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心雕龙》“折衷”四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心雕龙》“折衷”四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心雕龙》“折衷”四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心雕龙》“折衷”四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心雕龙》“折衷”四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心雕龙》“折衷”四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心雕龙“折衷”四论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罗剑波指导教师李大明 - c7 1 8 8 5 5 “折衷”是刘勰的主要“论文”方法。文心雕龙作为“寡二少双”( 谭献 复堂日记) 的划时代文论巨著,其成就的取得,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都 应得益于刘勰的这种“折衷”思维模式。而就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这 一问题的讨论,尚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和深化。 本文对于刘勰“折衷”方法的讨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对文心雕龙的“折衷”方法从总体上进行必要的探析;其二、以文心雕 龙正纬、辨骚两篇为例,对刘勰“折衷”方法的具体运用过程进行分析 和论述。 在第一部分中,笔者对文心雕龙中的“中( 衷) ”、“折衷”观念以及刘 勰的“折衷”标准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刘勰将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中( 衷) ”、“折衷”观念创造性地引入其论文中,从而建立起自 己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体系:文心雕龙的“折衷”方法是以对象的“势”、“理” 为依据,以对事物“擘肌分理”的过程为基础,对评价对象进行扬弃、取舍。 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笔者集中对正纬、辨骚两篇“折衷”方法 的具体运用模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笔者认为,刘勰所说的“正纬”、“酌乎纬”、 “辨骚”、“变乎骚”四者,均是运用其“折衷”思维模式得出的结论。 这一认识,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知刘勰的文学思想,以及其置正纬、辨骚 于“文之枢纽”的原本意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最后一部分中,笔者从训解“博徒”之义入手,对辨骚篇“乃雅、 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一句所体现的“折衷”观念,进行了补充说明。 笔者认为,辨骚篇“博徒”义为“言行不羁之人”。刘勰用“博徒”一词喻 指楚辞,是欲说明楚辞与儒家经典的区别。由此来理解“乃雅、颂 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一句,则可知刘勰在这句话中,一方面指出了楚辞 对于经书的“叛逆”、“新变”,一方面又肯定了它对于后世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深 远影响。 关键词:文心雕龙;“折衷”;“势”、“理”:“擘肌分理”;四论 t h e f o u rd i s c u s s i o n so n 。z h e z h o n g o f w e nx i nd i a o l o n g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l u o j i a n b os u t p e r v i s o r :l i d a m i n g “z h ez h o n g ”( 折衷) i sl i ux i e sm a i nm e t h o di nr e v i e w i n ga r t i c l e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a u t h o ro ft h ep r e s e n tp a p e r 。a sa n “u n m a t c h e d ”( t i a n x i a n : f u t a n g r i j i ) e p o a c h m a k i n gw o r k s 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o fw e nx i nd i a o l o n g , t o al a r g ee x t e n t ,1 i e si nl i u ss p e c i a lt h i n k i n gp a t t e r n ,n a m e l y , “z h ez h o n g ”a sf a ra st h es t a t u sq u oo ft h e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i sc o n c e r n e d , m o r er e s e a r c hw o r ki sn e e d e di nl i g h to ft h i sa s p e c t t h i sd i s c u s s i o no n “z h ez h o n g ”c e n t e r sa r o u n dt w oa s p e c t s :o n e i st h eo v e r a l la n a l y s i so n 1z h ez h o n g ”t h eo t h e ri sa b o u t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i ti nw e nx l nd a ol o n g , t a k i n gz h e n gw e i ( 正纬) a n db i a ns a o ( 辨 骚) a st w oe x a m p e s i nc h a p t e ro n e ,t h ea u t h o rg i v e sat h o r o u g ha n a l y s i so nt h ei d e a a n dp r i n c i p l e so f “z h o n g 。