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修之为丹演之以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修之为丹演之以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修之为丹演之以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修之为丹演之以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修之为丹演之以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修之为丹演之以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修之为丹,演之以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1 abstract with great impact on chinese peoples lives in all aspects, taoism is one of native religions, which includes traditional chinese kung fu. as a treas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nei-dan ideology is the core of taoism, which brings distinctive health ideology and practice method. and all these ideology and method attrac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in years. traditional chinese kung fu, a preci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quires favors all over the world for its special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is an indispensible reference for nei-dan practice of taoism. lots of best-known kung fu scrolls of today and practice methods passed on by verbal instructions are related closely with nei-dan ideology. for spreading secretly, the rareness and scatterings of related materials bring researches some difficulties. it is historical reason that also leads to the avoiding of taoism facto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kung fu researches. even though there are still some are remaining, most of them are quite obscure and always are regarded as the garbages of feudalism. with the open trend,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change from the mechanistic approaches to practical, realistic and dialectical approaches in related academic research, when studying taoism factors. through materials collection and field visit, this paper aims to comb and generalize the present kung fu materials, to mutual corroborate nei-dan practice ideology, and then to make a systematical summary of traditional kung fu and nei-dan practice ideology. it is easy to fi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nei-dan practice and traditional kung fu. the former emphasizes on concordance of yin and yang, refining of oneself by removing lust, integration of man and nature and pursuing the realistic and so on, which influence the traditional kung fu to some extent. it is the practice mode starting from the nei-dan ideology that is “constructing a good base and consolidating it, refining oneself from jing to qi, and then from qi to shen, and finally from shen to xu”, which