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doc_第1页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doc_第2页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doc_第3页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doc_第4页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本章引言:本的流通包括单个资本的流通和社会资本的流通。单个资本的流通表现为资本的循环和资本的周转。考察资本循环,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揭示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如何连续不断地生产出剩余价值。考察资本周转,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的速度,揭示资本的周转速度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影响。社会资本的流通表现为社会资本再生产。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着重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问题,阐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所需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以及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考察剩余价值的分配,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剥削集团如何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在分析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基础上,相应地考察作为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的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和农业地租,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马克思一、资本的循环资本是在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实现着价值的增殖,而能够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它包括工业、农业运输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曼种职能形式。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1)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 一购买阶段。在这个阶段,产业资本家为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到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用公式可表示为公式中的G代表货币资本,W代表生产资本,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 .在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资本并没有数量上的变化,但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即从货币资本形态转变为生产资本形态所以,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就是从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阶段。(2)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生产阶段。产业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后,经过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生产出一定数量的新商品。产业资本循环的生产阶段,用公式可表示为:公式中的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暂时中断,P表示生产过程 W表示生产出的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生产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它在资本循环中是决定性的阶段。生产阶段是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资本不仅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而且资本在数量上也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3)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销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把生产出的新商品销售出去,换回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换回的货币数量大于最初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垫支的货币数量,其中包含着剩余价值,因而它是已经发生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循环的销售阶段,用公式可表示为:公式中的c表示已经发生了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循环的销售阶段,是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资本只发生了形态的变化,在数量上并无变化。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的全部循环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资本,并非三种独立的资本形态,而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态。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职能,起着不同的作用。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包含着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使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余价值得到实现。3.产业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就是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循环可用公式表示为: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过程,因为价值和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流通过程并不能发生价值的增殖,只能使资本发生形态的变化。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三种循环形式的这种统一性,从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公式中,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前面第四章通过对资本本质的分析,已经揭示出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现在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又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动。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资本是一种运动表明,资本家为了不断获取剩余价值,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是永不停止的。二、资本的周转1.资本周转和资本周转速度产业资本家为了达到获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目的,产业资本的运动不能经过一次循环就停止,而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运动。这种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重要影响。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从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有资本形式所经历的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所经历的周转次数。这个一定时间,通常以“年”作为计算单位。如果以n代表一年中资本周转的次数,用U代表“年”,用u代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则衡量一年当中资本周转次数的公式就是:例如,某产业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闻为4个月,则它在一年之内资本周转次数是,n=124=3次资本的周转速度同资本的周转时间与周转次数数密切相连。资本的周转速度与资本的周转时间成反比。这就表明,资本的周转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资本的周转时间越短,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写资本的周转次数成正比;这就表明,一年之内资本的周转次数越多,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一年之内资本的周转次数越少,资本周转的速度就越慢。2,影嗡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下面对这两个因素分别进行考察。(1)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手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只有在劳动时间里才创造出价值与剩余价值,所以劳动时间是生产时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劳动时间指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域,但尚未或暂时未同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它包括自然力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如棉花的自然生长时间)、停工时间以及生产资料的流通时间。流通时间是指产业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它包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销售产品的销售时间。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产业资本家为了使一定数量的资本带来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总是竭力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以加速资本的周转。(2)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固定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工具、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盼价值并非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按照它在每次生产过程中的使用磨损程度,其价值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把它的价值全部转移完毕,: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随着商品的销售,又以货币资本的形态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地周转回到产业资本家手中。依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是多次转移、多次收回的特点,把它称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销售,又以货币资本的形式一次全部回到产业资本家手中。依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疆一次投入、一次收回的特点,把它称为流动资本。流动资本与流通资本是。不伺的,流通资本是处于流通领域中的资本,即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它是同生产资本相对应的资本。而流动资本是生产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产业资本的构成(其中包括生产资本的构成),可列图表示如下: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在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这是因为,固定资本价值要经过多次生产和销售过程才能周转回来,而流动资本价值经过一次生产和销售过程即可周转回来。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当生产资本中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变化。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产业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中,既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各不相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因察都会影响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所以;计算-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也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成,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如下:1年中固定资本1年中流动资本预付资本1年 周转价值总额。