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两汉扶风班氏家族文学考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形 成的;汉代的家族文化也十分发达,至迟在西汉武帝时期,世家大族就已经发展起 来了。东汉明帝建初年间韦彪上书说: “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 ”这从一 个侧面说明了世族大姓已经形成一股势力。虽然世族制度受到攻击,但不能否认, 雄厚的经济基础,家中大量的藏书,确实使世家大族中涌现了一批引领当时时代先 风的博学之士。如两汉著名的大族京、张、王、刘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物。 文章对贯穿两汉的扶风班氏家族进行探讨分析,试图发掘出两汉扶风班氏家族 的内在精神,这对两汉时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两汉扶风班氏家 族的剔爬梳理,从扶风班氏家族的渊源开始挖掘,仔细考察了两汉扶风班氏家族的 家族特征及家学家风,并通过其思想传承方式及特征,选取了两汉扶风班氏家族具 有代表性的几个人物进行文学活动上的分析,就总体来说,两汉扶风班氏的文学创 作缺乏灵动飞扬的气氛,厚重有余而灵气不足,不过,汉初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 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地的仙道思想,儒道互补,特别是又受楚辞的影响,使得两汉扶 风班氏的文学创作呈现出纷繁多姿,绚丽多彩的一面,两汉扶风班氏又表现出了浪 漫的精神和理性的思考;文章最后对两汉扶风班氏家族文学活动中颇具争议的一些 问题进行了考订,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如关于班固的咏史诗 “质木无文” 问题、班婕妤团扇诗真伪问题及文学史上对两汉扶风班氏赋作的评价都进行了 探讨分析。文章认为两汉扶风班氏家族个性突出,旗帜鲜明,他们的文学色彩鲜明, 在赋、诗、史传文学等到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两汉;班氏;家族文学 ii abstract han dynasty is very important in chinas history; han is the mainstay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med in this period. hans family culture is a very developed one, no later than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emperor wu, hans family has been developed. in dong hans dynasty of ming, weibiao said: “select talents should on talent.” this is also a description of the hans family has formed a forc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family class what through the han dynastys, tried to discover the inherent class familys spirit, the study of family culture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on han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 of bans family, began digging from the familys origins, carefully inspected the familys way of thinking and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memory, and through its ideological heritag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y, selected several representatives family figures on the analysis of literary activities. on the whole, the literature bans lack of smart filled atmosphere, thick and more than lingqi inadequate, but, early han dynasty relatively free academic atmosphere, the popular thinking in wars period and the wudi, and the impact from the songs of the south in particular, makes the bans literary creation showing a complex and varied, colorful side, the bans also showed a romantic spirit and rational thinking. in the last passage, the paper analyses several questions of bans i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such as the poetry of bangu and banjieyu. the passage also analyses the fu of bans. the passage considers bans family is a individuality one, their writings is a flaming