is used for reference by many traditional kung fu groups and become the unique way to practice kung fu. it is more important that the relations between nei-dan practice and traditional kung fu are mutual instead of one-sided. on the one hand, nei-dan ideology influence kung fu deeply; on the other hand, abundant practices of traditional kung fu is a kind of nei-dan practice. the interaction of taoism and kung fu really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is a special scen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en traditional kung fu acquires great development through absorbing taoism, nei-dan practice regard kung fu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passing on. kung fu is more a sort of sports than culture; taoism can be both abstract and specific. it is the wish for author to make people know taoism and traditional kung fu better through this paper, and to develop a new research method of taoism and traditional kung fu. with the help of predecessors kung fu experiences, it is not only very useful for academic research, but also very significant for overall fitness and life-quality promoting, or even for social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taoism, nei-dan ideology, nei-dan, kung fu, jing, qi, shen, xu 修之为丹,演之以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1 目 录 引言引言1 (一)关于选题1 1、可以研究中国传统武学中确实含有丹道的内容1 2、有条件研究近几年,丹道的研究成绩斐然,传统武术不断发展,为研究武 学中的丹道思想提供了方便3 (1) 最近几年相关书籍大量出版3 (2) 丹道的研究不断取得进步4 (3) 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思想内涵进行挖掘4 3、有研究的必要研究丹道和武术,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也可 以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作出贡献5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基本现状6 (三)研究创新8 一、传统武学的发展与早期的道教武术一、传统武学的发展与早期的道教武术9 (一)传统武学的发展9 (二)早期的道教武术9 二、修之为丹二、修之为丹概说丹道与武学概说丹道与武学 10 (一)一者,丹之秘钥11 1、 道之于人论丹之究竟11 2、丹之“一”与道通13 (二)丹的其他内涵16 1、内主外辅,形神兼修16 2、注重修养,炼己去欲18 3、取法自然,天人合一20 4、重在践行,变气化质23 三、 演之以三、 演之以武武解析传统武学中的丹道解析传统武学中的丹道26 (一)精者,修炼之基论传统武学中的固精筑基27 1、 筑生命之基探索丹道中精的概念27 2、 筑其基而化于技由桩功看传统武术的筑基28 (二)气者,劲力之源论传统武学中的炼精化气30 1、能收能发的能量探索丹道中气的概念30 2、实于内,发于外传统武术中的气32 (三)神者,超越与无滞论传统武学中的炼气化神36 1、揭开“神”秘的面纱论中国哲学中的神37 2、 神通与通神论丹道中的神38 3、 亦有神通武术之神41 (四)虚者,内含至实论传统武学中的炼神还虚43 1、 不神之神探究丹道中的虚43 2、 至约至博论传统武术中的虚44 (五)及道之道总论传统武术与丹道的修炼模式50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四、 复合于道四、 复合于道由道的眼光审视传统武学由道的眼光审视传统武学53 (一)道与术论道与武53 (二)阶及神明论丹道对传统武术灵魂的改造54 (三)神明之阶论传统武术对丹道修炼的拓展57 五、武,有道可依;道,借武可传五、武,有道可依;道,借武可传6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61 致致 谢谢 66 修之为丹,演之以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1 引言 题目称武学而非武术,是因为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武术思想层面,而非技术层面。 