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适应与超越: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研究.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适应与超越: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研究.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适应与超越: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研究.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适应与超越: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研究.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适应与超越: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适应与超越: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 了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的学校教育背景角色转换的主要内容影响角色转 换的主要问题及其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 的对策建议本研究认为学校教育背景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大学新生在 个性心理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方面要和新的教育背景的要 求保持一致由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制约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的过程 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出现角色转换障碍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大学新 生入学教育还不到位教学方法还不科学学生社团建设滞后等内部因 素主要是大学新生心理尚不成熟容易发生角色混乱以上这些因素造成 大学新生无法充分有效利用自由时间对专业选择的过于功利化等问题 造成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是高校忽视对大学新生进行大 学精神文化的教育对大学精神文化对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的重要意义和 作用认识不足 为了促进大学新生更快地适应新角色并顺利超越新生阶段 应建立以大学精神文化教育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改革和大学生社团建设为 两翼的大学新生教育体系以大学精神文化教育提高大学新生对于大学文 化的认知力以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大学新生的学习动力以大学生社团改 革促进大学新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入学教育教学改革 适应与超越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研究 ii abstract the role transi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llege freshmans growth. the research analyse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s, the main aspects of the role transition and the obstacles during the process, and ascertains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nsition. based of these sections, the research also makes some practical propositions, aiming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e change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requires the role transition for college freshman. the transition includes adopting a new learning pattern, forming stabl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and developing self-appraisal and etc. all these aspects are required to accord with the environments demands. but the way to realization of the role transition is not even, due to some factors, includ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elements. the external elements cover the low efficiency of preliminary education for college freshman, the inadequate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the formalism trend of the students societies. the internal one refers to the peculiar period in puberty in terms of psychology.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make college freshman vulnerable to suffer role confusions. the role confusion led to such behavior disorders, as the abuse of free time and the much utility in the choice of majors. all the elements above led to the failure of role transition for college freshman. based on the facts,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e deeper reason that causes the failure of role transition is the long-term ignorance of college spirits training. the spirits of college exist as a kind of college culture and bring great impact on the role transi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ole transition, we should establish a new educational system, in which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pirits serves as the cor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approach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tudents societies act as the platform. so in this way, we can boost the perceptions for college freshman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pirits, stimulate the motivation through the reform of teaching approach, and enhance the practical potentials through the re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societies. key words: college freshman, role transition, higher education, preliminary education, teaching approach reform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表清单 表清单 表 1.1 关于大学新生角色研究的成果列表.2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 