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信息与信息处理》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节《信息与信息处理》教学设计_第2页
第1节《信息与信息处理》教学设计_第3页
第1节《信息与信息处理》教学设计_第4页
第1节《信息与信息处理》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3 第 1 节信息与信息处理教学设计 第 1 节信息与信息处理教学设计 一、学习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经过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已具备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的技能,但是对信息这个概念理解模糊,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了解得还不是特别清楚。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的主要内容为信息和数据,信息处理的过程以及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较少,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2、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 信息和数据的含义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 难点: 信息和数据的概念 3、课时安排: 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与数据的含义 (2)了解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 2 / 43 (3)了解计算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能分清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及各种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地位和 作用,以及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内容全是理论性的知识,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在本节的教学中,应多引用实例,结合图片、视频的观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本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本课以游戏引入新课,利用实例说明信息处理的五个基本环节;再通过视频的观看,使学生对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2、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 / 43 新课引入 引导学生观察 “ 特警实用手势图 ” (学生看 1 分钟), 1 分钟后,教师关闭图形,用手势表达 “ 我听到 ” ,让学生说出手势中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如下文字:“ 我看到你 ” ,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文字作手势。 观察 “ 手势图 ” 并根据教师的要求用语言或手势将所接受的信息表达出来。 用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与数据 引导学生说出刚才活动中师生之间使用了什么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手势、文字、语言、声音、图形),由些引出信息的含义, “ 信息是特定的载体所承载的消息。它可以是手势、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 ” 教师需强调信息是内容,而不是指传递方式。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包含 “ 信息 ” 和 “ 数据 ” 含义的内容,要求学生找出数据与信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通过游戏,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信息的含义。 学生在理解了信息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很快就能理解数据的含义 。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 4 / 43 以 “ 天气预报怎样得来 ” 为例,结合相关图片,对从收集气象信息到形成天气预报的过程进行讲解。 归纳实例中气象信息处理的过程。 通过实例,让学生自我归纳出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 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播放一段关于信息技术的视频 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的观看,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结识点 学生回顾 3、教学评价 填空题:信息的获取过程: _、 _、 _、 _、_。 4、教学资源 特警实用手势图、 “ 天气预报怎样得来 ” 的相关图片、视频 六、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要设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需对学生已有信息技术5 / 43 水平进行调查,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安排做好准备。 第 2 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教学设计 一、学习者分析 初一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怀着对初中生活的憧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对每样事物都充满着好奇,都想去探个究竟。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计算机的硬件发展越来越迅速,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学生的家中都有了计算机,但对计算机的认识可能仅仅局限于上网与打游戏,对于计算机系统也只能从自己可以看到的来理解,认识比较片面,通过学习本节内容,系统地认识计算机系统。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的主机内容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要求学生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为下一节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打下基础,它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很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都是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6 / 43 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使之逐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的知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各主要部件的作用,存储器的单位及其换算。