one. they gain the startling achievements; their literature activities have important meaning in chinas literature history. key words: hans dynasty; bans family, familys literature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一章 绪论 1.1 撰写本论文的目的与现实意义 古时,家族是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家族文化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 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世家大族所主导的文化往往能对那个时代的社 会文化产生大的影响。大概在世界上有数的几大文明古国中,以血缘纽带为核心形 成的宗法社会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最长,对后世影响最大,这就是家族问题为 什么一直受到中国学术界关注的原因。 汉代是中国宗族活动的恢复和宗族社会结构的重建时期,从社会结构角度而 言,汉初是个典型的以个体家庭为基本组织的平民社会,通过战国和秦,在战争和 政治改革的双重手段的打击下,先秦时期的大宗族都已基本被瓦解,汉初社会,从 汉皇朝的创建者和追随者到社会基层的编户齐民,除了小部分早已失去了政治权力 和贵族身份的六国贵族之外,基本上都缺乏宗族背景。但至迟在西汉武帝时期,世 家大族就已经发展起来了,如所忠言: “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博 戏,乱齐民。 ” 11526汉政府以经学取士,世家大族为了累世做官,研究经籍成了世代 相传的家学,这样,逐步形成了以高爵、高秩和经学传家的阀阅大族。但家族文化 作为汉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界一直不被重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 象,较之先秦、魏晋以及宋明以后的家族制度研究的丰富成果,两汉的家族研究, 在当前国内家族史的研究中尚属较为薄弱的一环,而针对某一家族的文学成就的考 论更属少见。东汉明帝建初年间韦彪上书说: “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 ” 2558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世族大姓已经形成一股势力。虽然世族制度受到攻击,但不能 否认,雄厚的经济基础,家中大量的藏书,确实使世家大族中涌现了一批领时代先 风的博学之士。如两汉著名的大族京、张、王、刘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物。本文 对贯穿两汉的扶风班氏家族进行探讨分析,试图发掘出两汉扶风班氏家族的内在精 神,这对两汉时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目前,学界对两汉扶风班氏家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史学领域,对于其在文学领 域的研究远不及史学。将班氏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研究的,笔者至今还没有发 现这一方面的著作。但从古至今对两汉扶风班氏单个人物在文学上取得的成绩的研 究一直绵延不绝。 最早对两汉扶风班氏家族中的人物进行评论的当数曹植,在班婕妤赞中曹 植评道: “有德有言,实惟班婕。 ” 3紧随其后的是钟嵘,他在其诗品中有三次 提到班氏人物。 诗品序中说: “从李都尉至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 2 而已。 ” 44 “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 459钟嵘将班婕妤列入上品, 评价道: “其源出于李陵。 团扇短章,词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侏儒一节, 可以知其工矣。 ” 44将班固列入下品: “孟坚才流,而老于掌故,观其咏史 ,有感 叹之词。 ” 459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十次提到了两汉扶风班氏家族中的人物,分别在辨 骚 、 明诗 、 诠赋 、 颂赞 、 哀吊 、 史传 、 论说 、 封禅 、 体性 、 时 序当中。在这十次的评价中,说得最多的是班固,分别从他的诗歌、赋作、史书、 封禅文的创作等方面来对班固进行评价。如诠赋中写道: “孟坚两都,明绚以 雅赡。 ” 5165颂赞中评价道: “至于班傅之北征西巡,变为引序,岂不襄过而谬 体哉! ” 5436又明诗中写道: “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 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 ” 599从这十次的评价 中,我们可以知道刘勰对两汉扶风班氏家族中的人物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的评价 是很客观的,褒贬适当。 在诗话方面,唐骆宾王于和学士闺情启中评道: “李都尉鸳鸯之辞,缠绵 巧妙。班婕妤霜雪之句,发越清迥。 ” 6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认为“班姬团扇, 文君白头,徐淑宝钗,甄后塘上,汉魏妇人,遂与文士并驱。 ” 7清初王夫之在其古 诗评选卷一高度评价了班氏怨歌行 : “汉人有高过国风者,此类是也。 ” 8 清末民初的谭正璧先生更在其著作中国女性文学史中就称班婕妤为“女圣” 9, 可见两汉扶风班氏在历代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有云: “班婕妤宫女之流,当其感物兴歌,初不殊于谣谚。然风人之旨,感慨之言,竟能 擅美当时,垂范来世。 ” 10不仅道出班婕妤此诗上承风骚比兴寄托的优良传统且充 分肯定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今天,有关两汉扶风班氏家族的研究,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中,对扶风班氏家族 整体地进行论述的几乎没有看见,大多数研究针对的都是两汉扶风班氏的单个人 物,如陈其泰、赵永春所著的班固评传 、蒋重跃先生的儒林女圣班昭等等。 单篇的论文方面,在清华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孟祥才 的论班彪 11,着力论述了班彪是个了不起的史学家、思想家和颇有预见性的政 治家;陈传胜的小议“怨深文绮”的班婕妤 12,主要论述了班婕妤的身世及其 自悼赋 ,认为班婕妤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孟祥才的论班固之死 13,通过对班固的一些作品的分析,认为其对功名利禄极其爱好,但其追求的方式 不对,并最终导致了家破人亡;李彤的论班氏两位女作家的汉赋创作 14,指出 班婕妤、班昭两位的文风典雅,情感表达温和含蓄,是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及儒家 礼教影响的结果;秦草的班门三杰著汉书 15,文中记录了班彪、班固、班昭著 汉书的全过程;杜成辉的晋北班氏家族的史书编辑活动述略 16,认为班氏人 物早期的编史行为,为班彪班固编写汉书提供了原始的依据。 3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当今学界对两汉扶风班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书 、 辞赋作品及班氏人物思想的研究等上面,对其整个家族并考察其家学家风的研究少 之又少。 1.3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 1.采用从部分到整体的研究方法,考察了两汉扶风班氏家族的文学状况,着重 分析了班婕妤、班彪、班固和班昭在文、史、诗上的所取得的成就。 2.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两汉扶风班氏家族的家学家风追根溯源,探讨了两 汉扶风班氏家族在两汉时期外儒内道的家学家风的形成是有其深层渊源的。 3.以批判的精神对历代文论家对两汉扶风班氏人物的评价进行了考订。 1.4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将两汉扶风班氏家族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并将两汉扶风班氏代表人物 在各种领域取得的成就进行了论述。 2.以往的学界研究中,并无人考察两汉扶风班氏的家学家风,本文则论述了两 汉扶风班氏对其家学家风的传承。 3.将历代对两汉扶风班氏家族文学成就的评论一一挖掘出来,考察两汉扶风班 氏人物在历代文论家心目中的地位。 4 第二章 扶风班氏家族之渊源与传承 两汉扶风班氏家族一直是有些神秘的,这主要与班氏的祖先与楚王室同姓有 关,而且扶风班氏的得姓也极其神秘。要理解这一点,有必要深入探讨两汉扶风班 氏家族之渊源与传承。 2.1 扶风班氏先祖的传说与记载 史籍中关于班氏先祖的记载并不多,只左传 、 史记中有零星记载。但从 这些资料中,我们还是可以大概地理清班氏先祖的兴起和发展。 2.1.1 扶风班氏的远祖 班氏的祖先源于南方的楚国,始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子文。说到扶风班氏 的这个渊源,不得不从楚之渊源说起。 史记楚世家载: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 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 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 11689从这里我们可以知 道,楚人是黄帝的后裔。到祝融时代,其部落集团一直挣扎在强邻的胁迫之中,到 了夏末和商代,分崩离析已成为他们的既倒狂澜。 史记楚世家记载祝融部落共 分为六姓: “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 连,芈姓,楚其后也。 ” 11690周文王之时, “季连之苗裔曰鬻熊”11691,周成王时, 鬻熊的后裔熊绎封于楚蛮, “封以子男之田” 11691。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楚灵王 时右尹子革也说: “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 ” 171334两周之 际,有若敖、霄敖、砏冒相继为楚君,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 “若敖、砏冒, 立于武、文,土不过同。 ” 171448 若敖曾娶郧国之女,生子叫做斗伯比。 “初,若敖娶于郧,生斗伯比。 ” 184981当 时,不论南北,都盛行宗法制度,这个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家长、氏族首领乃至国王 的财产和权力永远由嫡长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最年长的男孩继承,有权继承父亲 权位的嫡长兄是大宗,其余则为小宗。按照规定,大宗继承遗产和权力,有资格立 祖庙,主持祭祀祖先的仪式,小宗只能列席陪祭。小宗五世而斩,虽受分封,但由 于贫富强弱的不同,有些分封只是象征性的。小宗一般都要另立门户,凭着自己的 奋斗去开创新的家业,发展自己的氏族。若敖死后,儿子熊坎继承王位,成了当然 的大宗,而作为庶子的斗伯比,只好跟着自己的母亲回到外祖家的郧国,打着若敖 的旗号,去开创自己的家业。 斗伯比就是班氏始祖子文的父亲。说到斗伯比的后代之所以姓班,就必须说一 说关于子文出生的一段动人故事。楚霄敖元年(前763年) ,斗伯比跟随母亲来到郧 5 国。郧国地处千里泽国云梦北端的江汉平原上,又称两湖平原,这里水道曲折,河 网交织,湖泊密布,云气蒸腾,充沛着勃勃的天然生机。