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城市异乡人”的生存悲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民工”题材小说探析.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城市异乡人”的生存悲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民工”题材小说探析.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城市异乡人”的生存悲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民工”题材小说探析.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城市异乡人”的生存悲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民工”题材小说探析.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城市异乡人”的生存悲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民工”题材小说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2 0 世纪9 0 年代,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 渡的历史进程。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户籍制度的改革,乡村产业结 构的调整,农民开始摆脱土地的束缚,大量涌向城市。随着。民工潮” 的迅猛发展,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自然成为了许多作家关注的焦点。 近几年来在各大文学期刊上,“农民工”题材小说如雨后春笋,纷纷 破土而出,形成了一股创作潮流。因此,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 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具体文本的细读,以“都市异乡人”的生 活为切入点,关注“农民工”在城市的物质困境和文化冲突中的精神 焦虑,深刻反思转型期多元文化的碰撞、农民文化心理的艰难蜕变与 农村现代化的艰难行进,并通过这一独特视角,对农业文明与城市文 明进行双重的反思和批判。 全文约三万八千多字,除引言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共分四章。 引言部分简述了“农民工”题材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对“农民 工”概念做了一个范围界定,并综合评述了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指 出本文将从文化的视角出发,以文学一文化的批评方法来考察2 0 世 纪9 0 年代以来“农民工”题材小说的文化蕴藉和学术价值。 第一章主要论述随着农村现代化的转型,商业文明对农村的侵袭 而导致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主要包括“土地意识”的淡化,农民生 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艰难转换。同时也写到了农民对城市 生活的渴望,“向城求生”已成为当代农民的自主选择。 第二章主要从具体文本出发,论述进城农民的生存困境,包括外 在的物质困境和文化冲突中的精神焦虑。由于现行体制的制约,注定 了农民工在城市只能处在社会的底层。在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碰撞 中,农民工承受着深深的心理焦虑和精神苦痛。他们走出乡村,却走 不进城市,饱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第三章着重论述农民工面对困境的不同姿态。面对物质和精神的 双重困境,农民工有着不同的生存姿态:大多数农民工选择了顺从与 忍让;另外一些人在困境中坚强勇敢地生活着,在苦难面前再一次彰 显了中国农民特有的坚韧:还有些人在城市文明挤压下陷入了生存的 绝境,造成了他们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导致了绝境中的畸形反抗。 第四章则主要揭示了农民工离乡与还乡的生存悖论。为了更好地 生存,他们远离故土,来到陌生的城市打拼,他们渴望融入城市却被 无情拒绝,当他们拖着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乡时,却发 现乡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已经陷落。还乡的结果是再一次的逃离。 结语部分进一步论述了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的意义,并对其缺失 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关键词:农民工;向城求生:物质困境;精神焦虑;生存悖论 i nt h e1 9 9 0 s ,c h i n ab e :g a l lah i s t o r i c t r a n s i t i o n a l p e r i o df r o m t r a d i t i o n a la g r i c u l t u r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t om o d e r ni n d u s t r i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鼢 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t h e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 t h er e f o r mo ft h eh o u s e h o l d r e g i s t r a t i o ns y s t e m , t h ea d j u s t m e n to f 