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罗九香客家筝艺术风格研究.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罗九香客家筝艺术风格研究.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罗九香客家筝艺术风格研究.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罗九香客家筝艺术风格研究.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罗九香客家筝艺术风格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提要 罗) l 香先生是,“尔汉乐客家筝派一代宗师,他把客家筝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级的音乐艺术家,在广东汉乐发展史上,堪称为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罗九香先生客家筝的演奏特点,严格保留着广东汉乐的原生态。其艺术风格止l 纳起来是: 古朴淡雅,重在写意。具体说有四点:1 ,音色优美浑恻;2 ,按滑变化丰富;3 ,琴度出神 入化;4 ,意境深邃高远。著名民族音乐家对他的评价是:“神功至极,匠心独具。其中奥 妙,须言传= ! = = 教方得要领。” 罗九香先生客家筝有如此高的造诣,根源在于他有高水平的文化科度、多元化的知识积 累、执着的艺术探求和德艺) | ) c 馨的高尚情操,给后人提供了一条司供借鉴的成功之路。 t h e m er e s u m e m rl u oj i u x i a l l gi s 也eg r c a tm a s t e ro fz h e n go fg u a n g d o n gk e j i a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 h eh a sr a i s e d 也ek 巧i at r a d i t i o n a lz h e n gm u s i ca r tt oan e wh e i g h t 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a n di n t r u d u c e di tt ot h ew o r l d h eh a st 王l u sb e c o m eaw o r l dc l a s sm u s i c a r t i s ta n di sk n o w na sa 砌e s t o n ef o u i l d e ri nm eh i s t o r yo fg u a i l g d o n gc h i n e s e n 丑d i t i o n a lm u s i c t h ec h a r a t e f i s t i co fm rl u oj i l l ) 【i a n g sk e j i az h e n gp e r f o r m a l l c es 廿i c yr e t a i n s t h en a t u r a lf o r mo fg u a n g d o n g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 t h ea m s ts t y l em a i n l yi s p l a i n ,a n t i q u ea i l dn o b l e ,c h 嬲l c t e r i z e db yv i v i de x p r e s s i o n t h ef o u rd e t a i l sa r ea s f 0 1 l o w i n g :1 b e a u t i f u la n dp m f b u n di ns o u r l d ;2 s u i p r i s i n gt a c t i c so fs t r i n gp r e s s i n g a n d s l i d i n g ;3 a c m eo fp e r f b c t i o n ;4 p r o f b l l i l d 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 t h ef h m o 吣 协m i t i o n a lm u s i c i a l l sa p p r a i s e dh i ma s ,“e x t r e m e l yf a i r yp o w e ra n du n i q u em a s t e r w o r k ”a n d “o n l