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中国转型期大学教师形象变迁.pdf_第1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中国转型期大学教师形象变迁.pdf_第2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中国转型期大学教师形象变迁.pdf_第3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中国转型期大学教师形象变迁.pdf_第4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中国转型期大学教师形象变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中国转型期大学教师形象变迁.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大学教师历来受到社会的关注,他们被誉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九十年代以来, 各类反映教师题材的小说文本日趋增多,呈现出时代变迁中的大学教师形象。目前, 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结构的转型,高等教育大众化业已成为关系千家万户的政 策举措,大学日益社会化,大学教师也因此倍受关注。 本文借助文学视窗,将从西南联大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 、 你别无选择 、 你 以为你是谁 、 桃李四部文学作品中抽取出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大学教师形 象作为案例,并通过分析四种不同的大学教师形象的渐变或突变来折射整个社会转 型期大学教师形象的变迁。 从故事里的守旧顽固的贾老师、市民化人格分裂的李老师到商业化自我放逐的 邵老师,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在社会转型中变异,迷失了的大学教师形象,再回首与 西南联大精神荟萃在一起的知识分子式的大学教师形象,我们不得不陷入深思,大 学教师,我们为何把“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的“学魂”丢失了 原因探析中我们发现, 政治经济背景为变迁提供了 “剧场” , 社会政治的体制化, 经济的市场化转型逐渐让大学教师放逐学术人格,以金钱标准衡量人生价值;文化 价值观的冲击带来精神上的困惑,市民意识形态消解了精英意识文化,市民阶层所 奉行的金钱价值判断标准和交换主义的实利原则冲击了教师们原有的启蒙和奉献的 价值观,在严重的信仰危机中,他们不得不向市民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靠拢,追求 物质欲望的满足;制度导向规定了大学里的“游戏规则” ,从教师聘任制到收入分配 制度,再到学术评价体系,大学教师在制度化的规则中越来越丧失了独立和自由。 论文最后,大声疾呼要重建学魂并探求学魂复归之路。一方面要复归知识分子 的学术人格和批判精神,另一方面要从管理制度上改革和完善,借鉴美国的终身教 职制度,来保障学术自由,使大学在中国转型期时代变迁中成为一块真正属于学术 的“飞地” ,从而为复归大学教师知识分子形象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教师 形象变迁 学魂复归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college teachers, known as the social elites,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society. since the 1990s, various kinds of novels which reflect the teachers have increased gradually, presenting the image of college teachers at the time of changing. at present, fac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brought by market economy,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 education has become a policy related to thousands of hundreds of people. with the socialization of universities, college teachers have so much concern. through the window of literaturethe four works of literature which include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and chinese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s, you have no choice,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and tao li, this paper chooses the typical and representative image, the college teachers, as the studying cases, and analyzes the gradual change or mutation of four different images of the college teachers in transition to reflect the change of college teachers image in the whole community. from those teachers in the stories like mr. jia who is stubborn and conservative, mr. li who is of splitting personality,mr. shao who is self-imposed to business, we can see the images of the college teachers who are lost in the transition of the society. looking back the intellectualized imag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which blend with the spirits of southwest general, we have to think that, college teachers ,why do we lost will of freedom, independence of spirit of the soul of learning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asons, we find that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provide the changes with a theatre. the systematization of social polity and the marketability of economy make the college teachers