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 , p e a s a n t sb e g a n t oe x t r i c a t et h e m s e l v e sf r o mt h eb o n d a g eo f t h e i rl a n da n d r u s h e di n t oc i t i e si nal a r g ea m o u n t w i t ht h es w i f t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l a b o r m i g r a t i o n :,m a n yw r i t e r sp a i d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t ot t l e i f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i n r e c e n ty e a r s ,n o v e l sw i t h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t h e m ea p p e a r e di nt h eg r e a t h t e r a t u r ep e r i o d i c a l sa n df o r m e dae r e a t i o nt r e n d , w h i c hw a sl i k eb a m b o o s h o o t sa f t e ras p r i n gr a i n t h e r e f o r e ,i ti sq u i t er e a l i s t i c a l l ys i g n i f i c a n tt o d or e s e a r c hi nt h i st o p i c t h r o u g ht h e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o fs o m et e x t sa n d b a s e do nt h el i f eo f t h e “u r b a ns t r a n g e r s ,t h i sp a p e ri sc o n c e r n e dw i 饥i n t h et r a n s f o r m i n gp e r i o d , t h e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m e n t a la n x i e t yi nt h eu r b a n m a t e r i a lp r e d i c a m e n ta n dc u l t u r a lc o n f l i 芘a n dr e f l e c to nt h ec o l l i s i o no f p l u r a l i s t i cc u l t u r e ,t h ee x t r i c a t i o nf r o mt h e i rc u l t u r a lp s y c h o l o g y , a n dt h e d i f f i c u l tp r o c e s so f r u r a l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w i t ht h i ss p e c i a la n g l e ,t h ep a p e r g i v e sad u a lr e f l e c t i o na n dc r i t i c i s mf o rt h er u r a la n du r b a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h e r ea r em o r et h a n3 8 ,0 0 0w o r d si nt h ep a p e r , a n df o u rc h a p t e r si n t h em a i np a r ta sw e l la s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a n d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b r i e f l yt a l k sa b o u t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t i m e s i nw h i c hn o v e l sw i t h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t h e m ec a m ei n t ob e i n g , c o n f i n e s t h ec o n c e p t i o no f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a n dc o m m e n t so nt h ep r e s e n t r e s e a r c hs t a t es u c c i n c t l y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c u l t u r ea n dw i t ha l i t e r a t u r e - c u l t u r ec r i t i c i s ma p p r o a c h , t h ep a p e ro b s e r v e sa n ds t u d i e st h e c u l t u r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a n da c a d e m i cv a l u eo ft h en o v e l so ft h i st y p es i n c e 1 9 9 0 s c h a p t e ro n em a i n l yt a l k sa b o u tt h ec h a n g eo ft h ep e a s a n t s t h o u g h t s a n dc o n c e p t sc a u s e db yt h ec o u n t r y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a n dt h e a t t a c ko ft h ec o