yb yp e r s o n a l l y 印p r e n 廿c i n gc a l lo n em a s t e rh i sm y s t e ” m rl u oj i l l ) ( i a n g s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a tk 白i az h e n gp e r f o r m a n c ei sd u et oh i s h i 曲c u l n 】i _ a l l e v e la n dh j sm u l t i k n o w l a g ea c c u m u l a t i o na sw 1 1a sh i sd e v o t i o nt ot h e a na n dp u r s u i tf o rp e f e c t i o n ,a n dh i sl o 衄s e n t i m e m h et h u sl e f tt l l en e w c o m e saw a y t 0s 1 i c c e s s 关键词:客家筝广东汉乐演奏技法艺术风格 k e yw o r d s :k 句i az h e n g ;g u a n g d o n g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 ;t a c t i c so f p e r f o m l a n c e ;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痒 专。 ( 一) 罗九香先生是客家筝派一代宗师,一生以“承传”为己任,淡泊名利,敬业 求实,鞠躬尽瘁。对广东汉乐和客家筝艺的弘扬和传播,成绩卓著,贡献巨大。 他把流传在民间的广东汉乐和客家筝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走向世界, 并成为“世界级”的音乐艺术家,在广东汉乐的发展史上,是开天辟地,绝无仅 有的。所以,罗九香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罗九香( 1 9 0 2 一1 9 7 8 ) ,广东省大埔县枫朗区坎下村人,出身于商贾家庭。 1 9 2 1 年毕业于潮州金山中学,后入上海“复旦大学”预科半年。曾任教于家乡 “同新小学”和“广德学校”。早年受同宗上辈人晚清秀才罗仙畴先生和一位名 字不祥的盲人先生古筝启蒙,后师随“乐圣”何育斋先生,自此音乐勤耕不辍, 终成为何育斋先生的继承人、传人、名师。1 9 5 4 年起先后入大埔“民声汉剧团” “广东汉剧团”任古筝、三弦演奏员。1 9 5 6 年作为客家音乐小组成员,随广东 代表团进京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出,获得巨大成功。1 9 5 9 年入“天津音乐 学院”、1 9 6 0 年入“广州音专”( 现星海音乐学院) 教授客家筝,直至1 9 7 8 年在 家乡逝世。 罗九香先生的第一篇传记承秦筝正统传太古遗音( 陈安华撰文) ,1 9 9 4 年4 月入辑近现代中国音乐家传第一船( “七五”国家重点研究课题一中国 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辑出版) ,记载着罗九香对广东汉乐的“承”与“传” 所做出的贡献( 注1 ) 。获得这项殊荣,证明了国内音乐界对罗九香艺术成就的充 分肯定。 鉴于罗九香先生的突出贡献,星海音乐学院于2 0 0 2 年1 0 月举办了罗九香 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在纪念大会上,唐永葆院长对罗九香先生做出如 下的评价:“罗九香先生作为客家筝一代宗师,是他,第一位在中国音乐舞 台上向海内外介绍客家古筝艺术,使这个鲜为人知的传统古筝流派得以名扬天 下,深入人心;是他,第一位在高等音乐学府教授客家古筝,培养了一批日后成 为当今古筝界栋梁的英才,使客家筝后继有入,世代传承;是他,第一位把客家 筝带到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上,使之列为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材,使客家筝从民间 走上学府:是他,第一位把客家筝的演奏灌制成唱片,发行到海内外,使客家筝 艺术得以保存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往2 ) 英国当代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中国音乐研究专家、英国谢尔福大学的乔纳森 ( j o n a t h a n p j s t o c k ) 教授,将罗九香的艺术生平和业绩收入到国际公认 的具有最高学术权威的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 t h en e wg t o v e d i c t l 0 n a r yo f 删s i ca n dm u s i c i a n s ) 2 0 0 1 年版中。