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诸子平议》注释校勘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诸子平议》注释校勘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诸子平议》注释校勘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诸子平议》注释校勘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诸子平议》注释校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俞樾是晚清时期学识渊博的大师鸿儒,其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对群经、诸子的校勘、 注释及对古汉语“文例”的归纳总结方面。就笔者所知,对其群经和古汉语“文例”进行 研究的学者较多,而对诸子平议的研究还只是一鳞半爪。作为处于清代训诂活动衰落 期仍保持朴实学风的俞樾,其著作诸子平议亦应受到重视,对它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 全面。诸子平议是对予书字词、文旬的注释和校勘,研究该书在注释、校勘领域所取 得的成就,可以确定它在训诂校勘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俞氏对诸子字词、文句的校注,善 于纠正古注,旁征博引,论证详实,往往有其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诸子平议一书中出现的注音术语不多,释义及释通假的术语则较为普遍。从释通 假术语的大量存在,可以看出俞樾治学继承了乾嘉学派“因声求义 的原则。该书综合运 用了多种训释方法,既有形训,也有声训与义训。其中采用的声训法有“声同式”、“音同 ( 近) 式”、“读如( 为) 式”等多种形式,义训法有描写性状、设立界说、以通语释方言 等八种类型。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中应用的据境索义法,主要依据文章主旨、上下文意、语 法关系等训释意义,同时又能够把内外语境结合起来进行运用。从训诂内容的角度来看, 俞氏的诸子平议既考释字词读音、词句含义,又通释语法规则、阐述史实典故,训释 内容丰富多彩。 俞氏的诸子平议除了注释外,还重点对字词、语句进行了缜密的校对,主要运用 了“或为( 作) 、“当为( 作) 、“衍 、“脱 等七类校勘术语。在校正的过程中,俞氏侧 重于本校和理校,尤其是理校法的运用相当娴熟,足见其深厚的小学功底,偶尔也使用他 校法。他往往从文义、结构、语法等诸多方面入手,对各篇章进行全方位的校正,字词的 形义、语句的标点和顺序、篇章的版本等多有涉及。 诸子平议对诸子的注释与校勘,运用多种注校术语,典范地使用各种注校方法, 注校的内容十分丰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诸子平议也集中体现了俞氏校注古 籍的学术思想,即不拘一说博采众善,群书互证务求通博,敢于怀疑否定异说,实事求是 保留意见,同时又能够形声义互求。诸子平议也有些许不足之处,如个别地方释义不 妥,或断句有失,或错用通假,或盲从古注等,但微瑕不能掩瑜,俞氏在校释诸子过程中 既能借鉴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和方法,同时又能别开生面地发明创造,为今人研究古籍树 立了榜样。 关键词:注释校勘俞樾诸子平议 a b s t r a c t y uy u ei sal e a r n e dm a s t e ro ft h el a t eq i n gp e r i o dh o n g r u ,h i sa c a d e m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r e m a i n l yr e f l e c t e d i n q u n j i n g ,t h ec o l l a t i o na n da n n o t a t i o na b o u tt h i n k e rz h u z i ,a n d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a n ds u m m a r i z a t i o no n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w r i t i n gp r e c e d e n t a sf a ra si k n o w , a l t h o u g ht h e r ea r em a n yp r o f e s s o r sw h oh a v ed o n em u c hr e s e a r c ho nq u n j i n ga n d w r i t i n g p r e c e d e n t ,b u tt h e yh a v ed o n el i t t l eo n “z h u z i p i n g y i a t h o u g hi nt h et i m eo ft h ed e c l i n eo f e x e g e s i sa c t