希腊的史诗,还是诗经都是展示人类早期生活丰富多彩的画卷,而诗经表现的内容更多一些伦理道德的色彩,多一些人际关系的展示,多一些社会价值的评判,且描绘刻画的异常细致。仅就人际关系而言,就有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同事、故旧等等:仅就抒发的情感而言,依依惜别、长夜之思、新婚燕尔、幽冥永隔、指斥控诉、颂不绝声总之,诗经表现的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际生活,诗经显示的是已经高度发达了的完备的奴隶社会的价值评判,作为保存完整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诗经明显受到中国传统认识论的影响,在内容方面带有十分明显的社会伦理道德的色彩。 印进入2 l 世纪,人们从更宽泛的角度去观察诗经,从人们鲜有涉及的领域去挖掘其意义,表现出更加关注底层、关注边缘的特点。叶舒宪在知识全球化时代的“古典文学”及其研究中提出了一个研究古籍的新方法,即运用“三重证据法”进行跨文化阐释。运用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态度就是关注底层、关注边缘,用叶舒宪自己的话说就是“眼睛向下,关爱生命 , 叶舒宪还认为,闻一多当年提倡的“社会学的”诗经的读法,实际上就是人类学的研究,其实这些关注点也正是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潜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从关注自然生态,人类生态的角度出发研究诗经的当代价值,为当今社会所用,也正是顺应了2 1 世纪诗经研究的发展趋势。国外学者对诗经的研究早在明清之际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来华( 约1 6 世纪下半叶) 时就已经揭开了序幕。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国外诗经研究的学术交流集中而费振刚先秦两汉文学研究m 北京:北京出版社,2 0 0 1 王洲明中国早期认识论和诗经的特点 j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 9 9 3 ( 4 ) 叶舒宪知识全球化时代的“古典文学”及其研究 j 社会科学战线,2 0 0 1 ( 6 ) 2有规模的出现。1 9 9 3 年至2 0 0 1 年8 年间召开的第一至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有来自中国台湾、香港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蒙古和美国学者2 8 7 人次参加,他们提交的论文有1 2 7 篇分别收入五次研讨会论文集,固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学者所提交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年来海外诗经研究新的动向和特点。表现为:( 1 ) 国外学者对诗经学的传统更加珍惜和重视。他们认为要促进诗经学的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和正确对待诗经学的传统,包括对诗序和诗教的历代阐释。如香港学者李家树认为:“诗经研究到了今天,不单要向前探索,还要往后回顾、检讨。在学术文化演变的过程中,传承者对历史传统或前人的研究成果的解释或再创造,都有其存在价值( 2 ) 国外学者对诗的教化作用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他们认为包括诗经在内的传统文化可以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丰富资源,具有巨大的社会作用。他们还认为诗经的教育作用特别是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作用更是不可多得的。他们重视并注意发掘诗经的伦理道德内涵。如韩国学者就很重视诗经的教化内容,认为教化诗是指使人“反思自己的行动感发行善之心 的诗歌,固并分为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三类。指出这些诗歌对于建立和谐家庭、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增强对国家的责任,焕发爱国精神,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而家庭伦理诗又可分为夫妇伦理诗、父母子女伦理诗、兄弟姐妹伦理诗和家族祭祀伦理诗等。有学者从主题上把诗经中有关伦理道德的诗分为爱、孝、忠三大类,分别体现了人类伦理的三纲”,不是“三纲五常的“三纲”,而是“夫妻之情义,儿女之孝亲,臣民对国君的刺虐和忠谏”。赵沛霖认为:“诗经的很多诗篇都浸透着浓重的伦理道德思想。 ( 3 ) 国外学者还进一步认为诗经研究对现代文明建设有着巨大价值。如韩国学者宋昌基指出,当今社会中的自由、平等、和平、进步、幸福等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与诗经中的“正 的精神相一致,因此,诗经以及孔子根据诗经所总结这五次 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是1 9 9 3 年在石家庄召开的第一届 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1 9 9 5 年在北戴河召开的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1 9 9 7 年在桂林召开的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1 9 9 9 年在济南召开的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 0 0 1 年在张家界召开的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除第三届 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诗经学会与日本诗经学会共同主办之外,其余四次研讨会都由中国诗经学会主办。