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张履祥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明清易代之际,他拒不出仕,恪守遗民规矩, 以耕读著述名世。他为学最初源于陆王之学,后师从刘宗周,然亡国之痛促使他 深刻反思王学,最后摒弃王学,一意归于程朱理学,是一名典型由王返朱的学者。 他作为理学家,不务虚谈,践履笃实,为廓清明末王门后学清谈杂禅之风作出了 重要贡献。同时由于时代特征与自己的人生经历,使他对当时学者生存状况有了 切身体会,由此提出了经世治生思想,主张耕读并重,打破了传统上“学而优则 仕 的思想束缚。他虽终身未曾显达,但他关于程朱理学的阐扬对于程朱理学在 清初的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思想是对明清之际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回应 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杨园明末清初博文约礼治生 中图分类号:b 2 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l u - x i a n gw a saf a m o u sn e o - c o n f u c i a na n d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s c h o l a ri n t h em i n g - q i n gp e r i o d ,t h o u g hh ew a sn o tf a m o u si nh i sw h o l el i f e a f t e rt h eq i n g d y n a s t yb e c a m et h ec e n t r a lg o v e r n m e n t ,h er e f u s e dt ot a k et h eo f f i c i a lp l a c e h e i n s i s t e dt ol i v ei n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a n dh ew a sf a m o u sf o rc o m b i n i n gf a r m i n g 、析t h r e a d i n ga n dw r i t i n g z h a n g sr e s e a r c hw a s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l u w a n gs c h o o l ,a n d w h e nh ew a st h i r t y - f o u rh ef o l l o w e dl i uz o n g z h o u ,af a m o u ss c h o l a ri nt h ew a n g s c h 0 0 1 z h a n gw a sa l li m p o r t a n ts c h o l a ri nt h ej i s h a ns c h 0 0 1 l a t e r , h eh a t e dt h e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t h el a t ew a n gs c h o o lb e c a u s eh eb e l i e v e dt h a ti tw a sw a n gs c h o o l t h a ti n d u c e dt h ep e r d i t i o n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nh eg a v eu pt h ew a n gs c h o o la n d t u r n e dt o w a r d sc h e n z h us c h o o l ,a n db e c a m eaf a m o u sc h e n - z h u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s c h o l a ri nt h e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h ec r i t i q u e dt h e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w a n gs c h o o la n d h eh a dp l a y e da nv e r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r e n a i s s a n c eo fc h e n - z h us c h o o li nt h e 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d u et ot h a ts o c i a lc o n v u l s i o n sh i so w np o o rl i v i n gs t a t u s ,h eh a d p a i d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l i v i n ga n de m p h a s i z e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l i v i n g h er a t i o n a l i z e d l i v i n g o fs c h o l a r si nt h e o r ya n ds t