i v i t i e si nq i n gd y n a s t y , b u tt h es t y l ef o ry uy u es t i l lm a i n t a i nt h es i m p l e t h ew o r k z h u z i p i n g y i ”s h o u l db ea t t a c h e dm o r ei m p o r t a n c eo n ,a n di ti sw o r t hd e e p l ya n dw i d e l y r e s e a r c h e d ,e s p e c i a l l yi t sa c h i e v e m e n to nn o t ea n dc o l l a t i o n ,w h i c hc a l ls e tu pi t ss t a t u sa n d s i g n i f i c a t i o n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o fe x p l a n a t i o n sc o l l a t i o n y u sw o r d so nt h et e x t u a ln o t e t h es c h o o l ,g o o da tc o r r e c t i n gt h ea n c i e n tn o t e s ,i n f o r m a t i v e ,d e t a i l e da r g u m e n t ,o f t e nh a v et h e i r o w nv i e w sa n do p i n i o n s z h u z i p i n g y i ”ab o o ka p p e a r sl i t t l ep h o n e t i ct e r m i n o l o g y ,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a n dp a s so f ft h e t e r mi sm o r ec o m m o n i ti s e a s yt os e e ,t h a ty uy u es c h o l a r s h i pi n h e r i tt h eq i a n j i as c h o o l s e e k i n gj u s t i c ef r o ms o u n d ”p r i n c i p l e t h eb o o ks u m m a r i z e st h eu s eo fav a r i e t yo ft r a i n i n g r e l e a s e ,a p a r tf r o mt r a i n i n gas i m p l ef o r m ,t h eu s eo fs o u n dt r a i n i n gm e t h o d sa r e “s o u n dt h e s a l n et y p e ”,“s o u n dt h es a m e ( n e a r ) 一s t y l e ”,“r e a d i n g ,s u c ha s ( f o r ) s t y l e ”a n ds oo n ;m e a n t r a i n i n gm e t h o d sa r ed e s c r i b e dt r a i t s ,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d e f i n i t i o ni no r d e rt op a s st h ee i g h t t y p e so fl a n g u a g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d i a l e c t s ;m o r ew o r t h yo fc o n c e r n i n gi sy u sm e t h o d ,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j u s t i c et h r o u g h o u tt h ec o r d ,h i sc o m b i n a t i o no fi n t e m a la n de x t e r n a lc o n t e x t , t h em a i nt h r u s to ft h ea r t i c l eb a s e do n ,c o n t e x t u a lm e a n i n g ,g r a m m a rr e l a t i o n s e x p l a n a t i o n s c o l l a t i o n y u se x p l a n a t i o no ft e r m sb o t h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t h em e a n i n go fw o r d sa n dp h r a s e s ,b u t a l s op a s sg r a m m a rr u l e s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t oe x p l a i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o fa l l u s i o n s ,e x p l a n a t i o n s c o i l a t i o nw a sr i c hi nc o n t e n t i na d d i t i o nt oy u 。