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孙中山与宋教仁法律思想之比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近代以来,面临着“亘古未有之变局”,先进的中国人利用各种 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苦苦寻求解除危难、摆脱困境的近代化发展之路。 在中国大地建立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孙中山、宋教仁 二人毕生追求的革命理想。他们博大精深的法律思想对近代中国政治 和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一条民主宪政的探索之路。 学术界对孙中山先生法律思想的研究论著不胜枚举,并不乏广博 精。如唐自斌先生论著孙中山法律思想研究,内容丰富、资料 翔实、体系合理、论述精辟。相比之下,学术界对宋教仁先生的法律 思想研究远不如前者,只有寥寥几篇论文,篇幅有限,且论述不完整。 至于对孙中山和宋教仁二人法律思想的比较,就笔者搜索的相关资料 范围看,学术界至今尚无人涉及。因此,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对孙、 宋二人法律思想的比较研究尚存广阔空间。这正是笔者成就拙文的初 衷。本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孙、宋二人法律思想的形成、民主法律 观、宪法思想、国内法部门法思想及国际法思想等几方面进行了 比较研究。 第一一章分析了孙、宋二法律思想的形成,并从二者的时代背景、 形成时间、形成渊源、法律思想的整体性等方面行了比较。 第二章从如何揭露和批判清政府腐败的司法制度和如何表达资 产阶级民主法律观的视角分析了孙、宋二人民主观和法律观的相同点 和不同点。 第三章比较分析了二者的宪法思想。对他们的宪政理念、“五权 宪法”与“三权分立”的思想、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的分歧以及和议 会政治方面的异同进行了论述。 第四章分析了二者的部门法思想,主要是论述了孙中山民事法和 第五章是国际法思想的比较,重点突出了宋教仁国际法理论的深 邃和。博,从而强调与孙中山的民事法和刑事法思想形成的一种互补 关系。 通过上述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孙中山和宋教仁是中国走向近 代化过程中探索资产阶级法制建设的先行者,填补了中国法制史上的 许多空白,他们的法律思想各有千秋又相互辉映,为中国的法制建设 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从整体看,孙中山的法律思想比宋教仁的法律 思想更系统、更具民主性和革命性。 关键词:孙中山宋教仁法律思想五权宪法责任内阁 n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m o d e r nh i s t o r y ,t h ea d v a n c e dc h i n e s e ,w h o w e r ef a c e d w i t h“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s i t u a t i o nt h a t t h e r ew a sn o n ee v e r s i n c e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a g e ,”t h e yt o o ka d v a n t a g eo f a l l k i n d so fw a y st oe x p l o r et h em o d e r n i s mw a yp a i n f u l l y i t c a n g e tr i do fc a l a m i t ya n de x t r i c a t e t h e m s e l v e sf r o map r e d i c a m e n t i tw a ss u nz h o n g s h a na n ds o n gji a o f e n s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i d e a l t ob u i l dau n i f i e dr e p u b l i c o fb o u r g e o i s i ed e m o c r a t i ci nt h e l a n do fc h i n a t h e yh a v es p e n ta l lt h e i r1 i f ep u r s u i n g i t t h e i r b r o a da n dp r o f o u n d 1 a wi d e a lh a sp r o d u c e dp r o f o u n d a n d f a r r e a c h i n g i n f l u e n c e o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m o d e r n c h i n e s e p o l i t i c sa n dl e g a ls y s t e m ,a n dt h e yh a v ef o u n da ne x p l o r i n g w a y o fd e m o c r a t i c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i s i l l t h e r ea r e t o on u m e r o u sw o r k sa b o u td i s c u s s i o n o fd s u n z h o n g s h a n l a wi d e o l o g yt om e n t i o ni n d i v i d u a l l y i na c a d e m i c c i r c l e sa n ds o m eo ft h e mw e r ew i d ea n dp r o f o u n d c o n s i d e rt h e s t u d y o fs u nz h o n g s h a n l a wi d e o l o g yb yt a n gz i b i n g w i t h a b u n d a n tc o n t e n t ,f u l 1a n da c c u r a t ed a t a ,r e a s o n a b l es y s t e m a n d p e r f e c t s t a t e m e n t b yc o n t r a s t ,t h e w o r k so nt h el a w i d e o l o g yo fs o n gj i a o r e nh a do n l y af e ws h e e