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隐性伤害与预防_第1页
校园隐性伤害与预防_第2页
校园隐性伤害与预防_第3页
校园隐性伤害与预防_第4页
校园隐性伤害与预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向来自全县各校 的校长学习!致敬,向老师们学习,向老师们问好!,校园隐性伤害与预防,近些年来,在圣洁的校园里,不时发生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伤害学生的事件。 不少孩子仅仅因为一点点轻微的过失,竟遭到恶劣而又残暴的惩罚。其中,类似吃苍蝇、吞塑料、拳脚相加、往脸上刺字、剪断手指、用火钳烫等骇人听闻的显性伤害事件屡有发生,而象冷落、辱骂、孤立、讽刺、挖苦、罚站、罚跑、罚饿、罚冻、罚作业等隐性伤害事件更是司空见惯。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师到底怎么了?,一、什么是校园隐性伤害,隐性伤害是相对于前述显性伤害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加害行为发生时,以及加害行为发生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受害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身体或行为的异常变化。但是,这并不表明伤害事实没有产生。相对于显性伤害而言,这种隐性伤害表现出一种迟滞性、后发性、隐蔽性、潜伏性、长期性,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作用,或者同类加害行为重复发生的积累,受害人才会表现出身体或行为方面明显的伤害表征。 校园隐性伤害主要是指人为的对少年儿童的身体和精神所造成的伤害,也就是因为校园情景中由于教育方法、管理方式、措施的不完善或失当以及教师心理因素等引起的学生隐性人身伤害。,校园隐性身体伤害包括以下几方面:不合理的生活作息习惯,其中具体包括睡眠不足,饮食无规律,憋尿等;与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不相适宜的设施和活动,其中具体包括课桌椅不合尺寸,教室通风不畅或采光不符合要求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侵袭,其中具体包括未经过质量检测的文具、玩具,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教室装修、学校营养餐中的各种人工添加成分等。,校园隐性精神伤害也包括与身体伤害相伴随的精神伤害,比如暴力伤害和安全事故类的伤害常常使学生在遭受身体损伤的同时,心理出现恐惧和无助感,孤独和不快乐,正常交往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等等。此外,一些内向的孩子得不到老师理解,反而经常遭到老师指责,由此产生的自我评价降低,更加剧了对与人交往的惧怕,甚至发展为社交恐惧症;老师及家长的溺爱与过度保护导致学生丧失了自我防卫和正常处理日常问题的能力;过高期望与过大压力等对部分中小学生造成的沉重的精神负担;环境因素造成的精神伤害,比如经历或目睹血腥杀戮场面,如战争或刑事犯罪场面,或者接触带有暴力或色情色彩的文艺作品等。,二、校园隐性伤害的形成因素,1、教师教育生活中的巨大压力;2、教育过程中的不当教育方式;3、教师素质低下与自身的心理问题。,三、 隐性伤害的特点,、隐性伤害与显性伤害相比,通常发生率更 高,持续的时间也更长,更具威胁性。2、由于隐性伤害的隐秘性和滞后效应,而容易被人们忽视。3、隐性伤害往往对少年儿童脆弱的心灵造成无法估量的消极影响。,案例一 某市第一小学三年级(1)班的学生,在一次早读课时吵闹不休,老师一怒之下,罚全班同学用胶纸贴住嘴巴。此事引起了学生家长的强烈不满,部分被罚学生的家长纷纷到教育局投诉。小孩子上课吵闹是不应该,但也不是什么滔天大罪,老师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肉体上受到伤害,心灵上也从此蒙上一层阴影。,案例二 某镇中心小学六年级(2)班进行一次数学单元测试后,有五位同学成绩不及格,其数学老师王某罚这五位学生站到教室外的走廊上,并把试卷挂在胸口,让全校师生观看,结果造成这五位同学中有两位不肯去上学,一位学生要求转学。,四、校园中比较常见的隐性伤害,(一)教师的体罚或变相体罚 (二)教师的心理惩罚(心理施暴) (三)教师侵犯学生的隐私权,我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极易造成师生的对立情绪,使学生产生自卑、怯懦心理。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肢体损伤,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十分恶劣的后果。教师体罚学生的情况,由于法制观念的深入已经逐渐减少,然而教师对学生变相体罚却还是很多。变相体罚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实行罚站、罚冻、罚饿、罚做作业、罚劳动等。中小学教师往往对直接体罚认识较深,运用较谨慎。但对变相体罚认识模糊,误为合理合法,错而不知,故时有采用。,(一)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案例 南京一初中学生潘某因上课迟到被其班主任周霜罚站两天半,板凳也被周老师拿走,强迫她下课也站着,并在下午实行罚跑。此后潘某因迟到、回答不出问题等原因多次被周老师罚站、罚跑。这期间,周老师让潘某在第一排单独一个人坐,孤立、侮辱潘某,伤害潘某的身心健康。潘某成绩急剧下降,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最后患上了“儿童精神分裂症”,学习也被迫中断。,分析 不管是体罚,还是变相体罚,都是侮辱人格的行为,这种行为对未成年学生造成严重的后果,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伤害他们的人格尊严,导致他们与教师关系的恶化和对立。有时由于涉及人身伤害,还会造成学生家长学校对簿公堂,导致学校与家长间的关系趋向恶化,不利于双方之间协调起来共同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 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中国教育的传统观念所致。一直以来,家长对不听话的孩子大都是采用暴力方式来进行教育的,认为“不打不成材”、“严师出高徒”、“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易变坏”。 