文章这样描述:“罗九香, 中国广东省大埔人氏,中国古筝演奏家。罗九香被誉为客家筝派最重要的典型代 表。作为一个古筝表演艺术家,他一生的音乐活动对客家汉乐及汉剧音乐的发展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音乐及其演奏,更多的是保留着典型的中国音乐的 传统风格。”( 注3 ) 辞典是一部自1 8 7 8 年问世以来至今已有1 2 0 余年洋洋2 9 卷的鸿篇巨制, 一直受到以欧洲教会、宫廷或音乐厅作曲家创作的音乐艺术经典为唯一价值标准 的“欧洲中心论”观念所垄断,民族音乐家无法问鼎。上世纪五十年代,美籍华 裔作曲家、哥伦比亚大学文学院终生院士周文中教授和早年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冠 军得主傅聪先生作为华人首次入辑该辞典,但其价值标准仍未完全摆脱“欧洲中 心论”观念。至2 1 世纪2 0 0 1 年的版本中,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瞎子阿炳) 、 刘天华和岭南罗九香三位大师的生平和业绩才真正地载入该史册。 这是百余年来各国民族民间音乐家持续不懈的努力、发掘和研究,使各民族 本土的传统音乐文化和大师的艺术地位越来越受到尊重的结果。罗九香先生的入 辑,说明国际音乐界对岭南客家筝派及其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同时体现出以罗 九香为代表的岭南客家筝派传统的国际地位和深远影响。 作为一位自发特色的民间音乐演奏家,罗九香先生冲破民间自娱自乐的框 框,从山城走向都会,登上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席的宝座,在其敬业求实和献身 精神的推动下,使教学和演奏逐渐升华至自为的特色,成为一种文化自觉。j 下如 唐永葆院长所说,“从乐谱到演奏,从教学到理论,罗九香大师留给我们一笔珍 贵的遗产,使客家筝成为当代中国筝坛大家熟知的传统流派之一”。( 注4 ) ( 二) 罗九香先生演奏的客家筝派,是作为广东地区三大乐种之一的广东汉乐在长 期“和弦索”( 演奏活动) 中孕育出来的独具一格的古筝流派,母体是广东汉乐。 2 本源来自黄河汉水的中原古乐。由此,客家筝曲既保留着中州古韵的遗风,又有 地域民俗音乐文化的特色。 广东汉乐旧称“儒乐”、“国乐”,客家筝又称“儒乐筝”、“汉调筝”,与儒学 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客家人的祖先多为中原的衣冠1 日族、公卿文士、忠义 之后,文化底蕴深厚。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教诲,养成重教育,喜文艺、淳民风、 勤进取的优良传统。音乐的格调寓意深刻、意境高远,有儒家风范,养心养德。 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罗九香先生严格地保留着广东汉乐的这些原生态,古朴淡 雅,重在写意,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风格。 “调骨”是广东汉乐的曲谱,用工尺等文字表述的“工尺谱”,记录着乐曲 的骨干音,标注着板音、板位、板数和调式,简练明了,用“官话”吟诵,是一 种外来的记谱形式,全国通用。“调骨”是客家民间传统的称谓,历史悠久,意 指曲调象骨骼一样,不能随意改动。它是广东汉乐的根基,没有它,就没有广东 汉乐;扭曲了,广东汉乐就会变味。在“调骨”不变的前提下,演奏者可根据音 乐的节奏和情感进行加花和减字,随心所欲、生动灵活。“调骨”表面上是一种 记谱法,但它法则严谨,变化无穷,蕴藏着深邃的内涵,从一个侧面可窥视到中 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正是由于“调骨”的魅力,使罗九香先生的演奏如鱼得水,天马行空,随心 所欲,出神入化,不断追求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逐渐形成 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概括起来是:音色浑圆优美,韵味隽永内涵,琴度出神入 化,风韵古朴淡雅,意境深邃高远。他的演奏获得音乐艺术家们的高度评价。著 名戏剧家欧阳予倩赞日;“神功至极,匠心独具,j 砉 称岭南一绝。”