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七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doc_第1页
江西省九江七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doc_第2页
江西省九江七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doc_第3页
江西省九江七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doc_第4页
江西省九江七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九江七校2013-2014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与清明节习俗相关联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 礼乐制 2、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而董仲舒则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说明了( )a“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人心 b先秦儒学存在重大理论缺陷c汉代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d儒学发展适应了统治者需要3、“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引文意在强调科举制( )a选拔人才存在缺陷 b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c考试内容较为繁多 d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4、北魏时期出现“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的社会现象,为改变上述现象实行的制度是( ) a均田制 b租调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5、“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既是中国古代农民的理想,也是国泰民安的象征。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封建社会农民财富、地位的象征 b农耕文明的真实写照 c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 d明清之际受到冲击6、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德 b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c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7、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在汉朝广泛使用的字体是( ) a b c d8、著名学者梁思成对于北京中轴线曾经赞美道:“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蕴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的一种空间概念”。这里所说的优秀传统文化应包涵(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 居中不偏的儒家思想a b c d9、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巳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亚当斯密认为( )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b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d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10、右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11、达尔文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不是因为其关于生物进化的科学,而是因为其作品中的“物种灭绝”和“物种竞争”理论。在中国过去100多年的历史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对达尔文的理论“误读之线”。100年的误读,200年的孤独,这是达尔文的理论在中国的命运。下列关于达尔文的理论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成为马克思研究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b严复完整地翻译了达尔文的著作,并使之成为变法图强的思想武器 c被后人演绎为“优胜劣汰”,成为鼓励西方殖民的理论 d康有为将社会进化论与中国儒家学说结合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12、傅斯年在1935年论学校读经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记得十七八年以前,内因袁世凯暴压后之反动,外因法兰西一派革命思想和英吉利一派自由主义渐在中国知识界中深入,中国人的思想开始左倾,批评传统的文学,怀疑传统的伦理。这风气在当时先锋的重心固然是北京, .”材料主要论及的是:( )a.辛亥革命的现代意义 b.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c. 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d.五四运动的文化内涵13、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曾令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因而政府举行庆典,并在天安门举行阅兵式。教育部特令京中各校放假,尽管已近严冬,朝野乐此不疲,知识分子尤其亢奋。据此推断,这一历史事件应是中国( )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 b 成为一战的战胜国c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4、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有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上述评论反映出( ) a女性获得解放,实现男女平等 b民族工业发展,雇佣关系出现 c报刊业随着近代工业兴起而发展 d近代工业兴起,冲击传统观念 15、下表是19511957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国家财政总支出国防费支出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19511224952644297195322012753834241955269296500241419573042155111812a国民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 b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c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化建设进展缓慢 d工作重心取决于国际局势变化16、丛日云著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它真正实现了公民内部政治权利的平等,参政机会的均等,使全体公民最大限度地和尽可能直接地参与国家管理,行使主人的权利”为达到此政治目的采取的直接制度是( )财产等级制度和公民大会 b轮番而治和四百人议事会 c陪审法庭和五百人议事会公职津贴和抽签选举17、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假设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这反映了( )a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 b罗马法无法有效的解决财产纠纷问题c罗马法的不足使其成为贵族斗争工具 d罗马法不利于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18、西方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两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b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d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19、“为了拯救市场,拯救在市场条件下继续维持的自由资本主义,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这段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论( )a批评新政放弃了传统的自由资本主义 b批评新政扩张了美国政府的权力c肯定新政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d肯定新政发挥了市场和国家的作用 20、下表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 实结 论a梭伦在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贵族不再掌握国家权力b马丁路德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揭示了宗教改革广泛开展的社会根源c1869年,中国有报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表明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d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21、某历史学者指出:“的改革原本只是想对病人进行手术,结果发现是癌症晚期,病人死在了手术台上。”“”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戈尔巴乔夫 b王安石 c加尔文 d.穆罕默德阿里22、1970年4月,一些日本商社接受了中国政府宣布的“四项贸易原则”;1973年3月,日本外务大臣福田赳夫表示,我们必须对九一八事变和19371945年中日战争期间所犯的一切错误“进行反省并向中国道歉”。这些行为()a有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b是对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响应c表明中日两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受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23、下面是1988年和1993年美国纽约时报公布的“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语使用的次数变化示意图。该变化反映了()a美国报界经常变换用语 b美苏两国矛盾得到缓和c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d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24、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 a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b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小4题,满分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图1 商鞅舌战图 图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材料三: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材料四: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知识分子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4分)请列举材料一中三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如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激烈辩论,他们各自有何主张?(4分)(3)概括材料三、四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问题? (3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图3:北魏文官俑 图4:汉人胡食图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材料三: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4分) (2)材料二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4分)(3)请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5分)27、改革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对历史的影响十分复杂,关于一场改革的评价,往往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材料一:南宋读书人: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材料二:现代学者:王安石运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通过这一次强化专制集权,一个本来已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1)王安石变法中具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双重作用的措施有哪些?(3分)(2)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指出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提出批评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8分) (3)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2分)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下图是16世纪的一幅讽刺画灵魂的运输车。它用极富想象力的夸张形式讽刺了教皇制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材料二: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建议由基督教新教教会和地方当局接管教育,用德语教学,在全国城镇农村设立公办学校,为平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1)材料一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为此,马丁路德提出了什么改革主张?(6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教育有何影响。(6分)九江七校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cdbdaccddcbb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bdbdcadcaacb二材料题(52分)25. (14分)(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私学出现,学术环境宽松。(4分)代表人物: (3分,写出人物既可得分)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孔子、孟子提出“德治”“仁政”等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井田制;奖励军功、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秦国实力逐渐强大。(2)图1:守旧的奴隶主贵族。(1分)图2: 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山地派:主张激进的民主政治;海岸派: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3分)(3)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3分)26. (13分)(1)图3:少数民族服饰汉化;图4: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趋势:民族融合加强。(4分)(2)注重改革策略(或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