sc o m m e n t s ,b u ta l s oe m p h a s i so nt h ew o r d s ,s e n t e n c ec a r r i e do u tc a r e f u l l y a n dp r o o f - r e a d i n g ,t h em a i nu s eo f o rt o ( m a k e ) ,w h e ni s ( m a k e ) ,y a h ,o f f a n ds oo n s e v e nc a t e g o r i e so ft e r m sc o l l a t e d i n 也ec a l i b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y u se m p h a s i so ns c h o o la n d s c h o o lg r o u n d s ,i np a r t i c u l a rt h er e a s o n a b l eu s eo ft h el a ws c h o o lq u i t es k i l l f u l l ys h o w sh i sd e e p g r o u n d i n gi np r i m a r ys c h o o l ,o c c a s i o n a l l y , t h eu s eo fh i sl a ws c h 0 0 1 h eo f t e nm e a nf r o mt h e t e x t ,s t r u c t u r e ,g r a m m a r , a n dm a n y - p r o n g e da p p r o a c ht ot h ev a r i o u sc h a p t e r st oc o n d u c taf i l l l r a n g eo fc o r r e c t i o n ,w o r df o r ma n dm e a n i n g ,s t a t e m e n t ,p u n c t u a t i o na n do r d e r , a n dm a n yo t h e r v e r s i o n so fc h a p t e r sa r er e l a t e d t h i sp a p e rs u m m a r i z e s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f a i l u r e so f z h u z i p i n g y i h a v en o t e da n d c o l l a t e dt oz h u z i ,w h i c hu s e da l lk i n d so fp h o n e t i ct e r m i n o l o g ya n dw a y so fc o l l a t i o n g y u s s u c c e s si sm a i n l ym a n i f e s t e di nt h ec o m m e n t ,s u c ha sh ea l w a y si n s i s t e dt h a ti n f o r m a lo n e ,a n d g a t h e r e da d v a n t a g e ;b o l dd o u b t ,t h a tt h en e g a t i v ed i f f e r e n c e s ;s e e k i n gt r u t hf r o mf a c t s ,k e e p u p ;s h a p e ds o u n dp r i n c i p l e so fj u s t i c es e e k i n ge a c ho t h e r “z h u z i p i n g y i ”a l s oh a v es o m e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s u c ha s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i sw r o n g ,a n dd i dn o tp u n c t u a t ec o r r e c t l y ;u n k n o w ni n a n c i e n tr h e t o r i c ;n o ti d e n t i f i e d ,a b u s e dp a s sf a k ei ns o m e w h e r e ;t h em o r es e r i o u s p r o b l e mi st h a t y uh a ds t r o n gr e t r ot h i n k i n g ,a n do f t e nb l i n d l yp u r s u i t e do ft h ea n c i e n tn o t ea n dt h eo l d s a y i n g b u tt h em i c r of l a wc a n n o tc o v e rt h ef i