周转价值总额中的周转次数 预付资本总额例如,某产业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万元,其中固定资本为80万元,流动资本为20万元。在固定资本中,房价值为30万元,可使用30年,每年周转价值为l万元;机器价值为40万元,可使用lO年。每年周转价值为4万元;小工具价值为10万元,可使用5年,每年周转价值为2万元。则固定资本每年周转价值总额为1万元+4万元+2万元=7万元。流动资本20万元每年周转5次,则流动资本每年周转的价值总额为20万元5=100万元。这样,该产业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一年中的周转次数为(7万元+100万元)100万元=1.07次。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年为单位)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如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表示剩余价值率,V表示可变资本数量,n表示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_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年剩余价值率(M)的公式还可表示如下:由上可见,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从以上分析可见,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因而产业资本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出发,总是在生产经营中竭力加速其资本的周转速度。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实现论的任务是什么?就是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如何进行的。一一列宁一、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企业的资本,都在再生产中独立地进行循环和周转运动,实现着价值的增殖。这种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就是单个资本。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运动过程中,每个资本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运动,各个单个资本是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各个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的运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表现为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即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要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以年为单位)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区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用I来表示),第二部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用来表示)。另一方面,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m)。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如何通过商品的销售以货币形式收回,以便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获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获得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只有使社会总产品既从价值上得到补偿,又从物质上得到补偿,才能保证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正常顺利进行。考察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也就是要揭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应具备什么条件。由于社会资本再生产包括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因而揭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必须分别揭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下面分别加以考察。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使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因而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也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这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这个条件可用公式表示为: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表明,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也必须保持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之间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具备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以从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一个实现条件是:即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这个实现条件表明,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同两大部类的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另一个实现条件是:即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这个实现条件表明,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实现条件的上述三个公式,体现了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应当保持的基本比例关系,只有保持了这种基本比例关系,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地进行。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堍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样必须使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两大部类之阿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i因而应使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l的可变资本-,再加上第一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的总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这就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如果用A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用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用mx表示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则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可用公式表示如下:I(t7+t,+mx)=(c+c)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的需求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之间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具备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同样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I(c+tI+m):I(c+c)+(c+c)这个实现条件表明,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应当等到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加上新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说,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同两大部类在扩大再生产中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c+m)=I(tl+Av+mx)+(+Av+mix)这个实现条件表明,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可变资本价值,加上新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说,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同样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闻必须保持一定的基本比例关系,只有这样,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实现条件。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其他一系列内在矛盾,经常导致这种比例关系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破坏,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经常发生困难,甚至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致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不可能持续顺利地进行。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其他许多现象,如商品滞销、物价下跌、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生产过剩这个根本特征所引起的,都是生产过剩在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具体体现。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这个矛盾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基本比例关系的失调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引起大量商品过剩时,便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实行经济计划、政府调节等手段,缓和其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从而对其周期牲经济危机的爆发起了一定的减缓作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市场上大量商品积压,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你遭到破坏,便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2.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时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爆发的,即每隔若干年才爆发一次。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非始终处于尖锐激化程度,而是有时较为缓和,有时尖锐激化,只有在矛盾尖锐激化时才会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激化的结果,同时通过危机使生产被迫进行调整,又能使这个矛盾得到暂时的、强制性的缓解,使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暂肘达到平衡,从而便会逐渐渡过危机,使经济重新恢复和发展。然而,经济危机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渡过危机和经济得到恢复及发展后,经过一定时期,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又会重新激化,从而导致经济危机再一次爆发。所以经济危机总是周期性地、不断重复地爆发。3.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具有了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其间所经历的时间便是一个再生产的周期。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生产下降,工人大批失业,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瘫痪和混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萧条阶段的特点是,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失业人数不再增加,但商品销售仍很困难,信贷关系呆滞。复苏阶段的特点是,市场销售扩大,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就业日益增多,信贷关系逐渐活跃每当社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时挂便过渡到高涨阶段。高涨阶段的特点是,市场繁荣,生产上升,企业规模扩大,增加新建企业,就业人数明显增加?,社会购买力提高。信贷关系兴旺。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然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市场上的商品又再度过剩时,就不可避免地再一次爆发经济危机。