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第 2页 共 57 页 目目目目录录录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中文摘要中文摘要4 4 4 4 a a a abstractbstractbstractbstract5 5 5 5 前前前前言言言言6 6 6 6 0.10.10.10.1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6 6 6 6 0.20.20.20.2 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7 7 7 7 0.30.30.30.3 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8 8 8 8 0.40.40.40.4 本文的框架结构及创新之处本文的框架结构及创新之处9 9 9 9 第第第第 1 1 1 1 章章章章 原儒之原儒之原儒之原儒之“义义义义”与古希腊之正义与古希腊之正义与古希腊之正义与古希腊之正义10101010 1.11.11.11.1 原儒之原儒之“义义”10101010 1.1.1 孔子之“义”10 1.1.2 孟子之“义”13 1.1.3 荀子之“义”16 1.21.21.21.2 古希腊之正义古希腊之正义20202020 1.2.1 苏格拉底的正义观20 1.2.2 柏拉图的正义观22 1.2.3 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24 第第第第 2 2 2 2 章章章章原儒之原儒之原儒之原儒之“义义义义”与古希腊之正义的异同与古希腊之正义的异同与古希腊之正义的异同与古希腊之正义的异同2 2 2 28 8 8 8 2.12.12.12.1 原儒之原儒之“义义”与古希腊之正义的相同之处与古希腊之正义的相同之处2 2 2 28 8 8 8 2.1.1 源于形上本体28 2.1.2 以善为价值支撑29 2.1.3 不具普适性31 2.22.22.22.2 原儒之原儒之“义义”与古希腊之正义的不同之处与古希腊之正义的不同之处3 3 3 33 3 3 3 2.2.1 产生的经济基础不同33 2.2.2 利益的着眼点不完全相同34 2.2.3 与法律的关系不同37 2.2.4 个体认知方式不同39 第第第第 3 3 3 3 章章章章 原儒之原儒之原儒之原儒之“义义义义”与古希腊正义观的现实启示与古希腊正义观的现实启示与古希腊正义观的现实启示与古希腊正义观的现实启示4 4 4 42 2 2 2 “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第 3页 共 57 页 3.13.13.13.1 培养正义观离不开个人修养与学校教育培养正义观离不开个人修养与学校教育4 4 4 42 2 2 2 3.1.1 加强个人修养42 3.1.2 加强学校教育43 3.23.23.23.2 实现社会正义必须完善社会体制实现社会正义必须完善社会体制4 4 4 45 5 5 5 3.2.1 发展民主政治45 3.2.2 完善分配机制48 3.2.3 健全社会保障50 结结结结语语语语51515151 致致致致谢谢谢谢5 5 5 52 2 2 2 主主主主 要要要要 参参参参 考考考考 文文文文 献献献献5 5 5 53 3 3 3 附附附附录录录录5 5 5 56 6 6 6 原原原原 创创创创 性性性性 声声声声 明明明明5 5 5 57 7 7 7 “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第 4页 共 57 页 “义义”与正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原儒伦理之“义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中文摘要 正义作为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皆是中西思想家研究的伦理主题, 而 正义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美德和规范两个维度。 本文以道德原则为基本切入点对 原儒之“义”与古希腊之正义进行理论性的比较研究。具体来说,一方面,由于 二者皆是维护当时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道德原则, 因此它们存在着源于形上本 体、以善为价值支撑、不具普适性等相似之处。而另一方面,受不同经济基础的 制约,导致了它们在利益着眼点、与法律的关系、个体认知方式上的差异。通过 对二者的理论性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原儒之“义”还是古希腊之正义 都不能被简单的直接运用于我国当代社会正义问题的建设, 只有将二者的合理成 分相结合, 才能更好的丰富和发展正义, 更好的实现我国的社会正义。 总的来说, 它们给予我们的启示主要在于个人修养与学校教育是培养个人正义观的主要途 径。同时,实现社会正义必须完善包括发展民主政治、合理分配、健全保障体系 三方面主要内容的社会体制建设。 关键词:关键词:正义义道德原则个人正义观社会正义 “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第 5页 共 57 页 “ “ “ “r r r righteousnessighteousnessighteousnessighteousness” ” ” ” andandandand justicejusticejusticejusticea a a acomparativecomparativecomparativecomparative researchresearchresearchresearch aboutaboutaboutabout thethethethe righteousnessrighteousnessrighteousnessrighteousness ofofofof confucianconfucianconfucianconfucian ethicsethicsethicsethics andandandand thethethethe justicejusticejusticejustice ofofofofancientancientancientancient greecegreecegreecegreece 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 as the eternal topic of the human society, justice is an important issue and was researched by thinkers and philosophers of west and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virtue and regulating has become two dimensions of it today. this paper is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researchbasedonthebasicmoralprinciplesofconfucian “righteousness” and the justice of ancient greece. specifically, on the one hand, both of them were important moral principles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both of them possess similarities upo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which come from metaphysical ontology, good works as value supporting and no universal.