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汉赋与汉代社会生活.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汉赋与汉代社会生活.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汉赋与汉代社会生活.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汉赋与汉代社会生活.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汉赋与汉代社会生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汉赋与汉代社会生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 辛穆耋日期矽年乡粤 口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 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大学 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 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辛穆睦 日期:弦,扩年堂月,。日 摘要 摘要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汉赋的成就虽不比唐诗、宋词突出,但无论作品数量还 是作家数量上,汉赋都是两汉文坛上的主流文学,是两汉文学的总代表。作为文 学作品,汉赋在写作方式和语言上不免有些夸张之处,但它仍是客观地记录了两 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诸如宫室建筑、礼仪活动、山川形势、物产交通、 民风民俗、衣食住行、岁时节日、游艺娱乐、方术祭祀、礼仪交际、社会风气、 神话传说、里彦民谣、地域风俗等等,真实地反映了汉王朝的大国风貌,传递了 大汉王朝的时代精神,对于研究汉代制度和社会生活、社会思想等都具有相当大 的史料价值。 文学立足于现实生活,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是它所存在的历史时期社会现实 的真实反映。从汉赋所描绘的统治者声色犬马、田猎巡游、修建宫殿林苑、祭拜 名山大川等活动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伴随统治阶级统治政策的调整,社会经济 的不断恢复发展和繁荣,还能看到汉人丰富的物质生活,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到 汉王朝的大国风貌。 汉赋作家大都曾“入仕 ,生活在统治者的身边,难免受其影响。文学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多多少少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我们可以从赋文中可以读出 赋作家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又是当时的时代及社会主流思想的反映。作为主流 文学的汉赋将整个汉代统治思想及社会思想的变化及发展都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我们研究两汉社会精神生活的史料,通过对于汉赋文本的分 析和解读,可以看出汉代的社会思想的变化以及汉代世人的精神世界。 汉赋有一个独特的共性反对骄奢淫逸,汉赋也有历朝历代文学作品都具 有的共性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通过对于这些特点的研究和解读,可以了解 两汉的社会风气,以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统治思想的变化,整个社会的风气 所产生的变化。 关键词:汉赋汉代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风气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a l t h o u g h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o fh a n f ui so u t s t a n d i n gi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 b u t w h a t e v e rn u m b e ro rq u a n t i t yo fw o r k s ,h a n f ui st h em a i n s t r e a ml i t e r a t u r ei nh a n d y n a s t y i ti st h eg e n e r a l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 h a nl i t e r r a t u r e a st h em a i nf o r mo fl i t e r a t u r ei nh a nd y n a s t y , h a n f ur e c o r d e dm a n yt h i n g so f t h es o c i a ll i f e w h e nw ed ot h er e s e a r c ho fh a n f u ,w ec a nc o n n e c t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fh a n f uw i t ht h es o c i a ls y s t e m ,s o c i a ll i f ea n dt h ec u l t u r er e s e a r c h t h e nt h ef i e l do f r e s e a r c hw i l lb ew i d e rt h a ne v e rb e f o r e ,a n dt h ep a n o r a m ao ft h es o c i a ll i f ei nh a n d y n a s t y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w i l lb ec l e a r l y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i st h er e a ll i f e i nt h eh i s t o r y , l i t e r a t u r ew a st h ee r