古琴家查阜西, 民族音乐家杨荫浏的评价是:“其中奥妙,须言传身教方得要领。” ( 三) 罗九香先生的艺术人生,是一条艰辛而曲折的成功之路。他受过良好的文化 教育,但对前途似锦的仕途生活却不眷顾,选择了清贫,痴迷广东汉乐,令家人 十分失望。 为了广东汉乐和客家筝艺术的宏扬与传播,他有着淡泊一生,宠辱不惊的高 洁情操。通过音乐的纽带,结识了许多政界和文化界名流,令他视野开阔,思维 前瞻,心胸豁达,乐于助人。这为他今后的音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罗九香先生客家筝有如此高深的造诣,得益于:l ,高水平的文化素养;2 , 多元化的知识结构;3 ,对艺术的执着追求;4 ,德艺双馨的高尚情操。 进入高等音乐学府,对他心灵深处韵致精神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 乐学府的教学环境、教学程序和教学要求对一位初来自民间的演奏家来说,无疑 是陌生的,必须接受这个挑战。好在罗先生有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有高层次的 文化底蕴、有广纳百川的开阔胸怀、有思维的前瞻性和创新的潜意识、有对艺术 执着追求的宏观胆略和儒家学说中的伦理美德,使他很快适应了这个环境,敬业 求实,博采众长,不断攀登艺术高峰,成为与早年居住在山城的他不能同日而语 的“世界级”音乐艺术家。 对罗九香先生古筝艺术影响最深之一是古琴美学理论。明末虞山派古琴家徐 青山的美学琴论骆山琴况,他十分崇尚,深有感悟。他把它缩写成琴况廿 四则警句用于古筝演奏,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古筝美学理论的空白。他把琴 况的精髓概括为四句话:“缓而不怠、紧则有序、古朴淡雅、重在写意。”成为 后来其学生揣摩琴度,追求高雅格调的“座右铭”。 罗九香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音乐艺术家,受儒家学说的影响颇深,一向以 “儒家乐派正统”自诩,把音乐看成是智慧、伦理和人格修炼的课程。他对恩师 的情谊重如泰山;把客家筝曲看成是人民的;在生命即将结束之前,惦记的是客 家筝要流传下去,其宽阔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人格情操体现在他一言一举之 中,是艺术风格深邃高远的源泉。 今天,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罗九香客家筝艺术风格时,依据现有的文献和历史 资料,从演奏到理论进行收集、梳理、归纳,逐步完善客家筝学理论,使这个流 派的艺术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洼: l 、近现代中国音乐家传( 第一册) p 4 6 3 4 6 9 2 、3 ,4 出水莲花香飘九洲p 3 、扉页 第一章广东汉乐是客家筝的母体 4 凡研究客家筝的人,一般都会把广东汉乐联系进去。这是因为汉乐是一个乐 种,包含着各种乐器( 包括筝在内) ,是乐种在长期“和弦索”( 演奏活动) 中把 它孕育出来。有人说,没有广东汉乐就不会有客家筝,此话不谬,就因为广东汉 乐是客家筝的母体。由于客家筝已形成流派,其独特风格为人们所喜爱和推崇。 要研究它,就不可能割断它与其母体广东汉乐的依存关系,成为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 第一节大埔是客家筝派的基地 在“茫茫九派流中国”的古筝流派中,客家筝是一支重要门派。它流传在五 岭以南粤东韩江流域客属地区,故称“客家筝”。 客家筝原称“汉调筝”、儒家筝”、“汉乐筝”,1 9 5 6 年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周 后,才逐渐被人称为“客家筝”。基地在广东省大埔县( 注1 ) 。 大埔是纯客家人聚居之地,古时属“潮卅i 府”管辖。丘陵山区,交通不便, 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居民养成刻苦耐劳、勤奋上进的优良传统。此处山川毓秀, 民风淳朴,崇尚文艺,蔚为风气。从明嘉靖九年( 公元1 5 3 0 年) 开始,历次的 大埔县志均有“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和“埔之风俗,家诵户弦”的记载。 在大埔民风乐韵的薰陶下,来自中州古乐的客家筝曲逐渐扎下根来,形成有 别于其它流传地域独具特色的流派,对外辐射,影响遐迩。其形成的根基在大埔 县,故称为基地。 广东汉乐是大埔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旧时称谓甚 多,有儒乐、国乐、清乐、汉调音乐、外江弦、中州古调、客家音乐等。