其次,是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有些教师觉得自己收入低,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因而产生了万事不如意的感慨,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向学生发泄。 最后,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有些学校领导认为,只要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搞上去,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行,甚至暗中支持和鼓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做法。,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的行为。”我国义务教育法也规定:“禁止侮辱、殴打教师,禁止体罚学生。” 如此可见,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而是应当遵守法律,认真履行其职责的。总之,教师应切记,教育学生的利器是爱,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苦口婆心,而不是体罚或“心罚”。,(二)、教师的心理惩罚(心理施暴),心理惩罚(简称心罚,又称软体罚),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施暴。心理施暴可以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完全毁灭。 通常是指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用不适当的语言或行为方式(如冷落、辱骂、孤立、讽刺等),对自己认为违反规则的学生实施的错误教育方法。 与体罚不同,心罚直接指向学生的心灵,是一种精神的惩罚,具有隐蔽性。但其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亚于体罚,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恶果通常要经过较长时间才反映出来,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国外研究者称之为“看不见的灾难”。,1 、心理惩罚的定义,2、 心罚的不同表现类型,(1)控制支配型 当学生的行为不符合教师的期望、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时,教师就倾向于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命令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比如,错写一个生字,罚抄100遍;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罚打扫卫生一周。,(2)冷嘲热讽型 表现为教师讽刺、挖苦学生在学习、纪律、活动等方面表现的不尽如人意。比如,对考倒数的学生说: “这次考得不错,第一,倒数!”对纪律散漫的学生说:“你真行,简直是人人喊打的恐怖分子!”,(3)侮辱贬低型 当教师对某些学生的表现深感失望、觉得“恨铁不成钢”时,教师常会用一些尖酸刻薄的言语肆意指责、贬低学生。比如,对行为表现不良的后进生说:“亏你还是高级动物,笨得像头猪。” “你真是害群之马。”,(4)粗暴威吓型 表现为教师用一些危言耸听的话、或刻意夸大行为后果的严重性来吓唬学生。比如,对不够用功的学生说:“再这样下去,你就完蛋了。 ”对考倒数的后进生说:“下次再考成这样,就取消你中考资格。”,(5)全盘抹杀型 表现为由于犯了点错误或者改得不彻底,没有达到所谓的“最佳”或“理想”标准,教师就无视学生的努力,以点概面、随意否定学生已有的成绩,抹杀原有的功劳,甚至将功为过。如对成绩差的学生说:“怎么样样都行,而你却什么都不行!”,(6)冷漠遗弃型 表现为对有“前科”的学生不管不问、视若无物,对他们的良好或不良行为均不做任何评价,而是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如对学生说:“从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学生,我实在是受够了,以后你作业也不用交了,来不来上课随便,能不能顺利毕业全看你个人的造化了!”,(7)肆意隔离型 表现为教师非但对学生置之不理、不闻不问,还想法设法孤立他们、隔绝班上同学与他们的交往,谨防“一个老鼠坏锅汤”。如对班上学生说:“是个恶性病毒,大家以后不要跟他在一起玩了!”一旦发现有人与他们交往,教师就会严重警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整天跟这种人混在一起,能有什么出息!”,案例1 2010年04月6日,洛阳孟津西霞院初级中学初一女生雷梦佳和同年级其他班另一个女同学打架,班主任周老师在4月7日组织全体同学投票。投票之前周老师让雷梦佳先回避,然后让全班同学就雷梦佳严重违反班纪班规的现象做了一个测评。测评是道选择题:是留下来给她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还是让家长将其带走家庭教育一周。26个同学选择让她回家接受教育一周,12个同学选择再给她一次机会。 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周老师给雷梦佳母亲朱女士打电话,让她把孩子领走。对于老师的决定,朱女士说“自己并没有反对”,但当她赶到学校时,却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见了。 在得知自己被大部分同学投票赶走后,15岁花季少女在学校附近黄河渠边的青石板上留下三句遗言,于4月7日上午10时许投渠自杀。 律师:投票赶人,属于变相体罚,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案例2: 某中学初二学生张某曾两次偷同学的钢笔,受到班主任王老师的批评,并在班里作了公开检讨。事隔不久,班里的两支日光灯被盗,而当天正好是张某值日,负责看教室。王老师认定是张某所为。第二天王老师把张某家长叫到学校,不听家长的解释,并要求家长赔偿损失,否则就停止张某上课。家长无耐,只得赔钱。王老师在班里有意无意流露出该生偷东西的意思,说如果不偷,怎么能赔呢?几天后,整个学校搞得满城风雨。最后,张某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自杀身亡。 