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兴平市2013高一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苏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日内瓦会议及万隆会议; 理解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采用讲述法、谈话法、启发式、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通过学生模仿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使学生产生历史认同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课堂热烈氛围;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重点难点】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难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确立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课堂导学】(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结束后,以 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 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激烈。2.内容(1)“另起炉灶”内涵:不承认 ,要另行建立 的外交关系。意义:改变了 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 的外交关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内涵:先清除 在华 和 ,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 ,为与世界各种建立 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3)“一边倒”内涵:坚定地站在 一边。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 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3.成就: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 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目的:积极同 和 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过程(1)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 时,首次提出。(2)1954年,周恩来同 , 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知道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3.内容:互相尊重 , , , 原则。4.意义(1)标志着新中国 。(2)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1)背景:朝鲜停战后, 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 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 和 问题。(3)成果:达成 (4)意义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 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 。2万隆会议(1)背景: , 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目的:保卫 ,争取 ,发展 。(3)概况:中国提出“ ”方针,推动会议成功。(4)影响加强了中国同 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 。【问题探究】1、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为什么必须实行“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春新版本)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生物全册教案
- 2025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 重庆火锅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重庆新高考方案课件
- 新解读《GB-T 18185-2014水文仪器可靠性技术要求》
- 暑假复习:静电场及其应用 -2025人教版新高二物理暑假专项提升
- 重庆天然气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世界气候与中国气候-2023年中考地理非选择题突破(原卷版)
- 重卡汽修保养知识培训课件
- 《商务英语阅读1》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 百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化学试卷
- (2025年标准)蔬菜订单收购协议书
- 茶壶课件教学课件
- 放射卫生知识培训内容描述课件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2年妇科三基考试题库(导出版)
-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指导手册(20130703)
- 钢筋加工机械技术状况常检查记录表
- 《全国建筑设计行业收费标准》(2022年编制)的通知
-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