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分配的正义——罗尔斯与马克思的比较.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分配的正义——罗尔斯与马克思的比较.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分配的正义——罗尔斯与马克思的比较.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分配的正义——罗尔斯与马克思的比较.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分配的正义——罗尔斯与马克思的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摘要 这是一个分配正义征服人们想像力的时代。一方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平等派试 图依靠分配正义原则来校正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以诺奇克和哈耶克为代表的自 由派反对进行再分配,并且担心这种把社会人格化即诉诸分配正义的做法可能会 摧毁人类文明得以演化和扩展的环境。本文从马克思的立场对罗尔斯正义论 进行了解读,说明了马克思和罗尔斯在分配正义方面的多方面的不同。从而凸现 了马克思的两大原理:权利绝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 会的文化发展;分配只是生产的结果。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在分配上大做 文章是一个错误。这一结论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对当今有关分配正义的两大思潮给 出答复。 关键词 分配正义社会正义分配生产异化 a b s t r a e t b yn o w , d i s t r i b u t i v ej u s t i c e ,w h i c he x p r e s s e st h es a m em e a n i n g sw i t ht h es o c i a l j u s t i c e ,m a k e sac o n q u e s to fp u b l i ci m a g i n a t i o n o n t h eo n eh a n d ,s o m et h i n k e r s ,s u c h a sj o h n r a w l s ,a p p e a lt ot h es o c i a lj u s t i c ei no r d e r t or e a l i z et h ee q u a l i t yo f e v e r yo n e i no u rs o c i e t y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o t h e r t h i n k e r s ,l i k ee a h a y e ka n dr o b e r tn o r z i e k , o b j e c t t ot h es o c i a lj u s t i c ew h i c hp e r s o n i f i e st h e s o c i e t y i nc a s ei t d e s t r o y s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i nw h i c ht h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o fm a n k i n de v o l v e s a sf a ra sd i s t r i b u t i v e j u s t i c e i s c o n c e r n e d ,t h e r e a r e m a n y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m a r xa n dr a w l s b y a n a l y z i n ga n dd e s c r i b i n gt h eu n l i k e n e s s ,is e e kt oo f f e rt h et w op r i n c i p l e so fm a r x a b o u t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v e j u s t i c e :r i g h ti sl i m i t e db y t h em o d eo f p r o d u c t i o n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i st h er e s u l to f p r o d u c t i o n t h a ti st os a y ,a c c o r d i n gt om a r x ,p a y i n g 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 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sw r o n gb e c a u s et h ep r o d u c t i o ni sc r i t i c a l t h i ss h o w ss o m ei n f o r m a t i o n a b o u th o wt od e a lw i t ht h es o c i a l j u s t i c eu n d e rd i s p u t e k e y w o r d s d i s t r i b u t j v e - j u s t i c es o c i a l - j u s t i c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r o d u c t i o n d e h u m a n i z e - 3 日舌 最明显的想法可能是,向最博大的德行分配最人数量的财产,井给每个人赋予与他想做 的善事相称的实力能够做的善事相衬的实力。