ao fs o c i a ll i f e a n ds o c i a la s p e c t so f t h o u g h tr e a l i t y h a n f ur e c o r d e dm a n yt h i n g so ft h es o c i a ll i f ei n h a nd y n a s t y f o re x a m p l e , p a l a c eb u i l d i n g s ,c l o t h e s ,f o o d ,f e s t i v a l ,e t i q u e t t e s , m o u n t a i n s ,p r o d u c t s ,t r a f f i c s ,f o r - c u s t o m ,a n ds oo n a st h er e c o r do fn a n f u , t h e p a n o r a m ao f t h es o c i a ll i f ei nh a r td y n a s t y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w i l lb ec l e a r l y b a s e do nt h er e a l i t yo fl i f e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l i t e r a r ys t y l eo f a n y k i n di sw h i c he x i s t s i na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o ft h es o c i a lr e a l i t yo fr e a l i t y f r o mh a n f ud e p i c t sq u a n m a t i m b r e st i a n l i e ,m l e r ,b u i l tp a l a c e s ,w o r s h i pp e r s o n n e la c t i v i t i e ss u c ha st h ef a m o u s m o u n t a i n s ,n o to n l yc a l lw es w i t ht h er u l i n gc l a s sp o l i c ya d j u s t m e n t ,t h ee c o n o m i c a n d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p r o s p e r i t y , s t i l lc a ns e ot h er i c hm a t e r i a ll i f e ,w h i c hi s m o r ei n t u i t i v e l yf e l tt h ec o u n t r ys t y l eh a nd y n a s t y m o s tw r i t e r sh a v el i v ei ne a l t l e r sn d e f i n e v i t a b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i t 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i nt h ec r e a t i o np r o c e s sw a sm o r eo rl e s sw i mt h ea u t h o r ss u b j e c t i v ee m o t i o n a l ,w e c a na s s i g nt h ea s s i g n m e n tc a nr e a df r o mt h et h o u g h t sa n df e e l i n g so ft h ew r i t e r , t h e t h o u g h ti sa tt i m e sa n dt h es o c i a lm a i n s t r e a mi d e o l o g y a st h em a i n s t r e a ml i t e r a t u r eo f h a n f ur o l ea n ds o c i a lt h o u g h to ft h ec h a n g e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i d e a s ,ad e t a i l e dr e c o r d o ft h ec o n t e n t sc a l lb ea sw es t u d yt h es p i r i t u a ll i f eo ft h eh a ns o c i e t y , t h r o u g ht h e a n a l y s i so ft h et e x ta n ds oo n ,c a l ls e et h ec h a n g eo fs o c i a li d e o l o g yo fh a n f ua n dt h e s p i r i tw o r l d a s p e c i a lk i n do fc o m m o n a g a i n s tt h ea r r o g a n te x c e s s i v eh i l g h ,h a nd y n a s t i e s l i t e r a t u r eh a sb e e nt h ec o m m o n n e s so fg r i e f , t a l e n t ,e x p r e s st ot h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a n d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 , c a nu n d e r s t a n d ,a n ds o c i a l a b s t r a c t a t m o s p h e r e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a le c o n o m ya n dt h ec h a n g eo fr u l i n g i d e o l o g y , t h ew h o l es o c i e t yc h a n g e s k e y w o r d s :h a n f uh a nd y n a s t y p h y s i c a ll i f e t h es p i r i t u a ll i f et h es o c i a l a t m o s p h e r e i i i 目录 目录 引言0 00000 o ooooo 1 1 汉赋时代的歌声6 1 1 “赋”作为文体的起源与发展6 