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咏史诗概述与鉴赏答题指津.doc_第1页
怀古咏史诗概述与鉴赏答题指津.doc_第2页
怀古咏史诗概述与鉴赏答题指津.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育星教育网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怀古咏史诗概述与鉴赏答题指津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读史或览古时,有感于历史上的人、事、物、象,在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中引发对国家时运、自己身世的兴衰感慨,托古讽今、寄托哀感之诗。 一、 怀古咏史诗特点 (一) 形式标志。标题有古迹、古人名,或有“咏”“怀古”“咏怀”等字眼。 (二) 表现手法。常用典故、写景、对比、衬托、抑扬、讽刺等。 (三) 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写眼前衰败、荒凉、萧条,也写历史事件经过,抒发感慨。 (四) 艺术特征。 1. “诗”与“史”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统一; 2. “史”与“志”结合:对现实政治强烈关注; 3. “古”与“今”结合:多维时空组合。 二、 怀古咏史诗常用典故(部分) 1.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此后“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此后,“万里长城”即指守边将领。 3.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 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 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碧玉。后人就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之人为正义事业蒙冤受屈。 三、 怀古咏史诗思想内容归纳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最深处,具有很高鉴赏价值。思想内容有如下几方面: (一) 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作者身世际遇与古人有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分两种。 1 对比失落型 有的着眼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感慨自己。古人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自己却被朝廷冷落,不能才尽其用,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故地重游,联想古人,观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观照,才使这首词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多少人共同心理感受,这首赤壁怀古词也因此才有了长久的生命。鉴赏这类诗词要抓住历史人物、事件和诗人身世联接点,找出共通之处,就能理解作品深刻寓意。 2 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不得意,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感伤怀才不遇(怀古伤己)的心境。 如杜甫的蜀相,诗人幽幽思古,感慨万千,遥念诸葛亮一生,为他业绩和精神所感动;盛赞刘备礼贤下士、诸葛亮雄才大略、君臣相契。结尾两句,诗人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复汉室,有统一中国雄心大计,可惜操劳过度,死于军中。对此诗人充满哀思与痛惜之情。因此,这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英雄平定天下;写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写诸葛亮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二) 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大多为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诗人们常借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时就是怀古最有理由时。分以下几类: 1 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不尽人意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感伤,思古幽情;抒发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感慨,暗含对现实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疾苦,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 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金陵是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触发了无数诗人怀古幽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一个专题。 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座荒凉古墓。 2 物是人非型 昔日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感觉,让人作冷静思考。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全诗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融合诗人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三) 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感慨;此类诗作,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高度,独抒机杼,表达对历史事实独特观点,启迪世人。这些诗作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 1 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寄警世伤时之意,实际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覆辙。 又如杜牧的赤壁,此诗变换视角,讥讽周瑜侥幸成功。开头两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两句议论了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写。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论调,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四、 鉴赏方法指津 (一) 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我们对作品涉及的史实、人物一定要了解,这要求我们一定要积累相关历史知识。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弄不清诗中“朱雀桥”“乌衣巷”“王谢堂”典故内容,这诗便没法理解。 (二) 找准接点,体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剖析,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借古讽今;另一种是感慨个人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表达自己欲建功立业的心情,对现实委婉批评,情感成分较浓。 鉴赏怀古诗词要抓住历史人物、事件、时局和诗人身世之间联接点。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杜甫为什么追念王昭君?二者的联接点一是在王昭君出塞与杜甫“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悲剧命运。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明妃。抓住联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 (三) 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怀古咏史诗一般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也有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空间,引发读者思考的。不同写法,由不同主题决定。 怀古咏史诗写法多样。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有用典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小结:鉴赏怀古咏史诗三步曲: 1 所写历史的人、事、物、象是怎样的(弄清史实,通解文字); 2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事、物、象(找准联接点,体悟感情); 3 诗人态度感情是运用什么方法表达的(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现场练兵 阅读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 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盾鼻:盾中间的纽。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1) 上阕“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战争场面? _ (2) 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_ 【参考答案】 1 (1) 天刚黎明,寒气侵人,披着铁甲的战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