在这温润的丽水芳草之间, 斗伯比热恋上了郧国国王的女儿。 左传宣公四年载: “若敖卒, (斗伯比)从其 母畜于郧,淫于郧子之女,生子文焉。郧夫人使弃诸梦中,虎乳之。郧子田,见之, 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榖,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榖於菟。以其 女妻伯比,实为令尹子文。 ” 17682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也有记载: “芈姓,楚若敖 孙令尹子文,为虎所乳,谓虎有班纹,因氏焉。 ” 19楚俗迷信神灵,班在楚语中就 是虎的意思 20 ,这就是班氏的祖先以班为族名的来历。兽王怜子育班的故事不但为 若敖斗氏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就连斗氏自己也深深为之感动,伯比的机智和宽 厚与对虎的崇敬和膜拜是分不开的;子文的怜己及人更是出于对乳母的报恩和虔 敬。 子文的一生仁慈勤勉,鞠躬尽瘁,表现了高尚的德操。他为政勤奋,治军有方, 任内多次率师出征,为楚国拓展封疆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担任令尹28年,几度让贤, 表现了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孔子就称赞子文是“忠”的楷模, 这个“忠”字包含了非常广泛的内容,但不管是忠于君上还是克尽职责,他都是当 之无愧的。更为可贵的是,他清正廉明,具有深厚的民本思想,一直为后人传颂。 根据左传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释读,子文死后,长子斗般(一说斗 班)继任令尹,侄儿斗越椒任司马。后来奸人蒍贾任工正,他替斗越椒出谋划策, 诬告斗般,将他杀害。然后斗越椒又挑唆若敖氏族人将蒍贾禁闭于楚邑辏阳,把他 杀死。斗越椒在烝野聚集兵力,准备攻击楚庄王,双方展开激战,楚庄王最终消灭 了若敖家族。 左传宣公四年详细地记载了这件事: “初,司马子良(子文之弟) 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 矣。 子良不可。子文以为大戚,及将死,聚其族,曰: 椒也知政,乃速行关, 无及于难 ;且泣曰:鬻熊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及令尹子文卒, 斗般为令尹,子越为司马,蒍贾为工正,讃子扬而杀之,子越为令尹,己为司马。 子越又恶之,乃以若敖氏之族圄伯赢于辏阳而杀之,遂处烝野,将攻王。王以三王 之子为质焉,弗受,师于漳蕬。 ” 17679史记楚世家则说: “九年,相若敖氏。 人或谗之王,恐诛。反攻王,王击灭若敖氏之族。 ” 11701 子文去世了,宗子斗般则被小宗子越椒杀害了,子越椒又连同整个若敖家族被 庄王镇压了。如此说来,班氏的祖先不是灭绝了么?又哪里出现后来的班氏家族 呢?说来也巧,上天不绝班氏。原来斗般有个儿子叫做克黄,任箴尹之职,是个文 官,子越椒内乱前,他出使北方的齐国,得以保存性命。但在危险面前,克黄再一 次表现了若敖家族的大义凛然, 左传宣公四年又载: “其(子文)孙箴尹克黄 使于齐,还,及宋,闻乱。其人曰: 不可入关。 箴尹曰: 弃君之命,独谁受之? 君,天也,天可逃乎?遂归,复命而自拘于司败。王思子文之治楚国也,曰: 子 6 文无后,何以劝善?使复其所,改名曰生。 ” 17683 后来克黄的后代斗成然帮助平王铲除了异己,被任命为令尹,斗班家族又一度 显赫起来。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的时间,斗成然就因为居功自傲而被处死,他 的儿子斗辛被封为郧公,斗氏家族由此离开了楚国王室的最高权力中心。但尽管如 此,斗辛仍为官清正廉洁,对楚王忠心耿耿,成为了楚国的良臣。 史记楚世家 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 “昭王亡也至云梦。云梦不知其王也,射伤王。王走郧。郧 公之弟怀曰: 平王杀吾父,今我杀其子,不亦可乎?郧公止之,然恐其弑昭王, 乃与王出奔随。 ” 11715斗氏家族的忠心由此即可略见一斑! 从子文之后的二百年间,忠孝仁义,廉洁奉公,一直是斗氏家族即两汉扶风班 氏祖先的传家美德。 2.1.2 两汉扶风班氏的近祖 本文所说的两汉班氏,是就班氏迁往扶风后而说的,也就是扶风班氏。秦时班 氏迁至山西楼烦,大约在班况后期,因其女被选为婕妤而再次迁往咸阳附近的扶风 郡,晋北楼烦班氏与扶风班氏实为一脉相承,只是班氏迁往扶风后,因其人才辈出, 而盛称“扶风班氏” 。 在先秦时期,班氏家族是以斗为氏的,史籍中只记载了斗克黄生斗弃疾,斗弃 疾生斗韦龟,斗韦龟生斗成然,斗成然生斗辛、斗怀,斗辛生斗巢,其后传承情况 已难考清。大约是在楚国灭亡之后,为纪念先祖令尹子文为虎母所乳的故事才易氏 为班,因为“班”在楚语中就是“虎”的意思。但具体是哪个时间而改,已不可考。 但依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风俗通义的记载,班氏应确为令尹子文的后代, 风俗通义上记载,班姓为楚令尹子文的后代,后子文得子,起名叫做般 21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强令六国旧贵族和豪富12万户迁居咸阳。始皇十二年又 派将军蒙恬发兵30万北征匈奴。 第二年取河南地, 筑第四十四个县城, 迁徙内地 “罪 人”去居住。始皇末年,作为楚国贵族后裔的班壹避地于楼烦,很可能与这两次移 民行动有关。不久,班氏的后人又在畜牧业大显身手,马牛羊成群,达数千头之多。 秦朝奉行商鞅的法家政策,一味追求物质财富,发展耕战,不爱惜民力,秦始 皇时代,建阿房宫,造陵墓,筑长城,修驰道,天下民力征发殆尽。二世皇帝更是 变本加厉, 用严刑维持他的残暴统治, 秦朝不可避免地被人民大起义的洪流所吞没。 班壹当时身居北边,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统一天下后,立即 废除秦朝的苛政,实行黄老无为而治天下的政策,取消各种禁令,与民无争,任百 姓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积财致富。惠帝、吕后当政时,班壹以畜牧业积累财富, 成为北边雄豪,他每次外出打猎,都是旌旗蔽日,鼓号震天,十分壮观,他养颐有 福,年逾百岁,成为当时有名的老寿星。 