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业论文)中国新型社区矫正制度新视野下的行刑社会化.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中国新型社区矫正制度新视野下的行刑社会化.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中国新型社区矫正制度新视野下的行刑社会化.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中国新型社区矫正制度新视野下的行刑社会化.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中国新型社区矫正制度新视野下的行刑社会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刑法学专业论文)中国新型社区矫正制度新视野下的行刑社会化.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新型社区矫正制度 新视野下的行刑社会化 法学硕士论文摘要 专 业刑法学 研究方向青少年犯罪研究 作者姓名 徐 茂 指导教师 肖建国 教授 社区矫正作为行刑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备受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的关注 在西方国家社区矫正已发展的相当完善社区矫正理论也日臻成熟然而在中国 社区矫正这一新型行刑方式才刚刚起步对于社区矫正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 为了在我国正确而有效地贯彻行刑社会化的原则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社区 矫正制度笔者不揣鄙陋联系目前中国社区矫正的实践情况借鉴国外经验 以期能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发展完善起抛砖之用这也就是 中国新型社区矫正制 度新视野下的行刑社会化的由来 全文除了导言和尾论外共分为四章计 40000 余字其中脚注约 5000 字 导言部分概述了行刑社会化和社区矫正的由来及新型社区矫正在中国实践 的概况 第一章讨论了行刑社会化的定义理论基础社区矫正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社区矫正与行刑社会化的关系行刑社会化让罪犯亲自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机 会并能逐步使他们重新参与社会顺利地回归社会成为适应社会的人社区 矫正采用社区作为矫正罪犯的场所 对罪犯进行不与现实生活相隔离的矫正改造 以促其社会化的一种矫正制度行刑社会化是社区矫正的理论指导社区矫正是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刑社会化的具体实现 第二章对中国目前的社区矫正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在社区矫正的实践中中国 取得了显著成果制定了社区矫正相关适用规范设立了社区矫正领导机构配 备专业社区矫正专业人才并对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作了详尽论述社区矫 正适用率低社区矫正工作者专业化程度不高社区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缺 乏指导社区矫正的统一规范等等都作了详尽的论述 第三章注重借鉴国外社区矫正的先进经验笔者着重探讨了缓刑假释和转 处在国外的优势尤其是其中值得我国社区矫正借鉴的地方如听证制度和缓 刑假释撤销程序及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第四章着重于中国社区矫正的发展与完善在理念上要树立社区矫正不是 放纵犯罪社区矫正是一个系统工程社区矫正不是对付所有犯罪的万能良药及 在具体运作上在社区矫正中加设社区服务设置专门法官负责社区矫正事务 社区矫正中增设听证程序从事社区矫正的社工经过遴选和专业的培训作好出 狱人保护工作此外还从立法上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作了论述以期真正实现社 区矫正在中国的规范化制度化 在尾论部分笔者对新型社区矫正在中国的实践进行了归纳和展望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in china - view “socialization of penalty execution” on new spot (abstract of l.l.m dissertation) specialty: science of criminal law study direction: juvenile delinquency author: xu mao advisor: professor xiao jian-guo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of“ socialization of penalty execution” theory,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have draw attentions not only from the theoreticians, but from the legal practice departments.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have been well developed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theory also nearly perfect. but in china, the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practice start just from scratch, and the study of it have not being regarded.