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阳明诗歌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阳明诗歌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阳明诗歌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阳明诗歌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阳明诗歌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阳明诗歌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r j,1j ,11,j,】j1j-j,l1 j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 在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e l 期:2 曼也! 篁 日期:丝左! :兰;: 王阳明诗歌论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明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了明代文 学的复古风潮,力图改变长期以来台阁体文学造成的缺乏生机的状况。几乎与此 同时,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在思想领域发起了对程朱理学的反动,从此复古文 学与心学所倡的性灵文学,成为明代文学的两条主线。王阳明身为一代大儒,其 哲学思想光耀千古,所以他其它方面的杰出才华为哲学成就所掩盖,没有引起学 术界的关注。其实王阳明作为传统文化的巨人,诗文自成一家,书法也很有造诣。 同时,他还具有济世情怀,关注社会现实,提倡经世致用,军事才能十分杰出, 因此王阳明是一位文武全才,并非迂腐的理学家。 王阳明诗歌创作,最初参与复古派运动,中年以后思想上自成体系,诗歌上 反对模仿,强调抒发自我的真情,在复古派大行其道,文坛上一片尊唐贬宋之声 时,他独辟蹊径,成为明代诗坛较早能够融会唐宋的诗人,其诗歌的艺术成就不 亚于七子派。 本文试图将王阳明置于明代中期理学衰微,学术转型的背景下,通过分析其 思想的动态,诗歌的风格的变化,其心学思想对明代性灵诗学的影响,研究王阳 明在性灵文学乃至整个明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本文虽然着力于王阳明诗歌研究,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代中期诗歌的繁荣。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诗歌性灵文学 作者:武剑 指导教师:张修龄 a b s t r a c t w a n gy a n g m i n gp o e t r yr e s e a r c h w a n gy a n g m i n gp o e t r yr e s e a r c h a b s t r a c t d u r i n gh o n g z h ia n dz h e n g d ep e r i o do fm i n gd y n a s t y , l im e n g y a n ga n dh e j i n g m i n ga d v o c a t e dt h a tl i t e r a t u r er e n o w ni nt h e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y , p o e m sr e n o w n i nt h ep r i m ed y n a s t y t h e yt r i e dt oc h a n g et h el o n g - s t a n d i n gs t a t u sw h i c hl a c ko f v i t a l i t yc a u s e db yt a i g et il i t e r a t u r e i ts t a r t e dt h et r e n db a c kt ot h ea n c i e n t s a l m o s ta tt h es a l t l et i m e ,w a n gy a n g m i n gs e tt h ec u l m i n a t i o no fx i n x u e , l a u n c h e dt h eo p p o s i t i o nt oc h e n g - z h u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f r o mt h e no n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s t o r i n ga n c i e n tw a y sa n ds p i r i t u a ll i t e r a t u r ea d v o c m e db yx i n x u eb e c a m et h et w o m a i nl i n e so fl i t e r a t u r ei nm i n gd y n a s t y w a n gy a n g m i n g ,a sag r e a tc o n f u c i a n i s to f g r a n tt a l e n ta n de r u d i t ek n o w l e d g ei nm i n gd y n a s t y , i sf a m o u sb yh i s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t h o u g h t t h u sh i so t h e rs i d eo fo u t s t a n d i n gt a l e n t sw a