汉书叙传记: “始皇之末,班壹避地 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 7 入弋猎,旌旗鼓吹,年百余岁,以寿终,故北方多以壹为字者。 ” 184197当地人 民多羡慕他的富裕和高寿,为了吉祥,许多人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叫做“壹” 。 班壹的儿子班孺行侠仗义, “州郡歌之” 184198,到班孺的儿子班长时,班家再 次跻身统治者的行列。班长“官至上谷守” 184197,担任上谷郡(今河北省张家口、 怀来一带)的长官。班长的儿子班回以“茂才”的身份担任长子县的县令。班回的 儿子班况则是通过另一种身份“孝廉”担任郎,即皇帝的侍从官员的,后来他累积 功劳,升任地方管理农业的官吏农都尉。每当中央的大司农向皇帝报告农业税 时,班况任内的成绩总是最好的,因此被调进京城,升任左曹越骑校尉,统领一支 由少数民族士兵组成的军队,与其它军队一起捍卫京师。 班况有三子一女:班伯、班斿、班稚和班婕妤。 长子班伯(公元前49年前12年) ,少从驸马都尉史丹学诗经 。大司马大将军 王凤对他十分器重,向皇帝推荐班伯,成帝于是召见班伯于宴昵殿,见他“容貌甚 丽,诵说有法” 184198,便拜为中常侍。当时成帝喜欢学问,郑宽中、张禹二人朝夕 入朝讲说论语 、 尚书于未央宫金华殿中,诏令班伯侍听。班伯“既通大义, 又讲异同于许商,迁奉车都尉” 184198。因伯“家本北边,志节慷慨,数求使匈奴”, 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 ,匈奴单于来朝,成帝派班伯持节迎于塞下。正好定襄郡 (今内蒙和林格尔北)石、李两大姓因私怨而杀人,官吏追捕,又杀死捕吏,强捍 难制。班伯将情况上报朝廷, “因自请愿试用期月” 184199,成帝于是派侍中、中郎 将王舜代替班伯护送单于,命班伯为定襄郡太守。定襄人民听说班伯出身名门,自 请治理定襄, “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 184199。班伯上任后,把当地的耆老和父 祖故人及有旧恩的召集起来,供给酒食,并行子孙礼。班伯请来的都是地方名豪, 对班伯很是感激,酒醉之后,都劝班伯摄录盗贼,并说出了首谋的藏匿处。班伯说: “是所望于父师矣。 ” 184199于是如获至宝,召来属县长吏,挑选其中最精明的掾吏, 分部收捕,旬日间将隐伏的盗贼全部捕获, “郡中震惊,咸称神明。 ” 184199过了一年 多,成帝征召班伯。班伯上书说想顺便过雁门郡楼烦故乡,为祖父扫墓。成帝于是 下诏,让雁门郡太守、都尉及下属官员一同前去祭奠。班伯回到故乡后,召见了宗 族亲戚,并各以其亲疏远近加以恩施。不幸的是,班伯在归朝途中中风,到京后, 进位侍中、光禄大夫,在家养病。后来许商为少府,师丹为光禄勋,于是成帝任命 二人为光禄大夫,迁班伯为水衡都尉,与两位老师并为侍中,皆秩中二千石。 “每 朝东宫,常从;及有大政,俱使谕诣公卿” 184202,成为成帝重臣。班伯于38岁病卒, “朝廷愍惜焉。 ” 184202 班斿也博学有俊才。左将军师丹举贤良方正,以对策为议郎,迁谏大夫、右曹 中郎将,可谓年少得志,与光禄大夫、西汉著名经学家和编辑家刘向校秘书。班斿 是晋北古代最早的编辑家,班氏修史,由此发轫。成帝很器重他的才能, “赐以秘 书之副” 184203。当时书不外传,东平王刘宇为成帝叔父,来朝求太史公及诸子书, 8 都未能得到。班斿的赐书成为后来班彪、班固父子写作汉书的直接依据,对我 国史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班斿也去世较早,有子班嗣,显名当世。 班稚少为黄门郎中常侍,性格刚直自守。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 ,立定王 刘欣为皇太子,数次派遣中盾(官名)请问近臣,唯独班稚不敢回答。第二年成帝 去世,太子刘欣即位,是为哀帝,班稚出任西河属国都尉,后又迁广平王相。稚有 子彪,彪生子固、超及女昭,我们将分别于下几章详细叙述之。 2.2 两汉扶风班氏家族主干的传承和扶风班氏家族的构成 两汉扶风班氏家族古代传承的全部情况固已无法全部考实, 但根据 左传 、国 语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等史籍的记载,还是能大致理清其早期的传承主 干和自班氏迁扶风后的传承情况与基本结构。兹将扶风班氏家族主干的传衍情况列 图如下: 黄帝昌意颛顼(高阳氏)称卷章(老童)重黎吴回 陆终昆吾(己姓) 、参胡(斟姓) 、彭祖(彭姓) 、会人(云姓) 、曹姓、季 连(芈姓) 季连(芈姓)穴熊鬻熊熊丽熊狂熊绎熊艾熊亶 熊胜、熊杨 熊杨熊渠康(句亶王,熊毋康) 、红(挚红) 、执疵(越章王) 执疵(越章王)熊延熊勇、熊严 熊严伯霜、仲雪、叔堪、季徇(熊徇) 季徇(熊徇)熊咢熊仪(若敖) 若敖斗伯比令尹子文斗般克黄斗弃疾斗韦龟斗 成然斗辛、斗怀 斗辛斗巢 秦时,班氏北迁,班姓郡望,盛称“扶风” ,是因两汉有班婕妤、班彪、班固、 班超、班昭、班勇等子孙居陕西扶风郡之故。两汉扶风班氏或在军事上,或在外交 上,或在史志上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为两汉扶风班氏流传下来之所由也。 班壹班孺班长班回班况班婕妤、班伯、班斿、班稚 班斿班嗣 班稚班彪班固、班超、班昭 班超班勇班始 据考查,史上还有一支卫辉班氏。 日用大全郡望佳话班姓中有“中追司马 (国) ” 、 “功大傅张(超) ” 、 “虎穴通侯” 、 “仙舟循吏” 。其中, “仙舟循吏”指班景 倩,事见新、旧唐书班宏传 。此乃唐时班氏望族,与本文关系不大,兹不叙。 9 第三章 两汉扶风班氏家族的家族特征与家风家学 作为有汉一代著名的大姓,早在春秋战国时朝,班氏便已显名当世,出现了一 批有影响力的人物。与汉代其他高族大姓相比,扶风班氏家族在思想文化上有着颇 为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家族特征和文化风尚。这种家族 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或制约或促进其家族势力的发展。 3.1 家族特征 任何一个家族都会有自己的特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两汉扶风班氏家族由 于其特殊的传承方式和特质,使得其家族不仅人才辈出而且文武兼备。 