当然,对技术层面也会有所涉及,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对传统武术而言,思想和技术 真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密不可分,互倚互存。当然,就本文而言,重在前者。 (一)关于选题 民国至今,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国武术。 对于选取这个题目的原因,笔者 用“可以研究,有条件研究,有研究的必要”来概括。 1、可以研究中国传统武学中确实含有丹道的内容 就中国传统武术而言,并非只局限于技击,而是一门包含了诸多文化内涵的庞大体 系。尽管,中国历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有“重文轻武”的传统,视武术为“末技” 。 一般来说,文化人往往不屑于武技;习武人中,有文化者亦是凤毛麟角。不过一个值得 注意的现象是,古往今来,成就较高的武术家往往都并非是一介武夫,而是文化层次较 高的人。足见文武之道,相辅相成。现举几例: 如明代的唐顺之,参与过平倭。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向唐顺之请教枪法,而唐顺之则 亲自持枪为戚继光示范,足见二人英雄相惜。唐顺之曾著有武编 ,在此书中他对古 代传下来的武术进行了研究和注解。不过,唐顺之并非戚继光那样的行伍出身,他本人 中过进士,曾出任兵部主事、翰林编修,最高做过太仆少卿。唐的文采十分出众,与王 慎中、归有光合称嘉靖三大家,有唐荆川先生文集传世。而武,术可以说仅仅是他 的个人爱好。 再如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之子黄百家, 乃是内家拳的传人。 黄宗羲去世后, 黄百家继续编纂,最终完成了宋元学案 。黄百家在武术上师从内家拳家王征南,并 著有内家拳法一文。此文是研究中国古代武术的宝贵资料。 清代著名的武术家、武学理论家苌乃周同样出身书香门第,是岁贡生。据重修汜 水县志记载,苌乃周“潜心周易 ,洞彻阴阳起伏之理,遂删定古人拳谱,向背出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入,条分缕析,细入毫芒”1。因其对于武术的痴迷,最终放弃了科举,而一心陶醉于 钻研武术,终成一代武学宗师。苌乃周的武学著作多引经据典,体现出了其本人不凡的 文化功底。 近代如清末民初的孙禄堂,曾著形意拳学 、 八卦拳学 、 太极拳学 、 拳意述 真 、 八卦剑学 ,皆以易学、道学论武,吸引了大批读者,一时间慕名拜访者络绎不 绝。当时用传统哲学解释武学的,又岂止孙禄堂一人?形意拳家薛颠,因在教拳时常用 禅、道的理论解说拳术,被人赞誉为是“所谈皆易理易数,所演皆象势象形,全革花势 浮文之俗套。阐扬禅理,发为武术,学者一经指授,莫不洞明窍要,不但仅能锻炼身体, 且可由此明心见性”2。 还有诗、书、画、医、拳并称五绝的民国奇士郑曼青,也是文人习武之典型。其中, 其拳法师承民国的杨式太极拳名家杨澄甫先生。郑曼青一生著述颇丰,有唐诗针度 、 玉井草堂诗集 、 郑曼青画集 、 曼髯三论 、 女科心法 、 谈癌八要 、 郑子太极 十三篇 、 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 、 老子易知解 、 论语释旨 、 易全等等。其中郑 子太极十三篇为近代论太极拳的难得佳作,郑曼青在此书中尝试用易道、医学、物理 等解释太极拳。 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出版时,更有蒋介石、于右任为此书题词,顾 维钧为之作序。1949 年后,郑曼青赴台湾,继续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晚年时,又旅居 美国,将太极拳传播到大洋彼岸。郑曼青为太极拳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在 20 世纪难有与之比肩者。今天,台湾和美国的太极拳习练者,多为郑氏的门人弟子。 当代,最值得一提的是颇有国际影响力的功夫巨星李小龙。曾在华盛顿大学攻读哲 学(一说为“选修” ) 。2009 年,李小龙的武术著作在国内首次出版。只要翻阅这些著作, 便不难感受到李小龙对道家思想的推崇备至。他不仅经常引用道德经阐释其对功夫 的理解,甚至还对道家思想有过专门论述。其遗著功夫之道共四部分,其中第三部 分即是中国功夫中的道家思想 。不仅如此,李小龙本人也曾实修一些佛道的功法, 并且对这些功法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 这些例子,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武术乃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技艺。 可以说,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吸收,其 中就包括了道教丹道。对于传统武学中的丹道,这里仅仅简单举几个例子以窥其一斑: 1 重修汜水县志,转载于陈万卿苌家拳,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年版,第 29 页。 2 李帼忠、徐骏峰: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 年版,第 93 页。 修之为丹,演之以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3 武学经典易筋经 、 洗髓经据说传自达摩,不过究其内容,与道教丹功更为相 近。这两部经书版本很多,但无论哪个版本,都会出现的阴阳、精气神、经脉等内容。 这显然非佛教所有,却是道教修炼历来所重视的。还有金水、玉茎、昆仑、元海等等, 乃是丹道特有的术语。且在易筋经文中,更出现过“顺施成人,逆用成仙”3这样 明显的道教痕迹。佛言成佛,何言成仙呢?