m m e r c i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t o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 砀ec h a n g e s i n c l u d e :t h e i rw e a k e n i n gc o n c e p t so ft h el a n da n dt h ed i f f i c u l tc h a n g i n g i i i p r o c e s so f t h e i rl i f es t y l e ,v a l u ec o n c e p t sa n d t h i n k i n gm o d e s m e a n w h i l e , t h ep a p e ra l s om e n t i o n st h a tt h ep e a s a n t sa r el o n g i n gf o rt h ec i t yl i f ea n d 的p u r s u eab e t t e rl i f ei nt h ec i t y b e c o m e st h ep e a s a n t s w i l l i n gc h o i c e b a s e do nac e r t a i nt e x t , c h a p t e rt w ot a l k sa b o u tt h eh a r d s h i po ft h e p e a s a n ti n c o m e r sl i r e t h ed i 压c u l t i e si n c l u d et h ee x t e r n a lm a t e f i a l p r e d i c a m e n ta n dt h em e n t a la n x i e t yi nt h ec u l t u r a lc o n f l i c t s d u et ot h e r e s t r i c t i o no ft h ep r e s e n ts y s t e m ,t h e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a r ed e s t i n e dt ob ei n t h el o w e s ts o c i a lp o s i t i o n t h e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e n d u r et h eg r e a tm e n t a l a n x i e t ya n dt o r m e n t t h e yg oo u tf r o mt h ec o u n t r y , b u t c a n n o tg e ti n t ot h e c i t y , s ot h e ys u f f e rf r o mt h ed u a la f f l i c t i o nb o t hm a t e r i a l l ya n ds p i r i t u a l l y c h a p t e rt l l r e em a i n l yt a l k sa b o u tt h e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d i f f e r e n t a t t i t u d e st o w a r d sd i f f i c u l t i e s f a c i n gt h em a t e r i a la n ds p i r i t u a ld u a l p r e d i c a m e n t , t h e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h a v ed i f f e r e n ta t t i t u d e :m o s to ft h e m c h o o s eo b e d i e n c ea n ds e l f - s u r r e n d e r ;s o m es u r v i v et h ep r e d i c a m e n ta n d r e v e a lt h et e n a c i t yo ft h ec h i n e s ep e a s a n t ;t h eo t h e r s , c o m p e l l e db yt h e u r b a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g e ti n t oah o p e l e s ss i t u a t i o n , w h i c hc a u s e dt h e i rh u m a n n a t u r e sd i s t o r t i o na n dd i s s i m i l a t i o na sw e l la st h em o n s t r o u sr e b e l l i o ni n t h eh o p e l e s ss i t u a t i o n c h a p t e rf o u rr e v e a l st h ep a r a d o x i c a ll i f e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 i rl e a v i n g a n dr e t u r n i n gi n t ot h e i rh o m e t o w n t op u r s u eab e t t e rl i f e , t h e yl e a v et h e i r h o m e t o w na n dw o r kh a r di nt h eu n a c q u a i n t e dc i t y ;t h e ya r ee a g e rt og e t i n t ot h ec i t yl i f eb u to n l yt of i n dt h eu n m e r c i f u lr c f u s a l 、v h e nt h e yc o m e b a c kw i t ha ni n j u r e da n dt i r e db o d y , t h e yf i n dt h e i rh o m e t o w nh a ss u n ki n t h ep r o c e s s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n 