难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 结构。 3、课时安排: 1 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及其关系; ( 2)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各个组成部份及其作用;( 3)知道存储器的分类、内存 RAm 与 Rom 的区别及其作用,以及存储的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 4)了解软件的分类,知道常见的软件的类别。2.过程与方法 ( 1)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机的结构和主要部件,了解计算机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及其作用,并归纳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图。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内容涉及较多专业述语、名词和概念,其中很多与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内容不一致。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7 / 43 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教学情境和活动,通过展示计算机实物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体验,认识所学内容,掌握专业词汇,理解概念,自主归纳总结出系统结构图,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先用简短的 语言引入新课,通过实物展示和学生的讨论活动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渗透计算机五个基本组成部分的概念,引导学生自我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从“ 计算机只有硬件不能工作 ” 引出软件系统的组成。最后归纳出一个完整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并小结。 2.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复习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信息处理是经过了五个过程的,同学们还记得是哪五个过程吗? 设问导入 大家都 知道,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计算机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计算机能处理这些信息呢?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是什么?上一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课后任务,请同学们了解一下8 / 43 电脑装机的过程,有没有同学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个过程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装机配置表,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这张表。(投影表 ) 过渡 “ 硬件 ” 和 “ 软件 ” 这两个词我们经常听到,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硬 件。学生回答,巩固旧知识 学生回答 先选择主板、 cPU、显卡、硬盘等,帮我装机的人就把它们连接起来,然后就装 WindowsXP 和一些常用的软件。 设计情景,引发学生兴趣。 硬件系统 投影 硬件:计算机系统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 讲授 1.中央处理器( cPU):它是计算机的心脏,影响着整台机器的9 / 43 速度。由运算器和控制器两个部件组成。运算器:是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部件。控制器:是负责指挥、控制计算机工作的部件。 2.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统称为存储器。它是存储指令和数据的部件。 3.输入设备:它是人与计算机的桥梁,把信息送入计算机。常见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扫描仪、数码摄像头、手写板等。 4.输出设备:它将计算机的处理结果展现在我们眼前。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等。 设问 为什么我们对硬件系统这样分类呢?原来,这是根据他们的功能来划分的。我们试着对实物来研究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实物展示 打开一台计算机的主机,让学生分组观察。 讨论、练习 “ 物以类聚分分看 ” : 4 人小组讨论,并完成填写表 打了 的硬件的 “ 硬件类型 ” ,要求能说出划 分的根据。 10 / 43 分组观察。 分组讨论,完成练习。 通过图解,讲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改变学生定性思维。(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机系统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五部分组成。) 11 / 43 让学生在实物观察、小组协作中获取知识,在愉快中自主学习。 存储器 设问过渡 刚才在实物观察中,大家都明确了这块是内存,这块是硬盘,它们都属于存储器,但大家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还有其它哪些存储器吗? 投影、讲授 设问 大家知道怎样去衡量存储器的存储空间大小吗? 投影、讲授 学生回答 “ 兆 ” 等 12 / 43 用图解讲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 软件系统 设问 同学们用过哪些软件呢,这些软件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分类的呢? 投影、讲解 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经验回答所认识的软件。 用图解讲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 计算机系统 过渡 一台计算机,如果只有硬件或者只有软件,都是无法工作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把硬件和软件组合起来。 投影 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份组成。 组合前面硬件和 软件两部分内容。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归纳 1.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实际设备的总称。硬件由运算器、控制器、内存储器、外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组成。 