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 本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 研究价值本研究紧密结合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的客观实际充分吸收已有 的研究成果结合现状调查和访谈进行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探讨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 社会的价值观随之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多元价值观共存的 局面对于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定型的中学生和大学新生来说影响 是巨大的这一点在大学新生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它加大了他们 行为的差异性使个体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会给大学新生 顺利实现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带来许多问题容易造成角色转换 的适应性障碍 这种适应性障碍对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变革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师管理制度是促进大 学新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的必要条件本课题就是基于上述背景进行大 学新生角色转换的研究 所谓角色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是指与个体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联 系的被期望的行为一个人要完成一个角色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行为 模式从角色的内涵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个体的角色与其行为模式 是紧密相连的根据心理学认知理论个体的认知结构对其行为模式具有 一定导向或调控作用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成熟 个体的行为模式也会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内在统一在发展的 一定阶段内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发展的连续性则要求个体 的行为模式要适应新的角色要求适时进行行为模式转换这种行为模式 的转换是角色转换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他们刚刚完成基础阶段的教育进入大学开始接 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门教育高等教育具 有许多不同于中等教育的特点和性质它决定了大学生的角色行为具有不 同于中学生角色行为的独特性中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由 适应与超越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研究 2 中学生到大学生这种学生角色转换的挑战 对于个体来说个体的行为同其心理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客观环 境发生变化对个体旧的的行为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新旧行为模式 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某种影响角色转换意味着人和 环境之间关系的重建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能会感到压力同时伴随着 心理和生理上的不协调我国当代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对于大学生而言 由于特殊的文化传统和特殊社会时期的影响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存在更 多的适应性障碍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种适应性障碍可以从许多统计数 据中得到证实我们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不仅蕴含着对学生成 长的人文关怀更为重要的是这对于大学生的和谐发展进而促进和谐校 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现状 目前可收集到的有关大学新生角色研究的文章大约有 369 篇截至到 2007 年 10 月这些文章在时间的分布上存在着不均衡性 表 1.1 关于大学新生角色研究的成果列表 发表时间 论文数量 所占比例 19791989 3 0.81 19901999 82 22.2 20002007 284 76.9 从研究内容上看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关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障碍原因的的研究纵观现有的相关研 究造成大学新生角色转换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可以归 结为以下几点1大学和中学在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方面存在差异 2大学新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低下3个体缺乏生活自理能力4大 学新生在入学以后缺乏明确人生规划丧失学习动力5中学阶段片面 推行应试教育 第二 在研究方法方面综合运用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 学等方面的知识从理论上进行探讨有少数学者运用了实证研究方法通 过问卷调查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寻找影响大学生角色转换的因素并对其 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各影响因素的内在相关性 第三关于对大学新生角色转换障碍的对策研究许多学者对于这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问题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这些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2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 社会认知3加强挫折教育4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5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6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7调整心态提高自 我调适能力适应人际关系加强自我教育以形成完善人格8培养 独立生活能力(9)确立人生奋斗目标10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空暇 时间 虽然学者们对大学新生的角色适应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 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第一研究视野相对狭窄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 到大多数学者对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的研究多局限于对国内院校的相 关经验的探讨在已发表的 369 篇论文中仅有一篇谈到了国外大学的相 关研究而国外的一些大学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开始的时间较早已经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于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学术活动日 益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加强对国外大学成功做法的研究拓展我 们的研究视野使我们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分析这个问题而且已有 研究或是从调查分析得出的一个结论或是从一个大的影响因素中的一个 小的方面进行论述浅尝辄止深入研究不够 第二缺乏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从概念内涵上进行分析大学新生 角色转换只是一个较小的问题但从其概念的外延上看则相对较宽涉 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是许多问题和矛盾的集中体现因此从这个意义 