1 9 6 2 年广东省举办第一届“羊城音乐花会”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经过讨论 才统一确称为“广东汉乐”,自此流传于世。 广东汉乐是一种乐种,与广东音乐( 粤乐) 、潮州音乐并列为广东省三大乐 种之一。客家筝是广东汉乐诸多乐器门类中的一员,在长期的“和弦索”( 演奏) 活动中脱颖而出,经过历史上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演奏家演绎,精益求精,去芜存 菁,逐渐提炼出可以独立演奏的乐器并形成自身的风格和流派。自晚清至民国时 期,大埔的古筝民自j 传播较广。涌现出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其中数大埔莒村人 何育斋先生和大埔枫朗人罗九香先生最具代表性。由此看来,研究客家筝的演奏 风格,就离不开要从孕育它的母体广东汉乐谈起。 第二节中原古乐是广东汉乐的“源” 中原古乐是指曾经居住在中原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族先民南迁时随人而 来的音乐,经过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融合,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汉乐。它大致要经历 雏形、融汇、演变和定型几个历史阶段。所以,广东汉乐既保留着中原音乐文化 的遗迹,又有地方民俗文化的特色。它的“源”,是华夏正声、太古元音。其历 史可追溯到南宋以至更久远的年代,是研究中原古代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主 要分布在粤东、闽谣、赣南和台湾及东南亚等地。 中原音乐文化传入南方的诱因,有战乱、天灾、贬官、游宦、宗教、科举等。 主要是战乱。据史学家罗香林教授所著客家源流考的论述:“客家本是中原 的汉族,在历史上因避难,有五次南迁,成为今天的客家。第一次是第三世纪, 东晋五胡乱华时期从河南中州迁来;第二次是第九世纪,唐末黄巢事变从河南中 州迁来;第三次是第十三世纪宋朝末年受金人入侵;第四次为明术满人入侵;第 五次为清同治年问受广东西路事件和太平天国事件的影响”( 注z ) 。在五次迁移中, 应数南宋末年宋室南迁时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情景最惨烈,对汉乐的形成,影 响最深刻。这是一个非常时期的历史阶段。 南宋德佑二年( 公元1 2 7 6 年) ,临安陷落,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举勤王 之师,扶幼帝赵罡( 在福州死) 、赵呙南移,经福建闽南入潮,沿海边西徙,至 新会县南“崖门”,为金兵所困,双方投入兵力廿余万,战船、民船两千多艘, 激战二十三天,终因无援,为金兵所败。陆秀夫负幼帝呙,投海自缢,宋遂亡。 汉乐曲崖山哀就是哀悼这个历史悲剧的。 随宋室南渡的多为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文化底蕴深厚。他们中的大多 数人落籍于粤东、闽西、赣南一带。随行的宫廷衣冠、仪制、礼乐、文物等中原 文化和宫廷音乐,流寓上述地方。据明嘉靖3 6 年( 公元1 5 5 7 年) 大埔县志 载,在设祭祀的礼乐栏目中,详载了琴、瑟、钟、磬、笙、箫等乐器,并附迎神、 6 祭奠、送神用的“钟、吕”文字古乐谱五首,都是官府御定的祭祀音乐( 注3 ) o 象 中军班乐曲大乐等都是来自宫廷礼乐;丝弦乐中的南进宫、北进宫、 玉连环、落地余钱等都是反映宫廷生活的乐曲。 在“仕皆倡琴瑟,重乐以治民” 何松撰文,载何育斋筝谱遗稿p 1 4 8 7 、l o 1 3 、1 6 、陈安华承秦筝正统传太古遗啬,载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 p 4 6 3 4 6 9 第四章海纳百川,独树一帜 罗九香先生在筝艺生涯中,有其思维的前瞻性、创新的潜意识,个性风格 十分突出,在客家筝的演奏风格中潇洒超俗、独树一帜。这与他海纳百川的治学 作风是分不开的。 1 多元文化的积累 罗九香先生客家筝艺有如此高深的造诣,关键在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筝 艺执着追求的本性。他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1 9 2 1 年,潮州金山中学毕业后, 在家乡“日新学校”“广德学校”任教年余,1 9 2 3 年在广东增步工业学校修业后 入上海复旦大学预科班学习半年。这在2 0 世纪初居住在山区的客家人群中是不 多见的。 