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哲学思考.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哲学思考.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哲学思考.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哲学思考.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哲学思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草原退化已成为当今全球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内蒙古草原的退 化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社会各界都积极地从各自的学术领域去研究这 一问题,试图找到治理草原退化的途径。这其中以生态学界和社会学 界最为关注。他们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得出了一些结论,取得 了一定的成就。国家也相应提出了一些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 可持续发展模式,实施了“休牧”、“禁牧”、“围封转移”等系统 工程。但这些发展模式和工程的实施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不少学者 实地调研后发现:大批的牧民在破产、畜牧业经济在萎缩、并滋生了 很多社会问题,如失学儿童增多、离婚率上升、犯罪率升高等。如何 遏制草原退化、解决牧区贫困等经济社会矛盾,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 前的首要问题。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众学科及大量学者对草原生 态问题的认识。从内蒙古草原退化的原因分析入手,系统探究了内蒙 古草原生态恢复及其相关要素,并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对“浑善达克退 化沙地草地生态恢复试验”进行了哲学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蒙 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对策建议,旨在让世人认识到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 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同时为政府和职能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哲学思考 a b s t r a c t t h ep r a i r i e d e g e n e r a t e s h a sb e c o m en o wt h eo o b a li m p o r t a n t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q u e s t i o n t h e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np r a i r i e d e g e n e r a t i o na r o u s e dt h ew o r l di n t e r e s tf r o ma l lw a l k so f l i f e ,t h es o c i e t y a l l p o s i t i v e l yh a ss t u d i e dt h i sq u e s t i o nf r o mr e s p e c t i v es p h e r eo f l e a m i n g ,a t t e m p t sw a yw h i c hf o u n dt h eg o v e r n m e n tp r a i r i et o d e g e n e r a t e t h i sm o s tp a y sa t t e n t i o nb yt h ee c o l o g ye d u c a t i o n a lw o r l d a n dt h es o c i a le d u c a t i o n a lw o r l d t h e yp r o p o s e dr e s p e c t i v eo p i n i o na n d t h ev i e w ,h a v ed r a w ns o m ec o n c l u s i o n s ,h a so b t a i n e dt h ec e r t a i n a c h i e v e m e n t t h ec o u n t r ya l s o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l yp r o p o s e ds o m ee c o l o g y , t h ee c o n o m y ,t h es o c i e t yc o r d i n a t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p a t t e m ,i m p l e m e n t e d “h a sr e s t e dt h eh e r d ”。“e n d u r e st h e h e r d ”,“e n c i r c l e ss e a l st h es h i f t ”a n ds oo nt h es y s t e m se n g i n e e r i n g b u t t h e s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a a e r n sa n dt h ep r o j e c t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e f f e c ta c t u a l l y c e r t a i n l yn o te n t i r e l ya sd e s i r e d ,a f t e rm a n y s c h o l a r sr e a l l yi n v e s t i g a t ea n d s t u d yd i s c o v e r e dt h a t ,t n el a r g eq u a n t i t i e so fh e r d s m e na r eg o i n g b a n k r u p t ,t h ea n i m a lh u s b a n d r ye c o n o m yi sw i t h e r i n g , a n dm u l t i p l i e d t h ev e r ym a n ys o c i a lq u e s t i o n ,i f t h ec h i l di so u to fs c h o o l ,t h ed i v o r c e r a t er i s e ,t h ec r i m er a t er i s e sh i g h e r h o wc o n t m n st h ep r a i r i et o d e g e n e r a t e ,t os o l v et h ep a s t o r a la r e ai m p o v e r i s h e da n ds o o i lt h e e c o n o m i cs o c i e t yi s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 ,b e c o m e sw o r k sa si nt h ep e n d u l u mi n f r o n to f u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q u e s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i si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nw h i c h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s t u d i e s ,h a s p r o f i t e df r o mt h en u m c l o u sd i s c i p l i n e s ,t h em a s s i v es c h o l a r st ot h ep r a i r i e e c o l o g yq u e s t i o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r e a s o na n a l y s i sd e g e n e r a t e sw h i c h f r o mt h ei n n e rm o n g o l i a np r a i r i eo b t a i n s ,t h es y s t e mi n q u i r e di n t ot h e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 np r a i r i ee c o l o g yr e s t o r e sa n di t s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e s s e n t i a l f a c t o r ,a n d “r e s t o r e dt h ee x p e r i m e n tb yt h ec a s er e s e a r c hf o r mt ot h e h u n s h a n d a k ed e g e n e r a t i o ns a n dl a w ne c o l o g y ”t o c a r r yo n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a n a l y s i s p r o p o s e di nt h i sf o u n d a t i o nt h ei n n e rm o n g o l i a n p r a i r i ee c o l o g yr e s t o r e st h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s u g g e s t e d ,i sf o rt h ep u r p o s e o fl e t t i n gt h ec o m m o np e o p l er e a l i z er e s t o r e st h eu r g e n c yt ot h e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np r a i r i ee c o l o g ya n da r d u o u s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p r o v i d e st h e p o l i c y - m a k i n gb a s i sf o rt h eg o v e r n m e n ta n d t h ef u n c t i o nd e p a r m a e n t k e yw o r d s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 ,p r a i r i ee c o l o g y ,r e s t o r a t i o n ,p h i l o s o p h y p o n d e r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言 ( 一) 选题的目的及研究的意义 草原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全球草原总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 3 。草 原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却养育了全球近l ,3 的人口,人们的食物结构中有1 1 5 来自草原“。同时,草原又具有保护陆地生态环境多样性、减少沙尘危害、减少水患、 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但是,在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干扰以及近年来气候变暖的影 响下,全球有近一半的草原已经退化或正在退化。草原退化已成为当今全球的重要生 态环境问题。 内蒙古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畔,绵延4 0 0 0 多公里,是欧亚大陆草原 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举世闻名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还有科尔沁草原、乌 兰察布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内蒙古草原总面积7 8 8 0 万公顷,占内蒙古国土总面积 的2 3 ,占全国草原面积的l 5 ,位居全国首位。其中,可利用面积6 3 5 9 万公顷,占 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8 0 7 。