但是,如果人类实施这样一种法律那么, 无论是从其本身具有的含混性来看,还是从每个个人都 1 负这个角度来说,品行一词的1 i 确 定性都太人了,所以从中不可能产生任何明确无误的行为规则;冈此,实施这样一种法律的 直接后果,必定足社会的全面崩溃。1 大卫休谟 然而,福利却无原则可言,无论是对获得福利的人来说,还是对分配福利的人来说( 一 个人会把福利配置住这儿,而男一个人则会把榈利配置在那儿) ,都是如此;这是因为福利 配置取决于意志的实质内容,而意志的这种内容有取决于特定的事实,从而也就不可能有一 项普遍适用的规则存在。2 伊曼纽尔康德 不管休谟和康德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谈,他们的结论是一致的:不应该存在 一项普遍的分配正义原则。而我们的现实似乎在跟他们丌玩笑,分配正义不仅成 为政治角逐的一个强力的砝码,而且也成为民众街头巷尾的谈资。更甚的是寻求 普遍的分配正义原则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理论家呕心沥血的目标。在这期问,分配 正义成为社会正义的代名词。而这一转变要归功于约翰斯图弧特穆勒。这种 转变体现在穆勒的下砸两段话中。 “社会应当平等地对待所有应当平等地获得这种平等待遇的人,也就是说,社会应当 平等地对待所有应当绝对平等地获得这种平等待遇的人。这就是社会的和分配的止义所具有 的最高的抽象标准;应当使所有的社会制度以及所有有道德的公民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聚合 在一起,以达致这一标准:3 或者说: “每个人都应当得到他所应当获得的东西( 而不论是善果还是恶果) ,被人俐普遍认为 是l l 义的;然而,每个人应当得到他所不应得的善果,或者被迫承受他所不应蒙遭的恶果, 螂被人们酱遍认为是不正义的。这也许是一般人的心智所能设想出的正义理念最为清晰且镊 。d a v i d h u m e ,a n e n q u i r y 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so f m o r a l s ,s e c t ,i i i ,p a r ti i w o r d s ,口1 8 7 这段中文翻译来源于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邓 止来张守东李静冰译中国人百科全书出版社2 0 0 0 版1 6 9 页。 d e rs t r e i td e rf a k u l t a t e n ,1 7 8 9 ,s e c t 2 ,p a m 6 ,n o t e 中文来源于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 卷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邓正米张守东李静冰译中国大百科全啪出版社2 0 0 0 版第1 1 6 页。 。j o h ns t u a r t m i l l ,u t i l i t m i a n l s m ( l o n d o n ,1 8 6 1 ) ,c h a p t e r 5 ,p , 9 2 ;i n h p l a m e n a t z , e d t h e e n g l i s h u t i l i t a r l a n s ( o x f o r d ,1 9 4 9 ) ,p 1 2 5 中文同上第1 1 8 页。 4 为何利的形式。由于它关涉到“应得者”这个理念,所以它也就产生了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应 得者”这样的问题。”1 穆勒不仅在这段话中成功地实现了社会f 义跟分配正义的等同,而且也为以 后理论研究者指明了研究的方向:什么是“应得者”。可以说,穆勒的这种影响 是深远的,这种作为社会正义的分配正义仍然是我们今天生活的主题。在今天, 对“分配正义”的诉求,已经变成政治讨论和实践中最犀利的一件武器。要求政 府为了特定群体的利益而采取行动的绝大多数主张都是以社会正义的名义提出 的。如果一方能够把这种主张弄得好像是社会正义所要求似的,那么这种主张的 反对者便会软弱无力,不堪一击。可以说,现在儿乎每个政客和每场政治运动都 是打着社会正义的幌子来支持和实现他们的主张和举措。更值得注意的是,所有 基督教派中大多数教士似乎也都皈依了“社会正义”:他们在越来越对某种超自 然的天启丧失信念的同时,却好像在一种新的“社会”宗教中找到了一个避难所 并得到慰藉。这种人问的正义允诺取代了那种天国的正义允诺。罗马天主教会把 “社会正义”变成其正式教义的一部分。用哈耶克的一句话来说,“社会f 义” 征服了公众的想象力。 在这种背景下,罗尔斯的正义论的横空出世是再平常不过了。不过,对 这种“社会正义”霸权的挑战和质疑也一直在继续。休谟在本文丌头的那一段活 中担心:当分配f 义原则以法律的形式出现时,会导致社会全面地崩溃。自由主 义理论家哈耶克也得出相似的结论:“我相信,人们最终会认识到,“社会正义” 只是一种诱惑,它己然诱使人们放弃了许多在过去曾激励文明不断发展的价值一 一对这种诱惑的沉湎,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从小群体传统中继受下来的某种欲求, 然而这种欲求在自己人组成的大社会罩却是毫无疑义的。颇为遗憾的是,这种含 混不清的欲求业已成了激励善良的人们采取行动的最为强大的聚合力之一,但 是,这种欲求却不仅注定会落空,而且还会酿成足够惨痛的悲剧。毋庸置疑,就 像大多数追求某种无法达到的目标努力一样,追求“社会正义”的努力也同样会 产生极不可欲的后果;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努力还趋于把传统道德价值赖以 演化扩展的不可或缺的环境给摧毁掉:而这个不可或缺的环境便是人身自由。”2 本文通过从马克思的立场来解读罗尔斯正义论,试图对以罗尔斯为代表 的“社会正义”者和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反“社会正义”者给出一个答复。 。j o h ns t u a r tm i l l ,u t i l i m r i a n i s m ( l o n d o n ,1 8 6 1 ) ,c h a p t e r5 ,p 6 6 ;i nh p l a m e n a t z ,e d ,t h ee n g l i s h u t i l i t a r i a n s ( o x f o r d ,1 9 4 9 ) p 2 0 8 。