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 9 9 4 ;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北京:语文出版社,1 9 9 6 ;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 9 9 8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0 , 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2 李家树宋朱、王“淫诗”、“删诗”说与明人诗经研究 a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0 :3 9 9 安秉君诗经教化诗的类例 a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0 :1 0 3 3 宋昌基四方风题诗含义试探 a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0 :9 1 5 赵沛霖海外诗经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j 学术研究,2 0 0 6 ( 1 0 ) :1 4 0 3出的诗教“仍有积极的现代意义。日本学者栗原圭介更从诗经的性质和理念肯定这一点,认为诗经的基本“理念意向可以说更是重在劝人向善,表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见解”,因此有助于解决“关于国家和人类应该怎样存在下去 这一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首要问题。( 4 ) 国外学者还致力于诗经新领域的开发和研究,使诗经研究不再局限于其本身和释义方面的研究,使它的研究范围更广,并与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强化了诗经研究的现实作用。我们知道,人类社会要共同持续发展,就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诗经中那些反映家庭、社会和国家伦理道德关系的教化诗及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其主旨正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缺失成为世界性普遍问题的今天,诗经所体现的美好道德和人文精神越来越显示出其永恒的价值。通过中外诗经研究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对诗经的研究还比较保守和传统,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关于诗经文学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语言价值方面等诗经本身领域的研究和分析。在过去的几千年的时间里,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已经是汗牛充栋,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2 1 世纪的今天,要求人们从更宽泛的角度去观察诗经,从人们以前鲜有涉及的领域去挖掘诗经的现代意义,要求诗经研究要更关注底层、关注边缘,并能够与社会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发掘诗经中深藏的传统文化为当今社会所用,这是诗经研究进入2 l 世纪的新趋势。本文立足于从生态角度挖掘诗经中蕴含的传统生态思想,并且与当今社会自然生态和社会人际关系现状相结合,将古代传统生态思想运用到我国现代生态发展现状,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既顺应了诗经研究的时代发展要求,又可谓是本文的一大创新。本文从形成诗经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对诗经中3 0 5 篇诗歌的仔细研读和相关背景资料的查询,抓住古代传统生态思想精华“和谐”的基础思想,总结出诗经中所蕴含的人类最原始,最本真,最朴素的生态思想即:周人“朴素无华”的生态自然观,从周人所处的时代出发,探讨周人对自然的敬畏、崇拜的心理和最初关于环境保护认识的萌芽,并具体论述了形成周人这种朴实,懵懂生态自然观的原因;“中和为美 的生态美学观,则抓住“天人合一这一传统生态思想,通过具体探讨诗经中的农业生活诗、表现甜蜜爱情的爱情诗、以及诗经中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表现周人在日常生活中与自然混为一体的整体性,展现出周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的美丽画卷;“人皆和谐”的人际和谐观是通过诗经中大量表现周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间和谐人际关系诗歌的研究,为建构现代和谐的人际生态提供了参考的榜样。全文分别从周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周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周人之间的和宋昌基思无邪诗教之现代意义 a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0 :9 2 3 - 9 2 4 栗原圭介论诗经十五国风所体现的科学思想 a 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 9 9 8 :7 5 4 赵沛霖海外诗经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j 学术研究 2 0 0 6 ( 1 0 ) :1 4 1 4谐关系,三个角度给我们展现了先人对“和谐思想的诠释和理解。