上讲大学新生角色转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 从不同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角度来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找到问题的症 结所在而已有研究虽然也运用了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一些知识 但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则仅从某一个角度进行研究缺乏多学科的综合研 究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对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的问题一直缺乏 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造成研究工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 第三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有关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的文章从研究 主体上看大多数是高校学生管理实践工作者对于此类问题进行的一些实 践经验总结缺乏相关理论的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理论深 度和学术水平因此需要把这些从实际工作中得到的经验感受等感性 材料借助相关理论进行提升上升到理论层面在此高度上进行概括 归纳找出其中内在的规律性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人才培养实践 另外由于已有研究对现象分析的不完整性导致了部分结论的可靠 适应与超越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研究 4 性容易受到质疑这种研究方法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没有注意到文化因素对 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仅研究了角色转变的外部 行为因此本文试图从文化适应的角度对大学新生角色转换进行一些研 究和探索以求获得一些经验和启示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下列三种研究方法访谈法文献法和比较法 第一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在开始本论文的写作之前笔者与自己 所在学校的大学新生及部分学生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进行了持续的深度 接触 开展了大量个别访谈 并对人文学院 能源与动力学院的 200 名 2007 级大学新生进行了相关的问题调查收集到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丰富的调 查资料和感性认识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本文的一些观 点就是建立在对这些材料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第二文献法在研究过程中认真研读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其中的主 要观点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为我所用 第三比较法对比中外大学在大学新生角色转换方面的成功做法 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1.4 研究价值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都非常重视新生角色转换问题的研究且 已产生许多研究成果基本的共识是转换是否成功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 完成好大学阶段的学习甚至关系到他们能否成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目前在大学新生角色转换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小的 差距尤其表现在忽视了大学组织文化对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的影响这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新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因此本研究具有积极 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本研究将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做法拓宽我们的学术视 野提升研究的理论水平丰富现有的关于大学新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成果 2本研究将在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促进大学新生角 色转换的可行途径可以为改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适应与超越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研究 6 第二章 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的学校教育背景 对于大学新生而言进入大学就进入了一个相对陌生的教育环境这 个教育背景与他们以前所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大学作为研究创造 和保存高深知识的机构大学新生要面对的是知识专业化办学特色化和 价值多元化的学校教育背景这种教育背景的变化要求他们必须尽快完成 角色转换以适应新的教育背景顺利完成学业 2.1 知识专门化 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与高深知识知识的专业化有着密切 的联系克拉克曾指出高等教育机构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 构 布鲁贝克曾说过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关注的是深奥的 学问高深知识是大学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要素这种高深知识本 身具有高度专门化的性质正如克拉克所言近代高深知识具有若干显著 的特征首先它具有专门化的性质很久以来就由若干专业组成具有 专业日益增多的趋势因此大学是根据不同学术门类或者职业门类对 课程进行的系统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专门化的 教育正如潘懋元在其著作高等教育学中所指出的那样一定程度的 专门化永远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这与大学新生以前所接受的 中等教育在性质上截然不同因此专门化或者说专业化构成了大学知 识的组织化形式这种知识的专门化对于知识领域的发展学科建设课 程设置院系组织形成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电气 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该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电工电子信息控制与 计算机技术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和控制技 术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 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研究开发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工作的宽口径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 出版社199411. 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郑继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 出版社199413-16.