1 2 汉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9 2 从汉赋所见汉代社会物质生活1 2 2 1 由骚体赋向散体大赋的转变看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 2 2 2 由散体大赋的兴盛看汉武帝到东汉中期社会经济的繁荣i oo t0q ooi 0 1 5 2 3 由抒情小赋的出现看东汉中期以后社会经济的衰落2 0 3 从汉赋所见汉代社会精神生活2 3 3 1 由早期汉赋看黄老思想统治下的汉代社会2 3 3 2 由兴盛时期的汉赋看儒学正统下的汉代社会2 5 3 3 由汉赋的衰落看经学走向衰落下的汉代社会2 9 4 从汉赋所见汉代社会风气o o o ooo 3 2 4 1 汉赋中所见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风气的影响3 2 4 2 汉赋中所见汉代社会思想的改变对社会风气的影响3 6 结 沧o oo o oo oooooo 4 1 参考文献o ooooo dooooooooo6oooo o oo oo o oo o oooooooqo 4 3 引言 清代学者焦循曾说:“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欲自楚骚以下撰为一集,汉则专 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五言诗,唐则专录其律诗,宋专录其词,元专录 其曲。”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有相似的论述,他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 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者焉。”他们这种说法都是将赋作为一 种文学体裁,像诗之于唐、词之于宋一样,作为两汉文学的代表文体来叙述。 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似乎没有一种文体像汉赋一样遭到非议甚至是批判,从古 至今,多数学者对于汉赋是持有保留态度的,认为汉赋是一种庙堂文学,写作 手法过于浮夸,内容又是对统治者曲意奉承,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所以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没有什么可取之处,无法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 并论。 “赋 作为一种文体是在汉代兴起并发展的。在两汉,赋是一种相当流行 的文学体裁,无论是赋的数量还是写赋的作家的数量都是相当庞大的,同时赋 作的影响在两汉也是十分深远的。从客观上来说,汉赋虽然没有唐诗、宋词、 元曲成就那么突出,但它的确是一代之文学,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它真实地反 映了汉王朝的大国风貌,传递了大汉帝国的时代精神,是一种有多方面成就的 富有创造性的文学。 一个时代的文学总要或直接或曲折地反映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思想。 汉赋作品的内容对于汉代生活,举凡宫室建筑、礼仪活动、山川形势、物产交 通、民风民俗等,皆搜罗殆尽,诸如衣食住行、岁时节日、游艺娱乐、方术祭 祀、礼仪交际、社会风气、神话传说、里彦民谣、地域风俗等,几乎随处可见, 对于汉代制度和社会生活、社会思想的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史料价值。 汉赋作为汉代主要的文学形式,记录了两汉历史的许多方面。研究两汉历 史,将汉赋文本的内容作为史料补充进来,可以弥补史学研究资料的不足,可 以开拓视野。研究汉赋,将对赋文的解读与汉代社会制度、社会生活以及文化 史等研究内容结合起来,就可以拓展其研究领域,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汉代社 会生活史、社会文化史的全貌。 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概再也找不到任何一种文学样式像汉赋这样备受争议 的了。纵观古今,历朝历代都有文学批评家、文学评论家对于汉赋发表自己的 理解和认识,贬斥居多,当然也不乏褒扬之声,就连汉赋极其流行的汉代也不 例外。贬斥者如西汉的扬雄曾说写赋是“童子雕虫纂刻”,“又颇似俳优淳于、 优孟之徒,非法度所存,“于是辍不复为。n 1 褒扬者如南朝的沈约曾说:“周室 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 石,高义薄云天,自兹以降,情志愈广。2 1 当然,对于汉赋评价最高的莫过于 近代学者王国维了,他将汉赋视为两汉四百年文坛的总代表,将它放到了与唐 诗、宋词、元曲等同的位置上。 在2 0 世纪以前的中国古代封建主义社会,像沈约这样对汉赋给予“英辞润 金石,高义薄云天 的高度赞誉的还是少数,多数学者和文学评论家给予汉赋 的评价都是“虚词滥说”,没有文学价值,所以对汉赋的研究也不构成系统,多 以点评、序论、赋话的形式出现。 进入2 0 世纪以后,学界对于汉赋的重视和研究渐渐多了起来,但在8 0 年 代之前,受政治、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汉赋依旧没有摆脱历史定位,学界对汉 赋的研究多以对于汉赋的社会功用的评论居多,而且评论多为负面影响。直到 8 0 年代以后,研究人员才开始用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审视汉赋,对汉赋的理解 和认识也更加深入了。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汉赋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期,研究 汉赋的论文、著作众多,研究内容也大大扩展了,对于汉赋的发端、形成、演 变、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阐述,对于汉赋的文体渊源、讽喻功能、艺术 特色、文学定位、作品本身的注释评点以及辞赋家的生平考据等方面内容都进 【1 】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3 5 7 5 页。 【2 】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1 7 7 8 页。 