a n d “z h ez h o n g ”b a s e do nt h i sa n a l y s i s t h ea u t h o rc o n c l u d e st h a tl i ux i ec r e a t i v e l yi n t r o d u c e st h e i d e ao f “z h o n g ”a n d “z h ez h o n g ”w h i c hb e l o n g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i n t o t h ew a yo fa r t i c l er e v i e w ,h e n c ef o u n d sh i su n i q u es y s t e mo fr e v i e w i n g a r t i c l e s t h em e t h o do f “z h ez h o n g ”i nw e nx i nd i a ol o n gi sb a s e do n b o t ht h en a t u r e ( “势”、“理”) o ft h eo b j e c t sa n dt h ep r o c e s so f a n a l y z i n go ft h eo b j e c t s ( “擘肌分理”) i nq u e s t i o n ,a n df i n a l l yd e v e l o p t h eu s e f u la n dd is c a r dt h eu s e l e s s i n c h a p t e rt w o a n dt h r e e ,t h ea u t h o rm a i n l ym a k e sac o m p l e t e a n a l y s i s0 1 1t h ee x e r t i o no ft h em e t h o do f “z h ez h o n g i nz h e n gg e la n d b l a ns a oa n dc o n c l u d e sw h a tl i ux i ec a l l s “z h e n gw e i ”( 正纬) ,“z h u o h uw e i ”( 酌乎纬) ,“b i a ns a o ”( 辨骚) ,“b i a nh us a o ” ( 变乎骚) a r et h ec o n c l u s i o nd r a w nf r o mt h i st h i n k i n g p a t t e r n t h i sv i e wi so f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a s c e r t a i n i n gl i u s1 i t e r a r yt h o u g h t sa n di nk n o w i n gh i s p u r p o s eo fp u t t i n gz h e n g 舱ja n db i a ns h a oi n t ot h e “h i n g e ”p a r ti n w e nx i nd i a ol o n g i n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 b yi n t e r p r e t i n gt h em e a n i n go f “b ot u ”( 博 徒) ,t h ea u t h o rg i v e saf u r t h e re x p l a n a t i o no n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z h e z h o n g ”i nt h es e n t e n c eo f “b e i n g b ot u i n 妇( 雅) a n ds o n g ( 颂) ,y e ta ne x p e r ti nw r i t i n go d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a u t h o r ,“b o t u ”m e a n s “r a n t i p o l e d m a n ”a n dl i ux i eu s e si tt or e f e rt o “c h uc i ( 楚辞) f i g u r a t i v e l yb ye m p h a s i z i n g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 “c h uc i ” a n d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i nt h i ss e n s e ,l i uu n d e r i n e si t sc h a n g e sf r o m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a n dt h ef a r r e a c h i n g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1 i t e r a r yw r i t i n g o ft h e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w e n x i n d i a o l o n g ;z h ez h o n g ;s h i 、l i ;f o u r d i s c u s s i o n s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刖旨 一文心雕龙“折衷”研究述评 l 古人对于刘勰“折衷”观念的评述 这类材料不多,散见于诗话及历代文人为文心雕龙所作的序跋中,且 不是专门之论。