坤c o n c l u s i o nf u r t h e re x p l a i n st h ee r e a t i o n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 n o v e l s w i m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t h e m ea n da n a l y z e s i t sm e r i t sa n d d e m e r i t sr a t i o n a l l y k e yw o r d s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t op u r s u eab e t t e rl i f ei nt h ec i t y , m a t e r i a l p r e d i c a m e n t , m e n t a la n x i e t y , t h ep a r a d o x i c a ll i f ec o n d i t i o n i v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储签名:育绪 川年州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有孝 锄张簪挖 日期:7 年占月日 日期:z 。带易月,j 日 。城市异乡人”韵生存悲歌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中国“农民工”纛材小说探析 引言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特殊的城乡二元对立体制,中国的农村和城 市是分割的,农民要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极为艰难。政府通过行政 手段( 主要是户籍制度) 严格控制广大农民的自由流动。随着中国现 代化进程的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户籍制度的改革,乡村产业 结构的调整,城镇化建设步履的加快,农民开始摆脱土地的束缚,大 量涌入城市。特别是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政府对农民进城的政策做 了很大调整,开始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并对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给予了 各方面的保障。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告别土地,带着对未来生活 的美好憧憬来到城市,开始他们新的生活,形成了众所周知的“民工 潮”。“迸城求生”成了广大农民的自主选择。中国农民用他们朴素的 角色转变瓢身份转变的实际行动,在有意和无意之间,以一种不可抗 拒的力量,在观念、行为和结构等方面不断缩小着城乡之间的经济和 文化差别,推动着币国社会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同时,农民工这种大 规模的无序流动,像一股巨大的冲击波,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带来了 许多不确定因素,造成了一种严重的结构性紧张。怀揣着五彩梦想来 到城市的农民工,他们对城市充满着美好的想象,但是他们尴尬的身 份和承袭的传统农耕文明根性,注定了他们在城市要付出惨痛的代 价,他们只是一群游走在城市异质文明中的“边缘人”。城市既是他 们梦想开始的地方,也常常成为他们梦想破灭的地方。 随着“民工潮”的到来,“乡村城市”的基本社会模式不再是简 单的二元结构,都市与乡村的双向流动创造了当下中国复杂而丰富的 生活景观。作为社会转型的产物,“农民工”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和社会价值。首先,有必要对“农民工”概念做一个范围界定。 本文提及的“农民工”是一个广义的称谓,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 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他们不仅包括那些 在城市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还包括在城市从事非劳力职业的农民, 如小商小贩、中介销售商、理发师等。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 硕士学位论文 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 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尚未成为城市居民,但与农 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已受到城市现代文 明的熏陶。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窥察到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艰难, 可以感受到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冲突的阵痛,也可以清晰地 看到中国当代城乡关系的嬗变,甚至可以倾听到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的 声声呐喊。从农民工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很好地对农业文明与城市 文明进行双重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更加理性地在文明冲突中做出正确 的选择。因此,关注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进入城市的行动选择及心路 历程,自然成为了当下小说与现代化关联的最有价值所在,对“农民 工”的书写也就拥有无限言说的可能。于是,关注“农民工”在都市 的现实生存困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艰难转换,以及他们在文明 冲突中的精神焦虑,业已成了当下许多作家创作的主要内容和思维基 点。