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其培养目标相一致所开设的课程包括电路 理论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及控制计算机 原理及应用信息与系统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另一方面这种高度专门化的高等知识其内部组织结构呈现出有序 性高度自主性的特点而且随着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这种专门知识 自主性程度也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专业与专业之间专业与中小学所 传授的普通知识之间的距离正在不断扩大这种自身具有深奥性自 主性的专门知识是学者们在试验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的是对事物 本质及规律性系统化解释性的知识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这种系统化的 专门知识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进而生产创造 出更多的知识因此大学新生有必要接受较长时间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 练才能理解并掌握本专业具体的研究领域相关理论体系独特的研究 方法以及本行业的专业术语 形成与本专业研究相匹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学习方式甚至身份认同因此大学新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接受不 同学科和范式的知识与学科规训 获得了不同程度或者类型的知识 实践能力同时也获得了个人对知识内涵的不同理解这种高深的专 门知识对于大学新生认知结构的完善能力的提高甚至人格健全都会 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其从门外汉转化为业内人士这种转化是仅仅 接受普通知识所难以达到的如果说普通中小学的教育是开发人的德智艺 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那么高等教育则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接受人类最新 最高智慧成果而达到的某种完美的教育这种专门化知识对于大学新 生而言就是通过新生的反照权力给新学习者套上一大套新的建构知识的 方法系统作为新的自我他们以崭新的语言提问思考并且书写结 果他们产生了性质上崭新的知识形成因此从知识论的角度分析 大学新生角色转换以前的全面发展意味者各门学科的共同发展那么进 入大学完成角色转换以后其全面发展的内涵则转变为以掌握专门知识为 平台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8. donaldj.gknowledge and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higher education198515 267-282. barnett r parry g conceptualizing curriculum change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0164435-449.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30. 华勒斯坦等刘健芝等编译学科知识权力北京三联书店199930. 适应与超越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研究 8 2.2 办学特色化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等教育的另一方面就在于大学办学具有鲜明的特 色所谓办学特色化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 持久和稳定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具有普遍认可性独特性和优良性 等特征因此对于大学而言办学特色一方面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和谐统一许多大学 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 如首都师范大学把 与 基础教育良性互动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以培养首都人的教师为 使命作为本校的办学特色苏州大学把面向苏南经济建设主战场推 进群体化的普通教育课程改革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中南财经大学提出 了应用性融通性开放式的办学特色 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大学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在其长期的历史发 展过程中自身历史文化传统不断沉淀而聚集而成的这种历史文化 传统一旦被发现提炼和普遍认同就会对大学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 力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不仅是其存在合法性的主要标志而且也是这 所大学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这种办学特色其外在表现为独特的校风 学风师资配置学科专业设置发展规划制度规范教学研究方式等 也正是由于办学的特色化从而使得不同的大学培养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 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同的办学理念导致了不同的办 学特色不同的办学特色导致了对教育资源进行不同的组合从而形成了 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如牛津大学提倡造就领导人物把教学和科研的每 一个领域都达到和保持卓越保持和发展作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地 位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实行了学院制导师制建立了多样化的 课程专业体系而哈佛大学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教育理念指 导下把本校的办学特色定位在促进所有有益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借助所有有益的文学艺术和科学发展教育青年人并为教育本国的青 年人提供所有其他必要的东西在此办学特色的指导下哈佛大学建 立了通专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 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果我们对大学办学特色的内涵进行分析 我们就可以知道大学的办学特色主要集中体现在学科的建设上在某些领 域形成自己的独有的优势并且以此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从而带动学 校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而根据学者沃勒斯坦对学科的解释学科包括三 刘宝存哈佛大学办学理念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301:4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科是知识的类别第二学科是一种组织结构 涉及院系设置学术刊物图书分类学术组织等等第三学科也是一 种文化涉及学术风格和思维方式可见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同高深知 识紧密相联系的大学作为生产保存知识的机构是传授和研究高深学 问的场所办学特色化是大学这种社会教育机构内在属性的要求与此形 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新生在入学以前所接受的基础教育的办学特色不受 重视 从本质上分析它只能算作是对教学过程的某个或某些环节进行优化 从而取得成效的经验总结和推广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在这 种教育模式下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凸显出来教育对象之间的差 异性很小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便进入到了一个办学特色鲜明的环境 中去这对于大学新生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大学新生要在以后的学习生 活中不断感受到体会到这种特色自身身心的发展会逐步接受办学特色 的影响和熏陶这个过程对于大学新生而言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质变 过程 2.3 价值多元化 所谓价值多元化即指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的价值 观念的支配下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直接指向所做出的具体行为选择或追 求对于大学教育而言其追求真理的独特使命决定了大学教育的真谛 在于弘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富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从价值 观的形成角度来看学生个性的培养过程也是一个让学生不断认识自身价 值确立不同的人生定位从而选择不同的价值取向的过程从本质上分 析价值多元化是思维价值多元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载体思维价值的多 元化导致了价值主体价值观念价值目标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因此,从这 个角度进行分析接受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接受某些信息或知识更为重要 的是接受大学教育是一个人文教育过程大学历来被认为是一个各种思想 融合的场所大学之所以被认为是一个思想汇集的地方究其原因就在于 大学是一个传递深奥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知识并探索新的知识领域的 机构这种内在的规律性决定了大学精神存在的合理性而学术自由作为 大学精神的核心从大学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正是由 于大学奉行学术自由的精神 才使得大学成为各种思想交流最活跃的地方 美 沃勒斯坦知识的不确定性王昊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104. 