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restriction results form the different economic foundation, they are different in focus of interests, the relationship with law and cognitive style of individual. according to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he theories between them, we found that both the righteousness of the confucian ethics and the justice of ancient greece can not be directly applied to the simpl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social justice. only if to combine the reasonable elements of them can we enrich and develop justice and achieve our social justice better.tosum up, the enlightenments they give us is that person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is the primary way of cultivating personal concept of just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justice must be completed through perfecting the social institution building which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o develop democratic politics, to distribute rationally and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k k k keyeyeyey wordswordswordswords:justicerighteousnessmoral principlesindividual justice social justice “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第 6页 共 57 页 前前前前言言言言 在在千年前的古希腊与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正义与“义”一方面受到思 想家们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研究,维护着社会的有序性,因而存在着相似的一面, 而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基础、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又使其存在着较大差异。 本 文比较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在章节展开之前,有必要就国内外研 究现状、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研究方法、 框架结构与创新性等基本问题预作说明, 是为前言。 0.10.10.10.1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本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由于本人掌握的信息有限,因此对其收集主要 局限在国内。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对正义与“义”这两个概念的原理性研 究。如在近代著名的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正义论 ,古希腊时期柏拉 图(plato)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尼哥马克伦理学等著作 中都对古今西方的正义概念有着详尽的论述。而在国内,对西方正义概念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对正义概念以及其流变的研究, 而较少有专门对西方传统之正义特别 是古希腊时期正义概念的研究。 这类文章主要有陈郭华的西方正义概念的历史 演变1、王东海的西方正义概念的多维透视2等。而专门对中国传统道德范 畴“义”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国内,对其源发性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论语、 孟子 、 荀子 、 礼记等原典之中,而现代对其的研究多数是对这些原典的 注释与解读,总的来说单独研究“义”的文章很少,现在收集到的只有伍志燕的 对孔子伦理范畴“义”解读3一篇,其它对于“义”的论述多是与中国传统 社会的其它概念如“仁” 、 “礼”等作为“仁义” 、 “礼义”等概念一起加以研究。 例如李孺义的道德形而上学的价值主体先秦儒家“仁义”论4、樊婧、 王引兰的礼义廉耻的历史作用及其现代意义5等。第二类:二者与“利”的 关系研究。 这一研究领域著作较少文章较多, 主要有赵璐的 中国近代义利研究 1 陈郭华: 西方正义概念的历史演变 , 社会观察2003 年第 1 期,第 42-43 页。 2 王东海: 西方正义概念的多维透视 , 学术论坛2008 年第 8 期,第 11-14 页。 3 伍志燕: 对孔子伦理范畴“义”解读 , 理论与现代化2008 年第 5 期,第 78-82 页。 4 李孺义: 道德形而上学的价值主体先秦儒家“仁义”论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 2 期,第 36-45 页。 