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阜阳地区就地转移农民工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pdf_第1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阜阳地区就地转移农民工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pdf_第2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阜阳地区就地转移农民工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pdf_第3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阜阳地区就地转移农民工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pdf_第4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阜阳地区就地转移农民工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民工工作的日益重视,关于农民工的研究也日渐 增多。但是目前的研究多具有偏向性,多出于对组织利益层面的考虑如何加强对 农民工的管理,而忽略了对农民工个体成长发展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 阜阳市就地转移农民工进行访谈,试图了解农民工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需 求,提出促进农民工个体发展的建议,并希望以此引起社会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论文在对阜阳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统等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的基 础上,在主体部分依次展示了三个农民工的生涯发展个案,叙述了他们的生涯经 历,分析了影响他们生涯发展的生涯事件,然后进一步概括了他们生涯发展的特 点、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并对他们的发展提出建议。 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是导论,简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既有的研究状况、研究方法和研究 过程。 第二章是对阜阳市农民就地转移的背景分析,对阜阳市的社会背景作了大致 介绍。 第三、四、五章分别是三个个案分析:每个个案分别按照研究对象的成长历 程、生涯发展的重要事件、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课题三个小节展开,全面 地展现和分析了三位研究对象的生涯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六章为结论与反思:概括了阜阳市就地转移农民工的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 素,并对如何促进农民工的发展提出建议,反思了研究方法与过程,并对后续研 究进行展望。 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就地转移农民工的发展虽然与个人的个性、能力、 家庭环境等有紧密的联系,但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 展状况以及社会服务体系等的深刻影响。关怀农民工,就要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 展,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要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农民 工创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积极组织形式灵活的职业技能培训,给农民工适合 自身条件的教育;也鼓励农民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以利于农民工个人及其子 代的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生涯发展。个案研究 a bs trac t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a sc h in e s eg o v e r n m e n ta tt a c h e s 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d a yb yd a y ,t h es t u d i e so nt h e mh a v eb e e ni n c r e a s i n g h o w e v e r ,m o s to ft h ec u r r e n ts t u d i e sa r eb a s e do nt h ei n t e r e s t so ft h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t oc o n s i d e rh o wt os t r e n g t h e nt h em a n a g e m e n to fm i g r a n t w o r k e r s ,a n df e wo ft h e ms h o wc o n c e r nf o r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g r o w t h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t h ep a p e rm a i n l ya i m st of i n do u tm i g r a n t w o r k e r s n e e d st o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d u r i n gt h e i rp e r s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m a k e 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t op r o m o t et h e i ri n d i v i d u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b yi n t e r v i e w sa n d a p p e a lt ot h eh u m a nc a r ef o rm ig r a n tw o r k e r s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s i x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1i