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socialization of penalty execution” theory fully, and to establish the newly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that fit the situation of china,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in china, the author use the other countries experiences for reference, have build up his own theory of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in china. and wish this article can do its work in chinas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practice. that is the motive of this article. apart from the preface and ultimatenes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altogether more than 40,000 words among which the footnotes is about 5,000 words. the preface emphasizes on the outcome of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and socialization of penalty execution, general situation of chinas practice. chapter 1 give out the definition of socialization of penalty execution and its basement; and define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and correlation theories; the relationship of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and socialization of penalty execution. socialization of penalty execution is just give the chance to the culprit to contact the world, to adapt to the society, and be an ordinary one again.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use the community as the site of corrections, give the culprit corrections in the society, and fulfill the task of the culprits socialization. socialization of penalty execution is the theoretical director of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and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is the implement of socialization of penalty. chapter 2 analyses the now-on practice of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in china we have achieved a lot in this practice, such as: the criteria to apply the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have being made; the leading organs of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being set up; special workers for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have being equipped. and the part also point out the problems we will confront with in the future: use of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is only a small part of the whole sanctions; specialization of the social worker is not well; the function of the community have not being well exerted; and there have not a law to fulfill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etc. chapter 3 pays lots of attentions to use the experiences of foreign counties practices.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emphasize on the study of probation, parole, and diversion. especially for tha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such as: hearing of witness; the revocation of probation and parole; and special safeguard for the young people.