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 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割冬岍 i 导师签字:周 矛垒 签字目期:2 0 0 4 年4 月2 岁曰 签字日期:2 0 0 4 年妒月琴日 未经作者、? 甄同意 麓全文公棺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出壅短菹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出壅虹菹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 同 签字日期:2 0 0 4 年月 日 签字日期:2 0 0 4 年厅哆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10 号 文化部艺术司 电话: 邮编:1 000 20 中文摘要 “悲”,或者“悲剧”、“悲剧性”是西方美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 与西方不同,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理论中,没有明确的“悲”的概念,古典美学中 更是没有“悲”这样一个范畴。但是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作理论和实践中,都存 在着“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而且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悲情艺术作品。中国古典文 学艺术中的悲美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它与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氛围、 哲学思想背景以及艺术家的心态等诸多因素有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不能简单地套 用西方美学和文论体系中的“悲”概念来对其进行诠释和研究。悲美意识的发展经 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魏晋时期则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本论文将以魏晋时代以悲为美的审美意识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汉魏六朝的悲情文 学作品和文人的悲剧情怀,逐步深入地探寻这一时期的悲美意识深刻的文化心理根源。 本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悲美意识的流变及悲美的内涵。简要梳理从先秦到魏晋时期在艺术领 域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尚悲之风;重点论述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在魏晋文学创作和理 论发展中的表现;阐明悲美意识在艺术本体论、创作论、欣赏论等多个层面的内涵。 第二部分:魏晋时代悲美意识的主要形态。悲美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与魏晋悲 情文学的创作实践紧密相联的。在魏晋时期的不同阶段,文学作品的悲美意识展现 出不同的风格特质。一是悲凉慷慨的风骨之美,以建安悲情文学为典范;二是忧愤 悲郁而意深文晦的风格,以嵇康、阮籍的悲情作品为代表;三是深情悲切且文繁辞 丽,这是西晋时期悲情作品的突出特点;四是超然静穆的玄澹之美,这是在东晋时 期的悲情作品中才出现的。虽然风格、形态上不尽相同,但是对于生命悲哀的感伤 却是魏晋悲情文学共同的主题。 第三部分:魏晋时代悲美意识的文化心理根源。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的年代。 文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了人与生俱来的悲剧性命运。魏晋时代的悲美意识,就是来自 于他们内心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和对于生命悲哀的深切感受。他们为了超越生命悲 哀进行不断地尝试,努力寻求生命价值的实现,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体现了强烈 的主体意识和抗争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展现,因而具有美的价值和意义。 应该说,魏晋时代的悲美意识包含了文人对人生的深刻颖悟和对个体生命价值 的全新确认,是魏晋人生命意识的美学显现。 关键词:魏晋时代;悲美意识;生命意识 分类号:1 0 1 a b s t r a c t “t r a g i c o r “t r a g e d y ”i s o n eo ft h e i m p o r t a n tc o n c e p t s i nw e s t e r na e s t h e t i c s w h e r e a st h e r ei sn o ts u c hac o n c e p tl i k e t r a g e d y ”i n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 e s p e c i a l l y i n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 a e s t h e t i c s a c c o r d i n g t o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a n dl i t e r a r y c r e a t i o nt r a d i t i o n ,t h ec o n c e p to fa e s t h e t i ca p p r e c i a t i o nf o r “m e l a n c h o l yb e a u t y ”f i n d s f u l l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i n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 l i t e r a r y c r e a t i o n 