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长亭送别》评课稿.doc_第1页
高二年级《长亭送别》评课稿.doc_第2页
高二年级《长亭送别》评课稿.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长亭送别评课稿文章来源教师范文吧课件www.JsFw8.CoM高二年级长亭送别评课稿 5月9日,我们工作室在上塘中学如期举行了第二次集中活动,这次活动主要围绕戏剧展开,具体则由曾静和金晓忠两位老师担当,他们分别为我们呈现上了长亭送别课堂教学精彩的一幕,本人很是受益。 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写崔、张分别的情景。由于篇幅较长,曾老师以提问兼填空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情。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这出戏的线索、出场的人物以及这19支曲子着力刻画的均是主要人物崔莺莺的复杂心绪,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面上的总体感知。 如果说课文的“面”只能使学生认识课文的表象,那么课文的“点”,则能使学生认识课文的本质。因为阅读课的教学,就是“点”的教学。为了落实这一“点”,曾老师在这一环节做了精心的铺设,巧引名家朱权对西厢记的,然后顺势抛出这节课的关键的教学问题即默读19支曲子,选取一支最能堪称花间美人的曲子。由于问题的开放性加上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有一处印象特别深刻,就是上课伊始,曾老师饱含深情的精彩的示范性朗读,不仅深深打动了学生,而且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融入到文本创设的离别情境中,这从后面的个别学生精彩的配乐朗读中就能明显感觉到。 总之,整堂课在老师的积极引领下,书声琅琅,学生在反复吟诵品味中充分感知主要人物莺莺复杂的内心情感,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曾老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扎实过硬的基本功,非常值得赞赏也非常值得我本人。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宁可要真实的遗憾,而非虚假的完美。精彩过后,细一琢磨,曾老师的课堂带给我们更多的则像是诗词鉴赏课,戏剧这一文体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曾有体现。我可以做这样大胆的肯定,学生对古代戏曲的一些基本常识,比如生、旦、净、末、科、介等还是一无所知,更不清楚戏曲的突出特点是戏剧冲突,这冲突主要指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之间的冲突。因而鉴赏戏剧的关键应是矛盾冲突和戏剧语言,而戏剧语言则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由于缺乏这些必要的知识点的介绍了解,学生对文本还是雾里看花,不知就里,学生阅读戏剧文本的能力还是停留在未知水平上,不得要领。这让我再一次深刻地到,我们的阅读教学首先要树立强烈的文体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偏离轨道,才能得以正常运行。文章来源教师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