2.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运行所需的程序、数据和有关资料。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其中 WindowsXP 就是系统软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完成的。硬件和软件互相配合,计算机系统才能正常工作。归纳并强化记忆。培养学生13 / 43 自己总结的习惯与能力,使知识在主动记忆中得到强化。 3.教学评价 ( 1)你能根据提示填写下图吗? 打印机等等 WindowsXP 等 计算机系统 PowerPoint、 Excel 等内存外存键盘等 cPU 14 / 43 (2) 你 认 识 多 少 个 常 见 的 外 存 储 器 , 请 写 出 来 :_ (3)2GB 的 U 盘能 存 放 多少 个汉 字 , 请列 出算 式:_ 4.教学资源: ( 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课件; ( 2)电脑装机配置表 物以类聚分分看 .doc ( 3)计算机硬件实物。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以学生观察、讨论为主体活动,教师只作引导、归纳内容等辅助活动,课前的实践研究活动(装机过程探究),让学生先对硬件和软件的组成在合作的过程中作 一个感性的简单认识,在课堂上多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思考相关硬件和软件的相互关系、做练习,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扭转自己原先的硬件系统组成的概念,巩固并强化记忆 “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 这一知识点。 在课后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正确率达到 %,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新鲜知识,会引发他们自己提出问题,15 / 43 产生思考,这也是任务驱动教学应达到的目的。 附录:表 配件 型号以及描述 价格 硬件类型 cPU AmDAthlonXP1700+(SocketA/256k/266mhzFSB/散装 /) 450 内存 宇瞻 256mB( 256mB/DDRSDRAm/333mHz) 250 主板 精 英 游 戏 悍 将 k7S7AG( SIS746/A-XP/Athlon/Duron/SocketA/333mHz) 870 显 卡 主板内置 Xabre200AGP8X256bit 16 / 43 声卡 主板自带 Ac97 机箱 百盛珑之吻 L01(黑色)( ATX/标配百盛 BS2000P4 电源/标配前置 USB+音效输出) 249 硬盘 希捷酷鱼 (80G/7200 转 /UltraATA100/2m 695 音箱 冲击波 Sc-5102(音箱 /有源 /防磁 ) 380 显示器 优派 VE500(15寸液晶 /亮度 280cd/m2/对比比率 450:1/点距 /反应时间 :16ms) 2670 光驱 17 / 43 昂达 52X(52XcD-Rom/IDE 接口 /内置 ) 175 软驱 米苏米 80 键盘鼠标 精晟小太阳黑色风暴键鼠套装 (黑色键盘 +黑色 3D 鼠标 ) 59 合计 5878 第 3 节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教学设计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第 2 节的学习,知道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但对于硬件和软件是怎样协调起来使计算机18 / 43 运作的,他们的认识可能是一无所知或者是模模糊糊的,所以这节课有必要 向学生以生动、显浅的方式,向他们介绍计算机内部的微观、抽象的世界。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主要有:二进制的概念及其采用原因;计算机程序的概念及两类程序语言的特点;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这些是本章书中最抽象、最难懂的内容之一,学生只有掌握好这些内容,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明白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否则对计算机的认识只是肤浅的。因此这节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二进制的概念和采用原因;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3、课时安排: 1 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知道二进制的概念;( 2)理解采用二进制的原因;( 3)了解计算机程序的概念;( 4)了解机器语言程序与高级语言程序的特点;( 5)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观看视频,体验计算机采用二进制表示信息的事例,感受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意识及积极思考、交流、分19 / 43 享学习成果的态度。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采用图解、视频、游戏等方式,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进行直观的演示和简洁的归纳;通过层层设问,引入过渡到各教学环节,并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从复习旧知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过渡到新知识的讲解,通过课件演示和分析计算机硬件五大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观看视频,感知计算机内部信息处理是采用二进制,并通过与十进制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二进制的特点及其应用;让学生感知计算机的表示信息的方法,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是靠人编写的程序才能实现,而人编写 程序所使用的语言有机器语言和高级语言。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过程。 2、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旧知 20 / 43 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那么其中的硬件有哪五个组成部分?思考,回答:输入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出设备。 回顾旧知识。 新课 引入 设疑: 那么,当我们在键盘敲一下 “A” 键,显示器马上显示一个 “A” 字母,计算机要完成这个分析、处理过程,大家想象一下硬件这五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呢? 学生想象,并发表猜想。设疑过渡到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硬件五大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使用课件,动画演示 P13 图 1-17“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 ,并讲解其工作流程。 认真听老师讲解,并对照书本加深理解。通过课件使知识简单直观化。 呈现课件中的练习游戏:拖拉五个部件名 到相应位置。 