2 行了深入研究,对于汉赋大家创作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但正如曹胜高在他的论 著汉赋与汉代制度中所提到的:“以往对于汉赋的研究,多集中于汉赋的特 征、赋体的演进、作者的生平考证等方面,常常从文学史角度进行分析,对汉 赋与汉代文化、制度、学术、民俗等方面的关系重视不够。州 由此可见,以往对于汉赋的研究,多是文学界从文学史角度出发,将历史 作为汉赋所存立的背景为汉赋的研究服务的,研究中对汉赋批评也好,褒奖也 好,都是针对文学史意义来说的。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是汉代历史乃至 社会生活的反映,除了文学上的意义与价值外,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 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关系都是不可忽视的,这正是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日渐繁 荣的汉赋研究忽略的地方。 进入2 l 世纪以后,很多学者注意到了这部分的缺陷,于是出现了曹胜高从 京都、校猎、礼仪三个方面审视的汉赋与汉代制度,继而又出现了龙坚毅从 汉代的社会经济、神话传说、文化艺术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汉赋与汉代社会,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诸多探讨汉赋与汉代社会思想方面的论文,如黄震云汉赋 与儒家思想( 北方论丛2 0 0 5 年第三期) ,魏以原从汉赋看两汉的道家思想 ( 南京师大学报2 0 0 0 年第三期) ,郑明璋汉代道家的阶段性特征及其与汉 赋的关系( 山东社会科学2 0 0 6 年第八期) ,孙晶汉代悲士不遇赋中儒道思 想的消长离合( 绥化师专学报2 0 0 2 年第一期) 等等。此外还有咎风华汉 赋器物描写与汉代风俗文化( 广西社会科学2 0 0 6 年第二期) 和论汉代游 艺风俗对汉赋的影响( 社会科学家2 0 0 8 年第五期) 等关注到汉赋与汉代社 会风俗的关系的论文。这些论文与论著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到了汉赋与汉代社会 制度、文化、思想、民俗等方面的关系,相比于此前文学界对于汉赋文体演进 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这种跨学科之间的交叉边缘研究还有相当大的扩展 和深入的空间。 本文试图通过对汉赋文本的解读,将汉代历史的研究与文学史、社会生活 【1 】曹胜高汉赋与汉代制度绪论,第3 页。 史、社会思想史等内容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汉代随着社会稳定及社会经济的发 展,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随着统治阶级思想控制的加强,社会思想和社会风 气的变化。 本文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汉赋的产生、发展、演变、社会影响以及后世对于汉赋文本 的收录和研究做简要的论述。 第二部分,将汉赋中对于京都、宫殿、物色等内容的记录与描述与汉代社 会生活联系起来,研究汉代随着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 的变化。 第三部分,通过对抒情言志一类赋文的解读,可以看出随着统治阶级统治 思想的改变,社会思想和社会思潮的改变,从而可以看出汉代社会精神生活的 改变。 第四部分,通过对汉赋的统一特点反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解读 分析,深入研究随着汉帝国的日渐强大和统治阶级对思想控制的加强,社会风 气的变化。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将汉赋文本作为历史材料引入历史研究领域,“以文 证史”,从而扩展历史研究的资料来源以及研究空间。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汉赋的内容作为“史料”加以系统地利用,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赋夸张的文学手法,以至于影响了对其内容真实性的信任。 汉赋历来受质疑,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用词靡丽,虚词滥说”;二是“庙堂 文学 。纵观两汉,近8 0 的赋家都曾“入仕 ,所以学界长期将汉赋定义为“庙 堂文学”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一切都让人不得不怀疑将汉赋赋文作为“史 料 的真实可靠性。 对于这些质疑,学界对于汉赋的研究成就最突出的龚克昌先生曾说过:“我 们应把汉赋放到两汉这个文学艺术发展的早期阶段,放到文学艺术尚处在经典 附庸的地位之下,经学统治着两汉文化思想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来评价,这 4 样我们对于汉赋之前所遭受的诸如不重视讽谏以及夸张虚构和追求 辞采华丽一类的批评等关键性的问题,就能得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结论。 曹胜高在汉赋与汉代制度中也做过相关论述:“两汉时期,文史哲尚未 完全分开,当时所谓的文学,并非近代意义上的文学,而较多指文章或 学术。故虽有夸饰之风,仍注重其实用性。秦汉文章,如谏逐客书、过 秦论等,也注重藻饰,措辞雅丽;两汉典籍,如淮南子、汉书等,亦 铺排详赡,言语整饬。这是两汉的特定文风,不能因为其形式的华美而否定其 内容的真实。”幻 关于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几千年前圣人孔子就有过相关论述: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可见他也 认为文学作品在教育作用、讽刺作用之外,还有认识生活的作用。文学艺术是 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是有用来认识生活作用的。基于文学作品认识生活的 作用,对于作为汉代文学代表的汉赋,我们一定可以借助它来全面认识汉代的 社会生活。 所以,将对汉赋文本的解读与汉代社会制度、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研究是可 行的,透过其华美的形式关注其真实的内容,将汉赋文本作为史料时应进行有 甄别的选用,取用汉赋的记载,对照传世的史料,从而保证汉赋文本作为史料 的客观真实性。 【1 】龚克昌汉赋研究,第2 页。 【2 】曹胜高汉赋与汉代制度第8 页。 为一种文体以“赋”命名正说明了这种文体的本质特征,即叙事性、陈述性和 描绘性。