3.1.1 传承方式 研究两汉扶风班氏家族的传承方式,首先得从扶风班氏的远祖看。前面我们说 过,班氏先祖本姓芈,是楚国王族;后来分支别出,改姓斗,楚国令尹子文就是这 一分支中的显赫人物。楚国灭亡后,秦政权为彻底摧毁楚国潜在的反抗势力,把斗 班家族强制迁徙于“晋、代之间” 184197。在秦政权的严密控制下,斗氏家族在艰难 困苦中为生存而挣扎,在秦统一中国后的十多年中寂寂无闻。班固幽通赋说: “系高顼之玄胄,氏中叶之炳灵。 ” 22600班固在此赋开篇就点出自己与楚王同祖,是 帝颛顼与令尹子文的后代,可见其对远祖辉煌的向往。班婕妤自悼赋说: “承 祖考之遗德兮,荷性命之淑灵;登薄躯于宫阙兮,充下陈于后庭。 ” 22185班婕妤是在 该赋的开篇就点出她自己与先祖的关系。班婕妤虽然没有点明她的先祖出处,但是 她表达的对先祖眷恋之情却更加真挚、深刻。从以上二赋看,楚国传统对班氏后人 具有深远的影响。班氏正是在这一传统的传承下,一步步地发展起来了。 再从班氏的近祖看,班氏的近祖是班壹。秦始皇末年,班壹“避地于楼烦” 184197。 班壹、班孺、班长、班回、班况共五世,均定居于楼烦(今山西省宁武县)。这五代 都是以自保和开拓相结合的方式传承的:在楚亡后的北迁中,甘于寂寂无闻,但求 自保;在秦末控制力量削弱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避地楼烦” ;在秦、汉之交天 下大乱的情况下,专注于畜牧生产,不卷入群雄逐鹿的纷争;在汉初社会趋于稳定, 汉政权实行 “与民无禁” 的政策下, 又不失时机地大力增殖财富, “以财雄边” 184197。 班氏后人都深受其近祖思想的影响。例如班况,因“课连最,入为左曹越骑校尉” , 但在“成帝之初,女为婕妤” 184197之后,却“致仕就第”184197,辞官闲居。从其长 女班婕妤不过十五、六岁,其长子班伯不过十二三岁看,班况当时的年纪不过是40 岁左右,正当盛年。而这时也正是班婕妤“始为少使,俄而大幸,为婕妤,居增成 舍” ,得到成帝百般宠爱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班况正可以官运亨通,大有作为, 10 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赋闲家居。显然,他是不想卷入许、王二家外戚的斗争,对 二者的斗争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这正是禀承了以荆楚道家思想为内核的家族传承 方式的具体表现。 3.1.2 基本特征 如果我们对扶风班氏后人的言行一一细加分析,就会发现他们无不深深地打上 他们家族传统思想的烙印。范晔后汉书中载班彪: “性好庄、老。 ” 21323其北 征赋有“过泥阳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修” 22587句,表达了对其近祖班壹的深切 怀念。再如班彪的堂兄班嗣, “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 14195。很清楚,道家思 想是班氏家族的传统思想。如果说他们之间有所不同的话,那只不过是由于从汉武 帝开始独尊儒术,到了元、成二帝更是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班氏后人为了适 应形势,其思想表现采取外儒内道的形式。 两汉时期,儒家与道家的根本区别,关键在于儒家以儒学“助人君顺阴阳明教 化” 183125,是现实政治的“有为”者;而道家则深明“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 , 掌握现实政治中此道的关键和根本,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184195,是现实政 治的“无为”者。那些反对儒学, “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 184195,而“独任清虚” 的,只是道家中的“放者” ,与“僻儒”非真儒家一样,他们也并非真道家。从汉 书艺文志关于儒家和道家的论述,可以清楚地把握扶风班氏后人外儒内道的思 想。具体地说,这一思想以六经 、礼学和仁义为表为用,而以秉要执本、清虚 自守、卑弱自持为里为本。基于上述,扶风班氏近祖及其后四代,主道家思想,是 殖利者和行政者,而班氏后人,即班婕妤、班彪二代,则主外儒内道思想。 综上所述,两汉扶风班氏家族先前主要的是荆楚的道家文化思想,秦以后其家 族思想主要以外儒内道的形式传承下来。 3.1.3 家族精神 两汉扶风班氏家族在其发展的历史中,不仅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特征,而且还 形成了一种突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忠” 先秦时期,斗班对楚王室的忠是有目共睹的:令尹子文对楚王室忠心耿耿,为 楚王室鞠躬尽瘁;其子斗班继任令尹,因反对其堂弟的叛乱行为而被杀;斗班之子 克黄在明知家人尽诛,回到楚国十分危险的情况下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楚地,足 见其忠;斗辛在自己父亲被楚王处死后也还是对楚王忠心耿耿。 迨及汉代,受正统思想的影响,再加上班婕妤被选入后宫,扶风班氏与汉王室 成为姻亲,对汉王室更是竭忠尽智,决无二心。班彪在两汉割据之时力挺刘秀,虽 然有其明察秋毫、睿智过人之处,但不能不说其内心深处有着对刘姓政权的忠诚和 依赖;班固在其汉书中唯汉正统、对汉政府极尽歌功颂德之词,也明确地反映 11 了其忠汉的本质。 2.“文” 两汉扶风班氏家族在传承的过程当中,一直都很注重其家族成员文化素质的培 养,从先秦到两汉,斗班家族成员在文学上的成就光辉灿烂,特别是在汉代,扶风 班氏的文学光华更是夺目。史书上记载班伯少从驸马都尉史丹学诗经 , “诵说有 法” ;班伯之弟班斿也“博学有俊才” ,年少得志,以对策为议郎,后与光禄大夫、 西汉著名经学家和编辑家刘向校秘书,他还是晋北古代最早的编辑家,成帝很器重 他的才能, “赐以秘书之副” ,班氏修史,由此发轫;班婕妤著有捣素赋 、 自悼 赋 、 怨歌行三文,还著有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文章报诸侄书 ;史书载 班彪“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班固“所著典引、宾戏、应讥、诗、 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 21331;班昭的一 生也著述甚丰,且赋、颂、铭、诔、问、注、书、论等众体皆备 21340。