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e s m a n y o u t s t a n d i n gl i t e r a r ya n da r t i s t i c w o r k sa r ec r e a t e dw i t ht h eg u i d a n c eo fs u c ha e s t h e t i c a p p r e c i a t i o nt e n d e n c y t h i sc u l t u r e s p e c i f i cc o n c e p t “m e l a n c h o l yb e a u t y c o n v e y e di n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 l i t e r a r y a n da r t i s t i cw o r k sc a n n o tb ee x p l a i n e da n dd e f i n e db yt h e c o n c e p to ft r a g e d y i nw e s t e r na e s t h e t i c s i n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t h e a e s t h e t i c a p p r e c i a t i o nf o r “m e l a n c h o l yb e a u t y h a sr i c h a n d p r o f o u n dc u l t u r a l a n d 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s i th a sc l o s ec o n n e c t i o n sw i t h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o u g h t sa n dp s y c h o l o g yo ft h e a r t i s t si n p a r t i c u l a r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o f t i m e s t h ea e s t h e t i ca p p r e c i a t i o nf o r “m e l a n c h o l y b e a u t y h a su n d e r t a k e nal o n gp r o c e s s f r o m g e r m i n a t i o n t om a t u r i t y t h e ni ti sa d o p t e di nt h ef i e l do f l i t e r a r ya e s t h e t i c s t h u si t h a s f a r - r e a c h i n gi n f l u e n c e s o n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r ya n da r t i s t i cc r e a t i o n h lt h i s p r o c e s s ,w e ia n d j i nd y n a s t i e s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p e r i o do ft i m e ,d u r i n gw h i c ht h e c o n c e p th a sa c h i e v e df o r e m o s ta n da d e q u a t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p r e s e n t t h e s i sp u t se m p h a s i so nt h es t u d yo ft h i sp a r t i c u l a r p e r i o do f t i m e w e i a n dj i nd y n a s t i e s t h ep r e s e n ta u t h o rt a k e st h ec o n c e p to fa e s t h e t i c a p p r e c i a t i o nf o r m e l a n c h o l yb e a u t y a s t h e s u b j e c t o f r e s e a r c h t h r o u g h t h ed e t a i l e d a n a l y s i s o f m e l a n c h o l yb e a u t y c o m p l e xo ft h el i t e r a t ia n dt h e i rl i t e r a r yw o r k si nt h a tp e r i o do f t i m e ,t h ep r e s e n ta u t h o rt r i e st op r o b ei n t ot h ec u l t u r a la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o o t so ft h e a e s t h e t i ca p p r e c i a t i o nf o r “m e l a n c h o l y b e a u t y i nw e i a n dj i nd y n a s t i e s t h e p r e s e n t 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t h r e e c h a p t e r s : c h a p t e ro n ew i l li n t r o d u c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o n n o t a t i o n so ft h e c o n c e p to f a e s t h e t i ca p p r e c i a t i o nf o r m e l a n c h o l yb e a u t y f i r s to fa l l 。