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枯竭的资源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成为制约产业可持续发 展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因受资源环 境制约,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和变化,新的产业不断产生和发展,传统产业也通 过高科技等多种途径进行转型。为实现湖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继续发挥在 中部崛起中领头羊作用,武汉城市圈建设全面启动。而两型社会试验区落户于武 汉城市圈, 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加速湖北在中部地区 的崛起。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引言部分,包括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主要解决的问题与论文的创新点、基本思路和研究方 法。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两型社会与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分析两型社会的内涵, 进一步阐述两型社会背景下的产业转型。第三部分具体介绍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 的现状及其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第四部分进一步分析制约两型社会背景下 武汉城市圈产业转型的因素,包括对武汉城市圈产业转型的主要障碍及其原因分 析。第五部分则是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两型产业的经验。最后一部分是结合现实状 况,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武汉城市圈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综合来看目前武汉城市圈在产业发展反面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产结构比重 不合理;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科技含量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较弱;城市圈 经济发展部平衡。要改变目前的产业状况,城市圈将推进产业转型的步伐。武汉 城市圈的产业转型应围绕实现两型产业这一中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高新科 技为支撑,在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政策四个方面全面展开,使 得经济和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转型,两型社会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e main restricted factor about industry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creasing depletion of resources an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experience of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shows tha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growth due to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constantly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hange, new industries are emerging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hrough a variety of high-tech ways to make the transform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wuhan city circle start to implement that make sure to achieve sustained,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ubei province, to continue to play a role in the rise of the central leader. the two types of social experimental zone settled in wuhan city circle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an important tool for helping to accelerate the rise of the central region.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sections. in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 the basis of the meaning of the topics at home and abroad related to the theory of which we have to resolve the problem with innovation, the basic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is to introduce two types of social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theory,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cycle in the basic of two types of social. the third part is to detail the problem between description of wuhan city circl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of resource. the fourth part is to further analysis the constrai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wo type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wuhan city circle industry factors, including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wuhan city circle and the reasons of the main obstacles. the fifth part is borrow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wo types of industry experience. the last part is a combination of reality to give the wuhan city circl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s a whole ,the negative issues of wuhan city circle i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mbodied in the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structure is irrational;increasing similarity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different regions;low-tech industries;the center city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radiation were weak;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wuhan city circl. if change the current industry situation,wuhan city circle will pull for the pace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y.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wuhan city circle should around the center with realize two types of industries,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using technology, in the par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policy,mak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keywords: wuhan city circle,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two types of social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湖北工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第 1 章 引 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经历 了由以农业为主发展到以工业为主,到现在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状态,人民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牺牲我国自然资源能源和环境为代价 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根源在于我 国一直采用的是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两高一低”为特征的传统线性经 济模式。