r e s s e d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l i v i n gt os c h o l a r s i n d e p e n d e n c ep e r s o n a l i t y i t w a sab r e a k t h r o u g ht ot r a d i t i o n a li d e a l i s mo f 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k e y w o r d s :y a n g y u a n i nt h ep e r i o do fm i n g q i n gd y n a s t y h a v i n gw i d e l e a r n i n g k e e p i n gt op r o p r i e t y l i v i n g c h i n e s el i b r a r y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b 2 2 1 1 刖f舌 张履祥,字考夫,号念芝,浙江嘉兴桐乡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卒于清 康熙十三年( 1 6 1 l 一1 6 7 4 年) ,学者以其所居杨园村而称之为杨园先生,是明清 之际程朱派理学家。杨园为学初自阳明、龙溪入,慷慨有志于学,以为“圣贤之 果有可为”,故作愿学记t a 励。杨园虽学自王学,但不喜王门学者讲学交游 之风,尝言:“东南坛站,西北干戈,其为乱一也。 以“讲学比拟明末之农民 起义,以言讲学之危害。三十四岁赴山阴师从“明代最后一位大儒”刘宗周,成 为刘f - 1 3 籍弟子,虽从学时间不长,但地位重要,因为刘沟( 伯绳,1 6 1 3 1 6 6 4 ) 在编订刘宗周遗书的时候主要的顾问之一是杨园。1 明亡后杨园隐居乡里,与友 人探讨学术,在反思明亡中,一改学问立场,专宗程朱,对明末王学走向行上玄 虚,于世无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在全面批判明末王学的基础上,系统阐发程 朱理学思想,是对程朱理学的回归,自觉的倡导弃虚蹈实的新学术取向,反对空 疏的学风,提倡学以致用,顺应了清初程朱理学复兴的潮流,是其重要环节之一。 杨园的学术地位和历史地位,近代学者并不非常关注,这与近代梁启超的影 响不无关系,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杨园品格方严,践履笃实,固 属可敬,但对于学术上并没有什么新发明,新开拓,不过是一个独善其身的君子 罢了。当时像他这样的人也还不少,推崇太过,怕反失其真罢。 2 梁启超认为杨 园不过是一个埋头于程朱理学的人而己,就学术地位而言,绝难与顾炎武、黄宗 羲、王夫之等人比拟。杨园不标榜宗旨,理学思想没有脱离宋明理学的框架,“祖 述孔孟,宪章程朱”可谓杨园之学的基本宗旨,他以弘扬程朱理学来对抗明末盛 行之阳明心学为己任,其思想不外于书札语录之中。相反有学者认为“这样的评 价并不公允。张履祥不仅是崇实黜虚的典范,而且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实学范畴。 他在提倡程朱之学的同时对其也有所匡正,确立了自己的思想特色和价值。张履 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对士人的困境和应当肩负的责任有自己的认识。他从 个人本位与社会角度对明清之际社会变动作出回应,将自己的治世蓝图融入耕读 与乡治的实践当中,并由此确立了自己立身处世的个体模式。”3 该观点认为杨园 对理学有所贡献,然对杨园之匡f 程朱之学论述并不明确。谢国桢在明末清初 的学风中认为,杨园虽尊崇程朱之学,但他们注意到农民的生活和具体分析程 l 陈确:寄刘们绳书,陈确集第6 1 5 - 6 1 5 页 2 梁启超:中国近三西年学术史,天津古籍j i j 版社,2 0 0 4 年 3 户华为:张履祥的耕读治世思想。j 实践,泰山学院学报,2 0 0 4 年7 月 3 朱陆王学术思想的优劣,有独到的见解。4 他的分析结合了杨园的生活情况,也 注意到了杨园学术转变的过程,应该说,这样的评价应当更加中肯。 亦有学者从实学的角度来看待,认为“张履祥讲求操守高洁,贫贱自守,不 以财官论富贵,不视稼穑为贫贱,这是对传统观念的根本修正。他亲身从事农业 生产劳动,同劳动者共甘苦,倡导以治生为目的的经济之学,强调以勤 俭为本的伦理道德,主张以追求厚利为目的,把农产品商品化以及为小农 营本的治水思想,为实学思潮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5 这一观点代表了 目前学者对他的看法,多数论著也是把他简单列入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中加以介 绍。杨园所处之学术背景是“实学”兴起之时,但杨园之理学非明清之际以经世 致用为主脑的“实学。他为学有经世之用,“读书明理,明理适用 ,所以他坚 持认为,要将这些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不能以功利为基础。他的经世思想关 注于治世之道,以史为鉴,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展示自己的治世思想,颇有不 同于前人通说之处。然杨园生活之时代,朝代鼎革,“夷狄入主 ,他坚守学者气 节,隐居拒仕,其经世思想只能在作用于当地,如他倡保聚、兴水利、斥风水异 说、力行稼穑。他固守传统农本思想,认为使民有恒产,从事于农耕,是符合天 道、有利生民。终其一生,杨园未曾脱离农业生产劳动,对农田、物候、作物等 深有研究,并写成补农书,因地制宜,安排农事,在农业科学上具有一定的 价值和地位。 