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瀚-开发区驱动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doc_第1页
段瀚-开发区驱动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doc_第2页
段瀚-开发区驱动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doc_第3页
段瀚-开发区驱动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doc_第4页
段瀚-开发区驱动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发区驱动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一、引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发展形成了以经济开发区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2005年,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不到全国总面积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创造了占全国 4.49的生产总值(GDP)和7.85的工业增加值。实践证明,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城乡差距逐步拉大。从党的十六大开始,在十七大、十八大当中逐步提出了通过构筑城乡产业一体化、空间要素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在当前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的发展趋势下,大城市开发区也进人转型与再开发的战略期,全方位的再开发涉及产业、功能、空间、体制等许多方面1,开发区作为城市强劲的经济增长点、城市化的重要动力和主要载体,已成为构筑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近些年来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逐步形成了关中城镇群、成渝经济区、兰州都市群等以城镇群为特征的区域经济板块,而支撑城镇群经济发展的正是以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实体产业经济,当前西部地区已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的开发区群,是西部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阵地。关中地区作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桥头堡,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具备较为完善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关中地区的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宝鸡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的现实发展,总结经济开发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城乡发展的新形势,总结出开发区驱动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为关中地区及西部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出实践指导和典型示范。二、开发区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机理1 开发区与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研究开发区的相关研究开发区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市场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区域分工日益紧密、区域竞合也日益激烈,各国(或地区)为了能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从而在具有相关资源优势的地区划定的一块具有一定政策优势的发展地区。陈益升认为开发区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2。从世界范围看,广义上的开发区包括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科技工业园区等。在我国泛指各类特殊经济区域,包括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特殊投资来源区(如台商投资区)、外资成片开发区等3。而我国当前开发区主要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两类开发区为主,设置了不同能级的国家级、省级以及地市(县)级的经济开发区,其设置目的主要是在交通发达地区和港口,划出特定的区域,并通过特殊政策,借以达到发展贸易、增加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引进技术管理经验,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繁荣。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国际上最早的开发区有学者认为历史能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真正具有开发区功能的特殊经济区域是1547年在意大利建立的以“自由港”命名的开发区,其最初的主导功能为自由港与自由贸易区,其主要职能是为商人提供豁免货物进出口关税的优惠。自此,在西方多个国家看到其良好的经济效益时,自由港、自由贸易区逐步风行起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和第三次信息化革命的兴起,20世纪60年以来,此类特殊经济区域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已形成了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科学工业园等多类型多功能的开发区。伴随着我国20世纪初所制定的改革开放国策,我国陆续批准设立了中国首批15个国家级开发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两大战略的实施,截止 2006 年底,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222家(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49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3家、保税区15家、出口加工区58家、边境经济合作区14家、其他类型开发区33家),总面积2323.42平方公里;各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1346 家,核准面积 7625.85平方公里。4根据我国开发区 20 年发展实践,作者以初期、发展期、高速增长期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80年代初期。 这一时期,国务院先后批准在沿海12个城市建立了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大胆探索、制度创新,完成了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事业的启动与建设。第二阶段(90年代21世纪初)发展期。1992 年,在南方谈话的鼓舞下,通过进一步确立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开发区发展进入到新阶段,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总量以超常规速度增长,引进外资不仅数量大幅度增加,项目的档次也明显提升,同时相继成立了省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得了一次新的飞跃。