5 樊婧,王引兰: 礼义廉耻的历史作用及其现代意义 , 管子学刊1997 年第 2 期,第 31-33 页。 “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第 7页 共 57 页 一书以及康宇的先秦儒家的义利观评析1、王霁的中西传统义利观之试比 较2等文章。第三类:不同正义观的比较。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以论文的形 式体现,主要有阎顺利、白晓玲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之比较 3、李可、佘俊成、程旭的中西正义观之比较4以及尚水利的当代西方正义 理论与中国孔孟正义观之比较5。 不难看出, 学术界对 “义” 与正义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原始概念的陈述与解读, 对其进行比较研究的无论是著作还是论文都很少并且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方面, 它们虽然涉及对两个概念的比较,但大多都是单一的比较,如只论述它们的相异 之处, 而不探讨它们的相同之处,并且在对两者进行比较之后对当代道德建设的 启示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正义在西方发展 到今天已经较为成熟,使正义具有了道德和制度的两个维度,而在东方“义” 虽 然具有正义的伦理内涵,但其始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且往往只局限在道德 领域,而在制度的体现上却不明显,很多研究者都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对其的比 较往往也是用孔孟之“义”与当代西方正义进行比较。问题在于,孔孟之“义” 是先秦儒家的思想, 与当代西方的正义理论存在着无法逾越的时空错位,而对于 处于相近时期的先秦原儒之“义”与古希腊正义的比较研究则少有学者论述, 而 以上这些正为本文的创作留下了空间也是本文力求的创新之处。 0.20.20.20.2 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看, 正义作为人类社会的价值诉求, 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西方, 自古希腊以来, 正义一方面作为重要的道德范畴, 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诚如当代著名的美国哲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所言,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 德,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美德一样。 ”6而另一方面,在古希腊时期,正义 就具有了除道德以外的制度范畴上的意义, 正义与法律的结合使古希腊的正义不 1 康宇: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评析 ,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1 期,第 6-9 页。 2 王霁: 中西传统义利观之试比较 ,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 年第 2 期,第 40-41 页。 3 阎顺利,白晓玲: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之比较 ,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 年第 3 期, 第 128-131 页。 4 李可,佘俊成,程旭: 中西正义观之比较 , 黄山学院学报2001 年第 3 期,第 82-86 页。 5 尚水利: 当代西方正义理论与中国孔孟正义观之比较 , 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 年第 1 期,第 12-15 页。 6 参见美罗伯特所罗门: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张卜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 第 310 页。 “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第 8页 共 57 页 仅具有了善的价值取向, 还同时具有了行为准则的内涵,并被广泛运用于人们的 日常生活和城邦治理之中。 而在同一时期的中国, 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义一词, “义”作为重要的道德原则之一,隐含着正义的伦理内涵。长期以来,学术界对 古希腊之正义和原儒伦理之“义”的研究多数着眼于单独对它们的基本内涵、 发 展演变、现实意义的解读,而对于二者的比较研究则是一个薄弱环节。基于此, 本文以辩证对比的角度为切入点, 进一步揭示古希腊之正义和原儒之 “义” 内涵, 对二者的异同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从现实来看,近年来随着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 追 寻美德 一书被大量的翻译和出版,揭示了当代社会在面临道德危机时对于传统 的诉求,希望从传统中得到启示。无论是古希腊之正义还是原儒伦理之“义” 在 东西方都是影响深远的核心价值观, 然而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决定了我们对传统的 诉求不能是单一的借鉴西方或是东方的传统概念, 而是应该综合的对它们进行考 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中得到启示。我们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古希腊之正 义和原儒伦理之 “义” 进行考察, 无疑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东西方传统正义的价值, 从中找到实现当代社会正义的启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0.30.30.30.3 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体现为多种方法的交叉结合,具体来说,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 包括诠释学方法、 历史与逻辑研究方法、理论与实际联系研究方法以及辨证比较 方法。 诠释学方法。我们既要全面、准确、科学地诠释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 正义观,又要着眼于二者在中国实际中的运用、创新和发展,力争做到“返本开 新” 。 