杨园生平地位低微,心境澹泊,却对学问境界、自处之道颇为严格,作为学 者,他贫贱不堕其志,立身端直,律己极严,勤奋求知。这诚然与家教有关,但 也与其个人气质有关。他为人恪守中庸之道,谨言慎行,“所见士友,才有意为 学,即有一种抗颜为师之气,威仪容貌己全不似学者。6 他深恶这种习气,所以 与门下弟子亦以平辈相称。这样的个性在其今后治学道路的选择上亦产生了决定 性影响。他提出“致知在力行”、“明理在适用”,大力提倡经世思想,成为清初 程朱理学营垒中的民间理学家的著名代表。杨园未显达于仕途,但他关于理学的 阐扬却对于程朱理学在清初的复兴起到重要作用,受到清代学者的高度评价。清 代第一个获从祀孔庙殊荣的理学名臣陆陇其,即为杨园平实学风所被而兴起,“张 先生遗书,未有刻本,前偶见其备忘一册,笃实正大,真足就俗学之弊。”7 4 谢因桢:叫末清初的学风,第1 5 页 5 史革新:张履祥理学思想初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1 月;另见陈鼓应, 辛冠洁,葛荣晋:明清实学简史,第5 3 6 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4 年 6 备忘一,全集第! 0 4 9 页 7 陆陇其年谱第2 6 4 页,吴光酉、郭麟、周梁等撰,中华书局,1 9 9 3 年 4 对于这样一位处于学术转向时期的思想家,学者给与的关注并不够,一者由 于其居于僻乡,终身不仕,著作不传;二者由于研究者多集中在他的经世致用思 想上。本文试图对杨园的学术思想的发展进行考察,并结合明清之交的学术特征、 社会状况等因素,综合介绍杨园的哲学思想内容以揭示其价值。 第一章+ 生平与思想背景 第一节生平与著述 杨园生于读书之家,自幼受到了读书的熏陶,其祖父晦庵先生为人宽厚,酷 爱读书,涉猎经史传记,医卜、杂家,是一位好学之士,“吾非有所为,然- n 离书策不得。 8 其父张明俊,号九芝,是县学的生员,平素于双亲顺志无违,其 中有一次参加省试,因为母亲生病,未考完便回家侍亲,以孝道被乡人所称道, 并且为人乐善好施,端直诚敬。杨园的名字为“履祥”,出自宋元之际的名儒金 履祥,这似乎也意味着他后来的为学之路。9 杨园八岁受业,九岁丧父,祖父不得已操肆业以养家,“晦庵公于炉镇开小 肆以资薪水。1 0 母亲沈氏“勤劳持家,延师课先生兄弟,纺绩供修膳。”其祖父 教之日:“愚而不学则益其愚,智而不学则失其智,汝毋荒嬉不读书。”其母沈 氏教之日:“人惟有志,孔子、孟子亦只孔孟两家无父之子,惟有志向上,便做 到大圣大贤。1 2 崇祯五年,杨园1 5 岁,应县童子试,补县诸生,于十八岁返家 结婚,夫人是他幼年老师诸董威的侄女。崇祯十二年、十五年两赴杭州应乡试, 皆落第。但期间他在杭州灵隐寺结识了第一位生平相识的重要人物黄道周,黄道 周劝他以近名为戒,杨园感佩铭记,终生服膺。其后结识了颜统( 士凤) ,他与 颜统结为良友,“人不可无直谅之友,余二十后得交士风,方知流俗卑污,不失 足于周钟、张溥之门者,皆其力也。”1 3 杨园早年学问较杂,濂、洛、关、闽、白沙、象山、姚江兼收,并无程朱、 陆王的门户之见。 予幼不获承先君子训,世衰学废,乡无典型,沉沦俗学垂二十年。天诱 其衷,稍知省悟,用是屏弃旧闻,进求古人之学。然孤独无与,习见牵之, 至艰难踣顿,以庶几一得,譬松柏欲兴,而蓬蒿葛菡,皆得虐其条孽也。是 8 张杨园先生年谱,杨园先生伞集第1 4 9 0 页,以下引义简称伞集 9 金履祥( 1 2 3 2 1 3 0 3 ) ,字吉父,号次农,宋元之翰:婺州兰溪人。闪家居兰溪仁山之下,学者称仁山 先生。金履祥学宗程朱理学,但不为性理之空谈,清人伞祖颦称其为“明体达用之儒”( 宋冗学案北山 学案序录) ,为浙学中兴做i 丫贡献。张履祥所处之时代变革及他的为学方向,1 j 金履祥何诸多相似之处。 1 0 张杨园先生年谱,伞集第1 4 9 0 页 张杨园先生年谱,全集第1 4 9 0 页 1 2 先考事略,全集卷二十一 1 3 张杨园先生年谱,全集第1 4 9 1 页 6 以凡遇来学之士,辄不以无闻为耻,亟亟述以古之所云,而于乡党特甚。 其为学主要是自学,与周围的朋友相互切磋。3 4 岁时( 崇祯十七年,1 6 4 4 年) , 杨园与友人钱字虎赴山阴拜谒刘宗周,成为刘门著籍弟子,“甲申春中,予渡江 见先师。 1 5 公元1 6 4 4 年,明朝灭亡。杨园听闻京城变乱,辞馆编素步行回杨园故居以 表去国之痛,“去馆,携书簏步归杨园 1 6 。“今先生死国,开美死师,予犹偷生, 师友道绝,其何以自勉于不肖? 17 朝代鼎革之际,士人反应强烈,或奋起反抗, 或自杀殉国,或隐身山林。杨园的老师、友人相继殉国,陈确在其死节论中 云:“甲申以来,死者尤众,岂日不义? 然非义之义,大人勿为。且人之贤不肖, 生平俱在。今士动称末后一着,遂使奸盗优娼同登节义,浊乱无纪未有若死 节一案者,真可痛也。”1 8 在陈确看来死节中尚有“非义之义。杨园“窃疑当死 而死,在君父之难无惑也,如不由此,则死乌得不重? 至于可以不死,而势不能 两全,则计较于全子、全侄之间,亦天理人情之所必。 1 9 生死的价值在于“义 , “义”是生死选择的价值标准,即孟子所说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 0 。由此可以看出,与重视生命相比较, 儒家学者更注重生死之义,这既包括生之义,也包括死之义,生死以“义 也就 表现为生死以忠与生死以孝。生死以孝。食君之禄的臣死君是死义,生死以孝是 “仁 的要求,也是“义”的表现。曾子说:“民之本教日孝夫仁者,仁此 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 2 1 为了保证“孝”的义务能够得到 履行,学者不能忽视孝而死亡。刘宗周、祝开美有功名,是食禄之臣,为国殉身, 义之所在。杨园与他们不一样,他应全子、全侄。 杨园虽未死国,但从此绝意仕途,甘居清贫,以授徒著述而终老,“仆自初 夏以来,进取之志久不置之胸中,非能遂于当世,恝然自顾无具,亦愈见天下事 不可为耳。 