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 赋名篇的是荀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荀子有赋1 0 篇,现存的有礼、 【1 】朱熹诗集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 9 5 5 年版,第1 6 页。 6 ! 这匿= = 吐岱数熬芭 知、云、蚕、箴等5 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的五种事物。楚国宋玉 也有以赋为名的作品,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辞藻华美,并有 讽谏用意,与苟子的赋作相比,宋玉的赋文与后来的汉赋更为接近。但学界也 有人认为所谓宋玉的这些赋作,是后人伪托所作。 从汉赋发展的初期,即西汉初期如贾谊、枚乘等的代表作来看,赋作为一 种文体,在形式上接近于散文,语言和写作手法上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 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这些都说明了汉赋的产生与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的关 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 汉赋的形成与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西汉初期到武帝初年。这一阶段的赋作,继承了楚辞的传统, 主要是以“骚体赋的形式出现,内容多为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 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例,句式上大体与楚辞一致,句与句之间以“兮”字相 连接,所表达内容也模仿屈原哀叹自己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为自己的才能不 能为世所用而悲伤怨恨。 这一阶段值得一提的是枚乘的七发,赋中用了七大段的文字,铺陈了音 乐的美妙、饮食的甘美、车马的名贵、漫游的快乐、田猎的盛况和江涛的壮观, 其用意在于批判统治阶级的腐化享乐生活,说明贵族子弟的痼疾根源于统治阶 级的腐朽思想。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无论从写作手法到写作内容都已形成 了汉大赋的体制,它通篇散文,偶尔夹杂楚辞式的诗句,并且用设问的形式构 成章句,结构宏阔,辞藻富丽,内容上也接近汉赋通常的“劝百讽一,是一篇 由骚体赋向散体大赋过度时期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第二阶段即武帝时期到东汉中叶,骚体赋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散体大 赋,这一阶段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据班固汉书艺文志 记载,汉赋九百余篇,作者六十余人,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流传下来 的作品来看,写作手法上大多以散文形式出现,内容大部分是描写汉王朝威震 四方的国势,包括新兴都邑的繁荣,水路产品的丰饶,宫室苑囿的富丽以及皇 室贵族田猎、歌舞时的壮丽场面等等。这一时期的名家名作颇多,在汉赋写作 上成就最突出的赋家们大多生活在这一时期,如司马相如、杨雄、班固等。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详细描述了这一时期赋作的繁荣:“至于武宣之世, 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 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于郊庙; ! 沤魃= 二吐岱殴壁芭 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 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 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 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 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 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肌u 第三阶段即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 这一时期汉赋的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都开始有转变。东汉中叶以后,宦官外 戚争权,政治日益腐败,帝王贵族奢侈成风,横征暴敛,社会动乱频仍,民生 凋敝。文人们失去了奋发扬厉的精神,失望、悲愤、乃至忧国忧民的情绪成为 他们思想的基调,这就促使赋的题材有所扩大,赋的风格有所转变,歌颂国势 声威,美化皇帝功业,专以铺采搞文为能事的大赋逐渐减少,反映社会黑暗现 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这种情况的出现始于张衡。 汉赋的这种发展变化,与汉代社会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从兴起、 兴盛到衰落是随着汉王朝的发展而发展的。 西汉初年,战乱初定,民生凋敝,统治阶级主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在汉初 到武帝的几十年时间里,文学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是不重要的,甚至是可有可无 的,相应的文学家的地位也不高。汉初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汉高祖刘邦又是 来自于楚地,这些都是汉赋从最初就与楚辞有着密切联系的原因。 随着汉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到了武帝时期,封建王朝无论在政治上还是 经济上都达到了鼎盛的状态,为文人对封建君主的歌功颂德奠定了客观基础, 于是汉赋开始由汉初“抑郁不得志 的骚体赋转变为“歌咏封建君主”的散体 大赋。 