王老师未作细致调查,盲目认为该生有前科便予以歧视,甚至有污辱人格的言语行为,已严重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由于后果严重,已构成犯罪,被判有期徒刑1年,缓期1年执行。,(1)权威心理 传统的师生观强调师道尊严,以权威和服从为基础。教师是绝对的学术权威,学生必须服从。如有不从,轻则学生受到批评,重则受到惩罚。 因此,当有同学“不听话”时,这些教师常会感到自己的权威身份倍受挑战。于是,他们会刻意表现师道尊严,对学生发号施令。一方面,利用其手中职权对行为不良的学生进行惩戒;另一方面,又可在班上其他同学面前树立其权威形象。,3、教师的心理成因分析,(2)控制心理 控制心理是基于教师的权威心理引申出来的。在传统权威师生观的基础上,社会普遍认同“严是爱,松是害” “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只要出发点是为学生好,教师要求严格、甚至是实施惩罚,都是情有可原的。另一方面,出于对班级秩序进行管理以及对学生负责的需要,教师通常担任着“班级的管理者”这一角色。于是,当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教师对学生的“管教”也常常被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某些学生的捣乱行为,通常会使教师感到紧张、沮丧或激怒。究其原因,可能是在这样的学生面前无计可施的失控心理所致。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师会滥用职权,对学生进行“严打”、实施心罚,防止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失控局面。,(3)急躁心理 教师通常对学生怀有较高的期望,希望他们个个都成为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学生:既能多快好省地扎实掌握学科知识,又能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课堂纪律等。然而,学生的发展常常与尝试错误相伴随。在学生出现一些错误时,教师容易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想在短时间内明显改变学生的不足。 教师的美好期望与学生的行为表现之间的差距,往往会使教师感到沮丧、觉得恨铁不成钢,难免会因一时之怒,自觉或不自觉地实施心罚。尤其是那些胆汁质气质类型和冲动型认知方式的教师,他们往往脾气暴躁、比较冲动、更难以控制和驾驭个人的不良情绪。,(4)泄压心理 在教育倍受重视的今天,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广大教师面临着多重压力。(1)来自学校的压力:应试教育的评价体制仍没有改变。教育主管部门仍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学校仍以升学率评价教师,使广大教师面临着“一方面,轰轰烈烈搞课改;一方面,扎扎实实抓应试”的双重压力,多数学校还对教师每年的文章发表数量有要求。(2)来自同事的压力:职称的评定、高升学率的追求、以及教师供过于求、竞争上岗的现状,使教师间的勾心斗角和矛盾冲突也日益增多、愈演愈烈;(3)来自学生家长的压力:家长通常对教师寄予了比孩子还要高的期望,甚至认为教师要为孩子的将来负责。(4)来自学生的压力:由于家长的过分宠惯、溺爱,孩子自小养成了自私、蛮横、自我中心、叛逆心理较强、自律性差等不良个性特征,不便于管理。(5)教师的生活压力:一方面,教师面临着社会地位普遍不高、经济收入较低、福利待遇差、进修机会少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教师数量供过于求,教师面临着竞争上岗,分流、失业的压力。 基于以上的种种压力,一些教师常常会迁怒于学生,将学生当作“出气筒”,转嫁压力。,(5)报复心理 一方面,一些“后进生” 的在校行为表现确实太差。一些教师常因之遭到上级的批评、同事的嘲笑。另一方面,确有一些调皮捣蛋、不服管理的顽固分子,非但在课堂上故意捣乱、挑衅教师,还会到学校或家长那里来个恶人先告状。 诸多不如意会使某些教师产生报复心理,为发泄心头之恨,常故意针对学生、与学生作对。,(6)施暴心理 不排除一些人格有缺陷、有暴力倾向、冷酷无情的教师,他们从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习惯于辱骂、殴打学生,来满足个人的施虐需要。在体罚遭到严打的今天,他们更多地运用变相体罚来对付学生。,4、防止心罚现象的对策,为切实防止心罚现象的发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通力合作。,1、社会方面 应适当满足教师的心理和社会需求。 教师历来被视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在以人为本、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教师承载着社会、学校、家庭的期望;但另一方面,教师的生活现状却不容乐观,表现为: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收入普遍较低、教学条件落后、进修机会少、福利待遇欠佳等诸多问题。 因此,在关注人才培养的同时,社会应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尽量满足教师的心理或生活需求。比如,可通过改善教学条件、增加经济收入、增加进修机会、提高福利待遇等方式来改善教师的生活状况。在生活条件得到适当满足、解除了后顾之忧的前提下,教师才可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2、家庭方面 体谅、理解教师的同时,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 家庭是个体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早、最深远、最为持久的。所以,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及其以后的成长发展,不能仅由教师单方面负责。家长也应该从日常的言行举止、家庭氛围、教养方式与态度等方面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以便将来能较好地适应社会。比如,要求学生在学校,特别是在课堂上一定要遵守校规校纪、尊重同学,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把时间精力放在学习上。 