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chapter 4 stress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chinas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conceptive speak, we should have this ideas: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is not to indulge crime;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is a systems engineering;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is the omnipotence remedy for every crime and every culprit. in real practice, we should: add community to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let professional judge preside over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set up witnesses of hearing of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the social worker must be well-trained and chose. furthermore, the author output legislation of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in the interest of its standardization and consummation. in the last sec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re is the forecast of chinas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and there will be a fine prospect of chinas socialization of penalty execution practice.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1 中国新型社区矫正制度 新视野下的行刑社会化 导 言 行刑社会化作为现代法治社会的热点课题 倍受国内外犯罪学术界和刑事实 务部门的关注 行刑社会化的理念作为一项重要的行刑原则 也在日益影响着我 国的刑事政策和刑罚执行方式的变革 行刑社会化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在其发 展过程中受到了刑罚人道化理论教育刑理论复归理论刑事政策学行刑经 济化行刑补偿等理论的鼎力支持而社区矫正作为一种罪犯处遇方式就其具 体制度而言如缓刑假释等可谓由来已久但是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却是二 战以后的事情 现代社区矫正观念源于二战结束之后对退伍军人的心理辅导 当 时西方国家有许多老兵在退役后遭受社会不适应症状的困扰 为协助他们完成由 军旅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过渡 一些社会团体和社区志愿人员专为这些老兵提供心 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成效显著有关司法部门受此启发遂将此种作法引入刑事 司法体系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社区矫正思想日趋成熟 其具体措施也日益丰富 并为各国刑事立法与矫正实践所认可和接受 1 一些传统的社区矫正类型诸如 缓刑假释等在我国早已有之不过社区矫正作为一个专属的名词概念还 是 2 1 世纪的事情上海市 2 0 0 2 年 8 月开始在徐汇普陀闸北三个区进行社区 矫正的试点工作 这时候的社区矫正试点只是在部分街道进行 到 2 0 0 3 年 1 月 社区矫正工作在这三个区全面展开 这些可以看作是中国新型社区矫正制度实践 的发轫之所以说它是新型社区矫正是基于原来在中国已经有类似矫正制 1参见冯卫国著 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向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3 年版第 1 7 8 页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度 如 缓刑 假释 管制等等 不过那个时候没有一个专有的术语 社区矫正 但并不是说中国原来就没有社区矫正 所以笔者在这里将其定义为 新型社区校 正制度2 0 0 3 年 7 月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的关 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确定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 东作为全国社区矫正的试点省市 则是我国准备在制度上 法律上确立社区矫正 的正式起点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社区矫正的提出社区矫正 与行刑社会化的关系 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的实践 国外的经验借鉴等几个角度 分析如何发展完善中国的新型社区矫正制度的建设以期能够有所裨益 第一章 行刑社会化与社区矫正 传统刑罚出于报应主义和威慑观念的考虑 往往表现出泛刑主义和重刑主义 的特征而近现代刑法观念在强调罪行法定罪行相适应刑罚人道主义原则的 同时更多的强调的是刑罚的谦抑性主张刑罚轻缓化处罚的轻刑化和开放化 是刑罚发展的进步表现和必然结果 2而行刑社会化就是在为了实现罪犯的重新 社会化的目标的前提下提出来的 刑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罪犯的重新社会化 而 罪犯之所以犯罪就在于其自身的社会化缺陷3在于其没有完全社会化而我们 2 香港青年协会 北京香港青少年问题论文集香港青年协会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194 页 3 在这里笔者需要特别指出 以往的论著中多将犯罪的原因归结为人格缺陷如陈士涵 研究员的人格改造论中将罪犯改造的基本技能表述如下改造罪犯的根本目的在于 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升华人格升华的内在机制在于人格动力的升华人格动力的 升华的过程不是禁止和削弱人的本能和欲望冲动的过程 而是推动和引导罪犯的本能和 欲望去选择和获得为社会道德文明所允许的满足方式 甚至使本能和欲望冲动成为社会 发展的积极动力简言之就是他笔下的罪犯改造就是人格改造而人格是什么呢人 