可以这么说,即使此二经中的功法与古印度 瑜伽之类的气功或佛教中的某些功法存在某些关联,如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这两部经实 际上已是完全被丹道理论改造过的面貌了。这两部经的出现,不仅反映了中国佛教对道 教的吸收,也证明了道教内丹功法确实对武术有所影响。 清代苌乃周在其武学著作中多次谈及丹功修炼相关内容,并且用到道教内丹隐语。 近代的武术学者徐震曾对此评论说: “ (苌乃周)迷信道教,想要练成金丹不坏之体 、 超凡入圣这是他的落后面。 ”4徐如此评价,用今天的眼光看有些过于片面。但苌氏 受道教影响很深,确是事实。 武侠小说中关于所谓“内功”的描述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正是对融入传统武术中 的道教内丹修炼的一种经过艺术夸张的表现。如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所写的“欲练此 功,必先自宫”的葵花宝典,根据台湾学者龚鹏程葵花宝典一文考据,古代的某些 修炼者为了避免欲根不净、元阳走泄,的确采用过净身修行的方法。5通过本文,再阅 读小说,同样可以对小说中的相关情节有一个较为实际的认识。 2、有条件研究近几年,丹道的研究成绩斐然, 传统武术不断发展, 为研究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提供了方便 过去,人们对丹道和武术的认识,或缺乏了解,或不够全面。不过最近,情况有了 极大改观。主要表现在: (1)最近几年相关书籍大量出版 道教内丹书籍。比如唐山玉清观道教文化丛书系列,包括了吕洞宾、张三丰、 陆西星、李西月等等诸多高道的丹道著作,而这些著作在过去只有在道藏中才得一 3 周伟良编著:易筋经四珍本校释,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年版,第 101 页。 4 徐震:苌乃周武术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0 页。 5 龚鹏程:“葵花宝典”,龚鹏程:武侠丛谈,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年版,第 324-325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见。如今,其单行本能够大量出版,为解放以来所未有。而像周易参同契 、 悟真篇 这类过去市场上比较罕见的丹道经典著作,如今有多种版本问世。丹道,这一曾经不为 人知的学问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武学书籍,如民国、明清时期的古拳谱,及民间的手抄本近些年也大量出版。尤其 是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近几年陆续出版了多本古拳谱以及武术研究丛书。 如明代的 手 臂录 、 少林棍法阐宗 ,清代的拳经拳法备要 、 苌乃周武技全书 ,民国时的国 术名人录 、 中国技击精华 、 象形拳法真诠等等。很多都是建国后首次问世。这无 疑为更好地研究中国武学创造了条件。 (2)丹道的研究不断取得进步 丹道研究,自从陈撄宁先生倡导“仙学”以来,经王沐先生发展,再到胡琛先生重 新将“仙学”改为“丹道学”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直到今天,渐渐为人们所了解。尤 其是丹道在养生方面的作用,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丹 道的研究中。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始,需要挖掘的资源有很多,许多典籍处于长期没有 专业学者问津的状态,还有散落在民间一些的珍本、抄本,以及需要整理的口头传授资 料,等等。传统武术中的丹道资料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3)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思想内涵进行挖掘研究 过去,武术学者对于武术的研究主要在于历史和养生保健方面,对其所包含的哲学 内涵有所认识,但往往涉足不深。如著名的武术学者唐豪、徐震等,在考证武术历史方 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吴式太极拳家徐致一以心理学、 物理力学等现代科学的解读太极拳, 为历史上第一位以科学方法著书解释太极拳的大师;意拳宗师王芗斋则主张拳学为一专 门学术, “虽理有借于佛、道、儒、医,但莫迷信于牵强受制,故拳学之道为独立之一 家也”6,并特别强调拳理的重要;再如涉及儒释道的台湾学者龚鹏程,前些年曾著有 武艺丛谈一书专谈武艺,颇有见地,不过其内容仍以历史考据为主。上世纪 90 年 代,河南大学出版社曾出版了一本张志勇著的中国武术思想概论 ,是一本专门从思 想的角度论中国武术的作品。总体而言,过去对中国传统武术研究虽对思想内涵有所涉 及,但挖掘得远远不够。 6 王芗斋: 拳学宗师王芗斋文集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年版,第 19 页。 修之为丹,演之以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5 其实,很多武术家已认识到中国哲学对武学的影响,只是由于过去传统武术为口传 心授,书面内容较为罕见。或有一二手抄本,往往被奉为至宝,不轻易示人。即使著书 问世,作为武术专著,涉及哲学的内容很少。清代武术大师苌乃周曾言: “学拳宜明其 理,传其神,顾其名,思其行,方能精妙入细。 ”7充分体现了其对武学理论的重视。此 外,历史上也有少数几位思想家在其著作中偶尔谈武论道,如明末的思想家傅山有傅 山拳法传世;清代思想家颜元则特别强调要文武兼修等等。