n ej a d e ,y ur e l e a s e si nz h u z ip r o c e s si nt h es c h 0 0 1b o t h t o b ea b l et ou s ef o rr e f e r e n c ea b s o r b sp r e d e c e s s o r s o u t s t a n d i n ga c h i e v e m e n ta n dt h em e t h o d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a n dc o u l dt h ei n v e n t i o na n dc r e a t i o n ,s t u d yt h ea n c i e n tb o o kf o r t h ep e o p l eo fo u r t i m et os e tu pag o o de x a m p l e k e yw o r d s :c o l l a t i o n ,n o t e s ,y uy u e ,z h u z i p i n g y i 目录 一、绪论l ( 一) 俞樾的生平l ( 二) 诸子平议的内容、研究现状及其研究价值1 二、诸子平议注释研究3 ( 一)诸子平议的注释术语3 1 、释义术语的运用3 2 、注音术语的运用7 3 、通假术语的运用9 ( 二)诸子平议的注释方法l o 1 、以形说义法1 0 2 、因声求义法l l 3 、直陈语义法1 3 4 、据境索义法1 5 ( 三)诸子平议的注释内容1 7 1 、解说字词读音1 7 2 、解说字句含义1 7 3 、通释语法规则1 8 4 、阐释史实典故1 9 三、诸子平议校勘研究2 0 ( 一)诸子平议的校勘术语2 0 ( 二)诸子平议的校勘方法2 3 l 、本校法的运用2 3 2 、他校法的运用2 5 3 、理校法的运用2 5 ( 三)诸子平议的校勘内容2 7 7 7 8 8 8 9 9 9 2 2 2 2 2 2 2 2 jj ,一日 一 一 一 一简本字义韵读字脱 版文文音句数 、序正识查释对正错语校辨审考校校校校 , , , , , , , , 1 2 3 4 5 6 7 8 9 、校正文与注文之混3 0 四、诸子平议的注释校勘评析3 0 ( 一) 诸子平议的注释校勘思想原则3 0 1 、不拘一说,博采众善3 0 2 、群书互证,务求通博3 1 3 、敢于怀疑和否定异说3 1 4 、实事求是,保留己见3 2 5 、形声义互求3 2 ( 二) 诸子平议注释校勘的不足3 3 1 、个别地方不明修辞3 3 2 、个别地方断句有失3 3 3 、校正释义偶有不妥3 4 4 、偶尔错用通假d o0 3 4 5 、有一定程度的复古、保守思想3 5 五、结语3 6 参考文献3 7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 9 致谢4 0 诸子平议注释校勘研究 一、绪论 ( 一) 俞樾的生平 俞樾( 1 8 2 l 1 9 0 7 ) ,字荫甫,号曲园,生于浙江省德清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 俞廷镳一生“砥学砺行 ,但在科场上颇不得意,直到七十岁应乡试得中,因年迈之故, 只得副榜贡生,著有四书评本一书。父亲俞鸿渐勤于读书,善书画,“于学无不通”, 成年后家境衰落,靠设馆授徒来维持全家生活砼1 。嘉庆二十一年( 1 8 1 6 ) 中举,后来屡试不 第,著有印雪轩文集二卷、诗集十六卷等。俞樾自幼聪颖,从六岁起就跟随母亲 学习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多能成诵。儿时的教育对他一生影响很大,他 在晚年慨叹说:“中年以后博览古今书籍,清夜不寐,偶一寻绎,其了然在心目问, 背讽犹得十之六七者,皆童时所诵习也 1 。俞樾3 0 岁进京会试,曾国藩深为赏识。咸 丰二年( 1 8 5 2 ) ,被授于翰林院编修,他阅读大量古今书籍,自称“兰台之藏,龙威之秘, 涉猎所及不为不广矣”“1 ,为日后从事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长期主持杭州诂经 精舍及其他多个重要书院,门生弟子很多,如章太炎、黄以周、缪荃荪、吴昌硕、戴望等。 咸丰八年( 1 8 5 8 ) ,因发生割裂试题事件被革职返回江南,购地建宅,题为曲园,在此“闭 户发箧,取童时所读诸经复诵习之,于是始窃有撰述之志”嵋1 。这一年夏天,他拜读了王 念孙父子的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等多部著作,从而产生了继承王氏之学的愿望,开 始著述群经平议和诸于平议。 俞樾学问渊博,治学严谨,他一生潜心研究、考证经籍,著书五百卷,总称春在堂 全书。俞氏治学宗王氏父子,又有所发明,其代表作为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 书疑义举例三书,被后世认为是“确守家法,有功经籍”呻1 。两部平议的撰成,引 起国内外学术界人士的瞩目,人们称其“真近来闳制,有此书数十卷,不复知有干户侯” 。俞氏用治经的方法来研究诸子,他认为“圣人之道具在于经,而周秦诸子亦各有所得 订1 ,从而写下了诸子平议这部著作,该书仿效王念孙的读书杂志,边校勘边注释, 对诸子各书进行整理和研究。俞氏的注释、校勘,在方法上,与王氏父子一样,以古音求 古义,不限形体,但不如王氏父子严谨,正如郭在贻先生所说:“俞氏治经、小学发明亦 不少,但偶有穿凿皮傅之处,其精审允惬不逮王氏父子。 