内蒙古草原构成了内蒙古生态系统的主题,是横跨“三 北”地区的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内蒙古的秀美山川依赖于草原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同时,内蒙古草原又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内蒙古草原资源是发展少数民族 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由于人类长期的不合理活动的干扰,内蒙古草原已经严重退化。目前,6 3 5 9 万多公顷可利用草原中,退化面积已达3 8 6 7 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原的6 0 。素以水 草丰美著称的全国重点牧区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退化面积分别达2 3 和 4 l ;鄂尔多斯草原的退化极为严重,退化面积达6 8 以上;内蒙古乃至世界上最为 典型的东乌珠穆沁草甸草原,退化面积达6 6 以上;以荒漠草原为代表的阿拉善草原 退化之势更甚,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相比,阿拉善左旗的草原覆盖度降低了3 0 至5 0 , 目前荒漠和半荒漠己占到了这个旗草原的9 6 9 。1 内蒙古草原的退化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社会各界都积极地从各自的学术领域去研 究这一问题,意欲找到治理草原退化的途径。这其中,以生态学界和社会学界最为关 注。他们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得出了一些结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家也相 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哲学思考 应提出了一些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施了“休牧”、“禁牧”、 “围封转移”等系统工程。但这些发展模式和工程的实施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不少 学者实地调研后发现:大批的牧民在破产、畜牧业经济在萎缩、并滋生了很多社会问 题,如何解决草原退化、牧区贫困等经济社会矛盾,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 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草原生态退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也已成为困扰内蒙古经 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问题。 本文围绕“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哲学思考”这一专题,依据学术界关于本领域 的研究进展,并根据本人对该专题领域的初步理解和粗浅认识,在梳理和廓清“草原 生态恢复”这一最基本的概念以及学界对于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观点的基础 上,试图从生态哲学角度对内蒙古草原生态退化的原因、恢复草原生态方面存在的问 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提出对策建议。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研究此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得到了更好地凸现。 ( 二) 研究现状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草原生态恢复的研究国外开展的较早,约始于2 0 世纪3 0 年代。世界上最早的生 态恢复试验就是在草地上进行的,1 9 3 5 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l e o p o l d 教授和他的学 生们在学校植物园的一块草场上,开展了较为正规和严密的科学实验,这是已有资料 记载的最早的、也是最经典的草地恢复生态学试验,它的某些理论思想和技术方法迄 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 0 世纪4 0 年代初美国就开始西部草原垦荒后受损草 地的恢复研究。前苏联也在2 0 世纪6 0 年代初开展草地改良研究。新西兰等国早在 2 0 世纪初叶就已开始大面积种植三叶草,实际上,这已是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雏形。 我国退化草原恢复研究始于2 0 世纪8 0 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于1 9 7 9 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设立草原生态定位研究站,并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设立于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定位站同时北京农业大学在承德后沟牧场、东北师大在松嫩 草原、甘肃农大在河西走廊、内蒙古农牧学院在达茂旗分别设立研究站点,全面开展 草原研究,特别是退化草原的改良治理研究。在这期间,完成了全国草原普查任务, 基本查清了我国草原资源的状况。但无论从理论方法,还是应用研究方面,均与发达 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关于草原退化机理和恢复理论方面,尚显薄弱,有待 2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进一步研究。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草原生态恢复研究与恢复实践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 题:缺乏科学而合理的规划,有些甚至还很盲目,如在还林还是还草方面由于不同 部门利益之争,造成国家经费的损失和浪费严重,国家在该方面的监管力度不足;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还存在着一些矛盾,植被恢复是一个长远问题,必须采取以一些 稳妥的措施,以保证草原牧区人民的生活安定:国家在草原植被恢复与重建方面的 科技投入力度不足,各种项目只是国家和政府行为,前期研究和技术支撑经费少得可 怜;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草原退化的速度仍超过治理速度,仍表现局部治理整体 恶化的局面,但是退化的速度明显减慢,局部地区出现生态逆转。 ( 三) 草原生态恢复的概念界定 所谓生态恢复就是使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从远离其初始状态的方向回到干扰、开 发、破坏前的初始状态所作的努力。按照国际生态恢复学会“1 ( 1 9 9 5 ) 的详细定义, 生态恢复是帮助研究恢复和管理原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的过程,这种生态整体包括生 物多样性的临界变化范围、生态系统结构的过程区域和历史内容以及可持续的社会实 践等。 所谓草原生态恢复是指草原生态系统原貌或原来功能的再现。关于草原生态恢复 概念的界定( 包庆德,2 0 0 6 ) ,就其实质而言,应该而且必须充分考虑两个有机层面: 其一,以自然力为主或主要借助自然力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机和活力得以自 然恢复,这是生态恢复的最为主要的也是最为基本之点,像生态自然恢复、生态自我 更新、生态自我演替、生态自我再造等是其基本的相关序列;其二,当然也不能完全 否认在生态恢复中的人的因素,也就是说,在主要地依靠自然力的同时,人为地创造 相应的或相关的条件,比如“围栏封育”中的“围栏”、“退耕还林还革”中的“退耕”、 “退牧还草还林”中的“退牧”、“自然保护区”中的“保护”等。 草原生态恢复的概念是随着人们对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化而逐渐明晰的, 现代生态恢复不仅包括退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的恢复与提高,而且包 括人们依据生态学原理,使退化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发生改变,形成更为 优化的自然经济一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哲学思考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技术路线 之所以要进行草原生态恢复是由于草原正在退化,这是不言自明的简单道理。因 此,笔者从内蒙古草原生态退化的成因分析入手,对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及其相关要 素进行了系统探讨,最后提出了恢复草原生态的对策建议。为了使问题更加直观、明 了,根据手头掌握的材料和2 0 0 6 年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科尔沁市扎鲁特旗、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阿拉善盟左旗、右旗、额济纳旗等地的实地调研材料,在文章中 加进了一些案例分析内容。这些都是论文研究的重点 生态恢复的研究必然牵涉到诸多领域,但由于笔者学问浅薄、见识不广,就很难 在研究中驾驭和准确把握诸如生态学、草原学等研究领域的诸多概念和原理,这是研 究工作中遇到的又一难题。尽管如此,还是在收集材料和写作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研究 论著,并诚恳地向生物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和草原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们请教, 从而避免了一些错误,克服了一些不足。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关键是凸现地区和民 族特色,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为了不使理论脱离实际,同时彰显内蒙古 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笔者利用去年暑期与导师和几名同学对内蒙古兴安盟、赤峰市 的部分旗县、阿拉善盟全境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破坏情况、农牧 民对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态度、看法、牲畜圈养以后牧民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 政府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等进行了了解。其间也掌握了很多有益的材料,这些都为 论文的成功写作和深层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然而,由于经费紧张和时间不足等诸 多原因,调研还是没有达到下马观花之程度,遗漏了很多细节问题,故在写作中没能 很好的做到凸现区域特色之目的。这是写作中的一大憾事,但是,任何科学研究绝不 是一次性能够完结的,或一次性的研究不可能使科研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的,相信在 今后的研究进程中这一缺憾一定会得到成功解决的。 哲学是反思的科学,正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1 把哲学比喻为黄昏时才飞翔的维纳 发的猫头鹰。由此看来,我们的研究也必须从事后开始,即只有对导致内蒙古草原退 化的各种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才能够提出改进、恢复的科学对策。论从史出是研究工作 的重要原则( 乌峰,2 0 0 6 ) ,结合本论文,哲学分析或研究不能脱离内蒙古草原的实 际情况,这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在要求。笔者在写作过程中,不仅采取了从后思索 4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还采取了统计学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采 取这些方法,旨在使研究工作更趋科学化、规范化,使理论研究更能切合实际。 一、内蒙古草原退化的成因分析 对内蒙古草原退化的原因,很多人通常认为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所致。 这种全面概括的回答,当然是无懈可击的。但对于个确定地区的生态退化而言,其 原因应当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这种貌似全面的概括并没有深层次的弄清问题。也有 观点认为自然因素( 如降雨减少、温度升高等) 是导致内蒙古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 但据气象资料显示,自然因素中决定草原生产力的关键因素降水在近百年来我 国北方草原区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仅有波动。