st h e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i n gt h e o r i g i n a t i o n ,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a n dm e t h o d o l o g yc o n c e r n i n gt h es t u d y c h a p t e r2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f u y a n g ,i nw h i c hm y v i n t e r v i e w e e sl i v ea n dw o r k c h a p t e r3 ,4a n d5a r er e s p e c t i v e l yd e v o t e dt o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 t h r e ei n d i v i d u a l c a s e s ,i ne a c h o fw h i c ht h e r ea r e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f o c u s i n go nt h eg r o w t he x p e r i e n c eo fe a c h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 s i g n i f i c a n t e v e n t so fc a r e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f f e c t i n gf a c t o r sa n d s u g g e s t i o n so fc a r e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a p t e r6i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a n dr e f l e c t i o no ft h es t u d y ,d i s c u s s i n g t h em a i nf a c t o r sa f f e c t i n gc a r e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a n d o f f e r i n g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 ,r e f l e c t i n go nt h ep r o c e s so fs t u d y i n ga n d e n v i s i o n i n gt h ep r o s p e c t so ft h ef o l l o w i n gs t u d yo ft h ef i e l d a sa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a u t h o ro u t l i n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t h r e e c a r e e rp a t t e r n s ,p o i n t so u tt h a ti t i sn o to n l yp e r s o n a la b i l i t yo rh o m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b u ts o c i a ls y s t e m ,c u l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 s ,s o c i o -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s o c i a ls e r v i c e s s y s t e m t h a ta f f e c t p e r s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c a r i n gf o r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w es h o u l d c o n c e r na b o u tt h e i rg r o w t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r e a t eg o o dc o n d i t i o n sf o r t h e m i tw i1 1b eh e l p f u lf o rt h e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t oi m p r o v et h es o c i a l s e r v i c es y s t e m ,p r o v i d ev a r i o u sv o c a t i o n a ls k i l i st r a i n i n gt om e e tt h e i r e d u c a t i o n a ln e e d sa n de n c o u r a g et h e mt ob r o a d e nt h e i rv i s u a lf i e l ds oa s t op r o m o t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m s e l y e sa n dt h e i rc h il d r e n k e yw o r d s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c a r e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c a s es t u d y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 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主垒重 日期:兰竺垦:三:7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j 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 和纸质朊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 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朊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 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如- 37 础恩 导师签名:支、j 办思 日期:2 兰q 量:= 产、7 2 0 0 8 5 3 0 阜阳地区就地转移农民j i :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 农民进城务工的实践背景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镇) 和乡镇企业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就是被称为农民工的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劳动大军。