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不同生产部门中占统治地位的利润率,本来是极不相同的。这些不同的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_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有这些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马克思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生产成本资本主义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为:W:c+V+m.商品价值的这三个部分,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的产物。但是。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费用是它的资本耗费,只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个部分。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便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因而商品的价值构成就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用K代表生产成本,后=c+v,则商品价值w=c+v+m,就变为w=k+m.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对资本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第一,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盈亏的界限。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资本家销售商品的价格,高于生产成本就能赚钱盈利,低于生产成本就要赔钱亏本。第二,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只有逮过商品的销售把生产成本全部收回,才能重新购买生产中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使再生产继续进行。第三,生产成本的商低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商品的销售价格只荽高于I生产成本就能盈利:生产同类商品的各个资本家,哪个资本家生产商品的生产成本越低,其商品的销售价格就可以相应降得越低;从而他在竞争中就趱能处于有利地位。生产成本范畴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在资本主义生产成本范畴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了,它们共同作为生产成本范畴,都表现为资本的消耗,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资本耗费的产物,于是,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源泉的真相就被抹煞掉了,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生产的,并不是由全部资本生产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来看,剩余价值表现为生产成本以上的增加额,即表现为资本家全部肼费资本的产物。而且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来看,剩余价值不仅表现为资本家所费资本即生产成本的产物,进而还表现为所用资本即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是因为,资本家在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时,全部预付资本中,实际上只有其中在生产这些商品时所消费掉的资本才进入生产成本,预付资本中未被消耗的那部分不变资本(即来被消耗的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的价值)并不构成生产成本。但是,在资本家看来,他的全部预付资本,都参加生产过程,都是获取剩余价值所必需的物质要素,所以,都是他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这样,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所以,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品价值就表现为生产成本与利润之和。用p表示利润,商品价值的公式就表示为:W=k+p.利润和剩余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利润和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它们同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数量也同样划、。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则表现为全部预。付资资本产物。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更力lI掩盖。“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这是因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被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剩余价值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相互联系,因而也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1.利润率的形成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因此,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 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总资本用p表示利润率,则p=m(c+v)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有明显区别:第一,二者表现不同的经济关系。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第二,二者数量不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只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第三,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所产生出来的。利润率是资本增殖程度的标志,因而任何资本家在生产经营中,最为关心的是利润率的高低,资本家所竭力追求的目的是资本的增殖,就是要以一定的资本投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尽可能地提高利润率。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当预付资本的数量既定时,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按相同方向变化,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也越高;反之,剩余价值率越低;剩l渭率也越低。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按相反l的方向发生变化。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同量资本中的可变资本部分就越少;,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小,从而利润帛也就越低,反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利润率就越高。但是,利润率的高低同资本有机构成高低按相反方向变化,是麓整个生产部门而言,不是指个别企业来说的。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年中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其中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越快,同量资本所带来的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年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年利润率就越低。年利润率=年剩余价值量年预付总资本因此,资本的年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按相同方向发生变化。第四,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在商品按照其社会价值出售时,可获得更多利润;另一方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变资本越节约,则生产同样多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预付资本量越少,从而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不变资本耗费得越多,利润率就越低。所以,不变资本的节约程度与利润率的高低按相同方向发生变化。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存在着差别。因而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投入同等数量的资本,即使剩余价值率等其他条件相同,那些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或资本周转速度较慢的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较少,利润率就比较低;反之,那些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或资本周转速度较快的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较多,利润率则较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曾经存在过这种等量资本获得不等量利润的情况。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各个资本家无论把资本投入何种生产部门,等量资本的投入,大体上都能得到等量利润,出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趋势,也就是形成了平均利润。下面我们就考察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2.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较高阶段,商品经济有了较高程度的发展,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地展开,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围绕取得有利投资场所和争夺较高利润率而展开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即资本家把资本由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出,转投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这是因为,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必然导致各部门利润率的变化。一方面,原来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_生产的商品数量相应减少,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便会供不应求,从而引起商品价格上涨,随着商品价格上涨,盈利就会增加,利润率因而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原来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生产规模扩大,生产的商品数量大为增加,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便会形成商品供过于求,从而引起商品价格下降,随着商品价格下降,盈利就会减少,利润率因而逐步降低。当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发生了这种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变化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追逐较高利润率,其资本又会向相反的方向转移。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所以,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例如,假定社会上有机械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三个生产部门,由于它们各自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在剩余价值率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它们的利润率也各不相同。这三个生产部门通过部门之间竞争而形成平均利润率,可用图表表示如下: 、一般说来,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资本周转速度较慢;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资本周转速度较快。在上述三个生产部门中,机械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最高,为9:1,资本周转速度最慢,每年周转1次;食品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最低,为7:3,资本周转速度最快,每年周转53次;纺织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为8:2,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其资本周转速度也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每年周转32次。这兰个生产部门,经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30。韵年平均利润率。从以上分析可以,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就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不是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并非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毫无差别。