近4 0 年来,内蒙古草原区的气候稳定, 如温带草原区东部1 9 5 9 1 9 6 8 的平均降水量为3 7 1 m m ,而1 9 7 9 1 9 8 8 的平均降水 量为3 6 9 m m ,相差甚微。2 0 世纪2 0 年代末至3 0 年代初,内蒙古发生过一二次连续 大旱,不少内陆湖泊干涸,流沙在一定程度有扩展,但并没有弓l 起草原大面积退化, 可见气候变化并不是内蒙古草原大面积退化的主要因素。当前,主流观点认为人为的 因素才是导致内蒙古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但许多人常常把开垦、过牧、樵柴等人为 因素平行地列为“诸多原因”,这样的结论显然有些笼统。对诸如此类的说法,在联 合国环境规划署任职1 8 年、于上世纪8 0 年代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执行主任的莫斯塔法卡托尔巴博士”早在2 0 年前就曾指出:“同大多数环境问 题不一样,沙漠化的原因没有什么不明确的地方。从表面上看,这些原因就是滥用和 过度使用脆弱的土地过度放牧、毁林、过度耕作和破坏了土地生物生产能力的不 良灌溉。而这些做法起因于交错在一起的复杂而隐藏的原因,包括不公平的贸易条件、 人口的增长、短期的规划,有时仅出于完全无知。理事会提出的建议,必须考虑到这 些隐藏的原因”这就是说,托尔巴博士实际上认为那些诸多“人为因素”也仅仅是 表面现象,在这些表面现象背后还有更为本质的深层原因,况且还存在一个诸多人为 因素中究竟哪一条因素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的问题。 笔者在认真分析内蒙古草原退化的历史背景后认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观念 上的冲突是导致内蒙古草原退化的根源,由于对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观念上冲突的 认识不足所引发的盲目开垦、滥行樵采等人为活动是导致内蒙古草原退化的直接原 j 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哲学思考 因。 ( 一) “农耕”与“游牧”的冲突、盲目开垦与草原退化 本来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的选择并不是哪个“先进”与“落后”的问题,而是“适 应与否”的问题。但由于“农耕”先进、。畜牧”落后这一传统社会思想根深蒂固, 在农业和畜牧业之问做出的错误的产业选择。重农轻牧”,一以贯之地延续了下 来。 内蒙古草原成为农耕与游牧这两个民族相互影响和扩张的地带,已有漫长的历 史。期间,凡游牧民族统治的时期,大片草原保持了水草丰美、蓝天绿地的景象,局 部地区出现的生态恶化也受到了遏制“1 。游牧民族所以能够维护自然生态的完好状 态,不仅是由于他们以畜牧业为主的产业选择,也得益于他们的游牧文化。那种认为 游牧民族仅凭自己稀少的人口维持了草原丰美的看法,只是一种主观臆断的结论而 已。事实上,游牧民族在他们千百年来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已经创造和发展了包括渗 透于他们自己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智慧、才华、技能、信仰、习俗、审美,以及传承这 些价值的方式、手段在内的适应自己周围环境的文化体系。正是基于可称之为生态文 化的这一优秀传统,游牧民族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自己的家园草原的完好状 态。与此不同,凡农耕民族主宰草原的历史时段都曾导致草原退化、生态受损,只是 由于游牧与农耕民族对草原的所有在清末以前的众多世纪里大体保持了轮流坐庄,其 中农耕民族统治时期对偏远草原又鞭长莫及,才没有形成类似目前的严重荒漠化。 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朝”1 ,就曾有移民开垦今河套和鄂尔多斯地区的一部分草原, 但乍兴即废,对当地自然生态未能造成严重破坏。因此,直到西汉初期“”内蒙古草原 的自然环境还是很好的。那时,除了最西部的额济纳、阿拉善地区外,内蒙古的其它 地区大概还没有沙漠。自汉王朝“”几次出兵今鄂尔多斯和河套地区,从当时该地区游 牧民族匈奴人手里夺取地盘之后,汉武帝迁徙7 0 万人开垦黄土高原,使这里原来的 牧区改为农区。至元始二年“”( 公元2 年) ,内蒙古西部汉族人口达1 0 0 5 万,占该 地区人口的5 7 。持续多年的大规模开垦使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始发生局部恶化, 因此到东汉时期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移民的种植业趋于衰微。鄂尔多斯地区的沙丘大 约是在这个时期陆续出现的。 6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东汉末期到唐朝初期“”,内蒙古草原的所有权回到游牧部落手中。由于传统的 游牧型草原畜牧业成为主导产业长达四个多世纪,草原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鄂尔 多斯地区先前出现的沙丘并没有扩展。被称为。大碛”的沙丘,也仅是当今库布其沙 漠的雏形。 唐朝的中后期“”,是继汉朝之后较大规模开垦内蒙古草原的一个时期。神龙三年 ( 公元7 0 7 年) 在河套和鄂尔多斯地区开辟屯田,并在边境上修筑了三个受降城作为 屏障。元和年问( 公元8 0 6 8 2 0 年) ,再次大兴屯田。尽管唐代在内蒙古草原的垦殖 没有达到汉代的规模,但由于这时内蒙古草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己不如汉代,导致了迅 速荒漠化的结果,鄂尔多斯地区南部已有风沙肆虐,库布其沙丘开始扩大并以。普纳 沙”、“库结沙”等名字为世人所了解。唐朝屯田制后来迅速由盛转衰,就是其破坏 草原生态环境的自然报应。 辽、金、元三代的三百余年问“。内蒙古草原基本上属于游牧部落所有。尽管在 此期间有过相当规模的屯田,甚至辽朝还在内蒙古东南部利用汉族移民发展过种植 业,但与汉、唐时期的以耕代牧不同,所实行的是以耕助牧政策,没有形成滥垦局面。 况且,与鄂尔多斯等西南部地区比较,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对人类开发活动的承受能力 强。根据蒙古黄金史纲关于成吉思汗临终前不久行经鄂尔多斯地区时对此地风光 的赞美,可以断定该地区的沙化趋势在元代至少已经减缓,甚至完全停止 到了明代“,除在内蒙古河套地区再度出现屯兵驻扎外,已有许多内地贫民作为 雁行式季节性移民或常住移民自发地迁入内蒙古地区,在隆庆和万历年问( 公元 1 5 7 0 1 5 8 2 年) 达7 0 ,5 万人,导致农耕规模再次扩大,喀拉沁、土默特地区的开垦 情况已达近似于当时内地的程度。 