虽然这些思想是朴素的,尚且处于懵懂的初始阶段,但无疑对诗经之后的儒道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韵影响,不仅如此,它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对我国当今社会提出的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启示和指导作用。第一章诗经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任何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其特定的社会条件。诗经时代的周人对自然懵懂的本真认识、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周人间和谐人际关系等生态思想的萌芽,都与其所处的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的5 0 0 年间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条件、文化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诗经生态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在漫长的早期农耕文明的物质实践中,中国先人逐步形成人与大自然的族群和谐感,并且构成注重整体和谐与有机联系的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因子,开中国文化之先河。 正如诗经时代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一样,它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在猿进化为人的原始社会,物质资料非常匮乏,生产力也非常低下,到了夏商时期,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从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商代社会,农业就已经是社会的重要生产方式,多次出现黍、禾、麦、稻等农作物名称,反映了殷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从土质丰厚的黄土高原到渭河流域发祥的周民族,则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的民族。与殷商时期相比,周代的农业要成熟得多,不管是农具制造、生产技术还是对农业条件的认识都有很大进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出器。”圆耒耜,是古代农具的总称,在诗经不少的诗篇中,可以看出西周时的耜大致属于金属生产工具。在周颂良耜中,除了讲到用耜进行耕种外,还讲到“其缚斯赵,以薅荼蓼” 。“鳟”,从金,是金属制成的短柄锄头。这说明了那时农民一方面用耜种地,一方面用缚除草。周颂臣工说:“命我众人,庸乃钱铸,奄观锤艾”。“钱”是金属制成的铲子,长柄,是用来锄草的农具。“锤”,是一种短小的镰刀。“艾”,义( 刈) 之借,是一种芟草的大剪刀。“钱”、“锤”、“鳟 这三个字的偏旁都从金,证明在西周时的一些主要农具,包括耜,都是金属制成的。秦风驷戡是秦襄公时的作品,时在周平王初年,即东、西周之交。诗中“驷城孔阜中的“绒 乃是“铁”字,“驷绒”是指四匹如铁青色的马。说明当时已有铁器生产使用了。大雅公刘中就记载了“取砺取锻,止基遁理”的内容,也提示周初使用铁器的信息。正是生产工具的改善,促进了西周农业生产的发展,迎来了周民族在农业社会的文明。周朝的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就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在国内大力倡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诗经之大雅生民篇就颂扬了其始祖后稷开发农业生产的特殊禀赋和郑涵中国的“和”文化意识 m 上海:学林出版社,2 0 0 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 3 卷) m 北京:人民出皈社,1 9 7 5 :2 0 4 诸葛山人诗经 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0 7 ( 9 ) :4 6 2 同上4 3 9 同上3 6 2 章可敦诗经经济思想管见 j 阴山学刊。2 0 0 6 ( 0 2 ) :1 0 1 1 0 2 6超卓不凡的才能,“其民尤有先王之风,好稼穑,植五谷。”。有学者指出:“农业的发展,一方面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依赖自然采集和渔猎的谋生方式,有了更为可靠的食物来源,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因采集和渔猎不得不经常迁徙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高于周边民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从而也很早就培养了中国人那种根植于农业生产的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浓重的乡土情蕴。”周人现实生活的幸福和希望,彻底改变了因采集和渔猎而不得不迁徙的谋生方式。稳定的农业生活使他们起居有定、耕种有时、生活方式规律,也使得他们对自己耕种并赖以生存的土地抱有极为深厚的感情。正是这种根植于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使得周人对与之朝夕相处的土地和自然环境产生了热爱和崇敬的情蕴。二、诗经生态思想形成的政治条件1 、西周天下形势促发礼乐德治思想的形成殷商末年,周武王在牧野一战击败商军,占领了商都朝歌。但是,凭借着武力夺取政权的周王朝,并未取得殷商遗民思想上的臣服。因为,当时的殷商遗民和一部分周人都认为,决定一个王朝之存亡的“天命”绝不会就此转移给周邦,况且在殷人眼中,周人是落后民族,而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实际也落后于殷人。西周初期的统治者面临着尴尬的内外形势。对外,要防范殷商遗民的武力反抗;对内,周武王去世,周公行政,引起了包括“三监 在内的其他兄弟的不满。