历史与逻辑研究法。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历史,因此我们对原儒 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的诠释与比较必须紧密的与历史相连,做到有本可 依,有源可循,又要注重逻辑性,做到前后联系,逻辑紧密。 理论与实际联系研究法。 理论研究要注重与实际相联系,才能尽量避免纸上 谈兵,使理论研究具有意义,因而只有有效的运用理论与实际联系研究的方法, 才能更好的体现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第 9页 共 57 页 辨证比较方法。 辩证统一是进行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帮助我们从 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解决问题。首先辨证的对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之正义 进行全面的分析,揭示二者的合理和不合理之处,继而对它们进行比较,找出两 个概念的精华和糟粕所在, 并将精华运用到实际中去。运用辨证比较的方法去分 析,无疑会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其内涵,促进传统道德的发展。 0.40.40.40.4 本文的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外本文的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外本文的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外本文的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外 第 1 章对原儒之“义”与古希腊之正义的概述。这一章拟定采取“追源溯 流”的方法,立足于中国传统原儒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的相关原典著作、 研 究性书籍及文章,通过“推陈出新”逻辑的论证出两者的主要内容及理论内涵。 第 2 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是立足于对“义”与正义二者理论内涵的系统论 述,使用吊诡之逻辑比较方法,使二者的优缺点得以清晰的呈现,为文章的最后 一部分做好理论准备。 第 3 章是论文的目的和创新之处,主要是以之前的几章论 述为理论依托,在“推陈”的基础上做到“出新”回答该如何培养个人的正义观 和实现社会正义。 有鉴于此,本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主要包括以下的三个方 面:1.“义”与正义二者理论内涵的系统论述;2.“义”与正义二者的异同比较; 3.对“义”与正义的梳理以及比较之后得到的启示。 “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第 10页 共 57 页 第第第第 1 1 1 1 章章章章 原儒之原儒之原儒之原儒之“义义义义”与古希腊之正义与古希腊之正义与古希腊之正义与古希腊之正义 何为正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它的探求可以说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在两千 多年前的东方与西方亦是如此。 我们之所以如此注重正义,原因之一就在于正义 既是美德伦理范畴又是规范伦理范畴,因而虽然在根本上来说,中国没有今天所 理解的正义一词,但是“义”一直作为以善为内在价值诉求的道德原则运用于处 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说“义”作为重要的道德原则之一,在道德领 域始终包含得有正义的内涵,对中华民族正义观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因 而原儒之“义”可以与古希腊的正义相对应。而在古希腊,正义除了具有道德的 维度,还成功与法律相结合,实现了从道德向制度的转换,并且深深的影响着当 代正义。 1.11.11.11.1 原儒之原儒之原儒之原儒之“义义义义” 正义这样一个在我们今天看来再熟悉不过的词, 并非如西方一样是古已有之 的,正义(justice)一词是随着近代西学东进运动的发展由西方传入我国的。那 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在我国长达 5000 年的历史中没有正义的概念,对正义的研 究是一片空白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原儒就认识 到了正义的重要性, 并且对其进行了阐述,只不过那时他们没有直接使用正义一 词,他们用“义”对作为道德原则的正义进行阐述。 1.1.11.1.11.1.11.1.1 孔子之孔子之孔子之孔子之“义义义义” 在孔子之前的中华文明之初,义在很多情况下是用宜来解释的,义的本训就 是宜。 “义者、宜此者也。 ”1“仁者,人也,义者,宜也。 ”2在这里,义是合适 的意思, 是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另一方面, 义除了是合适之义外又与祭祀相联, 与美、善同意。 “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3“此与善美有意,故从羊”4,“义 之本训,为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得宜则善矣。故文王、我将、毛传皆曰,义, 善 1 礼记祭义 。 2 礼记中庸 。 3 汉许慎撰: 说文解字 ,宋徐鉉 校定,中华书局 1963 年第 1 版,第 267 页。 4 汉许慎撰: 说文解字 ,宋徐鉉 校定,中华书局 1963 年第 1 版,第 267 页。 “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第 11页 共 57 页 也。引申之训也。从羊者,与善、美同意。”1在这里,义不仅与作为祭祀的羊 相连,还被引申为与美、善同意,义作为人们应该的行为是善的、美的,具有善 美的性质。换言之,在孔子以前义多是与祭祀相联,代表着与祭祀有关的仪容、 仪式等内容。而孔子面对春秋末年战乱频繁,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清楚的认识 到仅仅局限于祭祀范畴意义的义已经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 因而必须对义的内涵 进行发展,使义与个人和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 首先,在孔子看来,义是一种内在的需要自我判断的道德原则。孔子曰: “义 者,宜也。 ”2宜解释为合适、应该。那么,合适、应该又意味着什么,冯友兰指 出: “义是事之宜 ,即应该 ,它是绝对的命令”3。而绝对命令不是一种外 在强制的规范,而是源于内在的道德律令,因此什么是义,什么是不义,就只能 通过自我判断而得到答案。