t so fp a p e ra n d t h el i m i t e dw r i t i n gw a sf a rf r o ms y s t e m a t i c a l a sf a r a sik n o w n oo n eh a sc o m p a r e d s u n z h o n g s h a h l a wi d e aw i t h s o n g h i ji a o r e n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r ei sw i d es p a c eo nc o m p a r i n gt h e s t u d yo fs u na n ds o n g 、s1 a wi d e o l o g y t h i sw a st h eo r i g i n a l i n t e n t i o nt ow r i t et h ea r t j c l e is t u d i e dt h ef o r m so ft h e i r 1 a wi d e o l o g y ,v i e w so fd e m o c r a t i cl a w ,t h o u g h t so fc o n s t i t u t i o n t h o u g h t s o fn a t i v ea n d d e p a r t m e n t l a wa n d i d e o l o g y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i a n a l y z e dt h ef o r mo ft h e i r 1 a w i d e o l o g ya n dc o m p a r eb a c k g r o u n d ,f o r m i n gt i m e ,f o r m i n go r i g i n , t h ew h o l eo fl a wi d e o l o g y ,a n ds oo n i nt h e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 , i a n a y z e d 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 d i f f e r e n c e so nt h e i r s t h o u g h t s o f d e m o c r a c y a n d 1 a w t h e y e x p o s e da n dc r i t i ci z e do i n g sc o r r u p tj u d i c a t u r es y s t e ma n d e x p r e s s e dt h ev i e w so fc a p i t a l i s t i cd e m o c r a t i cl a w i nt h et h i r d c h a p t e r , i c o m p a r e d t h e i rc o n s t i t u t i o n i d e o l o g y a n d id i s c u s s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o n t h e i r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i s m t h e o r y ,t h ei d e o l o g yo ff i v er i g h t c o n s t i t u t i o na n ds e p a r a t i o no ft h et h r e e p o w e r s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o f p r e s i d e n t i a ls y s t e m a n d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c a b i n e ta n d p a r l i a m e n tp o l i t i c a l t h ef o r t h 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dt h e i rd e p a r t m e n t1 a w t h e 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ds u ny a t s e n s1 a wi d e o l o g yo nc i v i ll a wa n d c r i m i n a ll a w i v t h ef i f t hc h a p t e rc o m p a r e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1 a wi d e o l o g y i t s t r e s s e dt h et h e o r yo fs o n gj i a o r e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l a wt h a tis p r o f o u n d a n dw i d et h e t h e o r y f o r m e d c o m p l e m e n t w i t hs u n z h o n g s h a nc i v i l 1 a wa n dc r i m i n a l1 a wi d e 0 1 0 9 y i naw o r d ,t h r o u g ht h ea b o v e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s t u d y , it h i n k s u nz h o n g s h a na n ds o n gj i a o r e n a r ef o r e r u n n e r sw h op r o b e d b o u r g e o i s i el e g a li t y c o n s t r u c ti nt h ep r o c e s s o fc h i n e s e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t h e y f i l l e d u pm a n y l a wb l a n ko f c h i n a s l e g a l i t yh i s t o r y t h e i rl a wi d e 0 1 0 9 yh a d t h e i ro w n s t r o n g p o i n t sa n dc o o r d i n a t i o nw i t he a c ho t h e r t h e yg a v er e m a r k a b l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c h i n e s el e g a l i t yc 。