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为我国现代化建 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农村富 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2 0 0 6 年3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要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我国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必由之 路。防止大量农民工盲目涌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避免大城市人1 2 急剧膨胀和贫富悬殊 的现象。可见,农民工就近转移就业是顺应时代发展、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和趋势。 有调查发现( 王海,2 0 0 5 ) ,由于很多用人单位在招收农民工时,一般都明文要求 年龄在4 0 岁或者3 5 岁以下,农民工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2 0 定出山,4 0 必收 山。”讲的是年轻农民必定外出打工,到了中年必然回家。因为多数农民工没有技术技 能,仅仅吃的是“青春体力饭 ,一旦过了青春年龄或随着产业升级造成劳动密集部门 劳力饱和,他们的就业机会就会减少,只得回家。但是,离开城市“收山”回家的农民 工很多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因为他们大部分是离开学校直接进入城市,很多人不会干农 活,他们或者从零学起,或者成为农村闲人。4 0 岁,对于城市中的企业精英们来说,这 正是他们走向事业巅峰的年龄。但是,对于许多民工而言,4 0 岁却意味着他们在城镇打 工生涯的终结。农民工返乡之后应该如何继续他们的生活? 他们的个人发展如何继续?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研究者生长在我国中部的阜阳市,阜阳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农业大市,农村富余劳动 人1 22 0 0 多万人,也是我国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阜阳农民流入到 外地务工,阜阳本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却出现严重短缺的现象,留守农村的只有老人、孩 子和妇女。近年来阜阳市政府招商引资力度加强,规模和层次也在不断扩大,却有很多 企业到内地来办工厂却招不到工人,尤其是有技术的工人。2 0 0 8 年春节,利用外出务工 人员回家过年这段时间,阜阳市政府牵头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招聘会,为企业招聘工 人,也提出了较优厚的招聘条件,招聘信息每天在电视、广播上滚动播出,报纸、大幅 2 0 0 8 5 3 0 阜阳地区就地转移农民工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 广告上也到处都是招聘会的宣传,却只有寥寥的农民工前去应聘。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 的问题。如果本地的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发家致富,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他们何必非要舍 近求远,浪费很多时间和经济成本,到陌生的外地去打工呢? 是什么限制了他们在本地 的发展,迫使他们一定要走出阜阳,到外地去务工呢? 或者换句话说,什么样的条件才 会吸引农民工就地转移发展,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呢?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研究者,本 人希望通过对身边就地转移的农民工的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在工作变动中的学习和发展 的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制约他们职业发展的因素,从而对如何促进广大的农民工的 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这便是我想要研究就地转移农民工生涯发展现状的缘由。 本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本文在借鉴对农民工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农民工为研究的主体,对 他们的生涯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加以深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具有偏向 性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农民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参考借鉴。 实践意义了解农民工个人发展状况和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条件,引起社会对农民工 个人发展的关注,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给予他们适合的帮助,为他们的发展营造良 好的政策环境,这样才能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地转移,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也为 家乡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最终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 2 0 0 8 5 - 3 0 阜阳地区就地转移农民工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二节文献综述 随着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转移,城市农民工问题也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 的热点,国内外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以及政府有关部门 等从各自的角度,采用综合调查、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等方式对这一现象和人群展丌了 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西方学者对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研究 在西方学者关于人口流动的模型中,主要有唐纳德博格的推力和拉力理论、刘易 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托达罗模型以及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其中最负盛名、最具代表 性的,首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唐纳德博格从流动的原因讨论问题,认为流出地必有种种消极因素所形成的推力 把当地居民推出原居住地,而流入地也必有种种积极因素所形成的拉力把外地居民吸引 进来。