陋1 ( 二) 诸子平议的内容、研究现状及其研究价值 晚清俞樾的诸子平议( 下简称诸) 群经平议是对乾嘉学者王念孙、王引之 父子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的直接继承与发展。诸共三十五卷,是一部训诂和校勘 文中的用例皆取自 诸子平议( 上) 前1 6 卷 俞樾孙琴西观察书,冯听涛秀才书 m 袖中书卷一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 的笔记体学术著作。俞樾序其端日:“圣人之道,具在于经,而周秦两汉诸子之书,亦各 有所得。虽以申韩之刻薄,庄列之怪诞,要各本其心之所独得者,而著之书,非如后人剽 窃陈言,一倡百和者也,且其书往往可以考证经义,不必称引其文,而古诗古义,居然可 见,故读,凡此之类,皆秦火以前。六经旧说,孤文只字,寻绎无穷。乌呼,西汉经 师之绪论,己可宝贵,况又在其前欤! 然诸子之书,文词奥衍,且多古文假借字,注家不 能尽通。而儒者又屏置弗道,传写苟且,莫或订正。颠倒错乱,读者难之。樾治经之暇, 旁及诸子,不揣鄙陋,用群经平议之例,为诸子平议。”口1 阐释了其著诸一书 的必要性。诸子之书,不像儒家经典那样注释的版本很多,因此可疑之处就多一些。有些 问题,虽然清代训诂学家尤其是乾嘉学者们已经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校正,但是存在的问题 仍然没有完全解决。俞氏继承了王氏父子的传统,在训释古籍和校正传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诸一书平议了管子、晏子春秋、老子、墨子、苟子、 列子、庄子、商子、韩非予、吕氏春秋、春秋繁露、贾子、淮南内篇、 太玄、法言十五种子书,内容都是俞樾在阅读这些古籍时所做的杂记,依原著的顺 序,摘录有问题的语句,后面加按语。这些杂记是对上述古籍从文字、音韵、注释、校勘 等诸方面所作的考释,内容丰富,其成就高于作者同类著作群经平议。 诸在体例上模仿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但在内容上俞氏运用自己的方法与体例 进行了独立的全新的研究,正如梁启超所言:“荫甫私淑石腥父子,刻意模仿,但他并非 蹈袭,乃应用王家的方法,补所未及 n 引,其价值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公认:章太炎评论说: “群经不如述闻谛,诸子乃与杂志抗衡。 u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 术史中谓诸为“最精善之校勘家著作 。n 2 1 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俞樾笔记中与注释、 校勘相关内容的研究较少,系统研究俞樾的论著也不多,而且大部分都是介绍他的生平和 著作的。可以拿来研究俞樾的著作主要有章太炎的俞先生传、谢本师,梁启超的清 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徐世昌的清儒学案, 杨向奎的俞樾曲园学案,蔡冠洛的清代七百名人传,清史稿俞樾传等。比较 集中介绍俞樾的书,目前只有由俞润民、陈煦编写的德清俞氏,该书重点讲述了他的 学术成就,但其研究也仅仅停留在表层。前人探讨俞樾的注释、校勘成就,主要集中于群 经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两书,诸虽有所涉及,但研究尚不深入。研究俞樾的重要 论文有王其和的论俞樾的训诂思想与方法,罗雄飞的试论俞樾学术思想的几点局限、 俞樾校释群经诸子的得与失。独立研究诸训诂的论文有王智忠的 训 诂失误摭拾及其 训诂研究,而较全面的研究该书注释、校勘两个方面的 论文及著作,目前还未见到。本文拟进一步对诸进行研究,并将该书中与注释、校勘 相关的内容作为论文的重点。同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全面地概括出俞樾在注 释、校勘学领域的治学方法及其思想。本文的研究所依据的是1 9 8 8 年上海书店影印商务 印书馆本诸子平议。 2 二、诸子平议注释研究 ( 一) 诸子平议的注释术语 诸一书注释术语运用广泛,尤其是释义术语、通假术语的大量存在,使得俞氏的 注释内容清晰明了,同时,俞氏还运用了少量注音术语,给古书中的偏僻字、通假字注音。 1 释义术语的运用 释义术语是用来解释字、词、文句及其篇章含义的,诸一书对该类术语的应用最 为广泛,具体分类如下: ( 1 ) 某,某也;某者,某也 这几个术语运用判断句的形式作注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是某”,主要用于解释 字、词的含义,被注解的词和用来注解的词多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有时也用于直接释义, 俞氏运用举例如下: 管子:“无私者可置以为政。”樾谨按:“政当作正,政正古通用。 尔雅释古正,长也。可置以为正者,可置以为长也。”( 卷一一3 ) 列子:“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藏之。”樾谨按:“赋者,计口 出钱也。”( 卷十六一3 2 0 ) 例一俞氏把“可置以为正”解释为“可置以为长”,看似通释了一句话,实际上只解 释了“正”字,即“长 义。