2 2 其一生主要隐居乡间,训蒙自给,辗转在颜统父、吴仲木、钱一 h 祭张言雅文,伞集第6 4 5 页 赠刘了奉序,全集,第4 9 6 页 张杨同先生年谱,全集,第1 4 9 7 贞 苦行见闻录一,全集,第8 7 8 页 埔陈确:陈确集死节论 1 9 记疑,伞集,第6 5 8 页 加孟子告子上 2 1 人戴札记曾了大孝 2 2 答吴又韩,全集第3 6 4 页 7 士、何商隐、吕留良等家塾任教,督课小学、论语、朱子集,且凡以应 科举试而求教者,皆拒之。迫于生计,他在训蒙同时,也致力于农桑,“仆自变 故以来,罕与俗接,自分不识字农夫,可以毕此生矣。 2 3 不出仕,家产本也不 富裕,安定之时,尚能持家,然明末动乱不已,生活甚为艰难。 时岁连棂,饥殍载途,人不能自保,赖先业未失,僵粥粗具,以免沟壑。 复幸长上政治清良,穷民不至相聚为盗,亲党得以往复从容,询访得失。越 二年,天下变乱,兵革蝠起。大江以南,始苦兵,嗣益苦盗,不能安于杨园 故居者十有五年。”2 4 为维持生活,他不但种了水稻,还精心经营菜园、种桑织麻、饲养家禽。他说他 授课之后必回到田埂,草鞋帽挑担提筐,其精于农事,到了“则老农不逮也。 在实践中,他总结了当地的农耕实践,做补农书,此书在古代农业科学史上 有一定地位。杨园从事农耕,一是为维持生活,二是为了修养身心,即他说的养 生和养德。“凡人只有养德、养身二事,教课则开卷有益,可以养德;通功易事, 可以养身。舍此不事,则无恒业,何以养其身? 无以养身,不免以口腹之害为心 害,便将败德。 2 5 杨园虽生活清寒,但安贫乐道,固守君子之风。明朝灭亡后, 他虽拒不与清廷合作,但有关乡梓弊兴革者却无不日夜萦怀,勉力成事。顺治年 间,浙北水早频仍,他痛农政失修,多次托人上书当局治水未成,乃至函友人曹 射侯,纵论水利问建议分桐乡、海盐和海宁三区,全局策划,分批疏浚河道,以 保无旱涝之患。 杨园作为民间理学家,其一生颇为惨淡,他曾经叙述自己“自大乱以来,播 迁窜越,岁无宁处,旧业荒于寇戎,精志摧于愁困,颠沛横生,疾疚继作。 到 了晚年,更加潦倒,以致“炊烟几绝 年老多病的他常常只能靠朋友周济。在他 的书信中,他多次记载何商隐、吕留良等或借或赠帮助他。康熙十三年( 1 6 7 4 ) 五月,脾病发,仍抱病去东庄劝勉生。不久即逝世,身后诸事颇为悲凉,由朋友 何商隐等人草草葬于草庐东南,后来因“地非爽恺 ,门人集资迁葬西溪桥。“先 生之后,二子皆夭,继孙亦夭,再继曾孙不审几传,而今无主其祀者。z 6 杨园 生前“声誉不出里巷 ,然死后两个世纪之后却被逐渐抬升,直到从祀孔庙,成 为清代儒学偶像和道德典范。z 7 清代学者认为,杨园于明末学术危机之时,转向 2 3 答姚人也,伞集,第3 7 4 页 2 4 先人i 田i 像记,全集,第5 1 4 页 2 5 张杨园先生年谱,全集,第1 4 9 2 页 2 6 苏淳冗:谒杨周先生基记 2 7 町以参考户华为的论文从布农寒上到孔门圣贤张履祥“由凡入圣”的塑造历程,载于清 8 程朱,对心学进行全面深刻地批评,成为挽救时弊之榜样。国朝学案小识明 确认为使“孔孟程朱之道”“晦而复明,废而复行者 的有杨园、陆陇其等人, 并且把杨园的地位抬到朱子第二,“如先生者真朱子后之一人已。 2 8 杨园的年谱主要有二种陈梓撰四卷本的杨园先生年谱及苏悼元撰一卷本 杨园先生年谱。著有言行见闻录、愿学记、近古录、经正录、备 忘录、补农书等多种,后人汇成杨园先生全集,凡5 4 卷。清史稿儒 林传有其本传,民国徐世昌、近代钱穆著作以及杨向奎清儒学案、张舜徽 清儒学记中均有单卷专论杨园之学。 第二节时代背景 “大体来讲,在晚明思想界占中心地位的还是王学和禅学。 2 9 明代嘉隆以 后,士大夫崇尚佛、道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故有此一说。王学为王阳明所 开创,王阳明曾读朱子之书,遵循朱子为学之方探求心与理的关系,但却始终未 有所得。朱子为学之道在“居敬穷理”,“穷理”的方法是通过“格物而“致知 , 最后达到物我一体,心与理的契合为一。朱子强调“理一分殊”,每一事物有每 一事物的理,一物不格,就缺了一物的道理。这样一来,对“理”的认识就是一 个永不止息的过程。另一方面,朱子认为,心性易受外物的蒙蔽而离开理,流荡 放逸,不能穷究理,所以又要通过“居敬涵养”来存养性理,使心性与天理统一。 “居敬”与“穷理”紧密相关,“居敬”既是“穷理”的条件,又是“穷理”的 目标,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者不可偏废,朱子的这一套为学之方繁琐复杂。学者仅 把程朱之学视为进身之阶,一旦进入仕途,则又弃若敝履,任意妄行,加上程朱 的为学方法比较繁琐。王阳明从朱学未得,提出了“致良知”说,他以合心与理 为一体的良知取代了程朱形上天理,赋予了心以个体性与普遍性的双重品格,充 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补救了朱学支离繁琐之弊,将理学推进到一个新 的阶段。自此,阳明心学取代朱学而居社会的主导地位,成为明朝中后期的显学。 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宗献章者日江门之学,孤行独诣, 其传不远。宗守仁者日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 流传百余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盛。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 史研究2 0 0 年2 月。该文对杨园死后两西多年问由布衣寒十到地方偶像直至成为孔门圣贤的过程进行详 细的论述。 2 8 唐鉴:国朝学案小识卷一 2 9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第1 6 4 页,东方出版社,1 9 9 6 年 9 无复几人矣。3 0 自嘉隆以来,秉国钧作民牧者,孰非浸于其教者乎? 始也倡之于下, 继也遂持之于上;始也为议论,为声气,继也遂为政事,为风俗。