综观这些论述,可大体别为两类: 一、有的评论者充分注意到“折衷”对于文心雕龙所取得成就的重要 作用。如清人黄叔琳文心雕龙序云:“刘舍人文心雕龙一书,盖文苑 之秘宝也。观其包罗群籍,多所折衷,于凡文章利病,抉摘靡遗。缀文之士, 苟欲希风前秀,未有可舍此而别求津逮者。”。清人张松孙序亦云:“周诗 雅丽,汉赋甭皇。典午风流,每华言而少实;昭明精选,乃寿世而不磨。青宫 窥玉海之藏,紫阁尽金相之汇。然而纷纭卷轴,畴是总持;辉映缥缃,谁欤甄 综? 则有青州才子,宋代公孙,萃百家艺苑之精,研众体词场之妙;随入变幻, 归我折衷;著论说者五十篇,示津梁于千百载。”。黄、张二氏均认为,“折衷” 群言,是文心雕龙得以成为千百载为文之“津逮”的重要原因。 二、有的学者则对刘勰的“折衷”观念进行评价,认为文心“折衷” 实为儒家观念之流裔。元人钱惟善序云:“六经圣人载道之书,垂统 万世,折衷百世者也。与天地同其大,日月同其明,亘宇宙相为无穷而莫能限 量;后虽有作者,弗可尚已。勰自序日: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 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自二卷以至十卷,其立论井 井有条不紊,文虽靡而说正,其旨不谬于圣人,要皆有所折衷,莫非六经 之绪余尔。” 钱氏以六经为“折衷百氏”之书,而言刘勰“折衷”之旨“不 谬于圣人”、“莫非六经之绪余”者,意谓刘勰“折衷”实承儒家“折中”而 来,两者本无别。 钱氏此说出,后世多有承袭者。如明人都穆跋:“夫文章与时高下, 时至齐梁,佛学昌炽,而文随以靡,其衰盛矣。当斯之际,有能深于文理,折 衷群言,究其指归,而不谬于圣人之道如刘子者,诚未易得。”。清人李执中刘 。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5 7 第1 页 。转5 i 自杨霹鼷先生增订文心靛龙校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第9 6 9 - - 9 7 0 页。 。转引自杨明照先生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第9 5 0 - - 9 5 1 页。 。转引自杨明照先生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第9 7 3 - - 9 7 4 页。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彦和文心雕龙赋:“若斯篇也,是非不谬于圣贤,义理一衷之经传。”。清人 张曰班尊西诗话:“有能深于文理,折衷群言,究其指归,而不谬于圣人 之道者,则断推刘勰一人而已。”。“不谬于圣人之道”、“义理衷之经传” 云云,皆是以儒家圣人言说为刘勰“折衷”的标准,将文心“折衷”与儒 家“折中”观念等同视之。 以上是古人对于刘勰“折衷”方法的品评概况。 | i 今人对于刘勰“折衷”观念的评述 “折衷”作为刘勰“论文”的主要思维模式,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学 术界所忽视。近年来,对于文心雕龙“折衷”方法的研究有趋热之势,不 少学者写出了质量颇高的论文,参与到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来。下面笔者对于其 中较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简要的介绍,以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作一了解。 就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刘勰“折 衷”思想的溯源上。如有的学者认为刘勰的“折衷”观念,主要来源于儒家的 “中和”、“中庸”、“折中”思想。这可以周勋初刘勰的主要研究方法一 “折中”说述评一文为代表。周文认为刘勰的“折衷”本于儒家学派,同时 又受到了当时玄学思想因素的影响,其“折衷”方法主要包括裁中、比较、兼 及三个方面;该文又指出,文心雕龙论文有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刘勰对 “情”、“采”的论述是侧重于“横”的角度,而“通变”说则是从“纵”的 角度来讨论等等 。此外,戴曼棣“中和”思想与刘勰的“折衷”说一兼析 的理论建构。、王涣然中庸与刘勰的“唯务折衷”一对? 文心雕 龙? 思想方法的一种考察 两文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进行论述的。 有的学者则认为,刘勰的“折衷”更多是受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其中可 以徐季子刘勰文论中的“中道”观一文为代表。该文是针对周文而作,作 者认为,刘勰的“折中”思想虽然有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一面,但从思维方 。江标辑沅湘通艺录清光绪中元和江氏湖南使院刻本 。转引自杨明照先生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第6 5 6 页。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编委会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 1 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o 戴矍棣中和思想与刘勰的折衷说兼析文心雕龙的理论建构安徽师大学报( 社科版) ,1 9 9 7 ,( 2 ) 王涣然- 中庸与刘勰的唯务折衷对文心雕龙思想方法的一种考察辽宁大学学报( 社科版) ,1 9 9 9 , ( 1 )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法而言,它更多是受到了佛学中论的启示。 还有的学者认为,刘勰的“折衷”观念是在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的基 础上形成的。张少康擘肌分理,唯务折衷一刘勰论? 文心雕龙? 的研究方法 一文即持此种观点。该文首先指出,刘勰的“折衷”与儒家之“折中”是有区 别的,刘勰的“折衷”是“折衷于客观的势7 与理”,而不是“折衷于 圣道”,因此,不加分析地将两者等齐划一的做法是不恰当的。