banish academic personality gradually. they use the standard of money to weight the value of life. the impacts of cultural values bring about the confusion of spirit and the resident ideology dispels the elite culture. then the criteria for judgment according to the value of money and the principles of exchange according to practical interests, which are popular with the public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sectors, have attracted the teachers original enlightenment and dedication values. at the serious crisis of faith, they have to move closer to the utilitarian value orientation and pursue the material desires. the systematic orientation regulates the universitys rules of the game, from the teachers appointment to the system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o the system of academic evaluation. college teachers increasingly lose the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in the systematic rules. finally, we call for the rebuilding of the soul of learning and seek out the reverted road of the soul.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revert to intellectuals academic character and critical spiri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ystem needs to be reformed and improved. we can learn from the american. tenure to protect academic freedom. in that way, the university will become the “holy island” at the transit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 which provides the college teachers an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the intellectual image.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 the change of image; the regression of the soul of learning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 所知, 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 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 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 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 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论文属于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教师,自古便被奉为一项神圣的职业。春秋孔子论语的“诲人不倦”乃是 他们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唐韩愈师说就已经将其职业明确定位为“师者,所 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并作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判断。后来也陆续出现 了各种时髦的说法,诸如“教师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 、 “教师是人类灵魂 的工程师” 、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浇灌祖国的花朵” 、 “教师是导航者”等等。勿庸 置疑,几千年来,不管是教师职业还是教师个人修为都一直为社会所关注。 进入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成为生产力,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教师尤其成为社 会的焦点,九十年代以来,各类反映教师题材的小说文本日趋增多,教师形象开始 从芸芸众生中凸现出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文学的圣坛,成为文学的一大景观, 不断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幅有血有肉的教师文学形象。而在其中,大学教师的文学形 象尤为值得研究。 大学教师是高级知识分子,传承了中国古代的为民请命的“仕”精神,被西方 誉为 “社会的良心” , 大学教师形象既体现了一定社会一定时代中教师的地位和境遇, 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折射出社会的价值取向、传统意识和生存心态 及其流变。目前,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结构的转型,高等教育大众化业已成为 关系千家万户的政策举措,大学日益社会化,教师也因为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 生所云的“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被推向了历史的风口浪尖,诸如教师 的专业化与社会化、教师聘任制、教师师德建设等诸多问题都涌现出来,并成为影 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紧迫性问题。 很长时间以来,大学教师在精神上一直以追求真理,追求知识而得以满足,他 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而相对于以前物质上的贫乏,现代大学教师拥有了优厚待 遇。在“知识就是财富”的普遍认同下,在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中, 部分大学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市场经济相挂钩,从而走出了“教授老板”的新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教师风范。