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教师用书)二轮专题复习 题型14 探究论证型非选择题(含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 .doc_第1页
【创新设计】(教师用书)二轮专题复习 题型14 探究论证型非选择题(含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 .doc_第2页
【创新设计】(教师用书)二轮专题复习 题型14 探究论证型非选择题(含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 .doc_第3页
【创新设计】(教师用书)二轮专题复习 题型14 探究论证型非选择题(含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 .doc_第4页
【创新设计】(教师用书)二轮专题复习 题型14 探究论证型非选择题(含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 .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14探究论证型非选择题(时间:60分钟)【题型解读】 探究论证型非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观点、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具有“开放性强、答案不固定”的特点。解答时要明确观点,再结合史实全面论证。注意史论结合,有论有据,切忌简单堆砌材料。1(2014湖南长沙调研)近代社会变化导致中国传统城市大都走向了衰落,而新兴城市走向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总有其特定的原因。在李唐统治的三百年中,扬州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区域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物产富饶,经济基础雄厚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漕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王鸿扬州散记材料二前近代时期,扬州虽然存在着庞大的商业资本(盐商),但却无法发展到像1718世纪欧洲那样的商业体系。首先盐业是由官府垄断的,盐商的活动与其说是私人企业经营,还不如说与包税制度具有同样的性质。其次,盐商富豪们所获得的利润和财富并未再投资于新的商业和工业企业之中,而是往往转变为各种非经济的用途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材料三近代以来,中国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处于依附地位,成为半殖民地。由此导致中国城市的畸形发展,上海等部分开放城市依附于西方世界,得到快速发展。上海开埠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区域的工业、商业、贸易和金融中心,苏、杭、扬等传统工商业城市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中逐渐居于从属地位。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材料四19世纪中叶,马克思曾对亚得里亚海北部的两个港口城市即威尼斯和的里雅斯特的兴衰进行比较分析,他指出“威尼斯是一个属于回忆的城市,而的里雅斯特则像美国一样,它的优点是没有任何过去的包袱。”马克思奥地利的海外贸易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唐朝扬州繁荣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什么?(2)清朝时期在扬州从事盐商活动的主要是哪一商帮?依据材料二指出,限制其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扬州、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为例,对“时代与城市”这一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第二小问迁移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迁移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信息“由官府垄断”、“所获得的利润和财富转变为各种非经济的用途”概括。第(3)问,属于观点评价性题,首先围绕主题明确观点,然后从古代、近代历史变迁如何影响城市变化进行论证。答案(1)原因:社会安定,地理位置优越,特产丰饶,交通便利。基础:小农经济。(2)商帮:徽商。因素:徽商所经营的盐业为政府垄断行业;所赚得的利润主要投入非经济用途,影响了扩大再生产。(3)示例:观点:时代发展决定着城市的面貌与地位。论证:古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深刻地影响着扬州城市的发展。明清时期,扬州地理位置优越,盐业和漕运兴盛,城市繁荣。随着中国进入近代社会,扬州不在开放前沿,加之因循守旧,必然走向衰落。与此同时,上海在接纳西方文化方面,位置优越,意识领先,逐渐取代了扬州、苏州等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总结:在古代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区域、意识等因素对于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2(201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有学者认为,“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材料四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2)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旧制度”的基本特征。这套“陈旧的制度”是如何被工业化社会淘汰的?(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中英两国为例论述材料四中的“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这一观点。(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250字左右。)答案(1)历史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确立的重要标志。根本原因: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2)基本特征:少数贵族掌管议会,议会权力至上。淘汰: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占据更多议席,获得更多政治权力,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3)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是指政治制度创立的核心观念,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指政治制度因时而变。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但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如汉代中外朝,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英国开创了君主立宪制,始终围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的本原精神,不断加以完善创新。(如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责任内阁制和议会改革等)3(2014江西景德镇二模)图片中包含很多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比较上述两幅有关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图片,从图1、图2的变化中提取两个信息,并加以说明。解析读图提取信息结合图片反映的重要大事及特征,注意图片中蕴含的丰富信息,迁移所学知识,全方位论证探究。答案信息一:中共民主革命区域中心的变化,由南方转到北方。说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但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实行战略转移。随着长征的胜利,中共民主革命区域中心由南方转到北方。信息二:中共革命的对象由国民党反动派转变为日本侵略者,革命任务由“武装反蒋”转向抗击日本侵略。说明: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成为当时革命的主要任务。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伴随着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中共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逐渐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信息三:中共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由工农民主政权转变为抗日民主政权。说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瑞金作为“红色中华”的首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政权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领导和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作为抗战的总后方,其政权性质是抗日民主政权。主要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学生答到军队的变化也可:中国工农红军到国民革命军。但只能按两个信息给予评分。)4(2014四川成都一诊)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经济变革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它们很快进入国家的贡赋体系,并为国库、皇帝和权贵所囤积。