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论  美.docx_第1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论  美.docx_第2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论  美.docx_第3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论  美.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美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 :1.了解培根的审美观,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3.学习杂感的写法。教材分析:论美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读书有精读与泛读,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作论人生,是经典著作,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本文是一篇随感,初二时学生已经学过这样的文章,正好可以结合这篇文章加深学生对杂感这种文体的理解,这篇文章写法虽然在条理上不够分明,却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杂感。杂感不受论述形式束缚,比较自由,培根的论说经常是断想式的。本文论美,以人物的外貌美直说到德行美,但是又并没有具体论说德行美,而是以较大篇幅议论容貌美。他的论述有跳跃性,但是始终围绕着“美”展开论说。锤字炼句,语言精美。培根精于锤炼语言,在表达上有丰富的想像力,善用比喻。因此分析这篇文章是可以结合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教学课时 1课时一、导入新课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恐怕我们又很难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如此宽泛的题目,在培根笔下就成了含蓄隽永,耐人回味的文字。就让我们来品一品培根所谓的美。二、作者介绍培根(15611626)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誉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论人生论说随笔文集是他重要的著作之一,留下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名言,如: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 。)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论真理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论学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论学问。黑格尔说他的著作:“充满了最美妙和最聪明的议论。”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对美的看法。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分组交流学习字词,扫清字词障碍。分组讨论交流2.浏览课文,划出文章当中对美的观点的句子,并说说你你认为哪句是作者对于“美”的观点及理由。同学思考、交流。教师可适时借助课后探究练习一引导同学来理解作者的观点。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只强调了美德的重要)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非作者的观点,而且在下文就已经否定了)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通过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要,优雅行为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全部。)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作者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价值,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小结观点:“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吧。” 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象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那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三、第四节作了回答。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培根所说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些年轻人具有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最后,就是本文的总结,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四、再读课文,探讨论证方法,梳理论证结构1.本文是一篇杂感,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我们从初一到初三也学了不少议论文,请同学们说说有关议论文的一般知识。分组讨论,整理明确: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就是作者对某件事所持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起着统帅全文、纲举目张的作用。议论文的论点有以下5点要求:正确。鲜明。严密。集中。深刻。;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和道理即理论材料。;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常见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喻证法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理清本文的结构提出问题美德最美(喻证法、例证法)分析问题具体论述美德最美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例证法、对比论证法)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对比论证法、例证法)通过某些老人与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对比论证法、引证法)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喻证法)五、深入阅读,探究质疑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当时的英国人欲横流,许多形貌美的人无需花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形貌不美的人要获得成功,则要付出比形貌美的人多得多的努力。针对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培根就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的这些见解,它们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如果能,请陈述理由;不能,则请修改并完善。文章的开头这些写到,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而结尾却说,只有把美的外貌和德行结合起来,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呢,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呢?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 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外貌美的,则不要倚仗年轻貌美,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的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也是有针对性的。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真正放射光芒。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给彼。此,指形貌美,彼指内在美。全句意思说形貌美与内在美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并存。在今天看来,形貌美与内在美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培根之所以这样说,是针对的社会现实而言的。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但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现在的五星红旗。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的;黄金分割是美的;和谐是美的所以改为美是不能制定(绝对)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常)是公式。似乎更严密。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但初春、夏天,冬天分别都有不同的美,针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季节的美。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如果单指外表的美 ,这一观点还可以成立,但相对于内在的话,则不能成立,因为内在的美是可以保存,并能流传于世的,像雷锋,张海迪,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等。六、七嘴八舌说说美1、培根认为:美德最美。确实,一个人无论容貌如何,当有了美德,他身上就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同学们,纵观古今中外,你们知道有哪一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吗? (学生各抒己见) 2、名人们因为美德更为后人所敬仰,可是美德并不只是名人们的专利,我们平凡的人有没有德行之美呢?有人说美在于发现,同学们,你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一些美呢? (学生各抒己见) 七、总结:美有很多种,有人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有人喜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之美,还有人说健康才是真的美,总之,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美的标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美德的重要性应该是永远都不会变的,他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追求。八、作业:会赞美的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赞美的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在别人的优点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别人的表现中,肯定了自己的气度。你的赞美,一如珍珠,令别人愉悦的同时也会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