这种观点现在 看来是正确的、值得肯定的。接着张文将刘勰的“折衷”思维模式的特点概括 为三个方面:一、强调识“大体”、“观衢路”;二、强调“圆通”、“圆照”: 三、强调“善于适要”、“得其环中”。并依次指出,它们分别受到了周易、 系辞传、特别是苟子解蔽等儒家著作、“圆通”、“圆照”等佛学 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三十辐共一毂”,“得其环中”等老庄思想的影响罾。 蔡宗齐( 文心雕龙) 与儒、道、佛家的中道思维一文则从区分儒、道、 佛家三家中道入手,来分析刘勰是如何在不同的层次上运用这三种不同的中道 的。该文指出,刘勰在风格论中着重运用儒家中道,在定义、归类、评议三个 不同层次上对风格的静态做了仔细地分析;在创作论中他则运用道家中道,来 分析心与物、神与象、情与景,意与言四对范畴的互动,从而揭示了创作过程 四个阶段的动态发展;在评论文道、文质、古今观时,他又巧妙地运用道家中 道对两种相反的立场进行双照,从而达到了不落两边、一切圆通的目的。并认 为,佛家中道所讲的“圆通”乃是刘勰运用三种中道的指导原则。 陶礼天试论( 文心雕龙 “折中”精神的主要体现一文认为,刘勰的 “折衷”融会贯通了儒释道尚“中”、用“中”的思想观念,并将之运用于理 论批评的各个不同层面,成为其创作与批评的标准。接着论述了文心雕龙 “折衷”具体体现的五个方面:反“本”以执“中”;查“源”以执“中”; 尚“中和”尚“圆览”尚“中正”以执“中”;贵“通才”贵“圆照”贵“见 异”以执“中”;求“圆通”求“体要”求“辩正”以执“中”。 回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文心雕龙学刊:第六辑济南:齐鲁书社,1 9 9 2 。张少康擘肌分理唯务折衷刘勰论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学术月刊,1 9 8 6 , ( 2 ) o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_ e 京:学苑出版社,2 0 0 0 o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0 四川师范大学硕十生学位论文 除了从思想渊源上探讨刘勰的“折衷”外,还有的学者从其他角度来研究。 如周勋初梁代文论三派述要一文将刘勰视为折中派,以与当时裴子野等守 旧派和萧子显、萧刚等趋新派相区别。王运熙刘勰文学理论的折中倾向一 文亦将齐梁时期的文论派别分成三派,认为针对文学创作中的新变现象,当时 的文论领域存在着三种态度,刘勰、钟嵘、萧统等人属于折中派。周、王二先 生的立论基点实际上大同小异,他们都是将刘勰的论文观点置于广阔的历史背 景中来考察。 刘畅( 文心雕龙) :尚北宗南与唯务折衷一文则从刘勰与当时文坛主 流的人际关系入手,来考察其“折衷”思想形成的原因。该文认为,刘勰与当 时领袖文坛之“时流”的距离,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边缘性微妙状态:而这种 状态恰好将他置于南北思想文化的交汇点。使他既在主流之中,又出主流之外。 也就是说,他既能冷眼旁观,看到圈内的弊端,自觉地从北方思想文化中汲取 养料,思想气质上尚北;又熟悉圈内风气,尊重南风劲吹、文尚新变所取得的 成就,审美意识上宗南。因此,作者认为,“唯务折衷”思想的背后是若即若 离的人际关系在起作用。 彭铁浩( 文心雕龙) 文学论的折衷性格一文由辞书对“折中”的释解 入手,来考察刘勰的文学论,指出文心雕龙文学论的折衷存在着三种形态, 即:追求没有过于不及的适当状态;调和二者,取其中正,无所偏颇;肯定多 样性。同时,该文对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五篇之“折衷”也作了较为 简略的说明。 上举这些论文,显示了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于刘勰“折衷”研究所取得的 可喜成果,代表了这方面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关于刘勰“折衷”思想溯源的讨 论,对于我们解读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这个问 题,笔者基本赞同张少康诸先生的观点。除此之外,还想补充一点。笔者认为, 刘勰的“折衷”观念,主要是在融会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是 对它们的继承和创新。但必须指出的是,刘勰的“折衷”又是绝非这三家思想 回周勋初文史探源_ 匕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饶苋子主编文心雕龙研究荟萃上海:上海书店,1 9 9 2 o 刘扬文心雕龙:尚北宗南与唯务折衷扬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 ,2 0 0 0 , ( 4 )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文心雕龙研究:第2 辑一e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因素所能苑囿的。如作为他“折衷”标准的“势”这一概念,最早即见于孙 子一书,用来言说兵法。刘勰取“他山之石”而化之,创造性地将之运用于 “论文”中。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刘勰的“折衷”应当是对前代诸多优秀 思想文化吸收、创新的结果,当然这其中有主次、重轻之别。 梁书刘勰传云:“勰早孤,笃志好学” 。杨明照先生按臼:“六朝 最重门第,立身扬名,干禄从政,皆非学无以致之。舍人笃志所学者,盖 儒家之著作居多。”。刘勰传又云:“依沙门僧祜,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 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杨明照先生按云:“当时庙宇,饶有赀 财,富于藏书。舍人依居僧祜后,必纵意渔猎,为后来弥论群言之巨 著积学储宝。于继续攻读经史群集外,研阅释典,谅亦焚膏继晷,不遗余 力。故能博通经论,簿录寺中经藏也。”6 笔者引述上文的目的是欲说明:刘勰 生逢“思想解放”之时代,体资“笃志好学”之性情,又身处“富于藏书”之 环境达十几载,“焚膏继晷”,“渔猎”群籍,于儒释道等诸家言说了然在胸, 也即为势趋之必然;在对前代思想精华冷静审视的过程中,刘勰择舍、取去、 融会、升华,最终形成了自己看待问题的“折衷”观念。 