例二很明显是对“赋”字作解, “计口出钱”就是计算人口 出钱的意思,“相与赋而藏之 ,即共同出钱埋葬了魏国的端木叔。 ( 2 ) 谓之 “谓之 ,是由动宾关系的词组凝固而成的,用来直陈其事,可译为“称它为”。俞氏 运用时一般训释部分放在术语之前,被训释部分置于术语之后,经常用于解释单个词语的 意思。如: 管子:“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樾谨按: “据方言: 蜀,一 也。谓抱蜀即老子所谓抱一。至抱一之说,终有未安。抱一可谓之治道,不可 谓之治器。( 卷一一3 ) 荀子:“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也。”樾谨按:“有钧无上,谓但 有与之齐等,无更在其上者也,故谓之君子。”( 卷十二一2 2 9 ) 第一例俞氏用“谓之 这一术语解释了“抱一”的外延概念。方言卷十二云:“蜀, 一也,南楚谓之独”。“抱一 这一概念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抱一 之“一 便 是“道”。“道”是浑然一体地存在的混沌状态的精气,所以说“道”即“一,管子形 势篇的核心思想也是“道”,因此俞氏认为“抱一 可以称它为“治道 ,不能解释为尹 知章提出的“治器”。第二例俞氏通过分析句义解释了“君子”的概念,即有钧平之心而 汉扬雄方言 m 经部小学类训诂之属四库全书( 电子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无上人之意的人。 ( 3 ) 犹、犹言 该组术语一般用来释词或短语,王力先生说:“使用犹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 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n 3 1 但是注释部分和被释部分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在 某一意义上有相通之处,或者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临时作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言部 “雠”字下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n 们它的意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 “如同”、“好比”、“跟一样”。诸中该组术语的使用情况有四种: 用同义词、近义词进行注解。如: 墨子:“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也。”樾谨按:“义犹善也,谓善其 俗也。( 礼记缁衣篇:章义瘅恶。释文日:尚书作善。皇云: 义,善也。是意与善同义。”( 卷十- - 1 8 4 ) 义,合理的;善,好的,正确的,两字意义相通。“义其俗”,意思是以其风俗为合 理。俞氏“义犹善 的解说,正是以近义词训释的典型。 根据语境的需要,选择语义衔接较为通畅的词义作解。如: ( ( 老子:“万物作焉而不辞。”樾谨按:“不辞犹不言,即上文所谓行 不言之教者。”( 卷八一1 4 3 ) “行不言之教,即“以常名行教而教出于不言” 1 5 1 ,重在强调道家无为而作,贵乎自 然的思想。不辞,谓不辞谢禁止也,万物动而不予禁止,正是道家无为思想的体现。言、 辞的字面意义不同,但在旬中两词意义相通,故以“犹”字解释。 以今语释古语。如: 管子:“岁适美,则市耀无予。”樾谨按: “方言: 予,雠也。 此予字当训为雠,雠即售字。说文新附:售,卖去手也。( ( 诗抑篇笺云: 物善则其售贾贵。释文云:售,本作雠。盖古无售字,即以雠为之。此 文言无予,即无售也,犹诗云贾用不售矣。”( 卷六一1 0 5 ) 俞氏认为古语中不存在“售 字,古代的“雠”即当今使用的“售”字,两字意义相 同,并以说文、释文作为佐证加以证实。 以古义训释通假字。如: 管子:“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樾谨按:“中忠通用也, 中人之和犹言得a - e _ 和周官叫币氏职曰:掌国中失之事。郑注曰: 古 书中为得。吕氏春秋行论篇:以中帝心。高注日:呻犹得。战 国策齐策:是秦之计中。高注日:中得也。并古人谓得为中之证。” ( 卷五一8 9 ) 俞氏分别列举了周官、战国策及吕氏春秋多家对“中”字的注解,均为“中 犹( 为) 得 。可知,古书中“中”与“得”意义相通,俞氏得出结论“中人之和犹言得 人之和”,正是用“中”字的古义来训释的。 4 ( 4 ) 谓、之谓、是谓 这一组术语的意思相同,多是用具体的说明来解释被释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说的 是”、“指的是”。俞氏在诸一文中对该类术语的运用较为广泛,既有对字词的解释, 又有对文句的说明。如: 谓 齐佩珞说:“凡言谓者,都是以狭义释广义,或是以直义释曲义,或是以分名释总名。 n 6 1 俞氏在诸中用“谓”主要是以直义释曲义,使词义更加明了、客观。如: 墨子:“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樾谨按:“义犹善也,谓善 其俗也。”( 卷十- - 1 8 4 ) 荀子:“乘轩戴绕,其与无足无以异。”