在社会大众看来,他们是上帝的新宠,集知识与财富于一身,开名车, 住豪宅,尽显名仕风流。当然,在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生活水平的普遍要求下, 这些物质追求都无可厚非,但是,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面对高等教育质量 滑坡的警示,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谁来对我们的教育负责,又应当由谁来负 责,是政府,高校,还是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教师所肩负的责任,而 教师形象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专业教学效果,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发 展和人格培养。本文尝试从静观转型期几个阶段的大学教师形象的变迁来折射时代 问题,反思现代大学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及精神追求。 大学教师研究乃是高等教育领域一个举足轻重的话题,因而具有深远的理论研 究意义。提高大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及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和保证高等教育教学质 量,有利于合格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通过探索大学教师形象的变迁,有利 于将教师形象发展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从而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 同时,此研究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大学教师形象及其变迁,我们或可 以管窥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给时代中的教师形象所打下的深深烙印, 反思三因素对高等教育内部系统的影响。审慎看待当下大学教师形象所存在的种种 困境并试图探索其原因,进而致力于学魂重建。 1.2 相关概念界定相关概念界定 1.2.1 社会转型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学籍以表征特定社会变迁阶段的名词,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渡过程,是社会中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 进化过程, 是社会的结构性变革和整体性发展。 ” 1在这一过程中, 社会系统中的经济、 政治、文化都发生着激烈的变化。限于篇幅与旨趣,本文不可能全时空地探讨社会 变迁及教师形象的演变,而笔者关心的是自西南联大以来,我国的教师形象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这样研究的时空背景就缩小到这七十年之内。 在这近 70 年的历程之中, 1 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社会变化是有目共睹的:经济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人民 生活水平全面进小康;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和谐社会谱新歌; 思想文化领域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多元价值观的兴起和碰撞,精彩纷呈等等, 不一而足。笔者将其大致将转型期分为四个阶段:解放前后期、改革开放前后期、 市场经济初步确立期、市场经济深化期。并由转型期的这四个阶段大学教师形象的 渐变来反映问题,而载体则是通过再现各个时期的四部文学作品来实现,它们分别 是谢泳 1997 年著的西南联大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 、刘索拉 1985 年发表的你别 无选择 、池莉作于 1994 年的你以为你是谁 、张者作于 2002 年的桃李 。四部 作品,除西南联大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是通过对 1937 年 11 月 1 日1946 年 7 月 31 日西南联大存在的九年时间的研究进而再现的西南联大时期的教师形象,其余 均为作者所处时代所作,也因此视为反映时代之作。大学教师形象作为处在激烈变 革中的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其显要地位的重新权衡也就成为一个十分必要且不 得不谈的问题。 “社会转型”是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片断,它特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 会转变的动态过程,更准确地揭示了七十年来中国社会变化的实质。因此,本文将 在社会转型框架下,相关会涉及到教师的形象的变迁,学魂复归等问题。 1.2.2 教师形象教师形象 形象,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 形象。它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作家的美学观念在文学作品中 的创造性体现。文学形象是文学理论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范畴。 1“文学形象,是 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 人的生活意图。 ” 2“文学形象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3.文学形象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4.文学形象 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 3对于文学形象,象对于整个文学一样,应当在同现实 1 中国大百科全书(74 卷)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80-182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80-18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生活的关系中加以把握。现实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其中包括社会环境、自然景物、 人物以及生活细节等等,因此,作为反映结果的文学形象也具有层次不一的丰富内 涵,从而产生了这一概念的多义性。大致说来,形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 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作品的具体因素 如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可理解为它的具体表现,其中的“场面” 、 “情节”便 是指广义文学形象。