利润率平均化是在部门之间的竞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总的发展趋势,具有客观必然性。所以,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3.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决定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平较高,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比较高;反之,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平较低,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比较低。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投入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社会总资本中投入利润率较高生产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越高;反之,社会总资本中投入利润率较低生产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越低。所以平均利润率并不是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的简单平均。4.平均利润的本质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在平均利润形成的条件下,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量,与该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不?定相等。资本有机构成高和资本周转慢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利润高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而资本有辄构成低和资本周转快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部门,所获得的利润才大体上相当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从社会整体来看,全社会的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完全相等的。 、所以,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这就表明,整个工人阶级和整个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是完全相对立的。 “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在各个生产部门投入等量资本都可获得等量利润,许多生产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也不相等了,因而利润在性质和数量上,都表现得与剩余价值不相同,利润的多少;似乎完全取决于预付资本的数量,资本似乎是利润_的源泉,这样就使利润的本质和源泉,以及资本主义的剥削的关系进一步被掩盖起来。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随着平均利滑的形l-J髭:商品不再按价值销售,而是按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成生产成本+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可举倒表示如下:生产价格形成以后,许多商品的生产价格经常与商品的价值不相_致。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慢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生产部门,如图表中的机械工业部门,其商品的生产价格大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快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生产部门,如图表中的食品工业部门,其商品的生产价格小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生产部门,如图表中的纺织工业部门,其商品的生产价格才大体与其价值相等。生产价格与价值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别,但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实际上,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是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从全社会来看,平坶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是完全相等的(如图表中所示均为60),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如图表中所示均为360)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所引起的。2.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和超额利润生产价格形成以前,市场价格以价值穷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正因为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与变化都是由价值所决定,所以,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违背和否定价值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是因为,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而从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来看,它们的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不同,导致一个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类商品的各个企业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相同,而商品是按照部门平均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销售的。因而,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所反映的具体经济关系不同。平均利润的产生是与部门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而超额利润是与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所以,超额利润并不会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平均化。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商人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不同于产业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产业赘奉通过直接占有别人的无酬劳动来生、产剩余价值。而商人贽本使这个剩余价值的一郝分从产业费奉家手中转移到自己手里,从而占有这部分分喇余侨值。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规模较小,市场范围狭窄,产业资本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三种职能,都由产业资本家自己来执行。产业资本家既从事商品的生产活动,又从事商品的销售活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产业资本家所经营的商品销售业务逐渐增加:这样;产业资本家继续从事商品的销售业务;必须增加流通资本数量,从而就会相对地、有时甚至是绝对地减少生产资本的数量,结果就会导致产业资本利捆率的降低。所以,产业资本家为了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减少流通资本数量,便要求由专门从事商品销售业务的商业资本家来为其销售商品服务。因而,随着商业资本的出现,商品资本的职能就逐渐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所以,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资本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不仅有上述必要性,也有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及货币资本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这种不同的职能,就为各种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工创造了条件。所以,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有可能从产业资本的职能中独立出来,成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另一方面,产业资本家为了源源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他的资本必须有一部分经常在流通过程中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这就表明,商品资本职能本来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有可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阀形成特殊的分工,商品的销售成为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的独立业务,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兼任。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_己独立的投资。商人必须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去购买产业资本家的商品,然后通过商品的销售,收回投资并取得商业利润。二、商业资本的作用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变成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对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利润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产业资本家把商品销售业务转交给商业资本家以后,就能集中力量从事商品生产活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总额。第二,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一个商业资本家,可以同时为几个产业资本家服务,推销他们的商品,使原来分散的商业活动集中起来进行,而且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一般快于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少量的商业资本,可以为较多的产业资本服务。这样,就使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减少,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增多,从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利润的增加。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产业资本家的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以后,其商品资本可以较快地转化为货币资本,重新投入生产过程,从而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同时,由于一个商业资本家可以为一个生产部门甚至几个生产部门的许多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因而商业资本的周转,可以加快整个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他黼场状况、流通槊道、商品行情都比较熟悉,因而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商业资本要能够起到有利作用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总资本中,商业资本所占的比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商业资本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社会必要的比例降度,那不仅是-种浪费还会降低平均耱满率。同时应看弼,商业资本的存在也有不利于资本主义义经济发展的消极方面,这是因为,产业资本家把商晶卖给商业资本家后,实际上商品并未最终进入消费领域,仍然停留在流通领域,有的商人还将商品囤积居奇或转手倒卖,从而形成虚假的市场需求。这就会促使产业资本家盲目地扩大生产,导致生产和消费的脱节,加深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三、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从事商业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商业科润0商业秘镧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褥糖剩澜0但是,商业利润不能来源于纯粹的商品买卖。在全部商业活动中,除了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如商品的运输、保管、包装等活动外,纯粹的商品买卖活动,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具体途径是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商品的购买价格,其间的差额就包含着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家之所以要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是因为商业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