a r th i s t o r i c a lo v e r v i e ww i l l b em a d eo nt h et r a d i t i o no f a p p r e c i a t i o nf o rm e l a n c h o l yb e a u t ye x i s t e di ns o c i a ll i f ef r o m ? r e q i np e r i o dt o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i e s m o r ee m p h a s i sw i l lb em a d eo n d i s c u s s i n gt h e c o n c r e t er e f l e c t i o n s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i sa e s t h e t i ca p p r e c i a t i o ni nt h e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i e s a n dc r e a t i o no ft h i s p e r i o do ft i m e m o r e o v e r , t h ep r e s e n ta u t h o rw i l le l u c i d a t e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so ft h i sc o n c e p t r e s p e c t i v e l yf r o m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f a r to n t o l o g y , c r e a t i o na n d 2 a p p r e c i a t i o n - i n c h a p t e rt w o ,t h em a j o r f o r m so fm e l a n c h o l yb e a u t yi n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i e sw i l l b ee x a m i n e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i sc o n c e p ti sc l o s e l yc o n n e c t e dw i t ht h el i t e r a r y c r e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 i nd i f f e r e n ts t a g e so f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i e s ,t h ea e s t h e t i ca p p r e c i a t i o n f o r “m e l a n c h o l yb e a u t y ”i n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t o o ko nd i f f e r e n ts t y l e sa n df e a t u r e sa sf o l l o w s : f i r s t ,s o l e m na n ds t i r r i n gb e a u t yp r e s e n t e di nj i a n a ns t y l e ;s e c o n d l y ,a m b i g u o u sa n d i n d i g n a n tb e a u t yr e f l e c t e di nj i k a n ga n dr u a n j i sl i t e r a r yw o r k so fm e l a n c h o l yb e a u t y ; t h i r d l y , s a d l ym o v i n gb e a u t ya n df l o w e r yd i c t i o nw h i c h i st h em a i nf e a t u r e so fl i t e r a r y w o r k so fm e l a n c h o l yb e a u t yi nw e s tj i n d y n a s t y ;f o u r t h l y , t h eb e a u t ye m b o d i e di n l i t e r a t i i n d i f f e r e n c ef o rw o r l d l yt h i n g s a l t h o u g ht h e s ef o r m sa r ed i f f e r e n ti ns t y l e s ,t h e y s h a r eac o m m o n s u b j e c t - - - - - t h a ti st h es e n t i m e n t sf o r l i f ea n d d e s t i n y i nc h a p t e rt h r e e ,t h ep r e s e n ta u t h o rw i l lm a k eat e n t a t i v ep r o b ei n t ot h ec u l t u r a l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r o o t sf o rt h e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 “m e l a n c h o l yb e a u t y ”i n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i e s h a v i n gb e e na w a k e n e da n dr e a l i z e dt h ei m m e n s i t y , e t e r n i t ya n di n f i n i t yo ft h eu n i v e r s e a n dn a t u r e ,t h el i t e r a t ia tt h a tt i m ew a sc o n v i n c e do ft h ei n b o r nt r a g i cd e s t i n yo fh u m a n b e i n g s t h e i ra p p r e c i a t i o nf o r “m e l a n c h o l yb e a u t y ”i so u to ft h es t r o n gf e e l i n ga n dd e e p s o r r o w b ye x p e r i e n c i n g s a d n e s so f l i f e ;a l t h o u g h t h e i r a t t e m p t s a n de f f o r t sf o r t r a n s c e n d i n gd e s t i n yo fl i f ew e r