因此,试图用哪一家言论来释解刘勰“折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那样做 的结果,也只能是对我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文论家的亵渎。鲁迅先生说:“篇章 既富,评骘自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 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这种评价是公允的。这就促使 我们不能对本民族最伟大文论家所采用的主要“论文”方法作简单处理,我们 应当尊重它,给予它客观、允恰的评价。 上述论文,在笔者看来,还是存在着一些缺失。如对于刘勰“折衷”的理 解,往往有先入为主的倾向,即从儒释道三家之“折中”、“中道”等概念的 既定含义出发,来套解刘勰的“折衷”。这与古人将儒家“折中”与刘勰“折 衷”等同视之的做法有类似之处。笔者认为,欲对刘勰“折衷”进行历史还原 。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第7 1 0 页 甫之,涂光社编_ 文心雕龙研究论文济南:齐鲁书社,1 9 8 8 ,第5 页 。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第7 1 0 页 田甫之涂光社编文心雕龙研究论文济南:齐鲁书社,1 9 8 8 ,第9 页 。转引自杨明照先生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第6 6 4 - - 6 6 5 页。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解读,首先就应以刘勰自己对“折衷”的表述为依据。“惟务折衷”之语出自 文心雕龙序志,因此,对于这段相关文字的理解就显得至关重要。张少 康先生注意到儒家与刘勰两种“折衷( 中) ”的区别,又明确指出刘勰“折衷” 的标准是“势”与“理”,这对于文心雕龙“折衷”研究是有着开辟、转 折之功的。但由于张文的主旨是为刘勰的“折衷”思想溯源,故没有涉及到“折 衷”的具体操作过程。 再者,上举论文不论从哪个角度立论,大多都是从宏观的角度,俯瞰式地 进行观照,而没有深入到文心雕龙本书中进行细致的考索。这也正是有些 文章背离刘勰“折衷”之义的原因所在。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决定从具体的操 作体系入手来研究这个问题,尊重刘勰自己的表述,忠实于文心雕龙“论 文”的主旨,力求能对刘勰的“折衷”做些有益的探索。 二、对于本选题所作的几点说明 i 目的 自文心问世以来,历代品评即绵延不断,总的趋势是褒多毁少,且随 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所达到的高度,它的价值所在。唐人刘知 几云:“词人属文,其体非一,譬甘辛殊味,丹素异彩;后来祖述,识昧圆通, 家有诋诃,人相掎摭,故刘勰文心生焉。”西宋人孙光宪日:“风雅之道, 孔圣之删备矣;美刺之说,h 商之序明矣。降自屈宋,逮乎齐梁,穷诗源流, 权衡辞义,屈尽商榷,则成格言,其惟刘氏之文心乎! 后之品评,不复过 此。”o 明人胡应麟日:“萧统之选,鉴别昭融;刘勰之评,议论精凿。钟氏体 裁虽具,不出二书范围。至品或上中倒置,词则雅俚错陈,非萧、刘比也。”。 清人谭献云:“彦和著书,自成一子,上篇廿五,昭皙群言;下篇廿五,发挥 众妙。并世则诗品让能,后来则史通失隽。文苑之学,寡二少双。”。 章学诚则以“体大而虑周” 一语赞许文心。近人鲁迅、周扬更是从全人类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第9 l 页 。转引白杨明照先生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6 4 5 页。 胡应麟诗薮北京:中华书局,1 9 5 8 ,第3 8 页 固谭献复堂日记半厂丛书初编清光绪中仁和谭氏自刻本 章学诚著卅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第5 5 9 页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的角度对其作出极高的评价国。 刘勰“论文”何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且历久弥坚,经受住了历史的考 验而大放异彩。笔者认为,这主要应得益于他“论文”的思维模式。对于这一 点,古人也早已指出。刘勰看待问题的客观性,决定了他持论的公允性。也正 是这一点,促使笔者选择了这个题目,决定首先从刘勰的方法论入手来研读文 心雕龙。 i i 选题的可行性分析 l 、刘勰“折衷”方法提出的背景: 文坛创作现状亟需理论指导得以纠正:“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 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肇悦,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文论领域现状,在刘勰看来,无法承担起这一职责:“详观近代之论文 者多矣:至于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埸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 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诠品前修之文,或 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 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又君山公干之徒, 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涧而索源。不述 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o 为纠正前人论家之失,给当时的文坛创作以正确指导,并借此“立家”, 刘勰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固。