特别是管叔和蔡叔二人联合商朝遗民叛乱,试图摆脱周公控制,自立为王。后来,周公乘机挟周成王号令天下,出兵东征,平息了管、蔡之乱,征服了东方的殷商旧方国,为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初步扫平了障碍。对于经过了艰苦征战获得的政权,周朝统治者对怎样治国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夺得政权的关键不在于“天命 的眷顾,而是殷商自身政权的腐败和统治者的不作为。他们认为,商族之先人当初所以得天下,是因为商朝早期统治者“经德秉哲 ,而商朝之所以最终灭亡,是其末代统治者“不敬厥德”。与此同时,周朝的立国者们则是“疾敬德”、“克明德慎罚”,所以才能灭商兴周。正如许倬云所说,“周人以蕞尔小国,国力远逊于商,居然在牧野一战而克商。周人一方面对如此成果有不可思议的感觉,必须以上帝所命为解,另一方面又必须说明商人独有的上帝居然会放弃对商的护佑,势须另据血缘及族群关系以外的理由,以说明周之膺受天命。于是上帝赐周以天命,是由于商人失德,而周人的行为却使周人中选了 。固著名学者王国维也认为:“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故克殷之后,尤兢兢以德治为务。”周初统治者最终形成的以德治国,国则昌盛的治国理念,不仅压服了殷商遗民, 汉 司马迁撰 宋:裴驷集解 唐 司马贞索隐 唐 张守节正义史记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3 2 6 1 赵明主编先秦大文学史:m 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 9 9 3 :2 6 7 许倬云西周史 m 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 9 9 4 ( 1 2 ) :1 0 1 - 1 0 2 王国维观堂集林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7为安定周初政治形势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对于后世的治国思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2 、连年战乱激发了人们本真的自我关注先秦时期,政权更替,战事不断。据记载“夏、商、西周发生三十八次战争,春秋竟达三百八十四次,战国也有二百三十次之多。 诗经时代的5 0 0 年间也不例外,这一时期的战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周民族抵御外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就其战争的性质来说,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二是周族内部的兼并掠夺战,此类战争多发生在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群雄并起,诸侯争夺霸权,其性质更为惨烈。但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战争,都给生活在那一时代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感情上的痛苦。在诗经战争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给征人带来的是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心灵煎熬,尤其是征人对后方家园、父母妻子的牵挂,在诗经中刻画得尤为深刻。如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的诗句,既有战争的残酷和征人生活的困顿,更有征人内心对家园的担心和对家人的思念。我们知道,周王朝的政治体制是从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家族制度变化而来、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它影响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就社会心理方面而言:它使得老幼内外井然的家庭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的人际温情,成为周人心目中一个强烈而不可抑制的人生理想模式。再加上周王朝建立后,周朝由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虽为初始阶段,但同奴隶制那种完全无视奴隶生存和感受的社会相比,此时的周人更注重自我和人性的关注。这些都为诗经中出现的大量表现夫妻间的相濡以沫,子女对长辈的孝敬,兄弟朋友间的互助恭谦等浸润着人际和谐思想的诗歌的诞生提供了酝酿的土壤。当然既然是战争,就必然是残酷的,除了对征人及家人是煎熬外,战争给周人的家园,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也是不可估量的。诗经的战争诗中虽没有一首是直接描写那刀光剑影、尸横遍野、厮杀格斗的场面,但从战争后留下的荒凉凋敝的景色中我们不难想象,它给家园,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怎样的浩劫。如豳风东山中有这样的诗句:“果赢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蝾蛸在户。町喱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大意是:结着瓜萎的藤蔓,牵到了屋檐下。屋里到处是土鳖,门上还有喜蛛儿爬着,到处挂满了蛛网。庭院成了野鹿出没的场所,磷火闪闪烁烁,好可怕哦! 显然这样荒凉的家园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家园已成了废墟。那些化为磷火的灵魂,正是因为战争而葬送了美好的人生。这是无数为战争所毁灭的村庄的缩影,诗人通过在归途中的所见所闻来揭示战争给农业经济下的农村家园带来的灾难,表达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情绪。