流动者总是在流出地与流入地两地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多寡大小的比较中, 以及在流动后的正负效益的利弊得失的权衡之中,做出是否流动的抉择。这一理论虽然 并不深刻,但是用来解释人们流动的原因是比较形象贴切的,因而至今仍然被广泛地引 用。( 博格,1 9 8 4 ) 刘易斯提出的“两部门结构发展模型”,也称“无限过剩劳动力发展模型”。他认为, 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所 组成,称之为二元经济结构。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部门经济结构上的差异和收入上的差 异,导致工农业两个经济部门之间的劳动力转换,从而引起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刘 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现代大工业吸纳净农村中的隐蔽性失业的过剩劳动力, 才能使收益递减转变为收益递增,国民经济发展才能由减缓转变为稳定增长,从而摆脱 贫困走上富裕道路。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有解释力的,但并非所有的 发展中国家都适用,它在理论上和计算上仍然存在缺陷,片面强调了工业部门扩张,忽 略了农业发展,因此也招致众多批评。( 刘易斯,1 9 8 4 )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提出了一个基于迁移者个人理性决策的劳动力迁移模 型,他认为迁移是个人寻求利益最大化及最少成本的合理决策过程,导致农业剩余劳动 力转移到城市的因素和基本动力是城乡实际收入差异,成本与收益的比值以及心理因 素,预期城乡工资差异、城市就业概率在转移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 移速度超过城市就业率增长速度是合理的;缩小城乡差距是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城 市成为失业大军的重要举措。托达罗模型对后继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它是在发展中国家 大量劳动力流动和严重城市失业并存情况下产生的,对该矛盾现象给出了较令人信服的 2 0 0 8 5 3 0 阜阳地区就地转移农民工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 解释,受到理论界广泛认可。( 托达罗,1 9 8 4 ) 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对移民研究也有贡献,该理论认为,个体在期望迁移会 为其带来更大好处时,即收益大于成本时才迁移,并且迁移的收益体现在一段时间后可 以得到的级差。从这个意义上看,迁移本身是一种投资,由于此种投资是以人为表征的, 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力,因此称为“人力资本投资”。 我国学者对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研究 ( 一) 流动的动因 在我国,许多研究延用唐纳德博格的“推拉理论”来解释农民流动的动因,认为 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 改善生活条件。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 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人口迁移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 成的。李强的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农村收入低”的推力还是“城市收入高”的拉力, 核心问题是经济收入的驱动力驱使大量农民工外出。( 李强,2 0 0 3 ) 托达罗认为迁移是个人寻求利益最大化及最少成本的个体决策过程,而国内的研究 者多注意到决策主体与西方的不同。指出:中国农民是否外出,是家庭整体决策而非个 人行为的结果;中国农民外出的首要目的是增加收入;运用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外出被 看作人力资本的投资,这种投资的预期与人力资本的状况如年龄、性别、教育状况等是 相关的( 杜鹰、白南生,1 9 9 7 ;蔡防,2 0 0 0 ) 。 针对一度流行的所谓“盲目外出 的说法,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理性的概 念,如经济理性、迁移理性,共同点是认为外出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杜鹰、白南生, 1 9 9 7 :8 1 - 8 2 ;蔡叻,2 0 0 0 :1 4 1 5 ) 。黄平则提出“生存理性 ,认为农民为寻求生存 甚至维持糊口而非在市场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中国农民在现实面前作出种种选择的首 要策略和动力( 黄平,1 9 9 7 :7 8 ) 。文军则根据人们追求目标的不同假设,把人的理性 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认为在农民外出就业发生初期, 其往往更多表现的是生存理性选择,但随着外出寻求就业次数的增多和时间的拉长,社 会理性选择和经济理性选择将表现的越来越突出( 文军,2 0 0 1 ) 。 ( 二) 农民工地位与分层 农民工的经济地位在职业变动中获得提高,但其总体的社会地位没有发生与其经 济地位相应的明显变化( 李培林,1 9 9 6 ) 。事实上,农民工职业地位的提高是与其原有 的职业身份比较而言的,因为在中国的社会分层体系中,农民已经是最下端了,他们的 4 2 0 0 8 - 5 - 3 0 阜阳地区就地转移农民工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 流动只能是向上的,在这个意义上农民工通过初次职业流动,实现了地位的明显上升; 但是他们的再次职业流动,地位的总分值却只有微小上升( 李强,1 9 9 9 ) ;如果与城市 人或与流入地当地人比较,农民工依然处在最低层。 