格就是人能够成其为人的资格每个人的人格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人 生而平等就是说每个人的人格是相同的是平等的如果说一个人的人格有缺陷 那么就是在否定其作人的资格在否定他是一个完整的自然人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的刑罚执行即行刑就是要实现其完全社会化或者说是重新社会化的目标 这也就是行刑社会化和社区矫正得以提出的由来 第一节 行刑社会化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社会化的概念 行刑社会化 即刑罚执行的社会化 那么什么又是社会化呢社会化的字面 理解是社会化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是( 1 ) 人类互相接触其思想感情信念等 逐渐趋于同化而协力合作之事是为社会化即由分离之个人递演结合而成 社会个人生活转化为社会生活之一部之意2 社会主义者谓一切产业应从 个人所有转变为社会全体所有由社会公共团体管理之亦称社会化 4 在本文里笔者要研究的社会化主要是指这里的第一种意思社会化 是一个过程是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 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对于人的社会化又有许多不同解释如美国著名的 社会心理学家 e . 弗罗姆认为社会化就是诱导社会的成员去作那些想要使社 会正常延续就必须要作的事 5 简言之就是叫人如何去适应社会美国社会学 家 i . 罗伯逊则认为社会化就是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 式的社会相互作用过程 6 而我国知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则认为社会化 就是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 程 7 而社会心理学家吴江霖教授则将其简化为怎样把自然人变成对社会 4 参见 辞海中华书局 1936 年版 5 e . 弗罗姆 精神分析个性学及其在理解文化中的应用转引黄育馥人与社会 社会化问题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5 页 6 i.罗伯逊 社会学商务印书馆 1990 年版第 54 页 7 参见 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54 页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有用的社会人就是社会化 8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社会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个人在社会中 通过学习和接受教化等各种方法手段了解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 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二是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参加到社会关系系统 对已有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理念进行再生产和再创造的过程 也就是作为一个 社 会学习者和社会参加者的个性和社会性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行刑社会化的概念 对于行刑社会化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o f p e n a l t y e x e c u t i o n , 主要的理解有 以下几种 1 行刑社会化指的是自由刑的执行中注重社会因素在矫正工作中的作用 放宽对罪犯自由的限制加强罪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使之易于复归社会 9 2 行刑社会化指的是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通过放宽罪犯的自由拓宽罪 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 促使罪犯掌握生活技能和有关的社会知识 塑造罪犯符合 社会的正常的信仰和人格最终促成罪犯复归社会 1 0 3 行刑社会化指的是监狱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为最大程度的减少自由刑 的负面效应将监狱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教育转化罪犯的思想促 使他们最终适应社会而采取的行刑措施 1 1 4 行刑社会化指的是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为避免自由刑的不良后果通 过放宽监狱与社会的隔离程度 拓宽罪犯与社会的联系 促使罪犯掌握生活技能 与相关的社会知识 塑造罪犯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 最终促成罪犯复 8 参见 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工人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94 页 9 董丽君 谢高仕国外行刑社会化以及我国行刑社会化的完善载湖南省政法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 4 期第 65 页 10谢望原 翟中东对我国行刑社会化的思考载法学评论2000 年第 1 期第 59 页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归社会而采取的确保罪犯与社会生活相接近的行刑措施 1 2 5 行刑社会化指的是不把监狱单看作国家的机关而把它看作社会事业的 一种社会有过问的权利并有协助的责任社会团体替监狱分担一部分行刑事 务的现象 1 3 以上几种看法 观点都从一定的角度分析解释了行刑社会化的概念 但是总 的说来还是不够完整笔者比较赞同杨殿升等学者在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 里对行刑社会化所下的定义 西方现代监狱行刑原则之一 监狱行刑活动要依靠 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 共同实现刑罚目的 行刑社会化是现代西方监狱 