ed o o m e dt ob ef a i l e d ,i tr e f l e c t e dt h e i rs t r o n gs u b j e c t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s p i r i to fr e s i s t a n c e t h i sf u l l y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es t r e n g t ho fh u m a n b e i n g s t h e r e f o r es u c ha t t e m p t sa n d e f f o r t sh a v e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 sa n d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l li na 1 1 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 t r a g i cb e a u t yi nw e i a n dj i nd y n a s t i e se m b o d i e st h e l i t e r a t i s d e e pa p p e r c e p t i o n f o rl i f ea n db r a n dn e w r e c o g n i t i o n f o rt h ev a l u e so f i n d i v i d u a ll i f e i ti st h ea e s t h e t i cr e f l e c t i o no f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 p e o p l el i v i n gi nw e i a n dj i n d y n a s t i e s k e y w o r d s :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i e s ;a e s t h e t i c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 m e l a n c h o l yb e a u t y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l i f e c a t e g o r y n u m b e r :1 0 1 3 引言 “悲”,或者“悲剧”、“悲剧性”是西方美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 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就已经开始了对悲剧的系统地研究,此后,几乎各个时代的 美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对其有详尽、系统而又深刻的论述,逐步建构了关于“悲” 的严整的理论体系。与西方不同,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领域中,却没有明确的“悲” 的概念,古典美学中更是没有“悲”这样一个范畴;而且一直以来,在中国正统文 化和艺术观念中一直存在着对于“悲音”、“悲乐”的否定观点。但是,一个不可否 认的事实是,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作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着“以悲为美”的审美 倾向,而且还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悲情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尤其是其中的文学作品所 呈现出的独特的悲美,是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美学和文论体系中的“悲”概念来进 行诠释和研究的。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以悲为美的审美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 内涵。它与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氛围、哲学思想背景以及艺术家的心态等诸多因素 都有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悲情审美意识和以悲为美的观念,从萌芽到逐步 走向自觉、成熟,并进入到文学审美领域,最终对古典文学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影 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魏晋时期的发展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 阶段。 魏晋时期是中国美学史和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它被视为人的自觉的 时代,同时也是文学艺术和美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从东汉年间开始流行的以悲为美 的审美风尚,在这个时期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审美心理,不仅在音乐领域中表现出 “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h 1 的明显的尚悲倾向,而且以悲为美作 为一种美学标准也进入到文学审美领域之中。魏晋时候大量涌现的悲情文学作品呈 现出独特的悲美情调,陆机、王微、钟蝾等文论家在理论著作中也体现出了明显的 以悲为美的审美意识。这标志着人们对于悲的认识走向了审美的自觉,以悲为美的观 念在这一阶段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意识,并且在理论上得以确立。此后,悲美意 识得到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的美学追求。 因此,本文将目光锁定在魏晋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把这一时期以悲为美的审美 意识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汉魏六朝的悲情文学作品和士人的悲剧情怀,逐步深入地 探寻魏晋时代悲美意识深刻的文化心理根源。 