经过短暂动乱后,到了东汉中期,汉王朝政治日益腐败,民生凋敝,社会 动乱,统治阶级却依然奢侈成风,文人已无力继续为统治者歌咏下去,于是汉 赋的内容由大篇幅描写汉王朝的大国风貌转变为短小精悍地描写单一事物,抒 发单一感情,汉赋的风格由此由散体大赋转为抒情小赋。 【1 】班固两都赋序,梁萧统文选卷一,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版,第1 页。 8 ! 逯匿= = 吐岱殴墅巨 1 :2 汉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在文学史上意义与价值最突出的莫过于诗经和 楚辞,但春秋战国时代战乱纷争,小国林立,诗经与楚辞无论从内 容来源上还是客观影响范围上都要小得多。秦朝的统一似乎为文学的发展提供 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只是由于秦朝统治过于短暂,加之短短十几年的统治 中又在思想上的控制过于严格,所以文学还未及发展,秦朝便已灭亡了。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汉王朝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 取积极的统治思想和有力的统治措施,统治中国长达四百年之久,是中国历史 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汉初统治阶级崇尚黄老之学,对各家各派的学说 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思想上统治比较宽松,加上地域广博的统一国家的客观 条件,对于文学的发展非常有利。 在这种客观条件下兴起并发展起来的汉赋是文学史上继诗经和楚辞 之后影响最大的一种文体。从汉初到汉末,它在两汉文坛上始终占据着主要地 位,是两汉四百年问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在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历 史地位。 以描写宫苑、田猎、都邑的大赋来说,大都是对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 丰盛、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的繁荣以及汉王朝的文治武功的描写和颂扬,这 在当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赋中对封建统治者的劝谕之词,也反映了这些赋作者反对帝王过分华奢淫 靡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并非帝王贵族们毫无是非原则的奉承者和阿谀者,尽管 这方面的思想往往表现得很委婉,收效甚微,但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在写作内容上汉赋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描写祖国山川的壮丽, 歌颂汉王朝的国威军威。汉赋的作者大都曾生活在统治者身边,他们既能看到 社会欣欣向荣的风貌,也能看到底层百姓所遭受的苦难,赋文既赞美汉代的政 治经济、文化艺术,也揭露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腐朽无能,由此可见,它所 反映的现实生活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是后人了解汉代社会最重要的资料之_ 。 在写作手法上汉赋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手法,所描写的宫殿的壮丽、 都邑的繁荣、田园的广阔等等,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表现手法上通过夸张、幻 想,营造出一种美妙的意境,使描写色彩鲜明,形象具体,在文学作品语言的 丰富和描写技巧的进步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建安以后的很多诗文,在语言、 9 ! 沮隧= = 吐岱的塾直 辞藻和叙事状物的手法方面,都从汉赋得到不少启发。 史记、汉书、后汉书在为成就较大的汉赋作家列传时均对其代表 作有相应的收录和评述。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选的文选一书对于两汉文 学作品进行了分类收录,收录了相当数量的汉代赋作。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比 较完整的汉赋,大都最早见于上述四部书。 据班固两都赋序记载:“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嵋 这千余篇的记录仅是“奏御者”,如果再加上未曾奏御者,恐怕数字会更加庞大, 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这些赋作到汉书艺文志进行统计收录的时候已经 散佚不少。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辞赋家七十八家,作品一千零四篇,其中包括 屈赋十五篇,宋玉赋十六篇,唐勒赋四篇,孙卿赋十篇,秦杂赋九篇,成相辞 十一篇,隐书十八篇,除去这些,汉代赋作实有九百余篇。汉书艺文志仅 将这些赋作的篇名逐一列出,并未收录完整赋文,汉书中著名赋家的列传中 也只是有代表性地收录其一篇或者两篇代表作。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选的文选是出现较早的、对汉赋的整理和收录 也比较完整的著作。文选中将汉代赋作按照内容分为1 5 类,即京都、郊祀、 耕籍、畋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 情等,这种分类方式虽不是十分科学,却能够真实反映出汉代社会生活各个领 域的实际情况。 清代陈元龙编纂的历代赋汇分类更加科学更加细致地将历代赋文进行 了整理收录,它将先秦至明代的赋体文学作品按照题材及内容划分为3 8 类,并 将同类的作品编排在一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汉赋作品包括天象3 篇、地理5 篇、都邑8 篇、典礼1 篇、蔸狩5 篇、文学1 篇、性道2 篇、农桑1 篇、宫殿6 篇、室宇1 篇、器用4 篇、音乐7 篇、玉帛1 篇、饮食2 篇、巧艺4 篇、仙释2 篇、草木2 篇、花果2 篇、鸟兽8 篇,鳞虫1 篇、言志9 篇、行旅5 篇、旷达2 篇、美丽5 篇、讽喻1 篇、情感4 篇、人事1 篇,共计2 7 类9 3 篇,即使加上 后文的逸句和补遗,与汉书艺文志中所记录的九百余篇仍相去甚远,可 见汉赋在流传过程中散佚情况是比较严重的。 