班氏的文学 成就由此可见一斑。 3.“武” 众所周知,先秦至两汉,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秦始皇虽然统一了中国, 但匈奴边患、农民起义一直不绝如缕,虽然这种情况到两汉时期有所好转,但问题 同样存在, 现实情况不得不要求政府培养一批尚武人才。 班氏家族从令尹子文开始, 一直都很重视武力的培养。即使到了两汉宗经重史的社会里,还出现了班超、班勇 等崇尚武力的成员。尚武的传统其实一直流淌在扶风班氏家族的血液中,只是没有 适合的时机表现而已,一旦有了展现的机会,班氏家族成员便不会放过。 3.1.4 两汉扶风班氏家族人才辈出、文武兼备的原因 从上一节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扶风班氏家族确是一个人才辈出、文武兼备 的家族。一个家族的发展和特征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自身因素是有密切关系的, 当然,扶风班氏家族也不例外。我们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其成因。 1.外部因素 首先,社会环境是形成班氏家族特征的基础。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乱的时代,为 保住身家性命,骁勇善战是最有力的保障,这样,武力传统得以保存下来,班氏家 族也因此而在战乱中生存下来。而在中国古代社会,王室向来有重视文化的传统, 班氏作为楚王室的后裔,也很好的保持了这一传统。凭借这一传统,班氏家族涌现 了一大批的文学人才和有识之士。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的大一统,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 汉自高、惠、吕后与民休息,到文帝时仍遵俭尚朴,如此而治七十年,经济便达于 全盛。史称: “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 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 12 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 18155由此可见,社会经济情况,自文景 以来,继长增高。在这一大环境下,社会学术界复古空气也渐趋浓厚。再加上两汉 时期崇尚通经致用,人们关注的目光更多的从武力转向了文化修养,当时有“遗子 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18158的说法。孝惠四年, “除挟书律” ,距秦始皇焚书坑儒共 二十三年,此二十三年中,兵戈扰攘,学士逃亡,学术仍不绝如缕。自孝惠以后, 民间的书籍得以自由流传,学术新芽萌发,学术氛围日渐浓厚,班氏家族自然也就 受到了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班氏秦时迁徙至土肥水美的雁门楼烦,两汉刚建立 时,韩王信即建都雁门郡的楼烦马邑,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 下,国都总要选择富庶地区,这说明当时雁门郡的经济已十分发达。当地经济的发 展必然推动文化的发展,班氏家族在文学和史学方面的成就,就是这种繁荣状况的 反映。 其三,得力于汉时王国对于学术之提倡。汉初实行藩国制,其时王国喜招徕文 学之士,如楚元王敬礼穆生、白生、申公。其中最显著的当数吴王刘濞,史称,汉 兴,诸侯王都“自治民聘贤” ,吴王刘濞就招致四方游士,如齐人邹阳、吴人严忌、 枚乘等。梁孝王亦招纳四方豪杰,如山东游士羊胜、公孙诡等,后有司马相如等游 梁,梁之游士宾客甚至超过汉中央朝廷。王国宾客文学之事,愈后愈盛,其后则南 有准南王刘安,北有河间献王刘德。王国对学术的提倡对于一国之文化修养起着重 要的推动作用。不仅王国对文化十分推崇,汉中央也十分重视文化学术,从叔孙通 制定朝仪起开始重视,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8157,即已达到了高潮。 当时设立太学,便是反映。其时,从中央太学到地方官学,还有大批的私学,使当 时的文化教育普及整个社会。此外,还有乡里之间自发的教化等等。在东汉儒家教 化网的笼罩下,全社会学儒诵经蔚然成风。一时之间, “四海之内,庠序盈门” 21331, 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盛况。扶风班氏家族所在虽然不在藩国而直属中央,但也同样受 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 2.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虽然重要,但内部因素才是起主要作用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并不 是每个家族都取得了像扶风班氏这样光辉灿烂的成就,两汉扶风班氏之所以人才辈 出、文武兼备是有着其自身的原因的。 扶风班氏经济的富足是其发展的前提。先秦时期,班氏几代为官,具有一定的 经济实力;秦朝时,实行商鞅的法家政策,追求物质财富,班壹就在北边以畜牧业 积累财富,成为北边雄豪;两汉时期,直到班彪一代,还“内足于财” ,可见扶风 班氏的财力一直是相当雄厚的。扶风班氏充足的财力使其子弟免除了后顾之忧,可 专心为文为武,所以班氏一直人才辈出。 王室后裔重视文武兼备。我们知道,古代中国,要想维持帝位的稳固,必须有 力量抵抗一切来自外界的挑战和反抗,这就要求王室在培养自己的文化修养外,还 13 要重视武学的修为。扶风班氏本楚国贵族,本身就有良好的文化修养。 3.2 家学家风 研究一个家族,家学家风是其重要的一环。