这不仅体现了作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更凸显了作家对转型时期 复杂社会现实的冷静思考和忧患意识。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了很多社会学家、经济 学家的研究焦点。他们对这一闯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但他们更 多的是从社会、经济层面去审视“农民工”问题:研究“农民工”现 象发生的社会根源,关注他们在城市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分析他们与 中国社会分层的关系等等。而作家的关注点却有所不同,他们更多关 注的是在现代化转型中农民心理的艰难转变,农民在文明冲突中的精 神焦虑,以及在异质文明压迫下人性的扭曲等方面。他们将目光伸入 进城农民的内心深处,去窥察他们躁动不安的灵魂,去倾听他们心灵 深处最真实的声音。相对于社会学和经济学来说,文学对现实社会的 反映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所以当“农民工”问题早已成为了社会学和 经济学的研究热点时,文学作品对这一现象的反映却并不多( 虽然有 少数作品已经涉及到) 。但是近几年来,在各大文学期刊上“农民工” 题材的小说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形成了一股创作潮流。因此, 对这一类作品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分析来把握其 内在的文化意蕴,总结其共同特征也就具有了刻不容缓的现实意义。 “城市异乡人”的生存悲歌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中国。农民工”题材小说探析 针对这一创作现象,有很多评论者已经开始关注,并展开了深入探究。 如丁帆的r 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文明冲突中乡土描写的 转型( 文学评论2 0 0 5 年第4 期) 、李运抟的现代田园的骚动与 书写近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走向( 理论与创作2 0 0 5 年第5 期) 、苏奎的永远的异乡人论“农民工”主题小说( 当代文 坛2 0 0 5 年第3 期) 、轩红芹的r 向城求生”的现代化诉求- - - - - - - - 9 0 年代以来新乡土叙事的一种考察( 文学评论2 0 0 6 年第2 期) 等 一系列文章对近年来的“农民工”题材小说进行了跟踪批评和研究, 对进城农民的现实生活困境和精神焦虑进行了深入的关注和思考。纵 观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对“农民工”题材小说的研究现状,我发现大 部分的研究较为分散,多是针对某一作家的创作、某些作品的文本批 评或对这类题材某个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研究的论著很少。因此, 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系统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这也是本人选题的价 值所在。 本文选取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农民工”题材小说作为研究对象, 从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出发,以文学一文化的批评方法来考察9 0 年代 以来“农民工”题材小说的文化蕴藉和社会意义。通过深入细致的文 本解读,关注“农民工”在城市的现实生存困境和文明冲突中的精神 焦虑,深刻反思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农民文化心理的艰 难蜕变、农村现代化的艰难行进,以及通过这一视角,对农业文明与 城市文明进行双重的反思和批判。 第一章“到城里去”的渴望 当城市大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缓缓开启,随之而来的便是浩 浩荡荡的民工潮。数以亿计的农民开始告别土地,涌入城市寻求新的 生存空间。在汹涌而至的商业大潮冲击下,昔日宁静的田园出现了喧 哗和骚动。千百年来农人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关系在商业文明的侵袭下 开始改变,土地不再是承载农民所有梦想的“生存之根”,土地在贬 值,农民的土地意识在淡化。而城市则以它巨大无比的魔力诱惑着新 硕士学位论文 一代农民义无反顾地告别土地,踏上城市的寻梦之旅。无论是主动的 选择,还是被迫的逃离,“向城求生”都成为了当代农民一种具有相 当普遍性的生存选择。 第一节传统土地意识的淡化 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 乡土性的。”o 实际上,在现代化的都市崛起之前,是无所谓乡村的, 那个社会我们宁愿称之为传统社会。只有当现代意义上的都市出现之 后,乡村才凸显出与之相对立的现实和文化意义。在传统乡土社会,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费孝通形象地描述过这种关系:“直 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土地上的。”o 一个“粘”字,将农人与土 地的关系表达到了极致。在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土地是农民 的命根子,土地有着乡村人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只要有一片可以足食 的土地,便可以在那里休养生息,传宗接代。土地对农民来说,不仅 意味着一种物质的保障,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对此,很多作家都有 过非常精彩的表述。