李强从1 9 9 6 年以来,曾作过的多次社会声望地位调查证明,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分 层体系的全部1 0 0 种职业的排位中,排在第9 2 位( 经商者) 和9 4 位( 打工者) ,而且, 排在最后十位的职业,都是与农民工相关的职业( 李强,2 0 0 2 a ) 。 农民工在城市或流入地的职业身份,是通过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得的。而由于体制的 惯性,多数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是严重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李强称之为“首属劳动力 市场和“次属劳动力市场”( 李强,2 0 0 0 ;2 0 0 2 b :第六章) 。农民工所能进入的,是 那种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待遇差、福利低劣的次属劳动力市场。 此外,同一个农民工群体自身的地位也是分裂的:在家乡社会,他们属于中等偏上 阶层,而在所在城市社会,他们属于中等偏下阶层。城市农民工是农村中典型的精英群 体,与未流出的农民相比,他们具有年龄、教育等多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在农民工群体 内部,必然会隐藏着一个特殊的精英群体,李强称为“底层精英 。如果一个精英群体 在城市中长期居于社会的底层,那就会引发社会的失衡、造成秩序混乱。因此要取消 对于城市农民工的种种限制,赋予他们以自由竞争的就业渠道,开辟向上流动的渠道, 使农民工中的高素质者拥有上升到上层群体的机会和条件( 李强,2 0 0 0 ;2 0 0 2 b :第六 童) 。 ( 三) 流动的社会网络 调查显示,农民工流动特别是初次外出所依靠的社会资源最主要的不是来自政府和 市场,而是乡土网络,在农民工生活和交往的整个过程,这种社会网络都起着重要的作 用。李培林和赵树凯指出,市场化的变革和农民职业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 上改变他们对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网络的依赖。赵树凯具体分析农民工的乡土网 络,认为分为两部分,1 、外出前就存在的初级乡土关系;2 、外出后建立的次级乡土关 系( 李培林,1 9 9 6 ;赵树凯,1 9 9 8 :6 1 - - 6 9 ) 。 关于外出打工的途径,李培林认为,农民工流动特别是初次外出所依靠的社会资源 最主要的不是来自政府和市场,而是乡土网络,在农民工生活和交往的整个过程,这种 社会网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李培林,1 9 9 6 ) 。这是由中国农村的人际网络所决定的。 费孝通认为,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结构中的人际关系特征,是以“己”为中心推开的,每 个人是圈子的中心,每个圈子都有远近、亲疏的不同,就像石子投入水中,形成一圈圈 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乡村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以他自己为 中心的社会关系圈层,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同的。因此,乡土中国的 社会结构呈差序格局。( 费孝通,1 9 8 5 ) 民工潮流动的核心纽带是亲缘关系,其次是地 5 2 0 0 8 5 3 0 阜阿j 地区就地转移农民工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 缘关系。对于先期外出拥有较多就业资源的人来说,他首先介绍外出的是与自己有亲缘 关系的人,其次才是老乡关系。这个顺序是符合差序性的。 在社会网研究框架中,强关系和弱关系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分析概念。格兰诺维特 ( g r a n o v e t t e r ,1 9 7 3 ) 认为:求职者要想得到一份职业,其获得信息的途径主要来自那些关 系不亲密、交往不频繁的群体。其理论解释是:强关系是群体内部连接的纽带,群体内 部由于身份地位的相同,导致信息重复性高,有价值信息少;而弱关系则是群体之间的 纽带,充当了信息桥作用,求职者容易获得不重复的、有价值的信息。边燕杰( y a n g j i e b i a n ,1 9 9 7 ) 依据g r a n o v e t t e r 提出的这对概念,对中国的求职者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 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强关系在中国表现为人情关系,而人情关系无论是直接的还是 间接的,都是强关系,其作用不仅是提供就业信息,更重要的是提供实质的帮助,是强 关系而非弱关系充当了没有联系的个人之间的网络桥梁。以后的许多社会学研究者,依 据这对概念做过大量定量调查分析( 渠敬东,2 0 0 1 ;李汉林、王琦,2 0 0 1 ;刘林平,2 0 0 1 , 2 0 0 2 ;翟学伟,2 0 0 3 ) ,其结果显示:进城农民外出打工的信息往往来源他们的亲戚、 老乡、朋友等强关系群体。 ( 四) 农民工的分化 多年以来,由于城乡身分体制的存在,在中国关于社会分化、分层的研究中,流动 农民更多地被视为一个同质性群体,这一群体内不断增加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已经 出现的分化,在静态的社会分层框架中往往被忽略( 唐灿、冯小双,2 0 0 0 ) 。李培林的 研究认为,流动民工经过职业分化,实际上已经完全分属于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即占 有相当生产资本并雇用他人的业主、占有少量资本的自我雇用的个体工商业者和完全依 赖打工的受薪者( 李培林,1 9 9 6 ) 。而唐灿和冯小双通过对北京“河南村 废品回收业 系统的追踪观察,认为在过去1 0 多年的时间里,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内部结构己发生了 深刻变化,作者称作“二次分化”。意指一方面在水平方向上,新的职业位置在不断被 创造,另一方面在垂直方向上,其内部已出现了在资本占有、经济收入、社会声望、价 值取向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的等级群体,原群体内部的同质性己被打破。在分析分化原因 时,如前所述,作者强调了社会资本的作用,但进一步指出,河南村流动农民开始产生 层级意识和交往的层级界限,交往范围逐渐跨越身分边界,形成新的认同和群体关系的 重新组合。但是这一分化的性质和进程等等又受到封闭的城乡身分结构的有力制约,分 化的结果,主要是造成了一个在城市主体分层结构之外相对独立运行的流动农民群体内 部的分层体系,并很难以制度化的形式真正定型其内部社会空间( 唐灿、冯小双,2 0 0 0 ) 。 