在规模和程度上对内蒙古草原地区传统游牧业产生深刻影响的进程出现于清朝 后期“”。光绪二十八年( 1 9 0 2 年) ,清王朝废止以前实施2 5 0 余年的关于限制汉民移 居蒙地的! 边禁”政策,正式开放蒙荒,并改私垦为官垦。清统治者在内蒙古实施的 这一所谓“新政”,敞开了内地汉民大量涌入草原地区的门户,开始在察哈尔、乌兰 察布等西部地区,尔后在昭乌达、哲里木等东部地区有大批汉民移居。在1 9 0 2 1 9 0 8 年的所谓“移民实边”的高潮中,内蒙古西部地区共放垦土地7 5 7 万亩,东部地区放 垦土地“5 0 万亩。 7 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哲学思考 民国时期“”,无论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国民党,均沿袭了清朝放垦内蒙古草原的 “蒙地汉化”政策,并为此制订了许多奖励开垦的办法。伴随从沿海各省通往内蒙古 铁路的修筑,移民大量涌入,使草原地区开垦规模更加扩大。除经东北地区继续移入 内蒙古东部开垦昭乌达盟东部和呼伦贝尔盟境内大兴安岭东麓平齐铁路沿线地区外, 也大批涌向河套西部、伊盟中部等西部地区,开辟许多不适于耕作的地区为农田。根 据1 9 1 2 1 9 4 9 年间就绥远省境内的开垦面积约等于清朝时期在内蒙古地区全部开垦 面积的4 倍这一点推测,民国时期对内蒙古草原的开垦规模不会小于清朝。毫无疑问, 不论是清朝时期还是民国年代,统治者所选定的开垦地区都是水草丰美、气候适宜的 优质草原。 这一时期的全面放垦、滥垦政策,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极为严重。以鄂 尔多斯地区为例,康熙亲征葛尔丹时还是“生计周全,牲畜茂盛,较他蒙古殷富。 水土、食物皆甚相宜”的地方,到抗日战争爆发时已经变成“生计不周全、牲畜不茂 盛、较他蒙古贫穷”的地方了“”。再以东起化德县西至达茂旗,东西长3 8 0 余公里, 南北宽1 0 0 多公里,现已作为生态脆弱带的“阴山北麓丘陵伏沙地区”为例,该区域 正是著名的“敕勒歌”的诞生地。在上世纪初还是“草过于马脊”的优质草原w ,其 生态恶化主要就是在清末以来的滥垦及其它不合理开发活动造成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草原出现了三次大的开垦高潮。第一次是1 9 5 8 1 9 6 2 年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开垦草原,大办农业和副食基地。 第二次是文革期间提倡所谓。牧民不吃亏心粮”,盲目地开垦草原。在此期间还有众 多的的生产建设兵团、部队、机关、学校、厂矿企业单位也相继到牧区开垦草原,乱 占牧场。据有关人员统计,在1 9 5 8 1 9 7 6 年的1 8 年间全区开垦草原2 0 6 7 万公顷, 其中部队、兵团、机关、学校、企业等单位在1 6 个牧业旗开垦草原9 3 3 万公顷w 。 第三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并持续近1 0 年的草原开垦高潮。尽管目前还官方没 有关于这次开垦的正式数据,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成果表明,其“开垦强度和开垦面 积远大于前两次,大兴安岭两侧所新开垦面积逾千万亩”。在此期间部队、兵 团等单位滥占草原的现象继续加剧。一项研究成果指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仅部 队系统就有3 大军区、6 个省军区、4 个兵种的2 2 9 个单位在9 个盟6 3 个旗县建了 4 4 6 个生产单位,占草原面积8 9 0 万亩,其中开垦1 3 5 万亩。 8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如此数十年连续不断的开垦,其直接后果便是草原区域的大面积减少,从而致使 世代以游牧为生的蒙古等少数民族被迫放弃故地,迁往草场质量相对低劣、生态环境 更加严酷的偏远地区,其连带后果是草原地区的荒漠化 ( 二) 牧区人口过剩与草原退化 从古到今,内蒙古草原一直是北方各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由于受到民族战争、 民族迁移、疾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内蒙古地区人口的增长十分缓慢,到1 9 世纪初, 内蒙古地区的总人口才达到2 1 5 万。从1 9 世纪后半叶起,清朝政府在内蒙古地区实 行“移民实边”和“开放蒙荒”政策,在东起呼伦贝尔南部,西至后套平原东部的广 大地区垦荒种田,随着新垦农田的迅速扩大,汉族移民大量涌入草原地区,1 9 1 2 年 汉族人口超过1 5 0 万。之后京包铁路的修建,更加促进垦荒规模的扩大,也更加方便 了汉族农民的移入,到1 9 4 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内蒙古地区的总人口为5 6 1 7 万,其中汉族人口4 7 0 万,在3 5 年里增加3 2 0 万,增加速度为2 1 3 3 。据2 0 0 0 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内蒙古地区总人口为2 3 7 5 5 4 万,其中蒙古族4 0 2 9 2 万,汉族 1 8 8 2 3 9 万,其他少数民族9 0 2 3 万。在短暂的5 3 年的时间里总人口增加了1 8 1 3 8 4 万,增加速度为3 2 2 9 。其中,汉族居民增加了1 4 1 2 3 9 万,增加速度为3 0 0 5 1 。 就内蒙古地区人口演变的上述数据而言,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在内蒙古地 区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都是空前的和惊人的,也是非自然的。 近现代,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草原牧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口压力不 断增大,成为现实草原退化加剧的基础性原因之一。内蒙古3 3 个牧区旗县,1 9 5 0 1 9 8 0 年年均增加人口约9 万人;1 9 8 1 2 0 0 0 年年均增加人口约4 万多人;总人口由 1 9 5 0 年的不足1 0 0 万人增加到2 0 0 0 年的5 0 0 多万人。1 从解放初到2 0 0 0 年,锡林 郭勒盟人口由2 0 5 万人增加到9 9 3 万人,年均增长率3 1 4 ;呼伦贝尔市由2 9 9 万 人增加到2 7 3 7 万人,年均增长率4 4 4 。而从1 9 4 9 2 0 0 0 年,内蒙古全区人口的年 均增长率为2 7 1 ,从1 9 5 3 2 0 0 0 年,全国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1 6 2 。