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胃痛.ppt_第1页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_第2页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_第3页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_第4页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胃痛,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胃痛,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结语临证要点,【概述】,一、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特点:1、自觉症状:疼痛2、部位: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2019/12/6,中医内科学课件,1、“胃痛”之名首见于内经,并且对胃痛的病因病机作了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木郁发之,明病胃脘当心而痛”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木气偏盛、肝胃不和、寒气入侵、饮食所伤都可引起胃痛。内经的这些论述为后世治疗和研究胃痛奠定了基础。2、张仲景金匮要略涉及到胃痛的论治,提出“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创立了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吴茱萸汤,芍药甘草汤等治疗胃痛有效的方剂。,二、源流,2019/12/6,中医内科学课件,3、唐代孙思邈有九种心痛之说,但总的说来这九种心痛多指胃痛。4、李东垣兰室秘藏立“胃脘痛”一门,创益气、温中、理气、和胃之法。5、医学正传认为孙思邈所指的九种心痛“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6、景岳全书着重强调了“气滞”这一病机并主张以“理气为主”。7、李中梓医宗必读、孙一奎赤水玉珠对“胃无补法”“痛无补法”提出了批评,强调要辨证治疗。,源流,2019/12/6,中医内科学课件,8、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指出胃病不仅与气滞有密切关系,而且“久痛入络”必然引起血行不畅,在治疗上施以理气活血之法。9、林佩琴类证治裁胃脘痛则概括了胃痛之寒、热、虚、实及在气、在血的病机、主症、治法。从而使本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完善。,源流,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必要时结合辨病处理。,三、讨论范围,【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犯胃2.饮食伤胃3.情志不畅4.脾胃素虚,二、病机,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气机阻滞,胃气不和,饮食不节,过饥过饱五味过极,辛辣无度,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胃失和降,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素体脾虚,劳倦过度久病脾胃受损肾阳不足药物损伤,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胃失温养,热病、火郁、药物,损伤胃阴,胃失濡养,不荣则痛,三、病机小结1、病位: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2、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3、基本病机是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性及转归:胃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一、诊断,【诊断与鉴别诊断】,1主证: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2兼证: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3病史: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4.相关检查: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相关检查1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等的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诊断。2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3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等检查可与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4腹部透视可与肠梗阻、肠穿孔作鉴别诊断。5血常规可协助与阑尾炎早期作鉴别。6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作鉴别诊断。,二、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虚实寒热实者:病程短,起病急,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病程长,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寒证: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热证:胃脘灼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初病在气,气滞: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气虚:指脾胃气虚,除见胃脘疼痛或空腹痛明显外,兼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色少华,舌淡脉弱等。,久病在血: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等。,2辨在气在血,二、治则治法,1、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2、用药应做到:祛寒勿过于辛燥,养阴谨防滋腻,补脾注意运脾,化瘀宜兼理气。,三、分证论治,1、寒邪客胃证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2肝气犯胃证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3饮食伤胃证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脉:舌苔厚腻,脉滑。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代表方:保和丸加减。,4脾胃湿热证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代表方:清中汤加减。,5瘀血停胃证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6胃阴不足证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7脾胃虚寒证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预防调护】,清淡饮食,起居有节,保持情绪乐观。胃痛剧烈,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间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浓茶,咖啡,烟酒和辛辣刺激等诱发因素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有胃出血者,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24,【结语】,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病因:病因以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为主。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理因素为气滞、寒凝、食积、热郁、湿阻、血瘀。治疗理气和胃止痛。,25,【临证要点】,1.疏肝不忘安胃,理气慎防伤阴。2.久痛入络,当予活血通络。3.气郁化火,宜清解郁热。4.健脾养胃为固本之法。,26,27,病例分析,黄某,男性,68岁。因“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十余年,复发2天”来诊。患者十多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当时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后疼痛多次发作,均在我院门诊服用中西药物治疗后好转。2天前饮食不慎致上腹部疼痛再次发作,以隐隐烧灼样疼痛为主,伴有嘈杂感,似饥而不欲饮食,口燥咽干不欲饮,大便干结,3日1次,舌质嫩红,少苔,脉细稍数。,病例1,病例2男、22岁数年来,因上班路途太远,早去晚归,不能按时吃饭,常一日两餐,早起饱餐整天不思饮食,晚餐半饱,早起不知饥饿,此症已年余,胃脘渐有疼痛,时呕清水,初起时痛无定时,发作频繁,经治几月症状有所改善,疼痛多在饥饿时发生,或天阴时发病明显,饭后痛减。经检查为十二指肠球溃疡。其人略瘦,面不华泽,语气低微,诊脉沉缓,舌淡苔白。自述早年长吃瓜果、冰糕,近因胃痛,不敢多吃。,2019/12/6,中医内科学课件,吐酸,概念:胃酸过多,随胃气上逆从口吐出,或口中发酸。病位:胃、肝。总病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治疗要点:治肝为根本。,分型论治,热证病机:肝郁化热,横逆犯胃症状:泛吐酸水,心烦易怒,咽干口苦不思饮食,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滑。治法:泄肝和胃。方剂:左金丸加味黄连、吴萸、牡蛎,寒证病机:脾胃虚寒症状:泛吐酸水清稀,脘闷纳呆,饮食不慎则益甚,胃脘喜暖喜按,四肢不温,疲乏无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滑,脉细弦。治法:温中健脾,抑肝和胃。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合吴茱萸汤加减。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嘈杂,概念:病人自觉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憹,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止,或食巳而复嘈,或兼恶心,或渐见胃脘作痛的病证。病因病机:肝火犯胃过食辛燥胃气失舒上扰胸膈久病中虚,2019/12/6,中医内科学课件,分型论治,痰热郁胃证症状:嘈杂而兼见胸闷痰多,心烦少寐,口干喜冷饮,嗳腐吞酸,舌质红,苔黄,脉象弦滑或滑数。治则:清热和中。方剂:黄连温胆汤。药物:半夏、陈皮、枳实、竹茹、黄连、茯苓、甘草、大枣。,2019/12/6,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虚弱证,症状:嘈杂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