但这些资料大多零星地散 布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人去挖掘整理。 3、有研究的必要研究丹道和武术,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 需要,也有利于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作出贡献 自从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发展迅 速。二一二年,十八大又进一步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 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 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 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 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 8 以上足以证明,文化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受到党和国家越 来越多的重视。 7 徐震:苌乃周武技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年版,第 65 页。 8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人民日报,2012 年 11 月 9 日,第 3 版。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丹道和传统武术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特别是道教丹道学对人生命的探讨、 对健康的追求,对于今天的人们仍具有启发意义。尽管近些年来,丹道研究取得了很多 成果,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仍显曲高和寡。相对而言,武术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很多人通过习练太极拳以及其他拳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如果以武术作为丹道修炼 的“方便法门” ,不仅可以有利于道教丹道思想的传播,使更多人的健康受益,而且也 可以使人们对传统武术有更全面的认识,有利于传统武术的发扬光大。这对于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传统文化,以及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发展,都是一件 好事。此外,丹道强调实修,传统武术也讲“不能光说不练” 。可以说,本课题的选择 相对其他而言,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传统武术本身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许多外国人,正是通过中国传统 武术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并由此喜欢上中国文化。特别是太极拳,被很多国外的人士称 为“哲学拳” ,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欢迎。但目前,我国学者对传统武术的 研究主要局限于体育领域,而对其的文化内涵的发掘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道教的一 些养生功法,也受到很多国内外人民群众的喜爱。可以说,不论丹道还是传统武术,都 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我国学者对传统武术的研究 主要局限于体育领域,而对其的文化内涵的发掘还远远不够。 此外,还有很重要一点。传统武术的功力训练中广泛汲取佛道二教的修炼方法,但 由于历史久远, 相关领域研究过于薄弱, 导致这些功法资料面临失真、 甚至失传的可能。 上世纪,曾有武术学者采访过笔者的师爷、太极梅花螳螂拳第五代传人阎学信。后来, 这位学者在其著作中记述螳螂拳的功法,包括了“达摩祖氏三回九转还阳法、太乙真人 八段锦、鲁狄仙十二洞动功”9。笔者曾对其中的鲁狄仙是何方神圣百思不得其解,后 在研究道教的过程中发现:鲁狄仙实为陆地仙之误也,其功法应为陆地仙十二动功,乃 是以十二个陆地神仙命名十二种功法。武术学者由于对宗教缺乏了解,竟然生造了一个 神仙,并将动功误记作洞功,闹了一个大笑话。原本深入民间、考察传统武术,乃是一 好事。但是出现这种失误,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太乙真人八段锦这种功法,据笔者 了解,现在已经十分罕见,几乎失传。笔者还曾了解到,北京白猿通背拳门内也有一套 八段锦,与今天流行的版本不同,内容更为复杂,风格更为古朴。或据此可认为,太乙 真人八段锦也是一套类似的功法。这些功法若保存到今天十分不易,有必要对其进行研 9 张健编著: 齐鲁讲武史话 ,济南:齐鲁书社,1997 年版,第 79 页。 修之为丹,演之以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7 究、整理和挖掘。 总之,以上这些都反映了相关领域研究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本文的目的是要对传统武术的丹道思想进行较为深入地挖掘,并对传统 武术中所蕴藏的思想内涵进行剖析,为将传统武术作为一个传播丹道和传统文化的载体 而努力。