秦小云别敦荣论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研究2005,09:87. 适应与超越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研究 10 学术自由思想源于中世纪学者行会自己管理自己的惯例是思想自 由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自由洪堡在创立德国柏林大学时就明确提出了把 尊重自由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和学习自由作为大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从此这两项原则就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原则这种学术自由的思想集中 表现为自由独立精神批判创新精神著名教育家布鲁贝克对学术自由进 行过论述他认为迎接未知真理的挑战需要鼓足勇气摆脱理智障碍 和理智保留不这样就不可能发现真理即使发现也可能是局部的因此 按照逻辑推理忠实于高深学问看来需要尽可能广泛的学术自由正如 梁启超所指出的大学的生命之源就在于其独立其精神自由其思想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并 使之成为引领北大前进的思想火炬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作为研究高深 学问的地方这种学问的内涵不仅仅指技术知识层面上更为重要地体 现在一种治学精神上 对于大学而言探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需要不断创新的过 程在此过程中由于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手段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甚至有时可能产生错误的认识为 了有效降低或避免错误的出现就必须依靠众人的力量倡导学术自由化 价值观多样化从不同个体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上探索事物的本质及规 律性从而克服个人主观的偏见和错误使各种思想在不断交流中得到升 华耶鲁大学校长小贝诺施密特曾说过一所大学似乎是孕育自由思想 并能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它是理想的场所是 因为大学有大胆激烈的使命要由理性的光辉来指引 因为在其科研 及教育使命中大学必须尊重进化的思想即自由的探索才会及时地更正 谬误代替愚蠢改变偶尔我们因为感情用事而认为世界是分离的虚构 的骗人的偏见 价值观多元化既体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同时又凸显出一定程度 上的同一性在大学里这些不同的学科虽然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 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通过实践途径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及规律性因此研究结论都具有一定 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种共同的客观性科学性为价值观体系中所蕴含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可能 科学精神求真 需要严谨人文精神求善需要宽容谦逊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在大学 这所多元价值观共存的大环境中需要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启迪和感 约翰s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497. 陈宏薇耶鲁大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召下学会进行独立思考对自身价值进行有效评价 另一方面多元价值观的存在虽然是由于不同知识类型的表达方式和 研究方式的差异所造成的但是这种价值观是伴随着对高深知识的生产 保存的过程而产生的大学的神圣使命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提升 人的综合素质这就决定了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立足点 即共享人类社会的某些普遍价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多元价值 观并存并不意味着多元价值观的相互冲突和矛盾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地位 是平等的作用是互补的这种价值观多元化拓展了大学新生的选择空间 同时也增强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自主性因此在大学环境中每个个体的 价值观都应该得到理性的尊重 大学环境中的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实对价值观人生观尚处于形成 之中的大学新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新生首先要面对的是价值观的选择 问题大学环境中所内含的大学组织文化要求大学新生既要学会对自己价 值观高度肯定同时又要学会对他人价值选择的认同和理解既要保持自 我独立的人格又要学会如何与他人价值观兼容学会如费孝通先生所言 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因此大学新生一方面要从思想上 接受价值观多元的现实认同并理解价值观的多元性同时要在科学精 神和人文精神的指导下用新的开放的眼光用求同存异的态度培养 主体意识进行自我选择大学新生要逐步培养独立意识选择意识民 主意识在价值观多元的背景下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完整的价值观体系 并把获得的价值观转换为实际行动的指导在此过程中注重自由选择与行 为责任的统一从而在新的高度赋予人格以更丰富的内涵顺利完成角色 的转换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这种新的教育背景需要他们逐渐完成以下角色转 换1从在外部压力下快节奏的学习转换到个性化一体化学习2 从带有强迫性质的学习转换到基于兴趣需要的参与式学习3从班级 中大多数学生受挫的学习转换到对所有学生都有利的学习4从以考试 竞争为主要目标的学习转换到达到目标完善自身的学习(5)从以吸收知 识为中心的学习转换到以运用知识培养创造力为中心的学习 适应与超越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研究 12 第三章 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的主要内容 对于许多大学新生来说上大学意味着离开父母的呵护开始学会如 何独立生活同时也标志着大学新生社会化进程的开端而许多大学新生 独立生活能力自控能力的相对低下使得他们在入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内不能顺利完成从一名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很难适应大学的生活 和学习环境尽快做好角色转换适应新的环境要求是大学新生成长成 材需要首先面对的挑战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角色转换的主要内容包括个 性心理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人际交往的转变以及自我认知和评价的 转变等四个方面 3.1 个性心理的转变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要面对许多特定的问题如对 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 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 等等以上这些问题使大学新生普遍面临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心理与行 