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 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的含义相同或相近。本文是基于四部文学作品中大学教 师的文学形象所作的叙事分析。 罗治英认为,所谓形象就是事物表现在外面的被感知或者凭籍所感知到的作出 判断的东西。形象反映事物本身,为事物本身所决定,事物本身是第一性,事物表 现在外面的形象是派生的,是从事物本身中产生出来的。 1教师形象是指能够引起公 众感知并进而做出评价、产生一定看法的教师的内在与外显诸因素的总和。 2它包括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理想、文化素质与能力、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水平、专业技 能、身心素质、人格魅力、仪表风度、言谈举止诸方面。教师的形象可分为外在形 象和内在形象。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形象的整体。内在形象是外在形象的 基础,并通过外在形象来具体体现;外在形象可折射内在形象,是内在形象的外化。 卢旭综合众家观念,概括出“教师形象”概念具有如下特点:(1)“教师形象” 不仅是教师个体特质的表征,也是教师群体属性的表征,还体现为社会公众对教师 角色的一种印象,具有社会性 ; (2)特定的“教师形象”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 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此具有“历史性”和“文化差别” ;(3)“教师形象”的形 成,既要通过教师(个体或群体)自身内在特质和行为方式的外化,同时又是一个社 会公众对教师角色评价、规范、期望的过程,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一般将 “教师的职业形象”作为“教师形象”的核心内容。 3并由此提出“教师形象”概念 的个人理解: “教师形象是指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作为教师角色的个人和社会群 1 罗治英.dis:地区形象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4 2 罗治英.dis:地区形象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67-171 3,4卢旭.社会变迁中的教师形象基于杂志的内容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体的个性特质和行为方式的表征,以及社会公众在这些表征的基础上对教师角色地 期望、评价所形成的较为稳定和概括的整体印象。 ” 1笔者较赞同这一概念的界定,并 沿用这一定义。 1.3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教师形象的变迁是历史渐变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因而教 师形象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并不是从一个极端完全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只是在连 续发展的轨迹上寻找出转型期发生渐变的点,也不一定就是质变,进而来研究七十 年来的教师形象的变迁问题,所以,笔者倾向于用“变迁”而不是“转化”来指称 教师形象的演变。 1.3.1 国内外关于大学教师与知识分子的研究国内外关于大学教师与知识分子的研究 大学教师与知识分子的讨论由来已久,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的文化战争将其讨论 炙热化。当时的这场文化战争是围绕国家给艺术和“赞助性行动” (affirmative action)(旨在使妇女和少数民族平等享受教育和就业机会的政策)拨款资助等诸种 争端展开的, “战争”的焦点是关于国家的作用问题,而学术性人文学者也被迫陷入 这种文化战争的旋涡。 知识分子研究成为中国学术届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 始于 1980 年代中后期的“文化热” ,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第二次“五四”新启蒙运动。启蒙知识 分子认为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 文化转型,知识分子自身也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因而伴随着“文化热” , “知 识分子热”也应运而生。纵观国内外对涉及“大学教师”与 “知识分子”的研究, 主要涉及以下领域: (1)知识分子的界定、分类、起源、功能等本体论研究。如知 识分子论 (萨义德) 、 狱中札记 (葛兰西) 、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曼海姆)等。 (2)知识分子的前途、命运与“新阶级”研究。如最后的知识分子 、 社会转型 与当代知识分子 、 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探索等。 (3)中国知识分子研究。如 士与传统知识分子、儒家知识分子、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研究、中国自由主义知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分子研究等。代表性著述有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 文化批判的背反与人格中国 当代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等。 关于知识分子的研究著述很多,但我们就大学教师形象的研究而言,大学教师 是否还符合传统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观点如下: (1)大学教师是不是知识分子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学者们比较认同,大学教师已不再具有传 统意义上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在 20 世纪 20 年代,卡尔 曼海姆以“自由漂浮的” 、 “非依附性的”来描绘知识分子,让贝特克埃尔席泰(1987 年)谈到“各高等 学校吸纳了几乎所有的知识活动,这标志着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知识分子的 衰落,尽管尚未完全湮没。 ”对于知识分子,西方誉其为“社会的良心” ,中国知识 分子传承的是敢于为民请命的“仕”精神,而东西方最重要的共同特征便是社会批 判性。王全林在其博士论文中研究发现: “知识”与“理智”是中西“知识分子”叙 事逻辑起点上的分水岭; “知识分子”一词有广义、中义与狭义三重理解,广义意义 是“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 ,中义近乎于利普塞特的“所有创造、传播、 应用文化的人是为知识分子” ,即其突出脑力劳动中致力于创造性劳动的那部分人, 也即“知识创新者” 。狭义则专指“致力于知识创新的人中间的那些具有社会公共关 怀意识,并运用智识进行社会批判者” ,可以简称为“具有社会公共关怀意识,并运 用智识进行社会批判者” 。它主要是呼应“智识分子” 、 “良识分子”意义上的经典内 涵,基本上与“公共知识分子”的内涵等同互用,萨义德的“业余知识分子” 、本达 的“背叛的知识分子”皆是在此意义而言的。