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5卷第3期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7月 Vol 25 No 3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l 2004 现代化理论与理论的现代化 对现代化理论历史演进的理性思考 王浩斌 王飞南 吉首大学 公共管理系 湖南 吉首 416000 摘 要 现代化理论不是一个大杂烩而是属于一门经验科学 其历史演进也并不表明它的过时 而恰恰内蕴着 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理性地反思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进程 可以发现 它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多元驱动的自然 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 是多样化和差异性的统一 最终趋势是整个世界形成为一个有机互动 的整体 那种文化决定论 单纯经济驱动论 单一模式论 简单的两分范式或三分范式及认为现代化终结于工 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观点是片面的 从其总体运动规律看 现代化进程将越来越摆脱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 现代化理论的发展总是由片面走向全面 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物本主义走向人本主义 由单一价值观走向多元 价值观 其运行轨迹类似于一条有着上限线的抛物线 关键词 现代化理论 历史演进 中图分类号 B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4074 2004 03 0015 07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研究 01BSH007 作者简介 王浩斌 1976 男 湖南双峰县人 法学硕士 吉首大学公共管理系讲师 现代化理论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 它属于一门 经验科学而不是一个大杂烩 其历史演进也并不意 味着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过时了 而是一种与时俱 进的理论创新 理性地反思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进 程 再现现代化理论的本真内涵 在中国社会加速 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 无疑具 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 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是大杂烩 还是属于一门科学 二战以来 现代化理论尽管成为众多学科的研 究对象而成为一门显学 然而就 现代化 本身的词 义来说 大家并没有获得一致认识 可以毫不夸 张地说 在10个使用现代化词语的人中 其含义可 能有11种 1 事实上 现代化是一个使用相当混 乱的词汇 而且经常遭致滥用 以致连前施罗德政 府财政部长奥斯卡 拉方丹都抱怨道 现代化 和 现代性 这样的词现在已经贬值到你想往里面塞 什么就可以塞什么的地步了 多年从事现代化理 论研究的学者也都发出了 什么是现代化 的疑问 伊保云教授专门就此问题写了一部学术专著 到 底什么是现代化 是一个大杂烩抑或属于一门科 学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一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 中西方学者是如何对之进行界定的 一 西方学者对现代化理论的诠释 收稿日期 2004 05 12 现代化指的是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结构 所发生的革命性变迁和整体性发展 而关于现代化 的理论则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当时 主要是为它的欧洲复兴计划服务的 总的来说 西 方学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视角来对现代化理论进 行诠释的 1 政治学视角 以亨廷顿 伊斯顿 阿尔蒙 德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从政治结构的分化与政治 参与的扩大来解释现代化 他们认为政治现代化 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 现代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国家 政治制度的现代化 主张政治民主化 自由化 分权 化与秩序化 强调政府权威的理性化与政府行为的 法治化 指出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同质化 革命化 进步化的历史过程 而政治体制和民主制度的演化 与变迁则是这一历史过程的支撑点 2 发展社会学视角 以帕森斯 列维 穆尔 和勒纳等为代表的发展社会学家以社会进化论为 指导 从社会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和变迁来解释现代 化 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 业社会的转变过程 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根本 区别是社会结构的分层化与整合化 社会功能的专 门化和多样化 社会阶层的流动化与平权化 社会 运行机制的市场化与法制化以及社会生活的世俗 化 政府统治的契约化等 3 发展经济学视角 以罗斯托 弗兰克 库 兹涅茨 格尔申克隆等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从经 济层面对现代化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现代化的主 体是经济现代化 其中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经济现代 化的核心内容 而保证经济持续增长是实现社会现 代化的关键 这一方向注重经济成长阶段特征 模 式与动力机制的研究 也对经济增长与政治 文化 以及意识形态变迁之间的内在规律有独到的见解 4 社会心理学视角 以英克尔斯等为代表 的社会心理学家从人的价值观 心理素质 行为特 征的转变与培育来解释现代化 认为现代化的核 心是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转变的根本保证 是实现社会稳定 持续 与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 这一方向强调个人的参 与意识 开放意识 进取意识 竞争意识 创新意识 的形成与培养 重视现代化人的形成 积极促成社 