硝烟过后,一部分眷恋故乡的百姓选择回到故里,重新建设新的家园,人们面临的是“苍生殄灭,百无遗一,河洛丘墟,函夏萧条,井湮木刊,阡陌夷灭”的景象,赵秀昆等中国军事史第三卷兵制 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 9 8 7 ( 1 0 ) :3 8 1 诸葛山人诗经 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0 7 ( 0 9 ) :2 3 1 同上2 0 2 8村镇变废墟,森林遭毁灭,井渠被湮塞,田地成荒野。可见,人们的重建工作困难之大,任务之艰巨。同时这个过程必然会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重复浪费,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环境,人们不得不发动又一轮残酷的开垦和砍伐,这是何等的辛酸与无奈。选择背井离乡的人们为了生存,迁徙到环境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重新安家,势必会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周初的人们对自然界的鸟兽草木是怀有崇拜情怀的,自然资源帮助人们完成了建设,让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势必会激发出人们对自然的更加热爱和感激之情。三、诗经生态思想形成的文化因素任何一种思想的生成,存在和传播都与它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包括先前的思想资源、人们普遍的心理焦虑与精神需求等等。西周时期的人们,则是通过诗歌表现着他们对于人与天( 神) ,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感悟。首先,西周在替代殷商王朝的同时,也继承了殷商时期人们所信奉的“天命观”,即当时人们对“天,神”的认识。当然神的意识产生于人们的不可知性,正是由于时代的局限,让这种不可知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主观意识的“神”的概念。周人心目中的神是广义的,既包括那种主宰宇宙世界的神秘力量,又指山川草木日月之人格化,也指能够遗惠于子孙的先人们的在天之灵。也正是这种不可知性,让人们对所谓的人格神既畏惧又崇拜,有些心愿在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达到的情况下,人们想出各种方法来讨好,取悦他们心目中的人格神。于是祭祀就成为贵族们最主要的文化活动之一。由于当时人们相信人间的一切祸福,尤其是王朝的兴衰均与神的意志直接相关,所以对神极为恭敬,祭祀活动因此也成为庄重肃穆的仪式。在上行下效的作用下,祭祀也成为普通百姓为达到心愿,最为经常的活动,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殷商王朝特别注重对祖先,神灵的祭祀,这一时期制作的祭祀乐歌非常繁盛。殷商王朝覆灭之后,周王朝全面继承了夏商文化,并将其发展为灿烂的西周文明。周王朝建国之初,在周公旦的带领下,大规模制作礼兴乐,开辟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时期。周王朝在不同时节举办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经过反复传唱和传播,并有专人整理,最终成为各民族最早的诗歌。尚书尧典记载:帝日: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粟,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偕,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日“于! 予击石跗石,百兽率舞。译文:帝舜说:夔啊,命令你主管音乐,教育青年,教导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正而不暴虐,平易而不傲慢。诗表达意志,歌把语言咏唱出来,声调随着咏唱而抑扬顿挫,韵律使声调和谐统一。八类乐器的声音协调,不能互相搅乱轮次,神和人听了都会感到快乐啊! 夔说:好啊,我们敲击石缶奏起乐来,让打着各种兽类图腾的总所部落随音乐跳舞吧。 从上述译文中可以看出,在原始氏族社会后期舜时代,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诗和音乐既有对青年子弟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促进天人感夏传才诗经讲座 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 ( 0 5 ) :5 夏传才诗经讲座 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 ( 0 5 ) :5 9应和各部落之间的团结,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正是由于周民族统治者对诗经的重视,使人们心目中对神的崇拜涉及到人们劳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周时代人们特有的,与天,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局面。其次,除了神人关系的文化环境,君臣关系的维系和处理也是当时人们努力探讨的内容。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体制中,人与人的关系更要靠一种温情的形式来维系。例如,天子除了以上帝代言人的身份向臣民发号施令之外,还要以“大宗”的身份向天下同姓贵族言说,还要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向天下臣民言说,反过来,臣民也要以种种方式向天子或诸侯君主言说,以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君臣之间怎样才能更好的沟通和交流,使君主成为贤明之君,臣下成为能贤之臣,正是周王朝建国之初要解决的问题。周统治者深知殷商王朝灭亡的原因,他们要在思想上使殷商遗民顺归周朝,使周王朝的政权稳固,就必须实行“仁政,德政”。