此后严可均为与全唐文相接而编著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收录了现在能看到的绝大部分的题为两汉赋家所写的赋文。 【1 】班固两都赋序,梁萧统文选,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版,第2 页。 1 0 ! 这魃= 吐岱的麴巨 当代学者对于汉赋整理最为全面的当是费振刚主编的全汉赋,收录了各 种古籍中所见的题为两汉的赋文,是我们现在进行汉赋相关研究不可缺少的一 部参考资料。 龚克昌先生在2 0 0 1 年编辑出版的汉赋新选中收录了汉代主要赋作家的 赋文代表作,并相应做了详细的注释和说明,可以作为我们目前研究汉赋主要 的参考资料之一。 2 从汉赋所见汉代社会物质生活 文学作品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学作品也一定是其所产生时代 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反映。作为活跃在两汉文坛上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汉赋对于 两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有真实的记录和描写,这些都是我们研究两汉社会 生活十分有价值的材料,其中关于京都、田猎、都城、物色等内容的赋文对于 汉代的社会物质生活上至皇室下至百姓都有详尽的描绘。汉赋是随着汉代社会 的发展而发展的,汉赋中对于社会生活的记录也正反映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不断进步。 2 1 由骚体赋向散体大赋的转变看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诸侯分立的春秋五霸,到战乱纷争的战国七雄,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的中国一直处于小国林立并相互争斗的战乱之中。秦统一全国后,政治及思想 上的严苛通知,以及经济上对百姓的严重剥削,以至短短十五年表面的和平随 着秦王朝的覆灭又被争战所取代。 从推翻秦二世的统治到楚汉争霸到西汉王朝建立,经过几年战乱的破坏, 汉高祖刘邦接手的是一个社会生产遭到极大波坏、民生凋敝的国家。“汉兴,接 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穰,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 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门吸取秦亡的教训,要巩固统治必先发展生产,于 是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力图恢复生产。到了文景之世,战乱 造成的破坏已经有所恢复,社会生产也已经有了初步的回复和发展,于是文帝、 景帝更加坚持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治国之术。不可否认,面对被长期战争所破 坏的社会生产以及长期受战乱困苦的底层百姓,汉初统治者所奉行的“无为而 治”与民休息政策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恢复发展的,也正因为有高祖 至文景之世几十年的恢复生产的措施所累积的物质财富,才能创造出武帝时期 的辉煌大业。 汉初到文景之世,经济残破,民生凋敝,国力弱小,制度不全,恢复生产 进而巩固统治是这一时期汉王朝的头等大事,文学是不受重视的,统治者崇尚 【1 】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1 4 1 7 页。 1 2 2 丛迅赋压匣沤岱社会物厦生适 简易,不好辞赋,文学仅是社会生活中一种“调味品”而已,文学家相应的也 没有社会地位,辞赋之士难进朝廷,赋的创作尚不发达。汉书中记载了文学 及文学家的社会地位,如陆贾传中记载陆贾对高祖讲授诗、书,被高 祖喝斥:“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 州q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也写 下了“景帝不好辞赋”n 1 的字样。 汉高祖刘邦是楚人,汉初上流社会所流行的都是楚地的音乐,汉高祖所作、 所歌都是楚声,汉宫中用于祭祀祖先的房中乐也是楚声。楚歌多是情动于 中的即兴之作,抒情性很强。处于汉初统治者不重视文学也不重视文学家的时 期,文学家的地位比较低,难以通过政治抒发自己的抱负,于是怀才不遇的文 人们也选择用屈原的方式抒发自己悲世不遇的愤懑情绪。这一时期文坛流行战 国以来抒发个人情志的骚体赋遗风。由于汉高祖刘邦的偏爱,汉初的赋作大多 模仿楚辞,从语言形式上看,都是用带有“兮 字的句式加强咏叹色彩,增强 抒情效果。从内容上看,以抒发个人的悲怨情绪为主。这种悲怨情结很大程度 上也是受楚辞影响的,因为楚辞的集大成者屈原的遭遇在后代政治失意的文人 身上很容易产生共鸣,而楚辞本身也是一唱三叹,长于抒发芬芳悱恻之情,以 至于后来骚体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专抒哀怨之情的体裁。 汉初著名的赋作家当属贾谊和枚乘了。 贾谊主要活跃在文帝时代,二十岁即被文帝召为博士,后又破格升为太中 大夫,后来遭谗言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贾谊的代表赋作如吊屈原赋、鹏 鸟赋、旱云赋等都是被贬斥之后的作品,借以抒发自己抱负得不到施展的 苦闷。 枚乘也是活跃在文景时期的一个著名辞赋家,是梁孝王门下聚集的一大批 辞赋家中写得最好的,代表作七发是对汉赋最为推崇的汉武帝很欣赏的一 篇赋文。 贾谊的作品大都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对于现实生活的描述不 多,而枚乘的作品则正处于汉初骚体赋向散体大赋的过渡时期,文景时期又是 与民休息的发展生产政策大见成效、社会经济大有起色的时期,所以枚乘的赋 作中对于社会生活的描述是比较多的。 枚乘生活在文景时期,曾是吴王刘濞的郎中,后改投梁孝王成为其门下一 【1 】汉班固汉书陆贾传,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2 1 1 3 页。 【2 】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2 9 9 9 页。 1 3 至丛这魃压丑遗岱盐会物厦生逶 大批赋作家之一。从枚乘七发中对于衣食住用行以及娱乐等内容的描述中 可以看出:文景时期随着统治阶级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的实施,战乱造成的 生产破坏民生凋敝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社会经济已经稍有发展。