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我国应建立一种以物质闭 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即循环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 赢。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 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这一思想。因此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而统筹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使中部崛起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为 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湖北在“十一”规划中已经提出了力争在 中部率先崛起的目标,武汉城市圈应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正式成为 “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 。两型社会试验区落户中部的武汉城市圈,这是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 国策,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利于加快 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形成东中西部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共 同发展的新格局。两型社会不仅从资源环境的角度为城市圈内的各种产业发展提 供了新思路,而且直接影响了城市圈的发展模式的选择。 目前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模式,许多还是单一的以资源及资源初级加工利用为 主导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结构,工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过重,基 本上属于资源消耗型的低层次的工业扩张,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经济无限发展 与资源有限供给、工业污染日益严重与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不断减弱的矛盾。同时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在城市圈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产业技术水平不高,资 源利用率低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随着两型社会发展模式的提出,转变发展理念, 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资源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如何将两型社会的理念与实 际相结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的转型,增 强武汉城市圈产业竞争力,促进湖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快地促进湖北在中部 的崛起,已成为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现实课题。 以两型社会为背景研究武汉城市圈产业的转型,可以借鉴目前已经在发达国 家出现的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结合城市圈的实际特点,在产业结 构调整、产业组织形式和技术的创新等方面,探讨有利于和实现以循环经济为目 标的产业发展模式,和进一步发展武汉城市圈经济,为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 理论指导。当前,迫切需要借鉴国内外比较成熟的理论,如产业经济理论、产业 生态理论及区域经济理论等,研究本区域的产业结构在资源和环境约束方面的问 题,确定今后一段时期的产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合 理化与生态化,实现在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相和谐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背景 1.2.1 关于两型社会的研究现状 从总体上看,传统粗放型经济使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资源和生态环境却在 被消耗和破坏,造成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这将会普遍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形 成没有发展的增长,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是在于 工业生产。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就必须寻求能 够解决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两型社会的提出与实施无疑是一 种适应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 两型社会包括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个方面。此观点从 2007 年 提出至今,我国学者就其涵义、发展障碍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者 们普遍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一系列措施,在 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每一个环节,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 社会发展模式。 1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两面双重含义:在资源利用方面,既包含了 相对浪费的节约,也包括了绝对消耗的节省;在经济效益方面,既是生产直接成 本的节约,也是交易间接成本的节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追求以更少的 资源消耗、更小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快的经济增长、更大的社会进步,实现人类 1 徐统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内涵与对策建议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7,03.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的可持续发展。关于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学者观点各 不相同。孙玉红(2007)认为社会上存在讲排场、摆阔气的风气,居民的生活存 在超前消费的生活习气,所以要从全民的观念意识入手,构筑节约观念系统,建 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孙玉洁(2007)认为要从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创新,转 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来创建节约型社会。 2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在促进经济与社 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确保环境质量与生态的同步提升,并以此作为人 类进一步发展的满足条件的一种社会发展新模式。徐统仁(2007)提出环境友好 型社会理念具有概念的综合性、模式的创新性、生态观的科学性和发展的动态性 四个特征,是一个包含核心、制度保障、价值基础、技术支撑等内涵丰富的理论 和实践体系,其实质在于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3但目前在我国建设环境 友好型社会困难重重,刘文芳(2007)认为要从领导干部要执政理念,转换经济 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和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和提高全民族的忧患意识 和节约意识四方面来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4孙玉洁(2007)认为要从六个方面创 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一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第二建 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第三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 模式;第四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第五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 技术;最后要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 国内学者就构建两型社会的障碍及对策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综合来看, 学者普遍认为大力发展两型社会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 路。