行刑的一种发展趋势 其基本观点认为监狱不是国家的专门暴力机器 而是一种 社会事业 是解决犯罪这一社会问题的主要场所 行刑不是惩罚报应罪犯的过程 而是使罪犯社会化的过程 即使犯人重新学习适应社会生活 渐近回归社会的过 程 以此为出发点 主张建立一套能够促使犯人社会化的新的行刑制度和行刑方 式诸如开放式监狱社会处遇制出狱人的社会保护社区服务等与之相适 应 主张社会享有过问行刑事务的权利并有协助监狱行刑的责任 让公众参与行 刑活动 在我国 对判处徒刑的罪犯的惩罚和改造主要由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承 担在监狱和其他监禁场所执行同时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改造罪犯 的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社会各部门 各阶层对改造罪犯工作的 支持和配合贯穿在行刑的全过程并且延续到罪犯刑满释放后的安置就业实 行国家专门机关与社会相结合是我国监狱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 1 4 罪犯之所以犯罪就在于其社会化缺陷导致社会性丧失那么通过重新社 11崔书会 赵俊明行刑社会化探析载中国司法2 0 0 1 年 12陆而启 王铁玲监狱行刑社会化理性分析载石油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 1 期 第 7 5 页 13参见林纪东 监狱学三民书局 1 9 8 6 版 14参见 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刑罚学犯罪学监狱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3 年 1 月第一版第 9 2 5 页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会化就要重建其社会性而行刑社会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行刑场所的社 会化行刑主体的社会化以及行刑内容的社会化 1 5 事实上行刑场所的变更必 然要引起行刑主体 行刑内容的变化 行刑社会化强调罪犯与社区的互动 交流 强调社会(团体)参与对罪犯的改造活动必然要让犯罪人走出监狱迈向社会 因此行刑社会化就要求刑罚执行的场所不可能仅仅局限于监狱(或者其他的封闭 式监禁机构)即刑罚执行场所必须可以是社会的开放性或者公共性的场所而 行刑场所的变更就必然涉及到执行主体的变化因为(1)监狱的工作人员难以 到监狱外对罪犯实施管教 监狱工作人员本来已经担负大量监狱管教任务 如果 再派监狱工作人员实施监外工作的话会进一步加大监狱的工作压力(2)有些 工作例如出狱人的保护问题监狱一般来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承担 监狱本身在社会人力资源 财力资源以及工作机会 技术培训能力上远远不如有 关的社会组织 罪犯或者出狱人的社会问题如果还需要监狱来解决的话 那如何 还能够谈得上社会化呢监狱本身并不是一个兼有学校 家庭 企业职能的全能 单位其社会功能也是单一的有限的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利用其他的社会单 位来加以补充(3)从经济资源上讲监狱在经费方面往往会面临僧多粥少 的困境监狱的经费不仅用在罪犯的身上而且要支付工作人员的相应花费和 一般的社会单位相比较 并没有相应的减轻压力的功能承担者 而社会组织一般 可以利用积少成多的优势动员社会力量的总体关注借助社会一般成员对 社会稳定安全感的看重形成合力集聚社会的力量来完成行刑社会化的任 务(4)从良好环境的创造上社会组织本身有一种监狱难以企及的优点就是 具有一般性的社会亲合力能够理解罪犯在受到法律否定评价情形下的实际需 要而罪犯在被以社会化方式执行刑罚时往往处于社会组织的控制之下 15赖早兴 国外行刑社会化以及我国行刑社会化的完善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 0 0 2 年第 1 期第 2 9 页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给社会组织以主体地位和主动性 显然有利于社会组织本身发挥积极性 真正地 配合好监狱的工作5 在社会化行刑的实践中 有些原来的监狱工作人员的主 体身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成为罪犯改造的社会力量当然随着行刑场所 行刑主体的变化 行刑内容也必然不同于在监狱中的刑罚执行 行刑社会化的基 本概念应当反映这三点 即行刑场所的社会化 行刑主体的社会化以及行刑内容 的社会化 三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项行刑原则 行刑社会化是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吸纳了以 往刑罚理论中的先进因素 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笔者在将其归纳为六个方面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支持着行刑社会化理论 1刑罚人道化思想 刑罚人道化思想体现在刑罚执行过程中 就是指要把罪犯当作人看待 尊重 罪犯人格尊严不体罚虐待罪犯保证罪犯所享有各种法定权利切实关心日常 生活并给予相应的物质保证 16当代西方监狱学理论强调犯人的法律地位 认为 应将犯人视为具有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人应保障犯人生活学习条件和探视权 申诉权以及信仰自由的权利等 不能因为犯人被剥夺自由而导致其身体 财产和 名誉的损害 除非法律有明文规定以剥夺某项权利作为额外惩罚 应废除使用残 酷的戒具和有悖人道的独居制等 刑事法律是以人权为基础的 在行刑法律运作 领域中 罪犯人权保护具有特定的法律意义 而人权是以人道为社会进步目标的 从人权道义的角度看刑罚人道化思想对行刑社会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其理 论上的依据贝卡里亚指出刑罚要成为公正的刑罚就不应当超出足以制止 16 参见马克昌主编 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34 页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人们犯罪的严厉程度 1 7 行刑社会化强调对于受刑人处遇条件的改善与保护 是 人道化思想在刑罚适用上的具体体现 人类迄今为止的刑法史表明刑罚的总的发展趋势是文明化人道化轻缓 