在这一时期国家发展经济开发区主要是为了:第一是增加外汇来源,扩大外汇收入。为改变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困难的局面,经济特区以零门槛(土地、厂房)以及劳动力、部分原材料以及其他配套服务的特殊优惠条件,大量引进外资,以弥补本国(地区)外汇资金的不足。第二是振兴出口工业,扩大对外贸易。通过在沿海地区广泛的兴办经济开发区,利用国外资金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出口加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迅速地发展起来,广泛地建立了我国与世界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不利的局面。第三是引进先进技术,学习管理经验。通过外商进区投资设厂以及相应地带进一些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工艺技术、管理经验以及掌握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外籍人员,我国学习了按照标准化、规格化的进行生产经营创办开发区以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三阶段(1997 年至今)稳定发展期。这一阶段,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为战略目标,国家相应批准了中西部地区在省会、地市级设立国家级开发区。通过发展开发区繁荣地方经济,实现区域统筹发展。开发区的作用及意义我国开发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而形成的特定时期产物,是过渡时期的需要,成为了我国吸收外资、增加出口、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支撑。而开发区的发展又必须依托其所关联的城市及区域,所以开发区实际上是一种城市形态和功能发展及扩张的产物,已经成为了各地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亮点,其规划建设、发展速度和规模质量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未来的开发区发展将与城乡、区域高度融合,买静,张京祥等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开发区未来将向功能综合、配套完善的城市新城区转型发展5。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体现三方面作用:第一、实现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发展,通过构筑产业多样化、产业链条化、产业价值化,带动城市及区域发展。第二、实现城市功能优化及空间扩展,以优化与提升城市功能。城市随着工业设施的不断外迁,通过退二进三,不断优化完善自身功能,实现城市价值。而开发区由于其外迁成为城市的产业飞地,在空间上形成了联动城市及乡村的空间经济体,通过产业的集聚发展、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产城一体的发展区域,带动城乡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研究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城乡一体化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是指城与乡两个主体间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从而达到互补协作,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状态。段娟等认为在空间经济系统中,城市和乡村是互为关联的两个子系统,城乡互动发展是劳动力、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过程,这种互动可以突破城乡要素相互流动受阻隔,农村资源向城市极化的格局,并通过城乡之间功能互补和资源的有效流动促进城乡全面发展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改变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目的在于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实现共同的繁荣和发展6。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发展要素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发展要素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内涵是产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通过构建经济、效率的产业一体化带动城乡土地空间资源、人口资源的高效整合,同时加以匹配的政策制度,推动新型城镇化,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段进军提出中国城镇化的转型发展应包括:城镇化应该与自然基础和生态环境的格局相匹配,由城市主导下的城镇化转向城乡一体化,由单一城市主导下城镇化转向区域范围内城镇体系主导下的城镇化,城镇化格局应该和宏观区域格局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使得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7。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是指对城镇化发生和发展起推动和拉动作用的力量。动力机制是指促进这些力量生成与强化,并使之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持续、有序发挥作用的方式,是以既定资源为约束、资源配置方式为条件,各种制度为保障的综合系统。其中农业产业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初始力量,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基础,同时能够加强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工业的联系,引导城乡间要素互动,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工业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性动因,工业化大大推动人口向城市集聚,是城市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诱致因素。通过工业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释放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并向城市转移,并通过工业化扩大对劳动力的吸收空间;城镇化是现阶段城乡一体化的主导力量,城市化能够较好的实现生产要素的聚集和高效的经济增长,在实现城市自身发展的同时刺激农产品需求,拉动农业的发展。而且,城市通过自身建设的同时基础设施和城市文明也会向农村扩散。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第一是合理区划生态空间,实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是发展的前提。通过明确划分重点建设区域、优化建设区域、限制建设区域、禁止建设区域,明确不同区域的发展与保护策略,从总体上保证城乡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覆盖城乡的生态功能区划。第二通过统筹产业发展,构建高效的城乡产业结构。