sn o tc o n c e m e db ya c a d e m i a a c t u a l l ya sa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g i a n t ,h ew a sa l s og o o da tp o e t r ya n dc a l l i g r a p h y m e a n w h i l e ,h eh a das e n s eo f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h ep a i d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s o c i a lr e a l i t ya n d a d v o c a t e dp r a g m a t i s m w a n ga l s oh a dg r e a tm i l i t a r yp r o w e s s t h e r e f o r e ,w a n gi sa m i l i t a r yt a l e n t ,n o tap e d a n t i cp s y c h o l o g i s t w a n g s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n ,a tf i r s tt o o kp a r ti nt h et r e n do fr e s t o r i n ga n c i e n tw a y s a f t e rm i d d l ea g e ,h eh a dh i si n d e p e n d e n tt h o u g h ts y s t e m h eo p p o s e dt oi m i t a t i o no n p o e t r ya n de m p h a s i z e st h es e n t i m e n t s w h e nt h ec l a s s i c i s ts c h o o lw e n ti nm a n yw a y s a n dt h el i t e r a r ya r e n aw a sf i l l e db yt h ev o i c eo f “t a n gb e r e rt h a ns o n g ”,h ef o u n d a n o t h e rw a ya n db e c a m eo n eo ft h ee a r l yp o e t sw h oc o u l dm a k ea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a n g a n ds o n gs t y l e s h i sa c h i e v e m e n ti np o e t r yi sa sg o o da ss e v e n s c h o l a rs c h 0 0 1 t h i sr e s e a r c ht r i e st op u tw a n gi n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r e c e s s i o n a n da c a d e m i ct r a n s i t i o ni nm i d - m i n gd y n a s t y , s t u d i e sw a n g ss t a t u si n s p i r i t u a l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e v e ni nm i n gd y n a s t y sh i s t o r yo fp o e t r yt h r o u g ht h ev a r i a t i o no fh i s t h o u g h ta n dp o e ms t y l e a l t h o u g ht h i sr e s e a r c hf o c u s e so nw a n g sp o e t r y , i ta l s ot o i i w a n gy a n g m i n gp o e 仃yr e s e a r c h a b s t r a c t s o m ee x t e n tr e f l e c t s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p o e t r yi nm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w a n gy a n g m i n g m i n d p o e t r y s p i r i t u a ll i t e r a t u r e i i i w r i t t e n b y s u p e r v i s e db y 助jj i a n z h a n g x i u l i n g 目录 绪论l 第一章王阳明思想及其生平4 第一节王阳明心学形成的学术背景4 第二节王阳明思想的发展变化7 第二章王阳明诗风转变的研究1 5 第一节少年时期的诗作1 5 第二节泛滥与辞章时期的诗歌创作16 第三节出入于二氏之学1 8 第四节回归儒学2 0 第五节人生的磨炼2 l 第六节悟道后的从容睿智2 4 第七节戎马生涯2 6 第三章王阳明对明代诗学的影响2 8 第一节明初期的诗学风气2 8 第二节王阳明心学与前七子的关系3 0 第三节心学对中晚明性灵诗学的影响3 4 结语3 7 参考文献3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4 1 后记4 2 王阳明诗歌论 绪论 绪论 王阳明,祖籍余姚,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山人,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 1 4 7 2 ) ,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 1 5 2 8 ) ,谥文成。