樾谨按:“无足谓刖者也。” ( 卷十四一2 8 3 ) 前一例俞氏释“义 为“善 ,那么“义”,名词用作了动词,译为“认为合理,正 确”。“义其俗”,即以其风俗为合理,句意更为明确。第二例中“无足,即没有脚,俞氏 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无足谓刖者 ,即受刖刑而被截去了双脚的罪犯。管子原文旨在挖 苦讽刺那些被物质利益所奴役的人:他们即使坐着高级的马车、戴着大官的礼帽,与没有 脚的罪犯也没有什么不同。俞氏的解释使文义更加深刻,戏谑的味道更浓。 之谓 俞氏使用这一术语时,被释词语后常常加“者”字,而该术语则放在一句解释话语的 结尾处。基本形式是“甲( 者) ,乙之谓 ,可译为“的意思”,如: 荀子:“伎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樾谨按:“恢然者,暂见之谓。” ( 卷十二一2 4 1 ) 荀子: “遂选马而进。樾谨按:“杨注曰:选,简择也。然荀子之 意,方言周公之不戒,若马必简择,则非其义矣。( ( 诗荷嗟篇曰:舞则选 兮。毛传日:选,齐也。此选字亦当训齐,则选马而进,盖戎事齐力之义, 非简择之谓。”( 卷十二一2 4 4 ) 第一例俞氏直接训释“恢然”为“暂见”,即突然发现的意思。但俞氏训释有偏差。 恢然,形容安然不疑。苟子原文要表达的是:齐桓公称霸诸侯,不是侥幸,而是有其必然 性,原因在于他掌握了治理天下的关键,即他坚定不疑地预见到管仲的才能完全可以把国 家托付给他。第二例俞氏用“之谓”这一术语说明了句中“选”是“齐”义,不是“简择” 的意思,从否定的角度明确了字义。 是谓 “谓”除了可以单独使用、与“之 搭配外,还可以与“是 连用,构成“是谓”。 不过,“是谓 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不高,诸中偶尔可见,与“谓”义同。如: 晏子春秋:“废罪顺于民。”樾谨按:“废罪当作废置,字之误也。举 直错诸枉,则民服,是谓废置顺于民。”( 卷七一13 1 ) 5 荀子: “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行。”樾谨按: “所谓独者,即无它事 之谓。唯仁唯义,故无它事,无它事是谓独。”( 卷十二一2 3 2 ) ( 5 ) 言 “言 作为训诂术语,与“谓”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用途比“谓 广泛。除了可以解 释字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之外,还可以串讲文句的含义。“言”用为训诂术语,被释词放 在术语的前面,可译为“说的是”。诸中“言 的使用频率较高,其用法大致可分为两 类: 解释字词的具体含义 用“言”解释字词的具体含义,一般先解释字面意思,再用“言 说明它在文句中的 具体意义,俞氏应用较多。如: 管子:“万物莫不尽其几。”樾谨按:“( ( 诗楚茨篇:如几如式。 毛传日:几,期也。万物莫不尽其几,言无不尽其期也,犹云终其天年耳。” ( 卷四一7 0 ) 俞氏先说明毛传中存在“几”用“期 解释的情况,即二字意义相通,接下来用术语 “言说明“几”字在文句中的具体应用及意义,“尽其几”即“终其天年”之意。 串讲文句的含义 此时文句解释的内容较长,有时是解释一个句子,有时是解释两个以上的句子,将其 含义或主旨阐述出来。如: ( ( 管子:“巨钱而天下责。”樾谨按:“此本作吾贱而天下贵,言五 谷兴丰,则吾国之谷价贱而天下贵矣。故曰五谷兴丰,吾贱而天下贵,则税于 天下,然则吾民常为天下虏矣。”( 卷六一1 0 9 ) 俞氏用“言”这一术语解释了“吾贱而天下贵”的意思,即五谷成熟丰收了,本国谷 物价格低,而其他诸侯国的价格高。这样一来国财就为天下诸侯所得,而本国人民蒙受很 大损失,正符合管子原文的主旨: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在于富本,而在于能随时注意 国内外经济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贸易政策,以免国内财利“税于天下”。 ( 6 ) 之言 俞氏将这个术语用在被释词与释词的中间,直接阐释被释词的词义,如: 墨子:“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樾谨按: “抑之言屈抑也。抑而大丑与达名成功相对,言于其国则抑而大丑,于天下则达 名成功,正见其由屈抑而达。”( 卷九- - 1 6 3 ) “达名成功 与“抑而大丑”相对,其结构相似、意义相近。“达 ,显达,显贵;则 “抑 ,克制,谦退,俞氏据此得出“抑”即“屈抑 的结论,并以“之言”的形式加以 解释。 ( 7 ) 一日 古籍在流传过程中,作注者总是详征博引,对于其它有参考价值的异说,往往用“一 6 日”这类术语在注中加以保留。齐佩珞说:“凡一词有异训而义可兼通者,则并存,故有一 日或日之例。”n “一日就是“另外一种说法”的意思,这类术语保留有参考价值的异 说,以供人参考,往往是以先出现的解释为主,后出现的解释作为参考。俞氏运用该类术 语主要解释词语的异义。如: 墨子:“然而莫知以相极戒也。”樾谨按:“极戒即儆戒也,极通作亟。 荀子赋篇出入甚极,又日反复甚极。杨惊注并日: 极读为亟, 是也。说文- 心部:圾,疾也,从心亟声。一日:谨重貌。谨重之 义,亦与儆相近。”( 卷十一1 8 7 ) 管子:“昔者吴干战,未乩不得入军门”樾谨按: “干当作邗。 ( ( 说 文- 邑部:邗,国也。