6 2 0 0 8 5 3 0 阜阳地区就地转移农民工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 ( 五) 农民工的回流 早在1 9 9 4 年,就有人通过农村调查中的片段材料提出所谓“一潮带三潮”的发展 方向,即农民打工( 民工潮) 回流为农业开发向深度广度进军( 开发潮) ,为乡镇企业 的蓬勃发展作出了贡献( 创业潮) ,并成为新兴小城镇的重要建设力量( 建城潮) ( 郏启 新,1 9 9 4 ) 。白南生、宋洪远的研究认为,回乡民工与未曾外出农民并无差异,外出打 工对回乡创业没什么帮助,回来的都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失败者”,或者是被政策规 制赶出了城市,因此他们从打工地回来到家乡后,绝大部分“回到了传统经济结构中” ( 白南生、宋洪远,2 0 0 2 ) 。而崔传义等通过对9 省1 3 县回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状况的调 查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另一幅景象。他认为回乡民工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大 部分人从事非农产业是通过创业实现的。外出打工、回流创业是一种迂回转移与进城途 径。外出打工回乡创业是联系城乡和东、中、西部发展的重要纽带。农民工回乡创业对 欠发达地区发展开发农业、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就业,促进城镇化,都起了积极 的作用,农民流动有双向性。在其发展中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政府应为之创造有利的 政策环境( 崔传义,2 0 0 4 :3 8 8 ) 。 ( 六) 政策研究 当今政府对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也逐步深入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就2 0 0 6 年而言,3 月2 7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从逐步实行城 乡平等就业制、招用农民工须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逐步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 就业和居住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等方面对农民工问题作出了新的 政策规定。4 月2 0 日国务院研究室发布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报告汇集了对农民 工问题系统调查研究的丰硕成果,报告表明:农民工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 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1 0 月2 4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城 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报告表明:当前,城市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普 遍较差,劳动强度大,生活开销大;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低,技能培训少。但大多数 仍认可目前生存的现状,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国内外学者对农民工的研究己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有关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成果颇 多,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关于农民工的研究既有在社会宏观方面的,也有中 观、微观方面的,既有群体研究,又有个体研究,在方法上既有量的研究,又有质的研 究;内容上更是同渐丰富,对农民工的流动的动因、社会网络、地位和分层、城市适应 7 2 0 0 8 5 3 0 阜阿1 地区就地转移农民工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 度,社会保障等问题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虽然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可操作性,但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研究 的偏向性,未能超越其为受管理者和受调控者的狭隘视阈。各项研究把农民工视为政治 “局外人”、“边缘人”,研究目的更侧重于对农民工的管理,对个体的关注更多是出于 对组织利益层面的考虑,而且多是现象的显现,缺乏对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做进一步的 剖析。农民工作为具有思想意识的人,他们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主体:同时他们 的经济行为、政治诉求、文化娱乐又要受到一定思想意识的支配。目前的研究更多的倾 向于农民工如何“找个活干”,增加收入,很少有人关注农民工的“个人发展 和在发 展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需求。因此本文拟从农民工个人发展的视角来探究农民工个体生 涯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8 2 0 0 8 - 5 3 0 阜阿 地区就地转移农民一r 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三节研究方案 以个案调查为主的质性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这是由质的研究方法的特点及本文的研究内 容决定的。研究资料主要是通过详尽整理对研究对象的访谈内容而获得。 质的研究方法( q u a lit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 ,最广义的解释就是产生描述性资 料的研究,描述的内容包括人们说的话、写的字和可观察的行为( t a y l o r s j b o g d a n , r1 9 8 4 :5 ) ;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 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 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陈向明,2 0 0 0 :5 ) ”。质的 研究方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研究方法,提倡研究者对研究情境的参与,与研究对象的共 情,通过对相关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让事物的本质,通过研究者的移情解释而逐步地 呈现。