4 对于“悲美”这个词汇,在这里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说明。悲美,不是中国古典 美学和文论体系中的概念范畴。近年来,一些学者在论著中运用了这个词,但是都 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大致看来,他们论著中所运用的“悲美”概念有这 样几种含义:一种是“把艺术中的悲作为一个艺术美范畴,称为悲美”n3 ,这里悲 美的概念基本等同于西方美学理论中的“悲”、“悲剧”和“悲剧性”。另一种观点 是将悲美视为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特征或情感特色来加以研究,或着力于探讨特定 题材、式样的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如范子烨的永恒的悲美:中古时代的挽歌与 挽歌诗”1 ;或是专门论述特定时期或特定作家的作品,如郁平桂的论李商隐抒 情诗的悲美“1 、萧延怒的试论宋词悲美情感场“1 等,悲美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 作品中的以悲为主的情感特色。本文所论述的悲美意识,与以上两种理解不同。本 文中出现的悲美,主要是指从以悲为美的审美观念所发展而来的一种审美意识。尽 管在文学作品中它主要表现为一种悲美情调,但是它的内涵包括了文学本体论、创 作论和鉴赏论多方面的内容。对此本文也将进行详细的论述。还要特别说明的是, 吴功正先生在中国文学美学一书中,设专章从审美范畴意义上论述了“悲怨 美学”。他立足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将“悲怨美”作为古典文学美学的一种审美 形态,从宏观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给本论文的写作带来了一定 的启发。 一、悲美意识的流变及悲美的内涵 ( 一) 汉魏六朝的尚悲之风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汉 魏六朝,风尚如斯”n 1 。其实,艺术中的“尚悲”之风可以追溯到先秦时候,中国 很早就出现了对于“悲”这样一种情感体验的艺术化的表现。根据蔡仲德先生在中 国音乐美学史的绪论中对于“悲”与“美”的关系的论述1 和在该书第一编第一 章中对于“哀”与“乐”的关系的分析1 ,我们可以肯定:在先秦时候,“已经出 现悲乐,出现了以悲为美的审美意识( 诗经,j 、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晋平公说新声便是明证) ,也已经出现了否定悲乐、否定以悲为美、反对音乐 5 表现悲哀之情的倾向”n 。当时这种对于悲乐的否定态度“主要还是出于社会学的 原因,邸由于悲乐多为不平之呜,表现了入民的哀思愁怨,唱出了人民反抗暴政的 心声,对统治者不利”“。但是,人们对于悲乐的喜好并不曾受到这种“反悲乐” 态度的影响;事实上,人们在审美趣味上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愈悲愈美的倾向,似乎 将悲情的表达视为审美享受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一种审美倾向,在音乐的表达和欣 赏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列子汤问中载,周朝末年有善悲歌者秦青、韩娥。秦 青“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丽韩娥“过逆旅,逆旅人辱之”,“因曼声 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汉书地理志中亦载有中山之 民,“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在刘向说苑善说篇和桓谭新论琴道篇 中都记录了战国时候齐国孟尝君与乐师雍门周的故事。孟尝君向雍门周提出了要 求:“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 ”一个养尊处优、身处高位的王侯贵族想体验的 也是悲哀之情所带来的独特审美感受。于是乐师只能借助于非音乐的手段先将孟尝 君带人一种悲哀的情境之中,使“孟尝君泫然,泣涕承睫而未殒”,然后雍门周才 “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徵,微挥羽角,切终而成曲”,“孟尝君涕浪汗增欷,下而就 之日:先生之鼓琴,令文若破国亡邑之人也”( 说苑善说篇) ,最终获得了一 种悲情的审美感受。另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在韩非子十过中记载的晋 平公好悲音的故事。晋平公对于悲乐的爱好,使他不听师旷的劝阻执意要欣赏最悲 的“清角”之调,甚至付出晋国大旱三年、赤地千里的代价。当时人们追求悲情之 美、欣赏悲情之作的审美倾向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带有“尚悲”倾向的审美趣味在经历了短暂的秦朝之后,又在太一统的汉 朝得以延续和发展。汉朝民歌和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和乐歌的兴盛,与“楚 声”有着密切的关系。汉高祖和他的大部分的将相郝是楚人,对于乡土文化的依恋 表现在他们对于楚歌楚舞的欣赏与喜好上。他们不仅遇事必歌,而且所歌主要是楚 歌。阮籍在乐论中指出:“楚越之风好勇,故其俗轻死轻死,故有蹈水赴 火之歌”。楚歌多为悲声衷吟,帝王将祖们的吟唱也往往是充满了悲慨、凄恻之情 的悲歌。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围,陷入绝境,一代枭雄唱出悲凉无奈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史 记。项羽本纪) 悲歌中有英雄的盖世豪情,也有割舍不了的j 乙女情长,慷慨悲壮 而又无奈凄凉。高祖刘邦平叛归来,路过故乡沛县,“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 6 酒酣,上击筑,自为诗歌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 守四方!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史记高祖本纪) 。又如汉 文帝“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馕悲怀”( 史记张释之冯唐传) 。