二十八岁 举进士,后因平定宁藩叛乱立大功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王阳明是明代 著名的心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可以说,王阳明是中国自古 以来罕见的“立德”、“立言 、“立功”三者兼而有之的圣贤,尤其他是明代最具 有影响力的大哲学家,他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心学”,极大地丰富了儒家的 哲学内涵,也正是由于他的思想光辉十分耀眼,所以不经意间掩盖了他出众的文 学才华。王阳明一生坎坷起伏,饱经危难,然而他一直坚持诗歌创作,一生从未 停止,王阳明诗歌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体系博大而精深,直指人心,到处彰显出人生的睿智, 他的学说对于明朝人而言无疑起到振聋发聩的效果。“有明一代,从中国的文化史 来说,是可与西欧文艺复兴比拟的时代”心学运动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价值, 大约可与文艺复兴之于欧洲相比,都是一种对人性的关怀和思想上的启蒙,只是 前者不幸中断,而后者取得成功。对今人而言,王阳明心学也是有很多值得思考 学习的价值,因此,学术研究的重心总体偏向于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研究。目前学 术界关于心学研究的著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多不胜数,也已达到了很高的学术 水平,其中很有见地的如陈来先生的有无之境,杨国荣先生的心学之思 ,海外学术界对阳明思想的研究也有很高的水平如日本冈田武彦教授的王阳明 与明末儒学。 相较之哲学方面的繁荣景象,学术界对于王阳明的诗学研究的力度还很薄弱, 他的诗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他也只是将其以哲人视之而忽略了他的文学 家身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纪昀评王阳明为“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 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据王 阳明全集所录有六百余首,诗歌创作非常丰富,王阳明的一生是思考的一生, 冈用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 陈来有无之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1 年版。 杨困荣心学之思,北京:三联书店,1 9 9 7 年版。 回冈武彦工阳明与明末儒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 永珞、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 9 6 4 年版,第1 4 9 8 页。 l 绪论王阳明诗歌论 也是不断进行诗歌创作的一生,闲适时,歌咏山岳呼啸于山林之间;困厄时,以 诗明志抒怀;悟道时,以诗写我心,透露出人生的智慧。因此,还是很有必要深 度挖掘王阳明的文学价值。 如今已经有很多学者逐渐涉及王阳明文学的研究,主要是对文学思想史方面 的研究,然而也主要集中在,哲学与美学的关联,哲学对文学的影响诸方面,尚 未涉及王阳明的具体诗作的研究,然而相对于长期以来只注重研究王阳明哲学的 学术研究状况,这类著作的出现无疑是填补了学术的空白,如潘运告的冲决名 教的羁络,宋克夫的心学与文学论稿,其中尤以左东岭先生用力最深, 著作有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 、明代心学与诗学还有论文若干,明确地 向我们揭示了王阳明心学思想对明代文学的巨大影响。 近两年来,关于王阳明诗歌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突破,出现了研究专著,华建 新老师的王阳明诗歌研究 。文章基本按照王阳明全集中的编年顺序,将 阳明诗歌创作按其人生经历划分为四个阶段,最后两章节是对阳明散佚诗歌的辑 佚,和阳明诗歌美学的研究。该书内容翔实,分析细腻,论证严密,通过对阳明 诗歌历程的研究考察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轨迹,该书具有学术拓荒的意义。还有厦 门大学的硕士论文王阳明诗歌研究,该文主要对王阳明晚年余姚诗的研究,并 对王阳明的诗学观进行了研究。 本文与厦门大学李月杰的硕士论文王阳明诗歌研究研究方向相同,不可 避免有相似之处,如王阳明的生平经历。然而研究重点各不相同,与上文相比, 本文侧重于王阳明思想进程与其诗风嬗变之间关系的研究。而且两篇文章对王阳 明诗歌的时期划分,方法不一样,前文将王阳明诗歌分为两期,本文按王阳明的 思想进程来划分的。还有在对王阳明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本文与前文的切入点也 各不相同,前文主要是通过诗人之间的交往来研究心学的影响,本文主要是着力 于文学思想上的影响进行研究。 通过对以上所述的研究现状的了解与学习,本文采用文史哲相结合,紧密联 系具体文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王阳明所处的社会学术背景,阳明的思想历程, 阳明的诗歌创作,和阳明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这几方面研究,试图探讨阳明诗学 。潘运告冲决名教的羁络,长沙:湖南教育 h 版社,1 9 9 9 年版。 国宋克夫心学与文学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园左东岭明代文学与诗学,北京:学苑 版社,2 0 0 2 年版。 