n s t r u c t i o n a saw h o l e , s u n z h a n g s h a n sl a wi d e o l o g yi sm o r es y s t e m a t i c ,m o r ed e m o c r a t i c a n dm o r e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t h a ns o n gj i a o r e n s k e yw o r d s : s u nz h a n g s h a n , s o n gj i a o r e n , l a w i d e 。1 0 9 y f i v er i g h t sc o n s t i t u t i o n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c a b i n e t v 引言 孙中山( 1 8 6 6 1 9 2 5 ) ,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 今中山 市) 翠亨村人。1 8 9 7 年居留日本化名为中山樵,后来即以中山为 名。宋教仁( 1 8 8 2 1 9 1 3 ) ,字遁初( 亦作钝初) ,号渔父,湖南桃 源县人。 孙中山和宋教仁同时身处中国社会内忧外患、中国民族资产 阶级最为活跃的时期,同时站在封建势力腐朽的清王朝的对 立面,对民主革命事业有着狂热的追求,对民主革命表达着相同 的和不同的思想与主张。其中,法律思想被认为是二者革命思想 最精采的部分,因为“国家是我们称之为法律秩序的个人行为秩 序,是某种人的活动所适应的秩序,是人们自己的行为与之适合 的那个观念。”“法律思想支配着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价 值基础,和这个价值基础被社会化的运行状态”管。我们知道 “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历史时期由法律 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 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 孙中山的法律思想及实践十分丰富,学术界对其已有相当深 入的研究,研究论著不胜枚举,并不乏广博精深。如唐自斌先生 论著孙中山法律思想研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体系合理、 论述精辟。相比之下,学术界对宋教仁先生的法律思想研究远不 如前者,笔者仅见论文4 篇。至于对孙中山和宋教仁二者法律思 想的比较研究,就笔者搜集的相关资料范围看,理论界至今尚无 人涉及。因此,对孙、宋二人法律思想的比较研究尚存有广阔空 。【奥j 汉斯靓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中译本) ,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 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2 1 l 一2 1 2 页 。武臣树等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8 月版,第3 3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中译本) ,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4 0 2 页。 1 一 问。笔者在广泛收集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和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成就拙文,期为深化孙中山、宋教仁法律思想的研究尽绵 薄之力,并期望有助于我国现代社会的法制建设。 第一章法律思想的形成 法律思想的形成在本文是指孙、宋二人在其革命活动中法律 思想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其法律思想萌芽、产生、发展、成 熟的过程,也是其法律思想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循环 互动的过程。因为考虑到过程的整体性,这个部分笔者将先阐述 他们各自法律思想的形成过程再作比较。 1 1 孙中山法律思想的形成 孙中山的法律思想,1 可谓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法律思想之大 成。按唐自斌教授的说法,孙中山的法律思想就是“孙中山对于 法律的起源、本质、特点和作用的基本观点或主张。它主要包括 三个部分:一是他的民主法律观;二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法 制思想;三是关于宪法、民法、刑法等部门法的理论观点”。由 于孙中山的法律思想是其三民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想 说明其法律思想的形成,必须先对三民主义的形成有所了解。 1 9 0 3 年秋天,孙中山在日本东京青山建立革命军事学校时, 第一次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 字纲领。1 9 0 4 年夏,孙中山为美国旧金山致公堂改订章程时, 又重申了这一纲领。到1 9 0 5 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这十六 字便成为它的政纲。1 9 0 5 年1 0 月在为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 撰写的发刊词中,他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臼民 。参见唐自斌:孙中山法律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 9 7 年版第1 页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3 集,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1 9 9 页 一2 - 问。笔者在广泛收集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和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成就拙文,期为深化孙中山、宋教仁法律思想的研究尽绵 薄之力,并期望有助于我国现代社会的法制建设。 