再 如汉武帝时候,已降匈奴的汉将李陵,在送别即将归汉的苏武时边舞边唱:“径万 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隋。老母已死,虽 报恩,将安归”,“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汉书李广苏建传) 。现存音乐史料 所载的汉朝民歌中,也是以悲歌居多。这种“尚悲”之风,不仅仅表现在当时艺术 的创作领域中,而且影响到了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品评。比如在两汉时候的一些 典籍之中关于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探讨,就流露出尚悲的倾向: 徒弦则不能悲,故弦,悲之具也,而非所以为悲也。( 淮南子齐俗训) 不得已而歌者,不事为悲;不得已而舞者,不矜为丽。歌舞而不事为悲丽 者,皆无有根心也。( 淮南子诠言- , j i i ) 行一棋不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见悲。善举事者若乘舟而悲歌,一 人唱而千人和。( 淮南子说林训) 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 王褒洞箫赋) 饰面者皆欲为好,而运目者希;文音者皆欲为悲,而惊耳者寡。( 王充论 衡超奇篇) 盖师旷调音,曲无不悲;狄牙和膳,肴无澹味。( 王充论衡自纪篇)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币共声,皆快于耳。( 王充论衡自纪篇) 这里,作者已经有意无意地将“悲”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和鉴赏的标准,认为具备了 悲的特质的艺术作品才是美的。可以说这是比较典型的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尽管 还很难说它是完全出自于著述人的自觉意识,但是最起码说明以悲为美的倾向在当 时社会上已经相当普遍,并且深入人心;这在客观上影响到了当时艺术的创作和欣 赏。在汉朝末年,以悲为美更是发展成为一种审美风尚,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 体现出人们尚悲的审美追求: ( 永和) 六年三月上已日,( 大将军梁) 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i 商- t 7 7 亲昵酣饮极欢,及酒阑倡罢,继以薤露之歌,坐中闻者,皆为掩涕。( 后 汉书周举传) 桓帝元嘉中,京师妇人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愁眉者, 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痕;堕马髻者,侧在一边;折腰步者,足不 任体;龋齿关者,若齿痛不忻忻。始自梁翼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放效之。( 应劭 风俗通议灾异) 灵帝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魁橡,酒酣之后,续以挽歌。魁檬,丧 家之乐;挽歌,执绋相偶和之者。( 应劭风俗通议灾异) 在宾朋满座、高歌畅饮的宴游场合,甚至是在婚宴上仍然要演奏唱和挽歌,妇女们 则以悲哀的妆容为时尚。这些在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东汉末年却是社会流 行的风尚。可见,在当时,人们确实是视悲为美,对于“尚悲”之风的追求已经到 达一种近乎于狂热和沉迷的地步。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人们对流行风尚的一种认同和 追随,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在当时具有悲情特色的艺术作品确实符合了人们 的审美心理需要,成为个人愁苦心境与哀伤情感的一种宣泄和排解途径。 魏晋之时,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在音乐中的表现更为突出。在一些关于音乐的 专门论述中,常体现出对音乐悲哀之美的推崇和欣赏。比如嵇康在琴赋序中, 就有这样的论述:“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 莫不相袭;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 则以 垂涕为贵。”繁钦也曾详细记述了悲乐欣赏的生动场面:“都尉薛访车子,年始十四, 能啭喉引声,与笳同音。潜气内转,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细不幽散。声悲奋 笳,曲美常均。暨其清激悲吟,杂以怨慕,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 入肝脾,哀感顽艳。是时日在西隅,凉风拂衽,背山临溪,流泉东逝。同坐仰叹, 观者附听,莫不泫泣殒涕,悲怀慷慨”( 与魏文帝笺) 。此外,在一些诗文作品中, 也有对于悲情音乐的表述: 悲弦激新声,长笛吐清气。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 曹丕善哉行朝 日乐相乐) 有客从南来,为我弹清琴。五音纷繁会,拊者激微吟。淫鱼乘波听,踊跃 自浮沉。飞鸟翻翔舞,悲鸣集北林。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 曹丕善哉行朝 游高台观) 高谈娱心,哀筝顺耳。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凄然伤怀。 ( 曹丕与吴质书) 搴惟更摄带,抚弦调呜筝。慷慨有余音,要妙清且悲。( 曹植弃妇诗)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王粲七哀诗) 金樽诉行迟,丝竹声大悲。和乐唯有舞,运体不失机。( 傅玄却东西门行) 闲夜抚鸣琴,惠音清且悲。长歌赴促节,哀响逐高徽。( 陆机拟东城一何 高诗) 在这些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入们对于悲音的喜好。悲被用来形容好的音乐作品, 悲音被用作优秀音乐作品的代名词。可见,音乐是否表达悲情、是否能够引起欣赏 者悲哀的审美感受,事实上成为人们评判音乐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了。