但如欲纠正前人所失,克服他们的各种弊 回鲁迅评语见上引:周扬说:“中国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确实是世界少有的。中国的古代文学理论遗产 也十分丰富、十分宝贵。特别是文心雕龙,在古文论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它是中国古文论中内 容最丰富、最有系统、最早的一部著作,在中国没有其他的文论著作可以与之相比。在外国,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当然比文心雕龙产生更早,它是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者。古罗马则有贺拉 斯的诗艺和部吉纳斯的论崇高都比文心雕龙早,但都不如文心雕龙完整绵密。布瓦 罗的论诗艺则后了将近千个世纪。文心雕龙和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有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它 只论诗文,而没有涉及戏文( 戏剧文学) ,这是各个国家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道路不同的原故。这样的 著作在世界上是很稀有的。文心雕龙是一个典型古代的典型,也可以说是世界各国研究文学、美 学理论最早的一个典型,它是世界水平的,是一部伟大的文艺、美学理论著作。我看可以称得起伟大 两字。在文论这个范围里,一千多年前能写出这样的著作,恐怕世界上很难找出来。”( 答社会科学战 线记者问,社会科学战线1 9 8 3 年第4 期,第1 页) 。 o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第2 9 4 页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第2 9 4 - 2 9 5 贞 o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第2 9 4 页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谬,其思维方法体系就需要更科学、更全面、更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此基 础上,刘勰提出了他的“折衷”观念:“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 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 不屑古今,擘肌分理,惟务折衷。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 o 2 、对刘勰“折衷”所作的简要说明: 刘勰在上述这段话中讨论的是古今、同异两组关系,“折衷”主要在这 两组关系中进行,而文心雕龙中所论,基本上也都可以纳入到这两组关系 中来。 文心雕龙所论有“同乎旧谈者”、有“异乎前论者”。对此,刘勰 均认为自己“非雷同”、“非苟异”。雷同者,人云亦云;苟异者,苟然取异。 刘勰之所以敢于如此立言,原因在于,对事物作出的评价,他自认为是建立在 它们的“势”、“理”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对于“同异”所产生的矛盾, 他绝不盲从,而是要忠实于事物本身客观的“势”和“理”。 “同之与异,不屑古今”,“同异”之中又涉及到“古今”问题。刘勰在 处理这一问题时亦然如此,即不因它为古、或为今,即与之同或与之异,而是 在对“旧谈”、“前论”与自己观点的同异比较中,把古今各宜的内容皆肯定 下来。而在这一过程中,评判的标准仍然是事物的“势”和“理”。这种“势”、 “理”究竟指的是什么? 刘勰在“论文”中是否严格遵循了这一标准? 前面所 举论文对此或者完全忽略,或者即使注意到,也缺乏充分的论述。 “擘肌分理,惟务折衷”。刘勰在对事物作出评价之前,还要先对它们进 行一个“擘肌分理”的过程。也就是说,刘勰要对评价对象进行“解剖”,拨 开“皮肉”,去一点点地翻查它们的“肌理”。这一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刘勰 对于“文势”、“文理”的把握,或许就正是在这样一个个“擘肌分理”的过 程中实现的。而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擘肌分理”过程来说,它们又为刘勰相关 “折衷”评价的准确性提供了必要的保证。“擘肌分理,惟务折衷”,这种对 事物的评价过程,与主观、武断者之间的区别,似乎可以用“判若霄壤”一语 来形容。刘勰“论文”之审慎,由此亦可见一斑。因此,“擘肌分理”的过程, o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第2 9 5 页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对于理解刘勰的“折衷”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而上述论文对此则无一言及。 由此可见,关于刘勰“折衷”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和深化。 | ii 关于论文题目所作的说明 文心雕龙序志云:“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作为刘勰“论文” 的主要思维方法,“折衷”是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的。而笔者选择 “折衷”四论这个题目,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其一,文心雕龙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对研究者在各方面知识储 备的要求都是极高的。限于学养和学力,笔者感觉目前还不具备对刘勰“折衷” 进行全面、贯通式评述的能力。因此,为了避免出现“大而空”的结果,笔者 只是选择了几个较小的切入点来进行讨论,以求能做到小却能精。而余下的部 分,笔者打算一步步地来完成它。 其二,笔者在研读文心雕龙中发现,正纬、辨骚两篇,最典 型地体现了刘勰“折衷”方法的具体运用模式。并且,正纬、辨骚都 处于对其他篇章具有统率作用的“文之枢纽”之中,地位非常重要。