这时的“德行”虽带有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但却能够起到统一人心、巩固既定社会秩序、强化统治的有效性等重要作用,而且在周王朝初期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赞颂周统治者贤明的诗篇。如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诗篇中都有对开明贤君的歌颂。最后,反映同僚之间、朋友之间、夫妇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和谐关系的诗篇在诗经中的出现,也具有其特定的文化空间。周民族进入了传统的农业社会,比起以前的游牧生活而言,农业生活为稳定和睦家庭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条件。“孝”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传统,行为上的孝和心理上的敬,是维护家庭家族稳定的原则,家国一体的中国古代社会,只有家庭治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因此,孝是基础,孝思想也得到周统治者的大力推崇。鲁颂翻宫日:“万舞洋洋,孝孙有庆。俾尔炽而昌,俾尔寿而臧! 保彼东方,鲁邦是常。不亏不崩,不震不腾。三寿作朋,如冈如陵。w 从这载歌载舞的场面中,人们表达着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洋溢着对长辈浓浓的孝道。又如商颂烈祖有言:“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申锡无疆,及尔斯所。 “绥我眉寿,黄者无疆。”“自天降康,丰年穰穰。来假来飨,降福无疆。 哲这些诗句都表达了对祖先深深的祝福和孝道之意。这说明当时( 即西周初年) 尊老至孝,尽入子之义的风气已经非常浓重了。周初的伦理有纲,家庭和睦,社会稳定还得益于周人“为国以礼 的思想指导,即要求不论是国家行为还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到“礼的规范里面,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在这样一个调整范围十分广泛的周礼的规范下,大到国家的政治行为,小至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不受到礼饷规范和制约。礼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个人、家庭、国家的一切活动都受着礼的支配。整个社会受着礼的统治。以宗法伦理道德为核心,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伦理等级秩序为目标的“礼诸葛山人诗经r 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0 7 ( 0 9 ) :4 8 0 同上4 8 5 钟婷诗经中的尚孝思想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j 法制与社会,2 0 0 7 :7 4 5 1 0的思想,从根本上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又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秩序的稳定。回在血缘宗法伦理“礼”的熏陶下,周人重视孝的思想就不难理解了。当孝成为人 f l , b 目中默认的道德规范时,就自然能够为父者慈,为子者孝,为兄者友,为弟者恭。对上服从君主尊长的命令,对下能够作为子孙幼辈的表率。正如孔子所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罾综上所述,可以说,正是诗经时代的农业经济的萌芽,为周人与大自然的交融提供了条件,培养了周人认识自然,尊崇自然,并与之融于一体的生态自然观。也正是农业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需要,周人为扩大耕地面积,开林为耕,对周时代的自然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破坏,激发了周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思考。同时,周朝的战争给人们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疾苦,激发了人们对自我需要的关注,对家庭温暖的关爱、甜蜜夫妻爱情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期盼,让周人更懂得了亲情,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和宝贵。在这样的生态文化背景下,周人的朴素生态思想为后世,特别是春秋中叶后诸子百家学说中关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学说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孕育的文化土壤,形成的许多经典的传统生态思想仍为今人所探讨和研究。钟婷诗经中的尚孝思想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j 法制与社会,2 0 0 7 :7 4 5 论语学而l l第二章“朴素无华 :诗经的生态自然观在上古时代,人们对于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等自然物的认识是很有限的。由于人们对它们的不可知性,就在头脑里虚构出一种强大的无所不能的力量天命( 神) 。在漫长的天命观的演变过程中,周人批判地继承了殷人的天命思想,并将“天命 与“德相联系,从而冷静机智地将之改造为有周人特色的天命观。周人不但对“天命观”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对与之朝夕相处的大自然中存在的一切,特别是对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资料,也产生了崇拜的思想。