关于构建两型社会的框架体系学者各持观点,但不乏相似之处。对于构建两 型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建设高效和谐的生产体系、形成保障的绿色制度系统方 面各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总结建设两型社会的对策建议,学者们主张从转变价 值观念、完善政府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入手。虽然两 型社会理论方面趋于完善,但如何运用两型社会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包括武 汉城市圈发展)仍然是一个新的课题。 1.2.2 关于产业转型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关于产业转型的研究较多是从产业结构转型方面进行,形成很多有 影响的理论。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 1 孙玉红.观念架构下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05. 2 孙玉洁.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01. 3 徐统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内涵与对策建议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7,03. 4 刘文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 01.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它论证了需求总量与结构变动对产业转型的影响,即 人均国民收入增减 需求层次变动 产业转型 劳动力产业间转移。西 蒙库兹涅茨(kuznets)在继承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证了产业结构及转型对 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如此,他还发现了经济增长后人均产值的增加对结构变动 趋势的反作用规律。钱纳里(hchenery)运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归纳法,对产业结 构变动的一般趋势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标准产业结构模型。该模 型对于提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变动方向具有很大的考察价值,成为观察分析各 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国关于产业转型的研究较多。但关于产业转型的概念,理论界目前尚未形 成一个比较权威和统一的定义。徐振斌(2004)认为,产业转型就是指一国或地区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环境,通过特定的产业或财政金融政策,对 其现有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就中国当前来讲,产业转型即指从旧的产业 结构布局转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 展的产业新格局,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1于立(2004)等认为,产业转型是资源枯 竭型企业通过发展“接替产业” ,逐步摆脱对原矿产资源的依赖。 2潘伟志(2004) 认为,产业转型是指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发生决定性转变的过程,是 生产要素的替代及其在变化环境下的一种重新组合。 3左莉(2002)认为,产业转型 是着眼于产业演进和发展的供求因素,包括产出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变 动、调整和优化。 4孙雪(2002)认为,广义的产业转型是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 目标的产业组织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变更。 5梁启东(2001)认为,产业转型是一个结 构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制度创新和机制再造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观念转变的 过程。 6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上述学者将产业转型理解为产业增长方式的 转变。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产业转型是产业类型的转变,即企业从原来的产业经 营转移到现在的产业经营,进入一个新的业务领域。例如姜琳(2002)就认为,产 业转型是旧产业退出、新产业替代,或是通过技术升级以完成产业升级。 7孙雪 (2002)认为,狭义的产业转型可定义为由失去竞争优势的成熟产业或衰退产业向 1 徐振斌.新型工业化与产业转型j.经济研究参考,2004,(17). 2 于立.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途径:产业转型问题研究j.资源产业,2004,05. 3 潘伟志.产业转移内涵、机制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4,10. 4 左莉.产业转型中价值转化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2. 5 孙雪.西部大开发中的产业转型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2. 6 梁启东.资源枯竭城市如何实现产业转型j.中国林业,2001,15 7 姜琳.产业转型环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2.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新兴产业或发展中的产业转移的过程。 1作者认为产业转型可以定义为在一国或地 区的国民经济主要构成中,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装备等发 生显著变动的状态或过程。由此可见,产业转型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了 产业在结构、组织、技术及政策等多方面的转型。 1.2.3 循环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的研究现状 随着工业化发展,各种环境问题的大量涌现和资源短缺现象的凸现,环境因 素越来越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罗伯特弗劳什和高乐普乐斯 (frosch,gallopoulos,1989)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产业生态学”概念,为 产业转型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2随着我国产业转型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学 者也开始关注产业生态学研究。刘立群(1999)指出了德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绿色 化趋势。 3樊海林、程远(2004)从两个层次对产业生态的概念进行界定一个层次是 广义的产业生态,主要是指理念与原则层次上的产业生态,这一层次的产业生态 理念基本可以用“优化资源生产率”来加以概括,其概念适用于所有的企业。另 一个层次是狭义的产业生态,主要是指模仿自然生态的产业生态系统,通过产业 生态系统中不同产业流程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共生,以及不同企业或工 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使能量和物质的消费得以优化,废弃物的产出 被最小化。 4产业生态学在技术上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清洁生产。李冬(2004)分析 日本从本国国情出发提出的建设循环型社会,推动地区经济的绿色化发展的动力 机制和体制保障。 5陈柳钦(2006)指出了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的 趋势。 6邓伟根(2006)提出了“一转四化”产业转型模式, 即产业梯度性转移、 产业集聚化、产业园区化、产业融合化、产业生态化。 7郭丕斌(2006)结合各国 产业转型的实践,提出了产业转型的集成化创新方法体系,认为这些方法正在引导 人们从高能耗、高消费、高自动化、高生态影响、掠夺性的物质文明向高效率、 低消耗、高活力、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转变。 8程春满(2006)等提出了区域生态 转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 9对原有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在 引进新的产业时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 1 孙雪.西部大开发中的产业转型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2. 2 邓伟根.20 世纪的中国产业转型:经验与理论思考j.学术研究,2006,08. 3 刘立群.德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绿色化趋势j.德国研究,1999,03. 4 樊海林、程远.产业生态:一个企业竞争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4,03. 