华建新王阳明诗歌研究,合肥:安徽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 2 绪论 王阳明 向的研 发展轨 第一章王阳明思想及其生平王阳明诗歌论 第一章王阳明思想及其生平 第一节王阳明心学思想形成的学术背景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 之所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的确,儒学思想在 明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最主要的就是心学的产生和发展。“原夫明初诸儒, 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镬轶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 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宗守仁者日姚 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 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心学 在中晚明时的兴盛,也可以发现明代的儒学思想发生的转变。 明史将明代儒学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明初为朱子学说,明中期以后为王 学盛行,以陈献章、王阳明为转折的标志性人物。然而,我们再仔细研读这则材 料,不难发现,其中所举的醇儒胡居仁和开异说之始的陈献章乃出自同门,他们 都是明初大儒吴与弼的高徒。为何师出同门,而学术差异竟如此之大,可见吴与 弼是明代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性人物。吴与弼承前启后的作用,黄宗羲已 经注意到了“白沙出其门,然自叙所得,不关聘君,当为别派。於戏! 椎轮为大 辂之始,增冰为积水所成,微康斋,焉得有后时之盛哉。 清代学者对此也有深 刻的见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道“然与弼之学,实能兼采朱、陆 之长,而刻苦自立。其及门弟子陈献章得其静观涵养,遂开白沙之宗。胡居仁得 其笃志力行,遂启馀干之学。有明一代,两派递传,皆自与弼倡之,其功未可以 尽没。 一、康斋之学 一 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抚州崇仁( 今属江西) j 临jj 人。生于明太祖洪武 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1 7 页。( 以下同出此集者不再标注版本) 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7 2 2 2 页。( 以下同出此集者不再标注版本) 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1 4 页。 回永珞、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 9 6 4 年版,第1 4 9 1 页。 4 王阳明诗歌论第一章王阳明思想及其生平 二十四年,卒于宪宗成化五年,年七十九岁。年十九,见伊洛渊源图,慨然响慕, 遂罢举子业,躬耕读书。吴与弼的学术思想是具有二元性的特点,一方面,他秉 承朱子学说,强调主敬功夫,“圣人所言,无非存天理,去人欲。圣贤所行亦然。 学圣贤者,舍是何以哉。川日夜痛自检点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 日录 中记载了许多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痛下功夫,努力克制自己暴躁的情绪,改变 偏于刚忿的气质的事情。另一方面,吴与弼的思想,虽以“敬义夹持,明诚两进” 为特征,但又显露出了心学之端。娄谅在康斋先生行状中记道:“尝叹宋末以 来笺注之繁,率皆支离之说,眩目惑心,非徒无益,而反有害焉。故不轻于著述。” 可见,他不满于朱熹等人著述太多,流于“支离”,这是其心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的 标志。“涵养此心,不为事物所胜,甚切日用功夫。 注重自我的道德修为,“憩 亭子看收菜,卧久,见静中意思,此涵养功夫也。”明确提出了心上修养的方法, 他说:“玩中庸深悟心学之要,而叹此心之不易存也。”心学之要,就在于存心, 即涵养此心,“学圣人无他法,求诸己而己。”这就是吴与弼的心上功夫,可见和 会朱、陆,是宋明理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白沙之学 陈献章,又名陈白沙,字公甫,号石斋,晚年自号石翁,广东新会白沙里人。 生于明宣宗宣德三年,卒于孝宗弘治十三年,终年七十三岁,世称“白沙先生”,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小时候就聪颖异常,看书过目不忘。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 后至崇仁,拜吴与弼为师,从此绝意仕途,一心问道求学。陈献章传承了崇仁之 学中的心学思想,并将之发挥至极致,白沙之学强调静坐、自得、以自然为宗, 将成圣的道路,由寻求各种外在知识,转变为向内求之于人心,彻底开创了明代 心学。“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紧功夫,全在涵养。” 心学便脱颖而出, 以独立的面貌出现在学术思想界。 陈白沙主张要在静中养出端倪来,特别注重静坐的功夫,认为求圣之道在此, 这种观点乃是他从对朱子学说的切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仆才不逮人,年二十 七,始发愤从吴聘君学。其于古圣贤垂训之书,盖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归 。