它强调要客观真实的收集被研究者的真实材料,反映被研究者的真实现状。因此, 这种研究方法具有平民意识,能发现、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发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 故事。质的研究有许多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和访谈法。 个案研究( c a s es t u d y ) 是质的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针对一个个例( 可以是 个人、机构、团体,也可以是事件) 作缜密的研究( 白芸,2 0 0 2 :3 1 ) 。这种研究是一 种能够提供对教育问题成因的理解,对经纬万端的错综关系作周全的涵盖,对动态变化 之时空情景条件作适当分析的研究方法,它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研究者要在研究现场 “沉浸很长一段时间,这点正好符合质的研究的方法要求。 本文是对农民工的生涯发展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的一个个具体个案,对于 他们生涯历程的研究,涉及到对象的成长历程、心理和情感的发展以及不同的应对方式。 因为个案的多样化和不确定性,对于个案进行深度探索的质性研究比量化研究所得的数 据更有意义。因此研究者主要采用了个案研究法和访谈法。 研究范围与对象 ( 一) 研究的范围 就地转移:有学者把仅有行业变动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称为“就地转移”,简称“转 移”,而把既有行业变动又有空间变动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称为“跨区域外出”,简称“外 出n o ( 黄平,1 9 9 7 :1 1 5 ) 近年来,这个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种种农民工的研究文献 当中。本论文中所说的就地转移是指阜阳市市区郊外的农民从农业转向非农行业的行 为。他们中有上班进城,下班回乡的( 案例甲) ;也有完全在农村家中集上做小生意的 ( 案例乙) ,还有家中虽然地、却基本都在城区内生活和工作的( 案例丙) 。 9 2 0 0 8 - 5 3 0 阜刚地区就地转移农民工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 农民工:既不是纯粹的农民,也不是纯粹的工人,即从事工商业( 包括小商业、小 手工业) 的农民。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指出:“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时期的特 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 入来源的人员。换句话说,他们虽然身份为农民,享受不到市民可以享受的医疗、教育 等待遇,但在职业上却从事着非农工作,参与着者工商业的生产,有的甚至在地理上也 生活在城市。 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的农民工,即包括跨地区外 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本研究关注的是 人的发展的一个动态的过程,而目前相当多的农民工生活已经发生的实质性的变化,本 文所指的农民工只是农民向非农转移的起点身份。例如丙案例虽然在农村还保留有土 地,但是已经完全脱离了农业劳动,而且将来也不可能再回到农村。但是他们都是从农 民的身份走出农村开始他们的事业的,所以也被纳入我的研究范围。 较丰富的务工经历:由于本研究关注的是农民工的工作变更以及在工作变更中的学 习和发展状况,所以本研究选取的是具有两次以上工作变更的农民工。 ( 二) 研究对象 阜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按户籍统计,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 8 ,我身边的人包括 我的上一辈人几乎都是农民出身,选择访谈对象应该是很容易的。但是由于人类本能的 自我保护意识,跟我不熟悉的人不明白我的意图,不愿意和我多交谈,即使交谈也是浅 浅的历程交待,不愿意多说,而通过熟人介绍的农民工,知道我的意图动机对他没有威 胁,他才愿意多交谈。因此,我不得不采用通过私人关系介绍与推荐的方法来确定我的 研究对象。出于便利性的考虑,我从阜阳近郊的农村选择了十多个农民工进行访谈,经 过分类和筛选,最终选定了三个受访者的个案进行归纳与分析。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中的第一步是对于生活史资料的搜集,运用了与研究对象个人深度面谈的访 谈法。 我首先通过第三方初步了解受访者情况,再通过熟人介绍到受访者家中或工作现场 进行访谈。征得受访者的同意,我对访谈内容都录了音,然后将访谈的内容( 包括受访 者的表情、语气) 真实地记录下来,为了成文的完整性,我将每个访谈的内容整理为生 涯故事的形式,但是尽可能地使用研究对象的原话,整理好以后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 导师批阅;最后综合导师的批阅意见,进行第二轮、甚至第三轮访谈,补充遗漏信息。 由于农民工群体整体素质不高,有些人对自己的想法表述不是很透彻,给个案的分析也 造成定的困难。对于描述得不清楚的问题,本人又通过反复多次回访或电话询问的方 式,尽量把问题弄清楚。 1 0 2 0 0 8 5 3 0 阜阳地区就地转移农民 :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 研究者共访谈了十多名农民工,其中有一直在建筑业从小工做到瓦工班班长的包工 头、有打扫家庭卫生的钟点工、有卖布商人、有三轮车夫、有失去土地在工厂工作的工 人、还有卖早餐的夫妇等。访谈资料搜集结束后,经过对比与排除,研究者最终选定了 三个受访者的个案进行归纳与分析: 甲,男,出生于1 9 6 4 年,家住阜阳市颍州区,现在从事装璜业; 乙,男,出生于1 9 6 5 年,家住阜阳市颍州区,现在个体经营卖馍; 丙,女,出生于1 9 7 4 年,家住阜阳市颍州区,现在经营药品及宾馆。 由于他们的职业经历比较丰富,我根据三人的叙述列表如下: 表1 1 访谈对象的发展概况 f了 乙丙 时期 从事丁作持续时间从事工作持续时问从事r t 作持续时间 职前期|卖醋3 4 年卖点心4 5 年 学木工1 5 年十瓦工2 3 年当会计、跑业务2 3 年 窑厂干小工1 5 年 学修无线电半年开罐头厂 半年 窑厂带工 2 年 做掏窑工 1 焦 当服务员半年 卖种子1 年卖服装2 3 年 职业摸索期 千瓦t1 年 批发兽药饲料2 年多 干杂活 2 3 年 卖种子5 6 年 职业稳定期千瓦t 1 1 笠 卖馍1 9 9 9 年一今卖药1 9 9 9 年一今 职业发展期干装修1 9 9 6 年一今改机械化2 0 0 4 年一今开宾馆2 0 0 6 年一今 2 0 0 8 5 3 0 阜目| 地区就地转移农哇工生濉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二章阜阳市农民就地转移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阜阳市的地理与历史背景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是传统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在安徽省农业经济开发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阜阳土地面积9 7 7 5 平方公罩,人口9 5 4 6 万,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市,也是全国比较大的地级市之一。