会行动者性格结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5 比较制度学视角 以布莱克 艾森斯塔德 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从制度结构入手 通过对不同 国家现代化历程的比较研究 提出了现代化发展模 式多样性的观点 并对多样化的现代化模式进行了 深入的剖析 开创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 多变量研究方法 这一视角重视对各类正在进行 现代化的社会内部文化传统的研究 反对早期现代 化理论过多地强调影响的观点 认为现代化理论的 首要任务是从各种社会内部的文化传统出发 以确 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应当保留哪些有利于现代化 的因素而抛弃哪些阻碍现代化的因素 二 我国学术界的流行观点 我国的现代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西方学者 的影响 当然也具有中国的特色 大致说来 我国 学术界的流行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罗荣渠等人认为 现代化就是第三世界落 后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 罗荣渠指出 现 代化就是 第三世界后发国家在现代国际经济体系 影响下 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采取适合于自己的高 效率途径 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外国 先进国家 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 加速实现向现代 工业社会的转变 从而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和适应环境的发展过程 2 P54 2 郑杭生等人认为 现代化与社会转型是同 义语 意指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 这个过 程就是 从农业的 乡村的 封闭的 半封闭的传统 型社会向工业的 城镇的 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 型 3 P19 这是一种 农业 工业 两分范式现代化 理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 也持同样的观点 认为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具有相互排斥特征的社 会 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就是现代化 3 罗归国等人认为 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 代化 指出 现代化是世界性的以工业文明代替农 耕文明的过程 是从传统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 形态向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的转变 它包 含着社会物质文明 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转 型 标志着人的物质生活 社会生活 精神生活所达 到的现代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说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 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人的建设 人的 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终极目的 4 P77 4 周毅等人认为 现代化既是人类社会的发 展过程 也是发展目标 作为过程 现代化是指人 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作为目标系指在 某一历史时期人类向理想社会迈进所能达到的最 佳状态 或在某一历史时期人类进步所能达到的先 进模式 概括起来说 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 域工业化 政治领域民主化 社会领域世俗化以及 61 观念领域理性化的互动过程 这种转变的 动力从 根本上来说是产生于人类在科学革命的推动下所 获得的空前增长的知识 从而不断增强对环境的控 制能力 而所谓的现代化理论就是对这种变化过 程的系统认知 5 P15 5 何传启等人认为 现代化有不同的发展阶 段 当前世界正处于第二次现代化阶段 何传启指 出 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 农业经济向工业经 济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 转变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 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 代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 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 工 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二次现代 化 6 P157 这样 何传启把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知识文明的三分范式作为划分现代化阶段的坐标 突出地指出了在第二次现代化阶段中 知识创新将 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 现代化理论属于一门经验科学 在全面而系统地考察了中西方学者有关现代 化论述的基础上 我们能够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那 就是与其说现代化理论是由多位学者往里面塞东 西而形成的一个大杂烩 还不如说现代化理论在很 大程度上实现了对活生生的现代化实践进行了多 层次 多维度的透视而具有科学价值 正如江德兴 所言 现代化理论 重点在于阐明现代社会各 个层面经历的种种变革 特征及发展战略 等等 基 本上属于经验科学 7 P64 1 现代化理论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研究 对象是一种理论成为一门科学的必要条件 一门科 学往往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 看出 现代化理论是研究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 急剧变迁这一客观事实的理论体系 这样 社会结 构的转型 社会制度的变迁 生活方式的世俗化等 自然成了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对象 当然 现代化理 论并不是单纯局限于某一方面社会事实的研究 