在日新学校任教期间,他一方面与乡间的音乐人合奏广东汉乐,提高演奏技 艺,一方面将工尺谱在音乐课中教授小学生们朗唱,教该幼儿园老师区大姐学筝 ( 注1 ) 开始传授筝艺。他给日新学校带来了许多新风尚:提倡学校开展体育活 动,使学校在他任教期间举办了首届学生运动会;主张学生上学穿制服,以增强 纪律观念和自豪感;积极支持学校举办文娱活动,亲自参加以“破除迷信,反对 买卖婚姻”为内容的话剧幸福姻缘的演出;教学中,常穿插一些科学常识, 如雷电的形成,启发学生认识科学,走科学道路( 注2 ) 学校的这些活动内容, 现在看似平常,但对于在1 9 1 1 年清代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后 仅十年的历史阶段来说,是极其不容易的。它不仅是罗九香先生不自觉的一种文 化积聚,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他思维的前瞻性和敢于创新的潜意识,这与他以后的 海纳百川、博取众长的治学作风是一脉相承的。 罗九香先生不仅会弹筝,而且会拉椰胡,弹三弦。在音乐学院教学生,他就 是常以三弦或椰胡给学生领奏,带动学生掌握汉乐节奏和韵昧。潮州音乐专家、 星海音乐学院陈天国教授这样评价他:“他虽只用食指指甲当拨子弹奏,但韵味 相当浓郁,和他的古筝演奏一样,神韵兼备。他在汉剧团工作期间,恐怕还是以 三弦为主,称他为客家三弦大师,也是名副其实的。”( 注3 ) 三弦与椰胡演奏的调 骨是一样的,由于乐器的性能技法和音色特点不同,其旋法和滑音并不全相同, 与古筝也有区别。所以不同的乐器演奏,可以对广东汉乐的风格韵味有更全面的 了解和掌握。 年轻时候的罗九香先生还学过太极、八卦,将它们的运气规律用于演奏上。 乐曲里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与他的气息运用,十分相关贴切。他“患有浸 润型肺结核症,平时咳嗽不已。然每逢弹琴,咳声即止。演奏完毕,微有喘息, 汗沁脊背,可见他运气于演奏上所产生的效力。”( 注4 ) 气息的运用还不止于在身 体上有立竿见影的功效,更重要的是可使乐曲的情感深化。它能“融其粗率,振 其疏慵。”“祛邪存正,黜俗而雅”( 注s ) 。可见,其艺术境界的形成是有根基的。 罗九香先生的书法,远近闻名。他擅长行草,年轻时就开始练字,常以唐宋 诗词书写。一面是练字练运气,一面揣摩诗词里的意境和韵味,这些对他弹筝均 十分有益。他故居的大院门楼横匾上的“继述文明”及家乡白云中学奠基碑文都 出自他的手笔( 如图) 。还有一传说,解放前广州沙河顶石门牌坊上的“十九路军 松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是他写的字,解放后才改成是别人的字。至于谁写的字, 不是本文想弄清楚的目的,只是想借此说明罗九香先生厚实的书法功底以及他文 化结构的多元化。 罗九香故居大院门棱横匾上的题字 自云中学奠基碑文罗九香先生常书写唐宋诗词 2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罗九香先生一向对客家筝以外的其他流派十分重视,不仅没有门户之见,而 且是如饥似渴地学习,把其他流派的优点融入自己的演奏中。 客家筝北传以后,罗九香先生认识了各派的大师,如中国筝坛的泰斗中国音 乐学院曹正教授,河南筝派大师曹东扶,山东筝派大师赵玉斋、高自成等,并成 为挚友。他对北方筝派的硬朗风格十分赞赏,认为技术丰富,音质浑厚,气度奔 放,特别是山东筝的大指小关节轮音更令人叹为观止。为了学习这个指法,他把 玳瑁义甲脱下,改用肉甲拨弦。如杜字魂开头两个长音,原是用大中两指作 快速的交酱,改为大指小关节快速托劈;北方筝的连托两弦并带滑音的弹法,也 用在熏风曲的中板和将军令的中板中。他认为这个力度比原来大,可增 加乐曲的气势。又如山东创作筝曲庆丰年有和弦的演奏,他也试图在客家筝 中用右手弹奏和音,增加一点和声色彩。古琴中的泛音,也常吸收在他的演奏中。 在博采众长中,他不仅身体力行,还要求学生多学习人家的长处,树立大胆 改革的精神。他鼓励学生搞创作,有继承才有发展。认为传统的精华要继承好, 才能谈到发展,前者是基础,后者才是目的;可以创新一些技法,应用在创作乐 曲之中,增加表现乐情的手段,这样才有新意。他建议学生多学点古典文学和历 史,这对理解乐曲才有帮助。一个人的文化根基十分重要,根基不好,琴也无法 弹好。充其量只能停留在“形似”的层面上,没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要广泛涉猎 于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补充自己的不足。要真正做到博采众长并不容易,关键 是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还要能为己所用,兼收并蓄才能名副其实。 