农村富余劳动力2 0 0 多万, 是全国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之一,2 1 3 0 6 年劳务输出2 0 3 万人。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1 、: 、 t 图2 1 阜阳区位图 阜阳市南拥长淮,北依中原,自古以来就有着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它既是安徽省 的西北门户,又是豫、鲁、苏、皖及我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历史上就被称为“襟带 长淮、控扼陈蔡”、“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 储珊,1 9 8 2 :8 ) 经过多年的建 设,阜阳市已经建成陆水空立体交通体系,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得阜阳成为安徽省 乃至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中心。纵贯中国大陆南北的京九线与商阜、濉阜、漯早、阜淮 四线五路交汇于阜阳,使之成为全圈六大路网性铁路枢纽之一。阜阳境内每万平方米拥 2 0 0 8 - 5 3 0 阜阳地区就地转移农民工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 有铁路2 6 1 千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 7 8 倍。阜阳编组站并行排列着2 4 4 根铁轨,自动 化程度为全国之冠,是京九线上最大的编组站。阜阳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农民工输出源头 之一,自1 9 9 6 年京九铁路开通以来,阜阳站的春运数字连年攀升,仅2 0 0 6 年就达1 4 4 万人次,年客流量达3 0 0 多万人次,最高日送旅客7 3 5 力人。此外,阜阳机场按4 d 级 建设拥有国际先进的导航通信设施,可全天候使用,能起降波音7 5 7 ,麦道9 0 等类型飞 机。公路以阜阳为中心,1 0 5 国道和省道为骨架,辐射全市城乡、通往毗邻省市的公路 交通网络己逐步形成。界首一阜阳一蚌埠高速公路一期j l 顷n 通车,与即将竣工的合肥一 阜阳高速公路形成“十字型布局。阜阳水网密布,水运十分便捷,颍州( 今阜阳) 漕 运自汉、唐以来就十分发达,是黄淮间一条重要的水上通道。淮河、颍河等十多条航道 可下长江、入海,是中原通往华东的水运要塞。( 参见图2 1 ) 气候适宜,资源丰富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江淮熟,天下足。”这些著名的皖北民谣,是古时 颍州经济富饶的真实写照。阜阳及其周边地区一直是历代朝廷一个富庶的粮仓( 李兴武, 1 9 8 8 ) ,直到现在阜阳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粮食产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猪、肉 牛、山羊生产基地。阜阳农业之所以开发较早,得益于较为有利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阜阳地处黄淮平原的南端,在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的交界处,具有从暖 温带向北亚热带渐变的过渡性气候特征。境内地势开阔,坦荡舒展,气候温和,温度适 中,全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 4 至1 5 间。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东南有密 如蛛网的河流湖泊,地下水源丰富,淮河流域的几条主要支流滋润着皖西北广袤良田, 使这里自然形成的青黑土,土质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适宜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 长繁育。对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极为有利。 旱粮是阜阳市粮食作物的主体,主要品种有小麦、红芋、玉米、大豆、蚕豆、绿豆 等。此外,水稻在南部沿淮水利条件较好的地方也有种植。阜阳还拥有许多具有地方特 色的土特产,如太和县薄荷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贡椿远销海内外;阜南县会龙镇 的辣椒行销全国;颍州区的大田集恋丝萝卜从明朝时就作为礼品馈赠亲友,等等。阜阳 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全国秸杆养牛示范基地和山羊板皮重点产地。农业科技含 量逐年提高,现已初步形成食品、中药材、蔬菜、传统工艺品、水产品、林产品、水果、 名特优新稀农副产品系列的产供销一条龙体系。作为全国名列前茅的秸杆养牛大市,阜 阳正逐步形成良种繁育、黄牛养殖、饲草饲料、疫病防治、肉类加工、皮制品加工等下 多个链条组成的黄牛系列开发体系。境内煤炭、铁、石油等矿产资源蕴藏也十分丰富。 此外,阜阳市的煤炭资源非常丰富,蕴藏量达1 0 0 亿吨,可采储量8 0 多亿吨,而 且皆为5 7 0 0 大卡左右的优质煤炭。谢桥矿是一座设计能力8 0 0 万吨煤炭的特大型现代 化矿井,年产8 0 0 万吨的刘庄煤矿有两个第一,有被誉为国内第一对数字化的矿井,有 1 3 2 0 0 8 5 3 0 阜阳地区就地转移农民工生涯发展的个案研究 高度为9 0 8 米的“亚洲第一井塔。据预测,到2 0 1 0 年,阜阳煤炭年生产能力将达3 0 0 0 万吨,占全省煤炭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阜阳市人民政府网,2 0 0 8 ) 多元文化,多彩民俗 阜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称汝阴、颍州、顺昌。这里是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 故里,诗人嵇康的桑梓,还诞生了鲍叔牙、甘罗、吕蒙、刘福通等历史名人。中国文学 史上“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苏轼曾在这里为官多年。广袤无垠的黄淮平原和南北、 东西过渡的地理位置孕育并造就了阜阳文化的多元性。阜阳的民间艺术兼容并蓄,异彩 纷呈,既有南方的隽秀、浪漫、飘逸,又有北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