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是基础,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按照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整合城乡资源,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通过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三化”联动,形成城乡产业互动的局面。根据城乡资源的多样性以及产业发展趋势,既重视城镇地区加工业、商贸物流业发展,又重视广大乡村地区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并加强城镇与乡村产业的关联度,构建城乡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第三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确立城乡空间职能,统筹城乡空间资源。考虑自然生态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移民扶贫等因素,整合城镇空间分布,引导人口向产业发展条件好、地质灾害威胁小、居住建设条件好的区域迁移,使城乡居民点产业发展有依托、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居住环境安全,打造以中心村、城镇区为核心的适宜人居和就业的城乡优质生活圈。第四是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发展,构筑城乡均衡发展。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大力推动城镇公共资源向农村地区覆盖,采取政策资源配套、系列推出的方式,重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努力实现城乡均衡化发展。第五是通过交通引导,实现城乡网络化的基础设施,链接文明共享。当前我人口居住分散,产业空间分布低效,而且由于产业分散化,人口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将保持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城乡一体化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使乡村居民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各级中心城镇,虽然居住在乡村,但是能够分享各级中心城镇的公共服务。2开发区与城乡关系分析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开发区由于其发展起步晚、经济实力弱,所以其发展过程是漫长的,由于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内部要素的不断反应,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主导作用亦有所不同。针对开发区的现实特点,王慧等人对我国开发区与其依托的主城在不同阶段里的不同关系作了专门的研究,认为开发区的发展阶段可分为成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后成熟期等四个发展阶段。8.成型期:这一阶段开发区对其母城、农村地区更多的是倚赖与索取,与城乡发展的紧密度低下。开发区需要依赖母城提供的生产要素、服务功能,为了能让其迅速的崛起,母城对其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技术、基础设施,在这一阶段开发区对城乡发展的反馈是微弱的,同时在这一时期开发区的是以零门槛的方式进行招商引资,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关联效应低下,园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同时在本地区产生的就业增长也十分有限。.成长期:经济持续增长的时期,与母城、周边村镇开始发生化学反应,与城乡之间逐步建立发展关系。这一时期的开发区逐步形成了一园多区的发展态势,其功能也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逐步进化成为初具规模的新城区(或新城镇)为标志。这一阶段开发区与母城的关系遵从“增长极理论”所描述的典型特征,通过在区域内建立主导型产业之后,会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区域内其它关联产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开发区与周边区域前、后、侧向产业联系开始增强,促进区域、城市总体的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同时由于开发区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张,引导人口要素的不断集聚,产生出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给当地产生的就业机会开始增多,刺激开发区开始向二、三产业并行,内、外资并重方向转化。.成熟期:功能逐步健全,与母城之间趋于融合,与城乡发展紧密结合。在这一阶段,开发区以自主创新为主,依靠自身的体制优势和创新源优势,空间规模扩张并承接母城许多功能,促进都市空间“网络化”和“密实化”对母城的全面反哺8。随着开发区结构与功能的不断完善化,开发区已经有能力承接、分担母城的许多功能,因而可以协助母城的城市结构调整和转型,在母城旧城改造、人口疏解、功能疏散、退二进三、产业升级等方面予以配合。并且在经济发展中已逐步退却政策优势,而是以其产业、资金、人才、体制、创新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溢出效应、辐射效应,以点-轴增长、网络增长等模式催化带动更大区域的整体发展。后成熟期:与母城连为一体,开发区形态逐渐模糊,与城乡发展高度融合。在这一阶段,开发区已完全融入所在城市及区域,开发区作为“特区”的属性已基本消失,开发区母城之间的“界线”将日益消失,从而进入到“后成熟期”或“后开发区”阶段。开发区从产业园区到新城区的“城市化”转型,是其特定属性发展的必然进程,是实现多种形式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从成熟期向后成熟期过渡阶段,不论是从开发区发展的现实需求或是战略需求出发,在都市圈内及更大的经济板块范围内各开发区之间“一体化”、“协作化”、“网络化”的趋势将越来越强烈,开发区个体的特色化(专业化)和产业群落内的协作化将成为趋势。3开发区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机理随着开发区的不断发展,通过依托城市及区域的开发区逐步形成了两种尺度的开发区群:一是城市开发区群,由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开发区组成,围绕中心市区分布;另一个是区域开发区群,由同一区域内不同城市的开发区群组成,依托区域的城市群分布和发展【9】。由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增长,区域经济空间就形成了由处支配地位的核心-城市地区和处于受核心支配的外围区-乡村地区所组成的二元地域结构。区域要打破这种核心外围的二元结构,就需要通过区域内部开发区群的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城镇化区域,逐步消解区域城乡发展失衡。开发区在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作者认为分为四个发展周期:发展初期依托城市形成了经济开发区,通过其经济的带动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但具有明显的行政区划的边界特征。初期作为城市开发区,具有明显的行政区划特征,其辐射范围只针对各自边界范围内的城市及乡村地区,随着经济开发区的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原有农村腹地逐步实现就地城镇化,从农村地区演变成为城市区域。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农村转变为城市社区形式。农民转变为市民,开始从事非农产业,融入城市生活,逐步形成了高度城市化区域,并通过开发区的产业带动,开发区外围农业地区逐步形成了不同主导产业、城市职能的小城镇、农村生活圈、农村社区,形成了具有明显行政边界的城乡一体化区域。