而 是从社会整体出发 通过对各方面社会事实互动关 系的研究来发现现代社会变迁的动力 运作机制及 运动规律等 2 现代化理论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 现代 化理论同其它的学说不同 它是一门实证性经验科 学 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 即它开辟了定性研究与 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变量分析方法 也就是罗荣渠 所说的 一元多线式 研究方法 运用这一方法 对于世界历史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形态的分析都是 多维的 立体交叉的 网络式的 这样 对历史进化 的辩证的解释就取代了机械的 片面的和单线的解 释 8 P55 3 现代化理论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理论体系 就当前的研究状况而言 我们可以看 出 现代化理论在现代化的历史起源 发展动力 运 作机制 发展阶段 发展模式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 都有较为全面的阐释 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完 整的理论体系 二 现代化理论的 现代化 是过 时了还是在创新 现代化理论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至今 经历了许多个发展阶段 这往往给人以一种变动不 居的错觉 致使人们误认为现代化理论已经过时 了 美国 外交政策 2002年12月号中就有一篇文 章把 亚洲价值观 依附理论 增长极理论 等 现代 化 理 论 确 定 为 进 入 历 史 垃 圾 箱 的 理 论 9 P9 其实 与其说现代化理论已经过时 倒不 如说现代化理论在创新中具备了与时俱进的理论 品格 从现代化理论历史演进的宏观历程中较为清 楚地看出这一点 一 内因决定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得与失 经典现代化理论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美国 当时以亨廷顿 帕森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美 国学者从美国的对外援助计划出发 展开了对发展 中国家发展路径 发展战略 目标模式等一系列问 题的研究 以便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经典现代化 理论坚持内因决定论 即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 是由发展中国家社会内部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决定 的 这样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 就应该从自身 社会内部的文化传统 制度结构等入手来加以改 造 经典现代化理论有几个基本的理论预设 其 一 传统与现代是两极对立的 现代化就是由传统 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 程 就是在传统与未来之间填补 现代性 其二 结 构一致性原则或包容性原则 即认为现代化社会的 社会结构都是一样的 只要改变落后的文化传统 社会制度而代之以现代社会的制度结构 现代化就 能实现 其三 西方中心论 倾向 N 艾森斯塔德 指出 从历史上看 现代化是一个朝向欧美型的社 会 经济和政治系统演变的过程 10 P1 这种把现 代化看成是 西化 或 欧化 的观点所坚持的是单 一线性的历史发展观 强调全世界只有一种模式 71 一条道路和一个框架 这种看法已被证明是极为片 面的 当然 经典现代化理论在现代化理论发展史上 的奠基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 研究经典现代 化理论的往往都是美国等其它西方发达国家里最 为优秀的学者 他们的研究对于带动学术界涉足现 代化理论的研究是颇具积极意义的 其二 经典现 代化理论建构了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 传 统 现代 的两分式研究方法以及结构 功能主义 的理论传统等都是极具奠基作用的 其三 经典现 代化理论除开那种特别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之外 其许多思想观点特别是通过发展工业化来实现现 代化的观点等 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同 这 在当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二 外因决定论 依附理论的优与劣 依附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 中期 它是一种反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现代化理 论 就分析方法和基本观点而论 依附理论可区分 为三种主要流派 其一是以劳尔 普雷维什 R Prebisch 塞尔索 富尔塔多 C Furtodo 等为代表 的 结构主义依附论 其二是以弗兰克和桑多斯 T D Santos 等人为代表的 不发达的发展 论 其 三是以巴西学者卡多索 F H Cardoso 和智利学者 法莱托 E Faletto 等为代表的 依附性发展理论 与经典现代化理论不同 依附论坚持外因决定 论 主张要从不发达国家的外部条件上去寻找不发 达的根源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是西方发达国 家对这些国家的长期剥削而造成的 其基本概念 有三个 中心 外围和依附 中心 是指那些资本 主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外围 系指那些经济 上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依附 则是中心和外围之 间联系的基本方式 依附理论认为 不发达国家的 发展历史就是它们被纳入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 的经济体系的依附化过程 这个过程导致了两个后 果 西方国家的发达和非西方国家的不发达 因 而 在依附论者看来 只有当作为边缘与外围的欠 发达国家彻底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的时候 发展 中国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由此可见 依附 论虽然弥补了经典现代化理论单纯从社会内部看 问题的片面性 但就在它批判经典现代化理论这一 内因决定论的同时 却因过分强调外部因素的制约 作用而深深地陷入了外因决定论的泥潭之中而不 能自拔 其理论片面性是不言而喻的 同样 依附理论的历史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其 一 它弥补了经典现代化理论单纯从社会内部看问 题的片面性 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化理论的向前发展 