为的统一性以及人格的稳定性等方面的巨大挑战许多大学新生由于不能 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而造成了角色转换的障碍角色转换是大学新生理性 思考与情感评价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大学新生对大学组织文化所具有的新 特点新观念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对原有的思想观念意识态度 进行改造将新的大学组织文化的观念纳入自己的观念体系并进行整合 的过程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大学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新的刺激源引发他 们心理需要的一些反应这些反应会促使其原有的思想观念意识态度 等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并引起外部行为模式的变化因此角色的转换 有其深层的心理动力之源其主要功能是满足个体特殊的心理需求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角色是身份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地位的 外显形式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交替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而每种角 色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责任都各有不同对于个体来讲由于所 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个体的角色也要随之改变角色转换也就成为 了个体的迫切需要所谓角色转换是指由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和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份发生了改变从而形成与外部客观环境相适应的一整套规范系列和行为 模式的过程主要是指个体对某种新的特定对象包括人观念情境或 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就要求每个人在担当不同的角色时 他所表现出的言行都应合乎自己的身份实现角色的正确转换对于角色 承担者来说应明确意识到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并尽力地用行动去实践 大学新生的个性心理转变是一个逐渐积累的渐进式过程主要包括被 动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和内化阶段三个阶段 1被动服从阶段在此阶段大学新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 同时避免惩罚在行为上表现为被动服从这种服从是在外界环境的压力 和威胁性惩罚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是大学新生外在行为与内心观念 不一致的服从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它表现为对所采取行为模式的认知与 反映另一种不同行为模式的观点知识的冲突或失调这种服从带有某种 强迫性暂时性服从的产生主要由于对不服从施加了一种要加以惩罚的 威胁威胁所指的个体不可能脱离该情境在这种情况下该个体面临着 两种选择要么服从要么遭到威胁性的惩罚如果威胁性的惩罚程度超 过了他对服从的抵抗程度那么他会外在地改变他的行为或陈述然而 在这种情境下其内心的观点不会受到影响 2同化阶段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观点人类所有的心理 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为 了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大学新生必须对原有的认知结构态度等进行改组 而这种改组主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实现同化是指大学新生把新的 大学组织文化所表达的信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大学新生改变 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大学组织文化的要求大学新生在完成上述两种途 径的基础上开始认识到并自愿接受大学组织文化对自己的角色期望调 整自身的态度使其发展与外界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这种同化和适应的过 程体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动态平衡的特征是组织内部子系统的重新安排 或者目标的重新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换言之动态平衡是通过增 强自身适应性来促进系统的稳定 在此阶段大学新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逐步增强他们基本适应了大学 的生活和学习要求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待大学组织文化的要求不再持有恐 惧畏缩的心理反应而是以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外界事物能够 充分运用自身的经验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从现有的信息中生成对环境 美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郑全全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02. 美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郑全全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7. 适应与超越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研究 14 抽象关系的认知然后将这种抽象的关系与各种信息相比较从中获取能 够满足自身需要的信息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大学新生在实践中不断运 用这些规则解决遇到的问题把规则加以内化从而更好地调节自身的行 为 3内化阶段在此阶段大学新生把获得的有关大学组织文化的一 些新观念新思想纳入到自身的观念体系之中并成为其中有机的组成部 分至此大学新生原有的观念体系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符合大学组织 文化要求的角色行为体系得以建立起来该体系促使大学新生能保持与新 的外界环境的平衡为其行为方式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把主要精力集中 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上 从而摆脱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带来的内心紧张状态 对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来说这种被个体所内化的角色模式具有稳定性和 持久性的特点在这种模式的支配下大学新生的个体需要真正得到了满 足对自身的角色行为模式有了系统的正确的认识个体经验一方面得 到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和整合从以前的分散零碎状态发展成为系统化的 知识另一方面个体的态度开始呈现个性化的趋势逐渐形成符合个体 个性特征的态度体系 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新生在前两个阶段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主要是 一种消极防御式的适应这种适应是外界环境的变化打破了大学新生自身 原有的平衡状态为了恢复平衡或在更高层次上达到平衡大学新生自身 进行的某种调整而大学新生在第三阶段的适应在本质上是一种积极主导 式或者说是某种程度上创造性的适应这种适应是大学新生综合运用多 种思维方式在对自身状态外界环境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敏锐地预 测到未来环境可能提供给自身的某种有利机会从而主动调整自身状况 积极创造利用这种机会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这种适应与 大学新生思维综合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众多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已经证明 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思维方 法显得极为重要中学生尚无这种要求但这对于大学生就不是一种要求 了而应是自身的一种愿望因此从中学到大学由中学生到合格的大 学生必然要完成思维方式的综合化这种思维的综合化促进了大学新 