5 李冬.论循环型社会目标下的日本地区经济的绿色化j.东北亚论坛,2004,06. 6 陈柳钦.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01. 7 邓伟根.20 世纪的中国产业转型:经验与理论思考j.学术研究,2006,08. 8 郭丕斌. 产业转型的有效性机制研究j.经济管理 新管理,2006,16. 9 程春满、王如松、翟宝辉.区域发展生态转型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06,04.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要积极利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型 产业。曹芳萍(2008)认为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角度来看,产业转型是指产业 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或末端治理向生态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回收 利用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变。 1而传统产业转型模式从经济运行、生态保护的角度 分析,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此要从企业内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耦合, 产业间的耦合和产业间的耦合三种路径选择产业的生态转型方式。 目前我国所倡导的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使生态经济社 会复合系统的演进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产业生态学 理论的基本原理。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是以产业生态 学为理论基础的,它要求运用产业生态学原理指导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要求将 人类社会的各项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要素和环境要素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 以考虑,以实现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而产业生态化是 21 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是人类构筑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实现良性 循环的新型产业模式,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产业生态理论为产业转型进一步 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要求产业应适应循环经济发展完成其转型。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于产 业转型的研究大都局限在产业结构转型方面。因此,作者尝试从系统的角度,分 析产业转型所涉及到的诸多方面,并探究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转型之间的内在联 系,通过微观层面上改造价值链和中观层面上构建生态工业园来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城市圈从传统的产品经济模式, 向资源经济模式转换,进而实现循环经济在整个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从而找到 在全社会建立一种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系统 的具体实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武汉城市圈产业转型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章,首先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 介绍本文的文章框架结构和研究方法,最后介绍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介绍两型社会与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首先阐述两型社会的相关理 论,包括两型社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其次阐述两型社会背景下产业转型的相关 理论,包括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两型社会与产业转型的相互关系。 1 曹芳萍、丛艳、秦涛.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综述j.管理科学文摘,2007,09.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第三章,介绍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包 括对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现状介绍和分析现阶段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武汉城市 圈产业转型的必要性。 第四章,分析制约在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城市圈产业转型的因素,包括对武 汉城市圈产业转型的主要障碍及其原因分析。 第五章,介绍发达国家在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下进行产业转型的经验与借 鉴,包括技术措施、法律措施、政策措施等。 第六章,结合现实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武汉城市圈产业转型的政策 建议。 本文是在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研究武汉城市圈产业转 型的问题。针对“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分析城市圈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并结合 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实际进行研究。文章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方法和 规范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数据调研与分析,把握城市圈产业转型发展模式。 综合分析方法: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城市圈产业转型的制约因 素进行分析。 规范分析方法:研究武汉城市圈产业转型的路径。 1.4 主要创新 本文在研究和学习国内外学者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产业转型进 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有: 一是本文认为要在区域范围内采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指导产业转型,使得 经济和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是本文认为圈内产业的转型并不应局限于结构的升级,还要考虑到如何使 圈内产业组织得以生态化的发展,极力推行可使资源得以循环的新技术,建立能 促进圈内发展循环经济的绿色政策体系。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第 2 章 两型社会与产业转型理论两型社会与产业转型理论 2.1 两型社会的相关理论 2.1.1 两型社会的科学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 济、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 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环境友好型社会指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 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2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 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与环 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为资源和环境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是环境的构成和 要素,环境是资源的载体。所以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既是一 个问题,又有两个方面;既有共同,又有差别;既互为补充,又有所侧重。 3前者从 经济学的角度讲,强调在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通过降低资源消耗、提高 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利用、提高利用率等来遏制资源浪费,用最小的资源成本换 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后者从社会学的角度 讲,强调的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中,通过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等来防止人口膨胀所带来的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后果,以最 小的生态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2 两型社会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理论的产生源于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它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 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经过数十年 研究,可将其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义循环经济”两类。 “狭义循环经济” 概念认为,循环经济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利用来发展经济,也就是 1 邓容敬.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观点综述j.通讯资料,2005,10. 2 徐统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内涵与对策建议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7,03. 3 田文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学习论坛,2007,07.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 用,以至循环不断的经济过程。 “广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把经济活动 组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资源都能不断地在 流程中得到合理开发和持久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 能小的程度。 1可以看出, “狭义循环经济”突出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 是将原来社会生产的开环处连接起来的经济循环。而“广义循环经济”强调所有 资源应该实现在经济体系内的循环利用,既包括“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还要求按 照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改变整个社会系统,包括技术支撑、生产组织方式、生活 方式、社会制度、伦理道德观念等等,实现经济、环境、生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 动态平衡。因此,“广义循环经济”往往同时被称为生态经济,指出了循环经济更 深的理念和更全面的奋斗目标。 循环经济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 “3r 原则” , 即减量化(reduce)、 再使用(reuse) 和再循环(reeyele),使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 化” 。如图 1。这样做的其意义是,首先要减少经济源头的污染物产生量;其次是 对于源头不能消减又可利用的废弃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废弃物等要加以回收利 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最后只有那些不能利用的废弃物,才允许做无害 化处理。 图 2-1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核心。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 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 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与传统 线性经济有着根本的区别,它倡导的是一种与资源环境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 1 马莉莉.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02).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便把经 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1这就从根本上消解了长期以来经济 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两型社会就是要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在社会范 围内实现资源的节约和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两型社会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是一种经济方式的转变,它摒弃了传统线性经济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 放型发展模式,而转变为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是一 种与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循环经济在各企业、各行业、各区域乃至 全国范围的实行,主要以两个方面为切入点:一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 染物排放量、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实现经 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以控制不合理 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 态保护,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从本质上讲就是从资源 节约和环境保护上入手,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行。 2.2 两型社会背景下的产业转型 2.2.1 产业转型理论 在产业经济学中,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 生产和经营上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关于产业转型,国外 资料中一般指产业界限的改变、产业结构的改变或竞争基础的改变。 目前国内学者对产业转型的概念尚存争议,未形成一个比较权威和统一的定 义,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产业类型的转变属于微观层面,即企 业从原来的产业经营转移到现在的产业经营,进入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其次是产 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集约型增长方式,属于中观层 面;最后是一国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科技等发展现 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其现存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 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这是较为宏观层面上的产业转型,它主要着眼于一国产 业结构的变动、调整和优化。 综上所述,产业转型可定义为在一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主要构成中,产业结 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装备等发生显著变动的状态或过程。由此可 见,产业转型可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产业在结构、组织、技术及政策 1 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4.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等方面的转型 1。但从各学者研究的共性上看,对产业转型的研究焦点是产业结构 各个方面的调整,即认为产业转型是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或同一产业内部结 构的调整与升级,也就是说,产业转型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结果。就目前我国 国情来讲,产业转型就是指从旧的产业结构布局转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 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2。 随着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矛盾的深化,各国纷纷加快了产业转型的步 伐,而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则成为产业转型的目标。产业生态转型受到越来 越多的关注,学者认为它是解决产业系统从很难继续维持的传统线性生产模式, 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生态化的产业运行模式的必由之 路。 产业的集群化是描述特定行业中一定数量的企业在地域上出现集聚的一种经 济现象。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在一个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一群在地域内 集中且有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的供货商、服务的供应商以及政府和其它相关机 构(如大学、规则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构成的产业空 间组织。 