长期以来, 围绕这两篇在“文之枢纽”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反映出来的刘勰的文学思想等 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而如果能从刘勰思考问题的角度出发,对这两 篇进行重新审视的话,将会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基于这两点考虑,笔者拟 定了这个题目。 对刘勰的“折衷”思维方法进行历史还原解读,是笔者写作这篇论文的初 衷。但由于笔者学识谫陋,“识在瓶管”,想必非但不能达到这一目的,而文 中疏失、偏解之辞已多矣! 为此,敬请前辈、方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第2 9 5 页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1 0 文心雕龙“折衷”探析 文心雕龙序志( 下引该书,皆只注篇名) 有云:“夫铨序一文为易, 弥论群言为难,虽复轻采毛发,深极骨髓,或有曲意密源,似近而远,辞所不 载,亦不胜数矣。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 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惟务 折衷。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在这里,刘勰明确指出 自己在处理文心与“旧谈”、“前论”间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是“惟务 折衷”。但我们不能仅限于如此理解,通观文心雕龙后就会发现,“折衷” 是刘勰的主要“论文”方法。这不仅表现在,刘勰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指导下, 建构了自己的文论体系;另一方面,在对各种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也鲜明地表 现出这一点。 刘永济先生揭橥此段大旨日:“申论著书之难易同异,而寄慨于往古来今 知音难遇也。”。所谓“易”,“铨序一文”者也;所谓“难”,“弥论群言” 者是。刘勰“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序志) 之论文,当属难者无疑。 “弥论群言”既已为难,而欲使文心能经得起时历史的考验,从而“名逾 金石之坚”( 序志) ,则更是难上加难。但刘勰做到了,他成就了这部“体 大而虑周”国的划时代巨著。这主要应归功于他“惟务折衷”的思维模式,细读 上文,也是不难体会到刘勰这层意思的。因此,欲对文心雕龙作出合乎其 历史本然状态的解读,就应对刘勰的方法论体系给以足够的重视。 “擘肌分理,惟务折衷”。何为“折衷”? 许慎说文解字训“折”字 日:铘断也。从斤断件 。又释“衷”日:“衷,里亵衣”,段玉裁注云: “亵衣有在外者,衷则在内者也,引申为折衷,假借为中字。” 由此可知,“衷” 为“中”之假借字,“折衷”也即为“折中”。说文解字又诠“中”字日: “中,内也。从口l ,下上通也。”段玉裁注云:“人部曰: 内者,人 也。人者,内也。然则中者,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第2 9 5 页 。刘永济文心雌龙校释_ e 京:中华书局,1 9 6 2 ,第1 9 2 页 章学诚著,叶瑛枝注文史通义枝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第5 5 9 页 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l ,第4 4 页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第3 9 5 页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辞也。”卫宏云:“下上通者,谓中宣,或引而上,或引而下,皆入其内也。” 。i - 4 依照上引各家的说法,“折”、“衷( 中) ”合而释之,意为:“断” 之,使其有“别于外”、有“别于偏”,而归于合宜。而所“断”之处,也即 为“衷( 中) ”。“衷( 中) ”者,合宜、不偏不倚、客观本然之谓。 通检文心雕龙后就会发现,刘勰在“论文”中多次使用“中( 衷) ”、 “折衷”等字眼。它们指的是什么,尤其是刘勰所“断”之“衷( 中) ”究竟 何指。欲对文心雕龙“折衷”进行考察,就不得不先对这些内容进行必要 的探讨和分析。 一文心雕龙中的“中( 衷) ” 中( 衷) ”字在文心雕龙中单用时共出现5 4 次,其中多被用为“中间”、 “当中”、“平常”等义,又有表示部门( 中书) 、职宫( 中丞) 、音律( 中 富、中徵) 者,兹不论。另有与本论题相关的“中( 衷) ”字,请试论之。 铭箴云:“至如敬通杂器,准缝武 铭;而事非其物,繁略违中。”。范 文澜文心雕龙注( 下引该书,皆称范注) 云:“冯衍字敬通。全后汉文 二十辑衍铭文有刀阳、刀阴、杖、车、席前右、席后 右、杯、爵等,盖拟武王践祚诸铭为之。”陶振甫文心雕龙 注释( 下引该书,皆称周注) :“事非其物,繁略违中:铭文同物不相应, 详略不恰当。”。铭箴:“夫箴诵于官,铭题于器,名目虽异,而警戒实同。 箴全御过,故文资确切;铭兼褒潢,故体贵弘润;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搐文 也必简而深,此其大要也。”画按,文赋亦日:“铭博约而温润”,李善注 云:“博约,谓事博文约也”o 。铭文要刻在器物上,其篇幅不能太长;但如果 篇幅太短,又不易具备“深”的特点。这样在写作铭文时,就需要在篇幅繁略 和立义深浅上下功夫,要做到繁略、深浅均适中,总的要求即是要“简而深”。 w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第2 0 页 罾( 文,c 惟龙校证云:“唐写本、御览戒作武。”从上t s c 来看,当为“武0 今从唐写本改。 o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第7 3 页 w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第2 0 4 页 唧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第1 2 1 页 o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第7 4 页 毋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第2 4 1 页 四) 1 1 9 m 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1 2 冯衍所作诸铭,因在繁略的处理上违背了铭文立文之“大要”,故被刘勰批评。 