孔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 与比。 ”4也就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要怎么干,也没规定不要怎 么干,只要怎么干合理恰当,就怎么干。可见,义本身是没有外在的标准和具体 内容的,它是一种内在的需要自我判断的道德规范。从此, “义”的意义就逐渐 从祭祀的范围向伦理的范围倾斜。 其次,孔子重视义,但义却不是第一位的。在论语一书中,义一共出 现了 24 次,几乎覆盖了上至国家政治,下至个人道德的众多范畴,从中可见孔 子是很重视义的。不过,孔子虽然重视义,但义却不是最重要的道德范畴。众所 周知, “仁”是儒家道德范畴的核心,从孔子开始,儒家一直重点关注的就是成 为什么样的人,成为什么样的国家,而不是具体的该怎么做,因而在孔子看来, 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 “仁”是第一位的,个人要努力成为爱人的“仁人”, 国家要成为实施仁政的国家。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 ”5“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6在 孔子看来,只有人们具有了“仁爱”精神,才会推己及人的去对待他人,才能真 正的将“仁”外显为“义”并最终实践为“礼”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1 汉许慎撰: 说文解字 ,宋徐鉉 校定,中华书局 1963 年第 1 版,第 633 页。 2 礼记中庸 。 3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第 2 版,第 37 页。 4 论语里仁 。 5 论语颜渊 。 6 论语颜渊 。 “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第 12页 共 57 页 孙以出之,信以成之。”1可见,在孔子看来,义不是第一位的,义只是仁的外 在表现,是从“仁”达“礼”的中间阶段,即由“仁”而“义”继而达“礼” 。 再次,义作为一种内在的需要自我判断的道德规范,其功能在于限制个人 私欲,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矛盾。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不 可能一味的放纵私欲,那样将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孔子看到了这一点,孔子说: “放于利而行,多怨。”2因而必须用道德对个人的私欲进行限制,引导人们正确 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义则充当了这一角色, “君 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在这里,孔子并非倡导人们要一味的排斥利,而是在 追求利的时候要符合义这一道德规范,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 且贵焉,耻也。 ”4孔子明确主张,人在有道之世,若处于贫且贱的状况则是可耻 的,是不义的状态。由此,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看成 是君子与利的完全对立,而是在逐利时要合“义” ,在一定程度上“义”就包含 了利。 最后,孔子认为,义的实现依赖于个人的修身和君子的出仕。其一,义是 个人修身之义,是君子的本质。孔子依据个人道德修养的高低将人分为了三类: 圣人、君子、小人。其中,圣人是道德完满的模范,是人们学习和向往的榜样, 尧、 舜、 禹是其代表。 但同时他也认识到圣人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达到的, 因此孔子退而求其次, 将君子视为是个人应该也能够在现实中达到的比之小人高 尚的道德水平, “子曰: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5孔 子进一步认为君子的本质在于义,义是君子用于修身的首要道德。 “君子义以为 质”6, “君子义以为上”7以义修身使义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得以实现,而在个人 的道德实践上,义的实现主要依靠君子出仕。在孔子看来,君子真正完成自我道 德修养,除了“独善其身”外,还须“兼及天下” ,而君子“兼及天下”的途径 就是出仕,这也是君子的义务之一,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8相反的是,“不 1 论语卫灵公。 2 论语里仁。 3 论语里仁。 4 论语泰伯。 5 论语述而。 6 论语卫灵公。 7 论语阳货。 8 论语微子。 “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第 13页 共 57 页 仕无义”1。君子只有出仕之后才能“其使民也义”2,从而进一步达到“务民之 义”3。在孔子这里,君子不仅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还指做官的人。 而君子通过出仕将自身修养之义扩张到了“务民之义”4,面对贫富对立的社会现 实,孔子认为“务民之义”既在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5,又要避免“放于利 而行,多怨”6。一句话,孔子之“义”的实现途径其根本在于个人,具体体现 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 1.1.21.1.21.1.21.1.2 孟子之孟子之孟子之孟子之“义义义义” 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在孔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义 的理解。在孔子那里,仁、义往往是两个单独的概念。而在孟子这里,仁与义是 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仁义常常是并举的。 其一,在孟子看来, “义”发端于心的善端,是内在的道德规范。孟子和孔 子一样认为“义”是一种道德规范,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7,且这种规 范是发于内心的善端,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8,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 可运于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恻 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 然也。