中文来源于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 英】弗里德里 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中国人百科全节出版社2 0 0 0 版第1 18 页。 2 f 英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 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 0 0 0 版第1 2 4 页。 第一章罗尔斯之前的分配正义 本文的题目是分配的正义罗尔斯与马克思的比较。作为一篇比较性的论 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足二者所具有的共同基础? 只有在一个相似的场 景中,当它们面对r 个共同的主题,然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决方案时, 比较力会形成。当我对罗尔斯和马克思进行比较时,选择了分配正义这一共同的 舞台。所谓的分配正义,比较精确的意义是指社会利益和社会负担的合理分配。 分配的问题由来已久。例如,在一个社会中,凡达到一定年龄的人是否应当被赋 予选举和担任公职的权利? 或者这些权利是否只应当留给某些特定等级的成员 享有? 人民是否应当被允许毫无障碍地、毫无限制地自由发表意见和集会? 工作 与服务的酬劳费应当是多少? 谁应当成为一个未留遗嘱而死亡的人的继承人,以 及他们应当根据什么比例分享这份遗产? 超过一定年龄的人是否应当有权得到 养老金或其他特殊的救济金,以及这种救济金应当如何计算? 应当使用何种税收 制度来确保平等地分配国民收入? 随着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不断的思考,并通过 对现实进行不断的反思,些人会提出一些理论,从而用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第 一个比较系统的阐述分配正义理论的是亚里士多德。我们就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来 谈分配的正义。 1 1 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 亚早士多德对分配的正义的解说主要集中在尼格马可伦理学第五卷中。 第五卷主要阐述公正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公f 分为两类,一是违法, 一是不均,而公正则是守法和均等。”1 违法和不均是不同的,它们是部分对全体 的关系,不均全都是违法的,但违法并非全都不均。亚早士多德把均等称为部分 公正,而把守法称为整体公正。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主要是从均等这一角度来 说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涉及到均等这一部分公正的问题有二类。第一类是荣 誉、财物以及合法公民人人有份的东西的分配中。第二类则是在交往提供是非的 原则。这一类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愿交往,亚里士多德多这一类的交往举了事 例:如买卖、高利贷、抵押、接待、寄存、出租等等。这类行为体现了当事人双 方的合意。而另一类行为是非自愿交往。有的是在暗中进行的,如偷盗、通奸、 放毒、撮合、诱骗、暗算、伪证等。还有一种表现是暴力行为。如袭击、关押、 杀害、抢劫、残伤、欺凌、侮辱等等。针对第一类行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分配的 。砸里十多德:弧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9 月第一 版第9 8 页。 - 6 i e 义,而他的矫正正义是解决第二类行为提出的问题。 上面我们提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主要是解决荣誉、财物以及合法公 民人人有份的东西的分配问题。亚罩士多德想在这一分配中实现均等。当说某利1 分配是均等的,我们可能会理解为这种分配时平均的。其实亚里士多德从来没有 提出什么平均的分配。也就是说它的均等不是平均的意思。到后面我们就会明白 这一点。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可以从巾发现分配正义的两个特点。第一,分配 i l 义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无论是从平均、均等还是我们在日常中所说的分 配公平与不公平,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结论的。所以分配的正义前面可以加一个修 饰词“比较”,也就是比较的分配正义。第二,亚里士多德的分配对象是荣誉、 财物以及合法公民人人有份的东西。直觉告诉我们它们都是比较珍贵的东西。常 识告诉我们只有不足的东西,才会存在分配的问题,人们才会为了满足各自的需 求去竞争,以至于发生冲突,从而必须有一套规则来规范分配,有时甚至需要武 力来保证分配的执行。因此,分配正义也可以称为不足的正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亚里士多德是如何解决荣誉、财富以及合法公民人人有份 的东西的分配。在分配这些稀缺的物品时,分配的正义是通过比较的方式得出来 的,那么至少存在四项。“既然均等就是中间,那么公正也就是一种中间。如若 均等至少是两者的均等,那么公正的事就必然或者是对某物和某人的中问和均 等,或者是两个相等者的均等,或者是某些事物( 也就是多或少) 的中间,或者 是公正,对某些人的公正。这样看来,公正事务必定至少有四项。”1 这四项的比 值是相通的。第三项对第四项的比,完全如第一项对第二项的比一样。在交替搭 配,第二项对第四项的比,完全如第一项对第三项的比一样。这也就是说整体对 整体一样。这种搭配影响着分配结果,如若各项成这样的结合,其结果就是公正 的。