发展期城市周边出现了多个开发区,形成了以城市开发区群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开发区群的有效带动,进一步形促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一时期,由于城市结构的不断调整,城市内部呈现出了以开发区群为特征的空间经济体,同时开发区群逐步形成了产业一体化、产业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带动了行政区划边界内部的城乡发展。发展稳定期以城市群为特征的区域板块经济逐渐形成,通过依托中心城市开发区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其他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开发区群形成了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式,初步形成了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伴随着区域经济板块的不断形成,城市开发区群逐步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了以区域为特征的开发区群,成为了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流动,会不断形成产业协作、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通过打破行政界限,生产要素高效流动,逐步形成了跨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但其依然存在着明显的边界特征,主要体现在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逐渐形成了产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但一般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的发展有着明显的离散化特征。后发展期依托城市群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区域开发区群为特征的产业高度协作化、一体化、空间网络化的发展区域,区域经济板块中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逐渐消失,在区域中形成了高度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区域。通过开发区群的进一步发展,区域在产业上逐步形成了产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空间上通过交通廊道、生态廊道逐步形成了网络化的高度城镇化区域。发展阶段开发区与城乡关系主要特征空间关系发展初期开发区依托城乡发展,作为城市与乡村地区的空间经济体,通过带动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明显的城乡边界特征、线性化的关联关系发展期城市周边出以开发区群的空间经济体出现。区域经济板块逐步形成,开发区通过依托城市在区域板块上呈现出多点状的空间经济体。城乡与城乡之间具有明显的边界特征,边界内部逐步形成了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在区域上呈现出点对点的空间特征。发展稳定期每个城市的开发区群依托中心城市开发区群形成了线性化的发展关系,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开发区群内在关联性不强,甚至出现竞争发展。逐步呈现出点轴带动的空间关系,城乡边界内部网络化。后发展期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形成了高度向性的关联关系,在空间上高度网络化、一体化的特征。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方式,在空间上逐步呈现出网络化的空间特征。表2.1:开发区驱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分期表三、开发区驱动下的关中地区城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关中地区地处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大散关,东至渭南潼关,南接秦岭,北到陕北黄土高原。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辐射全国陆域空间最大的核心区域,是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优区之一,是领跑西部的综合发展高地。依托核心资源要素,率先发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形成了一批支柱作用明显、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特别是西安的航空、航天、机械、电子、仪表、光学、纺织、电力设备以及宝鸡的机械制造、金属冶炼加工等应用技术居全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成套输变电设备、飞机制造业基地和钛材料基地之一。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促进了关中城市群的发展,也带动了关中地区乃至整个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当前关中地区主要形成了西安、宝鸡、渭南三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等6个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基地),是关中产业与体制、机制创新一体发展的平台。本文选取了关中地区的宝鸡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经济开发区为对象,从三个开发区的综合发展现状出发,总结开发区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图3.1:关中地区空间区位示意图1发展现状宝鸡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宝鸡蔡家坡地区拥有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1个小时车程,境内公路、铁路、高速齐全,郑西客运专线、陇海铁路、西宝中线、西宝南线、西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这几条线路都是关中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发展的主要轴线,同时也使得蔡家坡成为西安宝鸡的发展轴线上的重要一点。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今天,良好的区位、便捷的交通为蔡家坡的城乡发展尤其是产业经济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战略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批准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2.7平方公里。区内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万多人,农业人口3万多人,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制造、轻工纺织、机械电子、食品加工、建材化工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尤其是重型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发展最为迅速、突出。