学生愉快地在各自的电脑中完成练习游戏。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请有能力的同学尝试复述计算机硬件五个部件的工作流程。 个别同学尝试复述,其他同学补充完善。通过复述,加深对21 / 43 知识的理解。 二进制与计 算机 对照图 1-17,设疑:我们知道,当我们从图中最左边通过输入设备键盘输进一个 “A” ,那么在图中的最右边通过输出设备显示器则输出一个 “A” ,现在请大家再猜想一下,这个 “A” 在图中内部流程中,是始终以 “A” 的形式存在还是变成其它什么形式呢? 学生讨论并猜想答案。设疑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提示: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计算机二进制工作原理,答22 / 43 案就在其中,看完后请同学回答。 学生认真观看录像,后回答: “A” 在计算机内部是二进制代码流通。 设疑:我们知道我们日 常生活用的是十进制,那么为什么电脑内部工作要用二进制呢?请大家看书 P11 12,看谁能最快找到答案。 阅读教材内容,找出问题答案。培养学生看书自学的能力。 教师归纳: 1、计算机只能识别二进制,即由 0 和 1 组成的编码。 2、采用二进制的原因: ( 1)容易表示; 通过课件分析实例:采用二进制代码控制 “ 中 ” 字在电子屏中显示的原理。 ( 2)运算法则简单。 对比十进制的 “ 九九乘法表 ” 进行分析。 认真听老师讲解,并对照 书本作标记,加深理解。直观形象地讲解重难点。 程序与计算机设问:大家认为是人聪明还是电脑聪明? 展开讨论,答案不一。引入过渡。引导归纳:看范畴而定,在运算速度、记忆容量、工作强度等方面人的确不及电脑,23 / 43 但是毕竟电脑是人发明创造的。 设问:那么我们人是怎样让电脑为我们工作的呢? 回答:让电脑运行相关软件。反问:那么软件何来? 回答:软件是人编写出来的程序。课件归纳: 1、计算机程序的概念:控制计算机工作的一系列命令。 2、常见的编程语言有:机器语言与高级语言。 3、通过程序段截图,让学生对比两种语言的特点,并指出其转换方法。 认真听老师讲解,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对照书本作标记,加深理解。直观形象地讲解重难点。 课堂 小结 引导学生讲本节课的收获,并梳理归纳。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归纳总结知识。 3、教学评价: 让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题,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计算机内所有的信息都是以()进制形式表示的。( 2)二进制由()和()两个数字组成。 ( 3)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原因是:()、()。( 4)控制计算机工作的一系列命令称为()。( 5)计算机能直接识别和处理的语言是();但比较直观、易懂,便于人们使用的语言是()。 4、教学资源: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课件及计算机二进制工作24 / 43 原理视频。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采用图解、录像、游戏等方式,进行了直观的演示和简洁的归纳,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理想。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入、过渡到教学各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参与投入课堂,充分发 挥其课堂主体作用。 第 4 节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凭生活和学习经验,一般只是对目前所使用的计算机有所了解,但对于最早期及最前沿的计算机特点和应用情况,知之甚少,所以这节课有必要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向学生形象直观地介绍相关的信息。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早期和当今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情况,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及阅读教材等方式,帮助学 生了解相关信息。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感受计算机及技术发展的迅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最早期及最前沿的计算机特点和应用情况。 25 / 43 3、课时安排: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了解第一台计算机的相关资料;( 2)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识记构成计算机的元器件的四个发展时期;( 3)了解多媒体的概念;( 4)了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和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情感。知道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从已知过渡到未知的方式展开教学,即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所见所用的计算机入手,带领他们引伸触觉到未知的计算机过去及将来的领域去;通过播放视频、课件和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解除疑惑,建构知识。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让学生从目 前流行的计算机,联想最早期计算机及其应用的情况,通过播放视频呈现昔日的情形;让学生思考为何最早期的计算机体积那么庞大,引出制造计算机的元器件所经历26 / 43 的发展时期;让学生对比古今计算机,归纳引出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发展特点,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展现最前沿计算机及应用的发展态势。 2、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引入 通过课件,展示当今流行的 台式、笔记本型、掌上型计算机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优点。台式机:经济、性能高和稳定;笔记本型:方便携带;掌上型:袖真轻巧。 联系实际,对比引入第一台计算机的介绍。 早期的计算机设问:大家能想象出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这些先进电脑的鼻祖是怎样的吗?学生讨论,展开想象的翅膀。 引入过渡。 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观看视频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哪一年哪个国家? 2、它有哪些特点?观看视频。结合教材,回答回题: 1、 1946 年在美国诞生; 2、由近 2 万只电子管造 成,占地 170 平方米,运算速27 / 43 度仅 5000 次 /秒。形象直观地再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展示一些过渡期计算机的图片。认真观赏,接受信息。扩展教学内容。 计算机元器件的发展设问:那为什么第一台计算机外型这么庞大,而当今的计算机却能做得这么轻巧呢?学生讨论,纷纷发表见解。引入过渡。 引导并归纳:主要因为制造计算机的元器件不同。