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2).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2).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2).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2).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突破方法:利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能够更直观而准确地把握两篇短文的异同。另外,在形式上,教师鼓励小组问展开竞争,优胜小组同学进行展示发言,从而使全体学生投入到紧张的学习氛围中。 难点 体会课文中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意。 突破方法:集中精力赏析补充说明的文字,避免追求大而全造成的空而不实的现象。在组织过程中教师更要注意精讲精练。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在默读速记的基础上,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通过交流讨论辨识两篇文章的异同,进而理清文章的要点。 2涵泳品味法:集中精力品析文章括号中的补充内容,深入学习作者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 3延伸拓展法: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视野。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教师讲解导入课题:在距今约2亿多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l6亿年问,它们成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 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设计(二) 教师讲解导入课题:6 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作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 褶皱 劫难 追溯 (2)释义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明确:(1)h6i zh6n6n s5 (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的过程。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美文,探究美点,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多媒体显示: 教师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填写上表。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文章的思路简述如下。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l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证实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明确: 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2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例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例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六、作业设计 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教学反思 说明文是相当枯燥的,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相对有难度的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本文作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文,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体味的地方,为了避免学生的赏析大而空,集中精力探究补充说明的文字,收到了实效。有关资料 一、作者资料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杂志。 这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波士顿的副教授,先是业余写作科幻小说,1958年开始专职写作,以他渊博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很快就成为引人注目的科幻作家。其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为“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学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学简史化学简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识空间知识圣经入门莎士比亚入门等。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改变了原来科幻小说中机器人老套的奴隶工具或人类敌人的怪物面目,开始成为人类的亲友。他在科幻小说中制订的“机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为机器人科幻的经典,这一定律几乎成了以后科幻作家创作有关机器人的作品时必须遵循的法则。 阿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演绎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进侦探与推理小说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 二、恐龙之死:新的线索 10年前有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恐龙(以及其他某些生物属种)在6 500万年前的灭绝是由于巨大陨星或彗星与地球相撞的结果。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大量火山的喷发和气候异常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的支持者们占了上风,并且现在又有了新的证据来肯定这种观点。 来自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杰弗里l巴达(jeffrey lbada)在6 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中发现了氨基酸。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建筑块。每个蛋白质分子是由一个或多个氨基酸链构成的,而每个链又是由数十到数百个氨基酸组成的。总体来说,地球上的氨基酸只能由生物组织来产生。 如果是这样的话,在6 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中发现的氨基酸链应该说没有什么特别不寻常之处,因为当时生命已经非常繁盛,各种生物都会形成氨基酸。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发现一些呢? 首先,从理论上讲氨基酸有无数种,但由生物所形成的蛋白质仅利用了其中20种氨基酸。再者,各种生命形式,无论是病毒、栎树、海星、蛇或者人类,都是利用同样的这20种氨基酸,例外情况极少。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生物只利用这20种氨基酸,以及那些没有被利用的其他氨基酸有什么问题。 在1989年6月所报道的存在于古老岩石中的氨基酸只有两种,即异缬氨基酸和a一氨基异丁酸。蛋白质中不会有这两种氨基酸,并且就目前所知,它们不是由生物形成的。有一种极少见的真菌,确实可以形成一些异缬氨基酸,但这是非常例外的现象。 是否在别的什么地方也发现有氨基酸呢?是的。在某些被称为“含碳球粒陨石”中含有少量的碳水化合物。在碳水化合物中存在一些氨基酸。事实上,在少数陨石中发现的氨基酸就是异缬氨基酸和a一氨基异丁酸。因此,这些氨基酸可能是由于含有氨基酸的陨石或彗星撞击的结果,它们把氨基酸撒在地球的表面。 这种解释可靠吗?首先,那些极少的真茵确实形成了异缬氨基酸。也许在6 500万年以前,一些最终灭绝的动物产生了大量的这些氨基酸。它们现在虽然稀少,但在当时却并非如此。 我们可以十分肯定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过。像许多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其他物质一样,氨基酸有不对称性分子,并且能以两种形式存在,即左型或右型(像手套和鞋一样)。生物酶所形成的氨基酸都为左型,这一点是肯定的。左型氨基酸易于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有利于蛋白质分子形成的链。缠绕在一起的左型和右型氨基酸不形成链。当然,全由右型氨基酸构成的链也有助于蛋白质分子的形成。当生命在35亿年前刚开始出现时,左型氨基酸通过一些随机过程最先被选用,自此以后氨基酸一直为左型,甚至形成异缬氨基酸的极少数的真菌也只含有左型异缬氨基酸。 如果氨基酸由人工或通过任意过程形成,正如通过一般化学反应而在化学家们的试管里形成一样,左型和右型的产生几率是一样的,哪一种都没有优势。在陨石中所发现的氨基酸中左型和右型是等量的,这就告诉我们它们是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与生物酶无关。 在6 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中所发现的氨基酸也具有等量的左型和右型。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据,说明它们不是由地球表面的生物形成的,而是由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