3 1 王阳明死后,王门后学基本上是按照“顿悟 、“渐悟”两条道路发展的,形 成了以二王( 王畿、王艮) 为首的顿悟派和以邹守益、钱德洪等人为首的渐悟派 两大派系,而尤以二王顿悟派的势力最大。他们都发展了王学的玄虚高远的一面, 而使它日益空虚。王龙溪倡导“现成良知 说,认为“良知 不仅是先天的,而 且是“现成”的,既不需要读书明理,也不需要磨砺德性,更不必社会实践,只 要“从心悟人 ,便可“一了百当 。黄宗羲说:“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 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之秘 而归之师,盖跻阳明而为禅矣。 3 2 加上心学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致使当时的学 者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不探讨实际的学问,只知空谈心性,背诵语录,“近 代学者,废弃实事,崇长虚浮,人伦庶物,未尝经心。是以者空言无用,卑者沦 胥以亡。3 3 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江浙地区党社运动、结社之风甚盛,士人前赴后继, 互通声气,标榜论战,各立门户,著书讲学,甚或评议朝政。“在1 6 世纪的明代 知识界,讲学本身俨然成了一种社会时尚或时代风气。甚至可以说,讲学活 动构成了这一时期思想发展史的一个主要话题。3 4 当时的学者讲学重交游、好 标榜、爱结社。张溥、张采等集文士数千人立复社于苏州虎丘,盛况空前。“东 南坛站,西北干戈,其为乱一也。这是杨园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评价。在他看来, 集社清谈是头重脚轻、本术倒置,令学者放弃践履求实的工夫,乃误国之举,“近 代学者,徒事空言,益乎咕哗没齿,反己茫然,全无可述也。 3 5 而且他也认为 交游会对性格产生影响,“工浮文,广交游,今之所谓良师,古之所谓民贼也。 子弟从之,害其心志,败其百行,其不干天殃者罕矣3 6 故后来,名人周钟至桐 乡设馆授徒,慕名求教者甚众,杨园与友人颜统相约,不参与其活动,亦不与交 往。 3 0 明史儒林传 3 1 陆陇其:学术辨,三鱼掌文集卷二 3 2 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学案,卷三十二。 3 3 澉湖塾约,全集第9 8 7 页 3 4 吴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 1 5 2 2 - - 1 6 0 4 ) ) ) ,第3 页,学林j :版社。 5 东庄约语,全集卷三十五 3 6 张杨园先生年谱,全集第1 4 9 2 页。 l o 士人腾衣冠,即无不广交游,谈社事,浸淫既久,乃至笔舌甚于戈矛, 亲戚同于水火。予叹息而言,畴昔之日,数十人鼓之,数千万人靡然从之, 树党援,较胜负,朝廷邦国,无不深中其祸。政事之乱,乱于是;官邪之 败,败于是;人心之溺,溺于是;风俗之蔽,蔽于是。3 7 近代盛交游,江南益甚,虽僻邑深乡,千百为群,缔盟立社无虚地。 士凤恒戒予日:彼皆浮伪,误苍生者必此人也! 不宜为所惑。予以故得 不往见,虽友朋时或招予,予唯唯,终不敢违士凤教。”3 8 讲学、交游败坏人心,祸乱风俗,实非儒家学者应为之事,故有见于此,他只与 同里挚友致力于修己治人圣学,在当时颇有特立独行之勇气。 晚明最早抨击心学空虚之弊,开经世思潮之端绪的,是以顾宪成、高攀龙为 代表的东林党人。他们对王学末流“凭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过快活 日子的学风深恶痛绝。因此,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朱子学的经世传统,由“盛谈 玄虚 转向“治国平天下”的“经世实学 。高攀龙明晰指出,东林党人的历史 任务就是救治“虚疾而“反之于实 ,“不贵空谈,而贵实行。顾宪成、高攀 龙虽常常习程朱理学,但毕竟还是继承了阳明心学而来的,“他们虽然有时候表 示从王返朱的倾向,但实际上他们的学风终不类朱,而倒和王学右派相接近,是 尊德性一路,而不是道问学一路。3 9 杨园对东林学派持反对意见居多, 他尝言:“东林学术所以杂而无足取。4 0 不但反对学术上王学清谈,对于自东林 始的政论清议之风持否定态度,日“清议固不以不明,若太深而刻,将使人重足 而立,非容保无疆之道也”。杨园不参与党争,只是同颜统、钱寅,吴蕃昌 等人互相问学。 随着明朝的覆亡,“蛮夷”的入主,反思王学,倡导经世之学成为主流。许 多经历了这一巨大变革的学者,在痛定思痛的同时,不约而同地把批判的锋芒指 向明末空疏的学风。他们对传统特别是明代学术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追诉。 作为对明末空疏学风的反拨,崇尚实证与实行的经世之学。由明末之空疏转变为 清初之健实;由明木之束书不观转变为倡导“博学于文”;由明术之轻忽践履转 变为注重躬行,成为学者经世致用的具体表征。诚然,清初学者的明亡追究因时 代的局限,未免失之偏颇。但其开启“崇实黜虚”新学风的历史功绩却殊堪嘉许, 他们强调经世、致用,注重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大力倡导读书,致力于开启新的 3 7 纪交赠计需亭,拿集,第4 9 0 灭 3 。言行见闻录一,伞集卷三| 一 3 9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第1 0 0 贝 柏答张佩葱质疑,伞集第3 3 6 页 治学途径和研究领域。杨园处于此历史时代,顺应了这一学术变革,他的为学是 应对时人为学之弊,及对明末思想的反思紧密相连的。 