真诚地希望,通过本人的努力,使本文对于未来丹道和传统武术的传播和发展 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基本现状 过去,对于传统武术的研究多在体育领域。不过近些年来,很多学者开始注重从文 化和思想角度对传统武术进行研究。 1993 年,由武汉体育学院承办、郧阳地区体委、武当拳法研究会承办的国家体委科 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此课题考察了武当 功夫的历史和现状, 介绍武当功夫独特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否认了 “张三丰无其人” 、“武 当无拳”等论点。在此课题基础上出版的武当拳之研究一书,在第三编用大量篇幅 论述的武当拳与道教理论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联系,阐释了武当功夫的思想内涵。 张志勇的 中国武术思想概论 一书, 是一本比较系统的关于中国武术思想的著作。 作者认为,中国武术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现象。并从德行、技击、 体用、艺用思想四个方面,对中国武术的思想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剖析。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著名武术学者与武术家于志钧在其所著的中国传统武术 史中提出易经是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之源,并专门拿出一卷(相当于一章)的篇幅 予以了详细论述。此外,在本书的其他几卷中也多次提及道家道教思想对传统武术的影 响。值得一提的是,书的最后一卷为传统武术的神明之境返璞归真 ,而返璞归 真正是历代丹道修炼者所追求的。 再如童旭东编著的孙氏武学研究一书中,上半部分讲史,下半部分专讲思想和 技理, 用了较大的篇幅详细讲述了一代武术泰斗孙禄堂先生及其后辈的武学的思想内涵 及影响。作者将孙禄堂创立的“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体系和创建的“道艺武学哲武一 体、体悟不遗”的修身学说,视为其对武学的重要贡献。 此外,出身武术世家的河南大学乔凤杰教授在其所著的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一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书中,详细论述了儒释道三家以及兵家与传统武术的渊源,以及这三家的思想对传统武 术的影响。其中,整个第二章是专门讲武术与道家,当然也涉及道教对武术的影响,但 篇幅仅限于这一章第三节的第二部分,其中有关武术中内丹修炼的内容仅仅是点到为 止,并未展开详细的论述。乔凤杰在其另一本武术哲学的著作中尝试着对武术进行 了哲学构建,充分证明对武术进行哲学思考是可行的。 不仅如此,传统武学中的丹道也引起了一些道教学者的注意。如胡孚琛在其道学 通论一书中就曾提到过道教内家拳、意拳与丹道修炼的关系。在其另一部著作丹道 法诀十二讲中则称赞意拳站桩和金家功夫为“中国武学之瑰宝” ,认为若坚持修炼可 以“激发身体生命潜能,产生神力,可作技击之用,外用为武术,内修成丹道” ,并断 言“武学在高层次上也和内丹学相通”10。虽然言语不多,但表明武学中的内丹学的确 很值得去研究。2012 年,胡孚琛将其先师、金家功夫传人、丹道养生家张义尚先生的遗 著武功薪传 、 丹道薪传等著作整理出版。这一切充分表明中国传统武术中内丹学 研究方兴未艾,有待更深入地整理和发掘。 (三)研究创新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 首先,从研究的对象上看。过去,不论是研究哲学,还是体育学,多局限在各自领 域范围内,很少进行交叉研究。本文属于宗教哲学与民族体育的交叉领域,即:由丹道 的角度研究传统武术,以传统武术理论为对象研究丹道。可以说是一次尝试。 其次,从所依据的资料上看,主要是最近出版的传统武术著作,包括解放前古拳谱 的最新影印版、刚刚公开出版的原手抄本等等。这些资料都是长时间不曾公开,或是从 未公开的。此外,还会涉及一些少有人问津丹道著作,如张三丰全集 。尽管,张三 丰被很多人认为是内家拳的始祖,但却很少有武术研究者认真阅读过其原著。而在历代 高道中,道教学者对于张三丰的研究也属于相对较少的。 此外,笔者在着手准备此课题之前,曾进行过实地考察。除了湖北武当山之外,还 有重庆本地的武当功夫,北京的白猿通背拳、以及自己所习练的太极梅花螳螂拳等等。 尽管由于时间的原因,算不上十分深入,但还是发掘出了一些不为大众所了解的东西。 相关内容在本文中都会有所体现。 10 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版,第 28 页。 修之为丹,演之以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9 一、传统武学的萌芽与早期的道教武术 中国传统武术的历史源远流长,非三言两语可概括。既然本文探讨的是传统武学和 道教丹道, 在切入正题之前, 有必要先对早期的传统武学和道教武术作一下简单的概括。 (一)传统武学的萌芽 今天可以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武学理论,当推庄子中说剑和吴越春秋中 “越女论剑” 。由于吴越春秋成书于东汉, 说剑当为更早。不过,二者皆非纯粹 的武学著作。其中, “越女论剑”属于史书记载的一段,讲的是越王勾践向越女请教剑 道。而说剑实际上是一篇寓言,讲的是庄子借剑向赵王阐释治国之道的故事。文中 虽然有对剑术的描述,但实际上是以剑道论治道,且治道是主要方面,并非纯粹探讨的 武术理论作品。不过,据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讲,其祖上曾有“在赵者, 以传剑论显”11。