此经典理想化知识分子概念出发,则 大学教师己越来越远离“知识分子”的角色与精神,尽管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理应肩 负其职。 1也就是从狭义上讲,或者从纯学术上讲,现代大学教师也不再是知识分子。 对此,我们可以称狭义的知识分子为经典理想型或理想化知识分子。而本文的研究 致力于大学教师形象与知识分子精神的研究,认定西南联大的教师形象为经典、元 典化知识分子形象,而对在时代中逐渐异化的大学教师形象呼唤知识分子精神的学 1 王全林.”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式微的多维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200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魂复归。 (2)知识分子和大学的依存关系 1968 年“五月风暴”过后,法国哲学家福柯悲哀地说, “知识分子”从此销声匿 迹,只剩下在各专业领域里忙碌的“专门家” 。大学教师实际上也成了被圈养在大学 里的专业教书匠,但这正也从另一个角度暗示了大学与知识分子的依存关系。郑也 夫指出, “大学仍将是知识分子的社区” 。一方面,大学离不开知识分子,是他们那 些“无用”的知识构成了那些“有用的”知识的基础。尽管大学在实用化、世俗化, 毕竟有赖于少数精英使它形成了与社会间的张力。同时,知识分子也离不开大学, 大学是最适宜他们生存的社区。 1l.科赛也为这种论断提供了以下理由: “1.大学提供 了这样一个环境,在这里共同从事不受约束的智力追求的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并在 不断的交流中磨砺自己的思想。2.大学定期支付教授报酬,尽管大大低于一些非学 术职业的报酬,但能保证他享受中产阶级的生活。3.大学向高级学院人提供任教期 的权利保证使学院人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从而免于受到捉摸不定的市场的影 响和经济压力的阻碍,而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其工作中。4.大学把其教师的时间安排 制度化,这样,使他们能够把大部分工作时间投入到独立的思考和自主的研究中去。 5.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学承认其成员的学术自由”(coser1970,280)。 2科 赛承认当代大学中存在着一些反向趋势,他只是认为这些趋向还未破坏学院中的主 要力量。这一理论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大致上也是适用的。胡金平从政治和历史视角 探讨了国家、大学、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家和社会的结构特征直接影响到大学 的存在,使学校形成了官场型、剧场型和单位型三种类型的场域,相应地规定了学 官、学人和干部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身份。大学因知识的传承而产生,大学更因政 治的需要而延续。大学自古以来的双重职能,影响到中国大学教师自觉地以政治人 与知识人为他们所应扮演的最主要的社会角色。传授知识、研究学术是教师的本业, 知识人当然是教师扮演的最主要的社会角色。 3 1 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59-260 3 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61 3胡金平.学术与政治之间:大学教师社会角色的历史分.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3)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的复归 大学教师虽然是现代知识分子,但与“狭义”的知识分子形象相去甚远。大学 教师应该坚持追寻大学理念,固守着这片精神家园,因而学界也有了“学魂复归” , “知识分子精神复归”的呼声。王全林就认为,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的复归 需要“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匹配,美国式的终身教职制度是市场机制下卫 护消极学术自由的最好的制度保障。 1 1.3.2 关于教师形象的研究关于教师形象的研究 (1)教师形象的变迁研究 教师形象的变迁有一定延续性,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教师形象的变迁 研究在近两年的硕士论文中方兴未艾,大家尝试从各个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来审 视教师形象的社会变迁。丁炜从语言学入手,根据对教师的隐喻性陈述的变化的分 析来揭示不同社会类型中的教师形象及其变迁。他认为, “红烛论”反映的是传统社 会的教师形象,体现了社会对教师的极高的期望和要求,但却忽视和牺牲了教师的 个人物质利益和自我追求; “工程师论”和“园丁论”是现代教师形象说的两种类型, “工程师论”是工业模式的代表,反映了将工厂化模式引入学校教育的结果,在师 生关系上体现为“教师中心说” ,而“园丁论”是农业模式的代表,主张顺应学生的 自然发展,体现的则是“学生中心说”的观点;在信息社会, “导航者论”成为新的 教师形象寓意,它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师生间以平等的主体身份进行对 话、互动和协作。 2这一研究基本反映了各个时代背景中的教师形象以及教师形象的 发展趋势。但“隐喻”本身是一种象征性的指称,并不能完全代表本体形象,所以 这种分析难免有片面和牵强附会的地方,而且它所分析的各种“教师形象”之间缺 乏衔接,也没有揭示教师形象变化的动因之所在。 周星通过电影文学的视角,对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电影中的教师形象作了一个 梳理,提出 20 世纪 80 年代银幕中的教师多样纷呈,是时代开放的反映(“时代中的 1王全林.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式微的多维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 位论文,2005. 2 丁炜.从教师的隐喻行陈述看教师形象之变迁j.教育评论,2001(3):4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教师”),90 年代对教师形象的表现则更多地体现了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教 育问题中的教师”),而 21 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渐趋理性和成熟,教师 形象也越来越回归普遍的人性和普通人性中的教师”)。 1这一研究采用了内容分析的 方法,主要基于定性的分析,由于反映教师形象的电影本来就很少,所以这一研究 的材料不够丰富,视野也比较狭窄,也未能深入反思其背后的原因。同一视角的还 有王颖的中国银幕上的经典教师形象 。 汪黎从现当代文学的视角对九十年代以来小说文本中涌现的教师形象作了一个 梳理,并概括出其基本类型,主流型和变异型。主流型包括奉献型、突围型;变异 型包括“老板”型、迷失型、钻营舞弊型、顽固守旧型。这些教师形象带有高度个 人化和普遍市民化的倾向。