罗九香先生的教学,思维和方法与他的演奏一样,立足于传统,创新于未来。 音乐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发展变化着,跟不上这个形势,人就会落伍,为时代 所淘汰。教学也好,演奏也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有个性才能立得住脚,人云 亦云终究是没有前途的。 3 古琴艺术的启示 罗九香先生对古琴艺术十分欣赏和崇尚。传说早在上海读复旦大学预科时就 曾经学过古琴,故一生与古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结识许多古琴家为挚友,经常 聆听他们的演奏和对琴经的谈论,从中获得启发。这些古琴家有中国古琴泰斗查 阜西,著名岭南琴家杨新伦,香港琴家容心言,广州琴家周桂清、招缀芬等。尤 其是明末虞山派著名琴家徐青山的美学琴论骆山琴况,对他的影响极深。 徐青山的驺山琴况是在明代古琴流派纷呈,演奏达到空前艺术高度的基 础和背景下,对前人的琴论加以深入研讨和阐发,结合演奏实践总结出来的弹琴 “二十四况”( 注6 ) ,是一部诸多琴论中最杰出的古琴演奏美学论著。罗九香先生 对它,深有感悟,缩写为琴况二十四则警句,用于古筝的演奏。他说:“徐青 山琴况廿四则,意义精微而笔墨冗长,阅者苦之。因集其警句为一篇”。( 注7 ) 音乐中常有“触类旁通”之说,虽是古琴的理论,但适用于古筝,罗九香先 生把它缩写成琴况二十四则警句,用在古筝上,是填补了古筝演奏美学理论 的空白。二十四则,即是2 4 项准则,简化为2 4 个字,每则一字,故有人称为“二 十四诀”。2 4 则的前8 则,“和”、“静”、“清”、“远”;“古”、“淡”、 “恬”、“逸”,主要是关于格调、风格方面;中间十二则,“雅”、“丽”、“亮”、 “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主要是关于取音 ( 音质音色) 、运指( 演奏技巧) 方面;后面4 则,“轻”、“重”、“迟”、 “速”,主要是关于音乐处理方面( 洼8 ) 。其中每则还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 琴况二十四则警句揉合了儒、道两家精神为一体的美学。如“和”中的 散和、按和、泛和,散、按、泛都是古琴的左手技法,都要求“和”,这是儒家 的伦理观念。罗九香先生自幼受儒学的熏陶,演奏的汉乐又是儒家音乐,所以儒 学中的“和”对他来说是十分崇尚的。要使音乐达到“至和之境”,就必须象琴 况所说:“弦与指合,指与音和,音与义合”,古筝的演奏,若能做到弦、指、 音、义的和谐协作,“意”也就有了。 又如,“古、淡、恬、逸”。古,是“融其粗率,振其疏慵”;淡,是“祛 邪而存j 下,黜俗而雅”;恬,是“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 拢:意到而不自浓”。逸,是“先调其琴度,次养其手指,则形神并活,逸气 渐来”。这些美学理论,在罗先生的演奏中,已经体现到。正如他所概括的: “缓而不怠、紧则有序、古朴淡雅、重在写意”。 罗九香先生的筝艺风格,是在美学理论的启示下通过不停的演奏实践慢慢体 现出来。格调和意境不同一般,有自己的一套路子。他的思维活跃,从不保守。 对筝艺的追求没有止境,没有框框,敢于尝试,终于脱颖而出,独树一帜,为后 辈人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成功之路。 注: l 、罗驰云怀念罗九香先生戴m 水莲花香飘九洲p 6 3 2 、4 、陈安华承秦筝j 下统,传太古遗音 ,载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p 4 6 3 4 6 9 3 陈天国谈罗九香先生对客家音乐的贡献,载出水莲花香飘九洲p 4 0 5 、7 ,蓝介愚琴况廿四则警旬古筝家罗九香遗作) 载中国音乐 1 9 8 4 年第一期 6 、8 、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p 7 1 7 _ 7 1 3 结语 2 0 0 4 年,大埔县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汉乐之乡”;2 0 0 6 年6 月, “大埔广东汉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令海内外客家子民和岭南地区 广大民众深受鼓舞。它给我们提供一个极之重要的信息,即国家对民间传统文化 十分关心和重视,把“大埔广东汉乐”列入国家保护范围,说明“大埔广东汉乐” 的文化地位和艺术价值已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在这个大气候下,作为广东汉 乐客家筝派的一代宗师,罗九香客家筝艺术风格肯定被定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纳入广东汉乐的研究和保护的轨道。