可见, 说剑这篇寓言的背景是有历史根据的,也可知当时的剑术已 经形成了理论, 只是具体内容已无从知晓。 如今所能了解的最早有名目的武学著作是 汉 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蒲苴子弋法四篇、剑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12,属于兵技 巧十三家中的三家。此外,这十三家还包括了射法和蹴鞠等篇。据艺文志称: “技 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13由此可知,这些武术理论是为 军事作战服务的。尽管, 艺文志中记载的这些典籍均已遗失,但可以看到那时的武 术理论已经形成了一定体系,并且可直接应用于实战。 传统武术真正繁荣是在明清至民国。这段时期,各种武学著作大量涌现,如俞大猷 的剑经 、唐顺之的武编 、吴殳的手臂录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等。本文 所依据的武学材料,也主要集中于这一时期。 (二)早期的道教武术 今天的道教武术首推武当,然而武当功夫并非最早。早在东晋,著名的道士葛洪在 11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版,第 758 页。 12 【汉】班固撰,【清】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 3037 页。 13 【汉】班固撰,【清】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 3038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抱朴子外篇自叙中说: “曾受刀楯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术;以待取人,乃有 祕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便可以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 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然亦是不急之末学,知之譬如麟角凤距,何必用之。过此以往, 未之或知。 ”14 葛洪的这段自叙是目前笔者所了解的资料中关于道教武术的最早记载。由“口诀要 术” 、 “乃有祕法”等语,可知这类武技的传授十分隐秘,这倒是确实很符合道教传统。 而另一方面,也能够从中推断出,当时的道教武术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足见 其传承已久。而“其巧入神” 、 “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等说法则充分表明,此类武技的 实战价值很高。可以说,无论是理论层次,还是实战技巧,都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了。 但是,由于其传授方式颇为隐秘,加上道教内部对这类“不急之末学”也并不重视,当 时的这些武技未能流传下来。倒是应了葛洪本人所说的“过此以往,未之或知” ,很是 遗憾! 不过,需要指出一点:东晋时的道教武术尚未与内丹修炼融合,或者说即使有也只 是浅层次的,程度不深。从葛洪所言的“不急之末学” 、 “何必用之”等语中明显可以看 出,此类武术仅仅是在万不得已时的应急手段,不似发展到今天的道教武术,已经可以 将武技作为修炼的一部分。当然,这与东晋时的内丹学尚不成熟有很大关系。根据当今 丹道研究公认的说法,道教内丹理论渊源可以上溯至先秦,然而真正成熟却是唐末和宋 朝的事情。而从现有的武术资料中看,丹道内容的大量出现也是从明清开始,这与内丹 学的发展是能够大致对应的。如今的太极拳中流传着一句据说传自明代道士张三丰的遗 训: “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为技艺之末。 ”从“不急之末学”到“不徒为技艺之末” , 其中反映出了道教武术的演变。回顾历史,再看今天,丹道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早 已不再局限于道教武术了。 以下将详细论之。 二、修之为丹概说丹道与武学 何为丹道?当代学者胡孚琛在道学通论一书中如此介绍说: “道学中的神仙是 14 杨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版,第 708-709 页。 修之为丹,演之以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11 由人修炼得神通而来的,其修持方法有多途,但以内丹学为正宗。因之丹道学虽包括外 丹学,但主要指内丹学。 ”15由此可见,丹道是一种修炼方法,其目的是修得神通,或者 按道教的说法,即是成仙。 在本文中,丹道亦专指内丹。丹道在道教中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非三言两语可以 道明。胡孚琛先生虽然对丹道下了定义,但仅仅从这种概括性的描述中并不能对丹道有 全面的认识。既然本文探讨武学中的丹道,有必要搞清楚“丹”的含义以及丹道的特点。 (一)一,丹道之秘钥 说起炼丹,大多数中国人的第一印象或许是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用来炼孙悟空的 那个炼丹炉。小说里,孙悟空先是偷吃了炉内的丹药成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后又被关在 炉鼎内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炼就了火眼金睛。最终,孙悟空不仅没有被老君炼成金丹,反 而炼出了神通。相比神话小说,修炼内丹虽然没有那么神奇,不过在可以炼出神通这一 点上倒是一致的。