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2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作业3.doc_第1页
岳麓版必修2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作业3.doc_第2页
岳麓版必修2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作业3.doc_第3页
岳麓版必修2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作业3.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_。解析:八王之乱后,中国出现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安史之乱后,中国出现第二次人口南迁的高潮;靖康之难后,中国出现第三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可见相同之处是战乱频繁。答案:战乱频繁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最主要的原因是()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战乱较少b.商品经济发达,经商致富者多c.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增加了劳动力d.普遍推广牛耕,兴修塘堰,开辟良田沃土解析:抓住题干中“最主要的原因”的限制条件。以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北方人民的南迁提供了江南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劳动力条件和技术条件,提高了江南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这是主要原因。答案:c3.“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了什么()a.北宋时,江浙地区推广占城稻所取得的结果b.王安石变法在太湖流域获得成效c.南宋时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d.南宋政府重视农业生产,使江南经济超过北方解析: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这句谚语是南宋时期流传的,故答案为c项。答案:c4.汉代我国有四大经济区,其中素有“天府”之誉的巴蜀地区属于()a.山东经济区b.江南经济区c.山西经济区d.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答案:c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两晋时期导致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自然环境恶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人地矛盾a.b.c.d.解析:两晋时期,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导致中原人口向南迁移。答案:b2.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基础的是()a.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b.两汉时期实行的政治经济制度c.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d.隋炀帝时开通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打下基础”的含义,a、b两项反映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还很牢固,不符合题意,可排除;d项处于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中,亦排除。答案:c3.中国古代中原人口南迁第二次高潮出现在()a.八王之乱后b.安史之乱后c.靖康之乱后d.宋都南迁后答案:b4.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a.南朝时期b.唐朝前期c.唐朝后期d.北宋时期解析:注意区别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在唐朝后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答案:c5.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总趋势是什么?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简述我国历史上这种人口迁徙趋势的概况。分析这种人口迁徙趋势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影响。解析:我国人口迁移的总的方向是由北向南,原因主要是由于战乱引起。参考答案:(1)总趋势是人口由北向南迁移。原因是北方战乱引发北方农民大量南迁。(2)永嘉之乱后,出现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安史之乱后,出现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第二次高潮;靖康之乱后,出现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第三次高潮。(3)人口的迁移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宋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解析:东晋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为江南农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a、c两项的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d项的原因是自古就有、长期存在的,并非东晋南朝所独有的条件。答案:b2.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是在()a.东晋b.中唐c.北宋d.南宋解析:注意区别南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但中唐以后,南方经济就已经逐渐超过北方。答案:b3.南方的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从本质上说明()a.统治者的目的是巩固政权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统治阶级的政策决定经济发展解析:这是道政史结合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在历史事件中的具体表现和运用。答案:b4.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唐朝后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时期b.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扬州自古以来工商业发达d.大运河的开凿推动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解析:注意时限“唐朝后期”,可排除a项;d项表述带有片面性;c项表述错误,易排除。答案:b5.西汉的四大经济区中,尚未开发的区域是()a.山东b.山西c.龙门碣石以北d.江南解析:江南开发于魏晋时期。答案:d6.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明()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解析:南宋时期南方的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从而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这说明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答案:b7.“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农业生产超过黄河流域,城市经济繁荣。”这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特点()a.南北朝b.隋唐c.宋元d.明清解析:首先要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向边疆地区扩展”“民族融合”“超过”“城市经济”;其次回扣教材,联系各阶段的特征,这样我们即可得到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上(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卷五十四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陆游集材料四: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请完成:(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材料一是西汉之前,南方虽开始开发,但仍很落后,材料二、三、四反映东晋南朝至唐宋时,江南经济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从以上规律中再概括第(2)问;第(3)问应从政治环境、劳动力、技术、政策等方面分析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参考答案:(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争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畬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畬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转引长江流域水患研究材料三:历史上荆江洪水水位抬升统计时期历时最高洪水水位上升平均每年上升量新石器时代至汉2300年0.2(m)0.0087(cm)汉至宋元1400年2.3(m)0.164(cm)宋元至今800年11.10(m)1.39(cm)材料四:唐初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朝代年数水灾平均几年一次唐朝289635宋朝317635元朝91165.6明朝276664.1清朝268624.2请完成:(1)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长江流域经济开发的进程,并说明其原因。(2)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在长江流域经济开发中存在什么问题,并说明其原因。(3)请说明从本题的材料中你得到了什么认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阅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火耕水耨”“重要的稻米产地”“北方战争频繁,人口大量南徙”“开荒种地”“畬田开发”以及每则材料的标题或出处,这些都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和知识点。其次在审题时要注意提取中心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