作者并对这一现象的背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这些 教师形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并具有历史传承性。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在于 社会时代语境的制约、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大众审美趣味的选择。 2 卢旭从社会学视角对人民教育杂志上的关于优秀教师的报道文章运用统计 方法,作了一个文献的内容分析,着重探讨了教师形象的功能和塑造。研究发现, 改革开放 20 多年间,教师形象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生理形象方面,教师群体 的年龄结构相对稳定,中年教师的代表性逐渐突出,男女教师的比重渐趋平衡,女 教师的地位显著上升;在知识形象方面,教师文化素质逐步提高,教师形象已经成 为一个完全高知识水平的形象;在学科形象方面,文、理、思政主干课教师始终是 主要的教师形象代表,但理科教师取代了文科教师成为主导性的教师形象;在绩效 形象方面,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成绩越来越受到重视,获得较高层次的职称和荣誉成 为优秀教师形象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整体教师形象也从强调教师个人的品德逐 步转向强调教师的职业活动及成就。 3 以上教师形象的变迁研究是一个宏观研究,是对整个教师队伍,包括基础教育、 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教师形象的研究,而研究更多侧重于基础教育的教师形象。笔 1 周星.社会变迁与教师形象银幕中的教师j.中国教师,2004(9):20-24 2 汪黎.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教师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卢旭.社会变迁中的教师形象基于杂志的内容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者认为,高等学校除了教学、科研功能之外,还担负着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与社 会的联系更为紧密,与社会变迁,时代变迁最为紧密的首当是大学,这里孕育着新 思想、新文化的种子,大学的教师形象变迁更能反映出时代精英的变迁,从而发现、 审视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上各视角的研究各有千秋,笔者为文学出身,所以 对从小说文本中透视大学教师形象这一视角情有独钟。文学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文学形象是丰满的,有血有肉的,我们无须过分怀疑文本中的教师形象的真实可信 度,而要相信,社会生活中必然是有这样一些教师形象的影子,才会被作家们高度 提炼而被升华到文学创作中来,文学的成分也许更能增强读者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从而留出广阔的反思空间,增加思考的厚度和深度。 (2)教师形象的反思研究 教师形象的反思是在对教师形象、教师角色在新的形势下的重新定位及重塑。 教师形象的重新定位 概括出, “作为 21 世纪教师的形象, 首先是生活的热爱者” , “也应该是热爱美并能创造美的人” , “最后作为跨世纪人才的新一代教师形象,更 应是一个能欣赏美的人” 1。 教师形象浅议认为“完善的教师形象是内在师德与外 部师表的和谐统一。 ” 2阮成武抽离出教师形象的实质:“教师教育形象是教师在教育 过程中角色定位的表征,教师职业形象则是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外化。 ” 3周雁认为理 想教师形象的基本特质包括:得体的仪表仪态,现代的教育理念,开放的知识结构, 精湛的教育技巧,健康的心理品质,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人格魅力。 4 重塑的方法是提出教师专业形象的建构策略。阮成武提出,一要建立教师职业 专业化外部保障体系。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提高教师的学术地位。改善教师 经济待遇和工作条件,为教师专业化提供应有的物质保障。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 为教师专业化提供政治上的支持。二要推进教师专业化。三要加强教师专业形象的 整和。 5周雁在理想教师形象与现实建构中认为 ,现实建构需要建立形象评价制 1 吴永萍.教师形象的重新定位j.教书育人,2001(4):35 2 王爱平.教师形象浅议j.人才开发,2000(12):9 3 阮成武.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形象的重塑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1):106 4 周雁.理想教师形象与现实建构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阮成武.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形象的重塑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1):108-10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度,优化形象发展环境,增强形象教育力度,注重形象自我提升。 (3)教师形象设计研究 现有研究也对教师形象开展了设计研究。21 世纪的教师形象应是外在美和内在 美的和谐统一,并提出了教师形象设计的环节。肖婕在21 世纪教师形象设计中 尝试将形象设计理论运用到 21 世纪教师的素质问题上。将教师的形象分为外在形象 和内在形象两个部分,并重点阐述了内在形象。分析了新时期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包括职业道德与理想、文化素质和能力、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水平、专业技能、 身心素质和人格魅力。杨海林在当代教师形象设计探析一文中认为,教师形象 涉及是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包括思想品质、师道风范、气质风 度、学识才能;也包括形体仪表、行为语言、着装打扮等。因此,要从教师形象的 审美情趣与师德风范、教师形象的形体美、教师形象的情态美、教师形象设计中的 服装文化与自然妆四个方面来体现教师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裴春秀发掘出教师 形象的社会价值: “良好的教师形象是一种稀缺资源,其价值无法估量。她不仅仅是 教师本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所在学校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还是反映我国教育 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教师形象的社会价值可从学校和社会两个角度来思考,对 学校而言,良好的教师形象可以导致学校声誉的极大提升,教学质量的不断升华, 教育投资的持续注入和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对社会而言,教师形象的社会价值表 现为对社会的有用性,这种有用性由教师形象对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贡 献折射出来。 ” 1一般而言,教师形象的策划、设计,包括策划形象设计方案、规范教 师形象要求和强化教师形象管理三个环节。朱德全认为,教师形象设计是一个比较 复杂的多维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个体形象与集体形象的统一又涉及到教育形象 与社会形象的统一同时还涉及到外显性形象与内隐性形象的统一。 2 1.3.3 关于大学教师形象的现状问题研究关于大学教师形象的现状问题研究 (1)学术腐败问题。对当前高校出现的部分教师浮躁之风的表现、成因、对策 1 裴春秀.教师形象设计及其价值开发j.职教论坛,2004(11)中:21 2 朱德全.试论教师形象设计的多维性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1):4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的分析,吴晓俊指出, “近年来,由于高校教师在社会转型期面临职业角色压力、 竞争压力、高等教育体制、政策的某些缺陷造成的压力等,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 响和职业道德、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在高校部分教师中形成了教育教学中重量化 指标轻素质教育,重理论灌输轻能力教育,科研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转化等急 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出现了由浮躁之风引发而来的种种学术腐败。浮躁之风及学术 腐败现象,既有损高校和高校教师的形象,败坏校园的风气,又严重影响高校教师 的身心健康,造成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 ” 1在措施中,他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教 师的师德建设。一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二要加强对高校师德问题的研究与疏导; 三要制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制度、考评办法;四要举办师德建设研讨会、交 流会、表彰会等。 (2)师德建设问题。对师德建设的特殊意义、重要性、难点及对策作了一些探 讨。相关研究有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和社会转型期高校师德建 设的难点及对策思考等。林桂梅,陈稷玲指出,社会转型期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着 教师冷落和淡漠、教师思想状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过分注重科研成果、过分注重 学历、职称,忽视教师职业道德、某些旧观念、旧办法不灵,又没有一套新的比较 完善的机制制度的困难和挑战。 2 (3) 学术职业问题。 从大学教师的专业化与职业角度, 认定这是一项学术职业。 大学教师:一项学术性职业王保星就谈到“大学教师是一项以知识传播和科学 探索为内容的学术性职业,是一项与大学发展密切相关的学术性职业,是一项需要 学术自由权利呵护的学术性职业。 ” 3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理论基础 (1) 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 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 1 吴晓俊.当前高校部分教师浮躁之风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分析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 林桂梅,陈稷玲.社会转型期高校:师德建设的难点及对策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4):33 3 王保星.大学教师:一项学术性职业j.大学教育科学,2007(4):69-7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社会历史批判的文学观认为文学离不开 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社会历史批判非常注重对文学 作品作出价值评判,它的评判尺度主要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在社会 历史批评看来,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 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情实感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 一;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但文学中再现的社会生活经过了作家头脑的创造,因 而有一个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的问题,这就是文学的倾向性,社会历史批评认为 文学作品的内容不仅仅应该是真实的,同时对它的理解应该是正确的,即具有正确 的倾向性;社会历史批评还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要求文学通过创造具有审美 意义的文学形象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从而维护或破 坏某种意识形态。 (2)价值冲突理论。价值冲突理论是冲突学派的学者运用冲突理论的基本原理 分析研究现代社会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由于所处的社会地 位和经济利益不同,人们对同一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不同的立场、 态度等等,因而在采取某种措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引起群体间无休止的 冲突。该理论提倡研究社会利益,主张以价值冲突观点来研究社会问题,认为冲突 不仅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主要事实,而且也是许多社会问题的主要成分之一,所有 的社会问题都是源于文化价值上的冲突。正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群体间价值 观念的差异,才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价值冲突理论主张以三种方法来解决 社会问题中存在的利益与价值分裂的情况,这三种方法是:交涉、达成协议和使用 权力。交涉即对立双方就发生冲突的问题进行接触和磋商;达成协议即对立双方各 自做出一些让步和妥协,做出双方均可接受的决定;使用权力即拥有权力较多的一 方运用权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控制权,使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自己这一方。 (3)场域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