那么,公证就是中间,违反了这种比例就是不公正的。“从而比例就是中间, 公正就是比例。”2 在分配的过程中争吵和怨恨经常发生,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主要 是因为相等的人分得了不相等的事务,不相等的人反而分得了相等的事务。然后 亚里士多德对什么是公正的分配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按照各自的价值分配,即各 取所值才是公正的,而这一点是没有人不同意的。但是,此时亚里士多德面对 个难题,那就是价值的每个人的不同说法。“平民派说,自由才是价值,寡头派 说,财富才是价值,而贵族派则说,出身高贵就是德性。 3 这是一个真正的难题, 亚里士多德可以提出他的价值,但他没法在价值方面让人们达成共识。正是由于 人们对价值的不同解说,从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分配正义观。但是不管怎么说, 砸里十多德:贬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火学出版社1 9 9 2 年9 月第一 版第9 9 页。 2 同上,第1 0 0 页。 3 同上,第1 0 0 页。 - 7 这些各色各样的分配正义观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框架内的。我们把这个框架叫 做分配正义的形式原则。 我们可以这样来归纳亚里士多德建立的这一分配正义的形式原则:同样的情 况应当同样对待。更具体点说是:平等的应当平等对待,不平等应当不平等地对 待。之所以这一原则是分配正义的“形式的”原则,是因为它不陈述“平等的应 当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应当不平等地对待”中的“平等”的具体方面。该原则 仪仅主张无论哪一方面俱在考虑之中,只要人们在这些方面是平等的,都应受到 相同的对待。 正义的形式原则并未告诉我们,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中如何确定平等性或比例 性,所以它作为行为的具体指导仍然缺少实用性。任何一个人类群体中,人们总 是存在多方面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所以,亚里士多德讨论的平等,必须是“有关 方面的平等”。但是,很清楚,并非一切方面都与正义相关种族和性别就是 受到广泛讨论的例子。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通过了反歧视法,该法是针对社会上 一系列不正义行为。这一法律立即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不但规定了不得 歧视雇员,而且对公正待遇进行了论证。特别是针对种族和性别问题,因为这些 问题对于个人来说是无法避免和改变的。如果以这两种标准来进行分配机会和收 入那明显是不公正的。这是就如何选择“有关方面的平等”时存在的问题。还有 一种理论趋势是试图对“有关方面”无限放宽,从而严格按照形式的平等及平均 主义。在“巴比伦的抽签”这篇小说中,乔治波吉士描述了这样一个社会:在 这个社会中,一切社会福利和社会负担都以抽签的方式进行分配。通过抽签,人 们发现有的人成了奴隶,有的人成了工厂主,还有的人成为祭司、死刑犯、囚犯 等等。1 抽签纯粹是一个随机的选择系统,它不顾及这个人过去的成就、训练或 者努力。这一系统试图得到绝对的平等,因为每个人都必须抽签,每个人都有平 等的机会获得某种结果。但是这种绝对的平均是不f 义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 的人会深有感触。因为它会认为任何他个人的努力和意识都是没有意义的。在这 样的情况中,社会合作只能用来推翻这种平均主义的原则。其实亚里士多德也不 主张这种平均主义,它的均等是比例、而合乎比例是正义。正义理论试图通过系 统地和精确地阐述平等观念或分配比例的观念,详细地规定什么才算合理“有关 方面”,从而借助这一规定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并且详细说明“给人们所应 得的”意味着什么。哲学家们发展了分配正义的现实原则。 1 汤姆l 彼彻姆著;哲学的伦理学道德哲学的引论雷克勤郭夏娟李兰芬沈珏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t 9 9 0 年5 月第一舨。第3 3 9 页。 - 8 1 2 自由主义分配正义的现实原则 关于分配正义的现实原则,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好多种了,也就是说人们埘 “有关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解读。分配正义的理论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解读 而得到发展。从而为社会正义问题提供一系列的指导原则。比较典型的分配正义 的现实原则有:平等主义理论强调基本利益方面的平等;部分马克思主义者们强 调需要方面的平等;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社会自由和经济自由方面权利的平等;功 利主义理论强调上述标准的混合使用,以求公众功利和个人功利取得最大值。在 此,我主要选择自由主义来做专门的阐述。在我看来自由主义的分配f 义的现实 原则以及与这种原则相一致的分配结果,是马克思和罗尔斯共同面对的,也是他 们的理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的现实原则是以社会经济的自由权利为“有关方面”的 平等。在自由主义者看来,一个社会的分配是否f 义,取决于这个社会的分配是 否遵循了社会经济权利的自由。自由主义的理论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一些特殊过 程、程序或机制,以保证社会经济自由权利在经济实践中得以实现。在自由主义 的理论中,这些机制是一些调节资本主义制度或自由市场制度中的经济目标和经 济交换的一些典型的规则和程序。