两汉扶风班氏家族家学家风的严谨 传承就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具体表现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3.2.1 外儒内道的思想传承 朱熹在楚辞后语自悼赋第十五中说: “ 自悼赋者,汉孝成班婕妤之所 作也。班氏世世以儒学显,婕妤以选入宫。 ” 23其实,他说扶风班氏家族“世世以 儒学显” ,是与事实不符的。实际上,不仅班氏远祖所持的是荆楚道家思想,与儒 学无关,即使是北迁以后的近祖,也都不是以儒学显的。其近祖五代,班壹在楼烦 致力畜牧生产, “致牛马羊数千群” ,当然并非“以儒学显” 。班孺“为任侠,州郡 歌之” ,自然也并非“以儒学显” 。班长虽然“官至上谷守” ,但也没有“以儒学显” 的记载。班回“以茂材为长子令” ,班况“举孝廉为郎” ,他们的被荐举,一以“茂 材” ,一以“孝廉” ,均与儒学无关;而从西汉当时郡国荐举的情况看,应该是因为 他们“以财雄边” ,财倾雁门所致。后来班况从郎“至上河农都尉” ,是因为“积功 劳” ,再“入为左曹越骑校尉” ,是因为“大司农奏课连最” ,而并非“以儒学显” 。 班况之所以能一再升迁,最后甚至升任为中央官吏,实在是基于他对其近祖优异的 实干才能和突出的开拓精神的继承。 从本质上来说,班氏家族世代禀持的,是审时度势、顺应自然,重养生,无为 而无不为,这正是荆楚文化重道家的主流思想,并不是儒家思想,其家族思想渊源 由此清晰可见。只是随着后来时代的变迁和官方主流思想的变化,在形式上逐渐由 纯道家思想转变与了外儒内道而已。下面着重以班婕妤、班彪、班固为例,分析班 氏家族外儒内道思想的传承。 班婕妤外儒内道思想的产生,有其家族的渊源,但也有其现实生活的渊源。一 者是元、成时期儒学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班婕妤不能不以儒学之道加以 适应。元帝“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 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 7299,成帝“壮好经书,宽博谨慎”18301, “成帝性宽,进人直言,是以王音、翟方进等绳法举过,而刘向、杜邺、王章、朱 云之徒肆意犯上,故自帝师安昌侯、诸舅大将军兄弟及公卿大夫、后宫外属史、许 之家有贵宠者,莫不被文伤诉。 ” 184204在元帝和成帝时期,只有讲儒学才能受到重 用。不讲儒学,就会受到指责和斥退。儒学成为社会的一时风尚,是人们在现实政 治中进攻与防守的犀利武器。在这种情况下,班婕妤为了适应形势,把儒学作为自 己表现言行的外部依托, “诵诗及窈窕 、 德象 、 女师之篇。每进见上 疏,依则古礼” 183984,是必然的。二者是西汉时期,特别是元、成时期,得宠的后 14 妃处境十分险恶,常会遭到贬谪,甚至蒙受杀身之祸。作为聪明而有家学渊源的后 妃,班婕妤以道家思想作为指导原则,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力求自保,也 是必然的。 汉书后妃传说: “ 易著吉凶而言谦盈之效,天地鬼神至于人道靡 不同之。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至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 宗也。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 文、景、武帝太后及邓成后四人而已。至如史良娣、王悼后、许恭哀后身皆夭折不 幸,而家依托旧恩,不敢纵态,是以能全。其余大者夷灭,小者放流,乌呼!鉴兹 行事,变亦备矣。 ” 183995班固的这段论赞,当可与其祖姑异代心意相通。 鸿嘉三年,赵飞燕“诬告许皇后、班婕妤挟媚道诅祝后宫,詈及主上” 183984, 结果,许后被废,班氏被迫“求供养太后长信宫” 。其实,关于这一点, 汉书外 戚传是说得很清楚的: “赵氏姊妹骄妒,婕妤恐久见危,求供养太后长信宫,上 许焉。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丽水市缙云县人民法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金昌市中级人民法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恒丰银行成都分行招聘笔试真题
- 重视员工意见与建议计划
- 行业动态与自身发展的关联计划
- 网络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借鉴试题及答案
- 网络工具使用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战略管理中的人力资源考量试题及答案
- 企业环境风险与长远战略目标的互动研究试题及答案
- 提升竞争力2025年软件设计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全球及中国免疫磁珠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狼人杀测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艾草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抱负与使命主题范文引领-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必修下册)
- 深度学习基础与实践 课件 2.3.2模型的欠拟合与过拟合
- 山东省济南长清区六校联考2025年初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2025统编版(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13课-快乐儿童节》教学设计
- 2024年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招聘真题
- 2025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警犬培训授课课件
- 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