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形成确立了开放式、全覆盖、片区发展和多规叠合的规划理念,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建立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促进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四规”有机融合,实现城乡一体的规划全覆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以开发区中心区域主要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机电模具等产业。北坡台塬地带、曹家镇、安乐镇等区域,以设施农业园为载体,大力发展蔬果、养殖等产业。以五丈原风景名胜区、秦岭北麓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道路、供水管网的“无缝对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公共服务一体化:通过加快蔡家坡劳动保障服务中心项目建设,逐步建立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接轨;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农村优抚、五保供养标准;消除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城乡差别;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均衡安排教育资源;建立城乡居民方便共享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社会管理一体化:对土地被征占农民全部登记为“居民户口”,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实行城乡户口一元化登记管理。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机构,制定农村产权交易规则,搭建产权交易平台。同时农村住宅纳入城市房屋管理,发放房屋产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农民自愿退出原农村宅基地进入城镇购买住房的,可享受相邻区位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城市化已覆盖或即将覆盖的村,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就地实现城市化,实施村委会转居委会工作,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变。实行集约用地政策,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居民居住用房,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情况下,积极建设住宅小区。图3.2:宝鸡经济技术开发区功能区位图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渭南经开区规划范围面积总计147.7平方公里,经开区已建区面积为4.12平方公里,建成区主要为工业用地,以及少量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范围内涉及的镇驻地人口14000人,农村人口71850人,并且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广,呈现小集中、大分散态势。城乡产业发展:西部工业板块着重发展以农机加工制造、 高端环保装备制造保健器材加工制造、印染机加工制造及为以上制造业做配套的电子元器件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以高附加值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营养保健食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绿色健康食品制造业;以现代物流、商务商贸、科技服务、现代金融、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及房地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同时结合渭河景观资源、白居易故里以及开发区东部的生态景观资源等特殊的自然资源开发旅游观光,将农业生产和大自然有机结合,建设集经济、科研、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城乡空间职能:在进行整合发展与建设农村居民的过程中,分类对不同区域的居民点进行不同的整治方式,避免了以偏概全,构筑健康多元的整治措施。第一在重点整治区域范围内通过合理的用地补偿等制度机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设立相关的劳动培训机制,加强农民的就业水平。同时依赖辛市镇区,可以争取经开区参与,也可以吸引市场资金参与对镇区公共服务设施、商业、道路的改造。将周围居民点安置尽量布置在镇区,推动镇区建设。第二在次重点区域范围内适度规划镇工业集中区 ,以促进开发区经济发展与偏远农村的融合发展。第三在一般整治区域范围内主要通过构筑都市型农业,通过拆并保留一些村庄,其余的自然村都限制发展逐步迁并至保留村庄或转移至经开区内、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实现统筹发展。图3.3:渭南经济技术开发村庄整治图等级结构人口规模迁并保留村庄职能类型职能重点整治区域综合服务型以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以观光农业和都市农业为辅助的综合服务型城镇社区。次重点整治区域200人北井村、巴邑村、郝家村、南焦村和山太庄村生态工贸型以商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业为主导产业,以高效农业、特色养殖业为辅助的重要村落。一般整治区域100人龙北村、程前村、青龙村、陈家滩村、仁礼村、东风村、前进村、永丰村、北史村、程家庄村、永丰村特色旅游型以观光农业和民俗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兼具高效农业、特色养殖业的村落表3.1: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城乡规模与职能分析表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9月。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西安唐皇城以北,由中心区、出口加工区、泾渭新城、草滩生态产业园等四个功能园区组成,规划总面积约147平方公里。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化发展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成为了内陆对外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国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以及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城乡产业发展:在城乡范围内主要以四大功能园区为主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贺电子信息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和食品饮料产业。服务业主要发展房地产、商贸休闲娱乐、商务服务、印染包装、创新型服务、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城乡空间布局:以包茂高速为纽带,在渭河两岸形成南北呼应、交织融合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以中央商务区、泾渭新城、出口加工区和草滩生态产业园四大实体功能园区为平台,构建未央路综合服务业聚集带、朱宏路创新型服务业聚集带、泾渭新城综合型服务业聚集带、草滩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带等四大现代服务业聚集带,打造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风电装备产业园、太阳能光伏出口中心、装备制造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八个特色产业基地。