其二 依附论首次将现代化理论研究的视野从时间 纵向维度转向了空间横向维度 即转移到发达国家 与不发达国家的空间关系上 具有空间意识和全球 意识 有学者因此而将依附理论看成是 第一阶段的 全球化理论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三 结构决定论 世界体系论的贡献及其局限 依附论虽然开创了 全球化理论 研究之先河 但其外因决定论的理论局限使其于20世纪70年 代后期逐渐失去了影响力 代之而起的是由伊曼纽 尔 沃勒斯坦所率先提出的 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 体系理论形成于70年代末 在80年代盛极一时 至今仍有重要影响 世界体系理论为了超越依附论 中心 外围 两极对立的理论结构 开拓现代化研究的全球化理 论视野 引入了一个 半边缘 的概念 其命题的表 达形式为 中心 半边缘 边缘 这一 半边缘位 于中心和边缘的一系列层次之间 它并不是统计意 义上的分割点 也不是残余类属 它是世界经济体 系必要的结构要素 11 P426 其中标准型的半边缘 国家出口 边缘性产品 到中心国家 而出口 中心 性产品 到边缘国家 这样一来 现代化是在全球 空间的多极项之间进行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 中心 半边缘 边缘 的全球结构关系网而实现 自主发展 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 一种互赖关系 而不是 剥削 或 依附 的关系 随 着时间的推移 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在 中心 半边 缘 边缘 结构体系中的位置可能有所改变 即发 达国家由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变为 边缘 发展 中国家也可能处到 中心 的位置上 但这种总的结 构体系是永远都不会变的 由此可见 世界体系理 论用 中心 半边缘 边缘 的理论结构超越了依 附论的 中心 外围 两极对立的理论结构 实现了 由二元结构到有机体系 外部决定论到结构决定论 的转变 进一步拓宽了现代化研究的全球化视野 在现代化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世界体系理论也并非十全十美 更不是现代化 理论的终结 其理论局限也十分明显 其一 沃勒斯 坦所提出的世界体系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 而现代 化的本质就是要打破这种不平等的世界体系 但沃 勒斯坦反复强调 不同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可 以改变 而世界体系本身则不会改变 这样 沃勒 斯坦不能从根本上为欠发达国家找到一条切实可 81 行的发展之路 其二 世界体系理论中的世界体系 实质上是一种经济体系 有着强烈的经济主义价值 取向 因而也招致了大量的批评 四 协调发展论 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成就及 缺陷 世界体系理论尽管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了依附 论所开创的全球化理论视野 但其过分强烈的经济 主义价值取向使其对因经济过度增长所造成的生 态环境恶化 人文价值缺失等新问题不能作出令人 满意的理论回应 因而招来了大量的批评 于20世 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渐失去了其强大的理论 支持者 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从生态和全球的双重维 度出发 注重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观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新发展 观 它最初是在布朗的 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 会 一文中提出来的 在1992年联合国于巴西里约 热内卢召开的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进一步 的确认 主要体现在两个纲领性文件 里约宣言 和 21世纪议程 中 可持续发展理论经历了从 零 增长 到 有机增长 的转变 前者认为要缓解生态 危机 就必须将经济发展控制在现有水平或降低到 现有水平之下 以保持生态环境的 原封不动 而 后者则认为可以在保持社会各方面因素协调发展 的基础上实现 有机增长 留给后代一个不同于原 来的但更有利于发展的生态环境 概括地讲 可持 续发展理论从生态和全球的高度对人与自然 人与 社会的互动关系作了制度性的安排 强调现代化建 设必须建立在社会 经济 人口 资源和环境相互协 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 其宗旨是 既满足当代 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 害 12 P19 其核心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 展的有机统一 其战略目标是促进人类之间 人类 和自然的有机协调发展 由此可知 可持续发展观 是一种 以人为本 的现代化发展观 是自然价值观 和人文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代表的是一场价值观的 革命 其理论贡献是不容低估的 然而 同前几种现代化理论一样 可持续发展 理论也有其理论缺陷 其一 可持续发展观在批判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弊端的同时不恰当地夸大了生 态问题的 决定意义 甚至为了要保护生态环境 宁可实现经济的 零增长 其二 可持续发展观体 现着对平等的承诺 在空间上强调各民族国家之 间 各团体之间 每个个人之间是平等的 在时间上 强调当代与下代的代际平等 而事实上表明 经济 增长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从来都是 不平 等 地或 大致上不平等 地发展的 这样 可持续 同 发展 之间的关系具有 悖论 的倾向 综上所述 现代化理论经由内因决定论 外因 决定论 结构决定论 协调发展论的历史演进 所 体现的是一个不断完善 不断创新 不断扬弃的发 展过程 可以这样说 理论创新是现代化理论研究 题中应有之义 它同时也决定了其未来的走势及历 史命运 三 对现代化理论历史演进的理 性思考 当今世界现代化大潮所向披靡 锐不可挡 而 中国社会现代化又处在改革攻坚 社会加速转型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 在这一重大历 史关键时刻 对现代化理论历史演进进行理性思考 势在必行 这无论是对丰富和发展现代化理论 摸 索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还是为中国社会 现代化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 以促进中国社会现代 化更好地与世界接轨等 都无疑具有积极的理论价 值和现实意义 为此 下面笔者将从现代化的历史 起源 发展动力 发展阶段 发展模式 