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教案1.docx_第1页
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教案1.docx_第2页
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教案1.docx_第3页
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教案1.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教学设计 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高一历史组 李石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教材分析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通过兼并获得土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反抗斗争,导致农民对地主的依赖关系逐渐减弱,租店关系日益普遍化。(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的一般情况,了解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土地的经营方式,了解中国古代以土地为中介而引发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连锁性的发展。从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与土地的关系,了解生产者和土地相结合的方式及由此所决定的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从而从土地制度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民基本的生活状况。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材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租佃关系普遍化2、 教学难点:土地兼并问题(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俗话说的好“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话体现出农业的重要性,再者中国古代的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离不开土地。因此这节课让我们来了解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确立教师提问: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或者说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靠什么生活?)学生回答:采集、狩猎教师提问:传说中神农氏尝百草,后来发展了原始农业。那这个时期的土地归谁所有呢?学生回答: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少,而且需要集体劳动。因此原始社会时期的土地归集体所有。教师总结: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教师提问:你如何理解原始社会时期的土地公有制?学生回答:生产力比较低,应该是集体耕作。生产的产品数量比较少,因此生产出来的产品平均分配。教师补充: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2、 商周时期井田制教师给出材料并提问: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材料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问题:结合以上材料及教材内容,概括井田制的含义、性质、内容。学生回答:(1)含义: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面积大致相等的方块田,构成“井”字形,故称为“井田”(2)性质:土地国有(教师具体更正为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或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国有”指周天子,“贵族土地所有制”指周天子采取分封制层层分封土地(3)内容:公田:中央一区,有贵族占有(村社成员集体耕种,收成全部缴纳)私田:四周的土地,分授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收成归自己)教师补充: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a、 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b、 井田制的瓦解促进宗法分封制的崩溃3、 春秋井田制瓦解(1)原因教师提问: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a、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 b、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教师根据教材给学生指出这一时期关于税制的改革。春秋前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的好坏征收不同的租税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即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际数量征收赋税(2)表现:教师提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这一时期井田制瓦解的表现有哪些?学生回答:a、大量的公田被抛荒b、“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c、贵族间争夺土地的现象频繁发生4、战国土地私有制确立代表:秦国,商鞅变法,指出“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以及“按军功行田宅”意义: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同时培植了一大批土地所有者。教师总结:此时,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公有制国有制私有制的变化。下面我们具体来探讨一下土地私有制。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出现:战国时期2、形式:教师提问: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土地私有制形式?学生回答:(1)君主土地所有(宫廷有关部分,其收入用于君主个人开支)(2)地主土地所有(通过公田转化、因公受赏、土地兼并获得)(3)自耕农土地所有(一家人自己耕种)那么在这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其主要的形式。在地主土地所有中,土地兼并是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形式3、土地兼并的发展(1)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土地的主流(2)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教师提问:为什么宋代实行“田制不力”,“不抑兼并”的政策呢?学生回答:防止武将专权(削武将兵权,让其告老还乡,到地方买田置地,安度晚年) 依靠地方强大的势力(3)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土地兼并现象更加严重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当时的人们都比较看重地。教师补充:社会地产,财富主流意识。教师提问:思考一:结合教材及材料内容分组讨论,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学生回答:(1)对农民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 (2)对国家收入减少,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3)对社会贫富加剧,社会不稳定,社会动荡不安 (4)对地主地主阶级壮大,形成地方割据力量思考二:阅读教材,面对这一情况,历史上的统治者是否考虑过采取一些措施缓解这类情况?学生回答:均田(485年北魏孝文帝,隋唐时期)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根据教材说说均田制的内容和特点吗?学生回答:(1)内容:国家把土地按年龄、性别平均分配给农民 (2)特点:农民之友使用权 农民要缴纳租税,服徭役和兵役思考三: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为什么呢?学生回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原因是土地私有制存在。三、租佃关系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什么是租佃关系?学生回答: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被称为“租佃关系”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归纳,小组讨论,租佃关系演变的过程?学生回答:(1)战国:租佃方式产生(这一制度是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而出现的) (2)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比较普遍 (3)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教师提问:这种租佃关系有哪些影响?分组讨论学生回答:积极: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消极:佃农遭到较重的地租剥削附:板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