黄宗羲明儒学案,第1 7 页。 o 黄宗羲明儒学案,第2 6 页。 黄宗羲明儒学案,第2 8 贞。 吴与弼同录,康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8 6 条。 黄宗羲明儒学案,第7 8 页。 5 第一章王阳明思想及其生平 王阳明诗歌论 白沙,杜门不出,专求所以用力之方,既无师友指引,惟日靠书册寻之,忘寝废 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末得焉。所谓末得,谓吾心与此理末有凑泊吻合处也。 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 有物。日用问种种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衔勒也。体认物理,稽诸圣i j l i ,各 有头绪来历,如水之之有原委也。干是涣然自信日:作多之功,其在兹乎! 有 学于仆者,辄教之静坐。”白沙最初为学时,也是按照朱子的方法,整日靠读书 来求理,最终一无所得,始终觉得自己的心与理分为二物,不能合一,于是尽弃 前法,抛开书本,在静坐中若有所得,日常应用无碍,便授之其徒以静坐之法, 这是对朱熹居敬穷理之学的否定。 静坐使为学功夫由外而内,强调在心上用功。陈白沙认为心不仅是认识外物 的主体,心自身也就包含了宇宙万物的道理。“为学当求诸心此心学法门也。” 这里明确地点出了心学二字,表明彻底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道也者,自我得 之,自我言之,可也。不然,辞愈多而道愈窒,徒以乱人也,君子奚取焉。 刘 宗周说:“先生学宗自然,而要归于自得。 白沙所说的“自然 就是指事物本来 的面目,代表了儒家自然和乐的浪漫主义思想,“人与天地同体,四时以行,百物以 生。若滞在一处,安能为造化之主耶? 古之善学者,常令此心在无物处,便运用得 转耳。学者以自然为宗,不可不著意理会。 二程曾寻孔颜乐处,这里的“自然 便是儒家一脉相承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颜回之乐, 也是“风乎舞雩的曾点之乐,与朱熹的严肃主敬之说相对立。 白沙之学对王阳明的影响是最大的,然而王阳明生时不及睹白沙,主要是通 过与白沙高足湛甘泉的交往,得到了白沙之学的启发。王阳明早年是受吴康斋另 一位高徒娄谅的启蒙才致力于圣学,据年谱记载,王阳明十八岁至江西迎亲 时,路过广信,曾专门拜谒娄一斋,后始慕圣学。“先生以诸夫人归,舟至广信, 谒娄一斋谅,语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至,遂深契之。”而此时的圣 学正是学问正宗的程朱理学,娄谅的学术特色,黄宗羲总结为“以收放心为居敬 之门,以何思何虑、勿助勿忘为居敬要指。 当然一斋的理学思想受其师影响也 陈献章复赵提学佥宪,陈献章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1 4 4 页。 圆陈献章书白题人塘书屋诗后,陈献章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6 8 页。 陈献章复张东白内翰,陈献章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1 3 l 、1 3 2 页。 陈献章与湛民泽,陈献章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1 9 6 页。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2 2 3 页。( 以下同出此书者不再标注版 本) 黄宗羲明儒学案,第4 4 页。 6 王阳明诗歌论第一章王阳明思想及其生平 具有了明显的心学色彩。 通过对王阳明理学思想师承情况的粗略梳理,我们就可以发现王阳明心学一 直与陆九渊为世人所并称,似乎王学是直接出自象山,其实王阳明求学历程中并 未接触过象山学派,反而是从对朱子理学的学习和否定中形成的。阳明心学的产 生是哲学本身发展的使然,他曾先后两次实践格物致知。一是官署中格竹,沈思 数日仍然不得其理,这是寻求物理,而在物理上寻不到心之理,还为此大病了一 场。二是读书欲循序致精,但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又是大病一场。最终放弃 了对程朱理学的信仰,转而探求于佛道之学,后来由于觉得佛道的出世离家不合 人之常情才又回归儒学。 王阳明的心学与朱子理学的对立,是由于朱子学说本身的局限所致。朱熹将 “天理与“人心”判为两物,“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 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 不尽也。 致知只是主体认识外在知识,如果不即物穷理,主体自身是无法获得 知识的。因此,只有尽知外在的所有知识,人才能达到内心的大明,这样成圣之 路就遥遥无期了,因为正常人是不可能完全通达所有的知识。“知行长相须,如目 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致知力行,用 功不可偏。”虽然也强调知行并用不可偏废,朱熹还是认为先知后行,知轻行重, 将“知 与“行分为两事,这样的理论难免会使人产生困惑,有支离之感,尚 不算圆满。朱熹对外界知识强烈的好奇感使他某些方面具有了科学家的思维,可 大概却有碍于他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更深的思考。 第二节阳明思想的发展变化 一、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 变,是王阳明学术发展的主要特征,王阳明的一生从未停止过思考,龙场大 悟前不停地寻求学之所向,龙场以后并不止于所悟,仍然不断地反思完善自己的 心学思想,只可惜天不假年,若是阳明子亦能至古稀之年,恐心学又是有别于今 日的另一种景象了。关于王阳明的思想历程的论述,大概有两种,这也是王学分 流所致,一种是钱德洪刻文录叙说中“先生之学凡三变,其为教也亦三变:少 。