第一章法律思想的形成 法律思想的形成在本文是指孙、宋二人在其革命活动中法律 思想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其法律思想萌芽、产生、发展、成 熟的过程,也是其法律思想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循环 互动的过程。因为考虑到过程的整体性,这个部分笔者将先阐述 他们各自法律思想的形成过程再作比较。 1 1 孙中山法律思想的形成 孙中山的法律思想,1 可谓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法律思想之大 成。按唐自斌教授的说法,孙中山的法律思想就是“孙中山对于 法律的起源、本质、特点和作用的基本观点或主张。它主要包括 三个部分:一是他的民主法律观;二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法 制思想;三是关于宪法、民法、刑法等部门法的理论观点”。由 于孙中山的法律思想是其三民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想 说明其法律思想的形成,必须先对三民主义的形成有所了解。 1 9 0 3 年秋天,孙中山在日本东京青山建立革命军事学校时, 第一次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 字纲领。1 9 0 4 年夏,孙中山为美国旧金山致公堂改订章程时, 又重申了这一纲领。到1 9 0 5 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这十六 字便成为它的政纲。1 9 0 5 年1 0 月在为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 撰写的发刊词中,他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臼民 。参见唐自斌:孙中山法律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 9 7 年版第1 页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3 集,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1 9 9 页 一2 - 族,日民权,日民生。”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 主义的概念,这标志着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基本形成。作为三 民主义组成部分的法律思想,其形成年代也大致如此。但由于法 律思想毕竟又不完全等同于三民主义,因此,它的形成与三民主 义并非完全同步,而是有前有后,稍有参差。早在1 8 9 5 年,孙中 山在兴中会会员入会誓词中就提出了“创立合众政府”。同年4 月, 在与日本驻香港领事中川恒次郎的谈话中,表明了“使两广独立 为共和国”的想法,首次使用了“共和国”这一政治法律概念。 这说明孙中山的民主法律观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法制思想, 其形成年代,比三民主义稍早一些。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产生,则与三民主义的形成基本上是 同步的。1 9 0 6 年,孙中山在与俄国社会革命党首领该鲁学尼的晤 谈和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明确提出以“五权宪 法”作为未来共和国中华民国宪法的主张。说明孙中山的“五权 宪法”思想是在1 9 0 5 年前后基本形成的,与三民主义思想形成年 代基本一致。但是,孙中山的刑法思想,如关于刑罚的目的和“罚 当其罪”的处刑原则、废除刑讯体罚等基本主张均是在1 9 1 2 年南 京政府时期提出的。他亲自主持制定的军律、禁烟条例等 刑事法律、法规,则迟至1 9 1 4 1 9 1 6 年中华革命党时期及后来的 广东政权时期。 可见,他的刑法思想的形成年代要晚于三民主义。 据此,我们似乎可以把1 9 0 5 年前后视为孙中山法律思想的基本形 成时期。其标志是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以及与该鲁学尼等的 谈话和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等。辛亥革命以 后的时期,则可看作是他法律思想随着掌握政权的革命实践活动 而逐步发展、完备的时期。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1 0 月版,第7 5 页 。孙中山全集第1 卷,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8 7 页。 。参见唐自斌:孙中山法律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 9 7 年版第8 、9 , 1 0 页 3 一 1 2 宋教仁法律思想的形成 宋教仁所处的时代,正是清王朝行将垮台但又不愿自动退出 历史舞台的时代。外有帝国主义从政治上、经济上对中国加紧侵 略;内有各阶层人民正酝酿着对封建专制的反抗斗争,中国民族 和社会双重危机愈加严重。清政府为时势所迫,也不得不下令变 法,从而接连搞起了具有一定政治改革色彩的新政和预备立宪运 动。但这些为维护封建帝制而进行的没有伤筋动骨的政体改革, 非但没有强化自己的统治,反而让更多的中国人认清了其专制本 质,走上了义无反顾的反清革命道路。 1 9 0 4 年因参与华兴会密谋起义失败,宋教仁被追东渡日本, 开始了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的征程。在留学的头两年,先后进入了 东京法政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重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 律思想,潜心研究西方政治思想,译述了许多书刊。主要篇目有 日本宪法、露( 俄) 国之革命、英国制度要览、万国社 会党大会略史、各国警察制度、国际私法讲义、俄国制度 要览、澳( 奥) 地利匈牙利制度要览、美国制度要览概要、 澳( 奥) 匈国财政制度、德国官制、普鲁士王国官制、日 本地方渔政法规要览等。这些著作的翻译和介绍,不仅当时对 革命宣传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使宋教仁的法律视野得到 了极大的拓展,并不断地提高其法律思想水平。 1 9 0 5 年8 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宋教仁任司法部检事 长,其法律思想开始在革命实践中进行锻造,并为中国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服务。