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中,自嘉轩为了谋得鹿家 的风水宝地费尽心机,变卖自家土地的白孝文被扫地出门,成为自家 的不孝子孙;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中,地主宁学祥为了保住土地 宁愿舍弃女儿,封大脚为了扩充自己的土地不惜上石山开荒;阎连科 的年月日中,当村人为了避旱而逃离贫瘠的土地时,只有先爷和 他的盲狗留了下来,为了一株玉蜀黍苗,先爷最后饿死在自己的土地 上世世代代的农民都将土地当成了生存的唯一依靠。可以说,“土 地意识”是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积淀在农民灵魂深处的结晶。汉书元 帝记云:“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对于这 片“生子斯,长于斯”的土地,农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因此,“离 乡背井”在农民的心中也就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悲剧意味。在2 0 世纪 8 0 年代路遥的人生中,当高加林抛弃曾经在他最艰难的时候给 过他无私帮助的农村姑娘刘巧珍时,德顺爷爷这样告诫他:“归根结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6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m i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7 4 “城市异乡人”的生存悲歌2 0 世纪年代以来中国。农民工”题材小说探析 底,你是咱土里长出来的一棵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啊! 你现 在是个豆芽菜! 根上一点土也没有了,轻飘飘的,不知你上天啊还是 入地呀? ”o 最后,高加林被迫离开了城市,当他再一次回到故 乡时,“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 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一声:我的亲人啊”o 由此可以看 出,农民的精神之根是扎在辽阔宽厚的土地上的。离开了土地,他们 的灵魂就如无根的浮萍,只能四处飘荡,找不到归宿。 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全球化浪潮的 汹涌而至,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正在慢慢消失。9 0 年代的土地已经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传统的农耕文化意义在商业文明的侵袭下 逐渐消褪。在新一代农民心中,土地并不能承载他们的所有梦想,开 始丧失了“生命之根”的意义,因此“困守土地”成为一个开放时代 不折不扣的悲剧。农民的土地意识在淡化。乡村情感逐渐稀薄。曾经 是农民“命根子”的土地,现在却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 肋。在赵大河的北风呼啸的下午( 花城2 0 0 4 年第3 期) 中, 从城市还乡的“我”与在农村的父亲有这样一段对话: “要是不种呢? ” 我知道种地已经很不划算了,我小时候的同学健吾一 一他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一一去年租了邻村一亩地, 刨去种子钱农药钱割麦钱,再刨去一百块钱的租金, 只落了一堆麦秸他说幸亏风调丙顺,要是逢上天旱,再 浇浇水,还要赔钱哩 。你不种谁种,总不能让地荒着” 父亲到南阳之后,我们家的地没人种父亲说只要谁 替我们交提留,地就让谁种,可是没人种父亲一想,“可 不是,谁种谁赔钱,大家都不傻”后来,地让我一位堂兄 种着,提留我们还交,只是到收获季节象征性地给我们一 点花生或红薯什么的o 路遥路遥作品集【m 1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1 2 6 1 2 7 o 路遥路遥作品集【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1 5 7 赵大河北风呼啸的下午册花城,2 0 0 4 ( 3 ) :6 6 5 硕士学位论文 上面简短的对话,点出了土地贬值的现状。如果说父亲的回答不 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同时也带有老一辈农民情感上对土地的留恋与无 奈,那么“我”的问话则是青年一代农民的想法。事实上他们也这么 做了。土地的贬值造成了农村大面积撂荒和大批农民外出。 在9 0 年代一些作家笔下,乡村生活不再具有废名、沈从文、汪 曾祺笔下“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他们更多描绘的是农村贫苦与愚昧 的生存状态,农民逃离土地的痛苦挣扎。如阎连科的“瑶沟”系列和 刘震云的“故乡”系列中,广袤大地并不是丰衣足食、田园牧歌式的 乐土,而是闭塞和贫瘠的象征。刘震云就曾说过:“我的故乡没有任 何让人兴奋的地方,故乡在我脑子里的整体印象,是黑压压片的繁 重和杂乱。从目前来讲,我对故乡的感情是拒绝多于接受。”o 对于刘 震云这一代“地之子”们来说,土地是贫困的象征,他们对土地的仇 恨与拒绝,表明了他们与土地决绝的姿态。几千年农耕文化沉淀在农 人心中的“土地意识”在新一代的农民身上开始淡化,土地对农民“生 命之根”的文化意义也在逐渐丧失。有学者指出:“人对土地的痴恋 与依赖是村舍自然经济的精神标记,现代工业文明对古老的农业文明 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人与土地间依存关系的淡化与疏离。处在 这样的文明蜕变进程中,困守土地只能是一种历史的喜剧。”o 于是, 鞠广大( 孙慧芬民工) 、来泰( 荆永鸣北京候鸟) 、国瑞( 尤风 伟泥鳅) 们背起行囊,告别故土,开始了他们未知的城市寻梦之 旅。 第二节“向城求生”的生存选择 2 0 世纪5 0 年代中期至9 0 年代前,中国一直奉行着比较严格的 户籍制度。按照这种制度,一个人一旦在某地注册了户口,那么,迁 居他地就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这一制度将中国的居民分为城市居民和 农村居民,这种区分的核心问题是防止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阻止 农村居民的户籍身份转为城市户籍身份。