另外,家长还应积极关注孩子的学习。家长应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及时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并提出利于改善其不良行为的建设性意见。应注意的是,家长的要求与教师制定的目标应尽量保持一致,避免出现教育目标不一致的“手表效应”。,3、学校方面 教师应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1)学生具有可教性:用发展的观念看待学生的行为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一生中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最不稳定的时期。儿童的发展常常与尝试错误相伴随,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问题多数属于成长中的错误,是暂时的、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应掌握一些心理学与教育学规律,了解儿童是怎么发展的、发展的各个阶段有哪些表现和特点、受哪些发展因素的影响、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或问题等等。只要教育得法,什么样的学生都是可教的。(2)育心与育人相结合:建立良好的师生观 学习是以师生关系为中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理想教育效果的前提与关键。教师要把育心与育人结合起来,学会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应接纳每位学生的优点与缺点,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增强自尊和自信。,(3)加强职业素质:塑造师表美与人格魅力 教师的感染力首先来自于其自身的师表美与道德人格魅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人的语言或行为无意识地来自他所 接触的人,这是暗示作用的结果。因此,教育中所涉及的榜样人物应当注意其形象,如仪表要朴素整洁、干净卫生、表情自然、神情端庄、待人接物稳重、大方得体、风度高雅自然等等。学生易对这样的教师产生偶像认同或移情,对教师的崇拜心理将会迁移到教师所教的课程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应通力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引导学生快乐、健康的进步。,(三)教师侵犯学生的隐私权,1、什么是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中小学生的隐私权进一步划分为个人空间隐私权、个人活动隐私权和个人信息隐私权等,探讨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隐私权的现状不容乐观,侵犯学生隐私权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中小学生拥有过高的隐私期待;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不能很好地划分自己的权利范围,更不知道如何处理学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之间的关系。,2、教师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表现 教师不经允许随意搜查学生的住所,翻看学生书包,偷看、隐匿、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对学生的日记、信件以及个人秘密进行公开宣扬。甚至有人认为公布学生考试成绩,给班内学生排名次等也属于侵犯学生隐私权。,3、造成对学生隐私权侵犯的原因 一是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与熏染;二是应试教育的严重压力;三是教育观念的陈旧;四是法律意识淡漠。,案例 2007年10月27日下午,南昌县莲塘某中学学生小春在课堂上用小灵通听歌遭到徐老师收缴。次日,徐老师在这部收缴的小灵通上看到了一条攻击自己的短信,徐老师找到校领导声称学生恶意诽谤。而学生小春将事件上升到了“维权”的高度,指责老师偷看短信内容,严重侵犯他人隐私,要老师公开赔礼道歉。 南昌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的杨老师观点:南昌市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明文规定学生不能使用小灵通。 江西国风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元俊华说:按照规定,小灵通短信是个人信件,他人不能擅自打开查看。学生发送的恶毒短信内容和老师查看小灵通短信的行为,是否构成诽谤和侵犯隐私,在法律上目前尚没有明确规定,这种问题应属道德范畴。,民法通则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 作为教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影响学习的情况可以用谈话的方式去教育、开导。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设身处地地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角度做好教育工作。,1、学校教育管理应该人性化。教育是人的教育,应该尊重未成年人的尊严和权力,确立教师和学生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观念。2、要未雨绸缪,做好预防工作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学校软环境。营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教育氛围,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3、减轻学生学习和考试压力。4、关注特殊群体的正当权益。从生活、心理、学习上关心特殊群体学生,帮助他们,使他们找到自信。,五、校园隐性伤害的预防,六、素质提升训练,在学校里,心理惩罚往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