正如亚当斯密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人们是以个体的形式从自我利益出发进行活动,结果促进了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利 益。这种制度暗含着一项经济行为模式,根据这种模式,个体行为者能够享有实 际的经济自由。人们可随自己对自我利益的理解自由地进入或退出经济协定。既 然人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对经济做出贡献,而且他们所作的贡献是他自由选择的结 果,因此,按照个人的贡献分配经济负担和经济利益在道德上被认为是相称的。 正是这一原因,罗伯特诺兹克把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原则说成是“按照个人的 选择,给予个人所选择的东西”。 接下来我们来看诺齐克的分配正义。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这本书中, 诺奇克专门在第7 章中阐述分配正义。诺奇克通过举大人给小孩子分饼的例子来 说明他的观点。他认为作为分饼的大人可以通过一些细微的调整来修正前面粗心 的切割。但是在社会q 吨, n t 存在这样的大人,“没有任何集中的分配,没有任何 人或团体有权控制所有的资源,并总的决定怎样施舍它们。每个人得到的东西, 使它从另一个人那里得到的,那个人给他这个东西是为了交换某个东西,或作为 礼物的赠送。在一个自由社会罩,广泛不同的人们控制着各种资源,新的持有来 自人们的自愿交换和馈赠。”1 在诺奇克看来,正义的分配是自然的,而不足出现 1 篓】罗伯箩。诺奇克著: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恢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院1 9 9 1 年9 月第一版第1 5 5 页。 一9 一个“火人”通过强加的方式来进行分配。而后者是人们对分配的一般用法。诺 奇克的分配与这流行的用法4 i 同,以防混淆,他用“持有”米代替它的分配。 通过说明“持有”的丁f 义原则来体现它的分配f 义。 在诺奇克看来,持有f 义的主题有三个主要论点组成:第一点是持有的最初 获得,或对无手物的获得。这一点涉及到无主物如何可能变成被持有物;它们通 过哪个或哪些过程能够可以变成被持有的事物,它们是在什么范围内由一个特殊 过程变成被持有物的,等等。诺奇克称有关这方面问题的原理为获取的正义。获 取正义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洛克。第二点是涉及持有物的转移,即从一个人向另 个人的转移。经过什么过程,一个人把自己的持有物转移给另外一个人呢? 一个 人怎么会要求另外一个人持有的持有物呢? 诺奇克主要从自愿交换、赠予方面来 具体阐述。这方面的原理叫做转移正义。第三点是矫正正义。其前提是持有违反 了上面表述的获得正义和转移正义。例如,某些人盗窃别人的东西,或者诈骗别 人,或者奴役别人,夺取别人的的产品,妨碍别人所选择的生活,或者强制排除 他人在交换中与他竞争等等。接着诺奇克给出了它的持有正义的理论的,般纲 要:“如果一个按获取和转让的正义原则,或者按矫正不正义的原则( 这种不正 义是由前两个原则确认的) 对其持有是有权利的,那么,它的持有就是正义的。 如果每个人的持有都是正义的,那么持有的总体( 分配) 就是正义的。”1 诺奇克的权益理论以基本权利和他提出的三项原则:“获得”的原则、“转移” 的原则和“矫正”的原则,表达了社会正义。按照自由主义的理论,强加的分配 模式,因为他侵犯了个人的经济权利,因此违背了正义,实际上,虽然诺奇克推 荐了一项经济正义的现实原则,详细叙述了三种选择权,然而他的自由主义理论, 如果更为精确地加以观察,会发现它拒绝了一切分配模式,这些模式可能是由于 证义的现实原则所强加的。按照他的观点,f 义不在于任何具体的分配结果,而 在于不受阻碍地运用某羊孛公平的程序。 以诺奇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分配正义,始终处于哲学的争论中心,甚至可以 说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人们并不是反对它的三种正义原则,而是反对这种自由 主义分配正义带来的结果:贫者越贫,富者越富,严重的两极分化。而自由主义 所推崇的自由选择其实只是一个童话。马克思正是从这一残酷的现实出发,去寻 找走出这一困境的路径。在罗尔斯看来,这种社会的不平等,包括自然的不平等 是不道德的,他试图通过理论探索找出正义原则,用这些正义原则来指导社会的 利益和负担鲍分配,从两避免了自由主义分配正义原则所导致的不平等。所以马 克思和罗尔斯所面对的任务是相同的,那就是如何摆脱这种不正义的现实。 。美】罗伯特。诺奇克著:无歧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恢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烷1 9 9 1 年9 h 第一版第1 5 9 负。 第二章罗尔斯的分配正义 1 1 罗尔斯的生平 约翰罗尔斯( j o h n r a w l s ) 1 9 2 1 年2 月2 l 同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 的摩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在五兄弟中排行第二。他父亲是税务律师和宪法专家, 母亲来自德国家庭,是活跃的女性主义者。罗尔斯七、八岁时,他的两个弟弟先 后受他所犯的病( 白喉症) 传染而病逝,而他自己却奇迹般地幸免于难。他1 9 3 9 年1 8 岁时即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他先后试修过化学、数学甚至艺术史等科,但 不是没有足够兴趣,就是自认没天分,到最后才选择了哲学,其哲学启蒙老师是 维特根斯坦的著名弟予诺曼马尔康姆( n o r m a nm a l c o l m ) ,到1 9 4 3 年,罗尔 斯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罗尔斯大学毕业后随即加入军 队,参与太平洋对r 作战,服务于新几内亚、菲律宾及日本等地,他隶属于步兵 团,负责情报及侦察工作,当时战事相当惨烈,仅罗尔斯的普林斯顿的同届同学, 就死了1 7 人,他却再一次幸免于难。 