由是观之,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 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9而这种发源于内心的道德规范最直 接的体现即是“羞恶之心” 。 “义”是发端于心的道德规范,在孟子看来,它是内 在的,而非外在的。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和告子有一段关于“义内、义外” 之争。告子认为: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10并接着例证到“吾 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 1 论语微子。 2 论语公冶长。 3 论语雍也。 4 论语雍也。 5 论语尧曰。 6 论语里仁。 7 孟子告子章句上。 8 孟子尽心章句上。 9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10 孟子告子章句上。 “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第 14页 共 57 页 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1在告子看来,人们爱自己的弟弟, 不 爱秦人的弟弟,是因为个人的情感高兴这么做,所以仁是内在的,而对楚人长者 的尊敬和对自己国家长者的尊敬一样,是由于他们年长的缘故,因此这种尊敬是 由外在的条件引起的,是非原定的,因而义就是外在的。而对告子的论述,孟子 反驳到: “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 长人之长与?且为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2在孟子看来,白马与白人之白, 长马与长人之长可能是相同的, 但并不能就此认为怜悯老马和尊敬老人的心是一 样的,也就是说,年长与否固然是外在的,但尊敬与否却是内在的,而义作为发 端于人内心的道德规范自然也就是内在的。 其二,在孟子看来,仁、义有着相似的属性,即仁、义皆发端于人的内心, 是内在而非外在的范畴,因此孟子才常常将仁、义并举,但这并非意味着仁与义 就是一回事。孟子说道: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3“仁,人之安宅也;义, 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4孟子告诉我们,仁是人心, 是人所居住的安全之地,而义是人的道路,是人前行的正确道路,从中可以看到, 在孟子这里虽然仁、义皆来源于内心,但仁较之义是更为基本的概念,而义对于 仁来说,只是显发的途径。仁重于义。另一方面,在义与礼的关系上,孟子与孔 子相同,也认为义是通过礼显现的。孟子言道: “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 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5从孟子的这句话可以认识到,义是道路,而礼则 是与道路相连的门,也就是说,要走上义这条路,必须通过礼这扇门,但是道路 较之门是绵长的,而门仅仅是人们踏上道路的关口,因而义、礼虽然都有规范的 意思,但义较之礼是更深层次的规范,就像道路对于门来说。因此,义是更为抽 象的规范,而礼则是具体的行为方式,义是礼的基础,礼是义的形式。这和孔子 的礼是义的显现同理。总之,在仁、义、礼的关系上,孟子基本上继承了孔子的 观点,即仁是最为根本的,义是仁的显现,而礼则是偏向于形而上的仁、义的形 而下形式。 其三,在孟子这里,义的调节功能在于调节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利益关系, 1 孟子告子章句上。 2 孟子告子章句上。 3 孟子告子章句上。 4 孟子离娄章句上。 5 孟子万章章句下。 “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第 15页 共 57 页 使社会和谐。在孟子一书的开篇,孟子就告诉梁惠王: “王!何必曰利?亦 有仁义而已矣。 ”1孟子认为,国君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人民行为的榜样, 如 果君王带头做出先利后义的事,那么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会“何以利吾身”2, 从而“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3因此,统治者一味曰利其逻辑结果必然失利, 作 为统治者自身,要以“义”为先。需要说明的是,孟子并非主张统治者完全不讲 利。在孟子看来,当君王实行仁政时,能“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 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4这样一个和谐安 定的社会,必然是统治者得以“长治”的大利所在,因而对于统治者来说,利是 在义之中的,因而才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5另一方面,孟子认 为要使统治者得以“长治” ,社会得以和谐,除了“王何必曰利”以外,对于人 民的利益则是“置恒产” 。孟子和孔子一样,认为普通民众不是国家的统治阶层, 因此高尚道德对于他们来说不是第一位的,普通民众最大的欲望是求利,因此国 家(统治阶级)要人民具有向义之心就先要给人民一份固定的财产,它关系到民 心所指,社会稳定“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6而这份固定资产的标准是使民众能够活下去, “明君制 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 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7简而言之,孟子认为,当国家给予民众“乐岁终 身饱,凶年免于死亡”8的固定资产后,才能易于将他们导向包括“义”在内的 善,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和谐。 其四,义的实现仍然植根于个人。孟子说: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 从兄是也”9。在这里, “从兄”的主体无疑在于个人而非集体。孟子和孔子一样 都主张义的实现根植于个人,但孟子却对个人对义的实践从笼统的“出仕”细化 到了“事君,事父、事兄” , “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 其父, 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10。