朱熹四书集注,长沙:岳麓f i 版社,2 0 0 4 年版,第9 页。 o 朱熹朱了性理语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1 8 页。 7 第一章王阳明思想及其生平 王阳明诗歌论 之时,驰骋于词章;已而出入二氏;继乃居夷处困,豁然有得于圣贤之旨,是三变 而至道也。居贵阳时,首与学者为“知行合一 之说;自滁阳后,多教学者静坐; 江右以来,始单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体,令学者言下有悟。是教亦三变也。 另一说是黄宗羲明儒学案“先生之学,始泛滥於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 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於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 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 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 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大率以收敛 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 不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 中节之和,此知之后更无己发。此知自能收敛,不须更主于收敛;此知自能发散, 不须更期于发散。收敛者,感之体,静而动也;发散者,寂之用,动而静也。知 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所操益熟, 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 日当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后,又有此三变也。 圆钱说与黄说尽管略有不同, 钱绪山认为由“知行合一 到“静坐 再到“致良知”,黄宗羲不提“知行合一” 改为由“静坐”到“致良知 最后是达到化境,但是大体学三变与教三变的观点 是一样的,且都以龙场大悟为分岭,这样的划分还是很准确的。 主要的差异在于,对阳明学成之后的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黄宗羲的观点主 要师承王龙溪。而学术界大多数人,赞同黄说,比如,陈来认为“王畿区分平藩 与居越为二变的提法是应当被肯定的。实际上,钱德洪所以尽量贬低四旬教在阳 明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并不在于他不了解阳明晚年思想的归宿,而在于文录 及年谱成编时王门以悟为则的流弊日益明显。 造成划分差异的原因, 主要是对“四句教”的理解钱绪山和王龙溪各不相同,而这也正是王学后来分裂 的原因之一。 钱绪山身为王阳明大弟子,忠实秉承王学正脉,认为王阳明晚年思想的定论 就是“致良知”,这一观点在王阳明晚年的与诸同志的书信中可以得到证实“若今 日所讲良知之说,乃真是圣学之的传,但从此学圣人,却无有不至者固,而黄宗 。钱德洪王阳明全集,一卜海:上海古籍h 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5 7 4 页。( 以下同出此书者不再标注版本) 。黄宗羲姚江学案,明儒学案,第1 8 1 页。 陈来有无之境,第3 3 0 页。 国王阳明寄安福诸同志,王阳明全集,第2 2 3 页。 8 王阳明诗歌论 第一章王阳明思想及其生平 羲认为王学的定论为化境,即是“四旬教”。“四句教”可以说是王阳明对自己心 学思想的一个总结,研究心学就不得不提“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其实还是在描述阳明所领悟到“良知”是何物,怎样感受得到它,又如 何达到,“良知”本来就是“无”,用佛家语就是“空 ,这是良知的本来面目,即 黄宗羲所说的“所操益熟,所得益化”。首句的说法是为了开导上等根器的人,也 就是领悟能力好,又自我道德约束高的人,这类人本来根基就好,只需稍稍点拨 就能成圣。但如果完全说“无”,那么根器低的人,就容易流于放任,而最终堕落 不能有所成就。为了针对自觉性较差的普通人,王阳明就强调要用工夫,“为善去 恶是格物”时时检点磨砺自己,逐渐达到圣人境界。王阳明此论,可谓用心良苦, 乃是圆教,上下之人尽皆接引。因此四句教还是属于“致良知”的范畴内,可知 黄说有误。 然而这种将王阳明求学的一生,简单地分为前后三变,未免粗率。王阳明的 一生可以说波折起伏,与一般学院派哲学家平平淡淡的人生很不一样。王阳明十 一岁时便有诗作,满堂皆惊,少小豪迈不羁,十二岁时立成圣之志。年谱记载的 这个小故事,很有意趣,王阳明尝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 塾师说,只有读书考 状元。小阳明沉思片刻,说出惊人之语,“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当时他的父亲龙山公觉得这是小孩子的胡言乱语,听了只是一笑并未在意,没曾 想,阳明小时候的豪言壮语,后来竟然真的实现了。 王阳明的思想历程大致可以以龙场悟道为分界线,划分为两大部分,青年时 期的王阳明学无定制,像一幅艳丽的油彩画,是各家思想的交汇,五彩缤纷,色 彩绚烂。作为传统的儒家文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具体实践就是成圣和事功, 钱明认为“建功与成圣,是少年王阳明立志的两个方面当然这不仅是王阳明 的少年志向,也是他一生的基调,因此少年王阳明的思想虽然貌似学无常师,但 是求学动机一直紧紧围绕着这两个主题。 二、悟道前阳明的思想历程 年轻的王阳明就留心武事,心怀大志希望能建立一番功业,由于明代边防的 疲弱“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并展露出过人的军事才华,十五岁的他曾经出游居 回千阳明伞集,年谱一,第1 2 2 1 页。 