在魏晋六朝 的艺术家眼中,“音乐之美在于传达人类普遍具有的悲绪哀情,音乐艺术的不朽魅 力在于其深蕴、缠绵的悲美”n “。前文曾经提到,在东汉末年,人们在些喜庆场 合也会欣赏、唱和挽歌,这种现象到了魏晋时候更为风行。文人名士似乎对挽歌情 有独钟,如“袁山松出游,每号令左右作挽歌。时人谓袁道上行殡”( 世 说新语任诞) ;又如“海西公时,庾唏四五年中喜为挽歌,自摇大铃为唱,使左 右齐和。又宴会辄令倡妓作新安人歌舞离别之辞,其声悲切”( 晋书五行志) ; 再如范晔“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 宋书范晔传) 。挽歌,且歌且咏, 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它所抒发的悲哀、凄美的情调正好符合了文人名士们以悲为美 的审美观念。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候,挽歌就已经出现,在汉魏时期它被朝廷 规定为一种殡葬习俗。但是,在魏晋时期以悲为美的社会审美风尚影响之下,人们 不仅喜爱它独特的悲美情调,甚至对于挽歌仪式也有了一定的审美要求。比如,唱 和挽歌的挽郎是要经过挑选的,“当挽郎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名声嘉美, 英俊可爱。第二,博通诸艺,富于才情”n “。从对挽郎的挑选上可以看出人们 对于挽歌仪式的重视,仪式过程体现出一种审美趣味的追求,已经带上明显的表演 性和审美性的特征。 如上所述,从先秦时候就开始萌芽的尚悲之风,发展到汉末魏晋时候进入了一 9 个高潮阶段。在这种风尚影响之下,不仅音乐艺术领域而且社会生活中的很多方面 都表现出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 ( 二)“以悲为美”与魏晋六朝的文学理论 与先前有所不同的是,魏晋时期这种以悲为美的标准不再仅仅存在于音乐艺术 领域,而且它也进入到文学世界,成为了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以悲怨为 表现内容的作品,在先秦时候就已经出现。孑l 子提出“诗可以怨”,“怨”最基本 的含义不仅指“怨刺上政”,它也可以是对于生活中的失意、牢骚、愤懑或忧伤、 彷徨等等情感的表现。诗经中涉及悲怨情感的作品就多达7 9 篇,占全部作品的 2 5 9 “。而与诗经并称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 毫无疑问,更是弥漫着浓重的悲郁之气。一直到汉朝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悲情 题材在魏晋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然而人们开始从艺术欣赏、品评的角度对 文学中的悲予以审美的认识和关注,却是在进入魏晋时期以后。 魏晋时期,悲不仅在文学作品的表现内容和题材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它作 为文学的一种美学特征引起文学家和理论家们的注意。从文学创作角度而言,汉末 魏晋之时产生了大量的表达悲情的作品。文人们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悲情文 学作品不仅可以宣泄心中的悲郁、痛苦的情感,而且人们还可以在作品所表达的感 伤悲情中陶醉,得到一种纯然审美的享受。文人们创作悲情文学作品的初衷不再仅 仅局限于对自己情感的宣泄和释放,他们开始“代人言情”。比如曹丕做寡妇赋 是因为“陈留阮元瑜,与余有旧,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遗孤,未尝不怆然伤心。故 作斯赋,以叙其妻子悲苦之情”( 寡妇赋序) o 又如王粲的为潘文则作思亲诗、 陆机为陆思远妇作诗等。代入言情而且要做到悲婉动人,情感真挚而不流于空 泛,言辞恳切而不流于肤浅,这就对创作主体的言情技巧和表达功力有了更高的审 美要求。潘岳可以算作是代人言情的高手,他通过大量的悲情作品,在文学创作实 践过程中体现出对于悲美的自觉追求。“潘岳为才,善于哀文”( 文心雕龙指瑕) 。 除了亲友离世时创作的哀悼文辞之外,潘岳还为当时的很多达官贵人、皇亲国戚创 作了大量的哀吊、诔碑作品,如世祖武皇帝诔、马淠督诔、夏侯常侍诔、南 阳长公主诔、皇女诔、司空密陵侯郑袤碑、荆州刺史东武戴侯杨使君碑、景 1 0 献皇后哀策文等等。如果说潘岳为妻女亲人所作的哀文绝对是出自悲痛的心境和 无法抑止的哀伤情感自然具有一种深情宛转而又悲哀凄恻的美;那么他为一些交 情并不深厚、甚至非亲非故的人所创作的哀辞、诔碑之文则充分体现了他高超的创 作技巧。刘勰对于潘岳的哀文评价很高,他说“潘岳构意,专师孝山,巧于序悲, 易入新切,所以隔代相望,能徽厥声者也”( 文心雕龙诔碑) ;又说“观其虑赡 辞变,情洞悲苦,叙事如传,结畜摹诗,促节四言,鲜有缓句;故能义直而文婉, 体旧而趣新”( 文心雕龙哀吊) 。潘岳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多变的文辞来叙述悲哀 之情,不仅感情深厚、悲痛,而且写得新颖、亲切;叙事的手法类似传记,而且语 言紧凑,多是音节紧促的四言句,不会空洞苍白、松散无力;虽然他创作的哀吊之 文仍然沿用旧的体式,但是文章情深意切而文辞婉丽,能够表现出新的情趣。实际 上,潘岳已经是从审美的高度来观照“悲情”。如何将悲情表达得深沉、痛切、真 挚而又自然,已经成为创作哀辞、诔碑之作的美学要求。这是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 所显示出的对于悲的审美自觉。 与潘岳同时代的陆机则在理论上显示了对于悲的审美自觉。陆机是较早地提出 将悲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观点的文论家。他在文赋中有这样一段 表述: 或话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 独张,含清唱雨靡应。或寄辞于痒音,捷靡言雨弗华,混妍蚩雨成体,累良质 面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摩雨不和。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言寡 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犹弦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谐和,务 嘈嚷西妖冶,徒悦曩而儡俗,故高声磺格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 不雅。