3因此,产业集群往往是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由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 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及其支撑机构形成的地理上的集聚体。 产业的融合化是指不同产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逐步融为一体,形成一 种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美国学者卢森伯格 (rosenberg,1963)认为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互相依赖,从而使原先分立的 产业变得联系紧密。 英国学者塞海尔(sahal, 1985)和意大利学者多西(dosi, 1988) 也提出相似的产业融合概念。20 世纪 80 年代末,日本学者在 1985 年日本产业结 构调整报告中提出了产业融合的概念,其含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产业之间 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现象。自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起,我国学者开始研究城市 圈产业融合现象。他们认为,城市圈产业融合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 一,城市圈的发展应该注重产业融合的趋势,构筑区域内新的产业体系。 关于产业的生态化研究逐步发展为产业生态学。1995 年著名产业生态学家 t.e.graedel 和 b.r.alelnby 提出了产业生态系统的转型模式, 并指出生态转型会 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发生作用,在宏观层次上,生态转型是实现工业 生态系统向三级生态系统进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中观层次上,生态转 型可实现达到延长产品寿命,特别是减少废物和增强循环的目的;在微观层次上, 生态转型将优化反应过程,实现“原子经济性” 。产业生态转型是指使产业自然生 1 邓伟根.20 世纪的中国产业转型:经验与理论思考j.学术研究,2006,08. 2 徐振斌.新型工业化与产业转型j.经济研究参考,2004(7). 3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1.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态有机循环,在自然系统可承载能力的范围内,对特定地域或空间内的产业系统、 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即它 追求的是生产过程中物质利用的循环模式,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无废模式” ,构 造产业过程中物质循环链(一个过程的输出成为另一过程的输入),提出废弃物降 解与循环利用的解决办法。国外发达国家产业生态转型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形成 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转型市场机制。 2.2.2 两型社会与产业转型 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进行产业转型是首先应确定某一区 域内可利用的资源总量,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需要,将可分配资源在这些产业之间 分配,使各产业能达到产量最大化。而资源禀赋的不同,决定了各地区产业结构 的不同,即各个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和价格也就不同。合理的产业结 构,应是比较多地利用该区域相对丰富且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来从事生产, 因而商品的生产成本相对比较低廉,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而忽视区 域资源情况或技术处于劣势而形成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不起激烈的市场竞 争,最终会被淘汰。 其次考虑生态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因为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后经济将 失去有效的支撑力,所以经济活动要在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进行。由于产业结 构、组织和技术等对环境质量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给环境造成一种结构性污 染。结构性污染是指污染的状况与经济系统中的某种结构有关,如果结构发生变 化,那么污染的特征和状况也就发生变化。结构性污染对经济发展是很不利的, 它会使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被污染的环境很难再支持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产业转型应该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等经济 的负外部性降到最低的原则进行。因此,产业转型把环境友好的目标贯穿于整个 发展过程中。 随着重工业的不断发展,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距离的拉大,在以自然资源开采 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区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等问题日渐突出。面临巨 大的环境、资源和生态压力,要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各地区必 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区域范围内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推进循环经济的 发展,因为循环经济被认为是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产业转型始终朝高级化、 合理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等各个方面也经历了由低级向 高级转换,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世界各国在实现重工业化过程中陆续完成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了产业转型,其共同点是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产业转型的过程中。 两型社会的观念对产业转型有促进作用。在区域范围内,循环经济将不同层 面的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要求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都遵循 3r 原则,以实现清洁 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为目标,建立起更全面、更高层次、更稳 固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将“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 的传统产业逐渐被改造升级或者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 率”的新型产业。因此,在区域范围内,新一轮的产业转型是伴随着循环经济发 展的,朝着两型产业转变,也是循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两型社会与产业转 型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工业化导致能源短缺、生态破坏必须变原有的经济模式, 转而建设两型社会。而从协调和效益角度看,两型社会要求整合产业链转变产业 发展模式,全方位解决产业和技术的更新换代,提升产业整体层次。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第 3 章 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污水处理材料项目商业计划书
- 中国芯棒石墨润滑剂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中国纳米硅酸锆项目创业计划书
- 2025年激光比长仪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下半年广东广州市重点项目服务中心招考4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赤峰市人民医院科室知识产权管理考核
- 2025年起重机械操作证考试冲刺试题试卷详解试卷详解试卷详解及答案
- 2025年低压电工(电工操作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城市居民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合同协议
- 鸡西市中医院文献检索能力考核
- 2025年麒麟证书考试题库
- 2025至2030科普教育基地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精神病医院项目建议书
- 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联考《综合应用能力》A类考试测试题(含答案)
- 体验人工智能教学课件
-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公开课】等腰三角形(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数学八年级上册
- 代理商激励方案(3篇)
- 小学国防教学课课件
- 中国熔断器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胆囊腺肌症的超声诊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