1 9 4 6 年罗尔斯重回普林斯顿大学攻读道德哲学的博士学位,师从功利主义 哲学家斯代思( w a l t e rs t a c e ) ,1 9 5 0 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提交的博士论文 题目为:“一种伦理学知识基础的研究:参照对品格的道德价值的判断来考虑”, 他在论文中尝试提出一种反基础论的伦理学论证程序,他后来在正义理论中使用 的“反思的平衡”的基本证明方法即与此有关。罗尔斯毕业后先在普林斯顿大学 做助教( 1 9 5 0 一1 9 5 2 年) 。1 9 5 1 年,他发表了“用于伦理学的一种决定程序的 纲要”。这是他的初试之作,以后他更专注于社会正义问题,潜心构筑一种理想 性质的正义理论。1 9 5 2 年获奖学金往牛津大学修学一年,在那里他认识了著名 政治哲学家和思想史家伯林( i s a i a hb e r l i n ) 、著名法学家哈特( h l h a r t ) 等。 从牛津回美后,罗尔斯辗转任教于康奈尔大学( 1 9 5 3 一1 9 5 9 年) 、麻省理 工学院( 1 9 6 0 - - 1 9 6 2 年) 。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两种规则的概念”和“作为 公平的f 义”两篇文章。1 9 6 2 年,罗尔斯4 1 岁时进入哈佛大学哲学系任教,直 到退休,在到哈佛后的前十年时间里,他发表许多文章。包括“宪政自由与正义 观念”、“正义感”、“法律责任与公平游戏的义务”、“公民不服从的辩护”、 “分配的正义”、“分配的正义:一些补充”。 1 9 6 9 7 0 年,罗尔斯专门到斯坦福大学的高级研究中心去做正义论 的最后定稿工作。正义论出版之后,很快就在学界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 反响,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罗尔斯倾听来自各方面的批评,继续对自己的正义理 论进行修改、完善和发展。他在随后的二十年里陆续发表的重要文章有:“最大 最小值标准的一些理由”、“。种康德的平等观”、“对善的公平”、“道德 理论的独立性”、“作为主题的基本结构”、“道德理论的康德式建构主义”、 “社会统一和首要善”、“基本自由及其优先性”、“作为公平的正义:政治 学而非形而上学的”、“重叠共识的观念”、“正当的优先性和善的观念”、“政 治领域和重叠共识”、“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主要论题”等。 1 9 7 9 年罗尔斯接替阿罗( k e n n e t ha r t o w ) 荣任“大学教授”。罗尔斯在著 述的同时也继续他的教学生涯,他最常开的两门课程是“道德哲学”和“社会与 政治哲学史”。在近代政治哲学方面,他说他向学生推荐要重点研读的四位作家 是洛克、密尔、卢梭和马克思。1 9 9 1 年罗尔斯7 0 岁时退休,但依然被邀回束讲 课,并著作不辍。1 9 9 3 年他的第二本重要专著:政治自由主义问世。在这 本书之后,实际上罗尔斯仍未放弃写作,他在1 9 9 3 年发表了“万民法”一文, 9 5 年发表了产生很大社会影响的“广岛五十年”一文,1 9 9 7 年又发表了“公共 理性再探”的论文。1 9 9 9 年,他有三本著作出版:论文集、由“万民法” 及“广岛五十年”等扩充和发展而成的万民法、以及修订的英文版正义论。 2 0 0 0 年l o 月,哈佛大学出版社又推出了他有关康德、莱布尼茨、休谟和黑 格尔等人的道德哲学史讲演录。罗尔斯认为这四个人代表了道德推理的四种 基本类型:完善主义、功利主义、直觉主义和康德式建构主义。2 0 0 1 年5 月, 他许诺已久的作为公平的正义:一个重述亦已问世。 2 0 0 2 年11 月2 4 日罗尔斯因心脏衰竭病逝于麻省列克星敦的家中,享年8 2 步。 2 2 罗尔斯的正义论综述 在近现代的西方思想家那里,“正义”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专门用作评价社 会制度的一种道德标准,被看作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罗尔斯则更明确地规定, 在他的正义论中,正义的对象或者说主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这种基本结构包 含着不同的社会地位,生于不同地位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前景,这些前景部分 是由政治体制和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这样,社会制度就使人们的某些出发点 比另一些出发点更为有利。这类不平等是一种特别深刻的不平等。它们不仅涉及 面广,而且影响到人们在生活中的最初机会,假使这些不平等在任何社会的 基本结构中都不可避免,那么它就是社会正义原则的最初应用对象。所以这些原 则调节着对一种政治宪法和主要经济、社会制度的选择。一个社会体系的正义, 本质上依赖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权利义务,依赖于在社会的不同阶层叶_ i 存在着的经 济机会和社会条件。”1 罗尔斯在这一段里主要讲述了正义的主题是社会制度和 正义原则的作用是指导社会制度对社会的利益和负担进行分配。罗尔斯的主要任 务是寻找正义原则,这是他了理论的核心。其实寻找正义原则的过程也是证明他 的正义原则合理性的过程。罗尔斯是通过进一步概括以洛克、卢梭、康德为代表 的契约论、使之上升到更高的抽象水平从而提出了他的“公平的正义”理论。在 这罩,契约的目标并非是选择建立某一特殊的制度或进入某一特定的社会,而是 选择确立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根本道德原则( 正义原则) 。罗尔斯的契 约论是完全与社会历史分开的。在他看来,订立契约的“原初状态”纯粹是一种 假设,一种理性的设计,对这种原初状态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目的做出不同解释; 可以通过合理地设置原初状念的条件,任何时候都可以进入这种假设状态,然后 模拟各方可以进行合理的推理从而做出对正义原则的选择。这些选择是在“无知 之幕”之后进行的。