课件展示:构造计算机的四种元器件发展过程及其图片、特点:电子管 晶体管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大规模集成电路。认真听老师讲解,结合教材划书,加深理解。形象直观地讲 解知识点。 古今计算机的变化特点设问:我们把第一台计算机和当今的计算机对比一下,谁能归纳出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发展变化特点?纷纷发表见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件归纳计算机的发展特点: 1、外型越来越轻巧; 2、价钱越来越便宜; 3、操作越来越简易; 4、运算速度越来越快; 5、功能越来越多; 6、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学生理解,深化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提练归纳观点。 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发展 播放视频卓越的 Apple 电脑技术。认真观赏,感受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卓越成效。形 象直观地呈现信息,激发学生对28 / 43 科技发展的关注和热爱。 过渡:看完这段视频,相信大家无不惊叹电脑及其技术发展的迅猛,下面请大家再观看一组图片,了解计算机及其应用的一些前沿发展情况: 1、网络化; 2、多媒体化 3、巨型化;4、微型化; 5、人工智能化; 6、虚拟现实。 课堂 小结 引导学生讲本节课的收获,并梳理归纳。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归纳总结知识。 3、教学评价: 让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题,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ENIAc 诞生在()年()国。( 2)计 算机的元器件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时期:()、()、()、()。( 3)多媒体计算机是指具有处理数字、文字、()、()、()、()等信息能力的计算机。( 4)计算机的发展朝着巨型化、()、()、()等方向发展。 4、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课件;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卓越的 Apple 电脑技术视频。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两段视频及大量的图片,充分展现了计算机在早期、流行及前沿时期的情况,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入、过渡到教学各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积极参与投入课堂,充分发挥其课堂主体作用。 29 / 43 第 5 节保障信息安全的意义与措施教学设计 一、学习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经过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已具备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信息交流的技能,在信息安全方面有自己初步的体会,对如何保障信息安全也有一定的需求。 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理论性、知识总结性较强的内容不易理解。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的主要内容为信息安全的意义与信息交流过程 中的安全防范措施。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来引起人们的重视,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在信息处理及交流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与技术,也是本章书的重点部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 1)保证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 ( 2)保障信息安全的基本措施 ( 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 难点: 保障信息安全的基本措施 3、课时安排: 1 课时 三、教学目标 30 / 43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与计算机信息安全相关的一些概念,学会使用信息安全的 常用措施。 (2)了解计算机病毒与电脑黑客的危害,掌握防范计算机病毒及黑客入侵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能分析造成信息不安全的原因。 (2)能根据实际选择相应的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问题归类与分析的能力。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较枯燥,理论知识较多,教学时应结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范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组织讨论等形式 五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通过学生自己例举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信息安全问题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信息安全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出相应的信息安全问题所需用到的安全防范措施;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计算机病31 / 43 毒及黑客的相关概念及防范措施。 2、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演示病毒发作现象的课件,模拟病毒发作的状况 学生观看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保证信息安全的重大意义 我们人类正开始步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我们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依赖性日渐增强。同学们,你有没有遭遇过计算机病毒、软件出故障、硬盘坏掉、文件不见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请谈谈你曾经碰到过的类似问题以及它对你所造成的影响。 学生举例 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对信息安全的重大意义有更感性的认识。 信息交流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 1、教师将学生所列举的信息安全问题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导致信息不安全的主要因素 -哪些问题是自然因素导32 / 43 致的,哪些问题是人为因素所引起。 2、引导学生将所提到的信息安全问题按 (1)硬件系统安全、(2)软件系统安全、 (3)用户数据安全、 (4)病毒、黑客四个类别进行归类。