直到1 9 1 0 年底回国的留日六年时间里,宋教仁在 二十世纪之支那、民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文章, 以丰富的法律知识和精辟的分析揭穿了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伪 善面目,言论风采,倾动一时,促其法律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 。李元灿、李育民、迟云飞著:宋教仁传香港国际展望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8 2 - - 8 3 页 4 - 律命令案”,“考核各部草订之法律命令案”等。任期内,宋教仁 主持考核制定了法制院官职令草案、中华民国内务部官职令、 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及陆军部、交通部、教育部、公报 局、铨叙局、印铸局等官制,使一些政府部门职官设定和机构运 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后转任农林总长,宋教仁还“制定边境 开垦、移民、殖林诸法律案,及外蒙设垦总管府,内蒙、满州设垦 殖厅诸官制案”,正如当时民立报记者,宋教仁生前好友徐血 儿为其作传时说:“先生乃本平日之经纶,草定法制,故临时政府法 令,多出先生之手” 。至此,宋教仁的法律思想基本成熟,完成 了其法律思想的形成历程,并在他日后为坚持制定“良宪法”而 不屈斗争,甚至“为宪法流血”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和体现。 1 3 二者法律思想形成的比较 从以上叙述,笔者认为: 第一,从时代背景看,二者都处于旧中国内忧外患、水深火 热时期,面临同样的社会问题。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 肩负着同样的历史重任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因而,不管他们的法律思想有这样或那样的区别,都 是对那个时代背景的回应或者应对。 第二,就二者法律思想的宏观整体而言,孙中山比宋教仁的 法律思想更完整,其完整的程度体现在孙中山的法律思想所包含 的内容、涉及的范围以及实际的应用等方面。内容上,孙中山以 “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逻辑起点,范围涉及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各个方面。而宋教仁把“三民主义”的土地纲领当作社会 主义的内容加以拒绝,因而被讥为“二民主义”者固。同时,就领 。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73 夏 。徐血儿等编:宋教仁血案岳麓书社1 9 8 6 年版第7 页。 。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8 页。 - 6 一 导级别和职责而言,孙中山一直要高于宋教仁。同盟会成立时, 宋任司法部检事长;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他为法制院院长,协助孙 中山。由此,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的研究范围没有孙那么广。 从二者的法律墓崔喜裂醛笺墼鲢堂i 箭馐禹苣! 绦篓墓灌毒坼诺 崩囊“笔毒霎捌薹摹匿。上1 圣 型翁剖黯酆薹蜮襄薯薹摧釜旮2 菘 攀誓猩。强墟鞘蔫强。耋型藿睢零誊驯i 誊鋈;蠢攀闻霎薹珲; 靠鏊 州设垦 殖厅诸官制案”,正如当时民立报记者,宋教仁生前好友徐血 儿为其作传时说:“先生乃本平日之经纶,草定法制,故临时政府法 令,多出先生之手” 。至此,宋教仁的法律思想基本成熟,完成 了其法律思想的形成历程,并在他日后为坚持制定“良宪法”而 不屈斗争,甚至“为宪法流血”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和体现。 1 3 二者法律思想形成的比较 从以上叙述,笔者认为: 第一,从时代背景看,二者都处于旧中国内忧外患、水深火 热时期,面临同样的社会问题。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 肩负着同样的历史重任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因而,不管他们的法律思想有这样或那样的区别,都 是对那个时代背景的回应或者应对。 第二,就二者法律思想的宏观整体而言,孙中山比宋教仁的 法律思想更完整,其完整的程度体现在孙中山的法律思想所包含 的内容、涉及的范围以及实际的应用等方面。内容上,孙中山以 “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逻辑起点,范围涉及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各个方面。而宋教仁把“三民主义”的土地纲领当作社会 主义的内容加以拒绝,因而被讥为“二民主义”者固。同时,就领 。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73 夏 。徐血儿等编:宋教仁血案岳麓书社1 9 8 6 年版第7 页。 法国学者夏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曾经这样描述民主 与法制:“民主的法制一般趋向于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它来 自公民之中的多数。公民之中的多数虽然可能犯错误,但它没有 与自己对立的利益。贵族的法制与此相反,它趋向于使少数人垄 断财富和权力。因此,一般可以认为民主立法的目的比贵族 立法的目的更有利于人类。”而且,“民主政府尽管还有许多缺点, 但它仍然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即使民主社会将不如贵族社 会那样富丽堂皇,但苦难不会太多。在民主社会,享乐将不会过 分,而福利将大为普及国家将不会那么光辉和荣耀,而且可 能不那么强大,但大多数公民将得到更大的幸福”。孙中山 与宋教仁和中国同时代的许多先进人物一样,深受西方资产阶级 民主法律观的影响,甚至沉迷于西方国家民主法律制度的梦幻中。 然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论是民主制,还是君主制,都是一种 国家制度,只不过民主制是一种好的国家制度,君主制是一种不 好的国家制度。但其本质却是一样的,那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事实上,马克思早已说明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所以,一方面, 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律观作为一种手段,在孙、宋二人的革命活动 中突出表现为以西方先进的民主法律制度为武器,猛烈抨击清政 府的腐朽专制和落后的司法制度。