第三节思想渊源 杨园于甲申冬( 1 6 4 4 ) 做上山阴刘念台先生书,时年3 4 岁,在文中内总 结自己之前的为学经历,亦是杨园拜入名门前对自己之前学习经历的一次系统总 厶 ;口。 祥幼罹孤蹇,不知学问之道。二十余,稍闻先正绪论,则窃说之,然未 知所从事也。继而得龙溪先生集与朱文公近思录而读之,始知圣贤之果有可 为。由是习见习闻及身之所行,日有愧悔,所谓“天诱其衷”,不自终于陷 溺也。己卯之秋,忽有悟于志气之义,以为志帅气则为君子,气胜志则为小 人。繇是日用之间,每求志之所以帅气者。至庚辰,于阳明先生所言“良知” 体之较切,气旋觉有退听处。又一年,偶有见于人品之有君子小人,与治术 之有王霸,其辩只在诚伪,而于孟子所谓怵惕恻隐为诚,内交要誉恶声为伪。 以是自省自考,惟恐其入于伪而不进于诚也。壬午,读濂溪集,则求所谓“主 静”之说,得之白沙之言:“动亦静,静亦静,无将迎,无内外。”心知其然, 然亦未能亲切也。4 1 从杨园自述为学经历来看,杨园治学最初入于陆王之学,他最早接触到的是 王龙溪之书,“时郡邑中蒙师多姚江人”4 2 杨园的蒙师孙台衡先生便是姚江后学。 时王学盛行,朱子著作势微,杨园从学之时,所能读到的书基本上为王学著作, “余年二十余,小学尚未见。崇祯八年,颁此书于学富,坊问刊行,始得读之。 4 3 从中可以得知,杨园二十岁之前所学为王学,更准确的是王龙溪之学。作为阳 明高弟,王龙溪( 1 4 9 8 1 5 8 3 ) 是阳明后学中会通三教的代表人物,他对佛道二 教涉入颇深,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龙溪“不得不近于禅”、“不得不近于老 4 4 ,当时儒家学者与释道交往是十分普遍的现象,龙溪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释 道二教采取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虽然杨园对龙溪之书深信不移,但于释道方面 的念度却截然相反,他自述道:“余年二十三、四,释氏之书已绝不入目 4 5 , 非但如此,终其一生,他对释道二家批评非常多,此容后叙述。王学对他的影响 4 一l :山阴刘念台先生书,伞集第2 l 页。 4 2 张杨吲先生年i 譬,全集第1 4 9 0 页 4 3 张杨同先生年谱,全集第1 4 9 3 页 “黄宗羲:叫濡学案卷f 二浙中王门学案- - )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第2 4 0 页 4 5 张杨园先生年谱,全集第1 4 9 3 页。 1 2 就是“以为圣贤之域可指日而造 。 已卯之秋,杨园年2 9 岁,他“忽有悟于志气之义,以为志帅气则为君子, 气胜志则为小人。 故开始撰写愿学记,对为学之志论述较多,此时是他重“志 帅 功夫阶段。他在庚辰( 此时3 0 岁) 体会“良知”说体之较切,所以年谱中 说读了程朱之书后就觉王学弊端很多,是不一定符合杨园为学真是情况,他二十 岁左右就接触到朱子学著作近思录,但并没有如年谱中所说“后读近思录及 程朱诸书,渐觉王氏之言矜骄无实”“如果他已经觉得王学弊端很多,那他就没 有必要去山阴求教于王学学者刘宗周。客观地讲,他此时觉得矜骄无实的应当主 要是王门后学。当然在上段文中,我们还看不出他对王学的批判。 从此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杨园早年为学注重诚。中庸认为:“诚者天之 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万物皆由“诚而出, “诚 是万物的本源和终极依据,它自身涵括了一切创造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万物与人,都是“诚”这样一种天道本体的体现。中庸提出了一个以“诚 贯通天道人道。孟子继承中庸形而上理论架构,“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 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 也。川7 进一步将作为天道的“诚”内化于“心,并且由“心”推出“四端”,指 出人性皆有“四端”,只是由于人沉沦于物欲,而迷失本性,“万物皆备于我,反 身而诚。川8 只要人们存心养性,发挥自身良知良能,寡欲、求其放心,就可以知 性、知天,“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 天也。”4 9 在王阳明的学说中,诚完全转向了内在之“心,诚是心的本然状态, 王阳明常常将诚与伪进行对比,他常说“不欺而诚”、“诚伪”,诚的意思就是不 欺不伪,就是真是无妄。传习录中所言“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5 0 良知 “只是一个真诚恻怛。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5 1 由此可以得 知,杨园所讲的“诚 ,还是从王阳明所言的“诚”而来。那么,他是如何实现 诚的呢? 他尊崇的是周濂溪的“主静 。周濂溪说“无妄则诚矣。”5 2 无妄即是抑 制自己的私欲,要做到窒欲无欲,便要做到慎动主静。周敦颐说:“动而正日道, 铂张杨闶先生年谱,全集第1 4 9 3 页 4 7 孟子离娄上 4 8 孟子尽心上 4 9 孟子尽心上 如王阳明:传习录 5 1 王阳明:传习录 5 2 周敦颐:通书 1 3 用而和日德,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邪动,辱也;甚,害也。 故君子慎动。 5 3 陈白沙认为,学者要想使此心复归天理,就必须排除各种干扰 和影响,到静中去,静坐体味,使此心逐渐去蔽。心一旦无蔽,则天理彰显,言 行自然合乎大道伦常,于日用洒扫应对无不顺应自如。正如刘宗周所说:“慎动 即主静也。 杨园知道学问在主静,却不能领悟“动亦静,静亦静,无将迎,无 内外。 