与此同时,原初状态中模拟各方是相互冷淡的,各方除了具 有社会理论的一般知识。不知道任何有关个人和所处社会的特殊信息。在这种情 况下,罗尔斯认为各方运用博弈理论中的“最大最小值规则”是合理的。“所渭 的最大最小值”是指“我们要按选择对象可能产生的最坏结果来排列选择对象的 次序,然后我们将采用这样一个选择对象,它的最坏结果由于其他对象的最坏结 果。一这样,根据这一规则马上就排除了功利主义的这一选择对象,因为功利 主义在产生最大利益总额( 或平均数) 的前提下容许对一部分人平等自由的严重 侵犯。 罗尔斯认为:各方选出的原则是处在一种“词典式序列”( 1 e x i c a lo r d e r ) 中的两个f 义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平等自由的原则,第二个原则是机会的公正平 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其中,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而第二个原则 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两个原则的实质是平等地分配各种 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坚持各种 职务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 平等分配,任何人或团体除非以一种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谋利否则这种牟 利行为是不容许的。 二 黄】约翰罗尔斯:止义论著何恢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山版社第7 贞。 2 刚一| 二,第1 5 i 1 5 2 页。 2 3 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的推理 罗尔斯对正义原则的推理。,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无知之幕的原初状态下, 通过契约和反思的平衡选出正义原则。罗尔斯是首先阐述契约论的,正是从契约 这一角度他提出了对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的具体假设。而反思的平衡是罗尔斯刘 绛过契约沦得出的正义原则进行筛选的方法。我们首先从契约论开始,来淡罗尔 斯正义原则的推理。 2 3 1 契约论 在f 义论中,罗尔斯明确地指出,他的正义论是对契约论的继承和发展, 并申明了他选用契约论这一术语的理由,认为契约论术语的优点在于: ( 1 ) 可使正义论成为合理选择理论的一部分,这样就可以为正义理论 提供一条由理性的人们选择的原则,就可以科学地根据合理选择的各种模式或规 则,来描述、分析乃至设计人们的选择过程和结果。 ( 2 ) “契约”一词暗示着个人或团体的复数,而正义原则处理的正是 若干个人或团体在分享利益时的冲突要求,而且,“契约”一词还暗示只有按所 有各方都同意的原则来处理冲突要求才算恰当。 ( 3 ) 契约术语也表现了正义原则的公开性,f 义原则作为原初契约结 果,同时又是随后原则的指导原则是众所周知的。 ( 4 ) 契约论还具有一种悠久的传统,以这思考方式来表现人际关系 有助于明确观念且符合自然的虔诚,即能够取得一种来自传统和习惯的适应和支 持。 ( 5 ) 契约除了作为证明程序外,也可成为一种比较手段,即可以通过 追溯对订约最初状态的各种不同解释而进行各种正义观的比较( 如比较“公平的 正义”与功利主义) ,这样,契约程序也就为正义观念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种普 遍的分析方法。 罗尔斯认为他的正义论进一步概括了洛克、卢梭和康德所代表的传统的社会 契约论,使之上升到一种更高的抽象水平。在此,所谓“上升”、“更高”和“更 抽象”的含义在于: ( 1 ) 不把原初契约设想为要进入一种特殊社会或建立一种特殊政体; ( 2 ) 原初契约的目标是要确立社会基本结构的道德原则: ( 3 ) 这些原则是那些想促进他们自己利益的自由和有理性的人们将在 一种公平的最初状态中,在一币t ,无知之幕背后选择和接受的,并以此作为他们联 合与台作的基本条件; ( 4 ) 这些原则( 即原初契约论所选定的原则) 将调节进一步的契约,指 定各种可行的社会合作的政府形式; ( 5 ) 通过契约论得来的“公平的f 义”这一原则,最接近于我们所推 崇、所看重的f 义判断和直觉信念,可以替代功利主义,构成一个民主社会的最 恰当道德基础。 2 3 2 原初状态 罗尔斯的原初状态相当于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然状态,但它并不是被假设为历 史上存在,而只是思维中的存在。历史上的存在如果作为社会与国家起源的普遍 解释可能只有一种,而这种思维的设计却可以有许多种,就像一种思维的试验, 设计者不时在天平上称称各个概念的份量,在试管里加进一些成分,然后再试试 看是否会发生什么反应,是否能得到自己希望的结果,如果不理想,便改变一些 条件再试,就这样,一直到获得合理和理想的结果为止。 在罗尔斯这里,目标只是要设计一种订立原初契约的状态,描述订约各方的 信仰、利益、知识、理性、相互联系、所处环境、可供选择的对象等等各种条件, 并把它们视为一体,统称之为“原初状态”。在罗尔斯看来,它所假设的条件是 否合理,取决于是否能够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同意。设计应当从共同享有和广泛 承认的前提出发,而不是从较专门的、带明显倾向性的薄弱前提出发,这是罗尔 斯的一个基本思想。每个假设条件本身都应当是自然的,看来有道理的,不与人 们的直觉有着明显的冲突。罗尔斯的原初状态的目标就是要把对可接受的正义原 则放在一1 起,从而排列出它们的次序,并选择那些看来最合理、优点最多的正义 观作为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原则。 在原初状态的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对主体的设计。罗尔斯认为:“一 方面各方都有大致相近的需求和利益( 或以各种方式补充的需求和利益) ,以使 相互有利的合作在他们中间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计 划。