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孙、宋二 人在其一生的革命活动中极力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律观,表达 着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依法治国的强烈愿望而这也正是孙 中山、宋教仁在民主法律观上的共性。这是一个“破”与“立” 的辩证关系,破是为了立,欲立先破,这几乎是所有革命者惯用 的招式。至于他们的各自的个性,或者说不同点,无非也就体现 在他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及如何表 达自己的民主法律观了。 。【法】夏尔阿列克西一德托克维尔著,译者序言,第十二版序论美国的 民主。 2 1 对清政府司法制度的观点 在揭露和批判清政府腐败的司法制度上孙、宋二人有不同的 表现,那就是他们的侧重点不同。孙中山体现在他对清王朝的司 法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宋教仁则集中体现在对清王朝“仿行 立宪”的深刻鞭挞。1 8 9 7 年孙中山发表中国之司法改革,他 指出清朝司法制度腐败表现“在中国对任何社会阶层都无司法可 言;私刑法、贿赂、相对体面的强盗头目们大规模、例行的敲诈 勒索以及村社间表现为几乎达到内战程度械斗的审判,这些是居 民们赖以保护私有或审计署的生命财产的唯方法:而地方行政 长官和法官的存在只是为了发财致富和养肥他们的顶头上司、直 至皇室自身。”孙中山还详尽披露了刑事诉讼制度的黑暗与不公, 认为“刑事诉讼程序只不过是受刑的代名词没有任何预审一 一对被告进行不可名状的、难以忍受的严刑拷打”,。“在目前的 法律状况下处理刑事案件的全部程序都在于用刑”, 对于被指控 为犯罪的人,一开始就要在其背上抽打一百大板。这种不讲证据、 一味刑讯的刑事诉讼制度,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孙中山认 为刑事诉讼制度腐败的第一个表现就是不问证据,刑讯逼供,审 判时的“严刑拷打”达到老百姓“难以忍受”的残酷程度。与此 相联系的第二个表现就是有钱有势的真正罪犯能逍遥法外,而无 钱无势的无辜者则在劫难逃。刑事诉讼制度黑暗无比的第三个表 现就是实行封建株连。一人犯罪,殃及全家;一个谋反,满门抄 斩( 诛九族) ,妇女、小孩均不能幸免,甚至死者也要被“暴尸露 骨,蒙受耻辱”。孙中山认为改革清朝腐败落后的封建司法制度, 是推动社会进步所必须的条件和前提。由于产生这种腐败司法制 度的最终根源是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及其官僚制度,因此,为了促 。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7 页 。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3 页、第7 页 。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 9 0 年版,第7 页、第8 页。 。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 9 0 年版,第1 4 页 9 政治混乱、民不聊生局面的根本途径。对于宪法的作用和地位, 孙中山说:“宪法为国家根本大法,与国之存亡相始终。盖宪法成 立,国之根本,庶难动摇。”“法律当与根本大法性质不相抵触” ( d 孙中山强调,要实行“法治”,必须反对“人治”,认为“共 和国家,国法不容妄干,而人治断无由再复也”。他严厉批判 封建军阀撕毁临时约法、废弃共和制国会的反动行径,实是“燃 人治已死之灰,播专制未尽之毒,”圆故“欲民国复安,法律有效”, 非先驱除封建军阀和不法官僚不为功。所以,他明确声言,要把 “结束数千年专制人治之陈迹,而开亿万年民主法治之宏基”,鲫作 为他终身奋斗的目标。 同时,孙主张民国应“更张法律,改订民、刑、商法,及采 矿规则,改良财政,蠲除工商业种种限制,”囝用法律手段保护民 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诉讼方面,民国应“仿欧美之法”,行 文明审判制度,不得以刑讯掠取口供。为了保证人民各项权利的 实现,孙提出,务必将清专制时代“所有压制人民之手段,专制 不平之政治,暴虐残忍之刑罚,勒派加抽之苛捐”和“虎狼官吏” 等等“一切扫除”。 宋教仁的一生是为建立法治国家而奋斗的一生。在近代中国 制定第一部真正的“良宪法”,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实现 “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为宋氏毕生所追求的目标。他坚信君 主专制必将被废除,中国必将会出现一个重视民权的立宪共和国。 在这样的国家内,“必有议会为政府监督机关,而行决议、质问、 弹劾等之权,必有裁判所为司法机关,而行普通裁判之权,此殆通 。孙中山全集第4 卷,中华书局l9 8 5 年版,第4 4 3 页。 。孙中山全集第4 卷,中华书局19 8 5 年版,第2 8 5 页 。孙中山全集第4 卷,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2 8 9 页 。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 9 0 年版,第2 2 1 页 。胡汉民编:总理全集第2 集,上海民智书局19 3 0 年版,第1 2 页。 。孙中山全集第1 卷,中华书局19 8 1 年版,第3 1 0 页 例。”此后,宋教仁抱定这一信念,始终不渝,并为实现建立法 治社会的理想而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对于宪法的作用和地位笔者 将于下一章宪法思想里详细论述。 第三章宪法思想比较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强 有力工具。任何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仅必须制定法 律,而且必须实施法律。但在人类历史上,宪法的出现却是始于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而与宪法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是宪政。 法理学家武步云认为,宪政是当代比较理想的一种政治制度,是 全人类共同创造的伟大文明成果。他给宪政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宪政是国家依据一部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的宪法进行治理,以实 现一系列民主原则和制度为主要内容,以厉行法治为基本特征, 以充分实现最广泛的人权为目的的一种政治制度。