义是个人应该具有的重要道德, 孟子说“尊 1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3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4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5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6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7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8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9 孟子离娄章句上。 10 孟子告子章句下。 “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第 16页 共 57 页 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 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1这段话向我们揭示了“义”作为个人重要的道德, 无论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是不能失去的, 甚至是在面对生命大利与义不可兼 得的情况下人们也应该选择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身而取义者也。”2当然,孟子并非一味主张人们机械的选择义,人们之所以要 “舍生取义” ,不是对作为道德原则的义的一味盲从,而是在衡量得失后所做出 的理性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舍生取义”能融入我们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而流传到今天的原因。 1.1.31.1.31.1.31.1.3 荀子之荀子之荀子之荀子之“义义义义” 我们今天所理解和使用的“正义”一词虽然来自于西方,但这并非意味着在 古代中国它没有出现过。 “正义”首先被连用见于荀子一书,荀子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位使用了“正义”一词的人。“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 者也。”3,“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4,“正利而为,谓之事。正 义而为,谓之行。”5在这里,“正义”并非西方及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正义,而 是“行义以正,事业以成。”6 首先,与孔孟一样,荀子认为“义”是一种道德原则。“义、理也”7,这 是荀子给“义”的定义,具体来说,在荀子这里“义”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 明理。荀子说道:“以义应变,知当曲直故也。”8曲直即是事理,因此要认识 义就要明智,了解为人处世的曲直,即事理。第二,义之理并非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因时而异的。“夫水,大便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徳。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 其理,似义。”9荀子借水喻义,旨在强调义在行仁践礼方面要如水一样因时而 异。第三,义代表着人们为人处世的事理,而为人处世的事理则在于因时按照不 同之“义”来行事,即“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 1 孟子尽心章句上。 2 孟子告子章句上。 3 荀子儒效。 4 荀子不苟。 5 荀子正名。 6 荀子赋。 7 荀子大略。 8 荀子不苟。 9 荀子宥坐。 “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第 17页 共 57 页 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1同时,实践 义也并非易事,因此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也是人们应有之义,“坚刚而不屈, 义 也”。2 其次, 相对于孟子的仁义相连而言, 荀子更重视礼, 言义时多兼及礼。 在 荀 子一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礼义作为一词连用的情况。但这并非意味着礼与义 就是一回事,荀子说道:“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 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 节也,故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虚之,非礼也。义,非其门而由之, 非义也。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不和,不成礼。 和 而不发,不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 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3荀子认 为,“仁,爱也”具有爱的内涵,是形而上的根本,“礼,节也”具有节度的内 涵,是具体量化的准则,而“义,理也”,理是事理,人们认识和行事都应该依 理而行,也就是依义而行。在荀子看来,仁、义、礼是环环相扣的,仁是最为根 本的基础, 礼是量化的准则,而义则是代表着事理内涵的连接两者的重要的中间 环节。因此,荀子说:“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4。 一言以蔽之,荀子对仁、义、礼三者关系的认识基本上继承了孔孟的观点,义作 为道德原则虽然重要,但却不是第一位的。 再次,在荀子这里,“义”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作为划分标准运用在个人的 义利关系和处理国家大事的问题上。在荀子看来义与利都是每个人所共有的, 人 不可能去利,只能以义胜利,而义则是评判个人获利的标准。“义与利者,人之 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 纣 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 义者为乱世。”5荀子虽然主张“人生而有欲”6。但他也认识到如果不加区别的 任人们予取予求, 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局面,那么用什么来评判不同的人那些 欲望是要满足的,那些欲望又是该节制的呢,荀子的答案是“义”。荀子说: “水 1 荀子非十二子。 2 荀子法行。 3 荀子大略。 4 荀子大略。 5 荀子大略。 6 荀子礼论。 “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第 18页 共 57 页 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 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 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以义。故义以分则和。 和 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1荀子认为人由于具有“义”所以高 于其他的动物,尽管人力不如牛、跑不如马,但能够组织起来,而这是牛马所做 不到的,而人的组织则是依靠“义”来划分等级名分,将社会中的人按照贵贱、 贤愚、 亲疏等不同的标准加以划分, 从而实现不同身份的人欲望度量标准的划分, 使每个人都明白对于自己来说那些欲望是应该得到满足的, 那些欲望是应该加以 节制的。 总之, 在义利关系上荀子认为义和利都是人之本性, 因此不能去利谈义, 而是应该依据义来划分社会等级,使个人按等级满足自身的欲望,从而实现以义 导利的社会的和谐境界。同理,在荀子看来社会动乱的根源也在于群体的无分, 因此,社会建立的基础就是依据“义”来分级,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强盛。 “故 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2, “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调于民者也。内外上下 节者,义之情也。然则,凡为天下之要,义为本,而信次之。”3在这里“义” 的作用就是对内外上下进行节制,对内适应于所有的人,对外适应于世间万物, 对上能安定君主,对下能调和平民百姓的关系。因而,“义”不仅仅是在微观上 作用于社会内部的“分群”,还作用于社会以外的世间万物。 最后,在荀子这里, “义”的实现途径依赖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在国家治理 当中的运用。虽然他不认为义是君子的本质,但他强调个人要不受私欲的支配, 必须“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4而这正是君子与一般人的区别,因此在荀子 这里义作为道德原则其实现途径仍然在于个人修养上, 而个人修养的良好境界仍 然是君子, 原因在于 “志意修则骄富贵矣, 道义重则轻王公矣; 内省而外物轻矣。 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5“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 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尧、舜, 参 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 1 荀子王制。 2 荀子王制。 3 荀子强国。 4 荀子不苟。 5 荀子修身。 “义”与正义原儒伦理之“义”与古希腊正义观之比较 第 19页 共 57 页 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1而义作为分群的重要准则,其作为标 准运用到了国家的治理之中, “夫义者, 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 上安于主, 而下调于民者也。内外上下节者,义之情也。然则,凡为天下之要,义为本, 而 信次之。”2可以说义的实现途径萌芽到了除个人外的国家制度层面上,这是荀 子对孔孟之“义”的发展,但由于和法律的两分,“义”始终无法真正具有制度 上的内涵,而只能局限在道德的范畴。 此外,基于“性恶论” ,荀子较之孔孟还进一步提出了“法治”的概念,在 国家治理上,主张将“礼(德治)与“刑” (法治)结合起来。 “今人之性恶, 必 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令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饽乱 而不治。”3“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4而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 在荀子看来徳较之于法仍然是更为重要的一面, “礼” 是法的基本条件和纲领, “ 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 ”5“礼者,治辩 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 不 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 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而行,不由其道则废。 ”6在这里,荀子虽然认识到了 “法”有助于治理国家,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发行喀什地区岳普湖县2025秋招笔试行测高频题及答案
- 农发行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2025秋招笔试英文行测高频题含答案
- 农发行梅州市大埔县2025秋招半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农发行东营市河口区2025秋招笔试英文行测高频题含答案
- 农发行保定市博野县2025秋招笔试综合模拟题库及答案
- 郴州嘉禾县中储粮2025秋招笔试题库含答案
- 初三周记合集七篇
- 大唐电力太原市2025秋招电气工程专业面试追问及参考回答
- 厂转让合同15篇
- 2025年河北承德辰飞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招聘10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主播签约合同范本
- 2025年咸阳机场安检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租房商场柜台合同(标准版)
- 湖北宜昌长阳清江水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零模)南昌市2025年高三年级九月测试语文试卷(含标准答案)
- Hytera海能达HM780 说明书
- 2025年衢州编外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苏少版(2024)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水务局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水利行业招聘面试实战
- 邮政储蓄网点一点一策实施方案
-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运行情况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