那么“丹”到底是何物呢?“丹”具有哪些涵义呢?还是去历代高道 那里一探究竟吧! 1、道之于人论丹之究竟 丹是何意?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对“丹”作过如下解释: “在丹字的构形上, 含藏着炉鼎、药物及火候和炼成的丹的全部意义。丹字中间一横,将上下分隔,下半部 是炉灶之法象,炉下空虚,是为燃火之处。上半部是鼎之法象,鼎中一点,在始炼之时 可以将它说成药物。在炼成之后,可以说它是一丸丹。 ” 16尽管任道长讲得十分生动和形 象,但毕竟是现今的说法。真正要了解“丹” ,有必要去探究一下丹的古义。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说: “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象丹形。 ”清 代的段玉裁对此进一步注解道: “丹者,石之精。凡药物之精者曰丹。 ”17可见,从字上 讲,丹确属于象形,但起初并非取自炉鼎之形,而是丹井。丹原本是一种矿物,后来被 引申为药物,并且有物之精华的含义。 丹道中的“丹” ,最初也指丹药,即外丹黄白术所炼长生不死之丹。外丹,是以铅 15 胡孚琛:道学通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版,第 351 页。 16 任法融:周易参同契释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年版,第 61 页。 17 许慎等:汉小学四种,成都:巴蜀书社,2001 年版,第 223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汞等矿物,配以其他药物,在炉鼎内炼金丹。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 “金丹之为 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 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 ”18这里的金丹,即是外丹。后来,随着道教的发展,外丹术走 向衰落,内丹学逐渐成熟起来。内丹,即以人身体为炉鼎,以精、气、神为药物,修炼 金丹。用通俗的话讲出来,就是一种高级的气功。到了今天,丹道已经多指内丹。在内 丹学中, “丹”又有金丹、大丹、还丹等多种提法。总之,随着内丹的兴起, “丹”的内 涵也逐渐丰富起来,而且意义也越来越抽象化。 内丹中派创始人、宋末元初的道士李道纯在中和集中说: “金者,坚也;丹者 元也。释氏喻之为圆觉 ,儒家喻之为太极 。初非别物,只是本来一灵而已。本来 真性,永劫不坏,如金之坚,如丹之圆,愈炼愈明。 ”19李道纯将金丹视为与佛教的圆觉 和理学的太极等同的概念。 金丹, 代表着元始和永恒, 已经具有了近似于本体论的意义。 清代的全真龙门派道士朱元育在参同契阐幽一书中说: “一阴一阳之道,不出 乾坤范围也。盖天地间只此一阴一阳,其本体则谓之道,其化机则谓之易,其神用则谓 之丹。 ”20朱元育将“丹”定义为“道之神用” ,体现了两层含义:其一,丹的本质其实 是道,它是道的体现之一;其二,丹是道之用,而且是神用;此外,丹和道一样,包含 了阴阳两方面。 清代的另一位龙门派道士刘一明(道号悟元子)则说得更为直接和明白: “所谓虚 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 ”21又说: “金者,坚久不 坏之义;丹者,圆明无亏之义。丹即本来先天真一之气,此气经火锻炼,历劫不坏,故 谓金丹。是丹也,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无形无象,先天而立其体,后天而发 其用,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拟之则失,议之则非。古人强图之以,强名之曰道、 曰虚无、曰先天一气、曰无极、曰太极。曰道者,无名之名也。曰虚无无极者,自未生 物时言之。曰太极一气者,自方生物时言之。其实虚无一气,无极太极,总是道之一个 物事,非有二件。这个物事,即是金丹。 ”22从以上这些言语中可以看出,刘一明十分明 确地将金丹等同于道。凡道具有的性质,金丹也同样具备。打个比方说,金丹和道的区 18 王明撰: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71 页。 19 【元】李道纯撰,张灿辉校点:李道纯集道林先生文萃:李道纯集,长沙:岳麓书社,2010 年版,第 39 页。 20 【清】朱元育:参同契阐幽悟真篇阐幽,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年版,第 6 页。 21 【清】悟元子著,钟友文整理:道解周易,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年版,第 49 页。 22 【清】悟元子著,钟友文整理:道解周易,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年版,第 50 页。 修之为丹,演之以武,复合于道中国传统武学中的丹道思想探微 13 别,就像是同一个人穿了两件不同衣服。 既然内丹修炼,是以人体为鼎炉修炼金丹。而刘一明将金丹等同于道,那么就可以 下如此结论:修内丹的意义,其实就是与道合。在内丹学里,金丹已经完全超越的最初 时炼丹药的概念,体现出了明显的形而上意义。 丹道修炼可以变气化质,尤其金丹坚固不坏的说法,对于习武之人的吸引力是巨大 的。清代的武术家苌乃周曾说,练武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便可以使人“坚硬如铁,自 成金丹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登”23。可见,道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