这应当就是杨园向刘宗周求教的动机之一。 且于祥所出以质之夫子者,多见许可,益勉以弗生退阻。临行,淳淳 复以“体认动而无动,静而无静”为言。退而思之,涣若发蒙,于前所谓 志帅、致知、立诚、主静种种功夫,一旦汇归于一,真有怡然理顺之乐。m 杨园在刘宗周处求教之时,“择愿学记中语质于刘先生,刘先生批之。”5 5 刘 宗周见许可的应该就是杨园之前所作的学习札记。由是可以得知杨园在求教于刘 宗周之前,其思想基本都来源于王学,并且相当程度上得到了刘宗周的认可。“盖 士儒之为教也,好言本体,而先生独言工夫;多逞辞辨,而先生率以躬行;崇尚 玄虚,而先生示以平实;先立同异,而先生一以和平。”5 6 杨园认为刘宗周很多 方面已经和王门后学有很多区别,刘宗周明体适用,不能脱离了工夫抽象的谈本 体,本体就在日用常行的工夫中。从刘宗周就学归来十年间,杨园苦心体会,认 为刘宗周对王学的修正并没有达到目的,王学之非在于王学空谈本体,杨园认为 需要将功夫用到切实处,不能只是谈玄谈虚,而要见之于躬行,要明体适用。可 见杨园为学更强调工夫,提倡践履,要求克服王学末流空谈心性的浮悬学风。杨 园治学强调博学多识,强调明经通史,经世致用,通过研读四书五经等古籍而得 圣贤之心,圣贤之, t , f l o 吾心,学者直证本心,圣贤的道理就能心领神会了。学者 欲窥圣贤之心,非明经通史不可。思想成熟后的杨园一意归程朱,馆吕留良家时, 订东庄约语,教学生遵循,主张“学问重实践,然必自致知格物始。 鼓励吕 留良刻印( - - 程遗书、朱子遗书、朱子语类以及其它理学著,同时他也总 结自己多年来为学心得,应吕留良多次邀请,批王阳明传习录,指责姚江学 说“诋朱子为异端,本释氏以为教”,并说“一部传习录,只骄吝二字可 以蔽之。 y 7 正体现了他辟王学崇程朱的倾向。 5 3 周敦颐:通书 ,4 上山阴刘念台先生书,全集第2 2 页。 ”张杨园先生年谱,全集第1 4 9 6 页。 铂告先师文,全集第6 3 6 页 5 7 张杨园先生年谱,全集第1 5 1 4 页。 第二章为学之法 第一节取准圣贤 杨园深恶明末以来学者标榜宗旨,标新立异,故终其一身刻意反之,不标宗 旨,但这并不表明其为学并无宗旨,他反对的是明末学者通病,即以标新立异为 能事,他为学宗旨大抵为“祖述孔孟,宪章程朱 、“志存西铭,行准中庸 , 这基本上涵盖了杨园为学之宗旨。“祖述孔孟,宪章程朱这与“祖述尧舜,宪 章文武”有些许差异。杨园之所以这样提出,主要是基于时代特征,明末学者务 虚,立论往往高亢,而践行不足,所以杨园才特重践行,学问必须有所依循,“言 高便遗却卑,言远便遗却近”5 9 。“从心所欲,不逾距。尧舜性之是如此。然 则夫子所以贤于尧舜,看来大段是同,若文理密察处,恐尧舜犹有未及处也6 0 , 他认为孔子“若纯粹以精,则孔子所独至也 ,6 1 “论语精祥,孟子广大。 6 2 朱子说“凡吾心之所得,必考之圣贤之书”。“六经注我”的陆九渊也警告弟 子读经要虚心,不然,“执己见议论,恐人自是之域,便轻视古人 。以期自家意 思与圣贤意思心心相印。陆象山所言“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象山看来,经典 是圣人发明本心的陈迹,并没有认为这二者是一种截然对立的关系,“六经注我 和“我注六经 二者应该并行不废,他强调的只是学者不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文 本上,更不应该认为只钻研经典文本就可以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虽有上述 差异,朱子象山对圣人经典的尊重却是共同的。引经据典是常用的做法,借助经 典以增加自己论说的权威。“然则舍圣贤,其何所师哉? 杨园特别强调对先儒 经典的尊重。 圣人,人伦之至,事无大小俱有成法。6 3 万事万理,俱经古人发挥,无有余媵阙欠。“ 经书从先儒发明已极详尽。6 5 备忘一,全集第1 0 5 4 页 各忘叫,伞集第1 1 6 4 页 备忘四,伞集第1 1 6 4 页 备忘叫,全集第1 1 6 4 - 负 备忘一,伞集第1 0 4 8 页 答沈敬夫,全集第4 0 6 页 备忘二,全集第1 0 8 3 页 备忘二,全集第1 0 8 7 页 学者工夫,能将圣贤经传准之日用动静,以考其合否,则庶乎不背于 义理矣。6 6 古代圣人知理,万事万理经他们发挥,解说,已经没有遗漏了,言为心声,流传 下来的经典文献已经将他们的体会记录得非常详细了,所以应当重视圣人所记录 下来的文献材料。取准圣贤最直接的办法是学习经典。“日常言语行事,即准于 经义而出之 6 7 ,学者如果能将圣贤经传中的道理运用于实践,那就能中道而行, 所以学者要笃信先哲古训,“学必以圣贤为师”铝,“必以古人为准绳”6 9 ,。这其 实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了,儒家学者常言取法三代,就是讲的重视传统,重视经 典。杨园着重提出来,实在是针对王学流弊而提出来的。按照王学的观点,良知 自体的澄明,只是因意气用事而遭受滞碍缠缚,并因此造成其本身的障蔽,为保 证心本体固有的灵明及其本身的至善之性,便须通过种种实践功夫,来确保本体 之心的常惺常觉,这即是所谓致良知。本来王阳明强调的是良知的固有仅仅是致 良知的根据,而不是致良知的完成。现成良知论者王龙溪、王艮却在“心即理 的形式下将情识、玄虚等方面的内容掺入良知本体之中。他们认为良知是天然自 有的、现成的,不需要专门的修为,古人之经典成了摆设,无关道德修养。可是, 以当下现成的良知来行事,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诉之于个人喜好与生理本能,其 结果未必就能中道而行。杨园对王学末流这种空谈心性、放诞而不务实的弊病表 现出了很大的不满,极力从学理上予以纠正。 范忠宣公有言日:“人若避好名之嫌,则无为善之路。”居今之世,欲避 假道学之嫌,岂有为善之路哉? 要必与之同恶,而后可免斯称也。然则免者 得乎? 不免者得乎? 