这些计划( 或善的观念) 是他们抱有不同的目的和目标,造成利用自然和社 会资源方面的冲突要求。”。在此,罗尔斯特别假设各方对别人的利益是不感兴 趣的。即相互冷淡( m u t u a l l yd is i n t e r e s t e d ) 。各方珍重自己的“好”的观念, 1 f 美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恢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1 5 1 1 5 2 页。 - 1 5 - 认为这一观念是值得追求的,它所提出的要求是应当满足的。我们只知道这些人 各自抱有自己的“好”的观念,各自都有自己合理的生活计划( 长期计划) ,但 并不知道这些观念或计划的内容。总之,相互冷淡的假定意味着各方一方面不是 仁爱和无私的利他主义者,总是去考虑照顾别人的愿望和满足别人的“好”的叫 念( 如此就不会有正义问题出现) ,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是追求个人特殊利益的利 己主义者如此也达不成普遍同意的正义原则。“相互冷淡”可以况是正义环 境的一种基本的动机假设。 另外,罗尔斯还假设了处在正义环境中的各方在知识、思想、判断方面是有 缺点的,即他们的知识是不完全的,推理、记忆力和注意力总是受到限制,判断 易被渴望、偏见和私心歪曲,正是这些缺点不仅造成了人们“好”的观念的歧异, 而且引起了哲学、宗教信仰、政治和社会理论方厩的不一致。最后,罗尔斯还假 定各方都知道他们是处在这样一种正义环境中,并把它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假定 各方都表示出对下一代的关心。到这旱,背景的假设就基本完成。 总之,罗尔斯特别强调客观环境中的中等匮乏条件和主观环境中的相互冷淡 条件,认为只要相互冷淡的各方对中等匮乏条件下社会利益的划分提出了相互冲 突的要求,正义的环境就算达到了。 2 3 3 无知之幕 罗尔斯在原初状态中设计无知之幕的目的在于体现公平,使原初状态的条件 和程序显得公平,从而所达到的结果( 正义原则) 也是公平的。在此,罗尔斯实 际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定前提( 未经证明的) :在选择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 义原则时,任何人都不应当因其或社会背景的缘故而得利或收益,要使所选择的 原则成为公平合理的,普遍同意的,就不能允许把原则剪裁得适合于个人的特殊 情形,不能允许它们受到特殊的爱好、兴趣及个人价值观的影响。而且,在这方 面我们不能指望订约各方作为公正的仲裁人出现,因而我们只能通过限制人们对 自己特殊情况和利益的知识来达到这一点,从而使将选择的原则摆脱个人好恶的 影响,避免无休止的纷争。同时,这也意味着排除各种各样的来自自然和社会的 偶然因素的影响,把各方置于一种公平的条件之下,也就是被作为道德人同等地 对待。世界上的偶然性必须通过调整最初契约状态的环境来纠正。这些可以说都 是提出无知之幕的理由。 无知之幕的具体内容是:首先是他们不知道什么? ( 1 ) 他对个人自然天赋和社会出身一无所知。 ( 2 ) 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好”的观念的具体内容,他的合理生活计划 的特殊性,甚至不知道他的心理特征 ( 3 ) 各方也不知道这社会的经济或正当状况,或者它能达到的文明 和文化水平,以及他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和所属的世代。 那么,他们知道一些什么呢? ( 1 ) 他们所知道的唯一特殊事实就是:他们知道自己所处的社会是一 种正义的环境;即在此人们的合作是可能和必须的,他们有利益一致的一面,又 有利益冲突的一面;客观上存在中等程度的匮乏,主观上各方都关注自己的 “好”的观念而对别人的利益不感兴趣。 ( 2 ) 他, i f 生r i 道所有人类社会的一般事实,理解政治事务和经济理论原 则,知道社会组织的基础和人的心理学法则。在一般的信息方面,没有任何限制, 他们知道所有可以用于选择正义原则的搬事实。 罗尔斯认为在思维中进入这一状态并不困难( 它当然不是一个事实无 论是过去有过还是未来可能有的事实) ,实际上这就意味着依据一种一般的观点, 一种排除了特殊因素干扰的观点所进行的思考。在此,由于无知之幕后的各方都 是同等理智和境况相似的,每个人都是被同样的论证说服的,实际上就是每个人 为所有人选择,而所有人又都像一个人那样选择。各方的思考都是相似的,实际 上就等于一种完全排除了个人因素的的反思过程。如此也才可望达成一种一致同 意的契约。币是无知之幕使一种对某一正义观的全体一致的选择成为可能,否则, 订立契约的问题就将变得无比复杂,即使存在着一个答案,也无法达到它,或者 只能在一些琐屑的问题上达到一致。 在此,我们注意到,这实际上已不是达成一种契约,而是达成一种普遍性 的观点。对原则的选择已经不是一种个人的选择了,而是一种把所有人融为一体 的一个抽象的理性的人的选择,这一选择通过无知之幕把所有人的特点隐去,丽 突出了人的工具理性和合理慎思。 2 3 4 反思的平衡 从正义论整个体系来观察,罗尔斯所采用的理性证明方法是一种他称之 为“反思的平衡”的方法。罗尔斯把正义论看作是一种想描述人们f 义感的尝 试。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一些比较固定、比较流行的有关正义的常识性准 则和信念,罗尔斯把那些在有利环境下形成的、比较可靠、在相当程度上被公认 为正确的信念准则称之为“所考虑的判断”。但他认为,这些判断尽管相对可靠 一确,但并没有理由认为我们的正义观能够准确地由大家所熟悉的常识性准则来 表现其特征。埘正义感的正确解释,肯定要涉及到理论结构,肯定需要建立一种 理论框架,也就是说,需要通过一种思辨的理性,概括出种包含有普遍原则的 正义论体系来。 然而,这种建立就是一个“反思的平衡”的过程,“反思的平衡”也就是对 正义理论的种证明方法。在“公平的正义”理论通过被原初状念中的人一致选 择( 契约沦据) 而确赢之后,还必须把它与人们的h 常正义准则( “被考虑的判 断”) 进行对照,看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