民主是宪政的 基础,法治是它的主要条件,人权保障是宪政的目的。”宪法是 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 态的宪法。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而离开宪政,宪法则成为一 纸空文。宪法思想是孙中山、宋教仁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法律思想 中最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也是他们丰富的法律思想之内核,在他 们整个法律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 3 1 二者的共同点 孙中山从三民主义的理论框架出发,创立了其独树帜的“五 。参见张华腾:宋教仁法制思想,载于南都学坛( 哲学社会科学版j 第15 卷1 9 9 5 年第2 期 。参见李龙、周叶中宪法学基本范畴简论,栽中国法学1 9 9 6 年第6 期, 第6 5 页。 。参见商继政:宪政刍议* ,阴山学刊,2 0 0 0 年9 月,第t 3 卷第3 期。 1 4 例。”此后,宋教仁抱定这一信念,始终不渝,并为实现建立法 治社会的理想而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对于宪法的作用和地位笔者 将于下一章宪法思想里详细论述。 第三章宪法思想比较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强 有力工具。任何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仅必须制定法 律,而且必须实施法律。但在人类历史上,宪法的出现却是始于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而与宪法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是宪政。 法理学家武步云认为,宪政是当代比较理想的一种政治制度,是 全人类共同创造的伟大文明成果。他给宪政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宪政是国家依据一部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的宪法进行治理,以实 现一系列民主原则和制度为主要内容,以厉行法治为基本特征, 以充分实现最广泛的人权为目的的一种政治制度。民主是宪政的 基础,法治是它的主要条件,人权保障是宪政的目的。”宪法是 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 态的宪法。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而离开宪政,宪法则成为一 纸空文。宪法思想是孙中山、宋教仁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法律思想 中最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也是他们丰富的法律思想之内核,在他 们整个法律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 3 1 二者的共同点 孙中山从三民主义的理论框架出发,创立了其独树帜的“五 。参见张华腾:宋教仁法制思想,载于南都学坛( 哲学社会科学版j 第15 卷1 9 9 5 年第2 期 。参见李龙、周叶中宪法学基本范畴简论,栽中国法学1 9 9 6 年第6 期, 第6 5 页。 。参见商继政:宪政刍议* ,阴山学刊,2 0 0 0 年9 月,第t 3 卷第3 期。 1 4 权宪法”思想,他的“五权宪法”思想,不仅包括五权分立的政 体,而且还包括实现五权宪法的途径“权能分治”,以及实 施五权宪法的保障“四大民权”。宋教仁潜心涉猎和研究东 西各国的宪政制度,聪颖的天赋和夜以继目的攻读,造就了他成 为时人所称颂的“长于辞令的演说家”和“下笔千言的理论家”。 他边破坏边谋建设,一方面,用自己广博而精深的法律知识揭露 清王朝虚伪的“预备立宪”,一方面又为制定一部民主共和国的“良 宪法”而奔忙一生。通过对孙、宋二人宪法思想的比较研究,我 们不难发现二者存在诸多相同之处,体现在: 第一,在对宪法的作用和地位上,二者都有深刻的认识。关 于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孙中山说:“法律是一种 人事的机器。宪法就是一部大机器,就是调和自由和统治的 机器。”“宪法为国家根本大法,与国之存亡相始终。盖宪法成 立,国之根本,庶难动摇。”叭法律当与根本大法不相抵触。”国 家宪法良,则国强:宪法不良,则国弱。强弱之点,尽在宪法。” 固所以孙中山强调,“中华民国必有好宪法,始能使国家前途发展, 否则将陷国家于危险之域。” 1 9 0 6 年1 2 月2 日他在日本东京民 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演说,详细说明在未来中国实施“五 权宪法”政治制度的原因。他说:“兄弟历观各国的宪法,有文宪 法是美国最好,无文宪法是英国最好。英是不能学的,美是不必 学的。英的宪法所谓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裁判权各不相 统,这是从六七百年前由渐而生,成了习惯,但界限还没有清楚。 后来法国孟德斯鸠将英国制度作为根本,参合自己的理想,成为 一家之学。美国宪法又将孟氏学说作为根本,那三权界限更分得 清楚,在一百年前算是最完美的了。一百二十年以来,虽数次修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t 9 8 1 年10 月版,第4 9 3 页 。孙中山全集第4 卷,中华书局19 8 5 年版,第4 0 0 页 。孙中山全集第4 卷,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4 4 3 页 。k 孙中山全集第4 卷,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3 3 1 页 。孙中山全集第3 卷,中华书局19 8 4 年版,第5 页 1 5 一 改,那大体仍然是未变的。但是这百余年间,美国文明日日进步, 土地财产也是增加不已,当时的宪法现在已经是不适用了。兄弟 的意思,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 立”。宋教仁学习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思想,非常重视宪 法的作用。他始终坚持“宪法者,人民之保障,而国所以赖以立 也。专制之异于共和者在是,同胞之为奴隶为主人亦在是。我先 烈之丧元断,流血成川,所争者共和政体。