七发中用 了大量的笔墨描述了音乐的美妙、饮食的甘美、车马的名贵、漫游的快乐、田 猎的盛况和江涛的壮观,这些都是对“楚太子”生活的描写。 七发中的楚太子和吴客两个人物虽为虚拟,但通过吴客之口,对于当 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而后对于 楚太子的启发劝导,也揭露了贵族子弟沉湎享乐、纵情声色的腐朽生活本质。 在描述音乐美妙的时候,对于乐器的描述:“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 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 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n 1 从这些对于乐器的木 料选用到琴弦材料甚至琴的装饰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社会生产的初步恢复和社 会生活的稍有好转,使得统治阶级在一心恢复生产和发展之余已开始追求精神 生活的质量,也已经开始有了追求享乐的倾向,这与汉初刘邦时期所追求的简 单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描述饮食甘美的时候,对于食物的描述:“雏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 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饭,抟之不解,一啜而散。熊蹯之腈, 勺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绘,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酌以涤口。 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饭大歆,如汤沃雪。 2 1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 饮食上从食材的选择到药用的搭配甚至烹调技法都是有一定要求的,这虽然是 对统治阶级生活的描述,但也能说明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物产的丰盛以 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描述车马名贵的时候,对于车马的描述:“钟岱之牡,齿至之车。前似飞 鸟,后类距虚。稽麦服处,躁中烦外;羁坚辔,附易路。于是伯乐相其前后, 王良、造父为之御,秦缺、楼季为之右。肌3 1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无论车 材用料还是马种选择乃至驾驭技术的要求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对于 马的品种与西汉之初的“天子不能具钧驷 已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在描述漫游快乐的时候,对于风景的描述:“浮游览观,乃下置酒于虞怀之 【1 】枚乘七发,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二十,中华书局,1 9 5 8 年 版,第2 3 8 页。 【2 】同上。 【3 】同上。 1 4 至丛拯赋压巫区垡塾金物厦生擂 宫,连廊四注;台城层构,纷纭玄绿;辇道邪交,黄池纡曲。”n 1 对于物种 的描述:“溷章白鹭,孔鸟稿鹄,鹅雏薅祷,翠鬣紫缨。螭龙德牧,邕邕群鸣。 阳鱼腾跃,奋翼振鳞。女桑河柳,素叶紫茎。苗松豫章,条上造天。梧桐 并闾,极望成林。众芳芬郁,乱于五风。川2 1 还有对于娱乐的描述:“练色 娱目,流声悦耳。于是乃发激楚之结风,扬郑卫之皓乐。此亦天下之 靡丽,皓侈广博之乐也。钉从这些对于建筑、道路以至鸟兽鱼虫、柳松梧 桐等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物种的丰富。 从枚乘七发中对于衣食住用行以及娱乐等内容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文景 时期随着统治阶级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的实施,战乱造成的生产破坏民生凋 敝的情况有所好转,社会经济稍有发展,社会上至少是统治阶级对于饮食、车 马、娱乐等的要求有所提高,虽然文帝景帝都依照祖制崇尚俭朴的生活方式, 但统治阶级中对于奢靡生活方式的追求已初见端倪。 正是因为汉初统治者对于百姓实施的“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和自身所追 求的俭朴生活,才使得西汉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成就了 汉武帝时期的辉煌。也正是因为这个在文景时期已经初见端倪的统治阶级对于 奢靡生活方式的追求,才会出现武帝之后统治阶级一转而变的生活上的奢华, 也才使得汉赋由骚体赋转向散体大赋,由哀叹命运不公转为描写汉王朝的大国 风貌,进而形成了汉赋统一的“劝百讽一”风格和“反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 的主题。 2 2 由散体大赋的兴盛看汉武帝到东汉中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汉初几十年,统治者不但与民休息,自己也崇尚俭朴,为后来汉室的辉煌 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班固在汉书景帝纪中称赞说:“汉兴,扫除烦苛, 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 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州钉 这种情况到了汉武帝即位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 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 【1 】枚乘七发,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二十,中华书局,1 9 5 8 年 版,第2 3 8 页。 【2 】同上。 【3 】同上。 【4 】汉班固汉书景帝纪,中华书局,1 9 8 2 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