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类别的安全问题实例。 3、分析、归纳出保障信息安全的基本防范措施。 学生讨论、思考、发言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类 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间知识经验的分享。 计算机病毒、黑客 教师讲解计算机病毒、黑客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让学生总结计算机病毒可能的传播途径及黑客的侵入途径,师生一起归纳找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学生听讲、讨论、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引导学生重视教材的阅读。 课堂小结 总结安全防范的相关措施,教育学生增强信息安全防范意识 做在线测试题 使用在线测试题,自查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状况 3、教学评价 根据学生在线测试的结果,进行知识点掌握状况的量化评33 / 43 价。 4、教学资源 在线自测题、病毒发作模拟软件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理论较强,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带动学生讨论问题时需注意控制好课堂纪律。本课内容相对较多,建议将计算机病毒及黑客的相关内容调到第六节结合杀毒软件的使用一并讲。 第 6 节用户密码的设置与病毒防治软件的使用教学设计 一、学习者 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对保障信息安全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同时了解了信息交流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的主要内容:用户密码设置和病毒防治软件的使用,是第五节有关教学内容的延续。 2、教学重点、难点: 34 / 43 重点: ( 1)设置用户密码; ( 2)使用病毒防治软件进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难点: 用户密码设置及病毒防治软件的安装、杀毒操作。 3、课时安排 : 1 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用户密码设置的作用; (2)学会在 WINDoWS 中设置用户密码的操作; (3)了解病毒防治软件的作用及种类; (4)学会病毒防治软件的安装、查杀病毒及软件升级的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信息安全相关防范措施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定期升级病毒防治软件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增强学生信息活动的道德意识,不随意篡改公用计算机的设置。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实践性较强,教学时需事先创设合适的实践情境,35 / 43 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本课以演、练的教学方式为主,让学生正确掌握如何安装和使用病毒防治软件以及用户密码的设置等安全防范措施的应用操作;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对本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扩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本课教学从 “ 真实任务 ” 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动 手实践,逐步掌握计算机防、杀毒软件的使用;通过小组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各种计算机密码的设置方法。 2、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能不能说说,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怎样才能保护信息的安全,有哪些措施?请列举。 回答问题 36 / 43 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同时导入新课 病毒防治软件的使用 1、出示一只带毒的磁盘,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感染了某种病毒的软盘,看谁能帮老师将这个病毒 “ 抓出来 ” ,消灭掉? 2、根据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要求学生列举具体的病毒防治软件的名称。 3、示范杀毒软件安装操作。(使用 LANSTAR 的窗口广播方式) 4、对学生演示杀毒软件查、杀磁盘病毒的操作进行适当的讲解。 (学生杀毒方法正确,但没发现病毒) 5、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 杀毒软件需要升级。 6、在线升级或使用升级包升 级杀毒软件。 学生回答 “ 使用杀毒软件 ” 。 学生回答 “ 瑞星、江民、金山毒霸 ” 学生一边观看杀毒软件安装过程,一边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简版杀毒软件(软件容量小,方便网络传输)。 学生示范使用杀毒软件为带毒软盘杀毒。 1、通过 “ 抓软盘病毒 ” 的任务引出病毒防治软件的使用。 2、37 / 43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示范操作,让学生正确掌握如何安装和使用病毒防治软件来查杀病毒。 3、故意安排杀毒失败,是为了让学生对软件需 不断升级才能有效地防治病毒有更深刻地体会。 用户密码的设置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阻止他人未经同意使用你的电脑? 1、给学生分组( 5 6 人一组),让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能找出最多的设置密码的方法。 2、组织优胜小组成员对其找出的方法进行操作示范 学生回答 “ 加锁、设置密码 ” 小组讨论并写出为计算机设置密码的方法有哪些? 优胜小组成员对其找出的方法进行操作示范 1、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 2、让学生讨论并比赛寻找不同的密码设置方法,是对教学内容的适当扩展 课堂小结 1、病毒防治软件的安装、查杀病毒、软件升级;用户密码设置。 2、教育学生不要随便更改公用计算机上的设置,以免给他38 / 43 人造成不便。 回顾学习过程 增强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 3、教学评价 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找出最多的设置密码方法。 4、教学资源 一只带病毒的软盘(注意做好标识,病毒应尽量新)、瑞星简版杀毒软件 ( 15m,可从瑞星官方网站下载)、升级包(备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需要动手操作实践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相对较浓。本节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适当扩充。但是因为学生的操作会改变当前计算机的相关设置。因此,在让学生练习操作前,要确保学生的电脑有还原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