与此同时,周人也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但限于时代的原因,这种意识在当时是懵懂的,并没有像后世的儒道思想一样,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说。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思想在诗经所处时代的出现,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反映了周人朴实无华的对自然的一种理解和态度。一、“知命畏天 的“天命观人类与大自然的相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也经历了回避天命、畏惧天命、敬重天命、认知天命的过程。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处于和谐的状态。在生产力极低的远古时代,自然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着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类对立着。人类面对大自然的发怒,频频给人类带来的自然灾害毫不理解。在人类和带有神奇威力的主宰力量,“天”的博弈中他们始终处于劣势,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既敬重又畏惧的复杂心理。关于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束手无策,在大自然威慑下的惶恐不安的状态,在诗经中有着这样的描写:“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意思是说远古时代的洪水白茫茫,大禹治水平定了四方水土为典范,被后人记载和传颂,人类急切呼吁可以有这样帮助她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英雄出现,这说明远古时代的自然灾害以洪水居多,与大多数的灾害相比,大禹治水的神话已经成为战胜自然灾害的典范。由于人们缺乏支配自然的能力,他们对于大自然的认识完全是懵懂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于是就幻想出一种能主宰一切的虚无飘渺的的精神偶像神。据甲古文记载,周以前的人们对人类自身的力量的认识是很少的,那时候人们世界观是一种纯粹的,完全的宗教天命观。在夏商时期,宗教天命的观念已经相当流行。宗教迷信风气最为盛行,鬼神之威几乎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作为周代之前的殷商时代,它的天命观特点对后代周人的天命观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传说中的夏王朝之后建立起来的殷王朝,是我国第一个有史可考的奴隶制社会。这个时代的“天”的含义演变为至上神,与帝,大帝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对于这个“至上神”的理解,陈梦家认为:“殷人的上帝或帝,是掌管天象的主宰,人王通过先公先王或其它的诸神向上帝求雨祈年,或祷告战役的胜利。” 郭沫若也认为殷代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诸葛山人诗经 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0 7 ( 0 9 ) :4 9 0 陈梦家殷墟b - 辞综述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8 :5 8 0 1 2“至上神 的概念起初称为帝,后为上帝,到了殷周更替之际又被称之为“天 。因此,对于殷代“至上神”即后被称做“天 的概念,我们认为他是一种人格化的神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时期人们对于自己所崇拜的天命,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事物,而是由一种完全蒙昧的虚幻向具有人形,并且可以主宰世间万物的人格化的神进行转变。在殷代人们心目中的人格神,是一位可以集呼风唤雨,令丰收,命饥荒于一身的神圣,然而人们不能直接向他祈求达到自己的意愿,只能通过祖先神灵转达他们的所祈之事。于是,祭祀、占卜巫术等迷信活动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很繁盛的程度。从民间到帝王,不管事物大小,均要预测祸福,具体的做法就是请巫师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都要记载下来,或刻于甲骨,或书于典册。如果说殷人所崇拜的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工业用地购买协议合同
- 高铁招聘考试题及答案
- 高级钳工考试题模板及答案
- 法医病理考试题及答案
- 中国建筑干粉胶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吉安皮革化学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电梯火灾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 地理的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中国氯代吡啶除草剂项目商业计划书
- 蛋糕考试题库及答案
- 植皮术后护理课件
- 学校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对照检查材料
- 2025年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讲座
- 知名人物吴孟超生平介绍模板
- 中国唐装课件教学
- 2025至2030中国一次性垃圾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产房急诊剖宫产管理制度
- 上级迎检管理制度
- 体育总会管理制度
- 带状疱疹的中医课件
- 2025年危险货物水路运输从业人员考核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