化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只有天道王道而没有人道人道主义作为刑罚 执行的基本原则之一 是伴随着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兴起而出现的 从中西 方刑罚的发展演变来看刑罚体系的中心由死刑肉刑转向自由刑刑罚也由繁 到简基本上遵循了由严酷到缓和的趋势继 1718 世纪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运 动的兴起维护人权尊重个人的价值平等博爱的人道观念深入人心文艺复 兴后资本主义自由平等人道观念得以广泛传播人们日益认识到死刑肉 刑的残酷性野蛮性强烈要求刑罚的人道化废除限制死刑肉刑等非人道 的刑罚 这样自由刑及其执行自由刑场所监狱应运而生 自由刑开始成为刑罚体 系中最重要的刑种自由刑具有可分性隔离性伸缩性等优点符合刑罚人道 精神有利于预防犯罪和矫正罪犯但自由刑存在罪犯交叉感染出狱后不适应 社会生活矫正成本巨大等诸多弊端仍然需要进一步人道化尽量使在罪犯在 不脱离社会的情况下执行刑罚使这种学说充分考虑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尊 严价值始终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2教育刑理论 从刑事法理论的发展来看19 世纪前注重考察的是犯罪行为而不是犯罪 人19 世纪后随着刑事人类学派的兴起和刑事政策学的滥觞刑事法学者逐 步重视对犯罪人的研究 18从刑法科学史而言 刑法理论总沿着两条主线发展着 其一强调客观之罪注重报应之刑学界称之为客观主义的刑法理论刑事古 17 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 9 9 3 年版第 1 3 页 18张文 刘艳红犯罪人理论的反思与重构载中外法学2000 年第 4 期第 385 页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典学派旧派其二强调主观之罪注重教育之刑学界称之为主观主义的刑 法理论刑事近代学派新派受古典学派报应刑思想的影响近代的西方监狱 仅仅是惩罚赎罪的场所 造成监狱中犯人退化和相互交往严重 累犯难以抑制的 增加 19并不可能有效地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适应时代客观需要的新派教育刑 理论把刑罚当作教育犯人的一种方法认为人的可塑性很大人类本性最大的 特点就是可教育性 20在一定的条件下既可以为善 也可以作恶必须扩大教 育力量 促使其为善 防止作恶 对于违法犯罪者 必须加强教育和矫正的力度 使其弃恶从善重新社会化并防止再犯因而为达到教育和改造犯罪人的目 的就应当选择各种适宜的方法不仅需要运用监狱等监禁措施而且还要广泛 施用监外的处遇方法 在其罪犯获释后的一段时间内 对其进一步加强教化保护 以巩固行刑效果和预防再犯教育刑理论由以李斯特为首的刑事社会学派创立 一般来说 教育过程是从根本上培养造就被教育人从事社会生活的过程 教育刑 理论可以说是培养 造就罪犯回归社会从事正常社会生活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人 适应环境生存的同时被生存环境所塑造 罪犯不是天生的犯罪人 往往是由于不 良因素的影响才走上犯罪道路的 但是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绝大多数罪犯都可 以通过教育感化改造成守法公民因此在刑罚执行过程中贯彻教育刑理论对 罪犯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和养成适当的社会生活方式有很大 的帮助作用 从教育罪犯改邪归正的角度看 可以说教育刑理论是现代社会行刑 社会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3刑事政策学理论 刑事政策学是有关刑事政策的理论 它集中研究犯罪的原因 预防犯罪的对 19意菲利 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137 页 20 参见查尔斯 霍顿库利著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等译华夏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5 页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策分析评价以及探讨有关刑事制度等 21它是研究犯罪 刑罚以及两者之间的 关系关于行刑上的价值判断的系统科学刑事政策并非对社会的而是对个 人的是以个人的教育改善为其任务 22刑事政策学是李斯特等人在刑事社 会学派的理论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 主要研究社会保安措施 刑满释放犯的更 生措施和刑罚具体运用问题注重非刑罚措施的运用对轻刑犯初犯偶犯 青少年犯在可能的情况下多适用非刑罚措施在家庭和社会的保护教育下弃 恶从善李斯特主张对机会犯以惩戒为主要手段对可能改善的情况犯应当进 行矫正治疗和感化对不可能改善的情况犯则进行长期或终身隔离李斯特还 主张限制短期自由刑扩大缓刑假释的适用范围废除或限制死刑改进行刑 设施实行保安处分和不定期刑制度正是以菲利和李斯特为代表的目的刑论 看到了传统刑罚对犯罪的被动的事后的消极的惩罚的功能局限在积极倡导 目的刑观念的同时积极探索弥补刑罚功能不足的刑罚替代措施提出了限 制刑罚适用范围的犯罪的非刑罚处理和保安处分理论 在目的刑论的倡导下 在 反省以剥夺自由刑为中心的传统刑罚体系的缺陷的基础上 各国刑法不同程度地 规定了犯罪的非刑罚化处理的措施 从而大大限制了法定刑罚圈的范围 推动了 世界性刑法改革运动中的行刑社会化运动 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李斯特的这句至理名言可以看作 是刑事政策学的指导思想 刑事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教育改造犯罪人 使其重新成 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23而研究行刑社会化就是刑事政策学的内容之一 另一方面 刑事政策学所具有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又为行刑社会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从注重依 靠社会力量方面看 刑事政策学理论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之 一 21 参见杨春洗主编 