而良宪法,又共和政 体之所托命也,是我先烈流血成川以争者,亦惟良宪法而已。”从 而他批判清廷伪立宪,倡扬“政党政治”,制定“良宪法”以求得 民主宪政的实现,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来建设近代中 国。这是宋教仁的夙愿,也是其法律思想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第二,在对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上,二者也有共同的思想。在 宪法的制定上,孙、宋都主张宪法由国会制定,国会在行使立法 权时要保持独立性。孙中山认为“国会为法律本源”、“国会不特 为立法机关,依约法所赋予亦当为制定宪法之机关。”。宋教仁认 为“宪法问题,当然属于国会自订,毋庸纷扰”。否则的话,所 制定的宪法将“以造成不良宪法,则共和政体不能成立”。蛳在宪 法的实施上,虽然包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内的宪法文献, 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施过,但这并不说明孙、宋二人不重视宪 法的施行。事实上,他们把宪法的制定和施行是放在同等重要位 置上的。他们都特别注重维护宪法的严肃性,重视宪法的施行。 认为宪法一旦制定出来就必须严格执行,“使得良宪法矣,然其初 也不过一纸空文,而要在施行之效力,使亦受外力牵制,于宪法 施行上生种种障碍,则共和政体亦不能成立。此吾党所最宜注意, 。孙中山:在东京( 民报) 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 卷,中华 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2 9 3 3 0 页。 。中华书局编辑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 5 1 2 页。 。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5 0 8 页, 。国民党沪交通部欢迎会演说辞,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 下册) 中华书局, 19 8 1 年版,第4 6 0 页。 1 6 量,治理全国事务”。实现“全民政治”和“万能政府”的完美局 面。这种“政权”和“治权”的分开,就是要“权”和“能”的 分治。其目的是调动人民和政府的积极性,不致重蹈欧美国家的 覆辙。而权能分治的关键是要使人民真正掌握管理政府的政权, 赋予人民以选举、罢官、创制、复决四大直接民权。 ( 3 ) 实现五权宪法的保障四大民权。孙中山认为“宪法之 所以有效力,全恃民众之拥护”。圆要使人民拥护宪法,就必须切 实赋予人民真正的权利。因此,他十分强调四大民权对实施五权 宪法的重要性。在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权能分治、四大民权三者 之中,四大民权乃是核心,它既是实现五权宪法的根本保障,又 是实施权能分治的关键,只有它才是联系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的 纽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行权能分治,目的是让人民去“节 制”政府的五权,真正实现人民对政府的管理,让“政府替人民 做事”。而要人民能成为国家的主人,行使管理政府的权力,就得 给予人民四大民权。所以,四大民权确是实施五权宪法韵根本保 障。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是 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产 物,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运动中进步的政治观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 和其他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一样,在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 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深入人心,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 自由和实施民主宪政而斗争。现在看来,还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 东西,比如,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公司长期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结合试题及答案
- 2025届河南省郑州市中学牟县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用户数据分析与商业决策的关系的试题及答案
- 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分析试题及答案
- 名师引领与教学示范计划
- 贵州省黔西南兴仁市黔龙学校2025届七下数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通讯行业月度个人工作计划
- 时间管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计划
- 物流行业提升效率策略计划
- 城市交通绿地规划重点基础知识点
- 数列-2020-2024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原卷版)
- 国开电大《商务英语4》单元自测1-8参考答案
- 成人脑室外引流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 标准
- 2024年经济师考试旅游经济(中级)专业知识和实务试卷及解答参考
- 《管道用消气过滤器》
- 初级应急救援员理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医院培训课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 DB11∕T 243-2014 户外广告设施技术规范
- 广西专升本(高等数学)模拟试卷3(共212题)
- 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可打印】
- 起重机械安装维修质量保证手册-符合TSG 07-2019特种设备质量保证管理体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