城乡统筹发展: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主要是对中心区城中村进行改造。中心区总面积21.74平方公里,有31个城中村,零乱的分布着500余万平方米的乡村建筑,居住着4万余村民以及10万余外来务工人员。未来逐步拆迁安置经开区中心区内31个自然村,4万余村民。同时,无形改造同步展开,累计完成33个村的农转居、27个村撤村建社区、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结合城乡统筹示范区,完成泾渭新城内被征地农民安居工程投资50亿元,安置村民约8000户。图3.4: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功能区位分析图2当前存在主要问题通过对三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状概况总结来看,关中地区开发区驱动下的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有:关中地区由于其内处西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导致城乡发展环境较差。当前关中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的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群,但开发区群的核心发展区域城市与一般发展区域乡村以及核心区域内部的不同城市开发区之间的产业协作化、一体化发展水平低下,对于关中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带动弱。关中地区作为西部内陆地区,其自身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而多数城市开发区又处于开发区发展的初级阶段,导致产业进入门槛低,同时所主导的产业更多是以重污染产业为主,造成城乡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作为经济开发区,由于其自身的发展诉求导致开发区更多的是关注产业集聚发展问题,针对城乡发展问题也只是更多的着眼于自身范围内的拆迁补偿、就业安置、社会保险等问题,对外围辐射地区的关联带动效应低下。四、开发区驱动下的关中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关中地区作为西北重要的发展区域,未来将逐步形成依托关中城镇群的开发区群,从而实现区域的经济增长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当前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其核心内容就是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化协同发展的友好型城镇化路径。而开发区驱动下的关中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主要有产业一体化、空间一体化、生态功能区划以及城乡制度管理等几个方面。1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依托关中城镇群,培育关中地区的区域开发区群,通过开发区群的带动发展,逐步消解关中地区的区域二元经济结构。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城市开发群其它开发群之间的产业协作、一体化发展,依托自身的要素禀赋,通过城市开发区群形成龙头企业支撑;开发区群产业关联化、特色化;区域产业协作化、一体化的发展,通过产业一体化发展带动区域城乡一体化。级别开发区名称产业集群门类位置西安都市圈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信息、软件、光机电、新材料、生物工程、医药研发西安主城西南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良种培育、生物制药、有机食品生产杨凌城区东侧、渭河北岸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含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装备制造西安主城北部,渭河南侧阎良航空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产业阎良城区东侧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西安主城西南部省级陕西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信息咸阳城区西侧宝鸡特大城市区国家级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信息、机电一体、新材料、生物制药、有色金属市区南部省级陕西岐山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蔡家坡镇区,渭河南北两岸渭南城市省级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设备制造、农机加工制造、以都市型农业、现代物流业渭河北部国家级陕西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化工、机械制造渭南城区西侧,以及渭化工厂西侧铜川城市省级陕西铜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色金属、制药、食品加工、能化新区南部及西塬表4.1:关中地区开发区产业发展表图4.1:关中地区产业空间布局图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形成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化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开发区作为现代工业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企业的集聚和劳动力搬迁,由此必然引发整个区域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重组、改造与升级。这也使得外围地区能够利用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财力支持、技术辐射和市场需求,形成区域具有城郊型、都市型特征的产业发展体系。现代农业化:主要依托关中地区开发区群的外围空间发展现代农业化,建立多元、多样结构化的农业产业体系,这其中不仅是要构建都市型农业、城郊型农业、外向型农业,还要通过由开发群所带来的生产要素,实现农业产业化、科技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新型工业化: 通过关中地区区域开发区群的工业化带动发展,实现城市群、开发区群、乡村地区的高端服务业、密集型工业、现代农业的高效融合,最终形成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经济形态,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城乡空间一体化通过关中开发区群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撬动关中地区的城市与乡村高度融合,以不同职能、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开发区群空间结构形成一体化的城镇群空间。 主要形成以大西安都市圈为一级核心的开发区群,以渭南市、宝鸡市、铜川市为二级核心的开发群,以关中地区中小城镇为三级核心,以农村基本生活圈、农村新型社区为四级核心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以交通廊道、生态廊道、设施廊道串接的网络化空间。图 图4.2:关中地区开发群与城乡空间布局图3城乡生态环境的功能区划关中地区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处于优化发展区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需要明确关中区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