刑法基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3 页 22 参见张甘妹著 刑事政策台湾三民书局 1979 年版第 12 页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4深化的复归理论 19 世纪下半期和 20 世纪上半期是复归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复归理论 认为所有罪犯都是可复归的监狱是一个提供矫正罪犯的富有建设性的地方 而不是一个惩罚罪犯 剥夺犯罪能力的场所 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反思和检讨复归 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深化了复归理论认为将一个人数年之久关押在高 度警戒监狱里告诉他每天睡觉起床的时间和每日每分钟应做的事然后再将 其抛向街头并指望他成为一名模范公民 这是不可思议的! 24在现代化的工业社 会里 社会生活的一切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如果人们让罪犯蹲在大墙的后面 罪犯与这种社会生活的联系必然丧失 25因此 矫正的任务包括在犯人和社区 之间建立或重新建立牢固的联系 使罪犯归入或重归社会生活中去 恢复家庭关 系获得职业的教育就广泛的意义而言即在于为犯人在社会正常生活中获得 一席之地提供帮助 这不仅要求必须努力改变每一名罪犯这一点曾经是复归 模式的惟一目标而且这需要发动和改造社会及其各类机构 26 犯罪是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刑罚执行是改造人 培养人的一种 社会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 既要体现国家和社会减少或遏制违法犯罪现象的要求 又要促进被矫正人员的身心发展 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 矫正教育是把社会 共同遵守的道德 法律规范和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转化为被矫正人员的德行 智 慧和能力帮助他们形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把他们 塑造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 行刑的目的就是要促使他们复归社会 在罪犯复归社 23张甘妹著 刑事政策台湾三民书局 1979 年版第 9 页 24美克莱门斯 巴特勒斯著 矫正导论孙晓雳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30 页 25 参见德汉斯 约阿希姆 施奈德 犯罪学吴鑫涛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927 页 26美克莱门斯 巴特勒斯著 矫正导论孙晓雳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2 页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会前后 只有充分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 合力救助 教育改造和防范犯罪分子 才能保证和巩固刑罚执行的效果确保行刑目的的实现行刑的过程就是促使 服刑人员被矫正对象个体再社会化和自我救助复归的过程由此可见从 依靠社会力量教育改造 防范犯罪的角度 深化的复归理论是行刑社会化重要的 理论基础之一 5行刑经济化观念 行刑经济化 就是在刑罚执行过程中 力求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有效地预防 和控制的最大社会效益 以不执行 减少执行以及不实际执行刑罚来达到执行刑 罚的效果寻求刑罚执行的多效益 27行刑经济化原则滥觞于资产阶级的启蒙理 论是行刑从蒙昧野蛮走向科学和文明的重要体现行刑经济化观念与行刑社 会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将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法学社会科学领域之后 经济分析法学成为当今法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 行刑的经济化观念也正是这一 法学理论在行刑过程中的充分体现 行刑的经济化在当今行刑社会化理论与实践 已经成为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当然 行刑经济化不能背离罪刑法定和罪刑相当原则 对于刑罚执行做出 经 济化考虑的同时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一定要是法定范围内行刑经济化 不能加以无限扩大 这样行刑社会化既保持了定罪量刑的严格标准 在客观上又 减少了监禁人数降低了刑罚执行的负作用有利于将罪犯早日改造成功重返 社会在刑法中我们的宗旨是犯罪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以及刑事审判制度的运 转成本最小化 28这样既合法又 经济充分实现了行刑效益可以说行刑经 济化观念是行刑社会化的理论依据之一 27参见马克昌主编 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27528 页 28 美罗伯特 考特托马斯尤伦著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6刑事补偿理论 一般而言 犯罪直接侵害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为弥补犯罪行为给受害人造 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各国法律均规定犯罪分子应给予受害人相应的补偿 正如贝卡里亚所言有些人免受刑罚是因为受害者方面对于轻微犯罪表示宽大 为怀这种做法是符合仁慈和人道的但却是违背公共福利的受害的公民个人 可以宽免侵害者的赔偿 然而他难道也可以通过他的宽恕 同样取消必要的鉴戒 吗?!