由此理解,此处的“中”,实际上是指铭文写作在篇幅繁略上所要达到的合理 形态,也就是在篇幅方面要符合铭文自身特点的写作要求。 铭箴又云:“至于潘勖符节,要而失浅;温峤侍臣,博而患 繁;王济国子,引多而事寡;潘尼乘舆,义正而体芜;凡斯继作,鲜 有克衷。”。按,潘勖符节箴、王济国子箴均已亡佚,今无从考实。侍 臣箴见艺文类聚卷十六,范注引,未见其繁,故日:“彦和谓其博而患 繁,未审其故。”。就篇幅来看,侍臣箴的确不长,但彦和肯定其“博”而 否定其“繁”,可见他是就铭箴“搐文”须“简而深”的要求来讲的。也就是 说,在刘勰看来,温峤箴即是由于“患繁”而未臻于“衷”。再看乘舆箴。 王金陵文心雕龙文论术语析论日:“潘尼以正反史例衬托主旨,铺排亦多, 由此而言,乘舆箴非但不简,反而显得烦冗。刘勰认为箴文须简,则 乘舆箴所以为芜,就在其繁杂。” 核之乘舆箴,王氏之言可信。铭 箴赞云:“义典则弘,文约为美”。回上举四人箴文,在刘勰看来,均非既 “义典”又“文约”者,故日“凡斯继作,鲜有克衷”。此之“鲜有克衷”, 与上例言冯衍铭文之“违中”所指相同,都是说他们的作品没有达到符合铭箴 文体所要求的合理、允当形态。 诏策云:“若诸葛孔明之详约,庾稚恭之明断,并理得而辞中,教之 善也。” “理得而辞中”,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释云:“谓治理既得当而 文辞又适中也。” 刘勰说:“教者,效也,言出而民效也。”o 由于“教”是 向民众颁布教令,故既要“理得”,又要“辞中”。何为“辞中”? 三国志蜀 书诸葛亮传陈寿上诸葛氏集表日:“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 周至。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 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由此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七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第7 4 页 o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第2 0 9 页 凹转引白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第4 1 9 页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s o ,第7 5 页 o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 9 8 0 ,第1 3 6 页 时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8 2 ,第2 4 0 页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t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 第1 3 5 负 唧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第9 3 页 型型些翌茎兰塑主圭兰垡堡奎 ! ! 可见, “教”之“辞中”,应指文辞不以华艳为胜,而应以易于旌理于民众为 准。刘勰谓“孔明之详约”,“详”,或指其“丁宁周至”;“约”,或谓其 “文采不艳”。如此,孔明堪称通晓“教”之文体矣。 再看稚恭。晋书庾翼传云:“( 稚恭) 代( 庾) 亮镇武昌。每 竭志能,劳谦匪懈,戎政严明,经略深远,数年之中,公私充实,人情翕然, 称其才干。翼报( 兄冰) 日:荆州所统一二十郡,唯长沙最恶。恶 而不黜,与杀都督监者复何异耶! 翼有风力格裁,发言立论皆如此。” 太 平御览引庾翼与僚属教,文云:“顷闻诸君樗蒲有过差者,初为是政事 闲暇,以娱意耳,故未有言也。今知大相聚集,渐以成俗,闻之能不怃然。”国 由上引可见翼文“明断”之一斑。孔明、稚恭之教令由于做到了“理得而辞中”, 故被刘勰誉为“教之善”者。就此例之“中”来看,刘勰指的是,二人教令于 言辞均做到了合宜,也就是合乎教这一文体对于文辞的要求。 类似用法,文心雕龙中还有议对一例,文云:“射策者,探事而 献说也。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o 封禅云:“典引所叙,雅有懿采,历鉴前作,能执厥中,其致义 会文,斐然余巧。故称封禅靡而不典,剧秦典而不实,岂非追观 易为明,循势易为力欤! ”固典引,班固所作。后汉书班固传云:“固 又作典引篇,述叙汉德。以为相如封禅,靡而不典,扬雄美新, 典而不实,盖自谓得其致焉。”颜师古注“靡而非典”日:“文虽靡丽,而体 无古典”,又注“典而不实”云:“体虽典则,而其事虚伪,谓王莽事不实。” 相如之作虽丽无典;扬雄之文虽典而诬,两者均失于偏。刘勰认为,班固因“能 执厥中”,而“雅有懿采”。 按,“执厥中”一词见于尚书大禹谟,文云:“人心惟危,道心惟 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孔安国传云:“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 一,信执其中。” 论语尧日又云:“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 w 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 第1 9 3 2 1 9 3 3 页 掣李防太平御览_ t 京:中华书局,1 9 6 0 ,第3 3 4 8 页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第1 7 0 页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第1 5 1 页 斜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