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1、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及主要内容知能演练强化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1、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及主要内容知能演练强化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1、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及主要内容知能演练强化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1、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及主要内容知能演练强化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1、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及主要内容知能演练强化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化方案】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1、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及主要内容知能演练强化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一定会改变基因频率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产生了新的物种解析:选a。假如基因型为dd的豌豆自然状态下繁殖,基因型频率将发生变化,但基因频率不变(不考虑基因突变等因素),a错误。2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出现耐药性,如果被这样的细菌感染,则人体会因该种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抗生素的使用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会引起细菌的定向变异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细菌发生了进化,产生新的“耐药性”细菌d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被优选出来,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选择的结果解析:选d。人体的免疫力是人体本身的一种防御机能,是由人体的免疫系统决定的,抗生素不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抗生素的使用不会引起细菌的变异,且变异是不定向的;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上升;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未必会产生新物种。3(2013河北省高三监测)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解析:选c。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4(2013大连双基测试)下表是某种生物迁入新环境后,种群中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年份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a的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a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a.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适应新环境c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解析:选c。据表可知,a和a基因的频率在发生变化,故该生物不断进化;a基因的频率在逐渐增大,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新环境;假设1970年aa占x,aa占y,aa占(1xy),则a基因的频率xy/20.1,a基因的频率1xyy/20.9,y值不能确定。5(2013西安质检)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突变产生抗药性,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选c。新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环节,故a正确;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故b正确;细菌的抗药性突变在接触青霉素以前已经发生,青霉素只是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故c错误;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d正确。6(2012高考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解析:选d。生物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处于劣势的一方被淘汰,故种间竞争是生物之间相互选择的过程,a项正确;化石是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依据,b项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也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影响,使得某些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项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项错误。1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b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选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这些变异进行定向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故a选项说法错误。2(2013广州模拟)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对物种间差异的研究关键是能否交配并产生后代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解析:选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并不都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物种间有些物种交配也可以产生后代,如骡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后者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选a。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病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的本质是()a药物诱发了病菌抗药性基因的产生b药物对病菌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c药物能诱导病菌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药物对病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使病菌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解析:选d。从自然选择学说的角度看,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是由于药物对病菌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淘汰了抗药性差或无抗药性的个体。4瓢虫体色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某瓢虫种群中,bb个体占18%,bb占4%。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a18%、82%b36%、64%c57%、43% d92%、8%解析:选c。某瓢虫种群中,bb个体占18%,bb占4%,则bb占78%,故b18%78%/257%,则b43%。5. 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发生了隔离发生了基因突变发生了自然选择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没有发生生物进化a bc d解析:选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经过n代自交后,a和a的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说明没有发生生物的进化,也就不会出现自然选择,更不会出现基因突变,无法判断是否发生了隔离;但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6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该种群()a显性基因的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频率b随机交配将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c繁殖一代后,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0.32d基因频率若发生变化,说明新物种已经产生解析:选c。根据题意可推知,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0.64,故隐性基因的频率为0.8,显性基因的频率为0.2;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该种群随机交配得到的子代中基因频率与上一代相同;基因频率改变只能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7(2013龙岩教学质检)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b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d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解析:选d。本题联系实际生活, 主要考查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在自然情况下,自然选择对水稻的非糯性(y)与糯性(y)不起作用,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y与y的基因频率基本保持不变;而在自然情况下,自然选择对水稻的抗病(r)和不抗病(r)都起作用,选择了具有抗病能力的,淘汰不抗病的,因此导致r的频率增大,r的频率减小。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但并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实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a bc d解析:选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一般情况下,物种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以达到生殖隔离,但有些物种的形成不经过地理隔离也可产生生殖隔离,比如植物多倍体的产生;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9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野生型和煤烟型桦尺蠖分别在不同地区释放,几天后重新捕获,得到如表所示结果。地区煤烟型野生型未污染的(多赛特)释放数473496重新捕获数3062已污染的(伯明翰)释放数601201重新捕获数20532a通过上述数据可以推算出未污染地区野生型总数b在未污染地区煤烟型的桦尺蠖存活率更高c两地区的桦尺蠖的基因频率完全相同d两地区的桦尺蠖属于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解析:选d。只知道重新捕获时野生型的总数,不能计算出未污染地区野生型总数。由表中数据可知,在未污染地区煤烟型的重新捕获率更低,说明其存活率更低。两地区的桦尺蠖属于同一种物的两个不同种群,但由于环境不同,导致两地区的桦尺蠖基因频率存在差异。1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解析:选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1.某昆虫种群产生了一次基因突变,使原来浅体色群体中出现了少数深体色的个体,其基因频率变化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大约在第10代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a基因,随后a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不断进化c若第24代时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为:aa10%,aa20%,aa70%,则下一代种群中a基因频率小于80%d环境变黑有利于深色个体生存,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该种群基因库中a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新物种即将产生解析:选d。由图像分析可知,大约在第10代a基因开始出现,随后a基因频率逐渐增加,最后接近于1,这表明a基因的等位基因逐渐被淘汰;第24代时,a的基因频率为1/220%70%80%,由于a基因逐渐被淘汰,所以第25代a的基因频率应小于80%;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物种间产生了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表明生物发生了进化。12(2013湖北八校联考)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解析:选c。种群的基因库指同种生物构成的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甲岛和乙岛都有不同种的鸟类。13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_,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_。(2)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后,该群体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_和_,发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_(是/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若这一地区没有给这种植物传粉的昆虫,所有植物一般都是自花传粉。在3代自交后,群体中aa、aa、aa的频率分别是_、_和_。在这三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理由是_。(4)若这种植物靠当地的一种昆虫传粉,且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_,下图中能比较准确地表示a和a基因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比例变化情况的是()(5)若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这两个群体属于不同的_。原因是:_。(6)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是物种形成的基本条件。解析:(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2)发洪水后,a的基因频率55%40%1/275%;a的基因频率5%40%1/225%,发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是迁移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因素在起作用。(3)所有植物一般都是自花传粉。在3代自交后,aa的基因型频率55%40%1/440%2/41/440%2/42/41/472.5%,aa的基因型频率5%40%1/440%2/41/440%2/42/41/422.5%。aa的基因型频率为5%。a、a基因频率分别是a72.55%1/275%,a25%;由于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生物并未发生进化。(4)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aaaaaa,那么,经过长期选择,a基因频率会不断增加,而a基因频率会不断减小,但因为aa的繁殖能力等于aa,故a基因不会消失。(5)若两种植物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生殖隔离。(6)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基本条件。答案:(1)种群基因库(2)75%25%不是(3)72.5%5%22.5%没有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4)aaaaaaa(5)物种生殖隔离已经形成(6)种群自然选择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14.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图1、2、3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1)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_,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_。(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上是由于不同种群内的_发生改变。.若图2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表所示。甲基因型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总数个体数2022420123982100乙基因型aattaattaatt个体数19616836400(3)甲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4)种群甲的基因a的频率为_。(5)已知表中乙种群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几率都是105,则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_。解析:.(1)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且产生的后代可育,这表明地雀a与地雀b属于同一个物种,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表明地雀c与地雀a、b产生了生殖隔离,它们并非同一物种,因此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和b,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b与c。(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在这一变化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海洋环境的变化。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是不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3)种群的基因库指的是某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4)种群甲中基因a的频率(2022220212298)/200100%0.7。(5)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400210410580。答案:.(1)地雀a和b地雀a、b与c(2)海洋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