发展趋势以 及总体运动规律等方面入手来对现代化理论历史 演进进行理性思考 一 从现代化的历史起源来看 现代化是生 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一个自然的历 史发展过程 那种文化决定论的观点是片面的 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 现代化之所以首先在西 欧而不是在东方兴起 其主要原因是西方文明中存 在有利于促进现代化的文化因子 而东方文明中则 没有 马克斯 韦伯 Max Weber 则把这些文化因 子归结为新教伦理 认为它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精 神 现代化精神 的产生 而最初的现代化即工业化 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推动下形成的 随着东亚的新 加坡 香港 韩国和台湾 亚洲四小龙 于20世纪90 年代初期的迅速崛起 同样强调文化决定论的 亚 洲价值观 随之雀起 有学者甚至声称21世纪是 儒家文化的世纪 是 太平洋的世纪 1998年 亚洲金融风暴 过后 这种论调才有所降温 事实 上 文化在现代化历史起源中的作用是极其有限 的 绝非决定性的 这是因为文化形态本身即是一 种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 在任何文化中都可以找到 你所需要的任何东西 就拿儒家文化来说 如果你 91 想寻找吃苦耐劳 勤俭节约的特征 那是现成的 如 果你想寻找盲目服从 任人唯亲的特征 同样不会 失望 西方文化也是如此 因此 西方文化决定 论 或 东方文化决定论 观点都是片面的 二 从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来看 现代化是由 经济 政治 人文等多种因素多元驱动的结果 那种 单纯强调经济驱动的观点是片面的 经典现代化理论 依附论和世界体系理论都倾 向于认为 经济增长是实现现代化向前发展的不竭 动力 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 工业化实现了 其它的 一切如政治民主化 生活世俗化以及权威理性化等 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 而现代化实践则表明 一些 后发现代化国家在以追求经济增长为核心 极力推 进城市化和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 出现的是一种相 反的现象 即有增长而无发展 由此表明 单纯强 调经济发展 无限迷信科技的做法是片面的 尤其 在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早期 特别是那些尚未摆脱外 来控制的初民社会 它们要实现现代化 首要的不 是如何发展工业化的问题 而是进行社会革命以创 造现代化的社会历史前提的问题 即摆脱外部控制 和改造内部传统 这样 在初民社会实现现代化的 过程中 非经济因素往往比经济因素的作用更大 当前 在经济全球化 世界一体化的时代条件下 现 代化更是由多种因素所共同驱动 其中包括经济因 素 政治因素 地缘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那种 科技 万能论 遭到 增长极理论 的强烈谴责 拜物教主 义 也为环境保护主义者所唾弃等等 三 从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来看 现代化是一 个复杂性的社会变迁过程 是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有 机统一 那种简单地用 两分范式 三分范式 或 四分范式 来划分阶段的做法是片面的 经典现代化理论用 传统 现代 的两分范式 来划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英文现代化moderniza2 tion就是 成为现代的 之意 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 代社会的转变过程 未来学家丹尼尔 贝尔则坚持 用 三分范式 来划分阶段 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工 业社会 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 第二次 现代化理论则坚持 四分范式 将人类诞生至 2100年的历史划分为工具时代 农业时代 工业时 代和知识时代四个阶段 其中从农业时代 工业 时代为第一次现代化 而从工业时代 知识时代 的转变则为第二次现代化 殊不知 传统与现代并 不是完全对立的 传统中孕育着现代 而现代则是 从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已成为当今学术界 的共识 二分范式 到 四分范式 的演变以及 后 工业社会 和 知识时代 等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承认 了传统与现代的相对性 都是不断变化的 由于世 界现代化进程的极不平衡性 即当发达国家处于后 工业阶段或知识时代时 其它国家或地区有的尚处 在工业社会的初期 有的正处在由工业社会向后工 业社会的过渡时期 有的甚至还处在工具时代或初 民社会 由此可见 现代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 变迁过程 是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有机统一 任何简 单地划分阶段的做法都是片面的 四 从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来看 现代化是多 样化 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统一 那种单一模式论 西化论的观点是片面的 当今的现代化实践表明 现代化根本没有固定 的发展模式 西方有西方的模式 而东方也有东方 的道路 就连西方模式来说 它也不是千篇一律 的 美国 英国和法国的现代化模式就不完全一样 西欧 北欧的现代化模式也各有特点 更何况欠发 达国家在经济基础 历史传承 人文地理 资源禀赋 等方面相去甚远 根本不可能共用一种发展模式 也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 只能根据自己的历史 特点和现实国情 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除 此别无它途 五 从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来看 现代化的最终 趋势是整个世界形成为一个有机互动的世界整体 那种认为现代化终结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或知 识社会的观点是片面的 与其说现代化是一种终极状态 还不如说它是 一个发展过程 事实上 现代化就是在科技革命 社会分工和世界交往等因素共同推动下 人类世界 由局部的 孤立的 地域性的传统型社会向开放的 有机互动的 世界性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变过程 这 一过程将实现民族史向世界史的转变 正如马克 思所言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 