身份的不同,就意味着人们 0 划震云,整体的故乡与故乡的具体川文艺争呜,1 9 9 2 ( 1 ) :7 3 0 谭桂林文艺相军百家文库谭桂林卷【m 1 瑚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 0 0 0 2 3 5 6 。城市异乡人”的生存悲歌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中国“农民工”题材小说探析 在国家直接占有和分配资源的体制中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对农民 来说,无论是在社会权力、占有资源,还是社会声望等方面,都处于 社会的底层。政府通过这种“社会屏蔽”制度,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 数的农村人口屏蔽在分享城市社会资源的人群之外。户籍身份的枷锁 捆住了农民的手脚,阻挡住了他们迈向城市的步伐。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机制的引入,国家放松了对农村居民的限 制,农民获得了自由流动的资源和政策空间。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城市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体制外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农民能够进城, 而且使农民进城谋职的机会增加,农民在城市中的生存能力大大增 强。另外自8 0 年代初,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 民摆脱了传统集体管理体制的束缚,开始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由 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因此在城市拉力与农村推力的共同作用下,一批又一批的农民满怀希 望涌向城市,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日益澎湃的“民工潮”。“面对日益开 放,充满诱惑的外部世界,这一代人明白,要想致富,村庄是不可能 提供资源和机会了,村庄已经丧失了经济上的重要意义,不再是一个 可以终身依托的锚地。”o 于是,“向城求生”成为了当代农民的生存 策略。 对农民进城的书写,早在2 0 世纪8 0 年代的乡村小说中就有涉及, 如路遥的 人生和贾平凹的浮躁。高加林和金狗在城市碰得头 破血流之后,最后还是回到了乡村,城市是冷酷无情的,它并没有给 高加林们进入的机会,乡村才是他们真正的精神锚地。但是随着时代 的发展,乡村和城市的地位在悄然发生改变。中国的改革实践表明,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这场悄然的较量中,乡村节节败 退,城市则彰显了它巨大的诱惑力。对于今天的高加林们来说,城市 不再是一个只提供欲望而不提供机会的空间,它在提供欲望的同时也 提供机会。人口的流动性和城市空间的开放性使独立个人的浮现有了 现实的可能性。现代的都市接纳了这些似曾相识又面目不清的陌生 昊数记述村庄的政治们读书,2 0 0 3 ( 3 ) :1 0 8 硕士学位论文 人,为他们提供生存空间和生存机会。因此,9 0 年代作家的价值观 念也在随之改变。他们不再像路遥、贾平凹那样一味拒绝城市文明, 迷恋乡土,他们的心态显得更为冷静平和:既对乡村城市化这一历史 进程有着清醒的认识,也对城市化过程中的种种弊端有着深深的忧 虑。相对于8 0 年代的作家来说,9 0 年代的作家对“农民工”进城这 一题材的把握显得更为冷静和理性。 刘庆邦的到城里去( 十月2 0 0 3 年第3 期) 将农民对城市 情有独钟的执着与偏拗写得入木三分。宋家银之所以嫁给杨成方,是 因为杨成方是县城一个水泥预制件厂的临时工。工人身份哪怕是临时 工身份在农村意味着地位、尊严与荣耀,意味着城市人资格的获得。 宋家银对城市充满了强烈的渴望,她将自己的生活尽量朝城里人看 齐。当城里人的家庭建设流行“三转一响”( 即自行车、手表、缝纫 机和收音机) 时,她就节衣缩食,千方百计地将这些东西购置到家里。 在村里,孩子喊父亲都是喊爹,喊母亲都是喊娘。到了宋家银这里, 她坚持让儿子闺女喊杨成方爸爸,喊她妈妈。因为她听说城里人喊父 母都是喊爸爸妈妈,她要和城里人接轨。当杨成方失业后,她硬逼着 丈夫出去,想方设法在村人面前维护“工人家属”的身份。“宋家银 哪里知道,就在她到处宣传杨成方只动动嘴就能挣钱的时候,杨成方 或许正一手提着一只脏污的蛇皮袋子,一手握着一根铁钩子,穿行于 城市的楼群之间,正到处扒垃圾,捡垃圾。”o 如果说这只是为了满足 宋家银的虚荣心的话尚可理解,那么当宋家银亲眼看着丈夫在城里是 。跪着讨生活”,由此也悲悯地意识到“城市是城市人的,你去城里 打工,不管你受多少苦,出多大力,也不管你在城里干多少年,城市 也不承认你,不接纳你”o 时,她仍然希望儿子能考上大学,成为真 正的城里人。但是,儿子最后也没有参加高考,高考前夜,他离校出 走,也走上了打工之路。宋家银寄托在儿子身上的“城市之梦”随之 破灭。应该说宋家银对城市的这种崇拜与执着心理代表了农村人的普 遍心态,城市在他们心目中意味着天堂。 刘庆邦到城里去们十月,2 0 0 3 ( 3k4 4 o 刘庆邦到城里去i j 十月,2 0 0 3 ( 3 ) :6 5 。城市异乡人”的生存悲歌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中国“农民工”题材小说探析 在刘庆邦最新长篇小说红煤中,对农民的这种心态也有着非 常精彩的描写。宋长玉原本是一家国有煤矿的农民轮换工,他为了能 够转为正式工,处心积虑地追求矿长的女儿唐丽华,最后被矿长唐洪 涛发现,借故将他开除了。当宋长玉得知被开除的消息时,小说中这 样描写了他极为复杂的心理:“他早就知道了,除了有农村,还有城 市,城市在高处,农村在低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权有钱 的高等人都在城市里,高楼大厦、火车飞机、公园动物园、美食美女 等,也都在城市里,他要想混出个人样几,要想有点儿出息,就必须 到城里去只要当上工人,靠工资生活,也算半个身子进了城市。 待在农村。土里刨食,再埋到土里,一点儿出息都不会有在宋长 玉的心目中,把煤矿与城市同等看待,城里有的,煤矿几乎都有 原以为他走进城里来了,越走会越进入城市的深处。他没有料到也没 有防备到的是,先入为主、以唐洪涛为代表的城里人对他是排斥的, 他在城里还没有站稳脚跟,唐洪涛伸手一推,就把他推了出去。”