生自我决定能力的提高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自我决定能力是一种涉及自 身经验选择的能力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它还是个体的一种 需要人们拥有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 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以便形成与社会环境的灵活适 季羡林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9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应在这种能力的驱使下大学新生常常采取以下行为策略确立 目标确立某种活动希望达到的状态或水平识别外界环境与机会分 析可利用的环境资源与信息使活动的目的与环境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表 征问题探索可能的策略制定计划使策略具体化直观化 3.2 学习方式的转变 由于大学新生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属于高深知识的范畴这种知识与大 学新生以前所接触的知识在性质内容上差异较大这种新的高深知识要 求大学新生在学习方式上要适应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所 谓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究为基础而不是以传递信息为基 础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普适性由于大学教学过程 具有鲜明的探究性特征研究性学习就不是对某些专业课程或环节的学 习要求而是一种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的普遍学习方式因此这种的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课堂网络社会实践等各种途 径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是学习方式又是教学方式作 为学习方式它以问题为基础强调学习过程的独立自主性学习形式的灵 活多样性学习内容的综合开放性将掌握知识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 释疑解惑中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 构作为教学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 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总之研究性学 习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多维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 征实施研究性学习构筑研究性学习体系实现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 到学生的“学”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践 能力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开始尝试抛弃过去那种对知 识简单化的客观主义学习观逐步探索适合新的学习内容的学习方式他 们的学习观随着其认知结构的优化和自身经验的积累不断获得发展大学 新生在此阶段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基本形成大学新生在行为方式上基本适 应了大学组织文化的内在要求把学习知识的活动视为同自身经验相联系 的意义建构过程大学新生对大学的这种高深知识获得了一种独特性和多 样性的理解对于大学新生来讲高深知识仅是一种解释但具有动态 性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这种知识的动态性表现为知识以及传载知识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4. 李宝峰论建构主义学习观理论视野下的创新教育教育探索20050816 适应与超越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研究 16 的符合系统都不是绝对的真实的表征而仅仅是一种解释假说或假设 获得知识并不意味着获得了问题的最终答案与此相反知识会随着自身 实践的不断发展被不断得到改变和修正出现新的解释或假设 随着大学新生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确立和逐步发展大学新生学习的自 觉性主动性也逐渐增强大学新生产生了对于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这 种兴趣并且处于不断分化深化的状态之中使得大学新生对知识的渴求 处于一种不平衡的认知张力之下成为促进学习效率提高的驱动力在这 个阶段大学新生在学习方式上中最突出的变化是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所 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看到的东西的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等方 面作出个人的判断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这种批判性思维具体表现为 大学新生的思维指向认知的对象和认知活动本身通过调节控制自身的 认知过程并不断地加以质疑反思批判以达到认知的目的随着大学 新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他们的建构能力创造力等方面得到了充 分的发展他们对于高深知识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建立在理性推理和实验的 基础之上而是通过类似于知识原创的探究活动体验到知识的存在认识 到它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大学新生对于知识本质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开 始主动以批判的眼光对知识进行一种持续不间断的解释活动 3.3 人际交往的转变 刚刚走进大学生活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社会支持系统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遇到了新的环境的挑战新的社会支持 系统尚未建立起来加之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他们自身性 格上存在一些缺陷造成了大学新生彼此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的主动性此 时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出现了暂时性的闭合彼此虽有交往的需求但 缺乏交往技巧使他们的这种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同时大学新生也开始尝试人际交往活动把交往的需求落实到实际 中去他们的这种交往带有明显的工具性色彩交往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 交往的范围也有限仅限于一个相对狭小的圈子交往的基础建立在彼此 价值观一致或相近兴趣爱好相近或一致性格相似或者同一学科 专业以及亲缘地缘学缘等方面基本上是一种自然性的人际交往 这种交往活动基本遵循互需互酬的规律 即大学新生通过各种途径的接触 双方均产生了交往的需求这种需求在得到一方的积极响应后由互动的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6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心理活动发展为外在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有利于大学新生情感的相互沟 通交往的双方都从中体验到自己的贡献和得到的收益人际间双方体验 到的贡献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基本相同时人际关系是愉快的因此 这种情感上的交流为下一步交流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突破了感情互酬的范 围实现了个体之间思想上的交往因此支配大学新生人际交往行为的 原则发生了改变从前一阶段寻求感情交往所体现出的公平交换原则发 展到思想交往上的共有关系这种共有关系具有以下特征个体不希望 自己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及时的回报如果一方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该 个体不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双方彼此抱有无私奉献精神不计较个人 得失采取利他主义彼此互相帮助对方体验到交往的愉快这种思 想上的交往使大学新生产生了一种移情的心理他们在交往过程中 互相以对方的方式体验某种事件和情结从而产生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