程中愈来愈扩大 各民族的原始闭关状态则由于日 益完善的生产方式 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发展起来的 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 历史就在 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13 P51 由 此表明 现代化的最终发展趋势是整个世界形成一 个有机互动的世界整体 那种认为现代化有终结状 态的观点 无论是经典现代化理论的 工业社会 丹尼尔 贝尔的 后工业社会 还是第二次现代化 理论的 知识时代 都是片面的 因为它们都只不 过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 02 从以上的考察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现代化进程 的总体运动规律 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其一 现代化进程将越来越摆脱意识形态偏见 的影响 经典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都有着极强 的意识形态倾向 前者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实现 现代化 而后者则认为欠发达国家只有摆脱资本主 义的控制才能实现现代化 事实上 现代化是人类 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不论任何国 家 任何制度 如果不想灭亡的话 都注定要 走现代化之路 这样一来 在当今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共存的时代 资本主义可以搞资本主义的现代 化 社会主义也可以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但这 一现代化绝非 资本主义化 也不是 社会主义 化 其二 现代化进程总是由片面走向全面 由孤 立与封闭走向开放与互动 由物本主义走向人本主 义 由单一价值观走向多元价值观 由单纯追求经 济增长转向注重经济 政治 人文与社会的协调发 展等 其三 现代化的运行轨迹不是一条直线 而是类 似于一条有着上限线的抛物线 1999 2000年世界 价值观测量 World Values Surveys 表明 工业化的 经济增长着眼于提高人类的生存 但是在达到一定 点之外 回报率减少 在曲线早期阶段的社会倾向 于不惜一切代价强调经济增长 但是当超过一个门 槛后 他们开始强调关注诸如环境保护和生活方式 等生活质量的问题 尽管经济增长依然重要 但当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 大部分公众把环 境保护置于经济增长之上 14 P44 这一运动规律也 表明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在现代化发展的不同时 期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这就是 经济决定论 或 文 化决定论 之所以片面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梁中堂 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视野 N 中国经济时报 2003 01 03 2 罗荣渠 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 J 中国社会科学 1988 1 3 郑杭生 李强 等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 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 罗归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J 理论学刊 1999 5 5 周毅 西方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之路 J 改革与 理论 2003 1 6 何传启 第二次现代化 人类文明进程启示录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7 江德兴 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化思想 兼论现代社会 发展的实质 J 江苏社会科学 1996 3 8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续篇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9 美 法里德 扎卡里亚 等 进入历史垃圾箱的理论 J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2003 3 10 美 N 艾森斯塔德 社会的进化与发展 M 牛津 牛 津珀加蒙出版公司 1966 11 美 彼特 埃文斯 超越核心与边缘 评世界体系理论 A 低度发展与发展 发展社会学选读 C 萧新煌 编 台北 巨流图书公司 1985 12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电工试卷【完整版】附答案详解
- 智算中心建设工程项目投标书
- 电子胶带生产线项目商业计划书
- 刑法期末考试通关题库附答案详解
- 2023年度自考专业(金融)真题【网校专用】附答案详解
- 2025年自考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模考模拟试题附完整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报告:2025年传统金融协同发展的风险控制策略
- 2025年天津市北辰医院招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人教版9年级数学上册《概率初步》专项练习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计算机三级考试黑钻押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办公场所消防培训课件
- 2025年新疆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中央厨房体系管理制度
- 2025-2030年中国铜包铝线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医疗服务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JG/T 333-2011混凝土裂缝修补灌浆材料技术条件
- 宾馆内部治安管理制度
- “美感让美安全”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解读课件
- 立克次体病患者护理
- 新《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考试复习题库(浓缩500题)
- 合作代建合同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