今属临淮,从邑干声。一日:邗,本属吴。盖 邗古国名,后为吴邑。”( 卷五一8 6 ) 第一例中俞氏解释吼吸”的意思,除说文中解释为疾病外,用“一日”指出“饭” 字还有谨慎的意思,与“儆”义近,证实自己释“极戒”为“儆戒”的观点。第二例也是 先据说文解释“邗”是国家的意思,又用“一日”指出“邗”亦可作为吴国的一个城 邑出现。 ( 8 ) 当训 俞氏往往用这一术语直陈字义或文义,即“应当解释为 ,多数情况下用于解释 字义。该术语在诸中出现频率不高,如: 墨子:“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樾谨按:“广 雅释诂:云,有也。此两云字均当训有。”( 卷十一一2 0 7 ) ( 9 ) 未闻、未详 俞樾治学态度严谨,对因条件约束无法弄明白的事物或词语,往往用该类术语保留疑 点,暂时不解释,或者暂时不给出确切的解释。 疑 俞氏研究诸子,对不能做出正确解释的词句,采取存疑的方式,便用“疑”注明,体 现了俞氏治学的严谨。如: 晏子春秋:“使史固与祝佗。”樾谨按:“卫祝簌已,汉书古今人表作祝 佗,是祝佗卫人,未闻齐亦有祝佗也。佗疑伎字之误。”( 卷七一1 2 5 ) 未详 俞氏对古注中一个或几个解释不能确定时,用“未详”暂不予确解。如: 老子:“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樾谨按:“全字之义未详。”( 卷八 一15 5 ) 管子:“其草如茅与走。”樾谨按:“走未详。”( 卷五一9 4 ) 2 注音术语的运用 注音术语即注明字词读音所用的术语,它不仅包括单纯用以注音的术语,还包括那些 注音的同时又释义的术语。诸的主要内容是释义校勘,对于字的发音涉及较少,常用 的注音术语也不多。 ( 1 ) 之言 这个术语的“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言 是动词“说”。“之言”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所说的是”。这是个声训专用术语,主要用来说明被释词与释词之间存在 着音同、音近的关系。俞氏使用这个术语,主要借助语音上的关系去推求词的意义或探求 释词与被释词之间的亲缘关系。如: 荀子: “以义变应。”樾谨按:“变读为辩, 周易文言日: 由辩之不早辩也。( ( 释文曰:辩荀作变。礼记礼运篇: 大夫 死宗庙谓之变。郑注日:变当为辩。是变与辩古通,辩之言 遍也。仪礼乡饮酒礼:众宾辩有脯醢。燕礼:大夫辩受酬。 郑注并云:今文辩作遍,是其证也。变与辩通,则亦可借为遍。”( 卷七一 23 1 ) 俞氏先指出“变”与“辩”古音同义通,并以周易礼记的用例证实。继而用 “之言”这一术语引出“辩”与“遍”古音同义通,并举仪礼中乡饮酒礼、燕礼 篇的实例予以证明。 ( 2 ) 读如 “读如”用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有时用同音字作注,意思是“读音像 、“读音接 近”。该组术语主要是用来注音的,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冯浩菲中国训诂学:“一 般认为运用读如、读若是标音的,叫做比拟标音法。n 8 1 诸中用该术语注音的 条例不多,如: 墨子:“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樾谨按:“王氏念孙曰: 高当作罕, 即城郭之郭。然必谓高是罕之误,则犹求之形而未求之声也。高与郭一声之转耳, 故从高得声之字。玉篇:墒音口角切,觳音口卓切,鬻音胡角切。然则 高亦可读如郭矣。”( 卷九- - 1 6 5 ) ( 3 ) 音( 如) “音( 如) ”这个术语是诸中注音时常用的,属于直音法注音,往往用音近、音 同的字为单字注音,其基本形式为“某,音( 如) 某 。如: 列子:“口所偏肥,晋国黜之。”樾谨按:“( ( 释文曰音皮美反。 说文字林并作屋,又作圮皆毁也,字从其省。然说文无屋字,产部,崖, 蝴也,堋与毁义近,是屋为厄d _ j 字之误。张注目:t 音鄙,肥薄也,。疑本作 肥音鄙,薄也。”( 卷十六一3 0 8 ) 墨子:“死士为仓英之旗。”樾谨按: “仓英之旗,乃青色旗。仓英即 沧浪也,在水为沧浪,在竹为苍篦,并是一义。此又作仓英者,英音古音如央, 故与浪同声。”( 卷十一一2 1 9 ) 3 通假术语的运用 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字”是本字,代替它的字叫借字、通假 字或假借字。文字通假是古籍里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因此研读者需要明通假,通句义,明 章旨。俞氏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著作中采用多种术语辨别指明文字通假现象。诸中常 用通假字术语如下: ( 1 ) 读曰( 为) 、当读为 这一组术语一般是举出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的。段玉裁说文言部“读”字注:“易 其字以释其义日读,凡言读为、读日、当为皆是也。 n 们又说:“凡言读若者, 皆拟其音也。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 汹1 是易其字,即以本字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