君子学术自由源流,立身固有本末,以诗书礼乐为归趣, 以孔孟程朱为法则,居则求明其理,动则求合于义,本诸心,见诸行事,或 出或处,或默或语,要之无所失道而已。人知之如是,人不知亦如是。孔子 日:“知我者其天乎? ”孟子日:“君子反经而已矣。”修己之不力,没齿无 所闻,是则可忧也。若夫人情违合,好丑襄讥,奚足为之动心哉? 7 0 杨园认为学者为学须以孔孟程朱为法则,出处静默均应以之为准,这样才不至于 失道。但是现在的学术误入歧途,学者不知其立身之本,要是有人举出儒家经典 来,他们就讥笑为假道学。杨园要正学术,就不能为了虚名而与之同俗,而应当 酌备忘三,令集第1 1 5 4 页 6 7 澉湖 ) l 约,伞集第9 8 6 页 胡符颜孝嘉,伞集第3 6 6 页 6 9 答沈丹曙,伞集第2 4 5 页 7 0 假道学说,伞集第5 4 9 页。 1 6 重新提出道统,以孔孟为准则。 当时的学者动辄指摘经典,其同门陈确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大学辨,他对 经典持怀疑态度,陈确不仅怀疑朱子之四书,而且从根本上就否定大学的圣 经地位:“大学首章,非圣经也。其传十章,非贤传也。”就连阳明的所谓“古本 他也一并否决“阳明子欲曲护大学,其于大学终不可理解何! 先生始则 欲从古本,继又欲从石经。非真以古本、石经之为至也,直是求其说而不得,又 转而之他,亦礼失求野,无可奈何之意耳。 7 1 其实陈确疑经并不是要对圣人产 生怀疑,他并没有否认孔子的圣人地位,相反,他的目的是要发挥圣人的真学, 是要复兴圣学。杨园不能接受他的观点,他认为经典的地位并不是因为是孔子或 孟子所作就有权威,体现先圣之精神,合乎先贤之义理,即是有价值。“今之学 者,不知取准于圣贤,而师心自是,何不思此义乎? 7 2 “大学之书,所以信其 为曾氏之门传述者,以其学为曾子之学也。 7 3 杨园对陈确批评甚为严厉。 周子太极图说、通书、张子西铭等书,知道者以为可继中庸、孟子, 盖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愚谓此书即不出自孔氏之徒,亦自可尊可信,又 况非孔氏之徒不能作乎? “君子无易由言”,乾兄尚宜敬之慎之,勿蹈后儒 喜新立异之习也。即日信诸心者不可夺也,然心何常之有? 高者见其过, 卑者见其不及。惟理不可损也,不可益也,信诸此而已。7 4 他举例子说,太极图说、通书、西铭等书,明道之人都知道是继承了孟 子和中庸的思想的。故“大学孔氏之遗书,可以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 也。 。7 5 他认为大学即便不是出自孔子之徒,也是可以遵循的,再者,这样 的书非孔氏之徒不能写出的。杨园屡屡直言陈确为学此为最大失误,“不信古先 圣贤,而信此心,蔽陷离穷,何所不有? 此乾初之学之失也。 7 杨园恪守儒家经典,严守先儒教条。 朱子于天下古今事理,无不精究而详说。三代以下,群言淆乱,折衷于 朱子可矣。”7 7 读圣贤书,须将圣贤之言立为规矩准绳,以吾身就而裁之,果其用心行 7 陈确:陈确集第5 5 8 页 7 2 备忘一,全集第1 0 4 8 页 7 3 备忘一,全集第1 0 5 0 页 相答吴仲术,全集第6 4 页 7 5 答吴仲木,全集第6 4 页 7 6 愿学记三,全集第7 7 3 页 7 7 备忘一,全集卷三十九 1 7 己能如是乎? 违则改之,和则加勉,方有进步处。且如长者训诲,与吾有合, 心所明者;有与吾不合,心所未明者。其明者,吾性习所近也;其未明者, 性习不近,心有所蔽也。须识记审思,勉强以求,至于明,方有益。若不合 者,舍置不复思;其合者,以为既已知之,不复存诸心。平日虽用功夫,只 成就得自家一副见识,书亦不能益我,师友亦不能益我。7 8 正是这一谨慎、保守的学风,使杨园的学术呈现出固守先儒陈说的特点。其 实,经过晚明王学末流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长沙碧桂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 防蚊面料研究报告总结范文
- 风力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高中数学创新题解析教案
- 高温尼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模板范文)
- 高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 2025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汽车维修工)备赛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质量员之土建质量专业管理实务真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 线上酒店代理协议书
- 房子贷款延期协议书
-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 侨界领袖陈嘉庚(共33张PPT)
- 慢性胃炎病人的护理课件
-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与职业禁忌症以及职业病目录对应表
- 《建筑结构平法识图》说课
- GB/T 8813-2020硬质泡沫塑料压缩性能的测定
- GB/T 25643-2010道路施工与养护机械设备路面铣刨机
- GB/T 20245.2-2013电化学分析器性能表示第2部分:pH值
- GB 17498.6-2008固定式健身器材第6部分:跑步机附加的特殊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 FZ/T 61001-2019纯毛、毛混纺毛毯
- 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