所以说,对他的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 它的现实意义在于: 1 ,有助于弱势文化的开拓和发展 广东汉乐长期流传在经济落后的丘陵山区。地域狭窄,交通不便,与外界交 流不多。被视为弱势文化或边缘文化。假如没有罗九香先生等老一辈音乐艺术家 五十年代在北京国际音乐舞台上的演出,人们尚不知广东仍保留着中州汉皋古乐 这一优秀乐种。之后,由于罗九香先生在音乐院校执教客家古筝,把客家筝曲列 入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程,培养了一批非客家人的知名专家教授,并录制唱片流 传海内外,相信广东汉乐还未为人所共识。 近一个世纪以来,客家筝一直是宣传弘扬广东汉乐的先行者。人们知道广 东汉乐,一般是从学或听客家筝开始。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何育斋先生在广卅l 开设“潮梅音乐社”和在上海创办“逸响社”,就是以客家筝为主,结识南北音 乐界名流,推广汉乐文化。之后的五十年代起,也是罗九香先生以客家筝在全国 乃至世界上打响,使人们从学习客家筝演奏风格中来领悟、体会广东汉乐的真谛。 1 9 9 9 年,由陈安华( 筝) 、罗德斋( 箫、笛) 、居文郁( 椰胡) 、罗曾优( 琵琶、 头弦) 、庄长江( 扬琴) 五位音乐家应邀在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举行“广东汉 乐演奏会”,是广东汉乐作为专场演出历史上第一次走出国门,整场音乐会也是 以客家筝为主要乐器贯串其间。由此可见,客家筝对广东汉乐的弘扬与传播,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信今天研究罗九香客家筝艺术风格对拓展弱势文化的广东 汉乐,将会一如既往充当重要角色。 2 ,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历史上,中国人崇尚“儒学”,以儒家的教义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一种 伦理准则。忠孝、仁义、礼仪、睿智和诚信,就是这种伦理的体现,称为中华民 族的美德。 广东汉乐又称“儒家音乐”,客家筝又称“儒家筝”,演奏客家筝的人也常以 儒乐弟子自诩。在儒家精神启示下,弹筝人可得到人格、伦理、智慧的修炼,变 得更加宽厚温和,从容宁静,睿智聪敏,智力开启,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明末著名虞山派古琴家徐青山的琴学论著弱山琴况,蕴藏着儒家学说的 哲理。它的文风高妙,意境深远,对罗九香客家筝艺术风格的形成,影响极深。 他把它缩写为琴况廿四则警句,移用到筝的演奏上,深得中国文人传统精髓。 这对广东汉乐品味的提高将发挥重要作用。经过音乐的锤炼,促进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精神的传承,使人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逐步达到与琴和谐、与人和谐、与 社会和谐的“至和之境”,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极之深远。 本文在对罗九香客家筝艺术风格的研究中,通过对他艺术人生的回忆、演奏 特点的归纳、艺术风格的分析、传统乐曲的理解、美学思想的研讨等,能有助于 这个流派筝学理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直接服务于演奏和教学,使客家筝派传统 风格得以薪火传承,沿袭千秋万代。 后记 从拟定论文课题、写开题报告到论文撰写过程中,一直得到笔者的导师、中 国音乐学院林玲教授的辛勤教诲、严格要求和亲切引导,使笔者克服了一个又一 个的困难。尤其是丌题报告,林玲教授亲自五易其稿,并在她的敦促下,亲自到 广东大埔县采风,深入生活,获得了许多原始资料,打开笔者的思路,提高了撰 写的动力,终于使这篇论文能够按照计划完成。虽然论文存在的不足尚有不少, 但通过这次经历,确实是锻炼了自己,充实了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收获是丰 富的。这得首先感谢林玲教授。 笔者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中,得到了杨青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