o 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9 页。 9 第一章王阳明思想及其生平 王阳明诗歌论 庸关,实地考察边防事务,也还驱逐过胡人使之不敢来犯。成化二十二年的明王 朝还能称得上太平,可已经暗藏危机,由于腐朽无能的统治,在边患不断的情形 下,国内的农民起义又此起彼伏,当时京畿内石英、王勇起事,秦中有石和尚、 刘千斤揭竿。十五岁的王阳明正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天高地厚,怀着满腔 的忧国之情“屡欲为书献与朝 被父亲训斥为狂妄,阻止了他。这一次是被父亲 阻拦了,可王阳明并没有因此然放弃自己的军事理想,二十六岁阳明寓居京师, 刻苦学习兵法“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 二 十八岁时的阳明金榜题名,身为新进进士,第一次言政还是他始终忧心的军务“疏 陈边务 ,不为朝廷所用,此后天象异常,朝廷下诏求言,边防告急,阳明再次提 出了边务八事,在陈言边务疏中,他大胆地想朝廷提出了他的军事建议,言 辞极为恳切,然而还是未被采纳。 王阳明的人生富有神秘色彩,这跟他与佛道有着深厚的因缘相关。王阳明的 出生在年谱中的记载是一个美丽神话故事,据说小阳明是神人在一片绯色云彩中 奏着仙乐,送给他祖母岑氏的,当然这种记载可信度是不高的,但也表明王阳明 身上浓厚的道教气息。王阳明十七岁时,迎娶夫人诸氏,在洞房花烛夜,人们发 现新郎不见了,原来王阳明竟然“遇道上趺坐一榻,即而扣之,因闻养生之说, 遂相与对坐忘归。岳父大人急忙派人到处寻找,第二天早晨才回家。这一次富 有戏剧性的事件,是年谱上记录阳明最早学道的事件,此后王阳明与道家结下不 解之缘,一生之中多次寻仙问道。第二年王阳明带着夫人诸氏回余姚的途中,拜 见了大儒娄谅,年谱记载“是年先生始慕圣学开始了他对儒家哲学的学习,时 常研读经典直到深夜。二十一岁的阳明在京城陪侍父亲,“遍求考亭遗书读之 并 试图将朱子之说付之实践,即前之所提格竹一事,百思不得其解,并且可能由于 劳思过度而生病,这时的王阳明还很坚信朱子之学,对于此次的失败,他总结为 “圣贤有分是自己达不到圣贤的境界,于是放弃了对圣学的思考,转而“乃随 世就辞章之学 。年轻的王阳明果然天赋异禀,才学震动京城,王阳明初次会 试不第,宰相李东阳命他做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挥笔立就,时人惊叹其为“天 才 。落第后,王阳明回到家乡,就沉醉在美丽的吴山越水之中,和当地才子们组 织诗社,由于才华横溢并且成为一方的诗坛魁首。 王阳明全集,年谱一,第1 2 2 4 页。 圆王阳明全集,年谱一,第1 2 2 2 页。 王阳明全集,年谱一,第1 2 2 3 页。 1 0 王阳明诗歌论第一章王阳明思想及其生平 王阳明终究不能放弃对人生真理的追求,二十七岁时他从辞章之学又回归圣 学,“先生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由此亦可见他泛滥于辞章也是出于对至道 的追求,一旦发现文学创作只是一种艺术技能,并不能对人生哲理思考提供帮助, 就立刻放弃了。王阳明再一次继续了他对朱子理学的研究,当他看到朱子所言的 “循序致精”的读书法门时,深以为是, 年学无所得乃是读书粗略不够精细所致, 痛悔早年博览群书而不精,认为自己多 便更加刻苦用心地熟读儒家经典,“然物 理吾心终若判为二也”又因思考得太深,导致王阳明旧疾复发,这一次的失败对 王阳明打击比上一次更加沉重,使他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就圣人之道丧失了信心, “益委圣贤有分 。 勤学好思的王阳明思想上有一次发生转变,由儒而入道。由于按照传统的儒 家学说阳明无法追寻求到圣人之道,于是他很自然地就选择了同样哲理玄深的道 家学说,希望以此能够领悟世间真理,“偶闻道士谈养生,遂有遗世入山之意”三 十岁时阳明游九华山,这一次的九华之旅也算得上是奇遇,王阳明的思想又一次 发生了转变。听说道士蔡蓬头善谈仙,王阳明以礼相待多次问道,蔡道士总是答 日“尚未 ,王阳明不得其解,于是屏退他人,私下里恳切相问,蔡道士才点破天 机“汝后堂后亭礼虽隆,终不忘官相” 王阳明听闻此言,会心一笑,原来蔡蓬 头道士早就看出王阳明的入世情怀始终没有放下,不可能真正出世,成为一个悟 道的修行人。此后王阳明还曾经不畏路险,攀登到一般人难以到达的地藏洞,探 访一位坐卧松毛,这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异人。王阳明耐心等待高人睡醒向其 问道,异士惊讶于阳明是如何寻找得到他的,终究也被王阳明的诚意打动,为王 阳明进一步探索真理指明了一条道路,“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 可 能经由这两位高人的点拨,王阳明渐渐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佛老之学,又一次回归 到了儒学正道。 年谱载“是年先生渐悟仙、释二氏之非。”这一年阳明三十一岁,此后虽然王 阳明寻仙之想终未能立即释怀,然而已经树立坚定地儒学立场。同年王阳明因健 康问题,告病归越,在阳明洞内,练习道家导引术,竟然达到了未卜先知的境界, 令人称奇,众人皆认为王阳明已得神仙之道,可是王阳明很清醒地意识到,这种 o 王阳明全集,年谱一,第1 2 2 4 页。 o 王阳明全集,年谱一第1 2 2 4 页。 千阳明伞集,年谱一,第1 2 2 5 页。 回王阳明全集,年谱一,第1 2 2 5 页。 第一章王阳明思想及其生平 王阳明诗歌论 法术只是小技并非大道“此簸弄精神,非道也。 。之后虽然生起出世隐遁,到深 山老林里去安心修行,可是家中的祖母和父亲令他犹豫不决,放不下舍不得,终 于忽然醒悟,亲情是人间真情,是断断难以割舍的。“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 是断灭种性矣。 由于对亲情的挂念,最终王阳明彻底放弃了离世远去的想法, 和出世的佛老之学决裂。令王阳明深感得意的一件事就是,当时他竞用人间亲情 之理,说服了杭州一位苦行僧,放弃修行,还俗回家侍奉老母了。 