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阀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虽一唱 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该避免这样几种不足:“清唱而靡应”、“应而不和”、“和而不 悲”、“悲而不雅”、“雅而不艳”。所以相应地,在他看来,“悲”与“应”、“和”、“雅”、 “艳”一起,共局构成评价文学作品优劣的审美标准。显然。文学的悲美已经成为 陆机的文学美学理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陆机看来,作品应该避免“和而不悲 的缺点,就要在创作中投入真情实感,以文意为重,而不是过分追求奇巧、注重末 节,导致语言浮泛、空洞。由此可见,“陆机所谓悲,于内容要求真情实感,于表 现要求深沉幽远,于效果要求悦耳动人”1 “。而且,对于文学作品,陆机更加强调 其情感内容的真挚和审美效果的感人。 陆机之后,南朝刘宋时候的王微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为文尚悲的观点。王微认为, “文词不怨思抑扬,则流澹无味。文好古,贵能连类可悲,一往视之,如似多意” ( 与从弟僧绰书) 。在他看来,好的作品不能“流澹无味”;而要做到有“味”, 首先就是要“怨思抑扬”、“连类可悲”,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应该表达和抒发悲怨之 情和哀愁之思,而且要求情感跌宕起伏,有扬抑顿挫之感。“一往视之,如似多意” 则是强调作品在情感悲怆感人之外,文章要具有丰富、幽远的意味,而不是单调直 白、浅露无余,应该能够使人反复体会、品味。 南朝时候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不仅对专门表达哀悼伤痛之情的文学作品 的艺术特色在诔碑篇和哀吊篇中进行了专节的分析( 像前文提到的他对于 潘岳哀文的分析和评价)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隐秀一篇中的一段论述: 如欲辨秀,亦惟摘句:“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意凄而词婉,此匹妇 之无聊也;“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志高而言壮,此丈夫之不遂也;“东西 安所之,徘徊以旁皇”,心孤而情惧,此闺房之悲极也;朔风动秋草,边马有 归心”,气寒而事伤,此羁旅之怨曲也。 “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隐秀) 秀句,就是作品中卓越独到、惊策秀拔之 句;而且好的作品应该是“思合丽自逢,非研虑之所求”( 隐秀) ,刘勰强调的是 情感自然流露、不饰雕琢的美。他选取了四句诗作为例子,来辨明文学作品中的“秀 句”,而这四个例子所表达的显然都是凄婉、悲伤、哀怨的忧思孤寂之情,具有明 显的悲美情调。这应该不能说是单纯的巧合,至少说明刘勰对大量的悲情文学作品 所呈现出的悲美特征已经有了自觉地审美关注。 钟嵘是南朝时期另一位非常重要的文论家,他在诗品中大力阐发了他的文 学美学思想,进一步强调文学作品的悲美,表现出明显的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他 在诗品序中这样写道: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 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 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 义?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对这段话,钱钟书先生曾有这样的论述:钟嵘“所举压倒多数的事例是怨,只 有嘉会和人宠两者无可争辩地属于愉快或快乐的范围。也许无可争辩 四个字用得过分了。扬蛾入宠很可能有苦恼或怨的一面”n “。钟嵘不仅在上 述的引文中所指出的种种“感荡心灵”足以“陈诗”、“长歌”的情感,几乎都是悲 苦哀怨之情;而且“序结尾又举了一连串的范作,除掉失传的篇章和泛指的题 材,过半数都可以说是怨诗”l 二73 。吴调公在谈到钟嵘所倡论的“穷情写物”观 点时,也指出:“他所要穷的情首先是怀怨诽之情;所写之物,是 浸染着诗人怨诽之情的物”n “。钟蝾这种偏重哀怨之美的审美倾向,在他对作家作 品进行品评的过程中,有着更为明显而具体的体现。钟嵘评古诗是“文温以丽, 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多哀怨”;认为李陵“文多凄怆哀怨 者之流”;评班婕好“词旨清捷,怨深文绮”;评曹植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 兼雅怨”;认为王粲“发愀怅之词,文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练习题(附答案)
- 医师定期考核临床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 2025中小学教师入编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与答案
- 2025年《学前教育学》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湖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 标准基础知识培训教材课件
- 2024年院感培训考核试题附答案
- 化验室专业知识培训简讯课件
- 上海某超级豪宅设计方案
- 呼吸机应用试题(附答案)
- (2025)汽车驾驶员(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股东向公司借款协议书范本(2025版)
- 肌肉骨骼疾病防治课件
- 2025年中国宁夏渔业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仓库过期物料管理办法
- 信访驻京人员管理办法
- 窗口服务礼仪培训大纲
- 餐饮店品牌授权使用合同范本
- 学堂在线 走进医学 章节测试答案
- 蔬菜温室大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书
- 闵行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上海新教材沪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