使罪犯受到惩罚的权利并不属于某个人而属于全体公民或属于君主某 个人只能放弃他那份权利但不能取消他人的权利 29因此 依照这种刑事补 偿理论 在判令罪犯对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进行赔偿的同时 还应判令犯罪分 子对社会进行赔偿 但传统的执行方法很难对社会作补偿 只有在行刑社会化的 情况下 犯罪分子为社区提供无偿或低酬的社区公益性劳动 或参加社会化生产 等才具有社会补偿的性质由此可见从补偿社会的公正角度行刑社会化与 刑事补偿理论相符合而且刑事补偿理论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一 上述六种理论学说和思想观念在不同时期 不同国家先后为行刑社会化的实 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这些理论一旦产生之后又是互相影响彼此作用的并 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行刑社会化的合理性基础 第二节 社区矫正相关理论 要研究社区矫正 是必先弄清楚社区的概念 因为社区矫正首要条件是要在 社区内进行 而社区的概念明晰了 对于社区矫正的目的原则自然可以起到一个 良好的指导作用 社 1994 年版第 755 页 29 意贝卡里亚 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59 页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一社区的概念 对于社区的理解国内外的学者见解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 1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 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3 0 2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教授 r 帕克在社区研究中从社区基本特点 给社区下了定义社区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 一是有按区域组织起来的人口 二是这些人口不同程度的与他们赖以生息的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是生活在社 区的每一个人都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 3 1 3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 希勒里在 1 9 5 5 年给社区下了一个较为简单明了的定 义 社区是指包含着那些既有一个或者更多共同性要素以及在同一区域保持社会 接触的人群 3 2 4 我国社会学学者徐永祥教授等在总结归纳诸多社区理论后给社区所下定 义则为所谓社区是指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 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地域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3 3 在这里笔者倾向于徐永祥教授的观点社区首先是人的集合互动是社区 的最大特征当然社区是一定地域的社区而且要拥有组织机构而在使用社 区矫正的时候社区矫正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与犯罪人的相互作 用让罪犯在社区居民的帮助下实现罪犯的再社会化过程就是服刑人员忘掉 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接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 3 4 从而完成服刑人员的改造 30参见陆学艺主编 社会学知识产权出版社 1 9 9 6 年版第 2 1 0 页 31参见拉里 莱恩 l l y o n 都市社会中的社区 英文版 芝加哥 多塞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5 页 32乔治 希勒里g a j r h i l l e r y社区的定义一致的地方载乡村社会学 1 9 5 5 年 6 月刊第 1 1 8 页 33徐永祥著 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 0 0 0 年 1 2 月第一版第 3 3 3 4 页 34 参见美戴维 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rentice hall 出版公司 1999 年版第 166 页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届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二社区矫正的定义 关于社区矫正直接的翻译 c o m m u n i t y - b a s e d c o r r e c t i o n s 简单的理解 就是把罪犯放在社区里进行改造工作 而不是将他们放在监狱等监禁场所予以关 押笔者查阅了不少资料在外国的对应概念里最接近的概念是社区制裁 c o m m u n i t y - b a s e d s a n c t i o n s 美国犯罪学家大卫杜菲使用了社区刑罚 c o m m u n i t y s e n t e n c e 的概念他认为社区矫正是刑罚的一种较新的社区刑 罚包括社区服务 赔偿 复合刑罚 s p l i t s e n t e n c e 家庭拘禁 h o m e d e t e n t i o n 间歇监禁i n t e r m i t t e n t c o n f i n e m e n t 等 3 5 也就是说在国外的社区矫正 所涵盖的范围要比我们现在所探讨的大的多一般有暂缓监禁s u s p e n d e d s e n t e n c e s o f i m p r i s o n m e n t缓刑监督令t h e p r o b a t i o n o r d e r有条件的 解除指控c o n d i t i o n a l d i s c h a r g e社区服务令t h e c o m m u n i t y s e r v i c e o r d e r复合命令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r d e r宵禁令t h e c u r f e w o r d e r 监管令t h e s u p e r v i s i o n o r d e r护理中心令t h e a t t e n d a n c e c e n t e r毒 品处遇和检测令t h e d r u g t r e a t m e n t a n d t e s t i n g o r d e r行动计划令t h e a c t i o n p l a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