o 当 宋长玉成为正式工人的梦想轻而易举地被唐洪涛击碎之后,在他心里 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于是原本单纯善良的宋长玉走上了复仇之路, 最后导致了人性的变异和灵魂的扭曲。长期以来城乡的二元对立,造 成了城乡的巨大差别,可以说这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两个世界。城市代 表着文明,权力、金钱、繁华与享乐,而一提到农村,就意味着落后、 偏僻、贫穷和单调。农村青年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出入头地,就必 须脱离农村到城里去。因此,“到城里去”成为了许多农村青年发自 心底的呼喊,也成为了他们实现梦想的自主选择,虽然城市并不是他 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农民进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摆脱贫困成为他们进城的巨大 动力。众多作品都写到了这种生存追求。如鬼子的瓦城上空的麦田 ( 人民文学2 0 0 2 年第l o 期) 中的父亲带着儿子来到城市捡垃圾, 他一再告诫儿子不要离开瓦城:“父亲说,只要你自己不离开瓦城, 只要你永远在瓦城住下去,总有一天你会成为瓦城人的你知道 吗? 只要你不离开瓦城,我们村上的任何一个入,不管他们读过 。刘庆邦血煤嗍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6 1 3 8 9 硕士学位论文 什么书,只要他们还住在村上,他们就永远比不上你。们李肇正的傻 女香香( 小说月报2 0 0 3 年第9 期) 中的李来香一心想嫁个城里 人,即使在城里捡垃圾,她也觉得比乡下好得多。最后她嫁给了比她 大二十四岁、年老体衰的小报编辑刘德民。李肇正的姐妹( 钟山 2 0 0 3 年第3 期) 中的宁德珍,在省会城市边缘从事皮肉生意,她最 大的愿望就是嫁个城里男人,但是。城市只能为她提供阳痿的男人。 李铁的城市里的一棵庄稼( 十月2 0 0 4 年第2 期) 中的崔喜千 方百计要嫁个城里人,因为她在那“看见了天堂一样的生活”。对于 很多农村女青年来说,嫁个城里人是她们进入城市的最好途径,但是 她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如果说宋长玉、宁德珍、李来香、崔喜他们进城是自己主动选择 的话,那么还有许多人的进城却是被逼无奈,迸城只是他们逃离乡村 迫不得已的选择。如关仁山的伤心粮食( 人民文学2 0 0 2 年第6 期) 仍在演绎丰收成灾的故事,粮食卖不出去,王立勤只好背着母亲, 去城里拼死一搏,同时也是为了逃避那日益腐败的乡村政治和被乡村 政治搞坏的乡风民俗,既不能与之抗衡,也不愿与之一起沉沦。罗伟 章的大嫂谣( 人民文学2 0 0 5 年第期) 中五十三岁的大嫂为 了让小儿子能读上大学,不得不去广东的建筑工地打工。因为她心里 明白,在老君山那样的山区,种田只不过是吊命,唯一可靠的出路就 是进城。农人在土地上看不到希望,他们只能将目光投向城市,开始 逃离崩溃的乡村和破败的田园,去城市寻找新的希望。荆永鸣的外 地人( 阳光2 0 0 5 年第5 期) 中的民子一家之所以来到北京,是 因为得罪了他们村的村长。民子的父亲因为揭露了村长贪污的事实, 结果并没有扳倒村长,反而为此丧命。民子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恨,打 死了村长家一条名贵的狗,然后举家逃离,过上了有家不能回的流浪 生活。如果说大嫂的“进城”是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状态的话,那么 王立勤、民子们的“进城”则是为了逃离腐败的乡村政治和权力体制 的戕害。 不管是宋长玉、崔喜、宁德珍们满怀期待的进城寻梦,还是王立 鬼子瓦城上空的麦田1 q 人民文学,2 0 0 2 ( 1 0 ) :4 5 1 0 “城市异乡人”的生存悲歌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中国“农民工”题材小说探析 勤、民子们迫不得已的逃离乡村,“向城求生”已经成为了当代许多 农民的生存策略。当乡村的怀抱敞开之后,城市文明给古老闭塞的乡 村土地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在无形中改变着农民的生存理念和价 值观念。由于长期的城乡分割体制导致的农村的贫穷和城市与乡村的 不平衡发展,才使农民如此自卑,才使他们成为城里人的愿望变得如 此迫切和狂热。当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来蔑视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 往与追寻,因为它是一种非常“崇高的人性”,是源于心灵深处对美 好事物的热爱。有论者指出:“在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极大落差中, 作为一个摆脱物质和精神贫困的人的生存本能来说,农民的逃离乡村 意识成为一种幸福和荣誉的象征。”o 城市在他们的心目中已经超越了 形而下的地理意义,具有了形而上的精神意义。城市就像悬挂在前方 的一盏“希望之灯”,让他们心中始终涌动着“现代性”的冲动和幻 觉,给他们带来内心的骚动和渴望。因此。“向城求生,其本质上 是一个梦,是有关城市乡村的表象,里面只有一双欲望的眼睛,是 关于欲望和权力的故事。城在这里既是他们形而下的落脚地,同 时又是他们的同伙和对手,在形而上意义上同卡夫卡的城堡,海明威 的大海一样是一种命运,是一种来证明、抵御他们命运的一种象征, 是他们生命力爆发的呈示。”o 数以亿计的农民开始逃离土地,来到了 陌生、排斥和不属于他们的城市,这些现代化的垫脚石和弃儿,他们 的未来究竟属于城市还是农村? 逃离了土地的“地之子”们在城市真 的就能实现他们的理想吗? 在文明的冲突中,他们真的就能轻而易举 地融入城市吗?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深究的话题。 第二章“城市异乡人”的生存困境 中国的改革实践表明,农村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大量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获得了流动的自由,他们满怀希望来到 城市,但是城市却并不是他们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