这一次地藏洞的高人点拨绝非一般性的神秘预言,而是为王阳明求学指出了 一条新的出路。周敦颐是北宋道学的开山始祖,大小二程是他的高徒,这里异人 只提大程不言小程,正是蹊跷所在。后人一般都把程颢、程颐两兄弟并称,其实 他们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大程为人随和一团和气,小程主敬为人拘谨,朱熹所学 正是沿小程一脉而来。周敦颐、程颢此二人代表新儒学中追求孔颜之乐、曾点之 乐的“洒落 、“自然 、“自得”、“活泼 ,强调内心的自得与满足。冯友兰先生说: “在道学以后的发展中,程颢的思想就成为心学,程颐的思想就成为理学。他们 兄弟二人,不但创建了道学,也开始了道学中的的两大派别,这在哲学史上是罕 见的。 可见此次的会谈,对阳明无疑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王阳明后来将这次的 遭遇看做是上天的眷顾,在对友人的书信中说道“赖天之灵。因有所觉,始乃沿 周、程之说求之,而若有得焉。 虽然此时的王阳明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学说,但 这次可算得上是王阳明由理学向心学转变的萌芽。 可见年轻时期的王阳明,由于学术上没有寻找得到明确的方向,一直处于苦 苦的求索之中,思想的转变非常之多,然而其实王阳明一直没有放弃小时候立下 的建功与成圣的理想。喜爱骑射,学习武功兵法,是希望能建立一份名留青史的 功业,学习理学和道教神仙之说也是为了追求成圣之道。悟道前这个阶段的王阳 明处在一个理论的学习和积累的时期,各家学说在王阳明的思想中互相渗透,互 相融合,虽然没有完整的体系,也正是这些为后来能突然悟道作了充分的知识储 备。 三、历尽艰辛后的顿悟 正德元年武宗刚刚登基,三十五岁的王阳明遭遇了有生以来最沉重的一次打 。王阳明全集,年谱一,第1 2 2 6 页。 国王阳明全集,年谱一,第1 2 2 6 页。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f 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0 7 页。 国王阳明别湛甘泉序,王阳明全集,第2 3 1 页。 1 2 王阳明诗歌论第一章王阳明思想及其生平 击。当时以宦官刘瑾为首的所谓“八虎”专权误国,残害忠良,刘健、李东阳等 顾命大臣上疏弹劾刘瑾,并请皇帝将阉党诛杀,武宗听信谗言,谢迁、刘健致仕。 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直言上疏抗议反对刘瑾窃权,投入诏狱,后来竟被廷 杖活活打死。王阳明挺身而出,不顾安危,上疏援救戴铣,虽然措辞委婉但也因 此得罪阉党,关入诏狱,受廷杖几乎殆命,幸而复生。王阳明在牢中度过了暗无 天日的十几天,心中异常悲愤,以学易来寻找真理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并 写了一组狱中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不久之后他被释放,却被侮辱性地贬为贵 州龙场驿驿丞。人生有时就是这样,磨难越大,越是能够深刻地体验到人生的真 谛,这一次的磨炼对王阳明的启发,胜过他一人空坐书房独自冥思苦想三十年, 王阳明日后能成为一代大哲正是受此大难的恩惠。 这次王阳明的赴谪非比寻常,除了路途的艰辛,更是危机四伏杀机重重,王 阳明到达钱塘后,刘瑾暗遣杀手“随侦 。王阳明用计摆脱了刺客的追杀,“先生 度不免,乃托言投江以脱之 也许苍天有眼,也许是王阳明命不该绝,“因附商 船游舟山,偶遇飓风大作,一日夜至闽界。”由于遭遇了大风气候,不但没有翻船, 反而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迅速地到达了福建,这样才彻底地摆脱了杀手。本来王 阳明打算趁机隐遁远走高飞,正巧遇到了当年相识于铁柱宫的道士,道士理智地 为王阳明分析情况,“汝有亲在,万一瑾怒逮尔父,诬以北走胡,南走粤,何以应 之? ( 同上) 因此给阳明打卦,得明夷卦,于是王阳明决定走小路取道武夷回钱 塘,继续前往龙场驿。 正德三年的春天,历尽了千辛万苦的王阳明终于到达了龙场,当时的贵州属 于蛮夷之地,自然环境十分险恶,中土人士是不会来此地的,如果遇到汉人皆是 流亡之人,所以当地的老百姓都不懂汉语,言语不通。王阳明的生活十分困难, 没有住的地方,就自己用泥土木头筑房子,随从生病了,他要自己上山砍柴取水 照顾大家。王阳明非常乐观,他担心大家心情长期压抑容易生病,就弹琴吟曲、 说笑话帮助大家排解苦闷。“先生始悟格物致知 固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是贵州 地处偏远,使得阳明可以暂时远离政治上的纷扰,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整顿内心, 从而对人生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因此这也就造就了王阳明思想上的一次大的飞 跃龙场悟道。“时瑾憾未已,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 乃为石墩自誓日:吾惟俟命而已! 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 。王阳明全集,年谱一,第1 2 2 7 页。 王阳明全集,年谱,第1 2 2 8 页。 1 3 第一章王阳明思想及其生平王阳明诗歌论 ( 同上)“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 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 物者误也。”( 同上) 年谱的记载带有着点神秘气息,其实这次的大悟并非是完全 是禅宗的顿悟,而是通过知识的积累和不断地思考得到的飞跃。这次的磨难,终 于带给了王阳明半生以来一直苦苦寻求的答案,自龙场大悟以后,王阳明与朱子 理学彻底决裂,正式踏上了心学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