可见,无 论从草原牧区旗县还是从盟市看,其入口增长率都大大超过内蒙古全区人口的增长率 和全国人口的增长幅度。然而,草原牧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并不高,草原牧区人1 3 的 增长主要是非自然的外来有组织迁入或自发流入式增长,即机械增长,增长的人口非 9 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哲学思考 当地主体民族、主要是以汉族为主,而且迁入及流入人口的素质也较低。人口增长过 快、人口规模过大,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超过了自然资源尤其是草原资源的增殖,即 资源的可承载能力,超过了环境容量与生态阈限。自然资源的增量已远不能满足供养 如此之多的人口的需求,于是自然资源的存量也被部分一部分地利用、蚕食,这样 就使自然资源的恢复、更新能力下降,资源的数量减少、质量变劣,从而导致资源生 态环境的总体恶化。草原牧区的人口承载力很低,而且随着草原退化、沙化的加剧, 草原环境的人口容纳能力还有降低的趋势。据有关专家的估计,我国森林草原能容纳 1 0 1 3 人平方公里,典型草原可容纳5 7 人平方公里,荒漠草原可容纳2 2 5 人 平方公里。按照此标准衡量内蒙古的3 3 个牧区旗县,目前已有2 3 个旗县的人口超 过其环境容量,占内蒙古全部牧区旗县的7 0 。 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居民点范围扩大,频繁的活动导致草原生产力下降,牧草生长 受到阻碍。这是造成草原退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 三) 过载放牧与草原退化 其实,所谓“超载”是大量开垦草原导致在单位面积上牲畜头数增加以及牧区大 量移民涌入的结果。从近2 0 3 0 年的短期时段和现有的可放牧草场而言,正如有关 调查成果所表明,内蒙古地区现有食草牲畜4 1 2 3 5 5 万羊单位,全年共需可食干草 3 5 2 6 4 亿公斤,全年共缺饲草6 6 0 5 亿公斤,短缺率为1 8 7 ;在3 3 个牧业旗中有 2 8 个牧业旗牲畜超载,缺草量均2 0 以上,其中有2 个旗缺草量达4 0 以上,过 牧问题确实存在。但从长时段考察草原的变迁沿革发现,过牧问题是由开垦、樵柴、 滥搂乱挖等农耕行为所造成,这首先是因为现有放牧草场已不是过去的辽阔而丰美的 草场。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兰察布、哲里木、昭乌达、兴安等盟市的广大农区都 曾经是由游牧民族的草场演变而来的。即使对游牧民族在解放前许多世纪内从水草丰 美的草原被迫迁徙到目前的地域这一历史欠账不予考虑,只要简单对比一下从上世纪 六十年代以来的草原面积就可发现,天然草原拥有面积从六十年代的8 6 6 6 7 万公顷, 下降n a 十年代中期的7 8 8 0 万公顷,到九十年代末时只剩下7 3 7 0 万公顷,在三十多 年中净减少9 9 6 7 万公顷,共下降1 1 5 ;如按可利用面积计算,上述三个时期的数 据分别为6 8 6 7 万公顷、5 9 9 8 万公顷和5 1 7 0 万公顷,在三十多年中净减少1 6 9 7 万公 1 0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顷,共下降了2 4 7 。1 。 严重的超载过牧,粗放的掠夺式利用草原,使得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加速走向衰退 随着牲畜头数的不断增长,加之草原退化加剧、草原面积有所减少等原因,草原牧区 的草畜矛盾愈加激烈,大多数草场处于超载过牧的状态,对草原的利用远非是永续利 用,而是粗放、掠夺式利用,草原生态经济系统衰退就成了其必然的后果。由于牲畜 头数增加,我国畜均占有草场由1 9 4 9 年的6 2 公顷减少到2 0 0 2 年的0 “公顷。2 0 0 2 年内蒙古的理论载畜量为3 5 0 0 万个羊单位,而年末实际牲畜饲养头数是6 6 7 0 个羊单 位,超载过牧9 0 6 ;内蒙古每个羊单位拥有的草场面积,上世纪五十年代是1 6 5 亩, 八十年代为2 9 7 亩,近期下降到1 6 亩左右。内蒙古3 3 个牧区旗县,2 0 0 4 年总体 的超载率达到7 5 1 ”1 。1 9 7 7 年的特大雪灾,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牲畜头数从 1 0 0 万余头( 只) 一下降到2 5 3 万头只,牲畜死亡、损失率高达7 4 7 ,有的苏木的 牲畜几乎全部死亡。而这样的特大雪灾在阿巴嘎旗还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1 9 5 4 年,牲畜总头数仍总增3 4 1 ,纯增1 8 9 ;第二次出现在1 9 5 7 年,牲畜总头数也 还总增2 1 5 ,纯增1 5 。为什么遭受同样大的雪灾,阿巴嘎旗的损失会不一样呢? 阿巴嘎旗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草场利用率仅为2 9 0 0 左右,到七十年代后期已增加到近 8 0 0 0 ,由超载过牧、草场过渡利用而引发的草原退化,使得牧草的高度、盖度均不同 程度下降,遇到雪灾,牲畜采食不到牧草,就要饿、冻而死。 阿拉善是传统的牧区,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没有种植业,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 牲畜数量也急剧上升。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脆弱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冲突。1 9 4 9 年载畜量为8 0 1 4 万羊单位,1 9 8 0 年达到历史的最高峰,为3 6 0 0 1 万羊单位。按照 阿拉善目前的自然条件,全盟草场最佳承载量为7 0 万羊单位。而据2 0 0 6 年7 月全盟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阿拉善有2 0 0 万羊单位。内蒙古1 9 4 7 年每只羊单位占有草场4 1 公顷,草场利用强度甚低,此后1 8 年间,牲畜头数大量增长,1 9 6 5 年平均每只羊单 位仅占有草场o 9 7 公顷,己超过天然草原负荷能力。此后2 0 年间,牲畜头数在7 0 x 1 0 6 只羊单位上下徘徊,超过草场承载能力”1 。由于牲畜超载过牧,牧草生长受到抑制, 加之牲畜的践踏,时间长了,导致草原退化,草原退化又使畜产品产量降低,促使牧 民增加牲畜数量以提高经济收入,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系统,最终导致草原的退化。 ( 四) 樵柴、滥搂乱挖与草原退化 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哲学思考 滥樵滥挖滥搂滥猎、不适当地开矿建厂、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等,也是导致草原 退化沙化、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恶性循环不可忽视的因素半农半牧区、牧区的广大农 牧民以草原植物为日常生活的主要燃料之一。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牧区每年用做薪柴 的牧草灌木就有上百亿公斤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农牧民,2 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 解决薪柴等问题,每年要大量樵采沙蒿、沙柳、乌柳、柠条等,每户每年仅为烧柴就 要破坏草原4 0 亩左右。”内蒙古草原出产干草、麻黄、黄芩、苁蓉以及发菜、蘑菇 等。这些野生珍奇植物、有的是名贵药材、有的是珍品野菜。受经济利益驱动,多年 来草原牧区周边的人们滥挖干草、麻黄、黄芩、苁蓉等药材、滥搂发菜的行为屡禁不 止。在宁夏与内蒙古的边界地区,每年要爆发滥挖药材的大战,成千上万农民挥锹上 阵,使得大面积的草原遭受破坏。滥搂严重的年份,内蒙古周边地区的2 0 0 余万人奔 赴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阿拉善等草原牧区抢搂发菜。1 2 0 世纪5 0 8 0 年代,草原牧区的滥猎非常严重,使得大量的珍禽异兽减少甚至彻底消失,导致草原 生态经济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不适当地开矿、建厂、修路以及城镇建设等也对草 原及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污染。在油田建设、煤田开采、电厂建设及采金活动中, 普遍存在对周围草原植被不同程度的破坏,轻者使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单一化、功能衰 退、草原生产力下降,重者导致草原植被完全消失。如二连油田开发区,开发前草原 生产力为2 1 1 0 5 公斤公顷,开发后变为1 0 9 5 公斤公顷左右,盖度由原来的4 5 5 5 降为2 8 3 8 ,严重地段仅为1 0 左右。”托克托县电厂和准格尔煤田建设都造成草 原沙化问题,据有关专家估算,准格尔煤田建设区的沙化面积以每年大约4 的速度 增长。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草原牧区的不良影响也较严重。过量开采草原牧区的地 下水,使得生态用水不断减少,草原植被衰退,生态环境恶化。如盲目开发饲草料地、 打井等行为,耗竭了生态用水。 二、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及其相关要素系统探讨 ( 一) 草原生态恢复的含义 生态恢复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最早是由l e p p o l d 1 于1 9 3 5 年倡导的。1 9 3 5 年在 l e p p o l d 指导下在美国的m a d i s o n 的一块废弃地上种植高草草原,同时又在威斯康星 1 2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河沙滩海岸附近的另一块废弃地上进行恢复工作,他们成功创造了今天的威斯康星大 学种植园景观和生态中心这是在对自然最精密、最细致的模仿基础之上的植被恢复, 它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认识到,把过度放牧、侵蚀等致损因素造成的废弃地恢复到原来 的草原、森林,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是可能的。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认为,使个生 态系统恢复到接近其受干扰前的状态即为生态恢复。1 9 8 0 年c a i r n s 1 主编了受损生 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一书,该书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受损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的重要 生态学理论和应用问题,他将生态恢复定义为:恢复被损害生态系统到接近于它受干 扰前的自然状态的管理与操作过程,即重建与该系统干扰前的结构与功能有关的物 理、化学和生物特征。但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概念不甚全面,c a i r n s 过分强调了恢复 ( r e s t o r a t i o n ) ,而对重建(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未给予足够重视。e g a n 认为,生态恢复是重建某区域历史上有的植被和动物群落,而保持生态系统和人类的 传统文化功能的持续性的过程。两位学者对生态恢复的理解强调受损生态系统只有回 到理想状态才是生态恢复,但现实中这种理想状态很难实现,因为一是受损生态系统 受损的原因、特征表现非常复杂;二是人类往往缺乏对受损生态系统演化状况的了解: 三是受损生态系统过去曾处的气候、环境状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人类的干扰与胁迫 作用无时不在,难以全面消除。b r a d s h a w 汹1 基于对生态学理论的深刻认识,他认为生 态恢复是有关生态学理论的一种酸性试验( 严密验证) ,它主要研究生态系统自身的 性质、受损机理及修复过程。这种认识把生态恢复提升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引 起广泛的争论和思考国际恢复生态学会1 曾几次对生态恢复修订定义,1 9 9 4 年, 在美国召开的年会上,提出了“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级 动态的过程”;1 9 9 5 年补充提出“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 后将生态恢复定义为“生态恢复是帮助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生 态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及历史情况、可持续的社会实践等 广泛领域”。中国科学家对生态恢复有独到见解,马世骏在2 0 世纪7 0 8 0 年代提 出生态恢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种学术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