对于绝大多数生产者来说,换取白银的主要目的是缴纳赋税和贡赋,而非资本的增长。许多人日常生活基本上与市场没有联系,白银之类的贵金属在这里基本上成为一种权力、礼仪象征物,恢复其物质的特性,丧失其货币的功能。据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等整理材料二1902年梁启超认为,“政府之义务虽千端万绪,要可括以两言,一曰助人民自营力所不逮,二曰防人民自由权之被侵而已。”因此他主张将“凡事业之性质,不能委诸个人者”、“凡事业为公益起见,不宜委诸个人者”、“凡国人所不欲办之公益事业”三类企业交由政府举办。1910年他又提出,“今日政府之弊,在宜干涉者而放任,宜放任者而干涉”,他举例说到,“当局者与民争利,侵入私人营业区域”、“当局者别怀私意而以国帑谋其私益”。据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等整理材料三(1)世界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导致“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为什么输入中国的白银基本丧失了货币功能?(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经济思想。并据此评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任评一项)。(3)据材料三,指出1984年中国经济生活领域出现的新现象。美国学者科斯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是“北京主导的由上而下的改革和地方及民间力量推动的由下而上的改革”合力推进的,从19781984年这一时段中任举一例佐证该观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教材知识,白银流入欧洲的直接原因是新航路开辟,中国产品大量出口欧洲。第二小问,“丧失货币的功能”的原因,解答关键是由“它们很快进入国家的贡赋体系,并为国库、皇帝和权贵所囤积”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提取梁启超的观点即可得出。第二小问,结合1945年以后国民政府的统制经济、通货膨胀、赋税政策、对外经济政策等多方面任选其一,解读与梁启超经济思想的关系,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后果,注意思想与政策的对应,言之有物。第(3)问,新现象:据图可得。观点的评述:观点为:30多年的改革是“北京主导的由上而下的改革和地方及民间力量推动的由下而上的改革”合力推进。故需从自上而下即政府主导和自下而上民间推动两相配合合力作用的两方面去论述改革开放的措施及成就。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原因:当时中国市场化水平低(许多人与市场没联系),白银难以转化为资本;白银大多被囤积起来,成为权力、财富和礼仪的象征。(2)思想:在经济领域应该明确政府的责任(或义务);政府应办好公益事业;政府应扶助和保护私营经济;政府应处理好经济领域与人民的利益关系(或政府不应与民争利、假公济私)。评述:答案示例示例政策与梁启超经思想关系济后果1统制经济政策未处理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未扶助和保护好私营经济,放任官僚资本扩张,违背了梁启超的经济思想导致官僚资本几乎囊括了各主要工业生产部门,民族工业陷入困境2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未处理好政府与人民利益关系,违背了梁启超的经济思想导致货币加速贬值,生产萧条,国统区出现严重经济政治危机3掠夺性的赋税政策给工商业者带来沉重负担,导致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4屈辱性的对外经济政策导致美国商品和资本大量输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陷入困境(3)新现象:经济特区发挥试验田作用(或“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商品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所有制结构多样化(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等);个人经商潮流兴起(或就业途径增多;就业观念变化等);人民追求时尚渐成风气(社会风气更加开放等)。“佐证”要求:史实恰当,论证合理。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改革开放迅速在全国开展起来。同时,人民群众和地方政府在改革中大胆创新,推动中央不断制定和完善新的改革举措,推动改革深入发展。答案2:1977年安徽、四川等地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要求取消人民公社体制,推动了中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方针的确立。答案3:广东、福建要求中央给予对外经济活动的特殊政策,中央做出了设立经济特区的决策,推动了改革开放不断向前突破发展。答案4:乡镇企业的发展、私人下海经商,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推动着中央出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的开展。答案5:一些厂长、经理要求政府给企业松绑,推动着中央出台给企业减负、政企分开等决策,推动着改革深入发展。5(2014江西师大附中模拟)历史数据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部分朝代人口数据表公元前220年(战国末年)估计2 000万人。2年(西汉元始二年)5 959万人。220265年(三国时期)767万人(魏、蜀、吴人口相加)。280年(晋太康元年)1 616万人。581600年(隋开皇年间)约4 450万人。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4 844万人。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全国有户891.470 9万,总人口5 291.9 万。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全国有户293.312 5万,总人口1 690万。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5 883万人。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6 054万人。1651年(清顺治八年)1 063万人。1741年(乾隆六年)14 341万人。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30 148万人。1834年(道光十四年)40 100万人。分析中国古代部分朝代人口数据表,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解析既可以提取战国至西汉、晋至隋朝人口急剧增长,汉末至三国、唐朝安史之乱后、明清之际等时期人口急剧下降。也可提取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等人口合计增长较快。不管选哪种观点,论述时都要言之有理。答案示例一:战国至西汉、晋至隋朝人口急剧增长,汉末至三国、唐朝安史之乱后、明清之际等时期人口急剧下降。说明:战乱分裂破坏社会经济,统一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示例二: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等人口合计增长较快。说明:民族融合和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示例三:清初至鸦片战争前期,人口持续增长。说明:中国小农经济、农耕文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政策的调整完善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6(2014山东烟台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风云变幻,美苏“冷战”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材料二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冷战是“现代历史上的荒谬插曲”,是“漫长的、代价高昂的、黑暗阴郁的、危险的事件,威胁到地球上所有人的生命”,是“人类最接近于集体自杀的一次经历”。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将争夺限制在除直接战争之外的领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鉴于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灾难和沉痛教训,鉴于核武器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美苏两国谁也不愿意再挑起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导致两国的同归于尽乃至人类的毁灭,竭力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已经成为双方领导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就维持了世界的相对和平的局面因此,美国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把冷战称为“长和平”,也有人称之为“冷和平”,认为“尽管冷战是危险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冷战为这个世界提供了缓和”“冷战体系为世界提供了和平和安全,尽管存在核均势威慑。”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1)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的时代背景,并指出美国为“担负起责任”在欧洲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回答冷战的原因,从美苏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